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艺教学方法

茶艺教学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茶艺教学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茶艺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字:茶艺课程,体验式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TS971-4

1、引言

茶艺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茶艺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主要传授我国茶文化的基本知识、茶叶鉴赏及其冲泡方法等相关茶艺服务流程与技巧。这门课程着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法。

2、体验式教学法及其特征

2.1什么是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以中职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拓展其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教学方法

2.2体验式教学法的特征

1)学习成为体验的过程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操作等形式,来获得感性材料,在经过思维活动的加工去认知抽象的概念。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调动其全部感官、思维,在通过“尝试”,“对比”等方法来比较观察、动手实践,整个学习过程主要以体验方式展开。

2)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体验式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老师通过设定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来体会,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授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使得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经历来构建其自身的知识体系。

3)关注情感体验,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体验式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最根本的要素是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老师机械教,学生接受多为被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之间的情感投入较浅。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有效的实现互动,在这种互动式教学中,对于相关问题可以实现情感与体验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指导相互融合共同的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快乐,激发其学习的情感,有利促进其思考以及思维的发展[1]。

2.3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对比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可以看出,体验式教学传授的知识较传统教学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教学,过分的强调记忆,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标准化学习模式,过分的强调理论系统化。而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获取知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感受放在第一位,凸显学生是教学主体。茶艺课程是一门具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有着如下的意义:

1)实践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验式教学实习了将理论知识与一定的技术能力相融合后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茶艺课程体验式教学中通过构建模拟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中赏色闻香、开汤品饮和动手操作,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来体验到茶叶的品尝与鉴别以及冲泡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体验式的教学基本实现像娱乐节目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参与者,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并体验到学习带来快乐。

2)强调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是以锻炼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实质是不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现自己来获取答案的途径,最终实现知识的获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实践的锻炼,其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锻炼,为其日后学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体验式教学法在茶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体验的产生主要源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着亲身的经历,因此,这样的切身感受对于体验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一定教学场景和活动,来将学生的注意以及思维方式吸引到教学中来,在活动中“以自身体会,用心去检验”,从而达到体验的目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通过兴趣来引导学生去探索事物,思考问题,动手实践。在茶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运用多媒w技术、音乐等手段,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

3.2强调动手,培养能力

在茶艺课教学过程中,茶艺技能的掌握是这门课的重点内容,为此要着重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收集相关的茶艺资料根据茶艺师日常工作方式、内容等做好接待、准备、演示等,组织学生做好课堂上的礼仪接待、操作模仿、组织实施等相关环节,学生可以亲身的体验茶艺师的日常工作,其严格的按照茶艺师日常工作流程来培养学生,从茶艺师具体工作开始,将茶的历史、利用、发现等相关的茶文化引入到教学中,通过对茶叶相关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茶艺方面的学习与体验、实践,在回到茶艺师日常工作中,利用在日常积累的茶相关知识、礼仪、文化等集中表现出来,实现对茶艺各方面知识的熟练掌握,既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学习,又能掌握茶艺基础知识[2]。

4、体验式教学法在茶艺课堂教学中的环节设计

本文以绿茶茶艺教学为例,结合体验式教学对课堂进行相应的设计和组织。将茶艺分为如下几个环节:1)茶叶的鉴赏2)泡茶技巧的学习3)茶艺的表演。具体的操作如下:

首先在课前做好准备,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穿着相应的服饰,再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体验到传统茶室的氛围。老师通过图片、视频以及实物引出体验式教学的主题――绿茶。首先老师展示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等绿茶名品,引导学生对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匀整度等特征对茶叶进行鉴赏,然后一起品饮这些绿茶。继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绿茶的品质特征及不同绿茶品种之间的区别。其次,对于泡茶环节老师要依据主题来选择合适的茶具和用水,结合绿茶的冲泡特点与学生进行讨论,确定最佳的泡茶方法。最后,在老师的示范讲解后,学生自行编排茶艺表演内容,自主参与、体验,从中掌握相关茶艺技能。

通过体验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的激发了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茶艺课程的兴趣,并通过亲身体验来熟练掌握茶艺服务流程与技巧。

参考文献:

茶艺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教学

茶艺课程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茶艺人才,而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实践教学的效率与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

