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测绘行业调研报告

测绘行业调研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测绘行业调研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测绘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相关行业与产业背景分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土资源系统的摇篮,其所属专业国土资源调查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大国土,包括国土资源、地矿系统、测绘行业的基层一线单位,主要从事资源调查、国土资源勘察、土地测绘、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管理与评估等工作。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高职专业的开设瞄准的是市场,市场常常需要行业和产业来支撑。如今市场经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相关行业和产业有哪些?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土地调查、地理信息、土地数据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等等,这些都是新兴的产业,这些产业正是当前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为了进一步掌握更加详实而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和数据变更、土地数据入库,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人员。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涉及专业门类较多,专业知识也较复杂,因此就业面非常广。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大多学生在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地矿局下属地质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测绘与测绘公司、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土地估价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国土资源调查的规划设计、土地调查、地理信息等相关工作。近年来,本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先后与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工作。湖南省先后陆续开展了基本农田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居民宅基地测量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通过调查,国土资源调查行业及相关产业刚性需求较大,湖南工程学院所培养的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能适应市场需要,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及农村土地流转和管理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1]

三、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国土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涌现很多新的技术工作,从单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与开发,逐步走向土地调查、地籍测绘、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各种工作的开展紧紧围绕土地这一主题而进行。根据市场调研及专业背景分析和岗位需求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有跟着市场走,才能走出一条灵活多样、适合市场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因此,我们结合学院“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结合国土资源行业发展前沿,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主线”、“双循环”、“三平台”、“四技能”、“五岗位”。

一主线: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近年来,因“土地”所产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城市内部如何合理利用好每寸土地,更好地集约节约土地是我们土地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掌握一手的土地数据,土地数据的获取以及如何规划和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本专业结合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

双循环:理论与实训循环;学校与企业循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学习循环交替;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循环交替。

三平台:人文素养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人文素养平台:注重课程的学习,提高和培养个人人文素质和个人修养,通过开设的两课教育及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对社会、环境、职业的责任。专业基础平台:通过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国土资源所需要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并能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谋得一席之地。专业核心平台:立足国土行业,突出教学特点,通过所设置的专业核心和拓展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分析国土资源管理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能利用专业知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技能: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通过对国土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能力的调研,本专业开设了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土地调查与评价技术、土地整理技术、土地信息系统、数字化地籍测量、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核心能力[2]。

五岗位:土地调查员、土地管理员、地籍测绘员、土地规划与整理技术员、地图制图员。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资源系统及行业,主要从事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等岗位。

四、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往往都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设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更是立足于市场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核心课程。因此,每年学校都组织专业老师开展市场调研,形成市场调研报告,并结合学生从生产单位带回来的《企业用人单位需求表》、《企业对人才调查表》等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措施的制定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和需要。从毕业生带回来的就业信息和市场调研来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人才刚性需求量大,立足于湖南省内的具体情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要有比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国土专业知识和测绘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有比较强的识图、判图、绘图、数据处理的能力;三是要有比较好的与人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四是要有比较强的吃苦精神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院校训和“三光荣”精神的理念下,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图件的识别和数据处理上也要注重训练,使每个同学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参加各种社会企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高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1.61-64.

[2] 李玲,冯新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0)70.

【作者简介】

测绘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越来越快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中国企业加快国际趋同的步伐,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制度等。近年来,中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与国际趋同的法规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等,为中国企业制度与信息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相对原有制度框架而言,这些规章制度从理念到实务、从目标到方法等都有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和改革对《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内容更新、结构安排、教学设计等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才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都很强的高层次管理活动,制度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政策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大胆的开拓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这种模式侧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不利于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判断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的背离。《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会计、财务、审计、法律、管理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原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加课程实验、企业调研和案例研讨。 已开展实践教学的高校也存在教学素材缺乏, 案例资料陈旧、 没有课程实验等问题。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 本科课程应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课时。 笔者主要研究《会计制度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 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解决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教学素材缺乏、案例资料陈旧、实验环节薄弱等问题。

在《会计制度设计》教学中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解决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会计制度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充实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能够带动学生进入“设计”境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课堂参与程度。以达到“学生为主,教师辅导,课型丰富,效果良好”的教学境界。同时,学生通过实验和专业实践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养成全面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实践教学活动 现代英语的“实践”一词为“Practice”,意指“行动、行为及其结果”。“教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or Instruction)有着不同的意义。“Teaching”意指“拿给人看”,通过某些符号或象征向某人展示某事物。“Learning”的意思是学习、获取知识。“Instruction”一词经常出现在西方的教学理论中,并逐渐成为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术语,其涵义是“指导”,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活动包括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两个过程,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是被支配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是支配者,而应是引导者。早在1975年,德国学者Flechsing就尝试将项目教学引入教学环节,该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与环境相关、以问题为导向、学习和行动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并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很多德国学校都有系统的实践训练方法,如关键认知教学法、自学能力教学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法、合作能力教学法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训练。Williams(1993)提出案例分析、项目讨论、模拟实务等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沟通技巧和综合素质等。

