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筑牢民族团结意识

筑牢民族团结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筑牢民族团结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筑牢民族团结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访惠聚”;现状;思考

“访惠聚”活动已近三年,在自治区党委关于访惠聚工作继续开展五年的号召下,沙雅县认真回顾总结近三年来访惠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查找薄弱环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升认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深化、干出成效,筑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基础。

一、沙雅县“访惠聚”活动取得的成效

沙雅县“访惠聚”活动开展近三年来,各级住村工作组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是认真贯彻“两个坚定不移”,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引领,民族团结互信有所增强。三是主动融入群众。四是“严厉打击犯罪”与“访惠聚”相结合,社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五是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凝心聚力成效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访惠聚”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主体作用不明显。缺乏从全县一盘棋的高度认识“访惠聚”活动的意识。二是工作方法不得当。存在要么不主右么包办、沟通不畅等问题。三是脱贫思路不够清晰。方法简单、群众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依然存在。四是工作重心有偏差。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抓好“访惠聚”活动责任感

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维稳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不容乐观,可以概括为“四个关键时期”。一是“访惠聚”活动到了一个进一步深化细化的关键时期,对自治区党委作出的新一轮五年“访惠聚”工作进行梳理对接,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健全机制、形成常态、常抓不懈,在抓基层打基础上持续用力;二是“严厉打击犯罪”到了一个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不能放松,只能加强;三是“去极端化”工作到了一个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扎实做好驻寺管寺、住村支教工作,贯彻落实农牧民夜校学习,现代文化引领等仍然需要持续用力;四是“教育疏导、帮教转化”工作到了一个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做深做细增进民族团结的工作任重道远。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要引起高度重视,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带着真情真心结合实际,认真查找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扎实落实。

(二)把握工作重心,持续推进“访惠聚”活动深入开展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坚决贯彻落实两个坚定不移,以强化基层组织整体功能为目标,以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平台,规范运行好村级事务民主管理“两会两票”等基层组织建设“十项工作制度”,帮助当地党委当好村级组织落实制度的指导员和监督员,真正让基层组织强起来。

2.引导服务群众与防范打击犯罪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深入开展“法治新疆”宣传教育,引领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纠正部分信教群众法制意识淡漠、“信教不信法”“护教不护法”等错误思想。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引导广大群众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巩固基层思想阵地。二是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以干部住村管寺为契机,开展“五好”宗教人士、宗教场所的创建,发挥好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坚决戳穿圣战殉教进天堂的谬论。三是强化维稳措施落实。持续深化安全防范、平安创建,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协助抓捕分子,打赢反恐维稳人民战争。

3.坚持保障改善民生。一是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广泛开展结对子交流交往交融,让民族团结意识深入各个社会细胞,内记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抓好各项惠民政策和惠民生项目的落实,积极回应群众的所急所盼。全面落实全民免费体检、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安居富民、扶助救济、惠民生等补贴;落实项目更多地向农村一线倾斜、向增加农民收入倾斜;做好惠民富民的顶层设计,做好县域经济的战略布局和长期规划,实事求是地、扎扎实实地做好惠民富民的具体事务。三是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访惠聚”工作组的重要任务。既要坚持扶持对象、项目、资金、措施、成效到户的精准,又要做到转变群众观念,提升群众自身动力,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使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充满信心、期待,并自觉付之于智慧和辛勤劳动。

(三)压实主体责任,将“访惠聚”活动打造成民心工程

一要明确职责定位。一是乡镇党委履行“访惠聚”活动主体责任纳入基层党建责任制考核内容,加强对各级住村工作组的指导、引导;二是县直机关党政正职要加强对住村工作和住村干部的关心、支持,要把“访惠聚”工作组当做自己的责任田经营;三是严格督导检查,靠前指挥。

