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医疗保健服务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87-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占我国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首位,另外我国的慢性病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如高血压具有“三高三低”,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低知晓率、低服药率和低控制率;而糖尿病则是“四高”,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1]。而我国的城镇化的进展速度很快,大量的报道称控制慢性病的关键是社区防治[2]。而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关于社区慢性病的管理情况和医疗保健服务的研究。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1年6月――2012年11月本社区的慢性病230例作为调查对象,男104例,女127例;年龄(35-83)岁,平均(52.1±6.2)岁;病程平均(6.4±0.6)年。慢性病中调查的内容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情况。

1.2 方法 根据本社区的卫生服务系统平台显示的情况,以1名医生和1名护士负责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以居民的满意度调查为准,其中调查的项目主要有:①对你的疾病,他们是否关心过你,或者在门诊就诊时是否提出相关的建议;②社区提供服务的次数和频率(由表格和核对回答是否一致);③你认为他们的态度如何;④你认为他们的服务对你的疾病的控制是否有帮助;⑤以后再提供类似的服务你是否接受;⑥对自我身体健康的评估以及对医疗保健的认识和建议;⑦医疗保健内容的获取途径和方式以及接受度。

1.3 评价标准 参考有关的文献[3]结合《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指南》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s检验,且以P

2 结 果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状况:230例调查的档案中,累计建卡数223例,随访人次总共为13020次,管理的覆盖率为95.2%(219例),管理的规范性为80.9%(186例),血压(糖)的控制率为84.7%(195例);每个专业的医护人员的随访次数为6510次,以每年260个工作日计算,每日需要随访人数为25人;在随访的方式中,以上门为主,占55.7%(128例),群组其次,为33.0%(76例),而门诊最低,为11.3%(26例);在所有的调查慢性疾病社区居民中,对以上的各项内容均不满意的在3.9%(9例)以下,对慢性病的随访时间的知晓率在本次的研究中最低,为25.6%(59例),完全认可医生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的例数分别为89例和95例,比率分别为38.7%和41.3%。

3 讨 论

从以上的研究分析中我们看出,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虽然建档率高,但是在管理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均存在着缺陷,我们的分析如下:①慢性病的种类多,但是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不足,因高血压、糖尿病等目前是以药物控制为主,而居民往往对药物的依从性并不是很高,对社区保健服务的信任度较低。②投入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明显,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对于慢性病的认识不足,国家缺乏对社区医生的管理和规范化培训,造成社区医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进一步降低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信任程度。

结合有关的报道[4-5]以及服务后的体会,我们认为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和医疗保健服务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开展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小区和全科医生共同参与的全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网络中心机制,医护人员定期走访居民,督促定期服务和观察服药情况和加强监控措施,减少各种慢性病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②完善全科医生的培养机制,加强社区保健服务人员的素质[6]。③定期对社区内的中老年人进行健康查体,建立个人档案,筛选重点人群进行监测,通过专家讲座、发放书本等形式加强慢性病的宣传,增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和意识。

总之,要重视慢性病的管理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因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和城市化,医疗保健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健康的需要,带来的将是在健康观念上、管理体制上以及卫生单位职能上的重大改革。要在新的医学模式下,由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由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实施社会预防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型卫生保健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7]。

参考文献

[1] 葛彩英.北京市方庄社区慢性病管理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94-196.

[2] 陶丽丽,陈开红,韩晓燕.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4):67-69.

[3] 吕冬梅,张雪坤,张志文.机构养老人员慢性病管理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109-111.

[4] 华思敏,郑轶玲,戴俊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394-396.

