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艺术教育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范文第1篇

一、中技广告设计现状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的广告专业人才有三种:创意型人才,营销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不难看出,技工院校的学生是属于第三种人才,即熟练运用图形图像相关处理软件的技术型人才。1.从社会看在中国,充斥着许多劣质广告,如假冒伪劣的商标、粗制滥造的海报等。这些不追求任何的字体美感,随意添加的图片背景,一味仿制的标志,利益驱使已使得广告设计成为一种赚钱的工具。而且大多数小型广告设计公司的创立者都并不是广告设计专业毕业,并没有专业扎实的设计知识,广告行业从业者甚至有大部分是印刷厂学徒出身。这使得这个行业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一部分中技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踏入社会时受到这部分因素的误导。2.从学校看在社会需求下,学校一哄而上,并不顾及学校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的欠缺,在广告设计教育在还未有扎实根基的情况下快速发展。因此造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技能掌握不熟练、进入社会就业难度较大等局面。由于中技院校三年学制是前两年在校读书,第三年由学校安排外出进行专业对口实习的特殊性,学校盲目地追求生源,注重学校利益而忽略教学质量。这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好设计基础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被推向社会,不注重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导致有的学生手高眼低,让学生无法更好地掌握设计,也使得学生对广告设计产生了错误的看法。由于学校看重就业率的升降,安排毕业生就业时以入职为标准,如此随意就业的后果是学生无法正确进行选择,进而导致学生专业素质低、专业对口就业率低。而且大多数在中技院校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像高考一样需要经过美术专业考试才能入学,他们通常都是对广告设计专业有兴趣或是在感觉广告设计专业不错的情况下才选择进入这个行业,这也是学生普遍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原因。3.从家长看中技生对待事情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许多时候都是由父母为其决定去向。而大多数父母对待广告设计并不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是包含着一些利益因素做出的选择。由此使得学生在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过这个专业,或者一部分学生对这个专业没有学习兴趣,这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4.从学生看社会上一些错误舆论和观点的误导,令学生不重视创意、文化、艺术基础这些层面的需求。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更快更多地完成设计生产工作,在利益的驱使下去完成广告设计,他们会更看重各种设计软件的操作,而并不会全身心、扎实地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甚至许多学生都不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这就使学生许多的广告设计水平较低,无法更好地表达设计内容。综合上面四个观点,中技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在软件专业学习方面十分成熟,可以培养出非常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创意方面却十分薄弱,甚至说学生根本无法独立完成一个设计流程。而且由于艺术文化知识的薄弱导致创意薄弱,已经使得设计教育走一种机械化生产模式,因此改变现有的技术性设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对艺术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设计本来就是由绘画演变而来,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作为新技术带来变革的回应。我们要懂得,什么是万物之源,什么是设计之本。设计是什么?《大英百科全书》中解释为“思维形成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脑决定一切”。笔者一直提倡设计师的审美决定其作品的思想内涵,现代许多社会上的设计工作者,没有经过一定的设计语言训练和艺术素养的培养,仅仅凭借一些设计软件和印刷经验便能自诩为“设计总监”或“设计师”。1.从学校看如何让学生能抓紧艺术理论学习,必须先从学校开始抓起,首先是必须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艺术理论。教学中常见的《设计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由于学校强化技能而忽视理论,在安排课程上每次都是舍弃理论性的课程。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其中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而且即使是艺术设计实践十分丰富的教师也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理论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了解相关艺术设计实践知识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深入到艺术设计理论中来。因此开拓相关的理论课程,例如基础理论、艺术设计史论等。学校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中能起到带头作用。2.从教师看大部分的中技类教师,都是从优秀企业回流到学校的高等人才。由于许多教师并不是教育学专业出身,因此技能操作性非常强的教师未必能够带出很好的学生。而大多数的实操课都是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电脑进行操作,然后再加以修改。我们需要探讨是否应该改进一下,在教与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让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开放一点、自由一点,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式听课变为主动式听课。教学不一定局限于课室,可以适当地参加课外教学,可以利用画展、博物馆展览等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种作品发表个人看法,哪怕看法并不正确,但这样可以助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好奇心和动力。教师授课就是为了推动学生从感兴趣到主动,不要为了理论而念理论,要让学生发表看法、发表意见,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提出一系列设计观点。例:为一家淘宝鞋业做LOGO,名字“恺汐”,客户表示:“恺”是愉快、“汐”是潮汐,能像大海一样能容人。分析:根据客户要求,我们拥有以下信息:禅意、悟、大海、安静。最后得出的结果:总结:根据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作为一种LOGO的设计,不单纯是利用一种软件操作的能力,而是更多地利用意向去表现,而艺术理论则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在文字中所包含的一切元素和信息。什么元素与禅意有关系?什么元素与大海有关系?什么元素与悟性有关系?这些都需要有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才能让设计发挥出它的根本作用。3.从考试制度看其实大多数学校针对考试都有不同的规定,但是针对艺术理论考试,不能还是利用往常的闭卷开卷等方式对待,死记硬背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对艺术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要求学生有透彻的理解能力,中技生在思想行为方面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这点上教师就必须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思考。我们可以让学生找一副自己喜爱的作品,针对作品的作者、背景、材质、大小等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地表述他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作用。中技广告设计教育发展显得太过急促,因此我们应该尽早重视学生对艺术理论文化基础的学习,让中技院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与技术同等优秀的高级人才。

