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发展性心理辅导;学院心理辅导室;朋辈心理辅导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极大改善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式、环境。在提供更多发展轨迹方式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就业竞争与压力极大地冲击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心理趋于成熟的高校学生来说,能否顺利完成这一成长阶段的任务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经常会面临一些心理困惑、心理冲突,需要得到及时的引导,才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探索――学院心理辅导室的设立

学院心理辅导室是在原有的校级心理咨询室基础上,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服务的二级机构,主要由辅导员和部分致力于心理服务的学生干部组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地帮助学院每一位同学,挖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缓解校级心理咨询室的压力,打破学生谈心理色变的现状。学生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队伍中,可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加强自身心理管理。

1.提高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效率和覆盖面

学院心理辅导室的组建、人员选拔培训以及各种形式的心理活动的举办,改变已往心理知识说教式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心理知识的普及程度,院系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是学生接触最密切、最熟悉的,针对学院学生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更愿意参与进来,让学生在以心理为主题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心理知识的认识,提高其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这可日益壮大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缓解传统模式下心理辅导力量薄弱的问题。

2.营造朋辈心理辅导的良性循环模式

学院心理辅导室的建立、优秀学生干部选拔及心理委员的培训,大大加深心理志愿者对于朋辈心理的职责定位。心理知识的普及、心理疏导的简单技巧、心理问题的识别诊断等内容,初步构建了朋辈心理及辅导员心理知识理论体系,能够更好地自我感知、自我调适,从而学会感知他人、理解他人,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心理疏导。学生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帮助周围同学。

3.完善心理危机机制预防体系

建立学院级别的心理辅导室能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覆盖面,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的同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动态监测、预防干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心理委员的及时预警,多次心理危机得到及时干预,避免更大的损失。

二、学院心理辅导室发展的问题

1.专业队伍建设

目前学院心理辅导室主要由学院辅导员组成,虽然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思想政治工作技巧和基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是对于心理疏导工作仍欠缺实战经验,影响其对学院心理辅导室的指导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应经常举办心理学知识、技能的专业讲座,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实操演练,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高素质工作队伍。

2.朋辈心理辅导

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相同、年龄相仿,学生更愿意向同辈的心理辅导员倾诉心理困惑苦闷,但学生中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在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保密原则的遵守上,都无法保证,因此,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秘密是否被保守存在疑虑。

三、结语

发展性心理辅导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指导,建立学院级别心理辅导室可以全方位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但在专业队伍建设和朋辈辅导方面还应继续加强。

参考文献: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应激

Effect of stress reduction program on mental health of soldiers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tress reduction program which combines the relaxation technique and reasonemotion educa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soldiers in their routine military live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ninetythree soldiers were selected and pided into 3 groups: stress reduction program group (SRP, n=63), relaxation training group(RT, n=64) and control group (C, n=66). For 8 weeks, stress reduction program was performed in SRP group and 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 in RT group, respectively. In C group, no training and only psychological test was performed.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and Index of WellBeing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total score of SCL90 and some indicators, such as somatiza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psychoticism were significant (P

【Keywords】 relaxation training; reasonemotion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stress

【摘要】 目的: 探讨放松技术和理情教育相结合的减压方法对日常军事生活环境中军人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以某部队193名日常军事生活环境中的士兵为研究对象,分为减压组(n=63),放松训练组(n=64),对照组(n=66)三个实验组,进行减压教育实验,时间8 wk,实验前后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幸福感指数量表,检验减压教育的作用. 结果: 减压教育后测量,方差分析三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性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放松训练;理情教育;精神卫生;应激

