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机构行业研究报告

养老机构行业研究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养老机构行业研究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养老机构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养老产业 人口老龄化 医养结合

一、步入老龄化时代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5%,养老金领取人员超过2亿人。老年人口总数还将进一步增长,到2025年将超过3亿人,2040年将达到4亿人。我国正在迅速地走进老龄化时代,养老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经历了最初几年一哄而上的养老地产开发之后,目前大量民营资本开始了以服务为中心的养老产业布局。

二、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一)前景广阔

养老产业的发展,有助缓解老龄化让中国面临的发展与民生的双重压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未富先老”,另一个是人口结构的“畸形”。因此,推动发展老龄产业,缓解未来护理服务人力资源紧缺状况,已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思路。

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自从2013年国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以来,进入养老领域的产业的资本总量超过2000亿元。另有数据表明,90%的老人未来将选择居家养老,7%由政府支持的社区养老,3%则选择机构养老。所以居家养老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

这个领域缺乏能把资源完美整合配置的细分龙头。“养老”是一个横跨金融、地产、休闲服务、医疗卫生、轻工业等行业的新兴的投资方向,现阶段基本以政府为主导,整体业态处于“小而散”的格局。所以,养老产业将经历小微分散、细分龙头、横纵整合、垄断竞争四大阶段,或将随着老年人口规模增速的变化,在2030年左右进入成熟期。

(二)大量民间资本涌入

1.保险企业成养老产业的一大主力。泰康人寿投资20多亿建立了北京泰康之家养老一区项目。除了北京燕园已经开业,在全国已经有8个社区同时在建设,在上海、广州、苏州、杭州、成都、武汉、三亚,总的投资现在已经将近200亿。欧美国家医养结合少一点,因为他有全科医生的体系、家庭医生的体系,医疗体系很发达,所以养老机构不需要自己建设很多的医疗配套,但是泰康之家是在养老机构里边建立了自己的老年全科的诊疗和设备齐全的老年康复医院。

2.医疗和养老结合是养老产业发展重点。天津天同老龄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服务为核心,具有丰富实战运营经验,专业从事养老产业投资、开发建设、连锁经营、品牌管理的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其下属的天同医养院围绕自理、介助、介护老人的医、食、住、行、乐五大模块开展工作。突出医养结合特色,重点为失能老人开展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老人们居住的房间都有氧气和输液设施,如同医院病房。完善的医疗配套极为重要,否则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太重,正因如此,医养结合最有吸引力的一点是医疗服务可以报销。

3.养老产业同时吸引了国际资本的关注。IBG与红杉资本联合云锋基金投资75亿元的养老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计划在未来10~20年,将打造一个生活自如、环境优美、医疗照顾以及老年人生活场景的园区。

(三)国内养老产业市场情况

我国目前产业市场的供给主要以养老地产的开发销售为主。主要模式分为三类:

1.产权销售模式。此模式的优点在于资金回笼迅速,模式复制成本较低。

2.“销售加持有”模式。一方面可以使资金迅速回笼;另一方面可以灵活后期运营的持续收入。以万科集团为例:占比80%的住宅为出售产品,其余20%为持有型物业,其中就包括养老型物业。

3.会员制的“综合地产型”模式。其赢利主要依靠会员制收益、综合服务以及增值服务收益,以上海的“亲和源”模式为代表。不过,无论哪种方式,鉴于开发企业投入巨大,目前的养老项目多瞄准高端养老客户。

基于养老产业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一线房企(绿地等)以及保险资金(泰康等)已开始涉入养老产业。

(四)我国养老市场目前的主要特点

第一,建设投资额巨大,回报周期较长。

第二,缺乏先进的服务模式。

第三,主要的市场供应集中在中高端住宅销售,中高端养老社区和服务尤其匮乏。

第四,行业缺乏专业的标准和规范。

第五,项目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些大城市。

第六,相关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

第七,项目实际运营不佳。

第八,还没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上尚未形成知名度较高的专业养老产业品牌。涉入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对于养老产业的开发还处于基本的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但在巨大的市场空间背景下,预计到2030年,将诞生一批百亿级养老品牌,随着竞争格局形成,各主力品牌市场份额将逐渐趋稳。

(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简介:朱晟坤(1997―),男,山东章丘人,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

养老机构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反向抵押贷款;倒按揭;老年人;抵押;成本费用

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了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而且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13亿,占总人口的10.41%。据人口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比例将逐年增大,据测算,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样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反向抵押贷款正是针对老年人养老推出的一种住房金融产品,它使得老年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以满足日后生活中的需要或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样老年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产来养老,同时可以继续拥有自己住房的居住权,为老年人养老开辟了新途径。

目前国外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都已经推行了反向抵押贷款,解决了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鉴于我国目前老年化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在南京、上海、重庆等地曾推出过试点。

一、反向抵押贷款的简要介绍

(一)反向抵押贷款的产生和发展

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被称为倒按揭,这是因为它在流程和操作原理和按揭贷款基本相反。

关于反向抵押贷款的起源有两个说法。一种是说起源并发展于美国;另一种就是说起源于荷兰而后来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反向抵押贷款最早出现于荷兰,但是由于经济、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是在后来的美国,在潜在的市场需求和金融机构、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下反向抵押贷款逐步得到了发展。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反向抵押贷款的初期产品,但是严格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反向抵押贷款”产品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新泽西州劳瑞山的一家银行创立的。1989年FHA以其创立的HCEM产品进入反向抵押贷款市场直接促进了反向抵押贷款迅速的发展,随后FannieMae进入反向抵押贷款市场又再进一步促进了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品种丰富,操作更加规范,市场也逐渐扩大,为老年人的福利的提高起到了重大作用。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美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一些国家都推行了反向抵押贷款,但是发展程度不一。我国目前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并且在少数几个地方比如南京、上海、重庆等地进行反向抵押贷款的试点。

(二)反向抵押贷款的内涵

反向抵押贷款是将自有房产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取得贷款以用于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或者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在贷款期满时以出售自己所拥有的房产或者其他途径还贷,这项贷款主要针对老年人。

在生活实际中,反向抵押贷款一般可理解为老年人以自己的房产做抵押,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申请成功后将获得金融机构支付的贷款用于生活上的各项花销,解决老年人因退休、失业等原因而无固定收入、生活无保障问题,为老年人的养老提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这种贷款和人们在年轻时的按揭贷款买房在方向上是几乎相反的,所以在我国又被称为倒按揭。

(三)反向抵押贷款的申办

反向抵押贷款申请方面包括资格审查和额度的审批。

1、反向抵押贷款申请一般资格条件有:反向抵押贷款一般针对老年人,具体而言有些国家如新加坡要求年满60岁的老年人,有些国家如美国要求62岁。申请人必须有可以作为抵押的房产,一般要求是自己独立拥有的并自己居住的房屋。老年人的负债方面有特定的要求,最好没有负债特别是其他贷款。

2、在额度审批方面,反向抵押贷款的申请者可能有所差别,主要影响因素有:房屋的价值、申请人的年龄、目前贷款利率等,一般来说年龄越大,房屋价值越高,利率越低,申请者所能够申请到的贷款额度就越大。

(四)反向抵押贷款的特征

反向抵押贷款有无追索权和期限的独特性特征。

反向抵押贷款的一个主要特点即它是一种无追索权的贷款,这意味着贷款的总额不能超过房屋售价,贷款人也不能对借款人除房屋外的其他资产求偿。换句话说,即使借款人所借本金加上利息已经超过了资产变现的价值,需要偿还给贷款人的金额也以房屋价值为限。而这也恰好是金融贷款机构所必须承担的风险。