顾明远(1990)在《教育大辞典》中将实践教学定义为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汤百智、杜皓(2006)认为实践教学是指在实验室或活动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任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以学生自我学习和操作为主,从而获得感性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江峰、阳杰(2006)基于对实践教学基本形式的理解,提出由实验、实习、实训组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吴国英(2010)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乔兴旺、纪晓丽(2011)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传承实践知识, 形成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与方式。

(二)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 美国会计学会(AAA)会计教育委员会曾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能力。实践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e Based on Education)教学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模式。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强调以职业技能需要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美国很多学校将会计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接受会计学历教育的同时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德国“双元制”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结合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即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将企业与学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澳大利亚会计教育遵循“行业引导教学”的思想,由会计行业机构组织专家设计课程体系,按“模块”编写教学内容,按“模块”组织教学,实行学分制,在完成实践教学中,用职业技能鉴定大纲取代实训大纲。对于如何加强会计实践教学,Gordon等(2005)的调查报告显示案例教学最受美国会计教育界的亲睐。

吴国英(2010)按照经济管理实验的内容、形式及其作用,将经济管理实验分为操作性经济管理实验、演示性经济管理实验、验证性经济管理实验、模拟性经济管理实验、设计性经济管理实验、综合性经济管理实验以及研究性经济管理实验。其中,设计性实验一般由教师拟订题目,确定实验方案,学生单独或按小组完成设计实验,写出设计报告并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性实验一般包括方案设计、资料查询、实施实验、实验总结等阶段。龚中良(2005)强调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赵建荣等(2004)就如何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沈建国(2006)基于CBE教改理论与实践,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丁一琳(2007)提出会计专业实践教育应在校内积极开展“仿真教学”的同时,对外积极探索“产学结合”, 将企业“搬进课堂”。 乔兴旺、 纪晓丽(2011)专题研究了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 孟祥霞等(2010)基于创业导向研究了经管类专业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认为经济管理实训既包括对学生进行单项经济管理能力和综合经济管理能力的训练, 也包括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职业岗位实践训练,其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经济管理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三)关于《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 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就有会计学者借鉴西方的会计实践,致力于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的论文和著作,如王义云(1985)、江友三(1985)、李宝震、杨永平(1984)、陈安怀(1987)等。经过不断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财经院校的会计学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案例分析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张文贤(2004)专门就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出版了其研究成果,朱荣恩(2005)专门以内部控制为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因会计制度缺陷而发生的失败案例。但在同一案例中,能将理论内容、案例解析、制度完善等内容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并不多见。 杨芳(2009)认为在《会计制度设计》教学过程中, 95%的教师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及实践空间少,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探讨。 宋艳敏等(2011)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当前《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是不满意的。

(四)对当前研究文献的评述及未来发展趋势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知的来源,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知的目的,是检验认知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学的目标是认知世界,更好地指导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综上所述,当前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多,也颇有成效,为本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文献基础。但现有文献大多从宏观方面围绕实践教学的内涵、模式、组织、实验、实习、实训等展开研究,很少有涉及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的文献,从目前文献检索的结果看还没有针对《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研究。鉴于此,笔者结合《会计制度设计》的课程特点,以案例分析、企业调研、项目教学、课程实验、课堂讨论、实践环节考核等为主要模块,构建《会计制度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拓展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空间,形成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设计课程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按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素材,让学生通过案例背景资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及分组讨论,使其置身在其中,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研讨,相互启发、相互商讨、教学相长,求得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调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潜能来解决问题,大大缩短了教学和实践的距离。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案例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程序设计和控制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教师选取典型案例素材;学生课外阅读和理解案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各组总结观点,发表课堂演讲;教师点评各组观点;教师总结案例讨论成果。这些过程要求教师必须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很多细节可能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例如,素材的选取是否典型和具有代表性,学生分组有没有考虑性别、性格等结构因素,教师的补充和点评是否具有针对性,如何鼓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发言,如何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做到收放自如等。现有已公开出版的《会计制度设计》教材中,设计案例较少,且绝大部分内容陈旧,没有及时更新。 教师应依据最新的法规制度及学科发展趋势,自行设计一定数量的会计制度设计案例,进一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设计课外实地调研项目 实地调研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从事一些专题调查,调查完毕,让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实地调研可以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调研项目的设计一般包括调研目标、调研组织、访谈内容、考核要求等。为增强学生对企业现实情况的认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定数量的课外实地调研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课外调研。