筑牢民族团结意识范文第2篇

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祖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塑造民族性格、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柱,是民族共同体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时空和内容上始终处于不断交流、交融和认同中,长期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类型,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异常突出,如藏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哈萨克族文化、撒拉族文化、裕固族文化、土族文化等。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交融和发展所积淀的适合本民族生产生活并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共同培育、创造、传承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优秀文化的总和。数千年来各少数民族文化和谐共生,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族群、多文化交错并立的共生地带。历史证明,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宝库、为本民族所享用,也为其他民族所共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文化才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语言、饮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生活规范、道德行为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价值资源。就礼仪文化而言,傣族中流传下来的《爷爷教育子孙的训条》规定“坐位要分清尊卑,不要乱坐长辈和长官的位子。”表现出群体乃至社会认同的行为准则和思想价值理念。就道德文化看,我国各少数民族倡导遵纪守法、重礼讲义、诚实守信、廉洁奉公、扶弱济贫。如吐蕃王朝“重兵死,以累世战役为甲门。败死者垂尾于首以示辱。”彰显了藏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崇尚勇敢顽强的道德价值观念。从生态文化看,主张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如古代蒙古族在习惯法中规定“禁止向水中溺尿”、“春夏两季人们不可以白昼入水,或者在河中洗手,或者用金银器皿汲水。”体现了蒙古族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思想。从伦理文化方面,倡导三从四德思想,等等。可以说,中国各少数民族把文明和谐、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等内在的思想道德观念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几千年人们的价值理念和道德遵循。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日益加剧;二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明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结构、制度、形式、观念和价值、心理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冲突,尤其是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淡化了青年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得民族地区思想意识、价值体系等受到较大冲击;三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缺失,缺乏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致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四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弘扬和传承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根植、培育和践行。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传承之对策

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以,在新常态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民族地区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统领,以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契机,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传承之途径。

(一)增强少数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欲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每个民族都应增强文化自觉性,充分认识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动担当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同时,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分肯定自身文化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价值,坚定民族文化持久发展的信念。民族学家讲到:“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等都成为一个个瑰宝、一颗颗明珠、一朵朵奇葩闪耀四方,惠及各个民族和世界,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强盛。所以,各少数民族都应坚信自己的文化,立足本土,吸纳外来,传承创新,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深入挖掘提炼有益的思想文化价值,大力繁荣发展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使民族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二)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要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人,就必须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首先,加强国家顶层设计,深化教育改革,制定传统文化教育大纲,大纲中设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章节,使之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其次,明确各学段教育功能和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第三,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教学之中。第四,完善社会实践体系,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寓于青少年实践中,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认同自己的文化根基和特殊功能,增强对民族和传统文化的认同,主动传承民族文明。

(三)借助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关于一个民族精神观念、物质产品、生活方式思想情感的文化集合,凝聚着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是维系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面对全球化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形势新任务,要充分运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使其在与现实生活对接中,全面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如藏族的藏历年、林卡节与雪顿节三大传统节日,以及望果节、燃灯节、仙女节等,以喜闻乐见的庆祝形式体现藏族群众的追贤思孝、纯朴善良的美好追求与劳动智慧。以此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四)以保护挖掘优秀文化遗产为抓手发扬光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各级主管部门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博采百家众长、兼收八方精义,制定相关规划,全面细致地做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实施少数民族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对濒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重点抢救和保护。要加大对列入名录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以及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探索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区,对文化遗产丰富的区域,进行整体动态保护,使其与发展旅游、繁荣经济相结合,形成文化、经济和人民生活相互促进、一体化的发展局面。

(五)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平台普及宣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建立覆盖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保障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宣传的必由之路。新常态下,要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边疆、基层和农牧区为重点,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社会积极参与为保障,加快建设覆盖全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基础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要加大建设力度,继续实施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要积极扶持富有民族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要结合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切实有效地推进边疆和民族地区文化长廊建设,形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和谐局面。

2.提高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

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所在。要大力提高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力度,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类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加强少数民族文字类新闻出版物的出版和发行,等等。积极探索适应少数民族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把各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送到送到农牧区、边远山区,最大程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

首先,将此项活动与公民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将此项活动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结合,促进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和交融,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文化基础和精神纽带。第三,将此项活动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巩固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

(六)以推动对外交流为举措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下,欲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举措,着力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努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结合国家对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总体外交和对外战略的实施,以及“一路一带”政策的启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特有优势和作用,积极主动地与外国政府和民间文化组织合作,通过在境外举办各类艺术节、展览、演出、博览会等,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宣传格局,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与此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2.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品战略。

筑牢民族团结意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中小学;闪光德育;创新思考;实践反思

党的十对教育事业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了。用怎样的德行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用怎样的方式落实德行标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日常课题。唯有不断实践、创新、提升,立德树人的目标才能落地。民办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领域特殊的一员,同样肩负着这一使命。

一、民办中小学德育的不足

民办学校是市场产物,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德育工作存在着亟待提升的空间。

1. 德育的地位有待提升

民办学校,因其特殊性,举办者几乎一致认为:学校安全保证了,教学质量出名了,学校生存就有了保障,发展就有了希望。因而,视人员安全和教学质量为关乎学校存亡与兴衰的头等大事,德育工作往往服务、服从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抬得很高,喊得很响,结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保证。