反向抵押贷款的另外一个主要特点是贷款期限的独特性。贷款必须到申请人死亡或者搬出住所时贷款机构才能出售申请人的房产来归还贷款期间的贷款本金和利息,而不能强制老人在死亡前还贷或者强制其搬出自己的住所。当然,贷款机构也为自己保留了一些结束合同的例外情况来保护自己。比如在美国当借款人无法支付财产税时贷款就自动到期,贷款机构有权要求屋主清偿该贷款。

(五)反向抵押贷款的意义

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1、它开拓了养老的新途径,为老年人解决了养老问题。当老年人在使用反向抵押贷款时:(1)保证了日后养老生活的经济来源,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2)住房的继续居住权。当老年人的房产被用来抵押申请反向抵押贷款时,老人们可以继续自由的住在自己的房子里面,直到老人去世,反向抵押贷款终止为止,不影响正常的起居生活。(3)减轻“四二一”式家庭模式下老年人的子女的负担。

2、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由于反向抵押贷款必须以房屋作为抵押,这些房屋大多数是旧房屋,把这些房屋作为抵押能活跃房地产市场。

二、成本分析

(一)反向抵押贷款的费用分析

反向抵押贷款借款人要支付两个方面的费用:一是利息费用;二是业务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

反向抵押贷款业务中,从最初的贷款申请批准到最后贷款期满,借款者偿还贷款为止借款人必须支付各种费用。这是因为反向抵押贷款的执行过程复杂,期间需要有房地产评估、认证、维修等,这些项目都需要直接向借款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主要的费用有:

1、贷款发起阶段。这个阶段包括贷款的申请,贷款者对借款者进行资格的审查并最终双方订立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贷款合同等。这段时期的工作关键,要进行的工作比较多,这些工作基本上都要向借款申请者收取一定的费用,费用项目很多。主要费用项目如下:贷款的发起费;文件整理和登记备案费;财产评估和调查费,资格认证和税收审查费;(律师)费(直到贷款结束);信誉报告,灾区调查,检察费;年金购买支付;贷款正式成立前,对合同修改和调整的各种费用;税务报告服务费(一次性);抵押保险费;房产税和财产保险费;抵押经纪人服务费。

2、贷款期间的费用。反向抵押贷款业务正式成立后到贷款期满,借款人仍然需要支付一些小额费用,不过这些费用项目较少,额度也不高,但是收取次数多,基本上每期(月)一次。主要有:附加的抵押保险费;维持房产结构完整性费用;重新募集和扩展贷款费用;房产费和财产费;每月的服务费(在美国不得不超过30美元)。

3、贷款期满,合同结束时候的费用。到期终止费用:安排房产出售等的实际费用,贷款合到期比如借款人死亡,金融机构将安排借款者的房产出售。

(二)实例说明

下面将以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反向抵押贷款各项费用的发生。

假如:老张65岁,有一自住房用来申请反向抵押贷款进行养老,目前住房价值30万,申请贷款额度18万,预期寿命80岁,这样每月可以取得贷款额1000元,贷款利率为6%,共180期。15年后所应还本金和利息总额,利用公式计算为290808元。另外其他的费用(中等水平)有:发起费2000元,每月服务费30元共5400元,贷款终止时费用3000元,加总为10400元。到贷款终止时借款人总共付出加总为301208元。这样一来总成本为121208元,占贷款额的67.34%。

一笔18万,年利率为6%,期限为15年的按揭贷款最后应还额为273409元,成本为93409元占贷款额的51.89%。

由上面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反向抵押贷款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一方面是因为反向抵押贷款期间需要支付各项费用如发起费、服务费以及贷款终止时安排房屋出售的费用等,这是由于反向抵押贷款与按揭贷款比更复杂的原因决定的,同时由于其执行过程上的差异,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也比正常的按揭贷款要高,利息总额就要高出10%以上。目前我国的实际贷款利率已经达到7%以上,依此计算的实际成本还要高。

三、结论

从目前国际经验来看,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在满足了一些客户的需求的同时,还能起到活跃房地产市场和其他积极作用。但是使用反向抵押贷款的成本费用项目多,费用总值高,在支付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时,还得向其他的参与机构支付服务费。

当一个老年人使用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时,考虑房屋增值与折旧,使用成本达到了房屋价值的1/4左右。如果年轻时候按揭供房,支付的成本加上反向抵押贷款的成本可能占房屋最终价值的一半,最终老年人所获得的收益为几十年的住房使用权和10到20年的养老经济来源。使用反向抵押贷款的高成本成为阻碍反向抵押贷款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反向抵押贷款的成本高可能打击老年人使用反向抵押贷款的积极性,阻碍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的推行。如何减少各项费用,降低成本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同时我国由于在推行初期面临传统文化的冲突,业务经验的缺乏以及没有相关法律政策的扶持等不利因素,使得我国反向抵押贷款的推行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老龄协.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

养老机构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过去十余年,日本的物价在不断下调,而养老金的金额却始终未有调整。结果养老金的数目虽然相同,但2013年的实际购买力比2004年的实际购买力要高出2.5%。

如果养老金充裕,当然可以对这个问题视若无睹。但实际上日本的养老金账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日本每年在养老金方面的高额支出,是导致日本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日本政府做出了调整,将养老金与物价关联。关联后,养老金的金额可以根据物价进行浮动。新制度出台后,日本政府于2013年10月首次下调1%的养老金金额,接着在2014年4月再次调低1%,在2015年4月下调0.5%后,日本养老金或将恢复到2004年水准。

仅仅维持养老金的水准是不够的。目前日本政府正在鼓励人们尽可能推迟养老金的领取年龄,并对那些提出推迟领取养老金的人,在养老金的领取金额上给予一定的奖励。虽然过了65岁的养老金领取年龄,但提出70岁才拿养老金的人,其在70岁以后所领取的养老金,要比65岁时每月多拿0.7%。日本政府靠鼓励推迟领取养老金的办法,来尽可能维持目前的养老体制。(翻译:陈言)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2014年7月5日

银行业一枝独大,或成苏格兰独立最大隐患

专业杂志《银行家》将苏格兰与冰岛相比较后得出结论称,由于银行业占经济比例过高,独立后的苏格兰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该杂志在调查了年度世界银行1000强之后表示,作为苏格兰皇家银行、HBOS等银行母体的苏格兰,银行业规模已高达其经济规模的12倍。“这甚至已经超过了将冰岛推向毁灭的10:1的比例,这对苏格兰的经济稳定来说无疑是场巨大的灾难。”

对于苏格兰来说,积极争取独立的诱惑无非是其首府爱丁堡在将来可以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强有力竞争者,而这很可能意味着更严重的后果。

标准普尔评级机构警告称,一个需要靠外界支撑其银行业发展的苏格兰,即使独立,也终将不得不转向英格兰中央银行和财政部来寻求帮助。标准普尔评级机构以冰岛为例称,一旦一个国家的银行业垮塌,整个国家都会不知所措。(翻译:木简)

英国《卫报》2014年6月30日

【巴黎银行最终同意支付89亿美元罚款】7月1日,巴黎银行最终同意支付高达89亿美元的罚金,承认违反美国制裁法案,伪造商业记录和共谋的罪名。由于违反美国对古巴、伊朗和苏丹的清算交易禁令,巴黎银行受到了美国司法部的指控。美国司法部新闻官艾瑞克・候德表示,这种制裁代表了违反美国法律的最高惩罚。89亿美元中包括88.3亿美元的罚款及1430万美元的附加款项。此外,共有45名巴黎银行雇员因此遭受处分,包括解雇、降薪、降职以及警告。(翻译:谢玮)