作者:慕云婷 单位:广州从化市技工学校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范文第2篇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校的课堂改革均是随性而为,缺乏理论支撑与实践验证,初见成效便大肆宣扬,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出去参观学习,有的是一天两天的考察,有的是为期一周的体验式学习。回来后,学校也进行了移植活动,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何在?

有一句话我们应该还记得: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老人说过的话。见多识广之后,应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之后才会有创新。

我觉得,要想改革成功,必须要有论证,要让科研先行。尤其是思想品德学科,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学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教师讲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学科处于被边缘化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品德教师的科研工作就更显示出其价值所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对自己的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这些工作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思想品德,如何让思想品德课地位不再尴尬,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师大有作为。

二、走艺术熏陶的特色之路

思想品德教育,并非只有单纯的教学这一条路可以走。从目的上来说,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这一点说,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有很多其他的途径,艺术熏陶,便是其中的一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将艺术元素融入课堂,效果也许更好。

大凡有成就的各界人才,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许多人都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曾探讨过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而艺术,正是提升孩子们非智力因素的极好手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也要有艺术素养,要有时时用艺术熏陶孩子们的准备和习惯。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得不偿失。但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现在许多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和行为,是什么原因?除了学习之外,他们根本没有玩的时间和机会!必要的玩耍被看做不务正业,连体育课、音乐课也经常因临近考试而被叫停。课堂上我们教育孩子在学习上“7+1>8”,为何一到课后我们却又剥夺孩子们的休息时间?现在是学习型社会,但并不是说只有在学校才能学到东西,也并不是说上学才是孩子们今后的唯一出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遇到过学生课堂上睡觉的现象,也碰见过学生辍学的事情,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只对学习有兴趣,很多孩子有各方面的潜能。我们的责任应该是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爱好与特长,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展示他们应有的面貌。

在课堂中融入艺术元素,并非只是简单地添加音乐、视频,并非只是简单地进行影视欣赏,而应是结合教育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相应的活动。

总之,我们应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课内无限享受、更爱思想品德!

三、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引导与培养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必须要经过教师的精心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有热情,但不知该做什么,相互之间的分工也不明确,在回答教师提问的时候,有时会出现组员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有的小组在讨论时组员都能积极发言,但却没人去记录、整理集体的观点,在回答问题时,又变成了个人表演。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潜移默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艺术类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大众化。每年有大量的学生进入到艺术专业的学习中,如何使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地体现出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更好地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更好地为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完成大学学业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研究

艺术类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接触到的艺术性文化和思维比较多,这导致了他们和一般的大学生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差异:

(一) 沉浸在艺术海洋中,对于现实关注不够

艺术类的大学生对于艺术造诣和技巧比较重视,而且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对于现实的关注不够,思想和行为常常不受现实的羁绊。特别容易受到西方自由思想和艺术不分国界的影响,导致他们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个人的主观性,甚至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再加上他们的思想、思维和现实之间的隔膜,对于社会的认识和鉴别不够,对于政治问题缺乏客观、深入的了解,导致他们对于思想政治学习、参与热情不高。

(二) 对艺术价值的看法消极

部分学生由于受现实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于艺术价值的看法出现了偏差,导致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重工具、轻视人文。特别是容易受到社会艺术消极信息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于艺术价值的理解日益的功利化。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消极思想,上艺术类的大学生对于经济过分的敏感。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拜金主义倾向,对于艺术经济化工具化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导致其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更加注重艺术的实用性。在日常的学习和就业中注重艺术的经济价值,对于艺术的精神价值则比较忽视。

