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引言
汉语言文学其培养的就是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的理论,以及其寄出的只是和技能。从客观上来讲,汉语言文学毕业的专业生,可以考虑新闻文艺出版的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的评论等工作,当然文化以及宣传方面,也有着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
2.师范类就业教育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一直就有着局限性,语文教学工作对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讲,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但现阶段高校语言文学的教学多事重视语言还有文学的理论,对学生的文化底蕴还有素养重视,而且不得不承认,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也非常的大,不光是资金的投入,更是人力的投入。但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方面却被搞笑所忽略。很大一部分的高校甚至是一些重点大学,都会在教学时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学习古代的文学或者是现代的文学等课程,只用小部分的时间对学生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实践进行培训。
2.1课程的优化。想要优化课程,就应该对课程做出创新设置,母语教学教师,是对新生后代的影响最为强烈也最早的一批人,其影响的时间那也是最久远的,我国的人才能否跟得上社会的脚步,和教师教育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教育的理念非常重要;学生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必须得到提高。作为我国创新教育培养的新一批预备队员,将这种精神一代代的传下去非常的有必要,这更可以使得我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摒弃传统的一听到底,就是优化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提,改变满堂灌等授课方式,就是优化课程的奠基石,老一套的课程体系国语死板,同学在上课期间多数都是左耳听右耳冒,越听越困越听越伐;虽然这种任课方式将教授的能力体现的淋漓尽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听课之后,教师脑袋里并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对于如何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元素也很少去思考。所以说,优化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就应该将学生带入课堂中,使得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真正的做到熏以及侵,并在之后的刺和提中,做到教学的相长。对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改革,可以从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以及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下手。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这一点,可以说是该专业最有特色的一点,学生在这里在学习本专业内的知识外,还能感受到非常强的人文关怀。这对学生将来任课成教师有很大的帮助。增强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为了呼应新的课程改革,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在现代的社会当中,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教学,对于人文教育都非常的提倡,不光可以对学生实施人文的关怀,还可以给学生减压。所以说在高校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加入人文性的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一点,详细的来讲,买就是将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上,将传统的学生只需带耳朵上课的方式进行改变。最直观的例子,教师可以将要讲授的内容告知同学,让学生预习,并在上课之前进行提问,看谁的问题最有建设性。
2.2实践能力的提高。一名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践,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讲,对理论课堂知识的吸取只是最简单的一步,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并检测自己的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其必须知道应该教什么以及如何去教,不懂得时间,就是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归其根本来讲,就是学得再好不懂得如何教,终究无法成为合格的老师。提高学生的时间呢管理就在于对老套的实习的改变,以前的实习都会在学业的最后一年,给学生一个实习的机会,将学生分配出去并实习一段时间,这种实践的方法对少部分接受能力快的人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剩余的大部分人,对于这种实践的方法却并不适应,即使用心的学也没法达到有效的实习经验的积累,甚至还有刚刚适应这种实践的学生却发现实习的阶段已经结束了;所以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对学生的思想上一种根本的改变。在大学的四年时间内,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阶段。
3.文秘方向就业教育的创新
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对比师范专业的学生确实要好很多,可以说不管是记者还是企事业单位的文职等都非常适合文秘专业的学生;但这并不代表着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会很高,近些年文秘专业的学生在表面上确实是呈现一种供不应求的样子,但事实上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之恋个非常地。所以说对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趋势进行分析才能找到影响就业的原因所在;进一步的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而这也是提高文秘方向工作的根本所在。而文秘方向的工作,几乎都有着共通之处,就是写作,而写作不单单需要清晰的思路,还需要扎实的书写能力,虽然现社会由计算机代替了手写文件,但不能否认,扎实的书法以及书写时清晰的思路还有书写的速度,在一定过得场合下,可以给与应聘工作的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4.结束语
培养专业技能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跟上市场发展培养出适应市场的人才才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就是产学结合,而高效的就业教育和教育一样的重要,汉语言文学并不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使得加强就业指导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为了适应当今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教育就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陈昙.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学周刊,2015(32).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急切需要进行培养目标以及方向的拓展,我们应该紧密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专业教学规律,改变传统教学观念,[1]拓展办学思路,提升办学品质,形成崭新的办学特色,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符合实际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造,设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在专业建设方面寻求新的突破。[2]当前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有了新的要求,新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知识体系、创新能力结构、创新人格结构,具有宽阔的知识面,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高的理论水平,创新性的思维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人才,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本身已蕴涵了非常丰富的相关资源和能力培养的条件,具备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二、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拓展思路
(一)发展远程华文教育