法国《观点》2014

【Facebook的用户情绪实验】Facebook就人们对正面以及负面评价的反应情况对其用户进行了秘密的、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有超过60万Facebook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社会媒体公司组织参与了这项实验。Facebook通过监控用户所信息下方的好友回复,来监测它们是否会对其他朋友的回复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人们会受到不同回应的影响:当正面积极的表述减少,人们会制造更少正面消息和更多负面消息;当负面表达减少,情况则恰恰相反。(翻译:木简)

养老机构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年金;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作者简介:郭庆元(1958-),新疆油田公司社会保险管理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年金。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8-0041-03

自1981年5月,智利创建了以个人账户方式管理的基金制私营养老金制度后,企业年金制度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对其研究不断发展,但大部分对企业年金制度的研究还是集中于在宏观研究领域,作为一种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然而,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企业年金制度在企业长期激励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其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与此同时,许多相关的问题也显现出来,需要加以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目前发展水平还很低,处在市场启动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年金规模很小,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不明确、操作不规范、职工不理解、企业不买账等,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在我国的市场上,企业年金的需求严重不足。年金市场的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于下一步解决。

(一)企业年金制度的市场覆盖率低

根据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的研究课题的报告披露,截至2002年底,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仅为760. 3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3%。参保企业36247户,企业年金积累基金总量为391.9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0.2%,人均基金额仅为5425元。虽然从企业年金积累总量上看,增长比较迅速,增长潜力巨大,但是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员仍相当少。

(二)企业年金制度运作多种模式并存

从1991年起,我国部分行业如交通、邮电、石油行业等开始建立行业单位年金,部分盈利较好的大型企业开始设立企业年金制度,部分地方企业也设立了企业年金制度。除一部分企业和行业建立了企业和行业层次的补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或直接在商业保险公司为其职工购买年金保险外,其他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主要由政府的社会保险机构来经办。目前企业年金制度的运作模式主要有3种:企业自行管理、社保机构经办和保险公司经办。从目前各类机构运作的企业年金规模来看,企业自行管理的年金资产和覆盖人员所占份额均位居首位,分别占50%和40%。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经办(管理)的团体退休金计划的年金资产和覆盖人员所占份额均占到了30%的比例。2004年6月7日,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宣布,由太平人寿发起设立的专业年金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获得中国保监会的筹建批准,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由此成为国内第一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积极参与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从1991年至今,社保机构也一直是企业年金市场的主力之一。企业将年金委托给地方社保,由地方社保再委托给部分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进行运作。社保经办机构经办企业年金时,往往以管理者和监督者双重身份出现,影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企业年金制度的规范发展;大型企业自办年金业务,年金资产与企业资产并没有真正分开,在企业遇到重大财务变更时,难以保证年金资产的安全和职工的利益。企业或社保机构运营年金资产时,经常是财务劳资或养老保险等部门或处室兼做,缺乏有专业资格的管理人员和投资技术,影响了企业年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保险公司办理企业年金,所开办的年金业务还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年金。

石油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随着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职工工资增长速度放缓,为石油企业年金提供了发展空间。石油行业企业科学化管理为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提供了基础保障。石油行业企业年金规模较大,且在现有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专业人员具有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成立企业年金管理机构,通过国家企业年金管理资格审查,实现规范化管理。

(三)发展不平衡

行业发展快于地方,水平高于地方。2004年企业年金的参保人员中,行业年金参保人员为595.7万,占70.6%,地方参保人数为364.6万,占29. 4%。行业积累基金349.3亿元,地方积累62.6亿元。从区域分布来看,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和北京等地区基金积累较多,超过亿元,仅上海就积累基金42.2亿元;从行业来看,又集中在效益较好行业。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是电力、石油、石化、民航、电信和铁道等行业,其它行业则明显偏低,越是需要建立企业年金的地区、行业与企业,显得单薄,如老的国有企业,特别是集中在东北、中西部地区的老的国有企业。据统计,到2002年,电力行业积累的企业年金基金就高达78.7亿元,占全国积累的企业年金基金的31%。再次,在参保企业中,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其他性质的企业很少。如在行业参保企业中,国有企业占93%;地方参保企业中,国有企业占55%。

总之,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立的总体水平很低。《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雇主责任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既定目标是建立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构成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二、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相应建议

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实施以及激励效应的良好发挥,企业自身责无旁贷。关于企业年金制度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为其建立和作用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而企业年金制度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企业自身。只有企业自身勇于尝试,不断探索,才能给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以实践的检验,并促使其不断完善;只有企业扩大宣传,建立长期激励人才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培育良好的土壤;只有设计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符合人才需要的年金计划,才能使企业年金制度得到员工的认同,并顺利实施,使企业和职工受益。

(一)企业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企业年金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为指导

第一,遵守国家现有法规政策原则。2004年5月1日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属于部门性规章,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是当前我国企业举办企业年金的政策法规依据。企业在制定各自的年金方案时,要认真研究这两个《试行办法》,其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条款不能与之相冲突。《试行办法》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①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②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③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第二,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结合企业的薪酬水平定位策略,确定适宜的缴费水平原则。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时期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同,所以企业战略也不同,进而企业的薪酬策略也随之不同,因而企业年金制度作为薪酬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缴费水平应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例如,在企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拓展业务,没有太多的剩余资金为员工年金缴费,这时的企业薪酬策略通常选择匹配策略,因此,年金的缴费水平最多与市场水平持平,甚至低于市场水平。

第三,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需要,实施差别对待、效率优先的原则。企业年金作为一种激励工具,它不同于注重公平和收入再分配的基本养老保险,而是更加注重激励效应,更加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目前很多企业面临“想要留的人留不下来,想让走的人走不了”的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虽然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薪酬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设计企业年金计划时,应根据有利于吸引、留住和激励核心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实施年金分配的差别对待政策,向这些关键员工、骨干员工适当倾斜。

(二)税收优惠政策是引导企业年金制度加快发展的政策重点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在税收政策方面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在企业方面,首先,根据2000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规定,举办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可在工资总额的4%以内予以税前扣除,但是工资总额是计税工资总额还是企业实际工资总额,文件中没有明确。其次,从目前执行的情况看,4%的扣除比例偏低而且没有弹性。第二,方案只是在辽宁省和其他少数试点地区执行,在试点以外地区,目前举办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虽然都将企业年金的缴费列入企业的应付工资或应付福利费当中,但由于我国税法有计税工资和计税福利费的规定,企业只能按照计税工资的14%在税前扣除职工福利费,这样,企业年金缴费不能冲减企业应税所得,企业举办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不高。在个人方面,我国也没有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规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可以免税,但对于企业年金计划支付的养老金并没有免税规定。

鉴于此,国家应尽快普及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对企业年金缴费的税前列支比例应在4%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尤其对那些负担已很沉重的企业,如果给予更多的税收减免,将会极大地刺激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积极性。对于个人缴费部分,可以采取递延纳税的方法,即个人可以选择在个人所得税前收入中缴费,也可以选择从税后收入中缴费。在个人领取企业年金时,若是税前缴费,在领取时其本金及投资收益都视同正常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若是税后缴费,本金不纳税,但投资收益要纳税。这样有利于防止个人收入差距悬殊。

