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道疾病治疗

呼吸道疾病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呼吸道疾病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呼吸道疾病治疗范文第1篇

临床研究显示:呼吸道受到炎症感染后,支气管黏膜和纤毛保护功能受到破坏,分泌大量痰液,堵塞了支气管管腔,造成呼吸不畅,形成慢性支气管炎。随着疾病的发展,炎症蔓延至支气管末端。因支气管黏膜受到损害,纤毛运动减弱,使痰液不易排出,沉积肺部,成为疾病反复发作的祸根。同时造成气道堵塞,通气不畅,并形成越堵越憋的恶性循环。炎症继续侵蚀肺组织,使肺泡组织和肺泡壁遭到破坏,肺泡充气(二氧化碳)过度,失去弹力,使多个肺泡融合形成肺大泡,即肺气肿。随着病情的发展,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负荷加大造成右心室肥大,发展到肺心病直至呼吸衰竭。

由上可见,科学治疗呼吸疾病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解决肺深部的积痰,使气道恢复畅通;二、解决二氧化碳潴留,恢复气体交换功能。而目前的治疗手段无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负压脉动疗法”开创了物理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新篇章。该疗法通过负压脉动振荡气流经鼻腔传导至各级支气管,加速支气管纤毛运动,排除肺深部积痰,疏通气道,排除二氧化碳潴留,解决气体交换障碍,使患者逐步恢复肺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呼吸道疾病。

物理康复,摆脱药物依赖

经多年临床验证:患者坚持负压脉动疗法治疗,呼吸功能会明显增强。由于有效解决了气道阻塞和气体交换问题,促进痰液快速排出,细菌病毒的温床不存在了,呼吸道内感染的创面得到有效修复,肺部感染逐渐自愈,炎症彻底消除,患者就基本无需再服用药物来控制感染。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也摆脱了药物副作用带来的二次伤害,这一点显示了物理疗法的强大优势。

自主呼吸,摆脱吸氧依赖

呼吸道疾病治疗范文第2篇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幼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本病又叫甘保罗病,主要感染幼鸡。患病鸡出现间歇性水泻,法氏囊肿大、损伤、肌肉出血,免疫力受严重影响。1.症状本病潜伏期很短,患病鸡2~3天出现症状,在鸡群中百先发现数只死亡,其后更多的出现减食、打盹诸现象。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为:(1)患病鸡排出白色水样或米汤样稀粪。(2)发病初期有少数鸡调头啄自己的,可能是法氏囊痛痒的缘故。本病主要发生于4~6周龄的雏鸡。2.病变(1)法氏囊肿胀,囊内粘膜水肿、充血、出血、坏死,并有奶油样或棕色的渗出物;严正者法氏囊外观呈紫黑色;病程稍长者法氏囊萎缩,无光泽。(2)胸肌、腿肌有条片状出血斑。(3)患病后期患鸡肾肿大,肾小管、输尿管充满白色的尿酸盐沉着。3.防治(1)免疫接种。首先在18~20日龄,30~35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两次免疫均使用中等毒力的弱毒疫苗。种鸡在120~140日龄再用油剂灭活苗肌肉注射1次。(2)中药"管囊散"等也有相当的效果。

二、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的呼吸道疾病。本病在雏鸡上的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流鼻汁,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成年蛋鸡感染本病后表现为产蛋量减少和畸形蛋、软壳蛋的比例增加。1.症状患病鸡精神萎顿、脱水、尿、粪液多,咳嗽、气喘有(口罗)音,眼湿润,鼻有分泌物,个别鸡可见窦肿胀。6周龄后或成年患病鸡的症状较轻。2.病变,肾肿大、小叶清楚、灰白色、表面呈摈榔状花纹。呼吸道型:在鼻道、眶下窦、气管和支气管中发生浆液性卡他性炎症或见有干酪性渗出物栓塞;产蛋鸡腹腔中有液状卵茧,输卵管的长度和重量明显减小。3.防治本病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可接种疫苗以防再次发生。本病应在未发生前,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三、鸡痘鸡痘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皮肤型鸡痘的症状以皮肤(尤以头部皮肤为明显)的痘疹、结痂、脱落为特征。粘膜型鸡痘的症状,可引起口腔和咽喉粘膜的纤维蛋白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又称鸡白喉。有时这两种症状同时发生,称成混合型。另外,还有败血型鸡痘,不过非常少见。1.症状(1)皮肤型:首先在头部皮肤上,或腿、脚、泄殖腔孔和两翼内侧,见有灰色麸皮状覆盖物,并迅速变成小结节。小结节由灰色变为灰黄色,大的如豌豆,表面凸凹不平,并和邻近的结节互相融合,形成棕褐色的大结痴。(2)粘膜型:主要在口腔、咽喉粘膜发生纤维状坏死性炎症。先是生成一种黄白色小结节,以后小结节迅速扩大并融合在一起,形成白色豆腐渣样的假膜。患病鸡表现为采食困难,张口呼吸,体重减轻,生长不良。2.防治本病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时,用钢笔尖蘸取疫苗,刺神在翅膀内侧皮下。刺种后1周左右,可见刺种局部皮肤上产生绿豆大的小泡,以后结痂脱落,即为刺种成功。如果不发生反应,应重新刺种。