(三)设计项目教学法的情景资料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设计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实际的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感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一般要经过确立项目、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等过程。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项目”设计至关重要,应考虑以下几点:项目选择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项目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主题突出,线索明确,符合逻辑;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欲望;便于分工,每一位项目参与者都有一定的角色,都能参与其中;项目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延展意义,以便学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可以产生能够展示的具体成果,教师对成果进行评价和给出改进建议。

(四)设计课程模拟试验项目 《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设计相应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自己动手,相互协作,完成实验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模拟实验教学一般由教师提出实验目标、实验要求、实验内容、组织分工、操作标准及考核要求等,由学生分组拟定自己的实施方案来完成实验任务。

(五)设计《会计制度设计》课堂小组讨论与展示 为引导学生课堂参与,教师在《会计制度设计》课堂教学中可穿插学生的分组讨论成果展示。这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包括:教师设计研讨主题,并指派给各组同学;学生分组,指派小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研讨;每次课抽出10~20分钟时间,安排1~2组学生在课堂上演讲或展示其小组研讨的成果;学生展示后,教师点评,给出进一步补充和改进的建议; 各组同学根据点评意见进一步改进其“作品”,连同讨论记录、 展示课件等一并上交任课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四、《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一)实践环节实施原则 实践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课前教师要深入实际,精心挑选和设计案例素材、情景资料、实验提纲、研讨主题等,课堂上要精心组织,要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教师要作点评、补充和总结。实践教学应让学生深度融入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和理解实践内容,积极讨论和发言,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分析、总结、表述和设计。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需要设计对学生的考核体系。

(二)实践环节实施案例 笔者从调研报告、课程实验、成果展示、课堂参与等方面构建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标准。如果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按百分制计算,分值分配可按下列标准确定:(1)调研报告考核(20分)。企业实地调研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由于是学生分组在课外进行,任课老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考核。考核成绩可依据各组在班级的汇报情况和调研报告的质量来确定。调研报告应包括小组成员、调研主题、调研目标、调研对象、调研提纲、访谈记录、主要结论等。(2)课程模拟实验考核(20分)。实验过程考核10分,依据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实验结果并结合其考勤情况、实验态度等评定成绩;实验报告考核10分,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其实验结果与分析给出评语、成绩。(3)成果展示考核(40分)。依据前面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多个地方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包括在项目教学法中各组同学设计的作品、在课堂小组讨论与发言中各组同学展示的成果等。这些成果应作为各组同学考核的依据,原则上组内同学的得分应一致,除非有证据表明某同学有搭便车,未积极参与其中的情况。(4)课堂参与情况考核(20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深度参与和积极配合,任课老师在这方面应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可依据学生在案例讨论与分析、课堂小组讨论、项目设计中的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确定分值。

为提高《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效率效果,任课老师应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实践教学内容,选取实践教学素材。由于这方面的工作量很大,建议相关高校以课程组或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实现成果共享,提高备课效率。

五、结论

《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笔者从案例分析、企业调研、项目教学、课程实验、课堂讨论、学生考核等方面,构建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拓展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空间,并给出如下建议:第一,相关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组织力量、安排资源大力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第二,相关教师应积极投身实践,与企业、社会建立密切联系,不断开拓和积累自己的实践资源。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增强课堂驾驭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效果。第三,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的组织,而组织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这应该引起任课教师足够的重视。第四,考核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客观、公正、公开地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

参考文献:

[1]潘煌双、张惠忠、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研究》2009年第12期。

[2]曹祖耀、吉青:《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探讨》,《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4期。

[4]杨芳:《会计制度设计的几个问题》,《财经研究》2009年第23期。

[5]何存花:《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乔兴旺、纪晓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天津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8]Arquero Montano,Jiménez Cardoso,Joyce John. Skills development,motivation and learning in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types of case studies. Accounting Education. 2004,13(2).