(三)完善监管体系是企业年金制度健康发展的保证

完善企业年金投资的国家监管是构建企业年金制度的重点。这是因为,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只有在完全竞争的理想环境下才能实现,通常情况下,市场失灵将不可避免,所以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来对市场进行调节以实现供需平衡。企业年金市场垄断与竞争并存,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平衡,单靠市场自发调节是无法实现均衡的,所以需要政府培育和完善市场,引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同时创造一个完善的法律和制度环境来积极引导企业年金的发展。针对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具有与社保基金相似的“养命钱”性质,因而在企业年金市场初步形成之际,如何加强风险监管,需要周密考虑我国特定市场模式下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因此,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由于市场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以主动性监管为主;建立一个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年金有效的监管体系;着重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防范关联交易风险;按照ISSA标准完善企业年金持有人利益保护框架;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防范出现问题后员工利益无处保护。目前我国较多机构参与企业年金运营的一个潜在问题就是出现问题后可能产生机构之间责任不明确,甚至相互推诿现象。需要有明确的部门、明确的方式来使员工或企业的投诉、质询得到解决。同时,通过对受益人的教育,发挥其对年金运营的监督作用。

对于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中国石油集团现已经组织力量展开调研工作。从现实看,以企业集团为单位建立企业年金是适应企业集团在生产经营上统一管理,在财务上统一核算,以及在企业集团内部人员统一配置的需要。同时,以企业集团为单位建立企业年金有利于规范企业年金制度和管理,有利于规范企业年金的投资行为,提高资金投资运营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 武怀平.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若干问题[J].航天工业管理,2004,(05): 25-26.

[2] 谭建齐.浅谈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应注意的问题[J].苏盐科技,2005,(03): 40-42.

养老机构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养老服务;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R码]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070-03

重庆是我国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并且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根据《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显示,到2020年,重庆市全市老龄人口总数将高达675万,占总人口19%。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使得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重庆市虽已构建了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借鉴国内外较为有代表性国家或地区关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的经验,有助于重庆市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国外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主要经验

(一)英国:遵循“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

英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英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77%,较2013年高出03个百分点。为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以人为本”是英国养老服务发展中最突出的特征,这点不仅体现在日常服务中,还体现在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中。英国的养老机构一般规模较小,但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却功能齐全、布置温馨、设备优良、安全卫生,尽可能照顾到每位老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日常服务中,英国养老机构充分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根据每位老人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如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细心观察老人的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册,餐厅再根据这些记录依据每位老人的喜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餐食。此外,英国养老机构在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时会事先征询每位老人的意见,遵循老人意见提供服务。在设施建设中,英国养老机构床垫的软硬度也可以根据每位老人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同时,英国还十分重视对养老服务的监管,建立了严格的监督管理体制,各地政府都有专门的组织对养老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如苏格兰的社会服务监察会、英格兰的照顾质量委员会等,一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公布出来,根据这些结果以及接受的投诉来提出修改意见,并制定政策,以此来保证老年人享有高质量的服务。

(二)美国:建立严格的养老服务监管机制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老龄人口就已经突破老龄化标准线,预计到2030年,美国65岁及以上老人在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0%,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必然会抑制社会经济的增长,因此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在养老服务的实践中,美国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在入住老人方面,美国拥有一套严格的审查指标体系,只有达到相关指标要求的老人才有资格入住老人院。在养老机构方面,美国实行严格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实行宽进严出的管理办法,凡是符合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关条件的社会力量,都有申请注册的资格。同时,美国政府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监管也十分严格,通常采用年检的方式,只有达到官方制定的质量标准,养老机构才能获得计划报销。并且,美国政府还将通过监管获得的大量数据、检查结果到网上,一方面老年人根据这些信息挑选适合的养老机构,另一方面也间接地约束了养老服务机构,从而保证了服务质量。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养老服务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自1965年以来,美国养老服务的内容陆续通过法律得以明确,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养老服务提供的规范性。

(三)日本:重视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

1970年,日本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日本总务省的数据显示,在全国总人口中,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了273%。据推测,到2025年,每三位日本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高增速和高龄化的特征致使日本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的实践中,日本十分重视建设专业化服务队伍。在服务人员培养方面,日本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与养老护理相关的专业,如日本福祉教育专门学校开设了介护福祉士专业,也就是国内的养老护理专业,让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掌握更多关于养老服务的知识。同时,日本实行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护理人员在工作前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后才能从事服务工作。日本的养老院会对考取介护福祉士资格的员工给予每个月2万日元的额外奖励。公司也会组织各种应试辅导性质的进修,借此鼓励更多的人考取介护福祉士,进而提升专业化水平。同时,日本的养老服务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将养老院分为了经济型、高级公寓型、疗养型、养护型等十几种,大致分为健康型养老院、住宅型养老院以及看户型养老院三大类,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入住适合的养老院,真正的实行按需养老。

二、国内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主要经验

(一)上海:重视养老服务法制建设

1979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15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72%,首次突破老龄化标准线,上海市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率先开始探索养老服务的地区。在养老服务的实践中,上海市重视对养老服务工作的法制建设,1998年,上海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上海市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从立法层面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2013年,上海市率先开始编制市、区县两级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在结合上海市未来老年人口数量预测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养老床位建设长期规划。2014年,上海了《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该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养老机构法规,条例中对上海市养老机构的设立、规划建设与扶持优惠等进行了明确说明。2015年,上海市研究编制了《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专项)规划》,从招录使用、职业发展、薪酬激励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 [1] 。

(二)北京:实现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北京市于199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空巢化与高龄化并存的趋势加剧了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一直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2005年,北京市制定了《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估服务规范》,对养老服务机构健康评估服务的基本要求、评估规范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北京市B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008年,北京市出台了《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规范》,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做出了规定。2014年,北京市了《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对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方法以及操作流程进行了规范。截至2015年,北京市共出台了9项关于养老服务的地方标准,养老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使北京市的养老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三)南京:政府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

南京市是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第四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南京市为应对老年人口高基数、高增速、高龄化、高风险及高需求的特点,积极建立并推动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实践中,南京市重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税收收费方面,南京市共制定了11项优惠标准,对符合相关规定的社会福利机构实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在政府资助方面,对城区新建的福利机构给予每张床位4000元的一次性资助,对郊区新建的福利机构给予3000元的资助,对县里新建的福利机构给予2000元的资助。在培训用工方面,对持有南京市《再就业优惠证》并到福利机构工作的人员,在参加养老护理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时给予一定的补贴 [2] 。

三、国内外社会化养老服务对重庆市的启示

(一)加强养老服务法制化建设

法律具有强制性、规范性以及稳定性的特征,养老服务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重庆市政府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细化到具体的操作环节。同时,将长期处于政策层面的文件上升到法律层面,确保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具体实践都有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使之有章可循、有序发展。例如,在服务层面,可借鉴北京做法,出台养老服务合同范本,养老服务供需双方在事前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二)加强培育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

2014年,重庆市具有专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师不到200人,这类专业人员的缺口达到30%~40%,专业服务人员的缺乏难以满足当前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3] 。为此,重庆市应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首先,重庆市拥有西部最大的职教城,政府应支持各高校开设护理、心理以及社会学等相关专业,注重护理康复、老年服务管理、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其次,在城乡就业培训中,增加对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的项目,凡是按规定进行了养老护理职业培训的,可发放相应的补贴作为嘉奖;第三,加强相关的技能认证,鼓励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参与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技术等级评定,逐步在养老服务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持证上岗。

(三)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的严格监管是社会化养老服务有序发展的关键,重庆市政府应严格按照民政部出台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养老服务市场进行严格的把关,按照《重庆市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标准(试行)》的规定对养老服务市场进行审查监督,将不符合规定的养老服务机构剔除淘汰,确保养老服务市场的良性运行 [4] 。

(四)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根据重庆市201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在重庆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217%。由于经济水平、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等因素存在差异性,老人的养老需求也是有区别的。因此,首先,养老机构应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老人的养老需求。其次,养老机构应分为疗养型、养护型等不同的种类,以满足老年人不同程度的护理需求。第三,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按需养老、按需护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钱蓓,陈青.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试点向全市推广[N].文汇报,2015-11-19(002).

