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管理及慢性病管理

健康管理及慢性病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健康管理及慢性病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健康管理及慢性病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运动;慢性病;健康管理

1 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总称。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750万。美国从1972年以后的20年间,通过健康管理,生活方式疾病已大幅度下降,心血管病发生率下降了55%,脑卒中下降了75%。由此可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慢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干预和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运动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表明,人群中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关,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最有益于健康,而静坐生活方式则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运动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有重要作用。

2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及流程

2.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慢性病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 for the chronic disease)是指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为慢性病病人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2.2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如下。第一步:收集健康信息(发现健康危险因素),患者体检后填写健康信息调查表。第二步:评估健康状况(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用评价系统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第三步:改善健康状况(通过行为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并督促实施,这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上述3个步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每一个周期都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某些生活方式问题,从而达到逐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目的。

2.3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方法措施主要分为四步:一是建立健康档案,收集信息,早发现,早控制。二是改变慢性病患者已经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病因:①加强环境保护。②加强健康教育。③控制高血压。④降低吸烟率。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⑥控制体重。⑦加强体育锻炼。⑧加强监测。三是加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四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慢性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要持之以恒。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除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外,还包含了对所患慢性病的解释教育。

3 运动与慢性病

3.1运动与肥胖、能量平衡运动不足与过食,可引起超重或肥胖,肥胖与遗传易感性或代谢效率变有关,很多慢性病均以腹部肥胖介导而发病。肥胖可引起血脂水平增高、糖耐量下降、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结果5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肥胖、冠心病、高血压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脑卒中等)接踵而来。成人体重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比较有较高的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率。运动产生效益的关键在于维持合理体重和体脂的作用。研究提出运动与体重指数(BMI)存在负相关,采用稳定同位素研究证实:能量消耗与肥胖负相关。

3.2运动与心脑血管病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数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呈负相关。目前公认运动可使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功能(心肌功率、循环功能等)得到强化,增加有利物质的含量,减少不利于机体健康的多种因素。体力活动可减少发生冠心病(CHD)的危险。研究显示,少量的每日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减少处于HD高危险中的老年人CHD死亡率。对于CHD患者,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重要的干预措施,因为它不仅能降低CHD的死亡率,而且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3运动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不足、能量摄入过多、肥胖或应激、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抵抗等所致的高血糖、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有关。运动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规律的运动会对糖尿病人产生有益的代谢影响,总体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机体的脂代谢状态,减少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用量,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肺与神经内分泌功能,肥胖者体重降低(尤其是与饮食结合)、肝葡萄糖合成减少、血压降低等。现代医学更是将适当运动与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列为糖尿病防治的三大法宝。

3.4运动与骨质疏松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使骨质丢失。骨的破损率高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增加体力活动使骨形成增加,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骨密度。运动员尤其是进行力量训练者的骨密度比非训练者高;肌肉力量、肌组织量和最大吸氧量与骨密度相关,力量和耐力运动训练均可增加骨密度。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营养不良会使骨质丢失,如骨的吸收率大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

4 运动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研究已证明合理的运动可对多数慢性病有良好的影响。因此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运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缺乏运动是不良生活方式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运动不仅仅是从身体角度、机能角度促进健康,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沟通,释放心理压力,调节心理情绪。

对于慢性病患者,开始一些较剧烈的运动前应有医生指导,包括定期开发新的活动,树立坚持一生运动的计划。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则是:有氧运动,包括大肌肉群、规则、重复的方式,3~5次/周,最好1次/d,持续30~60min/次,强度达到50%V02max左右(40%~85%VO2max),根据年龄和身体情况安排,循序渐进,然后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和强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考虑慢性病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避免适得其反。尽管运动防治慢性病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合理的运动将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5 讨论

健康管理及慢性病管理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的收集

收集资料是开展慢性病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中心采取:(1)通过乡村医生对管辖范围内25岁以上的常住村民发放普查体检通知单,在规定的时间内来村卫生室进行普查体检。(2)社区服务中心组织一批有经验的临床医护人员对村民进行健康体检。(3)对外出打工的流动村民。也由乡村医生通过其家属通知他们到当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4)个体自我检查。2009年我中心对全乡镇10个行政村普查了12 909人。占在家村民25岁以上常住总人口的80%左右。其中60岁以上3391人,占体检人数的26.27%,40~60岁的有6389人,占体检人数的49.49%。体检结果显示。高血压2687人。占体检人数的20.81%。高血糖的702人,占体检人数的5.44%。还查出高血脂487人,胆囊疾病(结石、息肉、炎症)脂肪肝1251人,另发现胆囊癌2例,肝癌3例等。通过体检及后期结果统计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比例高,可能与以前没有开展疾病普查及慢性病防治管理:没有普及健康教育;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高钠饮食、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生活不规律;对还没有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慢性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治疗或不正规的治疗;许多病人没有健康意识和慢性病早期症状的知识,不去医院体检,普查时才发现。