一、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

1.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专业基础知识

开展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首要前提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专业知识基础。实践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生实践教学中的学习态度会对其学习、实际操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消极的学习态度会降低实践教学的效率、效果,积极的学习态度会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效果;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才能开展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应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保证是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承担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与监督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讲解与现场示范,还要指导和点评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

3.应具有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

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实践教学场所才能使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开展。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指的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酒店;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用于茶艺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二、实践教学方式

在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有实地考察教学、模块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这四种教学方式。

1.实地考察教学

实地考察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而使学生可以获得相关实践知识,验证、巩固已经学到的茶艺相关知识。在开展实地考察教学前,教师会按照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提前确定实地考察的地点、时间、对象、目的,并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联系。在开展实地考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提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茶艺操作知识。

2.模块教学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模块教学包括茶叶识别、茶叶冲泡、茶席设计、茶礼仪等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茶艺专业技能,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与提升。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方式,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项目教学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方式是一种先进行实践操作,再由教师进行讲解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育理念。在项目教学方式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独立处理、完成一个茶艺课程实践项目,即完成茶艺室的布局、采购茶叶、冲泡茶叶、茶礼仪以及服务顾客等实践项目的全过程。

4.模拟教学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具体做法为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学生通过扮演顾客或者茶艺师训练自身的茶艺技能,亲身操作、体验茶叶识别、茶叶冲泡、茶席设计、茶礼仪等实践内容。通过仿真模拟茶艺馆教学情境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

1.课程设置理念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酒店管理专业所设立的茶艺课程,其最主要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满足茶艺服务企业、高星级酒店对茶艺人才的要求,其基本出发点为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茶艺岗位服务人员”。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该要以高星级酒店的经营管理与餐饮服务部门对茶艺服务的实际、具体工作任务要求为准,通过具体工作任务引领实施、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从而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化酒店茶艺服务的基础知识理论,掌握相关茶艺服务、管理的技能,掌握酒店茶艺服务部门管理、运行的基本方法、程序,胜任酒店茶艺部门、茶艺馆、茶座的服务工作,达到茶艺师的水平。同时,还应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形成善于合作、沟通的职业品格,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优势,也可以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与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该使学生获得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使学生具备市场分析、市场调研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可以胜任社会茶艺馆、茶吧、茶座以及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与社会茶艺馆、茶吧、茶座以及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的实际要求相匹配的相关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

2.实践方式

在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坚定不移地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训的道路。在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茶叶知识,掌握各类茶叶的冲泡方式,同时,配合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茶艺馆、茶吧、茶座等相关茶艺服务的经营方式,满足酒店对茶艺人才的要求;在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当做到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与合作酒店共同建立茶艺实训室。院校可以将茶艺实践课程放到合作酒店实地进行教学,在合作酒店企业中进行实地茶艺表演实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茶艺服务技能,通过合作酒店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示范、指导,使实地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除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之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到茶艺馆、茶吧、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进行短期的实践锻炼、勤工俭学,使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实现互为补充,增强学生对所在企业、茶艺师职业的认知感,使学生建立职业观念,促进自己转变为“职业人”。按照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同相关企业进行密切配合,不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质量,也可以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小结

在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以工作岗位作为导向,坚定不移地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训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茶艺的相关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使实践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作者:宁宇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茶艺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茶事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8-01

课程建设是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意见》指出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重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围绕该目的,体现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课程建设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建设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2]。本文以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建设为例,探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践。

1 课程内容理论构成――重基础、宽知识、适理论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交通、餐饮服务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交通运输服务、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而设置,也可作为校级公选课设置,不H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要,也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涉及历史、民俗、文学、艺术、经济、医药养生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服务性等特点。在“重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指导下,高职院校的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应偏重实践、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2],与高职院校“宽知识、重实践”的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3]。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理论课程包括茶叶基础知识模块、茶艺模块、茶事服务模块、茶文化模块四大模块;实践内容包括茶园参观、茶艺礼仪、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花茶茶艺和黑茶茶艺8个部分内容。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教育、茶馆参观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2 教学内容实践构成――养素质、强能力、重实践