[2]张璇,陆颖琰.政府扶持民办养老机构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基于江苏省S市的审计调查实证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4(10):30-32.

养老机构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6篇

漏洞百出的全主观评选体系

主观评选是以买方(如基金经理)的打分为主,评选出最佳分析师的评选类型。仅仅以主观投票决定分析师的得分具有较大弊端,因为随着评选结果影响力的扩大,其背后产生的经济利益必然会试图反过来影响评选结果。因此,如果仅仅以主观投票决定分析师的排名,缺少客观依据,将有可能产生类似"寻租"的"寻票"行为,为人为操纵评选结果提供了可能。因此,天生的漏洞,注定了这一体系的评选方法从其面世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个崎形,近期因其引发的沸沸扬扬的拉票风波就是一个明证。

主要代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卖方分析师水晶球奖。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简介

1、样本选择

选取的分析师:最近1年未受到过中国证监会及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处罚,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评选主体:国内公募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研究总监(综合研究员意见)、基金经理(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型、混合型)、固定收益部总监、金融工程部总监(由于不同基金管理公司部门设置不同,少数未单独设立金融工程部的基金公司投票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与金融工程相关的部门如风控部门、产品设计部门、QDII部门的相关人员)、社保基金的基金经理、专户理财部门负责人、企业年金部门负责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权益投资部及投资经理、固定收益部、研究部;保险公司及养老保险公司权益投资部、固定收益部、研究部;QFII;银行;私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部。

2、评价方法

采用机构推荐与个人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候选名单;采用投票主体填写评选问卷的投票方式,按一定权重将各方投票结果汇总产生最佳分析师、最佳销售经理及获奖机构。

每位投票人直接填写出每个研究方向的前五名分析师,举办方依次按5、4、3、2、1的权重,乘以投票人管理的资金规模的权重,最后加总所有投票人的评分,得出某分析师评分的总分。

不足之处

虽然买方机构每年连续性的评价,极大地促进了卖方分析师群体专业能力的提高。但不可否认,这类主观的评价方法有其不足之处。

首先,主观评价方式体现了买方和卖方机构之间的一种商业价值,作为券商主要的收入来源――佣金分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水平和销售服务状况决定的,从而容易滋生腐败黑暗。此外,这样的评选活动最终亦将导致分析师在其所服务的券商利益面前,如承销项目等,其独立性也面临考验。

其次,易受利益关系左右。由于评选由买方机构主观打分,有些排名靠前的分析师可能对买方机构有利的报告,形成利益链,影响评选结果。对此,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就曾大声疾呼,抨击一些分析师在报告中不讲实话,采取“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

最后,由于主观评选滋生拉票,那么排名靠前的分析师未必就一定研究水平高,以他们的预测报告为参考制定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可能被误导。对此,一位基金公司研究总监称:“业内对于分析师的报告含有水分大都心照不宣,只不过有些分析师或者研究所要求相对严格一些,有些则自律不够,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离谱得让人不可思议。”

有待改善的主客观相结合体系

主客观相结合评选是以主观打分和客观数据计算相结合的一种评选方式。其主要代表有21世纪金牌分析师评选。

21世纪金牌分析师评选简介

1、整体评价机制以主客观结合办法

评选活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采取主观投票与客观得分相结合的评价思路。该评价充分考虑买方机构的意志,以主观赋权为主,将主观评价百分化得分赋权重70%,体现买方机构主观评价的主体地位,客观得分百分化得分赋权重30%。

2、主观样本选择

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是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投资参考。因此,在资产管理行业进行尽可能大样本的抽样调查,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买方机构对于卖方分析师的认可程度。在广义的资产管理行业框架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型私募基金等三个行业作为行业调查样本。

以首届评价活动为例,选票数目的样本分布情况为:基金管理公司152张,保险资产管理公司8张,信托型私募2张;所调查买方机构数目样本分布为:基金管理公司3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信托型私募2家。

所调查基金管理公司样本共31家,占全部基金管理公司总数(59家)的52.54%;根据基金管理公司2007年三季报显示,所调查31家基金管理公司样本的资产规模总额达18468.42亿元,占全部基金管理公司资产规模总额(以总市值计算)的59.73%;所调查偏股型基金超过123只,占全部偏股型基金总数超过46%。

3、客观量化计算方法

评价体系中客观得分由两个重要的指标的计算得出,即股票组合的平均涨幅和估值拟合度。客观得分1由股票组合的平均涨幅计算得出,反映了分析师所推荐的股票在评选考察期间的实际走势表现,是所推荐股票给投资者带来的绝对收益的反映指标。

客观得分2由分析师所推荐股票的估值拟合度计算得出,反映了股票在评选考察期末的实际涨幅与分析师推荐涨幅之间的拟合程度,体现了分析师推荐股票的预测精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投资者在分析师预估范围内投资的风险考察。

不足之处

虽然主客观评选体系吸取了主观评选体系的教训,采取主观投票与客观得分相结合的评价思路,使评选具备公平性元素。但是,分析公司基本面、推荐股票、撰写研究报告和提供客户服务是卖方分析师的基本职责,其中前两项虽然可以通过数量方法进行考评,但后两项的作用却难以量化,仍然需要买方机构的主观评分。此外,该项评选的客观评选数据不具有全面性。正因为与主观评分的“剪不断、理还乱”,所以主客观评选虽然将人为的主观影响降到最低,抵消了部分买方机构的"廉价投票权",但仍摆脱不了“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那么,作为投资建议的研究报告究竟该以何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分析师的业绩水平又该如何考量呢?是该让全客观评选出场的时候了。

全客观评选才是王道

全客观评选是以盈利预测、投资评级数据为依据,评选出最佳分析师的评选类型。目前全球资本市场中,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在证券分析师评选体系中并存。其中,亚洲地区国家的证券分析师评价体系依然以主观评价为主,而美国等发达市场已经逐步过渡到第三方客观评价体系。总体来看,客观评价体系已逐步成为发展趋势,而第三方客观评价体系渐成主流模式,发达国家的第三方客观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正因为是主流,因此其一出世便注定了备受关注;而在国内,这一体系的评选亦更显热闹,当下主要有天眼中国最佳分析师评比、分析师实时排名、中国证券分析师星级排行榜、开来资讯-中国金牌分析师排行榜、2009年十大金嘴/黑嘴排行榜等,其主要代表是今日投资的天眼中国最佳分析师评比活动。

天眼中国最佳分析师评选简介

“天眼中国最佳证券分析师”评选活动创办于2004年,由CCTV《中国证券》、《中国证券报》与今日投资财经资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并于2011年正式改名为“天眼中国最佳分析师”,是当前最为业界称道的全客观评选活动的翘首。

1.奖项设立

天眼中国最佳证券分析师评选共设立4个独立奖项:“年度明星分析师”、“最佳独立见解分析师”、“行业最佳选股分析师”、“行业盈利预测最准确分析师”,具体各奖项获奖分析师人数如下:

(1)“年度明星分析师”:10名;

(2)“最佳独立见解分析师”:10名;