近年来,“华文热”在全球盛行,海外华文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正成为全球性的世界各国与中国交流的语言工具。华文教育也具有在海外华侨华人中薪传中华文化的意义,在海外其他民族中,还具有光大人类文明的开拓性工作价值。加强海外华文教育与文化交流,对于促进海外华侨之间、华人与祖籍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以及在不同民族之间加强理解与认识,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文明成果,进行更广泛的传播,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也有着积极深远的作用和意义。在侨乡福建开展东南亚华裔远程华文教育,将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向东南亚地区延伸,不仅有利于推动我省侨务工作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步伐。以远程教育手段向东南亚新生代的华裔和非华裔人士进行汉语言文学及闽台文化教育,符合顺应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前瞻性和实践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我们思考东南亚华裔汉语言文学远程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为:1.突出对“人”素质的全方位培养,将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的形式影响华裔新生代,培养出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人格健全、心理品质良好和综合素质优秀的本科生以及非学历生。为进一步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传承民族文明历史,形成对中国文化文明的认同感、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同做出贡献。2.突出教学活动的开放性、规范性、探索性。我校目前已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模式,既强调网络环境的师生互动,也注重面授辅导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3]规范制作的大量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形成了教学双向视频交互、“直播课堂+网络视频点播+微课程+网络课件”多种教学信息交叉应用的混合型学习框架。3.华文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面向21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健全人格、良好心理品质、优秀综合素质和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较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社会调查,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胜任新闻写作、采编,文献整理、编辑,文秘公关事务、教师等多类应用、管理工作。[3]培养具有扎实汉英两种语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对中华文化和闽台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够熟练运用双语在海内外进行汉语教学和涉外交流的应用型汉语人才。
(二)发展休闲文学教育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存在问题 对策
1.汉语言的概念与特征
我国的汉语文学教育起始于时期,之前的汉语教育主要围绕的是政府的服务,之前汉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为各朝各代培养政府所需要的人才。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新闻、教育、编辑、行政文职和秘书等,上述行业均要求毕业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强,口语表述清晰。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审美意识,让学生拥有专业的写作能力。
学校里的汉语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审美并不重视,在口语的表达与提高上花了过多精力,学生的整体素质尚未得到提高,这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较之专业性较强的医学、建筑、机械学,汉语言文学的涵盖面非常广,职位的定义并没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征在于传承各种人文精神,探讨人类的发展与生存,培养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中,汉语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对人文精神层面的影响,汉语在社会发展中,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未来汉语教育在保持自身的教育核心基础上,适当进行社会变革。
2.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观念不明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将所要讲述的内容贯彻实施。汉语言教学在面对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冲击中有些措手不及,尚未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并没有深入认识与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要想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必须进行实践探索,想清楚了该专业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人。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教学中的新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作为突破口,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2.2授课与考核单一化
当前汉语教学课程多数是以学生听讲,老师讲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老师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自己所讲的知识,只是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前面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底下的学生趴倒了一片。这种教学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中的交流几乎局限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等方面。学生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也不问老师,只有通过每学期的考试才能调整老师的教学进度,这造成了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高。
当前汉语考试是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考的还是专业知识的掌握,关于实践的内容涉及很少。在文学教育中,老师并未对学生的创新情况考核,对于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情况没有进行情景模拟。单纯的书面考试并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表达与思维想象力。
2.3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
在当前的社会教学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被戏称为万金油,虽然学到的东西很多地方都能够用得到,但是并不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问题首先是要突出文学专业的特长,强化学生的文字组织与口语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力,对于学生的审美、人文素养、口语培养方面都相当欠缺,这些都造成了汉语言文学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岗位要求较难适应。
3.加强汉语言教学的相关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
各大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和全局方面重视汉语言教学,逐渐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案的管理并没有太重视,在课堂中忽视了师生沟通,尚未充分把握学生的行为活动与思想培养。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教学激励机制,在课堂中可以以情境表演的形式进行,以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为基点,重视学生发展前景。在汉语言教学中可以就学生的未来就业前景,多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
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所在。思考教学中如何多讲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师生教学互动,融洽课堂氛围,使新课标的要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现。
3.2开展就业为主导的教学方向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专业技能,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才作为市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表达能力。在教学改革中进行考核,加入更多提醒,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汉语言文学应当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能陶冶学生情操的节目,比如百家讲坛,子午书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沙龙,举办读书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成为社会化的新型人才。汉语教学需要将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学新导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3以多媒体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计算机多媒体在当前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的重要性,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师生课堂互动。老师可以根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以多媒体的视频、图文、影音方面的优势,制作出多媒体的课件,配合板书授课。教师也可开设多媒体的互动课,让学生课外自行制作相关的课件,加深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在校毕业生数量非常大。在社会发展中,汉语言教学在不断变革。作为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正视存在的相关问题,探讨事物的本源,并以合理的措施推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2):283.