2. 德育工作体系有待完善

袁贵仁部长曾说:“我们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开发德育资源,突出实践环节,营造文化氛围,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作的教育网络。”可见,要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需要完善德育工作的体系。民办中小学关切点囿于自身发展原因,导致德育的视野、领域、体系均受到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单打鼓,独划船,难能较好地融入社会、融入教育总体体系当中,构建既切合校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工作体系。

3. 德育的内容有待贴近生活

正由于民办学校的重点在教学质量上,导致德育处于从属地位,服从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服从于学校正常秩序的运转,服从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中心工作。德育的内容多为校园安全、卫生、秩序诸多方面的日常事务,而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开展的内容相对缺乏,更难谈得上丰富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的内容。

4. 德育手段、方式有待丰富

德育内容的单薄,势必导致德育手段、方式的单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除了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让学生可感、可悟外,还得有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当前社会形势总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中小学生是最容易受其影响的群体,没有丰富的手段、适当的方式难以达到德育的目标。

二、“闪光德育”创新尝试

湖南金海教育集团创办于2000年,系当前湖南最大的民办中小学教育机构,集团以“让每个生命闪光”为办学理念,把德育工作实实在在摆在首位,以德育促学校工作,构建了“闪光德育”新常态,赢得了口碑,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发展。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教授曾题字“闪光教育,育人育心”。

“闪光德育”,是用引导生成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求得品德闪光,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设立特定节日,培养意识,闪情商之光

为了培养学生感恩、分享的情怀,集团把周六定为“感恩日”、周一定为“赏识日”。围绕感恩自己、感恩父母、感恩同学老师、感恩社会祖国的主线开展活动,每学期评选十大感恩标兵,全校师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加评选,由初选、公示到终审评定的方式确定名单,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刊发颁奖辞,并组织标兵到各班巡回演讲,浓化感恩氛围,形成强大的感恩气场,浸润学生心灵。在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上,要求学生赏识自己、赏识他人,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节日的设立,使感恩教育、赏识教育时间上一以贯之,内容上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受到熏陶,情商得到提高。

2. 推行“四爱教育”,筑牢根基,闪生命之光

“爱”是生命的本源,是教育的本源,也是德育的本源,我们推行“四爱”教育,即爱自己,爱班级,爱学校,爱祖国。引导学生从关爱自己开始,到关爱集体,关爱祖国。为了避免停留在口号上,我们将每一项内容都进行了细化,如“爱自己”,就有三项指标:①爱护生命 ,按时吃饭、睡觉,坚持体育锻炼,有病及时治疗,相信科学;②爱护声誉,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不危害他人,遵纪守规,有错就改;③爱护前途,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学习,全面发展。同样,爱班级,爱学校,爱祖国也都有具体的要求。用这样的指标将每项内容具体化,而且都与学生日常行为紧密联系,做实了平常的相应工作,就是在践行“爱”的承诺。这样,使“四爱”教育寓于学生生活,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3. 采访成功人物,见贤思齐,闪进取之光

所谓“成功人物”,是指在做人、做事方面受人称道,有一定影响或一定成果的人。每学期,我们都布置学生至少采访一个成功人物的任务,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要求学生形成书面材料,或拍摄成视频,每学期的第二个月第一个星期开始,在班内相互交流,到学校相关媒体上展示,学期末进行评优奖励。学生津津乐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形式多样,文字、图片、视频材料丰富、新颖、鲜活。学生在感言中说,一次采访就是一次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许多,身边的人看似平常,实际上都有过人之点,都有我们学习之处。这样的采访,有明确的指向性;形式活泼,主动性大,容易为学生接受;交流展示,形成了氛围,强化了意识。四年多的实践,活动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4. 设立标准,规范行为,闪习惯之光

德育的落脚点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上,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成才要先成人,为此,我们制订九条成人标准:仪表端庄大方,谈吐文雅得体,交往彬彬有礼,秩序井井有条,服务主动热心,生活自主自理,为人诚实守信,实践增长才干,身心和谐发展。结合日常生活,再拟定考核内容和ABC三个等级标准,每月公示每个学生的考核等级,学期作出结论,其结果与学期奖励挂钩,并作为学生思想品德综合评价的结论。评价方式,由学生本人申请,小组根据日常考核记录集体审定;考核主体,合作小组;考核程序,个人申请,小组审核,公示复议,确认记录。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方式,把德育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强调学生对照标准规范自身行为,加强自我约束,人人是评价者,人人都是被评价者,评价结果被综合利用,吸引学生不断争取优秀。从而,做到了化大德育为小德育,化无形德育为有形德育。