0引言

部队是一个高应激的环境,日常应激压力严重影响部队士兵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影响部队战斗力.部队的日常管理环境以及军事训练是部队士兵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它各项军事任务的完成必须以此为基础,部队日常军事环境中改善士兵的心理健康将会对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因此研究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减少部队应激压力的损害,维护和提高士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放松技术和理情教育相结合的减压方法,对某部士兵进行减压干预,观察减压教育在士兵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为提高士兵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效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以某炮兵部队为基础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三个建制连的193名士兵作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17~25岁,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初中,高中和中专,军龄6 mo~5 a,排除精神疾病史,按连建制分为减压组63名,放松训练组64名,对照组66名,三组间职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试验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和幸福感指数量表[1]作为评定工具. 采用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① 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即心理健康的意义,亚健康状态,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同时讲授应激的概念,心理生理反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引导战士正确认知应激.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 ② 理情教育.根据吴丽娟[2]《理情教育课程设计》一书中感觉情绪的知识,如何控制情绪,识别非理性想法,战胜非理性想法,挑战自卑等内容,结合部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其中结合实际操作课程,对调研中确定的应激原在相关课程中加以解释. ③ 放松技术[3]. 讲授放松的概念、方法、作用,主要放松方法为物理放松、静思,渐进性放松. 设计放松训练操作卡片,指导战士操作.研究中对全部士兵进行上述量表评定后,减压组进行为期8 wk的减压干预,包括以上三种干预方法;放松训练组进行为期8 wk的渐进性放松训练;对照组未进行干预. 实验过程中不影响部队正常的训练和工作,干预完成后1 wk对三组士兵再次进行心理测查评估,并与实验干预前进行比较,以及各组间进行比较,判断减压干预的效果.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LSDt检验,配对t检验, P

2结果

2.1心理干预前各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实验前各组间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情感指数得分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表1心理干预前各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略)

2.2心理干预后各组心理健康水平组间及前后比较减压教育后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三组在SCL90各项得分上,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性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方差分析显示三组在幸福感指数的得分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各组前后用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减压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减压干预前,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多项心理健康指标因子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关注日常的军事环境,从平时的部队生活着手,进行了改善士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多种方法,放松训练和心理教育是实际应用较多的方法,在部队的研究应用中,以往更多的关注于执行特殊任务时期士兵,缺少对日常部队生活适应的指导.根据士兵文化水平低偏低,且参差不齐的特点,本研究从目前在学生和士兵中应用广泛、操作简单、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中选取了放松训练和理情教育两种减压方法,与部队生活进行结合,形成指导士兵日常军事生活中减轻压力,控制情绪,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课程.系统的放松训练可以作为一种减压技术应用于提高士兵心理健康水平,国外有研究表明经过意守沉思为基础的静思放松训练可以使中学生增加幸福感,更加平静,改善睡眠,增强自我认知能力[4],国内也有针对新兵的全身放松训练研究,有改善新兵身心健康的作用[5]. 但是这种正规的放松一般以团体为单位,不宜实施,而且部分战士因为过于枯燥,感觉不到即时效果而有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在减压课程中放松训练部分采用了团体实施和个人根据减压卡片自己实施相结合的方法,目的是达到便于士兵日常应用,同时设立了渐进性放松训练组作为效标,检验减压干预的效果.本实验中采用的减压技术,实际效果好于渐进行放松训练,对改善部队心理健康水平效果明显,而且对心理健康影响更广,实验实施中表明适合实际应用.

在心理干预前后,未发现部队士兵总体情感指数方面的变化,表明本实验采用的减压教育干预及渐进性放松训练对部队士兵情感方面的影响不明显,未能达到有关文献中报道的结果[4],说明有关的措施还缺乏相关的内容和科学性,也可能与实验程序并非部队日常训练项目有关. Reuven等[6]指出,在未来的军事心理学非战斗应激和平时应激研究中,应该更加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部队应激压力研究中也应注重情感方面的研究,对我们所用的减压程序中相关内容进行改进.

在时间效果方面,本研究主要观察了在减压干预后短期内的效果,由于时间限制,没有观察长时间的效应. Marie等[7]的报道,对第一学期的大学生在开学初期经过为期8 wk的减压干预后,学生在适应学校生活能力,缓解焦虑方面有明显改善,在减压干预1 a后,退学率下降,学业成绩改善. 本研究在减压干预后观察到改善心理健康的效应,但是对长期效应及改善士兵作业绩效方面尚未能观察,在后继实验安排应增加相关项目,以更全面的指标来评价减压程序的作用和效果.

综上所述,减压教育对改善部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作用,适合部队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但是在改善情感方面尚需改进,其长期效果及其能否提高士兵作业绩效方面尚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31-35,82-83.

[2] 吴丽娟.理情教育课程设计[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36-66.