2.1 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制定适宜的课程教学大纲,再结合课程特点制订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茶事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其课程课时分配为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表1)。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力求完整地、深入浅出地传授茶文化及茶事服务基础知识,同时有利于不断夯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4]。茶事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除传统讲授法之外,探索采取课堂小讲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慕课、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并辅以作业、课外阅读、调查等形式。比如:①在教学“少数民族茶俗礼仪”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不同民族的茶俗礼仪,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②举办“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馆文化及发展”等课堂小讲座,辅助以现场表演示范,让学生感受别样的学习体验。③采用慕课的方式教授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名优绿茶介绍”“茶艺表演流程”“茶点搭配”课件制作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巩固知识。⑤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超市出售的产业产品,并将产品分类,以小组形式介绍其特点,模拟与客人介绍茶叶的场景。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根本都是从学生的思想需要、心理动态、学习习惯出发,因势利导地采用适当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茶艺、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服务他人的能力。

2.2 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践练习。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茶艺实训室进行4个茶艺表演专题的教学和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练习;以小组为单位互助练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参观教学。集中安排学生到茶园、茶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认识了解茶树的形态特征、了解茶馆服务内容和经营形式。以便学生了解茶文化相关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多样的实践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茶叶知识、茶艺技能等的热情,帮助他们提升动手能力、表演能力、服务能力,从而使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解惑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协调者的角色。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精品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的特色。

3 结语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统计发现,目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已达5 638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建设一门优质的精品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及课堂组织的灵活性、趣味性等方面着力,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5]。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主线,然后在此主线上具体展开其他各部分内容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路线;二是实践课程灵活多样。本课程实践以参观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寓教于乐,营造一个充实、多样、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教师应能总结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在日后的教学中提前引导,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课程建设者们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同时改进教学内容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想。

4 参考文献

[1] 闫晓红.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7(5):137-138.

[2] 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6-9.

[3] 白俊奎.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47-49.

茶艺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茶文化;传播与传承;茶艺表演

1我国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

1.1二者同属于文化体系

自夏朝开始,中国便开始出现“礼乐”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制礼作乐”以及“礼乐之邦”等说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礼乐体系对古人的重要意义。据我国近现代历史学者来看,我国音乐发源于炎黄时期,并得到后世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事实上,我国有着璀璨而丰富的音乐文化,比如先秦时期的石磬音乐和编钟音乐、秦汉时期的乐府音乐和歌舞百戏、唐宋时期的曲子词音乐等。相较之下,“炎帝尝百草”之后,茶开始与华夏儿女结下了不解之缘,但这并没有意味着我国茶文化得以形成。事实上,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一直到唐代茶圣陆羽编写《茶经》这本茶学典籍之后,才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初步形成。我国音乐(文化)与茶文化同属于传统文化的分支,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2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

我国音乐文化与茶文化虽然同属于传统文化体系,但是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在内容、形式、发展历史、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就音乐文化来看,音乐主要包括器乐和声乐,不同地域的音乐有着诸多差异(比如我国的汉乐和西方的爵士乐、摇滚乐等)。就茶文化来看,茶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物质器物层面(茶叶种植、茶品、茶具等)和精神文化层面(茶文化习俗、茶文学作品、茶典籍等)。音乐文化主要是一种听觉艺术,其主要作用于人类的听觉感官;相比之下,茶文化则主要作用于人类的嗅觉和味觉。除此之外,音乐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而茶文化是兼具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一种文化形式,二者均可以给人的精神感受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音乐可以使人闻歌起舞、感同身受、潸然泪下,茶则可以使人感受到舒适惬意、自然放松,同时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1.3二者呈现出融合趋势

由于音乐和茶文化均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因而二者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出现相互重叠的现象,并逐渐呈现出一种文化融合的趋势。比如说,茶艺音乐、茶道音乐、禅茶音乐等就是这种文化融合趋势下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茶文化音乐就是将“茶”和“音乐”这两个元素进行简单相加。二者是文化的交叠和融合,并非内容或形式上的加减乘除。当茶人步入茶室或者茶楼之前,首先就会听到缓和雅致的轻音乐,音符的节奏律动和茶室的摆设布置在无形中营造了一种天然的饮茶意境,从而使茶人真正放松身心,舒缓疲劳的身躯。由此可见,茶文化音乐是基于茶文化理念和音乐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给茶人的心灵带去一阵暖风。