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方法和措施分析

为了提高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引导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和社会多元化价值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群体性特征,因此应当积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决定意识,在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包含了主流的价值和非主流的价值意识。要正确对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和把握,了解社会中的矛盾和现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法。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润物于无声的效果,在针对观念性的问题上,不能用强迫的方法来使他们服从,而且在现实中也难以做到,这样只会造成事与愿违的消极结构,而正确的引导则能够有力地化解艺术类大学生心中的壁垒。要利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引导,要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来说服他们,最终使他们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二) 塑造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仅仅依靠相关的工作人员,它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和各个教职工的参与。应当依靠学校各个部门和人员的力量,塑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环境。艺术类专业具有其独特性,学生和专业教师的接触时间比较长,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则比其它部门工作人员的影响力要大。艺术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专业教师要正确的看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专业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同时也应当提高自己的人格和品质的修养和提高,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可以针对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的特点,加强对这也就是的思想政治具有培训,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更好的发挥他们在教书育人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艺术和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联系,为了进一步的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和专业教师沟通,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民间艺术和民俗以及文化遗存等,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热爱。还可以做好艺术类大学生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服务工作,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汲取群众中的有益文化,感受到民间的真实生活,改变艺术学习和创作中的功利思想和金钱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观念。在社会实践中,要创造积极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多接触到大师的艺术作品,更好地感受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格魅力。

三、结语

在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现状,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和调查,了解他们的思想意图,从而提出正确的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要充分的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艺术。

参考文献:

[1]蔡炫,吴奕渠,代丹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06).

[2]夏艳,秦海洋.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2+1项目;技能项目;项目优化

“体育2+1项目”是教育部针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方针,旨在使美育与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得到逐步推动。“体育2+1项目”的含义是使每个学生在学校可以掌握一项或者多项体育特长,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体育2+1项目”中的主要项目有田径、体操、球类项目、游泳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六类,此外还有一百二十几种公开设置的项目。学校更具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展开了一系列成功的实践。现阶段“体育2+1项目”在我国处于探索与实验的阶段,加上国家的一些举措颁布得比较落后,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相应的数据

为了得到确切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了西安的多家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2+1项目”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通过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体育2+1项目”的看法形成了相关的研究,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与“体育2+1项目”相关的学习目标判定情况、体育技能大赛对学习目标的影响、“体育2+1项目”达成情况的判定、“体育2+1项目”教学目标体系、“体育2+1项目”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判定,等等。

二、“体育2+1项目”学习领域目标的分析

1.在“体育2+1项目”中教师对学习领域目标的判定

在对“体育2+1项目”学习领域的关注上,大部分的教师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少数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心理健康,而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点的运动技能是最不受教师关注的一个方面。可见,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教师内心,人们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渐摆脱了以往单纯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但是,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运动技能中始终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是不容忽视的。

在各种目标的关注上,教师看重的并不相同,但是上面所说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个方面都不可以单独存在。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认识是理性的,是与当今的时代特征相符合的,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教育美好的未来。

2.在“体育2+1项目”中家长对学习目标的判定

对于体育与健康各项学习目标的关注上,家长表现出了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成为家长关注的方面,社会参与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很少有家长进行关注。根据这样的调查结构,我们不难发现,“体育2+1项目”在学习领域目标的看法上不同的人群中存在不同的看法,教师最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家长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教师和家长都非常关注的方面,而以往被作为教学重点的方面都不是教师与家长关注的问题,这样的结果值得大家深思。

3.“体育2+1项目”中对教师与家长的影响调查分析

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2+1项目”大赛对学习目标的影响调查中我们发现,身体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是居于前三位的目标。“体育2+1项目”应该使学生的锻炼能力和运动技能得到切实的提高。此外,我们通过对家长基本情况的了解发现,现在的家长普遍呈现年轻化的态势,家庭教育的主体呈现青年化的趋势,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比较高,这样,家长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得到了相应的改变,他们不再那么关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程度,反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

4.在“体育2+1项目”中教师的认识

在前面说的教师对“体育2+1项目”艺术类学习领域目标和体育技能类的关注程度,形成了一定的艺术和体育学习目标的体系。教师与家长在现阶段对于学习目标的侧重主要在于学生的健康方面,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并没有对体育技能进行有效的关注,在这里建议教师与家长提高对体育技能的认识和关注,对于艺术项目和体育技能的教学进行更多的关注。

5.“体育2+1项目”中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的判定

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会促进“体育2+1项目”的实施,使“体育2+1项目”的价值以及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最终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快得以实现。

