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摘要:网球肘是前臂腕伸肌过度使用的常见病,又称肱骨外上髁炎。通过文献资料法,总结网球肘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了当前网球肘的知,总结网球肘的治疗策略。为网球爱好者减少网球肘的发生、自我判断是否有网球肘及采取治疗措施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网球肘;形成原因;治疗方法

1.前言

网球是大家日常喜欢的体育运动,从学校的学生到社会的工作人士都愿意通过网球来锻炼身体,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但是网球作为一下体育活动,它也有一套复杂的技术动作,这些动作中有的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有的动作需要长期锻炼才能掌握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参与者在运动中就容易因为不熟练动作的使用而经常受伤,其中最普遍、最容易让参与者换上的就是网球肘。由于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对该病的成因及其康复治疗方法给予陈述。

网球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人一般有上肢过度活动史并通常有不适宜的姿势和长时间的前臂肌肉的反复用力。肘外侧疼痛。可牵涉及上下臂,抓持力下降,不能胜任手工类劳动甚至影响日常生活起居。

在所有网球肘患病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参与者主要都是在网球运动中击球时肘关节不能很轻松伸展从而导致受伤,对于专业人士和初学者来讲,由于在击球时肘关节伸展的角度各不一样,有的伸展为160°,有的伸展为140°,而从专业的角度上是要达到180°,这种差别也使得专业人士和初学者相比,受伤程度也不一样。不过总的来讲,网球专业人士比初学者在肘关节伸展时更充分,而初学者在锻炼时也更容易受到损伤。在肘关节部位有一个肱三头肌,这部分是人们在运动中最主要的伸展肌肉,所以这块肌肉更容易拉伤。所以在运动别要注重肘关节的伸展程度,伸展越充分,对于参与者来讲,网球带来的疼痛和可能造成的损伤就越小。

为了更好的享受网球这一项运动,可以通过一些预防措施来解决网球肘给我们带了的不变。改进技术动作。练习者应结合自身的身体条件,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职业选手。挑选合适的拍子。加强上肢力量练习。重视准备活动与放松练习。必要时佩带手肘护具。

2.网球肘的主要形成原因

2.1肘关节附近肌肉肌腱撕裂

在网球运动中,造成网球肘的原因其实是很多的,由于是从初学者到专业人士,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有很多病因都会引起的。在所有的病因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就是由于在运动中肌肉的伸侧总肌腱的大部分或一些撕裂从而引起手臂的动脉血管增大让参与者产生刺激的疼痛感。

2.2直接受伤或撞击

对于网球喜爱者来讲,大家都清楚一件事情就是在网球中带有非常大的运动量,有跑、跳等动作,那么偶尔会产生由于过度引起的扭伤或牵拉,这种大幅运动会让肌肉产生部分撕裂。如果在击球的过程中,参与者的前臂在旋前位,腕关节在做背身性活动时,可能会造成该部位的软组织随着运动中的牵扯发生损伤,造成该部位的部分出现血粘连或者关节滑膜嵌入桡关节间隙等引起身体的不适。而在这些损失中,可能会造成血液的流通不顺畅,由于软组织损伤,使得肌腱部位不能获取氧气,这样就需要很多的恢复时间。

2.3神经通道的病变

在网球运动中,有时候运动会造成神经部位收到损伤,其原因是有时候的疼痛部位或受伤的位置通过脖子的神经引发的。医学专家认为肱骨外上髁炎会引发很多的病变,有些虽称不上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却相互牵连着,也影响大家的恢复及治疗效果。

2.4 间充质综合症

该原因是一位名为Nirschl的专家在1996年的时候第一位提出来的,他强调由于人体内的肌肉和肌腱都是来自于间充质,所以在肌肉或肌腱部位造成的损伤会引起间充质综合症。

3.网球肘的恢复训练方法

3.1行为干预及功能练习

要注意时间,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参与者要注重对时间的安排,减少锻炼或不锻炼,防止由于过得锻炼而引起的恶性发展;在休息时,可以采取使用支架或辅助装置将前臂伸肌部位固定起来,让其能在一个舒适的位置得到恢复。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很好的减清网球肘的带来的不适,让受伤的患者能够快速恢复,以免由于时间过长而失去耐性。

增加伸腕装置的离心运动。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可以将肘关节完全伸直,或放在辅助装置上或放在宽敞的床上,然后将前臂旋前让手掌朝向下方并悬垂在床沿边,这时将手腕掌屈至最大程度,坚持持续30秒或更长时间,这时可以感受到火辣,最后就是腾出另外空着的手帮患侧手回到背伸位置。在此运动过程中,如有感觉疼痛,可以适当忍受,不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效果;但是在疼痛加剧的情况下,要暂停坚持锻炼,严重着不仅不能提高恢复时间,反而增加了受伤程度。可在医师或教练的指导性练习。