[5] 李君,魏占英.社区慢性病管理人员培训补偿模式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1):7-9.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55-02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

1.1.1 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

1.1.2 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

1.1.3 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

1.1.4 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

1.1.5 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1.2 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2 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

2.1.1 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

2.1.2 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2.1.3 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

2.1.4 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

2.1.5 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 行评价。

2.1.6 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 组织管理流程分析: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 操作技术流程分析: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 督导监管流程分析: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 信息收集流程分析:在对局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2]。

3 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3]。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第3篇

全科医师团队的建立

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但是慢性病的管理决不是一个全科医师在诊室里就可以管理好的。因此,建立以全科医师为主的团队就显得十分重要。全科医师团队的组建由一名团队长负责,组员有数名全科医生、护士、防保人员组成。团队成员根据每个人所承担的任务分工不同,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全科医师团队的主要任务主要向辖区内居民提供是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包括门诊医疗,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肓技术指导及基本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衔接等。

以全科医师团队为主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目前以全科医师团队为主的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为例,说明全科医师团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目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有效地对高血压、糖尿病人进行管理,可以降低有害事件的发生率。全科医师团队通过制定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制度,团队成员按照各自分工落实,全科医师负责新发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筛查,治疗效果的评估和指导,公卫医师负责健康档案信息统计、分析,护士负责健康档案基本信息采集健康教育。胡隽等[1]报道,以全科团队无缝链式服务模式,对纳入高血压管理的社区居民进行全程管理与以往线条分割式管理相比较,全科医师团队可以对患者提供从家庭到社区,从门诊到住院的全程环-线型个性化管理,使其与团队的全科医师感情较深,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生活方式有所改变,进而使高血压的患病率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降低。

慢性病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误区[2]

把慢性病管理等同于对现在患有慢性病病人的门诊管理,而忽视了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管理。由于传统的卫生服务观念,社区医生往往是在诊所座等病人上门看病、求医,对病人的处理,多是满足于药物治疗,而慢性病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慢性病及高危人群应急性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社区医生对现症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更要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地健康干预。

慢性病管理将疾病和病人割裂开来:慢性病病人往往是一个人身患多种疾病,如果仅仅是以“病”为中心来进行管理,就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甚至相互矛盾、顾此失彼的误区。仍以高血压患者为例,人群中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病人是很常见的,如果以“病”为中心进行管理,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而这3个疾病在一个人身上发生,恰恰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仅仅强调某一疾病的防治,都不能达到降低事件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重视药物干预,忽略心理、社会干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当今医学模式的主流,对慢性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慢性病人群多是老年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变异,对慢性病人群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慢性病很多均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而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医护人员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与应用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要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并通过他们在慢性病管理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要了解并帮助慢性病患者解除心理障碍,要尽可能地结合患者的社会因素,进行个体化管理。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14-02

社区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的,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而积极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对于慢性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促使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本文将对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并分析,并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本社区随机抽取的140例慢性病患者,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4±2.25)岁;其中男85例,女55例;140例患者中高血压患者42例,糖尿病患者26例,慢性气管炎患者33例,脑卒中患者25例,冠心病患者14例。

1.2社区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1.2.1开展慢性病健康普查活动

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普查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社区卫生人员对社区居民的运动方式、饮食、吸烟、饮酒等进行问诊,并对既往所患疾病、就诊及用药情况作简单了解;其次,对社区居民的脉博、呼吸、体温、血压、体重、身高、皮肤、浅表淋巴结、肺部、心脏、腹部等做常规的体格检查,并对其听力、口腔和运动功能等进行大概的判断[1];再次,对诊断有慢性病的患者做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三项(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脂、空腹血糖、心电图、腹部B超等项目的辅助检查;最后,告知普查患者的健康检查结果并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如对慢性病患者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进行合理的引导,并针对患者患有的慢性病类型辅以相关的治疗处方。

1.2.2举办慢性病健康教育讲座

在本社区举办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讲堂,并将检查出有慢性病的患者随机抽取140例做为主要教育的对象,邀请专业的慢性病健康讲师对社区居民重点讲解慢性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两方面的内容。通过讲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的发生原因,针对居民生活中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及运动方式进行规范的说明和指导,并给予居民一些有效预防慢性病的措施。