2 开展健康评估工作

收集了全镇居民基本健康资料后,组织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对筛选出来的慢性病病人再进行全面体检,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疾病危险因素。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具体指导。评估工作要求如下:诊断疾病。首先确认疾病所处阶段,如高血压病人现在是处在一期,还是二、三期阶段。糖尿病病人分型和是否有并发症出现,兼症与疾病的关系:建立文字病历和电子档案管理;分类治疗;健康教育。

3 分级预防管理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即无病防病,是针对疾病“易感期”采取的措施。疾病易感期指的是有致病因子存在但疾病尚未发生,此阶段预防措施将消除致病因素,使身体状况逆转。恢复健康。具体措施:健康教育、高危人群保护、改善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每一年2~4次的健康宣教,发放健康资料(例如:紧张或过多食盐易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肥胖病人易患糖尿病等。长期吸烟是肺癌和慢阻肺的危险因素,长期饮酒可致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高血压、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家庭因素、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均可引发疾病或使慢性病发作和加重等)由镇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和村级医生共同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健康行为对健康的重要作用。高危人群保护:同时将对进入项目的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包括指导饮食、定期体检。改善生活方式:慢性病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疾病。要治疗慢性病没有快速的良方。只能通过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逐步降低发病率。

3.2 二级预防 即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已有病理变化,但尚未出现有确诊意义的临床症状。应对疾病进行治疗,为取得较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具体措施:首先将筛选出来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的资料全部建立书面档案和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包括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职业、身份证,住址和联系方式;疾病诊断依据;通过体检调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掌握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对每例慢性病患者应详细记录慢性病的诊断结果。如:何时何院诊断何疾病,记录诊断依据,包括重要的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结果、上级医院医生指导意见:引发健康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精神压力、居住环境和性格等:家族史,有血缘关系的其他成员健康状况纳入慢性病管理库,用条形码,以便资料共享。通过以上措施,对慢性病病人进行系统管理。

二级预防将是社区服务中心的重点。每月开展4~5个慢性病管治日(就如同社区服务中心开展3次旬门诊或4~5次的周门诊计划免疫接种日一样)进行集中管治。对病情比较严重的,和已纳入管治的病人,来复查间隔时间应相应缩短,1~2周复查1次。对病情稳定的,间隔时间可以稍长一些。慢性病门诊日,慢性病人来社区服务中心复查,医生详细询问用药后的情况,结合检查和辅助检查情况。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及用药注意事项:明确下一次复诊日。对于三期高血压急性发作期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要及时收治人院或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好转后,可回社区医院进行三级预防。

3.3 三级预防 该级预防又称为临床预防,即疾病防残,是疾病的“临床期”实施的措施。此期病人已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规范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对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及严重并发症应及时住院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尽快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待病情稳定好转,可回社区医院进行三级预防,进行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指导。另外保健医生需指导家属帮助病人进行功能训练。以前对慢性病防治的管理,有些地方基本上是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这虽然方便病人,但很难将全镇几千慢性病病人长期管理起来,一来医护人员人力有限。二是无法及时进行辅助检查,不利于慢性病人的正规治疗和管理。现在把全乡慢性病病人集中分开在4~5次来医院管治有以下优点:大大提高了社区医院的工作效率:对需要辅助检查的,可以及时辅助检查,调整治疗方案;对三期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可以请上级临床医生会诊;更有利于慢性病的系统管理,信息化管理。

4 讨论

健康管理及慢性病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保 经费 慢性病 可行性

一、慢性病管理的必要性

(一)医疗资源消耗过大

由于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情重、治愈率低、易复发、需要长期治疗等特点,加之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致使用于慢性病发病后的专项检查和治疗费用不断增大,不仅加重了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而且占用了医院大部分医疗资源。加强慢性病管理,通过对慢性病进行全程干预,可以有效控制慢性病发病前的危险因素,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对于缓解医保基金支出压力,减少对现有紧缺医疗资源的消耗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现阶段,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并且这类疾病的治疗费用随着治疗药物和检查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而有所提高,同时慢性病患者对检查治疗的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从而导致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这不仅对慢性病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还增加了医院的业务量。而慢性病管理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手段,以预防为主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从而有利于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医保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医院管理的难度。