测绘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1.创新思维培育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今后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决定了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有效性。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守“以人为本,创新为先”的教学理念,遵循锐意进取、去旧革新、灵活应变、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始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渐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促进学生构建坚实的建筑学理论底蕴、实践经验和人文意识。其次要使学生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状态,突破思维障碍,不囿于既有理论和固定模式,不盲从,能多角度换位思考,勇于求异,敢于超越,关注新兴科技并加以利用。再次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养成,如诚信,坚毅,专注,严谨,思维开放,富有挑战精神,具有旺盛的求知欲、风险防范意识、科学的批评质疑精神以及奉献社会的良好志愿等。非智力因素可以促使学生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课程体系改革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建筑学科本身是一门美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兼融的综合性学科,注重开放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融合,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技术和实用要求,保持对现实的批评和反思。因此,高校建筑学专业应以就业岗位为依据,构建多元化的跨学科发展的建筑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更宽的知识领域迈进,增强本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在建筑设计课的作业中,经常反映出学生综合考虑欠周详,在结构布置、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消防设计、设备安排、声光处理等方面概念模糊,为此,高校建筑学需加强课程综合化,优化课程整体结构:(1)应将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及建筑材料等多门课程联系起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注重专业课程的衔接、渗透与融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综合知识交叉学习及运用,建立平衡的综合专业课程体系。(2)加强学生系统的建筑设计表现思维的训练。手绘、模型和计算机的图形绘制能够使设计构想具体呈现,扎实的建筑表达功底能够提高工作环节的效率。(3)关注学术前沿,及时吸纳建筑科学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先进内容,促进国外多元建筑文化的引进,把最新的学术观点、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由于建筑学相关知识体系的知识量急剧增长,可根据建筑企业需求增加新课程。(4)每学年的春季学期末尾、暑假前抽出3~4周构成一个较短的小学期,小学期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快速设计、综合实践等,用于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横向联系,互相促进。除课堂以外,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为常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可以活跃同学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创造性的追求:(1)邀请建筑名师、专家开设讲座及研讨会,开设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新技术、绿色建筑与人类的行为方式等论坛沙龙。(2)让学生更多地观摩学习丰富多样的建筑实体及校内或校际间建筑设计作品展。(3)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富有挑战性的建筑设计竞赛。“以赛促学”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加潜心向学。

3.教学模式多样化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

面对建筑市场的日新月异,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的教育和多方位的培训,拓展教学时间、空间、范畴、目标、手段、成果等,对建筑学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建筑观和良好的建筑素养。以理论课“城市规划原理”为例,除课堂理论精讲外,可以将学生们划分小组,分别对学校所在城市按区域划分进行课下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区域规模,建筑规划、功能、布局,道路设置及其公共服务设施配设情况。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可以把调研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除实地调研外,还可利用网络、图书馆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协作、互动交流,最后整个小组完成一套城市区域规划图纸。每组学生选派代表以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对调研成果进行总结汇报,组际间可以互相概括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营造思维活跃、自由开放、人人争先创新的氛围,使学生加强理论思维的训练与设计方法的学习,强化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建筑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采用“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即由学校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企业导师,由导师确定专题,如公共服务设计、绿色建筑、低碳城市与建筑、城市生态景观等,题目要具有前瞻性、多元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生选择适合的专题进行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内容包括设计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方案讨论、设计分工、最终成果表达等,导师起到向导与顾问的作用。“设计工作室”营造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既提高了学生自我构架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

4.实践教学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新源于实践”,建筑学科是一门与实践连接紧密的学科,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有传统建筑测绘实习、美术实习、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工地实习等。上述大多数实习以参观、学习为主,偏于感性,缺少与实际工程接触的机会。因此,高校建筑学专业应增加企业建筑师业务方面的实习,建立“校企合作——行业标准、任务载体、项目驱动、能力核心”的有效机制,使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在“真枪实干”中得以强化,同时职业道德观、人格和意志品质也得到不断提升。企业建筑师业务实习激发实习学生创造活力的关键在于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方面:(1)在经验丰富的建筑工程师指导下,锻炼实习学生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建筑方案设计须经历形象构思、细部深化、平面功能和结构设计等环节,指导学生不要过于注重设计结果的视觉传达,而忽视建筑归根结底为“人”服务的本质。(2)建筑施工图设计需要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学生绘图软件的表达应用能力,具备计算机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但在真正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如交通流线、防火、防洪、节能、地下空间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协调等,建筑整体考虑很重要,因此指导学生注重建筑设计基础规范知识的学习,增强综合理论的融合能力。

5.多元化教学评价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客观、科学、全面、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是建筑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教学评价应注重目标导向,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实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评价目标需要具体化、明细化和可操作化,改变以往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现象,摒弃肤浅创作习性和浮躁学风。每一门主干课程可采用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考核内容包括作业、论文、调研报告、设计调研等。期末则采用多维评图方式结合的形式,可采用学生答辩式评图、师生分组评图、教师联评、外聘专家评图等方式,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例如答辩式评图,通过学生讲述和发表意见,锻炼学生的描述讲解图形能力。高校应加强建筑师企业业务实习的管理与评估,实习生所在实习单位根据统一标准给予学生相应分数,包括学生对于岗位实习的认识、学习态度、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吃苦耐劳及协作精神,将社会评价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之一,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成效,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在岗”锻炼。