[3] Song LZ, Schwartz GE, Russek LG. Heartfocused attention and heartbrain synchronization: Energetic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J]. Altern Ther Health Med, 1998,4(5):44-52,54-60,62.

[4] Wall RB. Tai Chi and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 a Boston Public Middle School[J].J Pediatr Health Care, 2005,19(4):230-237.

[5] 何英强,李权超,曾岚,等. 全身放松训练对新兵集训期身心反映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7):485-486.

[6] Reuven Gal, A David Mangelsdorff编著. 苗丹民等译.军事心理学手册[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78-482.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人是社会的动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但关注生理健康,而且还关注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和人的生理健康有标准一样,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年轻人经常抱怨“鸭梨山大”。过大的压力及生活的快节奏不但会造成人的生理疾病,而且还会伴随着一系列心理疾病,如人格分裂、强迫症等。尤其在高校,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等多重角色,高校教师这个工作不是人们眼里的香饽饽,反而充满了各类挑战和压力。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1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1人际氛围

卡耐基说过,我们本来不想孤独,但这却成了人生的无奈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事业发展中,人际关系占很大的因素,只有人际关系好了,你的事业才会做的更好。在做生意的竞争过程中其实都是在进行人际关系的竞争,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个人卖给你一样的东西,又是同样的价格,同样的服务,同样的品质与品牌,那么你最后会买谁的呢。你肯定会说,当然是与自己关系好的人了,从这一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几乎占了你成功的70%,因此,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的培养,这样才能更接近成功。然而,在高校里,教师们之间由于家庭,工作等原因,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非常少。区别于一般的小学初中校园氛围的是,小学或是中学里,教师们有相对集中且独立的办公桌,闲暇时光比较多,也为教师们的沟通交流产生感情提供了便利及基础。而高校里,教师们承担的工作,除了教学工作,大部分时间,许多教师则是埋头家里进行科研与创作。在大部分高校,学生们和老师们上课的地点是流动的,大部分教师也没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室和办公桌。教师们相互之间的沟通机会很少,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可能成为同事一年,都不知道对方的长相。而且,压力伴随着高校教师的工作中,如职称评定,课堂教学质量,同事间在一个项目上的竞争,同事间晋升的压力与竞争,都有可能导致同事间关系紧张。

1.2职业压力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也面临着这职业本身的压力。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灵魂的塑造者。教师总是被社会要求展现出最好的一面给大家。社会在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对教师这一角色要求便愈发严格、全面。无论家长、媒体,也多有反应、报道,甚至无论大肆渲染。无论对错,都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们总是小心翼翼地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家长、社会的要求。这让许多教师,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纪且在传统教育第一线奋战了相当时间的老教师,一下子难以转变。他们疲于适应,力不从心,压力很大。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然后再是学习知识。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的持续性和连续性,高校教师也如此。与大家眼里的高校教师不一样的是,教师经常在课后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即社会对教师要求的全情投入。然而,令部分高校教师感到迷茫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深化,“奉献自己”的这种信仰正在逐渐缺失。一大批老师尤其是中青年老师,他们有精力也有能力,但一面是经济上的压力,一面是道德上的责任,经常让这部分教师迷失自己,从而选择经济利益和逃避责任。选择利益,逃避责任的同时,许多教师同时又受到职业道德和良心的谴责,选择责任抛弃经济利益,内心又似乎心有不甘;传统的、社会要求的价值观与目前社会快速发展形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形成矛盾冲突,让教师们倍感压力,从而导致不信任他人,对自己不自信、焦虑、烦躁甚至是一系列心理疾病。

1.3个人因素

教育的转变,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压力的产生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压力的大小,跟个人的因素是相关的。笔者认为,个人产生的心理压力,首先来源于个性的差异,开朗的感觉或许没有内向的压力大。此外,缺乏自信,学识不够渊博,不能积极面对教学失败的结果,自卑感强,适应教育转变性难,得不到同行、领导的认可与赏识,担心下岗等等,这些都是个人因素产生压力的来源。总之,当今社会,可说压力无处不在,不少人还为之失去了性命。

据网络消息,有个小学生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很大而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还被编成了歌传唱吗?小学生尚且如此感受,何况在外人眼里看来知识装备最为齐全的高校教师?只要我们能正确对待压力,适度调整压力,就会把压力变为前进的动力。