三、鸡白痢

病鸡表现精神萎靡,无食欲,羽毛松乱,缩颈呆立,有的出现呼吸困难,下痢或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或灰白色。眼睛肿胀、流泪,有粘液性分泌物。剖检病变主要是内脏实质器官充血、淤血和变性。常附有一层白色纤维素膜;脾脏肿大,呈紫红色;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膜增厚,心包液混浊,常混有纤维性渗出物;腹膜发炎,膜腔内和肠系膜上附有纤维性渗出物。有些鸡关节肿胀,关节液浑浊,关节腔内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治疗:大肠杆菌对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要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可选用的药物有:氯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四环素、土霉素、环丙沙星等。

四、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分析及治疗

临床症状是:贫血,鸡冠和肉髯苍白,排草绿色粪便,咳血、呼吸困难而死亡,雏鸡3~6周发病严重,死亡率可达20~80%,成年鸡死亡率低产蛋率下降。剖检病鸡可见肌肉苍白、出血,肝脾明显肿大,质脆易碎,血液稀薄、色淡;在胸肌、腿肌、心肌、肝脏等器官上有针尖大小白色小结节突出表面,严重时可见腹腔内有血凝块,外观鸡冠苍白,产蛋鸡见卵巢变形,卵泡破裂,有卵黄性腹膜炎病变。定期消毒和喷洒一些杀灭昆虫的药物,消灭中间宿主,在白冠病流行季节对鸡舍内外定期喷洒杀虫剂,如用0.01%的敌百虫或溴氰菊脂等,禽舍门窗也可考虑用细网眼纱窗封闭,以防库蠓飞入鸡舍。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按50~100毫克/千克饲料,并按说明用量配合维生素K3混合饮水,连用3~5天,间隔3天后,药量减半后再连用5~10天即可。

参考文献:

[1]盛蕴纯..鸡白细胞原虫病[J].中国家禽.1984年02期.

[2]陈培义.张嘉栋.宋亚勤.王庆轩.马密全..鸡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诊断与防制[J].现代畜牧兽医.1985年05期.

[3]危粹凡.谭绍才.胡志能.贵州鸡体初见的住白虫病[J].贵州畜牧兽医.1983年01期.

[4]陈羔献.国内禽病研究动态简介[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4年02期.

呼吸道疾病治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儿童;呼吸道疾病;病原菌;药物敏感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92-02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目前对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仍停留于经验性使用,忽略病原学研究。经验治疗的局限性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应用抗生素有赖于对呼吸道感染病因学知识、耐药性资料及抗生素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了了解小儿呼吸道疾病病原菌分布情况,为小儿呼吸道疾病的抗生素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本文对2011年3月——2012年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呼吸道疾病患儿进行咽拭子培养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呼吸道疾病患儿1500例,其中男性783例,女性717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1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支气管哮喘313例,支气管肺炎747例,支气管炎例440例。

1.2 标本采集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患儿口腔,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在咽部擦拭1周,放入培养杯中,及时送检。

1.3 试剂材料 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培养阳性后用珠海迪尔生物有限公司提供鉴定板,用DL-96细菌鉴定系统进行鉴定。

3 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管腔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同时小儿肺活量小,代偿力小;纤毛运动、咳嗽反射差;免疫球蛋白、巨噬细胞功能低,所以其呼吸道疾病是小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肺炎是5岁以下小儿感染性死亡的主要原因[1-2]。抗生素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小儿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显著提高了治愈率。但近年来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细菌耐药不断上升,所以通过对小儿呼吸道疾病咽拭子培养可以使治疗有针对性,避免了抗生素滥用。