5. 培育寝室文化,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闪和谐之光

寄宿制学校,寝室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场所;引发矛盾纠纷的场所;滋养习惯的场所;构建人脉关系的场所;促进教学的场所。近年来,社会上马加爵事件、林森浩事件也警醒着我们,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解决独生子女身上的相关问题与寝室建设联系起来,着力构建寝室文化,将寝室文化的内涵界定为四个方面,即布置温馨整洁,关系兄弟姐妹,氛围互助成长,平台家校互动。以“关系”与“氛围”为核心内容,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构建寝室文化考核标准与机制。让学生在与寝室成员的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关系,学会处理矛盾。实践告诉我们,明确标准,积极引导,寝室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尤其是学会与人相处方面的好阵地,学生能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缔结友谊之花。

6. 走出校园,挖掘德育资源,闪能力之光

学校德育离不开社会,走出校园,利用校内、校外两种德育资源,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德育的发展,我们曾做过许多有益的尝试,收获了一些感悟。

我们举行过“七彩湘江,青春飞扬”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欣赏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沿岸厚重的历史文化”为目的,140多人历时十多天,行程800多公里,从湘江源头走到江尾洞庭湖,大家在宁远文庙席地而坐,在孔子像前聆听讲座,在舜陵举行庄严肃穆的祭拜仪式。在诞生12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180多名学生,兵分三路,模仿1927年、、的情境,举行了“井冈会师,点燃梦想”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在龙江书院举行了盛大而内容丰富的会师典礼。之后,前往井冈山,重走路,吃南瓜饭,听讲座,一系列的活动让大家感受到当年的生活,领悟了精神。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深刻含义,我们组织学生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苗、侗、土家、瑶四个民族的民俗,和当地少数民族同龄人开展联谊活动,听专家关于各民族的讲座,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含义。每次活动结束后,学生在总结当中无不感叹:自己受益匪浅。

7. 开阔国际视野,培养本土意识,闪民族之光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留学年龄层次逐渐转向低龄化,民办中小学该如何培养这批学生?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一方面,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域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如在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日等文化的同时,把中国传统的六大节日有关知识编印成册,纳入校本课程,开展制作灯笼,写年夜饭祝酒辞等特色活动,强化学生传统节日的意识,滋养民族之魂,让他们即使走出国门,民族传统的东西也能跟着出去。

三、“闪光德育”创新的启示

1. 民办中小学德育要踏实而为

踏实而为,一是指要贴近学生生活,二是指要落实目标。“中小学德育存在着主动性、实效性差的问题,学生不愿意学德育课程,德育实践中知行脱节甚至背离,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提高往往止于一种口号或一种要求,这是德育真正的困境,最大的困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民办中小学更是如此,德育是一种浸润的过程,学生内心的触动,情感的涌动,思想的波动,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所引发的。

“生活是德育的基石,而不仅仅是德育的一种手段,‘生活’与‘德育’是一种本体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上,德育即意味着一种生活德育,或者简单地说,德育是生活德育的简称。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方式,自觉地建构一种道德生活。德育不能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德育就会异化为一种教条式的知识灌输。”德育应该让生活的气息不断吹拂德育的领地。

但生活不等于德育,生活中时时有德育的契机,处处有德育的素材,准确地把握契机,细心地收集素材,是德育有效性的保障,是德育创新的着力点,是做实德育的生长力。

2. 民办中小学德育要顺势而为

民办中小学德育要顺势而为,这“势”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的需要、兴趣;其二是符合学生的趣味的活动。

要了解学生行为的动力需要从了解学生的需要入手,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把德育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联系起来,要把学生的个体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德育的目的既是社会的,也是学生自己的。

符合中小学生的兴趣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人生的道理,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有学者认为,当学生意识到你在对他进行教育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生德育需求调查报告显示:“没有学生认为德育对自己成长‘几乎没有作用’,学生对德育活动‘情有独钟’,学生关注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否切合自己的要求,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形式是否喜闻乐见。”这告诉我们,德育要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出发。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能把德育目标落实下来。

3. 民办中小学德育要登高而为

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民办中小学责无旁贷,并且要登高而为。

(1)要正确处理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德育为先”和“教学为中心”并不相悖,学校的稳定靠德育,没有它,教学就无法正常有序开展;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靠德育,没有它,教学工作无法持续开展;良好的班级氛围靠德育,没有它,教学效果无法彰显。德育为先与教学为中心相互促进。