3.2顽固性骨外上髁炎

采用小针刀疗法:患者取坐位,屈肘90平放于治疗台上,在肱骨外上髁骨突起处寻找最敏感的压痛点,压痛点即为进针点,用龙胆紫标记。常规消毒患处及术者的手,局部麻醉后按小针刀四步规程进针刀,刀口线和伸腕肌肌纤维走行平行刺入,直达骨面,针体和与桌面垂直,先用纵行疏通剥离法,再用切开剥离法。觉得锐边已刮平,再使针身与桌面呈45左右,用横行铲剥法,刀口紧贴骨面剥开骨突周围软组织粘连,再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总肌、旋后肌的肌腱,出针。拔针后术者立即用一手压迫针孔同时握住肘部。另一只手握腕部做过度曲伸,外旋肘关节活动4~ 5次,最后在针孔处贴创口贴。每周1次,最多不超过2次。

3.3赛乐棒“泰勒式”扭转运动

“泰勒式”扭曲运动主要是通过对患者前臂部位的练习,让其尽快恢复。该训练方法步骤简单、无场地和时间的限制、疗效好,患者容易学会,长期坚持下去,对于网球运动中引发的网球肘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通过赛乐棒“泰勒式”扭转运动可以让患者花费极低的费用获得极佳的积极治疗效果。(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香仙,吕品,朱国萍.赛乐棒“泰勒式”扭转运动对网球肘的康复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38:79-82.

[2]杨新,李左安,张旭鸣.桡侧腕短伸肌起点松解治疗顽固性网球肘[J].福建医药杂志.2012,(2)34:36-37.

[3]郭照德,韩光宇,王志勇.网球肘的成因及其与解剖结构的关系[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3(24):254-256.

[4]廖苏,刘卉,熊开宇.网球专业运动员和初学者单反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2(35):110-103.

[5]高崇,郑红梅,李励.网球肘的综合康复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6(7):147.

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主题词]脊髓损伤/针灸疗法;脊髓损伤/康复;针刺疗法/方法

脊髓损伤是当今国内外疑难病症之一,因脊椎椎骨或附件骨折,移位的椎体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压迫脊髓或马尾,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平面以下双侧对称性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膀胱、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的,为完全性截瘫;还有一部分功能存在的,为不完全性截瘫。

脊髓和神经根的损伤根据轻重不同可分成3种情况,若脊髓损伤神经根完整,或脊髓损伤神经根部分损伤,此两种情况,经过神经再生,功能可以恢复;若脊髓和全部神经根损伤,脊髓横断后则功能不能恢复。脊髓损伤后康复效果在医学上称之为“康复目标”,这个目标可因不同损伤平面所造成的残疾程度而有所不同,胸10以下损伤的病人可以达到使用下肢支具双拐步行或上下楼梯的程度。笔者在临床上重视患者的个体化、病情的阶段性,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和康复训练,认为这个康复目标可以达到。这里笔者主要探讨的是胸10以下椎体骨折脊髓损伤造成截瘫术后康复期针灸治疗方面的几个问题。

1 针刺手法对神经肌肉组织的作用

脊髓损伤,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后,肌肉即失去神经支配,逐渐发生肌肉萎缩变性、功能减退或丧失。针灸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患病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减少肌中蛋白质消耗;防止病肌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及收缩物质的破坏;抑制肌肉纤维化,防止肌肉结缔组织变厚、变粗或硬化,延缓肌肉萎缩。

实验证明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以激活穴位的各种神经感受装置和各类不同直径的传人纤维。分布在体表血管中的交感神经入纤维构成针刺传人系统的一部分,而在有动脉干分布的穴位,存在于动脉中的交感神经纤维也可以受针刺作用而兴奋,参与构成针效传入的一部分;另有实验证实针刺得气主要是针刺引起骨骼肌组织收缩,兴奋深部感受器所致。机体中具有兴奋性和定向性传布兴奋的组织,是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电针刺激的冲动信息可沿神经传递,也可以沿骨骼肌纤维为载体传布。肌肉的局限性刺激不仅可使兴奋沿肌纤维至肌纤维传导,而且可使最初受刺激的那块肌肉的兴奋收缩传至下一块肌肉,引起该肌肉的兴奋收缩。另外,兴奋部位的骨骼肌纤维的传入末梢受牵拉作用,可继发性地激活,沿传入系统进入脊髓,反射性地激活前角运动神经元,使其控制的肌纤维继发性收缩,而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又可以进一步兴奋邻近的神经元,沿着这种线路传导,逐渐扩大针刺的能量和信息,发挥较强的效应。