(三)慢性病的危害大

2011年4月,根据卫生部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指出,中国居民的健康正面临慢性病十分严峻的挑战,位于前4位的死因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这四类疾病均属于慢性病范畴,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率高达85%以上。慢性病不仅会对人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同时也对我国劳动力人口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当前加强慢性病管理突显其必要性,这也是医院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医保经费用于慢性病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医院对慢性病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由于慢性病会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对患者、医院、医保部门均带来巨大压力,所以医保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医院逐步提高了对慢性病管理的重视程度。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国部分地区的医保定点医院建立了参保人员慢性病管理机制,对就诊的慢性病参保人员免收挂号费和检查费,为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独立核算医疗保险数据,并对门诊处方实施重点保管。这为医保费用应用于慢性病管理创设了良好的医院管理条件。

(二)医保结余为慢性病管理经费支出提供了资金支持

2011年,我国基本医保的结余为人均55元,累计结余为人均133元,假设将医保经费从结余中划出人均40元用于慢性病管理是完全可行的。此外,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要求中指出,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要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与此同时个人缴费也要相应提高。从以上静态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将一部分医保经费用于慢性病管理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慢性病管理费的具体分配比例可根据各地区医疗保险的实际情况以及医保定点医院的医疗资源水平而确定。

(三)医院收取慢性病管理费的可行性分析

1、从专职慢性病管理的医生收入角度分析。假设每名医生每年可以为1500人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按照每位居民每年支出40元管理服务费进行计算,那么一年的总管理服务费为6万元,医生每月可收入5000元,这种收入标准可以满足专职医生的薪资需求。

2、从专职慢性病管理的医生工作量角度分析。假设每一居民每年平均需要2次慢性病管理服务,每名医生则需要在一年内为3000人次提供服务。在一年中去除双休日、节假日进行计算,医生一年工作天数为250天左右,每名医生需要每天为12人提供服务,也就是在正常每日8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平均可为居民提供40分钟的慢性病管理服务。由此分析可以看出,专职医生可以完全接受这样的工作量。

三、结论及建议

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导致人口死亡的第一大因素,不仅对人体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更加大了医疗费用成本支出和医疗资源的消耗。因此,将医保经费用于慢性病管理,对于降低慢性病患病率和发病率,提高医保资金利用效率和医院管理效率突显其必要性。医院可在研究慢性病病种、危害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慢性病管理的成功经验,制定慢性病管理与服务项目,合理确定项目收费;医院还应当编制慢性病管理协议,由居民与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的医生签订协议,以此增强医生的责任感,提高居民对服务的满意度;慢性病管理要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为中心,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方便居民就近寻求服务;医院要落实评价考核制度,对医生的实际服务状况进行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实施奖惩措施。

参考文献:

[1]孙秀兰.探析慢性病服务管理模式,完善医疗保险门诊管理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2(9)

健康管理及慢性病管理范文第4篇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了解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春市朝阳区及南关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处理数据。结果:78.45%被调查居民认为应该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学历、收入的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及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居民能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年龄、学历、收入的社区居民影响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

关键词:

慢性病;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一、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良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是慢性病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指导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了解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随机选取长春市朝阳区及南关区社区居民399位,其性别、年龄、工资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二,方法。2010年11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长春市南关区与朝阳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被调查居民数据资料。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填写问卷399份,有效率95%。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第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应用描述性分析、Pearsonχ2检验等方法分析数据资料。

三、结果

第一,社区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不同年龄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有差异(P<0.05),见表1。不同年龄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第二,不同学历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不同学历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第三,不同月收入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不同收入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

四、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以便减少、改善以及消除导致健康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利平等认为,有效的健康教育,对于社区慢性病干预工作有着积极意义。此次研究显示,在健康教育方面,应更加关注55~74岁年龄段之间的老年人,使其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潜移默化的促进其行为模式的转变。应给予800~1500元月收入人群及大专学历人群更多的医疗帮助,增强对该人群慢性病健康知识教育力度,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国外的大量研究告诉人们:不论对患者,还是医务工作者,健康素养在疾病预防及管理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赵学军[4]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干预中起着主导和关键的作用。因此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必要且有意义。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使其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相关认知,有利于居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娟.基层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江苏卫生保健,2011,13(2):52.