2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俞国良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之外在表现即是伦理,而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分际与职分,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君臣父子各守分际。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千万不要立即下价值判断,而最好以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当一位好听众,用我们的心灵去听听对方的想法与感受,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然后要坦诚地告诉对方,我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善解人意,我们不一定要赞同他人与我们不同的意见,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他人,我们自己也会快乐无比。要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不好的情绪影响了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当与人发生矛盾、口角战争,而你们又是在一起上班的同事时,可能生气过后会想到过后给自己工作带来了困难。但是要自己先低头,未免有些难,多微笑,试着宽容;用交流传递友谊 用关爱创造友谊; 用宽容维护友谊。

(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 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3培养高校教师积极心理的对策

3.1防止职业倦怠

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例如,你可以把某些设施或者盆栽换个位置,或者尝试一下把你的工作桌面清理一下,把没必要的东西都清掉,干净的桌面会让你感觉更舒服,更好地投入工作中去。作为高校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寒暑假时间转换心情,旅游,体验人生,这不仅有利于调整心态,更有利于接受专业以外的知识。很多年轻人,在刚进入高校教师这个神圣的讲坛的时候,非常激动也满怀激情,可是经过几年的磨练,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在此,笔者要建议广大的高校教师群体,如果你对目前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感到无趣,为什么不尝试去创造和迎接新的挑战呢?给自己一个自己去接受新的事物,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你会找到自己的价值感,激起你对工作的热情。不断地探索与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你可以学习一种新的技能,不管是什么,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你会有机会用到这种技能。掌握新的技能会让你感到有成就感。

3.2增强个人幸福感

改善心情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做些运动,中等强度的最适合。锻炼的好处是,它同时具有短期和长期的效果。锻炼会释放让人感觉良好的激素――这些激素会使你感到更加开心和精力充沛。同时,从长期来看,经常规律运动的人,健康问题更少,更能够处理好压力。压力少了,心理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听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不管哪种类型,这是很好的改善心情的方法。音乐对改善心情有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关于大脑活动的研究表明:听音乐时,人脑的愉快中心会更加活跃。但是记住,如果你是抱着改善心情的目的去听的,那么你可以选择轻音乐和积极向上的音乐,而不是忧郁的和伤感类型的。人是社会动物,大部分人和好朋友和家里在一起的时候都感觉心情很好。同样,如果你想交新朋友,你应该做的最好的事之一就是参与一些你感兴趣的活动,比如上公共课,加入俱乐部,或者加入某个你信任的志愿者活动。有的时候当你做这些的时候,你会遇到有思想的人,一起共事的同时你会发现和他们有很多共同点。许多研究表明缺少维生素D和患抑郁症之间存在一些关系。但是,增加抑郁症或者其他精神疾病患者身上维生素D的含量,或许能长期改善他们的健康和生活的品质。如果你发现经常情绪低落,那就到户外晒晒太阳(只要天气允许),这样可以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如果你已经测试了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结果是很低的话,那么你可以吃维D的补充剂,特别是在冬天,或者是北方气候。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诀窍,会逐渐地让成天处于压力下的高校教师具有更加积极心态和健康心理,增强自身的幸福感。

3.3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应对方式;自我接纳;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35-02

Research on coping style and self-acceptance with mental health of married female sex workers

ZHANG Ying, YANG Zhenyu, HUANG Gaogui, LU Zixiang, HE Yuefei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Red River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Jianshui654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ping style and self-acceptance with mental health of married female sex workers. Methods: The author used the symptom check list (SCL-90) and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 and the self acceptance questionnaire (SAQ) to assess the 45 married female sex workers, and make a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norm. Results: Score of all factor in SCL-90 were significance higher in married female sex workers than that in Chinese norm except for somatization factor.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negative coping and total score of SCL-90, depression factor, anxiety factor, hostility factor, anxiety factor, psychoticism factor, and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elf acceptance and total score of SCL-90, somatization factor, depression factor, anxiety factor, hostility factor, photic anxiety factor. Conclusion: Mental health level of married female sex workers is lower than the norm crowd. Negative coping of married female sex workers should be reduce and increase the self acceptance leve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Key words] Sex services; Coping style; Self acceptance; Mental health