2 明确损伤定位,治疗有的放矢

怎样更好地针对损伤定位选择相关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呢?治疗前做好神经系统检查,对脊髓节段正常支配及损伤后临床表现了解清楚,对损伤定位和严重程度做出正确判断。检查脊髓节段及周围神经支配的肌肉的运动功能、肌营养状况、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不自主运动以及深浅感觉、皮肤综合感觉、各种深浅反射、病理反射和自主神经功能;另外脊髓完全横断损伤和不完全横断损伤在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不同,脊髓各节段完全横断的症状也不同,脊髓损伤后出现的并发症也不同,如排尿障碍、泌尿系感染、障碍、异处骨化、痉挛状态、顽固性疼痛等等,对此一一了解以便治疗时有的放矢。

3 脊髓损伤患者的针灸治疗方法探讨

脊髓损伤的病人病情重、疗程长,针灸不能用一组穴单一进行下去。用一组穴位治疗,即使这组穴位适合病情,也不能长期的无变化的用下去,因为这样不仅会出现经络麻痹现象,还会出现肢体肌肉的收缩不平衡,从而引起肌肉恢复的不平衡。笔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过几种治疗方法,现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3.1 中医辨证取穴

《素问・痿证》认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针刺清泻其热,热退后,可用灸法或针灸并用。主穴取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配尺泽、肺俞、大椎清宣肺热;配阴陵泉、脾俞清化湿热;肝肾阴亏取肝俞、肾俞补肝。肾、强筋骨。不可否认,4个主穴在痿证治疗中关系重大,髀关位于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穴下有股外侧皮神经;梁丘位于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穴下是股前皮神经、骨外侧皮神经;足三里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穴下是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深神经;解溪下有腓深神经。当笔者针刺这些穴位时,下肢的前肌群会兴奋收缩,分布在这些穴位周围的神经也可以受针刺作用而兴奋,这对下肢前群肌肉的功能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督脉、夹脊为主穴

截瘫病人的针灸治疗以夹脊穴和督脉上的穴位为主,并且加电针,为什么呢?脊髓横断后电针刺激可以使神经纤维易于穿过损伤平面,神经纤维几乎是沿着电流力线的方向生长。当笔者针刺督脉或夹脊穴时,将阳极放在损伤点近端,阴极放在损伤点远端,这时电流通过损伤点向远端传导。另外实验还证明治疗组白质内神经纤维均匀分布,损伤处白质有广泛散在的大小不均匀的神经纤维,也能见到穿行于伤区灰质组织中的神经纤维和星形胶质细胞,其发出的突起彼此构成框架,支持残存的神经细胞。神经组织是具有兴奋性的组织,电针刺激了神经细胞的活跃与稳定,以适应修复的需要,对神经纤维的再生与延长有促进作用,并对胶质细胞的成熟有延缓作用。

3.3 穴位分组,交替取穴、排刺取穴

临床上胸10以下脊髓损伤而致截瘫的病人,一般是腰腹部感觉、运动先恢复,逐渐下肢感觉恢复,双下肢内收功能出现,而屈髋、外展下肢、屈膝、足背屈恢复较慢,甚至由于脊髓损伤较重,有些动作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所以笔者认为针灸时,除了前面叙述的督脉、夹脊穴外,下肢膝关节以上部位,较之三条阴经,更应该重视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膝关节以下部位,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均应重视。将这些经脉上的穴位分成2~3组,交替取穴,有利于肢体协调平衡的恢复。为了加强治疗效果,还可以在这些经脉上进行排刺,相隔1~3寸一针,连排数针。

3.4 巨针治疗

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或足阳明胃经上进行巨针疗法,较之单纯毫针针刺,疗效更好,尤其是督脉上的巨针治疗效果显著。由于巨针又粗又长,笔者体会用于感觉减退区域的治疗,患者更容易接受。具体操作是严格进行手、针具、患者皮肤的消毒,针具较长的可铺洞巾,以防巨针碰到周围的污染区。持针平刺,进针于皮下,沿经脉于皮下行走,留针15~30分钟。常用部位督脉是损伤平面下一个棘突至尾椎,阳明经是髀关至梁丘,太阳经多选脾俞至大肠俞、委中至承山。

3.5 针对某些症状的治疗

小便失禁者取关元、气海、中极、八;痉挛性瘫痪者以夹脊穴为主,加与之对抗痉挛的肌群上的穴位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实验证明夹脊穴的刺激可以改变脊髓节段机制,改善突触前抑制,从而抑制痉挛状态,在不完全性损伤的病人效果更为明显,特别是电针刺激在损伤部位之下,有时针刺后痉挛立即减轻,有时需要数日或数周后才见效,痉挛好转了,运动功能即可改善,随意活动能力加强。