目前一些高校师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以及社会的原因,教育实习已经取消了,而一些进行了教育实习的高校师院中教育实习的质量也不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很多高校师院的学生无法通过教育实习让自身的专业知识得到较好的展现,学生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地使用自身专业知识,高校师院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到学校中开展指导以及监督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也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二、我国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方式
1.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
为了保证我国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开展,首先,应将我国高校师院中的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实际的优化方面,应按照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规格进行。其次,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能力、知识、素质的三方面要求进行。在进行课程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后,能够将教学大纲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主要的课程结构体系,使高校师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能够满足日后学生进行教学工作中的各项需求。需要注意从调整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增加语文教学课程的比重、拓展选修课程等各方面入手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牢固、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课程体系,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很有帮助。
2.整合高校师院中的实践性课程
高校师院中的实践性课程不能有序开展是影响高校师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将高校师院中的时间性课程进行整合。在实际的整合课程时,需先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模式、评价方法、课程内容,并按照这些因素将实践性课程加以实施。例如可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在学生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后,让学生进入中学进行实习,学生通过在实际的听课过程中对自己日后的工作进行初步了解,提前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第二阶段,学生进入到大三下学期后,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就能让学生再次进入中学,通过其自身在高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试着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中学如何开展工作。大四下学期,可以让学生再次进入中学进行实习。由于学生已经经历过两次实习,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成熟,因此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也会驾轻就熟,对学生日后的工作会有所帮助。
三、结束语
一、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与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二者既有相互融通的一面,又有诸多差异性。一方面,由于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两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另一方面,由于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学习者需求、教学形式等各不相同,两者在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又存在诸多差异。厘清二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对于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一致性的角度看,两者具有相同的专业属性,所以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专业在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模块的设置,以及专心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而更应当注意的是两者的差别,即高等继续教育属于职后教育,这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职前教育是不同的。换句话说,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模式选择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应当从职后教育的成人实际需求出发,体现成人特色。相比之下,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教育对象不同。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一般为在职人员,来自不同行业,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参加该专业学习属于职后教育。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自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他们还没有参加工作(随着高考取消年龄限制,也有少量在职人员参加普通高考取得学籍的),属于职前教育。
其次,教学形式不同。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多以函授、网络教育等在职学习形式为主,很少有全日制学习的。其主要学习形式是平时自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辅之以短暂的面授和考试。这样,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质量主要取决于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采取全日制教学,教学规范有序,学习效果有保障。同时,学校有一套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可保证教学质量。再次,学习需求不同。据了解,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参加该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除了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学习、为职业生涯充电之外,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往往是学习的直接动因。也有少数学员是为调整工作而参加该专业的学习。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选择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出于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同时为就业、深造做好准备。二者虽然都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但学习动机、个性化需求有一定差别。
第四,学习基础不同。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一般是在职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专升本学员,他们在专科学习期间(或跨专业报考复习中)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或接触到该专业的主要知识内容,对于参加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从高中直接进入专业学习,专业基础应当不及前者。当然,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具有全日制脱产学习等后发优势。
基于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上述特点,在实施该专业的教学改革时,既要考虑到专业属性,又要兼顾继续教育的特殊性,决不能照抄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有成果。我们认为,这些特点应当成为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依据。
二、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时称成人高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办学以来,一度蓬勃发展。众所周知,由于,一大批青年学子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青黄不接。国家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后,为应对人才匮乏问题,及时恢复了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不仅有函授、全日制脱产等学习形式,后来又逐渐发展起了电大远程教育,以及再后来的网络教育。这些教育形式圆了一批学习者的“大学梦”,也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本专科专门人才。
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很低,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二的选择。当时的学习形式主要有脱产、函授两种,分为专科、本科两个层次。本科须专科毕业生方有资格报考,就是通常所说的专升本。本科层次多采取函授学习形式,平时边工作边自学,寒暑假集中一段时间面授、考试,这种办学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据笔者调查得知,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当前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延续了当年成人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更新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保障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高等继续教育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缺失,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专业也不例外。即使有,也只是对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简单照搬或模仿,方案归方案、教学归教学,方案流于形式,没有对人才培养发挥指导作用。