[2]利平,谢莉,刘小平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7):427-9.

[3]张庆华,黄菲菲,朱爱群.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814-817.

健康管理及慢性病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慢性病;管理

为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科学防治慢性病,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江阴市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把“人人都有好身体”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卫生系统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改革,通过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全民免费体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社区人群健康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实现了“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扁平化结构”的新型农村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

1 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为社区慢性病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

1.1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格化布局和标准化建设,最大限度地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镇卫生院为依托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城区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建立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村(社区)延伸设点,按3000~5000服务人口、1.5公里服务半径、群众步行20~25分钟能到达的要求,新建或将原有的村卫生所改造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至2006年年底,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2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率达100%,卫技人员合格率达99%以上。市、镇、村三级共同投入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六位一体”,并做到组织、人员、药品、建设标准、财务、业务等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六统一”,保证了全市慢性病管理工作均衡发展。

1.2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经费、人员经费全部由财政予以保障,业务收入全部通过社卫中心上缴财政专户。社区卫生工作者“吃皇粮”,保证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市属二级医院的平均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的实施,切断了个人收入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收入的联系,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同时解除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创收压力,提高了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保证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实行集中采购配送,全面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基本目录中的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下降达30%~60%,患者医疗费用大大降低,减轻了老百姓的药费负担,增加了居民参与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

2 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有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网底作用

2.1 建立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服务模式,实现了慢性病的责任制管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防保人员组成工作团队,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全方位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每个全科团队平均负责800户居民的健康,通过与居民签订健康管理协议,使全科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服务方式上。全科医生改变过去“坐堂门诊”的做法,主动上门服务,进行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指导,满足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构建社区医务人员与居民群众“亦医亦友”的和谐医患关系。

2.2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机制,保证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构成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以片区医院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慢性病防治网络体系。通过划分责任区域,使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同时,规定医院医生必须承担指导片区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必须定期参加社区巡诊、带教、开展培训和参加慢性病管理团队等措施,拉近医院与社区的关系,形成了互相支持、互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了慢性病的环状全程管理。

2.3 建立培训机制,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为提高农村社区医生开展慢性病防治的服务能力,建立并认真执行了强化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机制。同时,为避免收支两条线管理可能带来新的“大锅饭”现象,通过采取将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考核体系,使慢性病防治工作得到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对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患者的发现、登记和随访管理等工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质量控制、督导和考核评价,市卫生局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役中心对慢性病项目指标完成情况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质控以及考核评价结果下拨工作经费,以此模式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职能,有效调动了社区医务人员进行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确保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

2.4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进行市民健康体检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001年江阴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通过政府组织推动、专业保险机构专业化运作、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群众积极参与的新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不但有效地解决了江阴市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且很好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从2006年起实行每两年一次对全市居民免费进行健康体检,并以户为单位为每位市民建立起居民健康档案,摸清了全市居民的基础健康信息及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社区慢性病电脑化、网络化动态管理。2008年市卫生局开发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软件,为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专用电脑和网络硬件,通过安装和应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慢性病患者发现、登记、和随访管理。实现慢性病专病档案与基础信息(个人档案、家庭档案、周期性体检档案等)通过电脑系统进行对接,智能化收集,自动评估,并可根据要求进行信息筛选和处理,完成信息管理过程。社区医生利用该系统可以方便地完成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风险因素评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动危险分层、确定分级管理级别,对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常见慢性病患者根据病情变化提出健康行为指导、用药建议及下次随访预约提醒,实现了慢性病患者健康信息采集、服务全流程的信息化[1,2]。保证了慢性病管理的连续性和精确性,大大提高了社区医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3 江阴市农村慢性病管理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江阴市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实施以来,突出了政府主导、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支撑的特色,初步实现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精细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没有了创收压力,加之将慢性病管理纳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的有效引导,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培训机制的建立,社区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热情明显提高,由于享受到了药品零差率等优惠政策,使社区居民参与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已经累计为全市居民建立了1 421 645份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0.71%。全科医生团队共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116281人,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7.4%,其中管理高血压患者89 529人。糖尿病患者25 001人,恶性肿瘤患者1751人,高血压管理覆盖率达到95.6%,血压控制率达到69.85%,规范控制率达到65.9%。