通过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呼吸道疾病咽拭子培养结分析得出:1500例患儿分泌物培养,共检出致病菌761株,阳性率为50.7%。革兰氏阴性杆菌433株,占致病菌的56.9%;革兰氏阳性球菌305株,占致病菌40.1%;真菌23例,占致病菌3.4%。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不动杆菌属,所占比例分别为19.7%、17.3%、16.8%、14.7%、4.1%。本研究在病原菌分布上与班红芳[3]等研究有差异,其以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而本研究以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为主,二者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

由于抗生素的监控不力,导致其在临床滥用,儿童呼吸道疾病病原菌及耐药不断发生变化,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作为儿科医师应该了解儿童呼吸道疾病病原菌及变迁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并在其指导下用药,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Stralin K,Tornqvist E,Kaltoft MS,et al.Etiologic diagnosis ofbacterial pneumonia by culture and PCR applied to respiratory tract samples[J].J Clin Microbiol,2006,44(2):643-645.

呼吸道疾病治疗范文第4篇

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镇卫生院 浙江省余姚市 315475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相关预防策略及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在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性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儿童,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预防管理,观察组儿童在常规预防管理的基础之上接受综合性预防管理,对两组儿童预防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预防和管理,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为9.52%,对照组儿童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为61.90,显然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本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22,P<0.05)。结论:通过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进行综合的预防和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策略

进入冬季,会出现昼短夜长的现象,且气温较低,尤其在我国北方。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力较低,受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导致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1]。因此,在冬季,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预防是必要的。本组试验以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 月在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50 例,女34 例。并将其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观察组儿童的年龄为(3—13)岁,平均年龄为(6.25±1.44)岁,对照组儿童的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为(7.28±1.33)岁。通过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儿童家属对本组试验的过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儿童接受常规的的预防管理,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对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解,做好记录。

1.2.2 观察组

儿童在接受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和管理。

(1)增强体质加强锻炼,确保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为儿童提供更好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不断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儿童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2)提倡母乳喂养,适量、及时添加辅食。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确保儿童得到各种营养素和足够的热量,避免发生营养不良,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

(3)加强对儿童的护理,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在儿童睡眠时吹对流风,并加强巡视避免儿童受凉。

(4)预防疾病,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净化空气。在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避免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有病人家里。

(5)讲卫生,经常给儿童洗手。

1.3 观察指标

对本组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好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在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7.0 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对比,具体情况可见表 1 。

3 讨论

小儿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的多发人群是儿童 。

本组试验中,给予对照组儿童常规预防和管理,给予观察组儿童综合预防和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22,P<0.05)。因此,在冬季,需要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丽娜. 浅析猪呼吸道疾病预防和控制[J]. 北方牧业,2009,11(18):18-19.

[2] 梁昱, 刘玺诚, 江沁波. 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童感染性肺不张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儿科杂志,2013,20(09):231-232.

呼吸道疾病治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R714.2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73-01

新生儿呼吸道疾病通常症状较重,不及时治疗容易危及患儿生命,而通气治疗方法一直是临床首选新生儿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方法,正压通气方法是一种受到广泛好评的治疗方法[1]。本文观察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2月6日-2013年8月9日收治的新生儿呼吸道疾病的患儿234例,按照疾病的不同类型分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组、吸入性肺炎组、感染性肺炎组和早产儿呼吸暂停组,NRDS组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在1-28天,平均年龄(14.9±4.8)天;其中足月儿11例,早产儿41例;吸入性肺炎组97例,其中男51例,女46例,年龄在1-28天,平均年龄(14.8±4.8)天;其中足月儿20例,早产儿77例;感染性肺炎组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在1-28天,平均年龄(14.9±4.9)天;其中足月儿10例,早产儿36例;早产儿呼吸暂停组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在1-28天,平均年龄(14.8±4.8)天;其中足月儿8例,早产儿31例;4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4组患儿均采取无创呼吸机进行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无创呼吸机由美国泰科提供,在患儿夜间睡前,将鼻面罩与呼吸机连接后,在患儿鼻处罩好,调节呼吸机压力,通畅开始选择低压,逐渐升高,让患儿可以更好的适应呼吸机,通过患儿自身情况,调节最适合患儿的压力指数。