(3)“行业最佳选股分析师”:各行业3名,17大行业共51名;

(4)“行业盈利预测最准确分析师”:各行业3名,17大行业共51名;

2.评比原则

 采取“客观”的评选办法;

 依据实时、可追踪的投资评级和盈利预测数据;

 评选对象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见解;

 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认同度;

 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3.评比依据

天眼分析师评比的依据为分析师投资评级建议的超额回报率和盈利预测的准确性。T

年度的榜单主要基于T-1的分析师数据。

4.数据来源

天眼分析师评比的数据来源为今日投资分析师数据库。今日投资的行业分类以摩根斯

坦利和标准普尔公司联合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为基础,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

了微调。在进行分析师评比时,我们根据股票数量,对今日投资一级、二级行业进行了适

当的调整和合并,得到了17个行业分类:能源、化工品、金属与采矿、林业与纸制品、

工业设备制造、建筑与建材、交通运输、汽车及零配件、耐用消费品与服饰、娱乐和媒体、

零售与批发、日用消费品、医疗保健、综合金融服务、房地产、信息技术、公用事业,共

17个行业。

5.奖项说明

5.1 行业最佳选股分析师

评比的依据为推荐股票对行业的超额收益。根据分析师给出的投资评级构建组合,计

算组合对行业指数的超额收益。行业前三名获得行业最佳选股分析师称号。

行业超额收益的具体计算如下:

步骤一:

先对分析师评级所包含的单只股票进行涨跌幅计算,根据分析师评级的结果并结合对应股票在评级点的股价的表现对每个评级点进行回报率(涨跌幅)的计算,计算时按照下面的规则:

分析师的评级结果分为“强烈买入”、“买入”、 “观望”、“适度减持”“卖出”五个等级;依照每一分析师的上述五档建议为基础,为其建立一个无杠杆投资组合收益:

强烈买入――超额报酬= ; 为所推荐股票报告期内的绝对回报率,后一项为同期相应行业指数回报率。以下依此类推。

买入――超额报酬= ;

观望――超额报酬=0;

适度减持――超额报酬= ;

卖出――超额报酬= 。

对于单只股票的将所有评级点的超额收益相加,即可得到单只股票的超额收益 。

步骤二:

按照此次评选的原则根据明星分析师和行业分析师的特点,对于分析师的所有评级股票的合计涨跌幅采用相同的处理办法:

(1)首先计算行业分析师的平均评级股票数,用 表示

(2)将第一步计算出来的单只股票的超额收益按照分析师所有评级股票(假设有 支股票)进行累加求和

(3)然后比较 和 ,如果 ,则合计涨幅值 ,如果 ,则合计涨幅值

步骤三:

根据步骤二最终计算的超额收益 对于分析师进行排名。

步骤四:

根据这个涨跌幅的排名对于分析师进行百分制打分,得到分析师的投资评级行业单项得分。

门槛设置:

1. 一个分析师至少覆盖5只股票。

2. 获奖分析师最终的超额收益必须为正。

5.2 行业盈利预测最准确分析师

评价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基本指标为相对误差率,即盈利预测误差与盈利公布值的百分比率。在排名过程中,我们采取百分制打分,50分相当于平均水平。我们在进行盈利预测

准确性评比的时候考虑了多种因素: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误差、分析师与同行的比较、分析

师误差的标准差、盈利预测的给出时间、盈利公布值的绝对值大小。每天计算盈利预测的

准确性得分,年度按均值进行排名(1年内累计不得超过4个月没有单日得分)并打分,

得到分析师的行业盈利预测准确性得分。

根据年度的盈利预测准确性得分,选出每个行业的前三名。

门槛:单个分析师评比时段内至少跟踪了5只股票。

5.3 年度明星分析师

(1)计算出有三个以上分析师进行过投资评级或盈利预测的T-1年度市场回报率前50名的股票;

(2)分析师的挑选范围为对以上股票进行过投资评级或盈利预测;

(3)在确定(1)(2)的条件下,首先计算投资评级单项得分A(算法同5.1)和盈利预测单项得分B(算法同5.2);

(4)计算明星分析师综合得分C=A*2/3+B*1/3,即综合得分为投资评级单项得分与盈利预测单项得分的加权平均得分,权重分别为2/3和1/3;

(5)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取前10名作为明星分析师。

5.4 最佳独立见解分析师

(1)将每只股票从T-1年1月1日最早开始进行投资评级的 “强力买入”、“买入”、“适度减持”、“卖出”且“当前状态”仅有1名分析师的评级点及分析师找出;

(2)从挑选出来的这一点的当日的该股票的股价作为起点,T-1年12月31日的股价作为终点进行超额回报率计算,计算方法同5.1。按最终得到的超额收益率进行排名,超额收益率最大的前10名分析师作为最佳独立见解分析师(允许并列排名)。

中国的“华尔街最佳分析师”

养老机构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运营

绪论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 “安全阀”,是一项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系的经济保障制度。所谓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为保障劳动者在离开劳动岗位以后,能获得国家的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更是成为了经济学家高度关注的研究对象。自从德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养老金制度以来,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养老制度的研究,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养老负担沉重,国家实在无力完全承担,于是不得不大力着手改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了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期间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进行了多次修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按照国务院1997年所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的,基本模式是将原来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以社会统筹与个人统筹相结合的为特征的部分积累制,将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对其收支实行两条线管理。该种模式的确定,为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标准化,规范化,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特征。”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的部分,而养老保险基金无疑是社会保险基金的重中之重,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关系着每一个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着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现阶段中国养老基金运营出现的问题

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正在高速地发展,老百姓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其收入大幅提高,而且由于政府增加了对社会保障的补贴力度,参加养老保险人口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因而,养老金的余额自然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见表1):

从上页表1中可以看到,到2010年底,养老金累积金额达到15 000亿元。对于这样一笔庞大数目的养老金,如何妥善对待并使其保值增值,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养老保险基金的发展。现阶段中国养老金运营中的主要问题是:

1.投资渠道狭窄,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巨大。按照现行的筹资制度计算,企业按工资总额的20%以及在职职工按个人工资的8%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这样下来,每年的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可以达到2 000多亿元人民币,并且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参保人数的增多,这个数字还会增加。因此,管理好养老保险基金,使它保值增值的任务非常艰巨。如果养老保险基金不能有效地保值增值,不仅难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也会降低个人账户对劳动者的吸引力。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建立之初,其侧重点在于如何使养老保障基金的安全性提高的问题,对于它的增值问题反而居于其次,但在事实上,养老保险金却面临着极大的贬值风险。其原因是出于对基金安全性的考虑,目前规定养老基金除了极少部分可以购买绩优股以外,绝大部分还是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

银行存款的特点是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但银行的存款利息却比较低,而且遇上通货膨胀率高的时期,别说增值,就是连保值也难以做到。因此,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将养老保险基金的全部用来存银行。而尽管国债利率要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二手市场,反而不如银行存款有吸引力。同时,享受保值补贴的国债只能由个人购买,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被排除在外,在处于通胀时期时,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受益往往低于通胀率,处于不断缩水状态。因此,将大部分养老基金投向银行和国债难以达到增值的目标。 体制不顺,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成本较高。无论是传统体制下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是经过调整后形成的社会统筹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乃至今天正在采用的通胀结合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都是由政府部门来管理。在形式上,由国家统一管理,具体事务交由各个部门分管。在实行初期,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水平还不高,政府作为“全能”的代言人,对于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实施者向监督者角色转化,“政府守夜人的角色逐步确立,要求政府规范市场环境,解决市场失灵,矫正经济外部失灵。尽管应当是由政府来提供社会福利,但并不代表政府一定要是每个具体环节的操作者。尤其是目前,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普遍不是很高,与其将专业化的投资交给他们来运作,不如把这些项目交给更为专业的机构来运作,引入竞争机制,政府部门只作为监督者的角色出现,这样效果会更好,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成本。现阶段国家尽管实行的是省级统筹,但是各地区为了自己的利益,各行其是,很难将基金集中起来管理,据调查,中国几千个亿的养老保险基金分散在3 000多个县和8个行业中,如此分散的局面自然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使用,难以发生规模效应。同时,养老基金管理成本非常高,据统计,各个地方的养老基金管理机构一般会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2%~6%的管理费,平均管理成本超过了4%,如果将同样数目的基金交由基金公司来,那么成本仅为1/4上下。这样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加深了投资的专业化,何乐而不为?