二、总结

测绘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风险 投资 防范

高新技术项目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没有历史经营业绩,资产存量小,产业化资金需求大,风险高等特点,在普通金融信贷存在担保要求和金融自身投资者的安全性要求下,很难从普通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然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一旦成功的巨额回报又吸引着资金拥有者,在填补金融市场的结构和运作规则所决定的市场空缺的制度条件下,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风起云涌,不断发展。风险投资之所以在近半个世纪以来迅速发展,风靡全球,是因为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被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美国,风险投资不仅造就了硅谷数以万计的高新技术企业欣欣向荣的局面,从而使得美国经济在倡导知识与技术的时代再次独领,在全球再执牛耳,也促成了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连续9年的低通胀、高增长的繁荣局面。风险投资要想降低风险,必须在投资前准确的预计风险之所在,投资后对其加以有效的防范控制。本文就风险投资的主要防范措施进行研究,希望对各个行业的投资发展有所借鉴意义。

一、风险资金注入前的风险防范

1.广招英才,打造精英团队

我国从1985年开始已经陆续成立了一些风险投资公司,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高技术(863、火炬等)成果转化。至1998年,全国有22个省、市已建立了各类科技信托公司,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信用社80多家。这些公司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工作人员也主要来自政府部门,都是非常了解中国国情的人,但是对风险投资的精髓却根本不懂,结果是把这些公司都办成了一般的投资公司,整体业绩很差。在随后的风险投资泡沫阶段,各地政府又相继成立了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但是发展的道路却没有什么改变。因为风险投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就的。作为国内本土、特别是政府建立的风险投资机构,要加大风险投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打造自己的精英管理团队,主要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风险控制、投资分析、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如此才能提高风险投资项目的成功率,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与外资风险投资机构相抗衡。打造自己的精英管理团队不能走入误区。没有自己的精英管理团队作为公司的中流砥柱,一个公司要想成功是很难的。

2.建立科学规范的投资分析程序与标准

这一点是进行风险投资工作时所必须要遵守的,包括具体的工作过程、评估所采用的方法、评估指标及其标准、评估原则等。在合作协议签订之前,风险投资家对项目本身、风险投资控制权、风险企业家报酬激励、风险投资退出、风险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等都要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如效用理论、博弈论、契约及委托一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型。这样,在实际进行一个项目的评估时,就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全面高效,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就可以做出一个相对客观准确的评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执行。

3.最后实地调查

对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的了解不能只听风险企业的介绍,必须由风险投资家亲自去做实地调查。实地调查的因素自然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风险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其次才是产品。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风险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对风险企业的成败影响极大长期的风险投资研究都己经揭示出来,风险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对风险企业的成败影响是最大的,所以,实地调查也应该把风险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放到首要的地位。对风险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的评估,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沟通与考察才能做得比较客观准确,因此不能怕麻烦,不能怕跑路,不能怕花钱,不能有得过且过的思想。

对产品的实地调查,主要是产品的新颖性、独创性、技术领先性、市场前景。产品的新颖性、独创性都和技术有关系,因此重点在技术的领先性和市场前景上,这二者缺一不可。技术上是否领先,不能只看技术本身的状况,还要考察竞争对手的情况,要分析产品能够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而市场前景则决定了产品的前途。所以说,新产品虽然能够创造消费需求,但是需求量的大小及持续时间却需要经过详细的论证。

二、风险资金注入时的风险防范

在风险资金投入企业时,为了规定当事人的权利,同时为了解决风险资金注入后的问题,防止和降低道德风险,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往往要通过谈判来解决双方的关系,并以合约条款的方式明确下来。合约中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出资数额与股份分配,为了控制风险企业的经营行为,风险投资公司往往要占有企业1/2以上的股份。二是创建企业人员组织和双方各自担任的职务。三是投资者监督权利的使用与界定。四是投资者退出权利的行使。在合约中,不但给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干预以法律的支持,而且将风险投资的权利以法律保证,最重要的是风险投资家对可转换优先股所做的概念上的创新,更是将风险投资家防范风险的意图暴露无疑。可转换优先股是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企业所投的权益资本常常采用的方式。因此,可转换优先股的概念可谓是风险投资家风险防范的又一力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风险防范工具。

三、风险资金注入后的风险防范

资金投入后,风险投资家将积极的投入到风险企业的管理中去,从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行业选择、市场定位)到建立有活力的董事会,到聘请外部专家(律师、会计师、管理咨询专家),到吸收其他的投资者以期为企业带来新的资金、管理思路、关系网络,为提高企业的管理资质和盈利前景。在此阶段,规避风险的主要措施是通过监督达到的,包括严格执行商业计划书,查阅企业财务状况资料、产品资料、生产设备资料以及经营计划,向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物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咨询,了解风险企业所在行业市场竞争情况的变化以及客观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变化,并采取积极对策等方式适时动态监测和管理。