二是教育理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在不少继续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看来,继续教育属于一种职后教育,学员能学多少是多少,加之国家对成人教育质量管理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严格,缺乏严格的评估监督。因此,高等继续教育从业者往往对教学质量不甚关心。更有甚者,为吸引生源,追求办学效益,有些高等继续教育机构学习纪律不严,考风考纪松弛。有些教师,为迎合学员,任意降低考试要求,降低评分标准,或通过出复习提纲变相漏题,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是课程教学内容僵化,成人特色不明显。目前,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很少有自己的专门教材,主要选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由于我国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新思想、新成果、新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不能及时编入教材。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职后教育,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知识一般并不缺乏,他们需要的是知识的深化、更新,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而我们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多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知识教学,很难引起学员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四是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目前,由于合并、转制,成人高校数量锐减,代之而起的是普通高校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各类继续教育管理任务;而教学则由普通高校相关学院(系)承担。就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其教学一般由文学院(或中文系)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临时受聘,由继续教育学院支付讲课费,一次一结,教师难免有雇佣思想,教学上精力投入有限,“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等课堂情景时有出现,或者把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案、PPT稍做调整应付教学,与学习者的需求相差甚远。人才培养缺乏整体设计、教育理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直接制约了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学习者满意度低,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与社会需求脱节,这种状况亟须扭转。
三、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提高教学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任务,以创新专业建设理念为切入点,以“金课”建设和核心能力锻造为着力点,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全面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整体提升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水平。
一是创新专业建设理念,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应强化教学质量意识,从过去讲讲课、考考试、打个成绩、发张文凭的固有思维中解放出来。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给学习者提供发展价值,让学习者的潜能得到最大释放。要了解学习者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从学习者的“学”出发,重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发展,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成才成长。要创新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从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学习效果去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和创新型特质。要克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科学制定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把应用性、创新性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质,体现时代性、国际化等发展趋势,着力培养学习者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立德树人,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聚焦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推进知识深化、能力提升,以“大类基础课程”拓展专业素养,以“个性选择课程”满足学习者职业发展需求。从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出发,统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毕业论文,以及人才培养所需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专业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三是打造“金课”,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课程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能力的生长素和营养剂。有国外学者说得更为直接,专业是课程的集合。因此,课程质量决定专业建设水平,进而决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金课”建设,可谓抓住了教学质量的“牛鼻子”。笔者认为,所谓“金课”,就是教学内容反映了课程所属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学方法融入了现代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受到学生认可、称赞的课程。它不仅是“高质量课程”的代名词,更是一种课程教学质量文化。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以打造“金课”为引擎,激励教师树立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创新意识、课程品牌意识,针对学员的实际,注重专题讲座和专题研讨,淡化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紧扣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对课程内容“吐故纳新”。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和课程资源,激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开放教育环境;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一、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开放教育认识不足
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开放教育环境认识不足为主要限制性因素。首先,高校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深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开放教育环境之下,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对开放性教育环境具有充分的认识,掌握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及教育需求。其次,高等院校学生对于开放学习环境的认识及掌握能力不足,尚未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环境的资源优势及条件优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针对性有待提升。
2、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不断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环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现阶段,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中,教师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较低,教师的网络教育资源获取能力及电子教案的制作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尚未转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未有效实现。
3、教育管理建设不足
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应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模式。现阶段,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管理模式有待创新。首先,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教师的教育改革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教师的教学热情及主动性有待提高。其次,高等院校教师的奖励机制有待完善。建立健全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师的奖励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实现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二、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较为固化,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是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生教育活动,逐渐重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对于个性化及多元化的知识需求,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设,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
2、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发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是满足当代青年大学生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终身化及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高等院校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是应对就业困难问题的主要方式及路径。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继而满足就业岗位对于学生能力的基本需求。
3、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普及化发展,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路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模式之后,是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及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重要基础。借助开放教育环境,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提升,为高等院校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1、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理念
开放教育环境下,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之下,应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三个转变发展,即由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由封闭式的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由教师主体转向为学生主体。首先,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高等院校终身教育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可借助网络在线平台开展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意识及技巧。其次,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借助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转变传统封闭式的教学理念,实现教材内容与实践生活的有效结合。最后,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信息内容进行收集及挖掘,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及针对性。
2、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