[基金项目] 2005年全球基金第四轮中国艾滋病项目,项目名称:红河州女性性工作者固定性伴行为方式和特征及心理干预(协议书编号:2005GF4OR019)。

女性从事主要是未婚年青女性,已婚女性相对较少。由于家庭的原因,已婚女性者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国内报告女性者心理健康低于普通人群,而已婚女性者应对方式、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偏少,为了解应对方式、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影响,笔者作了如下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云南省某3个县市不同场所的社区已婚女性者(FSWs)。入组标准,至少符合下列1条:①承认自己正在从事工作,近1个月至少有1次商业。②场地负责人或组织者确认该女性是他们经营场所的人员。③妇女健康中心骨干小姐或同伴确认该女性从事。排除标准,符合下列1条:①近1个月未从事工作或目前并未从业的女性。②有智力或精神疾病。③言语沟通障碍。④拒绝调查。符合条件的有效资料45人,年龄(29.20±4.57)岁,教育年限(10.63±2.57)年。

1.2 方法

调查工具为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ymotom Check List,SCL-90)[1]、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1]、自我接纳问卷(The Self Acceptance Questionnaire, SAQ)[1]。征得女性者同意后进行匿名无关联面对面方式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u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

已婚女性者心理健康状况与1999年修订的中国常模[2]比较,除躯体化因子外,各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常模。见表1。

2.2 已婚女性者应对方式、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相关性

消极应对分值与SCL-90总分、抑郁、焦虑、敌对、 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呈负相关,自我接纳分与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分呈正相关。见表2。

注:*P

3 讨论

已婚女影响了自我健康同时,也影响了家人的身心健康,容易造成性传播疾病在夫妻间传播、婚姻冲突、流产、早产、不育等家庭问题。因行为违反性道德和法律规范,要承担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这些应激因素能影响已婚女性者心理健康水平。国内报道,女性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群[4-5],已婚的妇女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本次调查结果与上述报道基本一致。

应对方式是一种有意识性的心理策略,受个体认知评价系统、社会支持、个性特征等影响。特质应对方式是与个体某些个性特征相关的应对策略,与心理健康有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消极应对分值与SCL-90总分、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呈负相关,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无相关性,表明女性者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来减轻心理压力或挫折,这种消极应对方式暂时能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负性情绪,但长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危害更大。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可以对实际自我价值、个性特点等方面进行判断和评价。自我接纳是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我态度,是构成健康人格的重要部分,是在情感上、态度上对实际自我的接纳。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有利于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自我接纳分值与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分呈负相关,表明女性者通过提高自我接纳程度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S].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64-67,255-256,188-189.

[2]谢华,戴海崎.SCL-90量表评价[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2):156-159.

[3]康殿民,朱晓艳,傅继华,等.商业性女性人群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5):346-348.

[4]张圣洋,康殿民,朱晓艳,等.女性者艾滋病态度及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240-1241.

[5]曾天德.妇女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3):207-210.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47-01

一、前言

体育教学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1.对新环境产生适应障碍。一些大学生在中学里是佼佼者,成功和表扬在其心目中根深蒂固,由于环境的变迁,心理上的期望值与现实产生的反差,容易引起心理障碍。

2.学习带来的压力。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由于各地教育水平有差距或是没有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成绩不佳,从而带来考试恐惧症、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3.对现实社会缺乏认知。大学生在人格和心智逐渐独立后,生活和经济上却得不到完全的独立,他们对自己普遍存在着比较高的期望。当现实与理想的期望值达不到统一,往往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

4.情感问题带来的压力。大学生由于心理上不够成熟,经验不足,阅历浅,往往在感情问题上缺少严肃性,而多盲目性,很容易进入感情误区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心理冲突和情绪不稳,甚至行为异常等心理健康问题。

5.家庭和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单亲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形成的虚荣、攀比、歧视和自卑,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对体育与心理健康的认识

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而讯在心身疾病和心理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为16%~25%,如果此时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致使部分大学生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体育教学属智慧行为,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者相结合的结果智力因素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具有操作功能。而非智力因素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成为推动他们进行种种体育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也是消除种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同时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可靠保证,甚至可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学校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四、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由于大多体育教师在高校读书期间也没有受到专门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工作后也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培训,所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此类知识的需求。拥有不健康心理的体育教师难免在教学和生活中,让自己不健康的心理产生的观念和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才能使学生不断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2.理论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有的放矢的进行培养,并融入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通过讲授、讨论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并明确增进心理健康是体育锻炼的重要目的之一。