四、风险资金退出时的风险防范

如果说风险投资的进入是为了取得收益,那么退出则是为了实现收益。可以说,退出是实现赢利的渠道,而且也是唯一的渠道。所以,只有成功的退出才是风险投资家追求的最终理想。然而,由于种种风险因素的存在,也由于资金数额的限制,使得大多数风险投资家并不能相伴着风险企业走向成功。所以,风险投资家在风险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在权衡利弊,判断着退出时机的到来。一旦退出时机到来,风险投资家就当机立断,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对于有望成功的企业,风险投资家往往采用公开上布(IPO)的方法退出,这样投资就可得到相当好的回报,这种退出方式最为理想,风险投资家可谓名利双收。对于有一定发展前途,但风险投资公司本身资金又难以为继时,风险投资家往往见好就收,或将股份卖与风险公司管理层或卖与有意介入风险企业的新的投资者,这样的收益尽管少于IPO,但由于尽早收回资金,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性,从而可继续投向新的项目,相当于扩大了投资总量;风险投资家可以在合伙期内进行多轮投资,也增大了投资再收益的可能性。而对于经营不善的风险企业,风险投资家一定要当机立断解散或破产并对风险企业进行清算,可能是最好的减少损失的方法,此时利用手中持有的可转换优先股给予的优先权利,或许还可保住公司的初始投资。

五、结语

风险投资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风险投资不同于传统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资于创新企业的一种权益性投资。经过近十多年的理论探索,我国风险投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阻碍着风险投资业的进一步发展。同国外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风险投资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由于风险投资过程非常复杂,投资项目本身也可能会遇上许多不可预测的技术、社会、自然等风险,甚至可能是从未出现过的风险,因此,风险投资往往需要对项目投资过程的相关因素都进行详尽的分析,确定具体投资项目到底面临哪些风险的威胁以及各种风险的风险程度,根据风险程度的大小采用相对应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2]尹淑娅:风险投资中创业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及其应用.中国软科学,1996年6月

[3]唐翰岫:风险投资决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4]周慧玲:风险管理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5]程德兴: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7月

[6]苏永江 李 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2月

[7]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测绘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人才流失现状

(一)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作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长期存在。姚红英(2005)指出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流失过于频繁。邓川(2012)指出中小事务所在人才争夺上面临大事务所的严峻挑战,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专业人员是中小事务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北京地区会计师事务所2014年度执业质量检查中,近70%的机构反映人员流动较大,尤其是优秀的中层执业人员成为流动主体。一方面,行业内流动频繁,中小城市事务所向大城市事务所流动,国内小所向国内大所流动,国内大所向国际“四大”流动。北京地区2013年共办理注册会计师转所3912人次,市内转所占比74.72%;2014年共办理注册会计师转所2808人次,市内转所占比69.27%。另一方面,行业整体人才流失严重。北京地区2013年注册会计师执业会员转为非执业会员1307人,占执业总数的10.19%;2014年注册会计师执业会员转为非执业会员907人,占执业总数的7%。与大型事务所相比,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薪资水平、职业通道、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成为人才流失的重灾区,有的机构甚至遭遇项目经理集体出走困境,人才流失出现羊群效应。

(二)人才流失影响人才流失给执业机构带来一系列破坏性影响。一是增加直接成本,包括招聘、培训费用、寻找新替代者等直接费用。在注册会计师行业中,新入职员工在经历3-4年的磨练后,将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他们熟悉业务流程、项目技术和客户群,员工流失不仅影响项目进度,还会产生较大的替代成本和效率损失。二是影响事务所管理水平。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员工间信息传递较快,人员离职的“示范”效应直接导致管理层领导力下降和团队凝聚力降低,企业士气低落、人心思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难以发挥。三是影响执业机构的品牌形象和声誉。良好的客户形象和声誉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高素质员工本身就是执业机构的一个品牌,人才流失将损害社会公众和客户对事务所的信任,甚至导致商业机密泄露和客户资源流失。此外,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中小执业机构的战略目标应该是结合自身相对优势,力争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做精做专”,以特色服务开发客户价值链,提升业务附加值。人才流失问题如果不解决,将成为中小事务所转型升级的重大障碍。