开放教育环境下,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模式,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平台。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技术等,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及文学性,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将为学生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通过视频、PPT、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开展古代诗歌、文言文教学活动时,通过播放具有古典艺术特色的歌曲,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氛围之中。其次,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高校应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提供更加多样且便捷的学习路径,有效的打破时间及空间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限制。学生借助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选择汉语言文学知识内容,并能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教师可在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客户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加深教师对于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程度。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能力
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需要积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及引导者,高等院校需要重视对于教师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首先,高等院校应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结合开放教育环境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的开放式教学能力。例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运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等。其次,高等院校应建立健全教师的交流机制,与教育理念先进的国内、国际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掌握国际化的教学事业及开放式的教学能力,实现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最后,高等院校教师应不断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及方式,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开放式教学的能力,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贡献力量。例如,计算机使用能力、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能力、社交软件使用能力等,确保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开放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营造轻松、有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环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问题;对策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推广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导致教学边沿化,教育职业化脱节的问题频现。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1.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日趋边沿化
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在职业教育的夹缝之中生存,成为了继续教育改革的专业项目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进行职业学习的学生和家长认为,汉语言文学的相关内容与职业的专业化教育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因此在专业选择上就及其忽视,再加上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教育走着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课的开设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教材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知道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有效转变和课程形式的有效改革,只有墨守成规,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例如:对于语言基础的相关知识教学,还是延续了小学、中学的字词练习等内容,学生感觉到了很没用趣味性,甚至觉得所学的知识是无用的,进而厌学的思想严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属于高考的失利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知道怎样转变,让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日趋边沿化,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表现在不少大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 德意识淡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对民族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严重低下等。这些情况必然会影响高职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空间,无法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也无法受到用人单位的信任。
1.2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专业需求相脱离
职业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理应紧紧追随行业发展的需求,但长期以来,我国不仅高校本专科的专业设置、专业标准与实际的职业门类、岗位工种存在脱节,即便是直接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操作员工的中职学校,其专业设置也存在较严重的滞后现象。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专业需求相脱离,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理应紧紧追随行业发展的需求,但长期以来,我国不仅高校本专科的专业设置、专业标准与实际的职业门类、岗位工种存在脱节,即便是直接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操作员工的中职学校,其专业设置也存在较严重的滞后现象。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很多教材内容与高中、高校的教材内容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评价内容也没有差异,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专业设计的要求变成了空谈。虽然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对内容有所选择增删,但不能否认教材依然是高职教师上课时候的主要依据媒介,而且对教材的灵活使用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这也无形之中对教师的才能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也是教材问题必须直接带动的其他教育问题。另外,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未来各种不同职业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一入学就有着对职业发展的全新要求,但是教材滞后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通用类教材注重的是语文学科的共性,是各个职业 人群所共同需要的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忽略了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脱离了不同专业学生对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需求,其结果必然影响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成果,因此,必须想到办法尽快转变问题。
2.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解决对策
2.1推行多元化汉语言文学教育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日趋边沿化的问题,必须尽快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中推行多元化教育。首先,教师要推广当代的文化教育因素。高职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将当代文学名人引入高职语文教学中,如文字与图片、影视资料、多媒体等。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全面形象地了解到当代文学名人的相关情况,还能够让学生对文学产生更多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学资源,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今社会学生离不开网络资源,在网络资源的影响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当代文化名人进行网络沟通,然后善于利用网络文学资源,激发高职学生运用书面语言的兴趣和信心。在高职教育开设文学课程,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点评,通过与网络上万千读者的互动,互动增强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信心。另外,要采用更多的实践活动来激发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地位,通过演讲竞赛、辩论比赛等形式来进行文学理论的推广。
2.2迎合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需要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之中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够抓住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抓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加强对职业知识技能的渗透,探讨职业技能知识和语文基础知识的共同点,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出具有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优秀人才。首先,教师要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引进创新式的教学课堂,加大实践课堂的比例。我们说职业学校既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知识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将日常生活与教学能够结合起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质量控制体系。重视顶岗实习工作,并在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规章制度的健全以及人力物力的保障工作上要做好,建立多向管理模式。实行顶岗实习单位的管理、学校的指导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多向管理,保证对顶岗实习实施全过程控制,让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重要性。总之,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之与当今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并为之服务。