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五大领域目标之间具有一致性,任何一个目标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目标单独存在;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不要忽视了学习目标价值取向的实现;在研究中不可以将学段间同类项的纵向结构关系进行割裂,研究的过程要体现出技能和技术的渐进性。

参考文献: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再培养

艺术设计的宗旨是通过良好的设计去改善人们的生活。艺术始终飘渺于生活却无法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设计者所从事的设计,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现”,而是服务于社会和消费者的,这也是艺术设计与纯艺术最本质的区别。美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又恰恰是纯艺术的再进化。在近几年从事设计教学工作当中,发现设计类专业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掌握薄弱,导致对于其他设计类课程的步履维艰。在不断学习过程中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于美术课的看法及态度,通过实践和同本专业学生谈话得出一些道理:美术基础课,顾名思义是为步入专业打下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目的是通过基础课的训练获得设计眼光、设计意识、设计技巧,是设计素质塑造的初始阶段。美术教学虽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言,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灵活把握。但多年来,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不仅造成了基础与专业的脱节,也与探索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多元的设计格局相距甚远。那么如何让基础课的训练适应市场发展,不简单的演变为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为“技术转让”。不与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我们联系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实际状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与重组,衍生出“设计”所蕴含的独特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种情况:由于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在进行设计时,往往不能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形象生动准确地表现在纸上,最终不得不放弃原先的设想而改从电脑图库中抽取现成的资料图片进行拼凑,最后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造型能力,他们才能把设计构想以美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这也是设计得以实现的第一步。在此,就仅限美术能力的两个方面: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谈下从教以来的浅显看法。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学思想表述为:“教学做合一”,这是对教育现象的说明和总结,它们不是三个不相关联的过程,它要求施教者将三者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升学生学好课程的重要动力。艺术的感染力和艺术中真理显现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美术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欲望。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及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喜好,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品位。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这也同样适用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修养的高低,常常决定了一件设计作品的品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广阔的知识面由于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艺术设计为主导,综合了传播学、心理学、市场学等诸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培养他们广阔的知识面。 

而在我看来,当下最最重要,也是目前应该大力提倡的是:设置出与社会实践相关的课程改革。“包豪斯”时代就提出的设计思想“艺术与技术合二为一”。 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人,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只有当设计面向市场并接受消费者的检验和使用后,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在社会实际项目中,设计者经常会因委托者的意见而不得不再三修改设计方案。如何尽可能地缩小这种设计与生产上的差距,由于设计者的工作多数情况下都受到市场、客户和消费者的限制,而这些必要和必然的限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学生在以后真正面对市场和客户进行实际操作时,往往不知所措,最后用人单位还要花额外的成本对他们进行培训。所以,培养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的能力,就是要使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在这种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设计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学生也借此实现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才能设计出更人性化的作品,才能发展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范文第6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班级管理而言――“管”是为了“不管”,实现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同时,班主任也必须做好榜样,充分发挥在班级管理中的导向作用,把班级管理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有的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往往不会应用管理的艺术去教育学生。比如:有些班主任,对学生习惯于细致入微的教育,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学生在成长中难免出现的一些细小问题,却不能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来处理,导致矛盾僵化,甚至事倍功半。相反,如果抱有大智若愚的态度,要比追究根底、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好得多!为此,我们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不妨采取如下的大智若愚的艺术。

一、对偶尔犯错的学生大智若愚

我曾看过一对老年夫妇演的关于聋子与哑巴对话的小品。老两口无论如何骂对方难听的话,他们俩都感觉不出来,同时也不会向对方发脾气,而是一味地热情大笑。当我看了这个小品后,我就想:要是人与人相处谁都不在意对方的闲言碎语,人人都抱有大智若愚的态度,有多好啊!为此,我也想到,把大智若愚的态度对偶尔犯错的学生,更具有良好的育人效果。古人云:“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偶尔犯错的学生最怕老师当着大家的面点名批评,与其一一指责,还不如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马克思说:人难免犯错误,关键是有错即改。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采取旁敲侧击的方法,让他们去反省、去思考,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利于启发、诱导、暗示他们自我教育,方能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二、师生相处上大智若愚