1.2.3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手册

对社区居民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主要针对最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发放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并在社区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帖宣传标语等方式,能够使居民对慢性病有一定的认知[2]。

1.2.4社区卫生人员对慢性病患者实行动态管理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大力宣传和普查后,随机抽取出患有慢性病的140名患者,将其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社区卫生人员对这140名患者进行资料建档,并说服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治疗慢性病的药物。通过心理辅导、慢性病健康知识宣传等一系列的工作,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和对慢性病治疗的积极性。

社区卫生人员对慢性病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加以干预,并叮嘱患者限烟限酒,降低食用盐的摄入量。指导患者做有有益健康的运动,让患者能合理地控制体重、平衡膳食。社区卫生人员主要将140例慢性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一年的健康指导干预,再与一年前未干预时患者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及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比对分析。

2 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针对14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发现,在举办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进行慢性病健康普查,并给患者发放慢性病相关防治资料后,患者对于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未进行健康教育前,见表1。

2.3健康教育前后慢性病控制情况

本社区的140例慢性病研究对象,在经过社区卫生人员严格的健康知识教育与饮食、运动、服药情况等方面的干预后,其所患的慢性病与未进行健康教育前做比较,在一年的健康干预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和控制。

3 讨论

社区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社区居民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以慢性病防治为导向,融合健康知识普及、医疗、预防、保健、等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在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对慢性病的认知,提高对慢性病的知晓率、控制率、治疗率以及加强对慢性病的管理[3]。社区的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的卫生人员通过对社区居民制定规范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并采取相关的措施等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可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利用社区资源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的活动与过程,从社区卫生人员普及慢性病的专业知识到建立居民的健康行为意识,使社区居民通过对慢性病的了解能积极的对自身身体健康负责。社区健康教育慢性病的防治主要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进行的,其健康教育对象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4]。社区卫生人员以健康促进为目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社区居民体重、饮食、运动、睡眠、烟酒等方面干预控制,树立起居民正确的健康观与人生观。

本社区在2011年9月-2012年9月一年的时间内将社区内140例慢性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慢性病健康知识的讲解、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疾病治疗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在一年的时间内,140例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人员的指导下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加强运动,按时吃药后,其慢性病病情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或控制。由此表明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的防治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其认真地接受慢性病健康教育是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社区卫生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将慢性病健康教育普及到社区每个居民,才能使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长惠.社区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201.

[2] 蓝玉娟.浅谈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0):249-250.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诊断;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66-02

我国慢性病发病率高,对患者造成心理创伤,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国家十项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1年5月21日~10月11日对东关社区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内容:调查对象为东关社区18个居民小组65岁以上的常住老人。调查内容为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疾病相关因素、健康状况等内容。

1.2 调查方法:采用查阅有关资料;对65岁以上居民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体检、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等方法。

1.3 资料处理及分析方法:对查阅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所得数据用人工处理。对健康管理服务结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2 结果

2. 1 人口学状况:社区人口5848人,65岁以上老人386人,其中男性101人,女性285人。

2. 2 流行病学诊断

2.2.1 根据东关社区2011年纳入慢性病管理情况发现: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70.19%,女性慢性病患病率53.18%,同时患两种病38.29%,同时患三种及三种以上疾病29.56%。6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前五位依次: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脑卒中。

2.2.2 东关社区2011年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情况:体检人数为270人:男74人、女196人。男性健康体检异常情况依次为心电图异常、血压高、血脂高、脂肪肝、血糖高。女性健康体检异常情况依次为血脂高、心电图异常、血压高、脂肪肝、血糖高。

2.3 健康危险因素诊断通过对65岁以上老人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发现,危害健康的因素为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饮酒、吸烟、不良心理社会等。

3 讨论

3.1 东关社区65岁以上老人人口学基本情况:社区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6.6%,社区居民已接近老龄化程度;男女比例为1∶2.83。