综上所述,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必须推行多元化汉语言文学教育,迎合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需要,让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效果更为理想,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创新;就业;重视;理念
我国的汉语言文化传承已久,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着、变化着。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和人们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能够使汉语言文学富有现代信息化的气息,并使其与学生的才情培养相关联,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只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才能赋予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生机,使其与时俱进,在实现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才情的培养。
一、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不断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历来是各个阶段都十分重视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映射的表现。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其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初始阶段,与社会发展速度和进程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将信息化和对学生才情的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当今的社会风尚和特色紧密相连,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具能力和才气的学生,有利于汉语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2.有助于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对我国语言文化和语言使用的学习,其对各种应用文体、语句使用、语言文化等都有着较为系统的学习,因此这门专业可以说是较为“书本化”的一门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时,虽然有很多的社会岗位能够接纳这类毕业生,但是往往因其专业特质而不能委以重任,只做些简单重复的工作,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很大程度上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有关系,以往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忽视信息化发展和对学生个人才行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将信息化融入汉语言文学中,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平台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其就业能力。而加强对其才情的培养,则会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具有才情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学识,其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
3.有助于汉语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汉语言文学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然而在当代,汉语言文学创新的步伐越来越缓慢,甚至呈现出一种疲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和代表,也代表着人们认知世界和为人处世的行为依据,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汉语言文学所表现出的形态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说,针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改革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将信息化融入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中,有助于汉语言文化的扩散和传播,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必然会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精髓完全体现出来,在信息化这一平台的带动下,人们将会对汉语言文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得谦和、文雅的中国传统风貌得到弘扬和发展,因此,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不够重视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能够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人们对应用型科学越来越重视,大力鼓励和倡导应用型科学的发展,却忽视了对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在教育界,“重理轻文”的理念被许多人崇尚,在教学中重视数理化的教育,而对于文科类的教学却一直不太重视。这种对汉语言文学的轻视态度,不仅使得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也采用一种应付的态度,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才情,造成了这一学科教学的失败。
2.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私塾、书院到现在的高校,教学形式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然而,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其教育如若不能随着经济文化和现代的行事方式而适当变革,那么它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就现代而言,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与中学乃至小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并无实质性差别,基本上都是对文章的阅读、背诵,对文言文、诗词的阅读背诵这类的强制性知识灌输。这种强调被动接受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才情能力培养,而且教学目标设定的滞后,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太多益处。所以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目标,是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任务。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不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却依然显得单一和乏味。很多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时,采取传统的、如同以往教书先生般的单一讲授和背诵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注重课堂的互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在人才培养上,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才情的培养也不是很重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学生才情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三、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及才情培养的建议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重视程度
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关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优良品德的培养,关乎祖国下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讲。
首先,在教育政策上,加大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倾斜和重视。以政策和规范的形式将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当中。比如,可以提高各个教学阶段中汉语言文学在整体教育框架中的比重。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以提高学生才情为教学的重要任务,积极鼓励各大高校进行教学创新,对有助于学生才情发展的教学创新予以奖励和推广,并在各类考试中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其次,在资金上,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予以支持。相关部门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努力构建有利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和传播的媒介。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调研和发展,开拓出符合当前主流意识的汉语言文学之路。
2.更新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当前文化经济发展的节奏,亟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对各类文章和古文学的背诵以及“模式化”的赏析,以应付考试。这种模式化的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是亟须改变的。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的革新,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集中在以提高学生才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其实践能力、丰富汉语言文学应用这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语言文化、文学内涵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其文学素养和以后应对就业所具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要想促进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就要做好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首先,应当积极促进信息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点体现在对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上,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形象、引人入胜。同时,还应强化对学生的办公自动化、企业信息自动化的教学和训练,有助于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其次,在保证课堂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对教学内容予以拓展。比如在对某些古代文学进行学习时,可以采用意境再现等方式进行教学,有条件的还可以辅以琴棋书画等富有汉语言古韵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才情。
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公众和教育者的重视、教学目标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陈旧等,都影响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其发展的重视,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等途径来加以应对,使得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陈燕艺.浅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J].科教文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