有一次,我在楼道走,有个调皮的男孩子追在我后面戏弄我,学我走路,时不时地在我脑后做些怪动作,引发大家开怀大笑。其实,其他同学早就笑了,但那个同学还在追。对于这种情景,我已经经历了很多次,所以我没有调头去指责那些学生,反而笑眯眯地扬长而去。还有,课堂上偶发学生顶撞老师的事情,作为有经验的老师、班主任,面对这种矛盾激化的情况,不一定就事论事,甚至针锋相对;而应该大智若愚,避其锋芒,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做,或许犯错误的学生在老师的不言中,自觉在行动中改变自己的毛病;或许在老师意料之外,去表现他们。这就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有时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大智若愚

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同时代,甚至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情况。加之万事万物都在发展中,所以说,班主任、老师有时一口给学生回答问题不一定效果很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核心是暗示性。”因此,我们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用弹性大、外延宽泛的富有启发的语言提示学生,远远要比一口清的答案告诉他们效果要好得多。比如,有位学生问老师这样的问题:人们常说孩子如幼苗,老师如园丁,老师又像母亲。为什么我妈妈常不打我,而有些老师常打我的屁股。就像这样的事,谁能给孩子一下子讲清楚,即使讲得多么娓娓动听,学生在短时间内能理解吗?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范文第7篇

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班主任工作状态的变化首先是观念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原先的工作状态,也就是说,要提升班主任们科研能力首先是从改变他们的传统带班思想开始,必须使他们把研究班级、研究学生理解为一个合格班主任必须具备的素质,使他们意识到只有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做一名研究型的班主任,才能真正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才能有效实施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教育活动。要符合一般学习规律:学习、思考、研究、实践、内化。我们的策略探究就是遵从这一思路进行的。社会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一个群体观念的形成有三种层次:服从、认同、内化。服从是指因为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和他人要求的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这是迫于外界压力的一时性的行为。张立新博士在《组织变革:重建学校管理“新关系”》一书中指出:“能否推动、激励其他人取得工作效果,共同实现组织目标,在于他能否在组织成员中建立一种合作的、参与的、交流的相互关系,使组织成员具有强烈的价值认同意识。”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合作、参与、交流的方式在班主任队伍中形成共同的职业追求———研究班主任工作,以形成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工作思想。

(一)主题引领,个案研究,激发意识

德育处发放班级管理问题调查问卷,由年级组汇总问题后,以此确定探讨主题,定期进行班主任工作个案探讨交流会。具体流程以“班主任教育学生的语言艺术”主题活动为例来呈现。年级组组织该年级班主任收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进行分析诊断后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相类似班级问题在不同班主任管理中,有的成为矛盾不断发展扩大,而在有的班主任手里却最后化为无形,悄然无息地化解掉。在征询那几位不同班主任处理问题过程后,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是在教育学生时的教师教育用语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就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没有起到身先示范的现象,我们来看两位班主任不同的教育用语来惯例班干部。A班主任说:“你这个班干部怎么当的?自己都管不好,怎么管别人,再这样,不用当了,我撤了你!”你看这样的教育,一味地批评指责,此类的言语使学生尊严扫地,哪里还有自尊来开展班干部岗位工作。再来看B班主任怎么说的:“某某,来,坐,最近我们很久没聊天了。我们聊聊,你最近对班级中的不良现象有什么看法?……想要更好的管理,其实你自身要过硬……”闲聊家常式,拉近学生间的距离,请他谈谈对班级管理的看法,其实暗示老师相信他的能力,希望和他一起来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到他自身的问题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和用语,自然会把问题如春风化雨般解决,又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发现这一情况之后,我们组织该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开展“班主任教育学生的语言艺术”主题交流活动。有班主任老师就在反思中发现教育学生“良言”与“恶语”的效果实在相差太大,当诸多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恶语”导致教育学生失度的现象被老师们一一挖掘、交流的时候,引起了班主任们的深刻反思,思考如何用适度的语言艺术,解决实际中遇到的教育问题。于是趁热打铁,在老师们讨论热烈之际,我们要求年级的所有班主任记录一次教育活动,形成文字案例。过后我们再次组织年级里的班主任对每一个班主任所记录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该教育活动中,教师用语的正确与否,并纷纷出谋划策进行纠偏(我校一个年级5个班,时间上比较容易安排)。这样的活动问题来自班主任日常管理中,班主任是问题的发现者,而通过学校有意识的主题活动引导,有交流,有合作,每位班主任都把自己的看法如实进行表达,信息交换,互相交流,让班主任们把目光投射到了管理现象中,又使他们成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者,达到了激发研究班级问题的意识和掌握个案研究法的效果。