二、完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思考

(一)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30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总额将达到18万亿美元,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但现实中,资本市场和养老基金的分离影响了养老基金的运营和管理。由于养老金支付的长期性,按国际惯例,养老金的投资应当主要买中长期的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这样才能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而中国养老基金的绝大部分用于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这样显然收益不高,积累风险大。任何一种经济行为的产生与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和市场来支撑和促进,而制度、组织自身也要有独运行主体来推进其发展扩大。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要通过互动来达到双赢的目的。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获得收益来达到养老保险的目标,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也需要有养老保险基金这样雄厚实力的机构。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表现为:首先,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能够解决基金投资渠道单一的情况。文章已经提到,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仅限于投资银行存款和国家债券,这种投资很难使得基金保值增值。而资本市场上可供投资的金融工具繁多,这为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多元化分散化投资,避免非系统风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促进资本市场发育完善。 养老金收益是一种劳动力补偿的延迟支付,这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应当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率,并通过示范效应增强整个市场的投资理性,这无疑会强化资本市场的长期性投资,减少短户的短视行为,提高资本配置,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得出结论: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应当入市,但入市的条件成熟了吗?笔者认为可以入市。原因有二:(1)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性、规模性,决定了养老基金能够进入资本市场去投资。中国现在实行的通胀结合的模式,个人账户的积累资金会越来越多,劳动者退休后从个人账户基金领取的退休标准是可以预测的,因而可以事先进行计划和控制,也就是说,个人账户留存基金的流动性相对较低,这就为基金的积累部分进入资本市场投资创造了条件。(2)资本市场日渐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这就为基金的入市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投资工具的多元化使得养老保险基金可以有多种组合选择,为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提供了市场空间。

(二)加大对经济适用房的比例

当前,全球出现金融危机,股票等高风险金融工具波动性较大,而经济全球化又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对于“救命钱”的养老保险基金来说,此时如果大比例投入股票等高风险工具。结果难以预料。笔者认为,结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要想使得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增值,可以增加对中国不动产的投资比例,具体而言,可以拿出养老保险基金的一部分来投资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

1.经济适用房的市场竞争优势。我们都知道,地产投资虽然是一种回收期长,而且资金需求量大的投资项目,但是从房地产地皮不可再生性的特点来看,房地产价格总体仍然是呈上升趋势的,而且即使在发生通货膨胀时,房地产价格具有很强的抗通货膨胀能力,其价格会随物价上涨而上涨。笔者通过有关资料了解到武汉VK房地产公司2003年所建商品房的所有成本平均为1 500元/平方米,但售出价格确达到了2 500元~3 000元/平方米,利润空间巨大。那么,作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业绩实际上还称不上是个问题。 人口和价格优势。从主动需求方面看,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的人口大国,而且据预计,未来二十年人口将达到16亿,毫无疑问,这对住房的要求市场巨大,而且据建设部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约有3亿~3.5亿新增城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另外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将从2003年的23.8平方米增至35平方米。从被动需求方面来看,由于目前中国传统的福利分房体制已经被货币化购房体制所取代,同时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普遍不高,因而难以承受昂贵的商品房价格,所以无疑会选择经济适用房。故中国须建造大批的经济适用房,以满足如此众多的居民需求。 政策优越。出于平衡房地产公司和购房居民之间的利益,国家在土地使用权和税收上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以降低经济适用房的造价成本。以武汉市所建商品房成本1 500元/平方米作为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所有成本,即使按1 800元~2 000元/平方米出售,其投资回报率都还是相当可观,而且,由于出售价格远远低于商品房价格,所以作为大部分的城镇居民来说还是乐于接受的。

经济适用房建设是中国现阶段的一项独有的国家政策,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历来是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并完善经济适用住房为中心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不仅可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而且可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也更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经济适用住房既然是作为一项政策而存在就不会朝令夕改,相反应该长期执行的一种措施,所以笔者有理由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适用住房会一直存在。总之,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经济适用房建设,不论是解决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紧张的问题,还是对基金投资增值都是双赢的事情。

小结

人口老龄化对各国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为了应对养老金支付的困难,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改革。要想养老金保值增值,必须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笔者认为养老保险基金应当增加在资本市场的投入,尤其是增加对经济实用房的投资比例来优化运营结构,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建定.社会政策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

中国保监会.养老保险国别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

王方明.中级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模式的偏差及其矫正[J].经济研究,2009,(2):17-19.

养老机构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8篇

海南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也日渐成为老龄化中国的休闲养老基地。虽然它自身的“为老”产业人才不是太过紧张,但因为“休闲养老”产业预见的规模以及人才培养的周期性,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为此提早布局。未来海南“为老”产业所需人才,大致可以分为非核心人才和核心人才,现有的两类人才都呈匮乏状态,现有的教育和人才布局远远不够,相关政府部门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

关键词:

海南;“为老”产业;非核心人才;核心人才

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富的增长是这个国家的第一要义,所以过多的人才都集中在能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产业。又因为二十世纪初“进化论”进入中国以来,“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深入人心,中国的教育变得很“功利”和“实用”,其顶层设计,没有过多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社会边缘人”。因为传统“孝道”文化百多年来的不断流失、现代知识的不断更新、老人的“社会负担化”等,就顶层设计而言,中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已经肩负不起培养“为老”人才的重任。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海南,更没有能力和可能去为现实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发展规划。为了谋划未来海南“为老”产业发展,我们必须对海南“为老”人才培养进行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完成本省内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一、海南“为老”人才培养现状

北纬18度至19度的地域区位、纯净湿润的空气、四季如春的绿色植被、干净的水源、山河湖海城一体的景色,海南已经成为中国最优质的养老基地。就休闲养老而言,海南之于中国,正如夏威夷之于美国、梅诺卡岛之于西班牙、科西嘉岛之于法国等。在国际旅游岛建构的大背景下,海南的休闲养老功能已经越来越被国人和国际人士所认可。当全国的房价都有下行压力和趋势的时候,海南特别是三亚的房价依然坚挺,就是一个明证。如果你去过海南,坐过东线高铁,沿途可见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地产镜像。拿三亚来说,开发的楼盘已经从原来的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向较为“边缘”的海棠湾和崖州湾延伸。如果你从三亚的凤凰机场沿凤凰路—迎宾大道一线去亚龙湾,可以看到沿途几乎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不是被高楼所占据,就是已经圈了起来,迎宾大道边剩有的一点点花圃,给人一种残喘之感。