2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

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由此看来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同时还要重视诸如美育在内的其他教育内容。音乐教育属于其中的美育(即“美感教育”)的范畴,因而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幼儿园到大学,音乐教育基本上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为学生培养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茶文化是我国引以为傲的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渐沉迷于物质世界中无法自拔,茶文化也因此淡出人们的视线。茶文化与音乐文化同属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呈现出融合趋势,因而借助于音乐教育传输茶文化理念将有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前,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音乐教育可以为茶文化传播提供更坚实的土壤

从现阶段茶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很多社会人士对茶文化、茶思想都不太重视,当问及与茶有关的典故时,有人竟十分茫然。很显然,这一现象透露出茶文化的循序渐进,要想更好地传播我国茶文化,还需要从现阶段的教育做起。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思想和言行对祖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帮助给他们自觉树立文化保护意识。从近几年的学术论文中不难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曾尝试着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美感和鉴赏能力的学科,我们同样可以将茶文化导入到其中,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性,并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自觉肩负起传播和传承我国优秀茶文化的重担。

2.2音乐教育可以发掘潜在的茶艺表演者,推动茶文化传承

茶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并且茶文化艺术形式也曾为我国历史舞台上散发着特殊的光芒。但是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导致人们出现“短视”的问题,他们开始忽视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导致我国很多传统文化艺术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比如茶艺表演。通常意义上的茶艺表演主要由乐器演奏者和歌舞表演组成,茶艺表演可以深化茶人对茶文化的认识。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茶道音乐和采茶歌等音乐形式培养学生对茶艺表演的兴趣,并从中发掘颇具天赋的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做出一定的贡献。当然,在此过程中,教育单位不妨与民间茶艺表演机构合作,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场所,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推动茶文化的传承。

3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传播传承过程中的应用

在具体开设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学工作者应该对茶文化加以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其对茶文化的兴趣。要想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音乐教育:

3.1创新教材内容,加大文化比重

在中小学,音乐通常作为一门“副科”存在,音乐教材更是多年也未进行调整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内容也出现了很多变化,要是一直按照原来的教材进行教学,就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承,教材编撰人员可以结合我国茶文化进行编写,将与茶文化相关的音乐内容编入教材。比如说,可以在教材中加大茶文化的比重,介绍我国各个地方的采茶歌(唱腔、歌词等)、并可以适当地融入现阶段的茶艺背景音乐和茶文化轻音乐,培养学生对于我国茶文化的认识。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学校经常在临近考试时会将音乐课砍掉,将其挪让给“语数外”等科目。很显然,这种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会导致学生不重视音乐课,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

3.2利用多媒体,调动课堂氛围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多媒体也逐渐进入到很多学校,多媒体成为了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助于推动教学内容的展开。近年来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很多音乐教师通常采取一种“唱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大都由其他科目老师担任,因而这些老师在示范歌唱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专业的问题,比如气息不稳、“走音”层出不穷等。这种不专业的教学方式很可能会在较大程度上误导学生,使学生也出现此类错误。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教师不妨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播放茶文化音乐的精选有声读物、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对茶文化音乐形成全面认识。

3.3开设趣味茶吧,培养学生兴趣

很多情况下,一周一次的课堂教学并未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对茶文化音乐的兴趣。而且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来看,人们在学习之后的两到三天内进行巩固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因而,趣味茶吧的开设将有助于学生在课下进行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在布置茶吧时,应该注意结合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摆设布置,从最大程度上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茶意境。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音乐,一边饮茶一边感受茶乐的律动,身心也会放松下来,这对于结束了一天繁重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讲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学生在茶吧内可以欣赏到各类茶艺音乐,并接触到一些课堂上未曾接触的音乐内容,进而感受到茶音乐的魅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和茶文化均属于文化范畴,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合,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茶文化音乐。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教育与茶文化之间的关联,并积极主动地将茶文化内容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使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茶文化保护意识。为了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于茶文化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肖艳芳.浅析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2):233-233.

[2]谢向颖.分析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J].北方音乐,2013(9):141-141.

[3]郎启训.对当前云南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反思———从传承民族文化谈起[J].文教资料,2009(35):218-220.