(二)互动研讨,思想碰撞,催生智慧

学校教科室在校本培训框架下,不定期举行班主任管理艺术沙龙。学术沙龙的形式自由、随意,没有特定主题。有时是专家讲座,有时是观看视频,有时是某位老师抛出自己管理过程中一个问题,马上有老师讲出自己解决方法,接着又有老师提出不同的看法,大家的观点相互碰撞,充分摩擦,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典型激励,产生共鸣,“我”心悦动

在众多班主任中,总有一些先行者,开始对教育对象和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老师的研究或体现于德育课题中,或体现于班风良好,学生素质有目共睹,或体现于管班方法多样,经验丰富。请这些教师现身说说成长道路,谈谈自己的带班过程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四)搭建平台,开展实践,引领思考研究

常规的理论学习,往往使我们的班主任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中,要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付诸于行动,才能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感悟而达到内化,转为自己的能力。有文化创建平台:特色班级文化创建。学校搭建班级建设评比平台,引领班主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促使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特点进行研究,班级的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班级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对于班级的规划是什么,个案学生怎么解决,等等。

(五)研究课题,纵深探索,引领班主任进行班级建设研究

如果说之前的各种平台搭建,注重日常管理上的探索和思考,那么通过区市两个层级的个人德育课题立项,来激发班主任们对于身边现象研究,是对前者纵深探索和升华。开展课题研究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因为课题研究的前提,大量的占有相关的材料,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要有较为深刻和广泛地理解。班主任们不再只是凭经验做事,而是站在了更高的位置来审视自己的教育。

二、反思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范文第8篇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得到了空前的表现。而学前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期,由于艺术活动是具有感情形式的创造活动,它的具体形象、它的情感渗透性与学前儿童本身特有的纯朴性、浓厚的生命色彩以及自由创造性质相吻合,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接受。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的人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较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能从最平凡的东西上见到美;懂得利用平凡的东西创造美,对人生有积极快乐的态度。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能初步感觉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它说明了幼儿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人员的训练,它着眼于培养幼儿感觉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及能力。各项指导要点均来自这一着眼点。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启蒙教育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有利于幼儿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促进机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俗话说,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是不通的,但艺术是相通的,这说明了艺术对沟通人的心灵,促进人际交往具有积极作用。在音乐活动中,我经常鼓励小朋友找个伙伴一起唱歌,找个朋友一起跳舞。音乐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沟通渠道,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在优美的旋律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导幼儿敞开心法扉,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学会理解、接纳、欣赏、帮助别人。首先,教师要会欣赏幼儿的作品。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喜欢表现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他们的作品是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使他们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他们希望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并与他们分享这种快乐,因此教师的欣赏、好评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从老师积极的评价中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快乐。譬如我们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不要仅从画面的构图、色彩、比例等方面评价,还应观察幼儿的整个创作过程,引导他们快乐地活动,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各种情感体验。

其次,引导幼儿欣赏自我、欣赏同伴,并学会与同伴合作活动。一般来说,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对于自己的作品很欣赏,很陶醉,而对同伴的作品关心甚少,这和他们的心理--"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在每次活动结束时都要适时的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最初以老师为主,慢慢地引导幼儿评价同伴的作品,逐步树立起"我能干,大家都能干"的意识。

三、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幼儿自主性的创作,充分地表现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大胆流露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这其中,幼儿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大胆、无拘无束的表现出的童心、童趣,是成人无法想象的。在艺术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支持、鼓励,尊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地位,在集体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自由活动中,教师是支持者、引导者,是幼儿的伙伴。给娇弱的孩子以拥抱和亲吻,给活泼开朗的孩子以鼓励与帮助,对胆小局促的孩子则装作不注意,给他(她)留下无拘无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她)感到快乐自由。教师要学会营造宽松的活动气氛,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画自己想画的,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不要过分强调写实和表现技巧,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作品,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好的作品往往来自想象和灵感。例如幼儿把树上的苹果画得较大,五颜六色,看起来既不成比例,也不逼真,这是学前儿童的特点,他们关注的是成熟的果实,而不注重整体,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教师应首先肯定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表现的愿望,尽量启发幼儿表达自己作品的构思并耐心倾听,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和独特之处,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萌发幼儿自由创作的愿望。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促进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幼儿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很低,他们喜欢什么就要什么,心里有什么嘴里就说什么,所有的情绪、情感都可以从表情上表达出来,在艺术的领域中,不能缺乏情感智慧。只有在情感智慧的带动下,才能深入地感受心灵的呼唤,激发幼儿艺术创作的欲望。因此,情感智慧对艺术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幼儿对世界常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要珍视、保存幼儿的作品。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艺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