1.3应用效果评定标准[2]

应用效果评定标准可分为痊愈、好转和无效3种,痊愈:呼吸困难基本改善,呼吸暂停完全消失,不需机械通气,原发病完全治愈或有明显好转;好转:呼吸困难有明显改善,呼吸暂停消失,不需机械通气;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加重,仍需机械通气,其中也包括放弃治疗及死亡者;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组间t检验,平均值以 ±s表示,并且P

2结果

2.1 4组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的应用效果

NRDS组总有效率100.00%,吸入性肺炎组总有效率96.91%,感染性肺炎组总有效率100.00%,早产儿呼吸暂停组总有效率100.00%,4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患儿病程与痊愈率的相关性

病程1-3天的患儿111例,其中治愈105例,治愈率为94.59%;病程3-7天的患儿70例,其中治愈55例,治愈率为78.57%;病程7-28天的患儿53例,其中治愈40例,治愈率为75.47%;病程1-3天的患儿治愈率明显高于病程>3天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容易因为肺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肺容量,功能残气量较小引发呼气末肺泡萎陷,表现为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等,而早产儿更容易出现上述病症[3]。同时新生儿自身免疫能力低下,对抗病原菌入侵能力较差,因此吸入性肺炎以及感染性肺炎也成为了新生儿常见疾病。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以通气为主,机械通气法治疗此类病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但由于机械通气较大的副作用,较昂贵的价格,难以被患儿家属接受,不宜首选,而持续正压通气自投入使用以来,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好评。

正压通气的方法治疗原则还是以扩张萎缩的肺泡为主,并且其特性保持了患儿吸气呼气均是正压状态,可使更多肺泡投入使用,提高了氧在肺泡中的弥散体积侧面提升了氧气利用率,氧合能力以及血流比值均可得到提升,较之机械通气,具有更低的机械通气率,从而治疗费用也相对较低,在治疗效果上也有一定的改善[4]。本研究结果显示,对4类呼吸系统疾病,正压通气治疗效果均相当显著,但正压通气治疗越早使用,疗效越好,其原因可能由于病程较短的患儿呼吸系统损害程度较轻,特别是1-3天病程的患儿,治愈率高达94.59%,治愈率随着病程变长而递减。因此,根据本研究观察,正压通气对各类呼吸道疾病患儿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越早进行治疗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 陈美艳. 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价值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159-160.

[2] 祝华平,夏世文,胡永群,等. 新生儿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改良固定装置的临床应用[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4):1078-1080.

呼吸道疾病治疗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市某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00例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发生院内感染者50例,占8.0%,患者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并排除了入院前及入院时所存在的感染。其中男253例,女147例,年龄60~75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数据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00例,实验组20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及基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确诊,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即老年呼吸道患者在医院期间内获得的感染和在医院内感染出院后发病的(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发生感染的和入院时就存在感染情况的患者)[1]。

1.3 方法:两组都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主要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包括: ①制定呼吸内科质量监管标准和规范。对实验组进出病房的患者及其家属和医护人员进行严格控制,在探病时间及人数、进出携带的物品等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消毒;病房要及时消毒通风,实验组患者的床单及被褥及时换洗晾晒;患者所使用、产生或接触的污染物要及时隔离;护理人员及家属要经常陪护患者,做到感染及时发现、及时治疗[2];②抗生素使用规定。首先,是对抗生素药品的使用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严禁患者和医护人员滥用抗生素,对实验组的患者尽量不要使用抗生素;其次,对医护人员要加强监管和教育,加强内部监督[3];再次,对老年患者要做好宣传教育,说明抗生素的使用规范和标准及其滥用危害,防止患者及其家属滥服抗生素;③加强护理。对实验组的老年患者加强护理力度,例如,老年患者的言行、不适症状等都及时记录下来;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沟通,当发现临床症状时进行处理和治疗[4];最重要的护理其实是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进行心理疏导,尤其是那些常年被呼吸道疾病困扰而焦虑、抑郁的老人,鼓励他们积极与疾病做斗争,建立信心、配合治疗,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疾病的治愈。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预防性护理措施的效果:实验组的患者在实施了预防性护理措施之后,在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感染率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是很明显的。

3讨论

呼吸道疾病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物等都可以进行传播,老年人由于体质弱,抵抗力低和免疫力低等因素,很容易在医院就诊和治疗期间感染呼吸道疾病,为了降低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做好预防性护理是极其必要的。医务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在医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等方面进行预防性护理,加强预防呼吸内科感染的意识;加强科室内部的监督管理;避免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药物滥用;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加强平时对患者及患者周边环境的护理和监管,尤其是进出患者病房的其他人员及其携带物的监管,避免感染,从而确保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从临床分析看,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呼吸道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很好,能有效地降低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率和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今后在临床应用方面可以大力推广,逐渐惠及老年患者,降低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率。

4参考文献

[1]张春燕.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9):2152.