3.2 东关社区老人慢性病基本情况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危害社区居民的首要因素。男性心脏病患病率高于女性,女性糖尿病明显高于男性。女性血脂血糖异常现象明显高于男性。

3.3 男性的健康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饮酒、吸烟、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女性的健康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肥胖、不良心理社会因素。

3.4东关社区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的干预措施慢性病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的干预措施以健康促进为主,制订以下干预措施:

3.4.1 对社区65岁上老人,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做好筛查和建档工作。

3.4.2 对于已经诊断的慢性病规范管理;预见性防治措施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如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足底压力检测,可以早筛查足部疾患,提早干预[1]。对于未按照诊疗指南用药的慢性病患者,指导其规范用药。

3.4.3 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针对吸烟、喝酒、不合理膳食等可控制的健康危险因素,社区要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展分类健康指导和个性化防治策略。针对男性社会、家庭、心理压力;性格易冲动;吸烟、喝酒、起居不规律等特点,社区健康教育注重宣传缓解男性压力、改变男性生活方式等方面。 帮助女性居民合理膳食如低盐、低脂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注重民族文化差异,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社区健康教育[2]。

3.4.4 宣传中医知识,发扬中医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作用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医药医疗服务已纳入基本医疗。中医药服务除药物治疗外,其中医特色疗法如中医耳穴疗法不仅能抗焦虑,还有降低血压的功效[3];中药泡足通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4]。中医药学重视预防保健,强调“治未病”, 在慢性病的防治上有独特的优势。

3.4.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服务方式、内容和手段,满足社区居民各种卫生需求。加强对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养老院、社区的管理,关注独居、空巢老人,加强社区家庭病床的管理[5]。

4 结论

东关社区老人男女比例失调;患病率增高;高血压、糖尿病仍是社区老人的主要疾病;不合理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是多种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等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青,钱晓路,白娇娇,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35

[2] 张素娟,曹艳红. 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0,11:30

[3] 徐晓春,郑求娇,高美娟,等.中医耳穴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焦虑患者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996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

从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慢性病防治策略、慢性病控制现状、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慢性病防治对中医药的需求及慢性病的防治途径等六方面展开论述,试图阐明重大慢性疾病防治与中医药整合调节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重大慢性疾病 中医药 整合调节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10 颁布了《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该报告指出,慢性病不仅危害高收入国家,在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慢性病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如果现在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各种慢性病,那么到2015 年将可能拯救3 600 万人。采取行动以减慢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当务之急[1]。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并呈持续上升趋势,约25%的城市居民患各种慢性病。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医药长于治疗慢性疾病,慢性病防治给中医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治中的优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阐述。

1 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

慢性病指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不由细菌、病毒和其它致病微生物引起发病,而由于人体中微小损伤长期积累形成的一大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人类的慢性疾病由30 年前的十五种左右上升到七十余种。

慢性病被专家称为“隐蔽的流行病”,其病情发展具有隐蔽性,人们往往在查体时发现患病;同时慢性病具有阶段性特点,一般来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症状缓解阶段,出现症状后服药,用药来控制症状,症状缓解后放松治疗,结果疾病并未从根本得到控制,还在发展,只是更加隐蔽;第二阶段是合并症阶段,由于没有有效治疗,长期服药会引发许多合并症,许多人自作主张,大量吃药,结果药越吃越多,病也越治越多,出现多个系统损害;第三阶段是恶性循环阶段,由于前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慢性病,最终使病情加重,只有住院治疗。

慢性疾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复杂性。它不是一因一果简单的病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2]。以糖尿病为例,从诱发因素来看有遗传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所致;从结果来讲,除血糖超过正常外,还会有白内障、糖尿病足、冠心病等并发症。现实中可能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复杂病理特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甚至会出现各要素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病理现象。

2 医学发展决定慢性病防治策略为“重预防、治未病”[3]