[4]张笼.浅谈高校音乐教育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J].文摘版(教育),2015(3):167-167.

茶艺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认识

旅游业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型行业,我们周围的人对其都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家长,他们认为旅游专业这行是“吃青春饭”的。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专业教师的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

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时常遇到一些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子女读旅游专业,有的甚至在子女读到半学期或一学期时,就强迫其转专业。我们学校旅游07.2班的刘赛男同学,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该生在校期间曾多次被评为“优秀班干部”“文明学生”等光荣称号,并且成绩优异,很有希望参加对口单招,升入一所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但其父母认为旅游专业就是给别人端盘子、叠被子的,没有什么前途,几次三番强迫刘赛男转专业。于是我多次与其父母联系,并帮其分析了旅游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更是一个向世界人民了解我们中国,展示中国的 “窗口行业”。经过我多方面的努力该同学最终留下了,现在她已经是信阳师范学院的一名本科生了。

二、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开发新兴专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变化,社会上也不断出现许多新兴职业,而且就业前景良好,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多样性,我们可以试着开发这些新专业。例如:近几年,茶馆、茶楼在各地如雨后春笋纷纷开业,对茶艺师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目前登封市有100多家茶馆,在一些大中城市,茶馆数量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长,茶艺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有着很大的需求空间。针对这样的市场需求,旅游中职院校可以开发这一新的职业岗位的培训方向,以增加学生就业渠道。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中职教学环节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实效、教学方法要求多样化,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这就要求旅游专业教师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

(一) 事例教学法

事例教学法强调以事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分析事例、总结事例。教师在讲解事例时一方面传授给学生有关的课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种方法在参与性较弱的课程 教学中运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旅游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等。这些理论课程普遍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当前专业理论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如在旅游概论教学中讲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章节时,教师可以对典型案例材料的讲解,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重视。现以“百年之后,敦煌安在”为例:

百年之后 敦煌安在

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万以上的游客,这是一个让文物专家胆战心惊的数字。旅游旺季蜂拥而至的游客使得石窟中弥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体散发的湿热气,使壁画上起着鸡蛋皮一样的东西。这东西从里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被称为壁画的“癌症”。

有专家做过试验,让40个人在洞窟中待上37分钟,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将超过正常含量的6倍!敦煌壁画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人们不禁担忧:百年之后,敦煌安在?

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同时引出我们身边的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引导学生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目标,让学生评价现行保护举措的有效性及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内心冲突等心理倾向。角色扮演法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去确认角色,较快进入角色,圆满完成角色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岗位乃至适应今后的变更,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在讲解《旅行社经营管理》中“旅行社设立”一节内容时,教师和学生可分别扮演旅行社申请者、旅游局、工商局、税务局等相关工作人员,分角色地再现一个完整的旅行社设立的申请过程,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

(三)“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法

采用“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现场竞赛”三位一体的新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法。第一步,教师示范。先有教师按照技能竞赛的标准进行示范,包括内容讲解和分解动作示范。第二步,学生练习。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独立操作练习。第三步,现场竞赛。由每个实验小组中推选一名代表,组织小组现场演示对抗赛,从时间、规范化、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现场评比,评出“旅游服务明星”。

茶艺教学方法范文第6篇

1.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

2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

3.1课堂笔记与出勤

课堂笔记与出勤占总分的30%,其中课堂笔记随机检查2次,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占总分1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缺课3次以上者视为自动放弃该公共选修课。笔者每次开课的第一节课重点强调了课堂笔记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出勤,并及时总结、记录课堂上的知识点。笔者在统计《中国茶文化》课程出勤时,每缺一次课扣3分,平时成绩少于12分。

3.2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占总分40%。笔者围绕当前茶文化的动态,准备了“茶文化发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茶文化与生活”和“茶与健康”等10余项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任选一项议题课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汇报,最后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每组汇报计时5分钟,教师及学生评委根据课件制作和汇报情况综合打分。以上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课程论文写作

课程论文写作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主查阅科研文献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等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考核学生掌握茶文化系统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规定课程论文的框架,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笔者以“爱茶者说”、“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字数3000左右。以上课程论文写作部分占总分30%。