[2]陈熙.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探析[J].吉林医学,2011,32(36):7850.

呼吸道疾病治疗范文第7篇

方法:选取78例入院就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整体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比观察两组呼吸道疾病服务中心内感染率和临床管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1例(2.56%),对照组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9例(23.08%),对比两组院内感染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结论:社区医院采用整体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呼吸道传播疾病管理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8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97-01

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路径主要有人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各种微生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会引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等特点,一旦病发将难以控制,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呼吸道传播疾病已成为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广受人们关注和重视,呼吸道传播疾病暴发流行,如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不仅危害人们身心健康,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1]。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及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有助于控制疾病暴发流行,同时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该疾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确保患者就诊安全与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本文选取78例入院就诊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整体管理模式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效果,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3年3月入中心就诊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5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14~71岁。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23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14~70岁;对照组22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16~7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选取的78例就诊患者均采取一定管理措施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研究组患者采用整体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整体管理模式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建立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尽可能结合服务中心具体情况建立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如《呼吸道传染病应急预案》《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防护制度》等,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保证呼吸道传播疾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此外,为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意识,保证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感染管理部门应做好呼吸道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宣教工作,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职业安全知识。

1.2.2加强感染科管理。感染科通常负责呼吸道传播疾病诊疗工作,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严格考查并科学合理的整改医疗环境,尽可能合理布局传染病区,满足传染病预防控制需求,同时明确分区与专用通道,保持良好通风与空气流通效果。为保证感染科管理的有效实施,需对该科医务人员进行培养,使其全面掌握各方面知识,如中心感染控制、流行病学、传播性疾病诊疗等。

1.2.3隔离管理。隔离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设立独立医疗区域收治疑似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同时区分医务人员、患者、污染物运送专用通道,进出病房时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均需穿戴隔离衣与外科口罩;②对于疑似度高的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应直接转送隔离观察室进行密切观察,隔离观察期间,应保持隔离观察室门窗关闭,同时诊疗仪器必须专人专用,为免发生院内感染,非医务人员严禁进出隔离观察室,而家属则需取得医师批准并做好防护措施才能进出隔离观察室[3]。

1.2.4医务人员防护管理。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高度重视医务人员呼吸道防护与粘膜保护,并采取正确措施保护其健康,有助于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实际风险与标准预防原则,采用基本、加强、严密等分级防护措施,如应佩戴手套才能接触污染物品,如排泄物、血液、分泌物等,需注意的是接触非完整皮肤黏膜时更应佩戴手套;医务人员应佩戴好防护面罩、目镜、N95口罩与戴帽连体防护服等,才能接触有可能喷溅的污染物品,如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隔离观察病房内外、治疗室、医师诊疗室等均需配备可快速干手的消毒剂,而且还需采取各种手卫生宣传方式,有效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1.2.5患者所用物品消毒管理。合理选用消毒剂杀灭呼吸道传播疾病病原体,选用的消毒剂必须经国家批准,且有相关资质、合格。患者所用物品均采用消毒剂严格消毒,如医疗器械、仪器设备、相应物品等,而且每例患者所使用的监护仪、氧气湿化瓶等必须严禁交叉使用,同时对消毒液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以保证达到理想消毒效果,此外定期培养各类管道细菌,并准确记录培养结果,有效加强呼吸道传播疾病诊治效果。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出院后,应对其所在房间与可能污染区域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才能提供给其他患者使用。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就诊期间,研究组患者出现1例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56%,对照组组出现9例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3.08%,两组呼吸道传播疾病院内感染率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3讨论