18 ~19 世纪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到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了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环境污染有着紧密联系。许多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认识和防治复杂性疾病。

现阶段,常规的药物和手术对抗治疗不能根治糖尿病、肿瘤等慢性复杂疾病,但可以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入手,强调健康维护,控制疾病发展。更重要的是,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树立预防战略观念和新的诊疗观念,要求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医学服务模式从医疗为导向朝向预防为导向转变。

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对疾病到健康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融治病于自然生活。单纯对抗性的治疗方法已明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生活化、常规化将会极大改善病人的机体状态,最终保证人类健康。

3 国内慢性疾病控制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一些慢性疾病虽不能逆转其病理状态,但可以通过替代方法进行有效治疗,如肾脏疾病的透析治疗,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移植,冠状动脉等血管介入及搭桥手术等。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拯救了大批病人的生命,成为现代医学的亮点。

但是这种疾病终末期的救治与干预是一种高成本创造技术的治疗干预模式。重视疾病终末期的干预,忽视预防,对国家、社会及人民有百害而无一利。医学需要更新理念、转变模式、做好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与现在世界上十分重视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相比,许多专家学者对慢性疾病还是不够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2005 年有280 万人死于艾滋病,17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10 年后我们再来关注慢性疾病,去研究预防和治疗方法,那么问题将可能变得更加严重,到那时我们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将会更多。

4 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

中医药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治病必求于本”,是几千年来使其能够服务于人民的重要因素。中医独特的“欲救其死,勿伤其生”理念,调节机体的各个方面,恢复机体的和谐有序,更合理地治疗慢性综合性疾病的思维方式已经被国内学者认识并认可[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方剂》项目也证实中药方剂具有多组分、多靶点效应,具有多因微效、增效减毒、整合调节的临床效应特征。如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永炎院士所述:方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组分配伍产生不同的效应,重新整合朝向多模式组方。针对全息病证,解读多组分与多靶位的相关性。组分配伍配比优化设计可融整合调节、对抗补充于一体,启动自组织、自稳态的整体功能,求得方剂和谐自然的整合效应[5]。此种效应特征使得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占据优势。

5 慢性病防治需要中医药

中西医学体系的差异表现在对疾病认识的理论、思维、诊治过程与所关注的结局方面,两者各有所长。既往西医学重在“以病论治,针对病因”,强调“标准、统一”,长于诊断。近来其治疗疾病的理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治疗单一疾病向一体化管理转变,认为对病人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过程中,应该由病人、医生、护士及其病人家属组成团队并肩作战,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学逐渐趋同。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种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它们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迄今为止,仍然无法阐明它们的病因机制,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可能把所有疾病病因都搞清楚,或者弄明白如何避免所有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负担。但既然是多因素作用,就意味着干预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可能实现相同的目标[6]。

因此,将重点集中在这些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育锻炼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控制,可以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中医药的介入可望为慢性病防治带来益处。

前已述及,中药具备了解决慢性病多因素致病难题的临床效应特征,但能否真正起到慢病防治作用,目前还缺乏令世人信服的证据。

6 慢性病防治途径—循证为先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以及在此思维下的治疗方法对日益增加的慢性疾病预防保健有着独特优势。尽管如此,因其理论体系和治病原理难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故未能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使中医药缺乏标准、规范化和普遍适用性,限制了其进入国际市场。循证医学和实践的理念将为中医药带来巨大变化,在慢病防治领域也不例外。

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塞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就是一项中医药的循证实践[7]。采用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实验设计,在全国设立东、西、南、北、中15 个临床试验分中心,共计75 家医院同时进行实验。利用中心随机化系统,阿司匹林肠溶片为对照,主要以非致死性再梗塞、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心血管病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为评价指标,计划在两年内完成4 000 例样本,进行上市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疗效评价。研究中注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的链接,强调标准化和个体化的结合,研究者报告结局和患者报告结局互为补充,有望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冠心病)的疗效和优势所在。

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中医药学,在其指导下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并处理慢性疾病的防治问题,才可能充分发扬中医药学优势,弥补不足,并有望成为一条防治慢性病的新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若使更多的人免于死亡或免于过早死亡,应该及早开始预防各种慢性疾病,预防胜于治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药临床中的原则和先验,努力认清中医药学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慢性病防治中积极实践,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 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1.