(三)人才流失原因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原因主要如下:1.从经营环境来看,注册会计师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以北京地区注册会计师行业为例,行业收入增长率持续下降,2011年为21.74%,2012年为15.80%,2013年为10.51%,2014年为12%;会计师事务所数量持续增多,由2012年的596家增加到2014年的621家;行业竞争度增加,前50家事务所市场占有率赫芬达尔指数由2009年的511.65降为2013年的439.67,在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中,达到了最大竞争型市场结构。此外,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还面临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王显斌(2014)研究结果表明,大所无论是在业务收入还是在增长速度上,都明显优于中小所。在此行业格局演变下,中小执业机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薪资水平受到限制,待遇偏低成为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2.从行业工作特点看,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强度较大。第一,审计业务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业务量过于集中,给员工带来较大工作压力;第二,审计项目遍布全国各地,长时期、高频率出差成为常态;第三,审计人员还面临CPA资格考试的巨大学习压力。长期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特性直接导致员工在生活、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诸多问题。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2015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在生活成本升高的压力下,虽然“薪酬福利”与“职业成长空间”依然是影响员工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但“工作与生活不平衡”的排名有所提升,随着新生代员工大量进入职场,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以及人生目标的实现,对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要求较高,导致“工作与生活不平衡”成为员工主动离职的重要原因。3.从内部治理来看,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规模有限,职位级别设置较少,员工缺乏明确、可预期的晋升通道,其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难以满足。袁庆宏(2010)专门针对知识型员工离职动机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当员工感觉到自己在组织内缺乏晋升机会时,即使对现在的工作比较满意,对组织也有一定的感情,为了使自己的职业获得进一步发展,他们也非常可能选择离开当前组织。第二,分配制度不合理,利润分配以资合为主,知识性人力资源的价值难以体现,普通员工、项目经理与合伙人之间的薪资待遇差距较大。同时,绩效考核与事务所合伙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随意性比较大,缺乏比较透明的激励机制。步丹璐(2013)对薪酬差距与员工离职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认为,若薪酬激励制度设计不当,就可能导致对员工激励失效,进而导致劳动关系恶化和某些行业员工离职率的居高不下;增加员工薪酬,缩小员工与高管的薪酬差距,可以降低公司未来期间的员工离职率。第三,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基本保险、加班薪酬、员工福利、员工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处于相对不完善的状态,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较差。4.从整个劳动市场来看,上市公司、金融企业和大型国企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坚人才的“虹吸”效应比较明显。此外,行业人才流失加剧了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人才竞争,业内大规模恶性“挖人”事件时有发生。

二、案例研究

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对管理的挑战》曾预言:“怎样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力,怎样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在21世纪面对的最大挑战。”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减少人才流失成为会计师事务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北京金诚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金诚立信)管理层大胆创新、勇于开拓,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走出了一条收入快速增长、员工低率流动的特色发展之路。金诚立信成立于1988年,现有员工100余人,其中工龄在5年以上的员工占比35%,工龄在10年以上的员工占比20%。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十年来业务收入增长近10倍。成立至今无劳资纠纷。金诚立信的成功经验主要归纳如下:1.积极谋求业务多元化。自脱钩改制以来,先后成立8家关联公司,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土地评估、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造价咨询、财税咨询、测绘、社会组织财税服务等领域。与此同时,事务所还密切结合国家时政,大力开拓村级财务审计业务。在此经营思路下,事务所管理咨询业务收入已经占到了3%的比例。业务多元化战略使得事务所在业务板块上相互关联,在客户关系上相互交叉,在经济效益上相互叠加,在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客户认同、提高商业声誉、拓宽收入来源、降低执业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10年来,事务所业务收入快速增长。2.践行利益共享的管理理念。金诚立信本着“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的经营原则,坚持利益共享的管理理念,真正使事务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金诚立信脱钩改制之初,事务所净亏损15万元,70%的员工选择离开,剩下的30%则以大龄员工为主。事务所管理层临危不惧,锐意改革,把原来的固定工资制度改为固定工资与提成工资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制度,员工收入、福利待遇均与其岗位类别相挂钩,并每年举行优秀员工表彰大会。这些措施创造了企业内部公平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促使公司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与此同时,事务所着力解决员工的基本需求:斥巨资购买新办公大楼,改善办公环境;无偿提供员工宿舍;切实发挥工会作用,及时跟踪、收集、解读各项政策,提供各项证明材料;向员工提供无息购房借款,金额高达270万元,目前90%的外埠员工均实现就地安家落户,不仅减轻了员工通过市场购买住房的成本,而且从根本上为员工实现安心工作、快乐生活创造了条件。积极开展员工能力拓展培训,根据业务的需要及时、集中开展业务培训,举办礼仪文化沟通、如何当众讲话等主题培训;针对社会热点,向企业管理层免费赠送管理类书籍;创办“读书园地”专区,员工可以在闲暇时间自由选择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劳动法、世界趣闻杂坛及法律等不同种类的书籍。事务所管理层形成管理共识:企业的发展要实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把员工当作企业发展的血液和命脉,员工的发展是企业的责任。3.重视员工心态建设。员工心态建设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影响员工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行为,最终促进事务所发展。金诚立信十分重视员工心态建设。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引入《弟子规》教育工程,并作为事务所晨会的一项基本内容:每天利用10分钟进行朗读员工逐步熟悉课程内容背诵和逐句讲解真人真事解说、分享感受。5年来,事务所扎实开展《弟子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员工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提倡员工以写感谢卡这种形式交流情感,并设立展示专区,对部分员工进行物质奖励。上下班前半小时播放音乐,让员工每天盛兴而来,尽兴而归。第一时间以事务所名义为员工送上生日礼物和董事长亲自题词的生日贺卡,组织同事为其合唱生日歌并合影留念,在事务所网站祝福公告。事务所管理层力求姿态稳重、言辞谦逊、体恤员工,董事长曾经亲手为每一位员工手写一份心经。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说正面的话,做积极的事,爱身边的人”,努力工作,创造价值,走向成功。4.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管理层的重视下,事务所定期开展慰问孤儿院等公益活动。2014年,事务所以工会名义向顺义区民政局下属儿童福利院捐赠儿童活动房一座,耗资24万元。事务所自觉把自身发展与造福社会结合起来,把创造个人财富与促进共同富裕结合起来,赢得社会广泛认可。