(2)创新德育的手段、方式、方法。德育的任务可以是长期的,但德育的手段、方式方法却不可能是长期的,或者一成不变的。时局在发展,学生在变化,要求在提高,德育工作必须随之而舞,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瓶”,装上德育核心内容这瓶“旧酒”,不断推陈出新,德育工作才会迈上新的台阶,开创新局面。

筑牢民族团结意识范文第4篇

一、“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回顾

(一)以普法依法治县为目标,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不断推进全民普法新进程

(二)以“平安”建设为中心,规范基层基础建设,大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年来,我们以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强化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职能,通过基层基础建设的深入开展,我们的人民调解工作、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2、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人民调解工作迈出新步伐。 突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在维护稳定中的作用,强力抓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在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级调委会的职能作用,以“纠纷有人调处,纠纷调处有场所,调处人员有经费保障”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县的人民调解工作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强基础、带队伍、建机制、抓落实、促规范,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实现了“三突破”(即规范化建设、制度化建设、责任落实取得新突破)。近年来,由于我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治安、刑事案件逐年下降,群体性上访减少,群众依法维权意识增强。全县82个调委会中已100%的调委会达到规范化标准,按“六有”、“六统一”(标牌、印章、调解室标识、程序、制度、文书)、“四落实” (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工作人员、工作报酬),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作用,采取一室多用的方式,在村委会设立了调解室,让村级有了调解地点。积极探索构建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促进了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专职调解员、广大律师和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以法院、检察院、交警、司法所为工作平台,充分发挥作用,建立起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互相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切实强化了调解工作合力,降低了法院、检察院的案件压力,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诉讼成本,“联动调解”所代表的文明、高效和理性、平和的矛盾纠纷解决模式,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不断灌输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中,使人民群众自觉而积极地按照公认的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从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年来,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5059 件,调处5059件,成功4956件,成功率为98%。为的跨越发展营造了和谐的法制环境。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呈现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1 (三)以民生工作为重点,发挥服务助推作用,全面开拓和规范法律服务1 2 (四)以强化队伍建设为保障,提高机关效能,树立司法行政队伍服务新形象

五年来,我局结合在全区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一步提高了依法行政、执法执纪的能力,树立了良好的机关工作良好形象,全面地提高了司法行政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是严格坚持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加强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注重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抓落实出成果的能力,抓稳定促发展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驾驭全局、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以岗位、职责、业绩为重点,深化工作目标绩效考评工作,完善考评的办法和程序,保证绩效考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按照教育培训的规划要求,以提高素质、培养能力、运用实践为目标,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职业道德风范为重点,强化司法行政队伍专业知识、法律应用、管理技能、规范执法等方面的培训。

三是以服务效率、敬业精神、履行岗位职责、树立职业道德风范等内容为重点,深入开展局机关公务员的岗位练兵活动。抓好机关每周五下午学习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举办各种系列知识讲座,不断提高机关公务员理论素养。加强机关和谐文化建设,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知司法、想司法、爱司法、强司法”的浓厚氛围。

五年来,我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难,一是普法力度还有待加大。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基层普法人员少,各项任务较重,力量有限,普法难度较大,普法教育亟待加强;二是司法所的办公用房与上级的要求和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司法所的人员配备仍显不足;三是经费短缺,基层司法所无专项办公经费,联动调解经费迟迟不能到位;四是基层法律服务队伍还存在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我们要正视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2012年工作总结

(一)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二)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工作,普法教育的影响和效果不断提高。

2012年,是“五五”普法依法治理的检查验收之年,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县司法局普法办在县普法依法治理领导下组的领导下,早谋划、早布置、早落实。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了“五个一”的工作任务(一个展室、一台晚会、一盘汇报光碟、一本资料汇编、一份自查报告),顺利的迎接了省州级检查验收组的检查验收,州级考核分为94分(满分为100分,州级检查考核组考核分为95分,州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考核分为5分)。受到省州领导的好评。全县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普法普及率达100%;企事业单位职工普及率达100 %;在校学生普及率达100%;农民、居民普及率达98 %。经过县“五五”普法领导小组对全县 10个乡(镇)、91个单位部门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合格率达100%。

(三)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取得新突破(四)以规范法律服务队伍执业行为为抓手,突出抓好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五)积极落实帮带制度,深入扶贫挂钩点开展帮带