虽然本市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上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深化的问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不断深化改革,为农村社区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

参 考 文 献

健康管理及慢性病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区;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诊断;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66-02

我国慢性病发病率高,对患者造成心理创伤,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国家十项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1年5月21日~10月11日对东关社区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内容:调查对象为东关社区18个居民小组65岁以上的常住老人。调查内容为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疾病相关因素、健康状况等内容。

1.2 调查方法:采用查阅有关资料;对65岁以上居民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体检、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等方法。

1.3 资料处理及分析方法:对查阅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所得数据用人工处理。对健康管理服务结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2 结果

2. 1 人口学状况:社区人口5848人,65岁以上老人386人,其中男性101人,女性285人。

2. 2 流行病学诊断

2.2.1 根据东关社区2011年纳入慢性病管理情况发现: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70.19%,女性慢性病患病率53.18%,同时患两种病38.29%,同时患三种及三种以上疾病29.56%。6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前五位依次: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脑卒中。

2.2.2 东关社区2011年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情况:体检人数为270人:男74人、女196人。男性健康体检异常情况依次为心电图异常、血压高、血脂高、脂肪肝、血糖高。女性健康体检异常情况依次为血脂高、心电图异常、血压高、脂肪肝、血糖高。

2.3 健康危险因素诊断通过对65岁以上老人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发现,危害健康的因素为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饮酒、吸烟、不良心理社会等。

3 讨论

3.1 东关社区65岁以上老人人口学基本情况:社区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6.6%,社区居民已接近老龄化程度;男女比例为1∶2.83。

3.2 东关社区老人慢性病基本情况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危害社区居民的首要因素。男性心脏病患病率高于女性,女性糖尿病明显高于男性。女性血脂血糖异常现象明显高于男性。

3.3 男性的健康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饮酒、吸烟、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女性的健康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肥胖、不良心理社会因素。

3.4东关社区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的干预措施慢性病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的干预措施以健康促进为主,制订以下干预措施:

3.4.1 对社区65岁上老人,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做好筛查和建档工作。

3.4.2 对于已经诊断的慢性病规范管理;预见性防治措施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如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足底压力检测,可以早筛查足部疾患,提早干预[1]。对于未按照诊疗指南用药的慢性病患者,指导其规范用药。

3.4.3 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针对吸烟、喝酒、不合理膳食等可控制的健康危险因素,社区要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展分类健康指导和个性化防治策略。针对男性社会、家庭、心理压力;性格易冲动;吸烟、喝酒、起居不规律等特点,社区健康教育注重宣传缓解男性压力、改变男性生活方式等方面。 帮助女性居民合理膳食如低盐、低脂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注重民族文化差异,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社区健康教育[2]。

3.4.4 宣传中医知识,发扬中医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作用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医药医疗服务已纳入基本医疗。中医药服务除药物治疗外,其中医特色疗法如中医耳穴疗法不仅能抗焦虑,还有降低血压的功效[3];中药泡足通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4]。中医药学重视预防保健,强调“治未病”, 在慢性病的防治上有独特的优势。

3.4.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服务方式、内容和手段,满足社区居民各种卫生需求。加强对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养老院、社区的管理,关注独居、空巢老人,加强社区家庭病床的管理[5]。

4 结论

东关社区老人男女比例失调;患病率增高;高血压、糖尿病仍是社区老人的主要疾病;不合理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是多种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等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青,钱晓路,白娇娇,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35

[2] 张素娟,曹艳红. 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0,11:30

[3] 徐晓春,郑求娇,高美娟,等.中医耳穴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焦虑患者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996

健康管理及慢性病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以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肿瘤等为首的慢性疾病成为当危及生命的首要问题。开展有效的慢性病防控迫在眉睫[1]。由于基层医务人员慢病防控知识老化,没有规范的管理标准,以致慢病防控效果不佳,现迫切需要找出一条适合基层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模式[2]。中心自2013年开始对基层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下设6各社区卫生服务站。