[2] 严广乐,苏式兵.系统科学视角下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的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90.

[3] 苏式兵,王汝宽,李 梢,等.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112.

[4] 孙利华,莫卓华.中医药对我国疾病谱的应用前景广阔[J].中国药业,2005, 14 (9):4.

[5] 张伯礼,王永炎,商洪才.组分配物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9):89.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老年人 慢性病 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62-01“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及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①。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的完满状态。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对疾病的担忧、反复就医的困扰增加老年人焦虑、抑郁的发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也加大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疗的难度。鉴于躯体、心理两类疾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时的心理体检也是WHO健康定义的重要内容。为了了解老年人慢性病合并情况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实践,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们组织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深入北京市西城区7个居委会,对符合条件的年龄在60-80岁, 没有重性精神病(13种病)且愿意接受调查者的社区老人2342人,采取问卷形式对其既往躯体疾病的患病情况(包括:所患疾病、确诊时间、患病年限)及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躯体疾病患病调查按照呼吸、心血管、消化、内分泌、血液、神经、免疫、生殖泌尿等系统询问展开;心理状况调查,并采用信度和效度好,临床上广泛应用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老人进行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查。

被调查的2342人中,男性1067人(45.6%),女性1275人(54.4%),平均年龄67.76±4.79岁。SAS、SDS量表统计以标准分50分进行划界,按照患病数分组、不同系统疾病分组、并抽取临床上老年人患病率最高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恶性肿瘤、骨关节疾病等分别进行焦虑、抑郁单发率、共患率的统计,以既往无躯体病史老人(977人)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研究。

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做两两比较,检验标准取0.01

结 果:

按既往病史数少(1-2)、中(3-4)、多(>4)分组,与无既往病史(0组)组比较:

1)焦虑、抑郁阳性率的比较:表1-1

患病数人数(%)SAS≥50(%)SDS≥50(%)SAS、SDS≥50(%)X20组977(41.72)139(14.23)698(71.44)122 (12.45)1-2组1179(50.34)198(16.79)880(74.64)184(15.65)29.48P0.05>4组21(0.9)5(23.81)14(66.67)5(23.81)0.46P>0.052)焦虑、抑郁指数的比较:表1-2

患病数人数(率)SAS (x±s)P值SDS (x±s)P值0977(41.72)43.8668±6.201056.7500±6.63921-2117(50.34)44.6020±6.274280.00657.8308±6.313740.0003-4165(7.05)45.3818±5.917600.00457.7152±6.378130.562>421(0.9)45.1429±7.669980.35455.4286±5.895520.360统计显示与对照组(0组)相比,患病1-2种的老人其焦虑抑郁发生率与焦虑抑郁指数均显著升高(P

2、按既往病史疾病系统,进行单系统分别与无既往病史(0组)组比较:

1)焦虑、抑郁阳性率的比较:表2-1

疾病系统人数(%)SAS≥50(%)SDS≥50(%)SAS、SDS≥50(%)X2呼吸系统90(3.84)18(20.00)80(88.89)18(20.00)10.61P

疾病系统人数(率)SAS(x±s)P值SDS (x±s)P值呼吸系统90(3.84)44.6444±6.73460.25757.2778±6.44430.470消化系统109(4.65)46.4679±6.65630.00058.0917±6.89680.046心脑血管964(41.16)44.3973±6.01980.05557.7905±6.21390.000内分泌病361(14.82)45.1357±6.18830.00157.8199±6.19350.008神经系统147(6.28)44.3673±6.08290.35756.8095±6.08760.918泌尿生殖61(2.6)45.1639±5.32030.10958.4918±5.81270.046内分泌疾病中:其中糖尿病占93.63%;甲状腺疾病6.65%;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占80.95% 非脑血管疾病19.05%。血液系统占0.21%、免疫系统占1.07%等因样本量少未纳入研究计。统计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列表中系统疾病组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