3.技术教学同时实施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积极要求学生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和内容,有效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健身的积极性;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和练习方法,并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五、结论

1.体育教师应提高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同时自己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2.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在体育理论和技术教学中不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重视延伸体育课后的心理健康教育。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功能与途径

Abstract:Thearticlemainlythepsychologicallyhealthyeducationquestionwhichdevelopedtothesportsteachingaspecthascarriedonthediscussion,onthepresentuniversitystudent''''spsychologicalcondition,elaboratedtheuniversitysportsteachingtothestudentpsychologyeducation''''sspecialfunction,andproposedraisedthestudenthealthypsychologyinthesportsteachingthemethodandtheway.

keyword:Universitysportsteaching;Psychologicallyhealthy;Functionandway

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一、心理健康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2006年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之际,浙江理工大学信息电子学院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开展了一次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随机调查,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在广东高校中,如果算上郁闷、焦虑等轻微症状则高达40%。如此惊人的数字提醒人们,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心理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根据高校体育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教育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

高校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及各类竞赛等,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及心理负荷,人际交往频繁,使学生在生理健康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一)调控情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作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普遍体会到,打打球、跑跑步、练练拳等,会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

(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发展

学校体育通过教学和各项体育竞赛等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四)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运动可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一)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同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应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要把学生的“身”、“心”统一到体育课上来,从而使体育课能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教学中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肌肉及体力均在逐年增长,骨骼尚在发育之中,因此,对学生要开展多种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显著差异。因此,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及进度的安排都应分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竞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我们还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在快速跑游戏中,教师不分组、不定项目,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确定比赛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比赛的内容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树立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的新形象

新型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和认识,在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鼓励其在教学中进行各种积极尝试,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四、结论和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高校体育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1.学生健康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学校体育不仅在健身方面,更在健心方面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2.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心态,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

3.建议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标准与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检测和评量。

【参考文献】

[1]王启明,等.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兰自力,等.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学生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现代人的健康模式已变化,健康不但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道德健康。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良好心理习惯形成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据专家测试并统计,30%的家庭存在有心理精神问题的人,其中大多数是儿童、青少年,中学生有1/3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根据一项已全国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左右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学校恰当的思想教育和有效的家庭教育等途径和方法进行改善和解决。其中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它任何方法手段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因力体育有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它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很好利用体育这一特点,把观念中体育只作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扩展认识到体育对人心理健康的重大影响,并把它作为改善心理健康环境,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这样就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切忌出现教学手段过于单调,形式呆板,教学方法简单粗暴,采取强制甚至体罚的手段。因为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导致其产生厌恶运动,恐惧、逆烦等不良心理反应和心理障碍。

二、不良心理的表现方面及原因

常见的心理疾病症状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迫症:对自己无信心,无安全感,自己觉得做某件事不正常,却控制不住,反反复复做一些动作,想一些问题,追求完美。表现为一些习惯性的嗜好和怪僻,如做作业咬笔头,做作业不放心,反反复复检查、说话结巴,走路姿态夸张等。

(二)忧郁症:得了此病的孩子性格脆弱内向,心理压力过大,忧心重重,总觉得生活没希望,普遍都有轻生的念头,对学习没有愉。

(三)焦虑症:此病孩子性格外向,做事着急紧张,遇事提心调胆,惴惴不安,有的学生考试时,两手出汗,把试卷弄湿了,脑子紧张,一片空白,所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了。

(四)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心理压力大,逆反心理严重,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并伴有生理状态,睡觉不好,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消极。