三、启示

(一)实施特色经营未来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经营挑战将继续存在。一是资质门槛高,造成业务开拓受限。在北京地区2014年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中发现,仅有15%的机构表示业务呈上升态势,65%的机构业务维持现有状态,20%的机构则出现业务逐步萎缩的态势。各种招投标业务项目的门槛越来越高,受资质如证券资格等方面的影响,市场开拓受到限制。二是传统收入增长乏力。绝大部分中小执业机构以验资和中小型企业年度审计业务为主,一般占到业务总量的70%左右。服务产品高度同质化,市场拓展能力有限,事务所数量不断增多,审计服务价格放开,导致竞争强度不断增加,传统业务利润空间进一步下降。近5年来,北京地区事务所鉴证类业务增户不增收、收费水平持续下滑。业绩是公司“善治”的基础,只有把整体业务做大,才能为吸引、用好、留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传统领域遭遇激烈竞争和增长瓶颈的形势下,金诚立信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做大“蛋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拓展税务、咨询、资产评估等非传统业务,做宽市场领域;结合自身优势,为当地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做实特色品牌;不断根据政策信息和变化趋势挖掘客户需求,做足新商机。杨寿康(2011)在利用SWOT矩阵对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中小事务所应采取的战略为差异化服务战略,即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拓展针对中小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同时着力加强业务的风险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做精做专优势业务。从北京地区实际情况来看,非传统业务收入连续三年保持较快增长。业务多元化和差异化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以小博大”、增加业绩、做大“蛋糕”的制胜之道。

(二)突出利益共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事务所辩证看待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从事务所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城市生活水平、员工劳动付出、员工发展需要纳入事务所薪酬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利益共享机制,在不同发展阶段,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决定了其不可能通过高工资吸引人才,因此,利益共享必须突破娱乐化、文体化和福利化的局限,着力解决员工“安居乐业”方面的基本需求。在有限的费用投入下,努力通过制度创新、丰富福利形式和精细化管理来节约交易成本,使员工实现福利效用最大化。同时,加强员工心态建设,利用一切有利的手段和方式,如亲情孝道、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影响力,来管理和提高员工的满足感,使广大员工正确认识行业、事务所和自身状况,拥有阳光的工作心态,增强事务所薪资福利体系的激励效果。重视社会责任与事务所业绩的互动关系。对策略性慈善的研究表明,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包括慈善在内的公益活动,有助于推广其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赢得社会赞誉,获得公众尊重信任,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时,还有利于组织明确方向和资源合理配置,获得媒体正面的报道,提高获取来自社区、员工甚至是政府等多方面重要资源的可能性,从而获得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工会群团作用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群团组织。与事务所其他部门相比,工会具有群众性和亲民性,在员工组织、协调和沟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截至2014年12月,北京地区会计师(评估师)事务所已有基层工会组织161家,会员9824名。单红梅等(2014)以433名非国有企业的员工为研究样本,运用SPSS和AMOS对工会实践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会的参与、教育和维护职能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且参与职能和教育职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比维护职能更显著;工会若能及时维护员工权益,积极协调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有利于在企业内部营造和谐的劳资关系氛围,当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上、下级关系会更加和谐,根据心理交换理论,员工会表现出更积极的行为而努力工作,这对提高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完善工会领导班子,积极拓展工会维权职能,重视员工的物质权益,特别重视维护员工在精神、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权益,以此赢得人心;积极拓展工会沟通职能,加强工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联系,使工会成为员工与管理层沟通的有效渠道,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向心力;重视加强同行业工会之间、不同行业工会之间以及工会主管部门的联系,使工会成为一个信息互通、交流经验、互帮互助的平台,成为事务所对外宣传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