4结语

茶艺教学方法范文第7篇

茶学专业教育要同时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茶学教育是为茶学专业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更好地从事茶行业工作做准备的,如果不在制茶、售茶等实践活动中累积经验、培养能力,必将在未来的茶产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据周倩等人对某高校的调查发现,70%以上的同学认为在大学里学不到什么或只学到一点点,还不如去社团或参加学生会能够得到锻炼。理论知识虽然是枯燥难懂的,但是理论也是实践的基础,没有理论而空谈实际的人最终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的。没有理论知识的准备,实践活动很难理性地开展,也容易走上歧途。理论知识也是社会实践能够正确、科学、可持续进行的保障。茶学专业大学生要抓住有限的时间,读懂《茶经》、《茶叶审评》、《茶叶生物学》、《茶叶加工学》等专业书籍,努力汲取知识的营养,积淀茶文化在内的深厚的文化素养[6,4]。怎样才能把枯燥的理论变得能让学生很乐意接受,这就要求茶学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发现可行的教学方法。茶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茶树栽培、茶叶加工等有关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学习茶叶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茶树栽培、茶叶加工等实践技术的感性认识,并以此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理论知识。因各种茶事活动的盛行,在茶文化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开发创新意识,自主组织茶文化相关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宣扬茶文化。在茶经济学实践中实施责任制,分配给学生全年销茶任务量,让学生开动脑筋,自主设计营销策略方案、实践方案,在观察过程中调整方案,终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5]。学校还可以与茶馆、茶店联合,如果学校有能力的话,也可以自建茶馆,让学生充当服务员学习茶店服务知识,充当茶叶消费者,体验购茶者的心理变化。总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一手抓理论学习,一手抓实践学习,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复合型茶叶人才。

2.注重模仿学习的同时重视创造学习

模仿针对的对象也就是要在后期逐步实现的目标,模仿带来的结果就是学会、体会与感受。一些很有名的制茶师傅起初都是模仿别人的制茶技术,然后才渐渐地实现了自己独特的做茶技术,很多成功的茶艺师也是从学习和模仿他人的冲泡技艺开始的,然后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研发出一套有个人特色的冲泡技艺。模仿就是一种学习,在茶学教学的初期,教育指导工作就要放在模仿上。这种模仿可以是指导性的,也可以是“放手”性的,不论何种方式都要求授课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帮忙挑选合适的模仿对象。当模仿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就要求学生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首先茶学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以及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对已有的知识以及现象进行提问和猜想,也是一个大胆创新的过程。比如,学生学习和实践了传统茶类加工技术之后,让学生接触一些新型工艺茶,学校在此基础上再提供开放式的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创新,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新的加工工艺,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找到更多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后,将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整合,最终创制新的、好的品种茶。

3.注重个人学习的同时重视团队合作学习

茶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可以促进学生对合作充分认识理解的活动,让他们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形成你追我赶、相互督促、相互进步的良好学习风气。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大学与中小学不同,个人学习在大学生活中所占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茶学专业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生要做的是认真上好课和把握好自己的课余时间。以茶会友,茶是交流的好载体,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或学生自发组织开办茶会,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探讨茶叶审评、茶叶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心得。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实验和实习中,采取小组负责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竞争、讲解示范,并以学生自评的方式对其他组和本组内成员学生打分。采用团队合作学习,要注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实践能力和协作意识,最终目的是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4.小结

茶艺教学方法范文第8篇

据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国。《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作为旅游业务三大支柱的酒店业也在飞速发展,2010年全国共有星级酒店13991家,其中五星级595家,四星级2219家。到2015年全国将新增各类住宿设施约20万家,其中星级酒店约1万家,五星级酒店将超过500家。

酒店业和旅游业发展如此迅猛,使酒店业和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现迅速上升的势头。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8300万人。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数字递增。星级酒店的前厅、销售、客房、餐饮等部门经理及以上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酒店一线员工极为匮乏。