2012年,司法局派一名新农村指导员长期在北甸村指导创先争优工作,努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方便挂钩村党总支开展活动,我局为挂钩点总支活动室配备了一套办公桌椅和乒乓球桌,解决“民族团结、民主法治试点村”工作经费9000元。

三、“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县的司法行政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司法行政工作,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目标和总要求,按照上级工作部署,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目标,找准突破口,建设新平台,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职能作用,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公平正义,为建设“平安和谐”新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围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1、深入推进“法律六进”工作,确保在重点层面的宣传教育上有所突破。要推进法律进社区(村)、,切实加强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律进机关,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制宣传教育;要以增强引导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为重点,推进法律进学校,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以推进依法诚信经营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拓展普法面,加强法律进寺庙、进工地、进集市的宣传活动。

2、深入推进法治县城创建工作,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要继续推进依法治县、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推进全县各项工作的法治化。

3、大力创新法制宣传的方式方法,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丰富传统宣传手段,创新法制宣传形式,加强法制文化建设。切实加大大众传媒法制宣传力度,创新和丰富网络法制宣传。同时,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做好专项法制宣传教育。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各级普法讲师团的工作,积极倡导和推进法制宣传志愿者活动,组织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面向基层社区、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

(二)围绕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建设,做好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

1、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建设工作,完善考核、管理等各项制度,加强基础档案建设,全面提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水平,为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创造条件。争取县社区矫正培训中心及10个乡镇两劳刑释、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列项并完成建设。

2、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进一步开拓人民调解格局。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设,重点加强企(事)业、行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要进一步提高调解队伍素质,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的人民调解员队伍。要对社会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调处、早解决,实现矛盾纠纷的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分别达到97%和95%以上。要继续加强“联动调解”工作,拓宽调解格局,力争将行政调解、治安调解、行业调解纳入“联动调解”体系中,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3、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力解决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问题。加强安置帮教基地的深层次建设,提高基地的利用率和影响力。深化人文帮教举措,对有困难的归正人员实行帮教管理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提高帮教工作实效。同时,要做好社区矫正的准备工作。

(三)围绕促进民生问题解决,大力加强律师、公证、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

1、认真贯彻《律师法》,推动我县律师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规范律师的执业行为,提高律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深化对律师事务所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加强对律师行业进行政策指导、机构管理、人员管理、执业活动监督和业务指导,为律师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引导律师主动关注研究社情及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发挥出参谋助手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律师参与涉法工作网络,延伸服务触角,在工会、农民工维权中心等重点部门建立律师联系制度。

2、继续深化公证体制改革,推进公证工作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公证法》,加强公证窗口建设,继续开展党员服务窗口工作,提高公证服务质量,保持公证工作全市领先水平。

3、提高全县法律援助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数量和质量并举,管理和服务并行,发展和规范并重,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新贡献。要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降低法律援助门槛。要以法律援助工作站为依托,动员组织法律援助队伍积极开展非诉讼法律援助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要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建全各项制度和工作纪律。要重点加大对各类特殊群体的法律教育力度,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提高困难群众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4、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要抓好对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培训,做好卷宗、档案的规范统一,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管理,规范服务,深入挖掘基层法律服务所在疏导社会矛盾、参与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5、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法律服务领域,为人民群众和各类经济组织提供及时周到的法律服务。为法律服务完善基础设施,争取完成县法律服务中心2402.8平方米建设任务。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班子、队伍教育,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整体素质

1、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2、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抓好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制度和领导干部谈话制度的贯彻落实,提升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研,抓好各项工作督促落实。

4、开展经常性的政治学习教育活动和业务培训工作,大力加强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好各类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5、以构建惩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廉洁高效的司法行政队伍。

四、2011年工作安排

结合实际,在2011的工作中,全县司法行政工作将以科学发观为指导,认真履行司法行政职能,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一)在自检自查和省州提出改进意见的基础上做好查缺补漏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做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和表彰。“五五”普法依法治理检查验收后,重点做好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经验交流为主要载体,做好总结表彰工作。做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的启动工作。在吸取“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前谋划“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启动的前期工作,做到早谋划、早宣传、早准备。

(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职能优势,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及时将矛盾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消化处理在基层,筑牢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全面完成司法所建设任务,继续抓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确保软件和硬件全面达标。加大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坚持“大服务”思想,做好法律服务工作。认真贯彻司法部“十大便民”措施,努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宣传落实好《云南省法律援助条例》,建设好发挥好乡镇、职能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争取成立县法律援助工作局,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积极指导广大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