从三亚地产业的运行分析可知,不用多少年,海南的地产经济将会进入“后地产经济”时代,特别是海南的人口规模受水电供应量的严重制约。2014年以来,海南的主要市县如海口、三亚、琼海等供电量已经普遍出现了庞大的缺口。据报道,海口2014年底的电力缺口为20%,三亚缺口达9.3万千瓦,皆属Ⅰ级特别严重缺电,当地政府只能实行有序供电。也许长远分析,海南电力供应不足还不是主要问题,供水不足将会成为海南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因为海南的饮用水主要靠雨季降雨,但“全省区域性、工程性缺水”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如果大量引进移民、一旦出现缺雨的年份,海南将会成为中国缺水的重灾区之一。

“休闲养老、短期移民”已经成为“海南人口战略”、“后地产经济”的主要策略。三亚市政府出台政策“禁止建80平米以下小户型住房”,就蕴含此未来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策略。海南为了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为未来“后地产经济”发展准备相应人才。对于海南经济发展来说,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为海南地理位置特殊,它的经济高速发展,不可能从大陆引进各种大量人才,特别是在地产价格暴涨之后,许多大陆人才因为在海南很难落地生根,只能“望而却步”。未来海南的大量“为老”人才必须让“在地”的地方高校培养。我们可以理性地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海南的“为老”人才需求,会出现“井喷”,从现在起,政府就必须要为此着手准备。做好这一准备的战略决策就是,提前为“为老”产业培养人才,制定地方高校“为老”人才培养规划。因“为老”人才的“公益性”和当下“为老”文化的缺位,政府部门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比如省教育厅出台相关人才“招生降分”政策、省民政厅出台相关人才培养“学费补贴”计划等。

二、海南“为老”产业所需“非核心人才”

就海南的“为老”人才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非核心人才,如研究专家、管理专家,以及营养师、厨师、财务人员、理疗师、心理咨询师等等。二是核心人才,主要指“医疗护理”人才。我们先来分析非核心人才的需求。

(一)理论型人才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养老的人才分为“务虚型人才”和“务实型人才”。所谓“务虚型人才”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型人才。而在理论型人才之中,又可以分为纯理论型人才和研发型人才。所谓“为老”纯理论型人才,就是围绕“为老”产业进行纯粹学术研究型的人才,比如养老文化建构、养老立法和政策研究、养老产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设计、养老产业的顶层规划、养老产业的地方特色、中西方养老产业的对比等研究课题,都需要学术型养老人才来担当。而所谓研发型人才,包括养老产业的具体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研究开发等。海南作为未来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后花园”其相关的学术研究严重滞后,如海南养老环境优劣、海南在国家养老战略中的地位、国外海南雷同区域的养老现状比较、海南“为老”产业的未来发展、海南休闲养老商业模式、海南休闲养老盈利模式等都没相关的研究报告。海南的养老理论整体上看,还囿于地方养老的水平,缺乏一种国家战略眼光。但现实中已经有大型养老企业入驻海南,准备在未来海南的“为老”产业中“切糕”。海南的“为老”产业,呈现出一种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现象,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二)管理型人才跟管理有关的人才很多,但挂上“老年”二字的在海南所有高校中,至今没有。“为老”产业的管理人才囿于现在的高校专业设置,都属于“后进人才”,即非学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海南现实中的“为老”管理型人才而言,最少可以分为经营型人才和营销型人才。经营型人才重点要解决的是企业的正常运营问题,主要包括决策层和管理层,他们需要要肩负起企业规划、日常管理、企业人事、服务总量、资源配备、运营成本核算、盈亏测算、盈利模式、收费模式、市场营销、处理“边缘性”事件等。而营销人才,主责拓展市场、创新服务品种等,使企业有一个大的前景,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等。经营型和营销型养老人才所需的多寡,具有与实践同步的性质,因为当下海南养老产业远远没有达到规模经营的程度,所以也难以大规模的出现,但随着中国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北方环境恶化日渐见重,海南的冬季外来“候鸟”人口会越来越庞大,经营性与销售性人才的匮乏会日渐显示出来。反过来说,经营性和营销型人才的匮乏,又阻碍了海南“为老”产业的规模发展和品质提升。由于海南休闲养老经营型和营销型人才“后进性”的现实,教育界必须配合政府对于此类人才的进入,设立“准入制度”,设置进入门槛。这样,一方面是会有力促进“为老”人才的健康发展,推动“为老”产业的市场化行为,繁荣“为老”产业;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劣质人员的进入,毁掉这个“朝阳产业”。

(三)非核心实践型人才此类人才包括除“老年护理”之外的其他实践型人才,具有“后进”性与流动性,包括保安、保洁、行政、财务、社工、理疗、健康管理、理财、心理、律师、营养、厨师、地产、旅游、产品设计等等。我国各类学校的学历教育,有护理、营养、心理、康复、旅游、产品、地产、医学等专业,但是只要前面冠上“老年”两个字,就会如管理专业一样,一片空白。这是整体中国教育的现状,海南也不能例外。这类人才同样具有“后进性”与“流动性”。也有待政府的“准入制度”。

三、海南“为老”产业所需“核心人才”

“为老”人才的需求跟具体的养老模式息息相关,虽然“休闲养老”、居家养老、一般公益机构养老等模式需要的人才不一样,但“医疗护理”人才却是所有“为老”人才中一线之“一线”,核心之“核心”。当代中国一共有110多所有开设有护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其中有70多所迎合老龄化趋势、赶时髦似的,开设了“老年护理”课程。而因为这些毕业生后来真正从事“为老”产业的很少,毕业后或为各大医院“高大上”的护士,或转行,或考公务员等。所以各类学校开设的“老年护理”课总学时一般都很少,多为30多课时,而其中理论课又可占到25学时以上,实践课仅个位数,这样的体系怎么能培养出“老年护理”实用人才呢?当然这还主要指的是中国大陆“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情况。如果把镜头转到海南,开设护理专业的学校不少,如海南的四大卫校——位处海口的“海南省第一卫校”、位处五指山市的“海南省第二卫校”、位处琼海市的“海南省第三卫校”、位处海口市的“海南省农垦卫校”。比较这四所卫校,可以看出,“护理专业”是它们的第一品牌,所开设课程也基本雷同,如课程一般包括药物应用护理、心理及精神护理、护理学基础、护理礼仪、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社区护理、中医护理、健康评估等。但是,在四大卫校中,我们居然看不到冠以“老年”二字的任何护理课程。

就海南目前养老机构的护工而言,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休闲养老还是机构养老,一般是以50、60后人士为主,70后都不多。一般都是小学、初中毕业,甚至文盲。海口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来自农场、林场及农村,大部分是城镇下岗人员。她们大多热情高也能吃苦,作态度也不错,但是,终究没有经过正规专业培训,服务技能较弱,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了解不够,客观上影响了为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此外,受经济收入较少、社会地位较低、为老年人服务风险高等因素制约,为老服务机构目前很难留住骨干服务人员和吸纳专业护理人员。一线养老护理专业人才不被当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现代文化所认可,社会地位低,没有发展前景,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为老”人才的生成,有其生成的土壤和市场。政府作为社会规范的制定者和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引领者,必须以预见性的措施促进该行业的顺利发展。一个行业的繁荣离不开人才,囿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海南必须提前为这一行业制定“准入制度”,并在地方高校中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未来需要的各类人才。这是一项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相关学校官方网站[2]周杨雪.发展海南休闲养老产业的法律问题研究[D].海南大学,2012.

[3]马惠娣.西方老年休闲学研究述评——兼及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4]林宝.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0(05).

[5]徐晓飞.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5.

[6]傅立钢.休闲产业渐成经济增长“发动机”[N].中国贸易报,200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