呼吸道传播疾病是一种病发后难以控制且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等特点,多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该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主要有: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季节;易传播,传播范围广泛、发病率高,尤其是未预防接种人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呼吸道传播疾病暴发流行的环节,传染源可能是病原体携带者、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抵抗力低、为预防接种等为易感人群。患者若院内感染呼吸道传播疾病,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增加疾病痛苦,还会给原发病治疗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呼吸道传播疾病已逐渐成为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加强管理和预防控制该疾病,有助于控制疾病暴发流行,如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呼吸道传播疾病相关管理与预防工作,采用有效措施改善疾病管理与预防现状,可控制疾病传播,降低中心内感染率,提高临床管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整体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效果显著,是降低呼吸道传播疾病中心内感染的有效措施,可有效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切实保障患者就诊安全与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利英.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06):53-54

[2]张斌.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1):28-30

[3]杨秀玲.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管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07):548

呼吸道疾病治疗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有创呼吸机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

重症监护病房在临床上对于危重患者来说是重要的急救场所,这是因为大多数的患者都呈现明显的呼吸衰竭,因此对于有创呼吸机的应用概率也非常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应用有创呼吸机情况下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几率[1]。本文对可能诱导重症监护病房当中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其中,男性46例,年龄2~80岁,平均年龄为43.5岁,女性34例,年龄2~72岁,平均年龄为44.9岁,对所有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80例患者中引发下呼吸道的可能因素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在整个过程中实行全方位护理,跟踪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将所有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以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相关诱导因素,排除无关因素,找出各个因素与呼吸道疾病感染几率之间的关系。

1.2.2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确诊标准 患者使用有创呼吸机时间在48h之内便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为时间标准;将机械通气过程前后的胸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通气之后的胸部出现新浸渍的阴影区域[2];白细胞所占有的体积分数显著提高,乃至大于10×109/L;患者开始出现性肺部音、炎性支气管分泌物及肺实变等症状,这些都是发生肺部实质性感染的有力症状;另外,在对痰进行培养实验中发现了病原菌的存在或在已知的病原菌基础上又发现新病原菌的存在都可以作为确诊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标准[3]。

1.3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临床术后数据输入电脑,建立Excel表格,整理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临床术后数据进行t检验,对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情况 经过数据记录、统计发现,在选取的80例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中,有26例患者发生了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概率在32.5%,有11例因医治无效而死亡,死亡率在42.3%。

2.2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 经过数据分析可知,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会伴随机械通气时间(即带机时间)的增长而显著提高(P

2.3发生基础疾病的数量 经过数据分析可知,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会伴随基础疾病数量的增长而显著提高(P

2.4插管方式 在详细数据统计之后可以发现,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有创呼吸机的患者来说,插管方式对于下呼吸道疾病的感染也有一定的影响。在80例临床资料中,经鼻腔插管及经口插管的患者共有50例,而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有18例,发病几率在36.0%;对于30例进行气管切开再插管的患者来说,共有19例患有下呼吸道疾病,所占比率高达63.33%。很明显,采用气管切开后再插管方式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几率高于前者(P

2.5疾病严重情况 通过数据统计可知,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几率随着疾病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

3讨论

人体呼吸道的主要部分为鼻腔、咽喉、肺泡、气管、支气管等构成,其中鼻腔当中的主要结构鼻甲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进行异物净化、加湿、加温等,这是通过鼻甲中富含的丰富粘膜组织,血管、黏液等完成的[4],在这一过程完成后,下呼吸道便能够免受有害物质及各种微生物的侵害,得到一定的保护,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在建立人工气道工作过程中,人体的上述各项生理功能由于外界强力的侵入而受到了破坏,细菌便很容易入侵呼吸道,并滋生、繁殖,最终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等危险。在临床上,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由于经常会应用有创呼吸机进行通气,因此很容易诱发下呼吸道感染类疾病,经过相关数据调查发现,这类疾病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0%~70%[5]。有研究证实,侵入性的操作能够带给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高系数的呼吸道感染,属于独立高危因素。

本研究对重症监护病房当中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和探讨,发现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所患基础疾病的数量、插管方式及疾病严重情况都能够显著诱发下呼吸道感染类疾病,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越长、基础疾病越多,气管切开后插管的插管方式及高危疾病状况都会提高下呼吸道感染类疾病的发生几率。在临床上尽量采取最合适的医治组合,及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可能降低感染几率,以增加治疗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刘冰,贾淑梅,徐修礼,等.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03).

[2]周田美,董晓勤,余道军,等.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0).

[3]任玲,周宏,茅一平,等.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