1.2方法 对医务人员岗位职责进行分工调整,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档案书写、慢性病规范管理标准的培训,每月督导、考核、纳入绩效工资等规范化管理。1年后采用规范化管理前后自身对照,对建立档案数、档案真实性、档案合格率、慢性病管理人数、规范管理率、控制率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3质量控制 制定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书写规范,明确慢病管理标准(参照北京市社区慢性病管理手册2011版),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督导、考核并纳入绩效管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按照《北京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基本经费和人力资源配置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标准,每个人工作量为6h/d×250d/年×60min/15min=6000服务当量,医生超负荷工作,药剂人员年满负荷工作,护理人员明显工作量不足,管理后护理人员加入了建立和完善居民建档、免费测血压、健康咨询指导、协助药房工作等工作,1年后医生、药剂人员工作压力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明显提高,见表1。

2.2健康档案建档率、真实性、完整性有了明显提高 2012年建档人数为347人,2013年建档人数为1047人,建档人数增加了201%;真实性由72%(20671)提高到92.80%(33278);合格率由12.63 %(3603)提高到41.74 %(14969)。

2.3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规范管理人数、控制人数比较 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规范管理人数、控制人数较前有明显改善,慢病管理人数增加了2941人,规范管理率由61%,提高到72%,慢性病控制率由65%提高到70%。其中高血压管理人数:规范前2094人,规范后4392人。规范管理人数:规范前1341人,规范后3083人。控制人数:规范前889人,规范后2186人;糖尿病管理人数:规范前895人,规范后1538人。规范管理人数:规范前503人,规范后1187人。控制人数:规范前311人,规范后806人。

3 讨论

3.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等为首的慢性疾病成为当前医疗卫生的首要问题,开展有效的慢性病防控迫在眉睫,基层社区开展慢性病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的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减少慢性病产生的危害。

3.2对基层社区现有人员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基层人员紧张问题,暂时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3]。

3.3建立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标准[4],在基层社区简单易行,很大方面提高了慢性病管理水平,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

3.4基层社区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首先检验结果未与医生工作站对接,还不能共享检验结果;其次就是医生工作站慢病管理系统不能自动审核将不规范的档案自动清洗出来。还有全区信息化平台还未完善,全区医疗机构之间不能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增武,张林峰.社区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的执行情况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7:461-465.

[2]齐运鑫 .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现状对策[J].首都医药,2012,2:40-42.

健康管理及慢性病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社区; 慢性病; 患病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53

为了解沧州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切实制定防治保康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笔者于2010年重新对运河区西环社区居民进行了拉网式入户调查,掌握了该社区最新的年龄结构、居民健康状况和慢性病患病率。现将该社区慢性疾病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运河区西环社区4个辖区的所有愿意接受调查的居民。

1.2 方法 于2010年10~11月,由沧州市运河区西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该社区的西环中街、菜市口、解放路、钟楼街4个辖区居民及外地常住人口进行了拉网式入户调查,调查了6023户,建档5866户,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精神病、肿瘤等慢性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19 078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其他疾病诊断均以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断证明为准。调查结果由专人进行数据整理,输入社区卫生计算机内校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19 078人,其中男9312人(48.81%),女9766人(51.19%),男女比例为1∶1.02。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899人(4.71%),小学6670人(34.96%),初中及以上大专以下7236人(37.93%),大专及以上4273人(22.40%)。

2.2 本调查所涉及社区的人口结构见表1。

作者单位:061001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李润杰,王玉霞,高树芬,刘瑜,任翠梅);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史炳霞)

通讯作者:李润杰

2.3 慢性病患病情况 本次调查共19 078人,其中患慢性病者3521人,患病率为18.46%,在社区常见的六大慢性病中,位于前三位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占总患病人数的79.00%。调查发现,居民中患单一疾病者共2439人,2种疾病者853人,3种疾病者198人,患4种疾病者31人。见表2。

2.4 不同年龄组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前3种主要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高。高血压和恶性肿瘤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冠心病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者集中在5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则集中在60岁以上人群。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生活行为的改变(城市化、膳食结构的变化、体力活动的减少、吸烟酗酒等),慢性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防治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1]。

分析结果表明,本社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据统计,国内心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2]。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并发症发生率高,主要死因为心血管、脑血管并发症。因此,一种慢性病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往往互为因果而存在,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

由于慢性病具有长期性及社会性的显著特点,故积极进行社区干预、建立健全慢病管理制度是防治慢性病的最为关键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治慢性病的复发,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3]。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个性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是摆在社区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黄莺子.浅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J].医学与社会,2005,18(5):17.

[2] 彭明益.广州市某社区居民高血压调查及管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1,5(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