3、按6种老年人慢性病分别与无既往病史(0组)组比较:

1)焦虑、抑郁阳性率的比较:表3-1

常见疾病人数(%)SAS≥50(%)SDS≥50(%)SAS、SDS≥50(%)X2高血压754(32.20)120(15.92)702(93.10)112(14..85)128.07P

常见疾病人数(率)SAS(x±s) P值SDS (x±s)P值高血压754(32.20)44.3143±5.93640.13057.9947±6.15640.000糖尿病338(14.43)45.0385±5.96490.00357.7219±6.24520.019心脏病289(12.34)44.9239±5.79040.00857.7820±6.27030.019骨关节病205(8.75)45.9902±6.72130.00058.0976±6.56270.008脑卒中115(4.91)44.0870±5.90650.92656.4261±6.09440.618恶性肿瘤45(1.92)46.1111±6.49200.01858.3111±6.25160.122统计显示:6种常见疾病对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与无病史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升高(表3-1)。骨关节病对焦虑抑郁指数的影响最显著(P

讨 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心理问题对躯体疾病的作用与影响,焦虑与抑郁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2种负性情绪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而众所周知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躯体疾病。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这两类疾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一项老年人冠心病的前瞻性研究(SHEP)表明:焦虑抑郁情绪症状增多者其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⑵⑶;糖尿病是身心疾病⑷已成共识,有研究显示负性情绪成为抑郁症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影响因素⑸⑹,而心理干预能够通过缓解病人因焦虑、心理压力等紧张情绪所引起的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而有利于血糖控制⑺;文献报到:焦虑抑郁在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同时也可引发睡眠障碍,从而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治疗、康复⑻;而对高血压并发焦虑、抑郁障碍患者联合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提高降压的效果。本研究也显示高血压患者的抑郁指数显著升高(表3-2)。

研究还提示:慢性躯体疾病增加了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的发生;而以患病数在相对较少(1-2种)的老人影响最大,提示我们相较于反复就医的“老病号”,对初诊、新发疾病的老年人应适时地进行心理测查与疏导很有必要。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糖尿病)、骨关节病对老年人焦虑抑郁指数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慢病管理上,除了提供传统治疗以外,应加强患者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综合措施。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2]Thrall G, Lip GY,Carroll D,et al. depression, anxie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Chest,2007,132(4):1259-1264.

[3]Shibeshi WA,Young-Xu Y, Blatt CM. Anxiety disease〔J〕.J Am Coll Cardiol, 2007,49(20):2021-2027.

[4]刘增垣,何裕民. 心身医学 〔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2.

[5]李勇,吴爱勤. 心理社会因素与糖尿病 〔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6):366-368.

[6]孙学礼,刘涛生,唐莉,等. 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志杂 ,2004,37(4):215-219.

[7]Brown SA.Meta-analysis of diabetes patient education research:Variation in intervention effects studies 〔J〕.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1992.15(6):409-419.

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长期护理;老年健康;健康管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安养院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当前在我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长期护理保险在现实保险业中仍是一个几乎尚未触及但又颇具吸引力的新课题。人口老龄化趋势引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体现了发展快、绝对数大、“未富先老”和地区差异的特点。我国失能老人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可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加快,医疗费用的飞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潜在市场将会相当可观。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在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势在必行。

一、我国老年人健康需求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是多方面的,老年人的疾病治疗包括慢性病和突发病,常见病的治疗,老年人的健康才能保证老年人过上安定无忧的晚年,对于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都需要一定的治疗方案以稳定病情,对于日常的疾病老年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老年人由于机体的退化,生活自理能力减弱,日常生活需要照顾,起居饮食都需要雇人长期的料理。老年人退出工作领域,缺乏情感的依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所以老年人的情感慰藉很重要,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较多,及时解决老年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解决。