上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绝非只是青少年本身的原因,而主要是以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有关。①家庭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较少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也不重视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任自由,有管教过于严厉,打骂训斥,有的父母感情不合或离婚等。这些问题在无形中都对学生脆弱的心理造成了伤害。②学校教育未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的结果,来衡量每个学生,中学生感到没有愉,是被动被迫的,学校不关注孩子个性的成长,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受到重视。教师缺乏心理辅导知识,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关爱疏导。③社会环境对学生也有误导,媒体的宣传、恐怖、暴力镜头的增多对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的少年都是伤害。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强迫症的正面是身心放松,只用身心放松,强迫症状才能解除,人际关系敏感的正面则是人际关系融洽随和,忧郁的正面是愉快开朗,敌对的正面是和善友好,偏执的正面是现实和正常。所以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使学生身心放松,性格随和开朗,情绪愉快稳定,思维敏捷正常,就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和心理环境。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在体育理论课中注重心理健康内容教育。

体育理论主要指在教室里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课。应在理论课中注重心理健康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的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自己的需要,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方式去适应。对喜怒无常者加强自我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鼓励学生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陶冶情操,开阔心胸。

(二)重视快乐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要挖掘原有教材的快乐因素,使平淡枯燥的体育教材变得精彩有趣,使之富有新时代特点。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在遵守教学原则,保证合理运动量,运动密度的前提下增加欢乐最大因素,使学生喜爱所从事的活动,并在练习后感到满意快乐或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上能体验到愉快和欢乐,他们就会喜爱上体育课。久而久之,对学生心理卫生和保健,特别对有强迫和忧郁等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际间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交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会引起愉悦的情感体验。师生间、学生间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关系,共同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就会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用“体育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使其消除闭琐心理,扩大交往,体育教师利用体育活动的这种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多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活动中互帮互学,鼓励互相保护帮助,发现学生优点及时肯定、表扬,使其获得集体的认同感,让其在集体中得到鼓励和力量。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气氛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特别对于具有病态人格倾向及心理不平衡症状的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和调节作用。

4、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新时期的朝阳,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其心理及身体素质,和一个国家的成败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心理状况问题是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此篇文章对湘雅医学院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为完善心理教育咨询工作、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做足准备,以达到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整群抽取 30 个小班(分层抽取),其专业包括口腔,临床,护理和检验等。有效人数为八百五十人次,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0.9%,女 生占 59.1%;年龄在16到25不等。

1.2 调查工具

自制的学生大体情况调查表(这其中包括了性别、年龄、专业、平均在校月消费、家庭状况、父母文化水平及职业本人业余爱好等问题)、症状核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付方式量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

1.3 调查方法

经特别训练的调查人员用统一语言指导被调查学生填写问卷表,并且当场回收。并且会在正式调查前选取一小班三十名学生进行预调查。初始问卷和回收问卷各为 865 份,有效问卷840份,回收率为 100%,有效率为 98.37%。

1.4 资料处理

将调查对象的所有资料导入 SPSS13.0 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全面的数据库。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 t 检验或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06。

2.结果

2.1 SCL- 90 评定结果

将全国常模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医学生的相比,我们发现在敌对和偏执等因子、人际关系等均分都比全国常模要低,其他的因子均分没有明显的差别。具体结果见表1。

2.2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

要使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能更好更方便的进行,我们需要对各项指标做到数量化。将单因素的检验和筛选出来的可疑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设心理问题的有无是因变量,采取向后逐步的方法(Backward:LR)、α入为0.05、α出为0.10,从而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的回归分析,来达到避免出现控制变量间有相互混杂的现象,并减少混杂偏移的目的。

3.讨论

3.1 医学院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医学生与全国各所院校常模比起来,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普遍较为良好,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作为一所重点的医学院校,都基本开设了医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之类的课程,并定期邀请了心理专家来进行心理讲座,另外,还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和有关中国高等院校心理的在线网站(网站名:),旨在帮助学生们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事中,以及面对生活的态度;2.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医学生所掌握的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较为丰富,这就有助于帮助我们进行心态自我调整;3.医学生大多在社会上会得到很多支持和帮助,这也是有利于个体保护和维持自身良好的情绪的。由此得出,我们十分有必要坚持搞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教育上的工作,让他们在生活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和状态。经研究发现,男女学生在一些因子评分上是有差异的。

3.2 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说明了,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学习问题、习惯改变、神经质等;保护因素主要有父母关系和谐、对自己学习的专业有较大兴趣、积极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各种情况、性格活泼外向等。学校方面,应着重去培养提升学生对所在专业的兴趣,父母方面,要配合学校,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更利于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去积极乐观地应对生活中各种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陈华;527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