与此同时,截至2008年底,全国相关院校设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有540所,在校生人数约16.7万人,累计毕业生人数约15.6万人。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457所;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81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2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已成为我国酒店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潜力巨大,但竞争激烈。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在众多办学者中脱颖而出、培养酒店业需要的人才,关键在于科学设置课程,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建国以后我国职业教育缺乏相应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宽泛;缺乏实训教材;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缺乏互动效应;教育资源稀缺、信息闭塞,教学与市场脱节现象普遍;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缺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内容等问题。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在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确定职业岗位群、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建立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是规划育人方案的教育活动。高职课程开发基本模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目标模式,一种是过程模式,一种是环境模式。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不可能把所有的工作过程搬到学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参照系是工作过程,但并非所有的、原生态的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一条可选择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路线是对实际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到整合的工作任务归纳,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归纳,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组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建设。

姜大源研究员把工作过程归纳为在控制与反思基础上的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工作程序,准确地描述了工作过程的轨迹,科学地演绎了德国劳耐尔教授等还认为的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的内涵。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以工作过程“六步骤”为导向,为职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基本模板。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为教学主线,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必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直接经验,从而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以提高职业素质水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的基本思想真正体现了工作怎么做,教学怎么教,特别强调在“做中学”,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管理课程设置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以就业为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的宽泛性,确定以高档酒店、茶艺馆为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的理论知识

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强调理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生将很多时间花在学习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管理方法的原理等。这很容易造成学生走上工作第一线后只知道“为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在理论课程设置时要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例如,将“管理学原理”这门课与“饭店管理”等相关课程进行整合。让学生更紧密地将管理原理和岗位管理的实际相结合,使生硬的理论条目更加生动、鲜活。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部门管理能力和饭店服务技能,包括与人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1、知识:饭店前厅部的机构设置、运营控制,前厅部销售及销售管理,前厅部的服务及服务质量管理;客房的设计,客房设备和客用物品的配备及管理,客房部清洁设备和清洁剂的配置与管理,客房的清洁保养,客房部对客服务,客房部的安全管理,客房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餐饮部组织机构设置和餐饮经营环节,菜单设计,餐饮服务及服务质量管理,餐饮设施设备的使用与保养,原料管理,宴会部运行与管理,餐饮营销;餐饮部人力资源管理;

2、技能:饭店的总体和部门(餐厅、客房、前厅、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服务意识及服务操作技能(前厅、客房、餐厅等)。

3、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人际关系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情商因素。

三、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要素分析

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反映酒店管理专业重应用的培养目标,体现酒店行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特点。酒店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不论是饭店还是其他企业,时时刻刻面对来自世界各国或各地的客人,具有外向性特点,对人才有基本的行业素质要求;酒店经营包含了住、食、购、娱等各个方面,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这就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旅游教育必须建立与行业特点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行业基本素质、行业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三部分组成。

行业基本素质――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对客服务过程中,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行业素质,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写作能力――全程进行培养。

行业基本技能――职业教育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学会生存的基础。包括饭店服务技能(包括前厅、餐饮、客户三大块)、茶艺服务技能、礼仪训练等――随课程教学进行训练。

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公关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校内综合活动和校外实习相结合进行。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

熟练的操作技能或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时间上采用集中时间与分散时间相结合。充足的学时是实践教学的必需保证,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集中时间主要指每学期集中操练型实习(2-4周)和毕业前生产实践型实习(24-32周)所用的时间。分散时间指每学期课间认识型实习、假期社会接触型实习等所用的时间。总体学时比例上理论课余实践课要达到1:1。其次,空间上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中心主要安排认识型实习以及模拟环境下的技能演练型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安排见习和生产实践型实习。第三,方式上采用体验与操作相结合。体验方式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学、实地参观、短期参与行业活动等方式对所学专业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操作方式则是让学生到企业与员工同工作、同生活一段时间,真正参与行业工作,真实感受行业氛围。4、细化岗位分工,探索酒店管理专业整体的“宽基础、多方向”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集群式课程设置分为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阶段。第一阶段(前三个学期)即“宽基础”阶段所学内容整合为从事酒店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后三个学期)即“多方向”阶段所学内容针对酒店行业某一特定领域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技能为主。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对第二阶段的模块加以选择,也使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中有较高的应变能力,还为今后的转岗或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如,在学习了酒店管理、公关礼仪、茶艺、等通用课程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酒店管理、茶艺服务、茶艺馆经营等不同的方向,只要修够规定的学分便准予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