二、我国老年护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我国护理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在医院得到治疗方案或治疗后的老年人需要一定时期的疗养,他们并不是重病患者不需要在医院得到治疗。如果长期住医院会浪费医院的资源,浪费病床,而居家却没有人照顾,所以长期护理制度的实施非常必要。由于我国现在家庭的限制,子女无法长期照料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于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一项为此类老年人解决后顾之忧的上佳选择。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会提高,对于护理保险很多老年人都有经济能力来承担,很多养老院都可以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来提供,健康保险的需求也在增长。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推动就业,缓解子女的照料压力。为很多下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和生活来源。2.德国护理保险制度。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当时的德国的护理保险存在了很多问题,于是就进行了改革,再融资机制,受益资格,受益级别,受益方式方面都重新有了新的明确规定,护理成本多方承担,并公私合营。德国的护理保险对经济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降低了政府与个人的护理成本,并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发挥了积极的影响,由于覆盖面较全,层次多样,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群的不同需要,在护理保险制度内进行监督保证质量,引入竞争机制,各个健康保险基金公司相互比较,刺激发展,是比较成功的。

三、健康管理下老年护理制度的构建

1.护理保险制度人员培训。在社区可以培养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人才队伍,养老院,老年公寓更需要一批护理人才去给予老年人护理服务。对护理人员的培训需要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入手,了解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对老年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方案,护理人员具备的不仅是医院的医护人员所具备的医疗技术,更加重要的是具备护理人员照顾老年人的能力,懂得如何照顾老年人,了解老年人的老年需求,融洽的与老年人和睦相处,不管能够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问题,还能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2.护理保险机构建设。在社区可以设立长期护理康复机构,其中包含的专项治疗包括慢性病康复诊疗室,日间照料护理室,常见病普通治疗室,老年心理健康咨询室,注意增加面积,为老年人提供必要地诊疗服务。各个诊疗室要有足够的床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建设以小规模为单位保障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慢性病的康复诊疗室专门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和康复治疗,老年人可以长期居住,治疗慢性病。日间照料护理室是针对一些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所开设的,一些失能失智老人能在这里得到生活照顾。常见普通治疗室是为老年人解决日常遇到的一些常见病。在养老院,老年公寓都可以设立性病康复诊疗室,日间照料护理室,常见病普通治疗室,老年心理健康咨询室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3.护理保险制度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的护理保险制度应该定立一定的法律法规,我国早在2006年的《健康保险管里办法》已将长期护理保险列为健康保险,我国的社会保险的发展空间广阔,可以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列入保险制度里,能加入护理保险制度的老年人人群广泛,很多老年人都有参加护理保险的需求,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规定参保人,参保年限,参保资金的缴纳与筹集。4.护理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采取公私合营办养老院和老年公寓,老年护理的服用采取政府财政拨款,由税收占大部分护理费用,参加护理保险的老年人需要在入住护理机构前缴纳护理保险费用,以保证晚年入住护理机构。一般养老院如果进行住院护理的话老年人大概支出3000元左右,对于一般家庭相当一个人的收入或是老年人的退休金,所以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多分担老年人的费用,不至于老年人住护理机构就没有了老年保障。四、结语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提出的早,虽然我国护理保险制度资金的筹集也是也是一项不好解决的问题,需要各方在努力思考如何合理地进行筹资,护理人员的配备也不是一朝一夕。但在老龄化和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在我国是可以实行护理保险制度的。

参考文献:

[1]周典,周若祁.构筑老龄化社会的居住环境体系[J].建筑学报,2006(10):11.

[2]周典,周若祁.适宜“老有所居”的城市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建设方法研究[J].华中建筑,2009(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