3.6 刺激肌肉兴奋点

肌肉兴奋点是引起肌肉兴奋的刺激点,是神经进入肌肉的部位,多位于肌腹中央,也是运动神经末梢和肌肉之间形成的运动终板,又称为神经肌接点。当患者屈髋、伸膝功能差时,可针刺股直肌、股内肌、股外肌运动点;下肢外展、旋外困难时,取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后部肌束运动点;当屈膝困难时,取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运动点;足背屈困难时,取胫骨前肌运动点;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时,可取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运动点。

3.7 穴位注射疗法

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从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开始时间、治疗方式、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5年来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采用科学、合理的康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时,同时需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要因人而异,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 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

2 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 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 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 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 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 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2次/d,14 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 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1.2 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 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 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 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 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4 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 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 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 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 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4 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 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 ,11 (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 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 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 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22]朱述凤,张 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7):781.

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女性;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中断原因;应对措施;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7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c)-0148-04

Investigation of the reason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the understanding degree of related knowledge about the recovery of the pelvic floor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JIANG Wei-mi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the Third Hospital of Nanch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9,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female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and the understanding degree of related knowledge about the recovery of the pelvic floor to put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female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terruption rate,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women.Methods 134 cases of self interruption pelvic floor muscle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from June 2010 to April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understanding degree of related knowledge about the recovery of the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was understoo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and the corresponding health education was given.Result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was "knowledge of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was completely not understood",and it accounted for 82.1%,"time could not be arranged" accounted for 36.4%,secondly,"shy" and "short term wa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desired""higher cost" accounted for 27.5%,16.3%,12.0% respectively.After the health education,the understanding degree of related knowledge about the recovery of the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pregnant women was more and more in-depth, and compared before the health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Female;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Interruption;Countermeasures;Investigation;Research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是严重影响女性日常生活的常见病,可造成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和产后女性障碍等,约1/3的成年女性存在FPFD,其已成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5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作为江西省FPFD防治项目参与单位,我院于2010年6月引进了法国PHENIX盆底康复治疗仪,开展FPFD防治工作。本研究通过调查该类患者中断治疗的原因,针对个体制订盆底功能治疗训练的修正方案和个性化方案,旨在提高治疗依从性,提升女性生活质量。

1ο笥敕椒

1.1调查对象

选取2010年6月~2016年4月南昌市第三医院妇产科的134例自行中断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2~65岁,平均(36.2±3.4)岁。

1.2方法

采用电话联系的方法了解134患者产后盆底肌康复中断的原因。当有女性患者自行中断治疗时,专职研究人员即电话联系中断治疗的女性患者,询问造成治疗中断的主要原因,并将结果进行记录。最后将全部134名女性患者治疗中断的主要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制成统计表。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134例患者关于产后盆底肌康复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相关知识了解情况,包括盆底肌康复治疗的意义、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的次数、康复治疗的疗程、康复治疗时的注意事项、康复治疗的目的、康复治疗的作用。②康复知识了解的需求情况,包括科学进行盆底肌康复相关知识、盆底肌松弛相关知识、产后尿失禁相关知识、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相关知识、提高性生活质量相关知识。

根据治疗中断的原因以及盆底肌康复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课,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更多的女性了解FPFD的知识、相关的预防及治疗内容,为女性积极接受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做好理论指导。

于孕妇第1次到我院听课前进行问卷调查,自行填写内容,统一收回。上课结束后,再次发放同一调查表,填写完毕后收回,回收率为100%。比较教育前后的康复相关知识了解程度。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盆底肌康复中断原因调查

导致盆底肌康复中断的主要原因是“对盆底肌康复知识完全不了解”,占82.1%;“时间无法安排”,占36.4%,其次分别为“羞于表达”“短期难以达到预期”“费用较高”(表1)。

2.2健康教育前后产妇对相关知识了解情况的比较

健康教育课后,孕妇对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的各项相关知识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与课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健康教育前后孕妇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知识需求情况的比较

健康教育课后,希望了解盆底康复训练各项相关知识的孕妇所占比例明显提高,与课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导致盆底肌康复训练中断的主要的几个原因是对盆底肌康复知识完全不了解、时间无法安排、羞于表达、短期难以达到预期和费用较高。

通过讨论发现,约80%的女性患者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医院应对措施来继续坚持治疗,因此,我院工作人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以降低女性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中断率,为提高女性健康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FPFD具有不危及生命和隐蔽性的特点,因此选择就诊和治疗的女性相对较少。人们对FPFD的认识缺陷是影响筛查、治疗的主要原因[1],如何让治疗中断患者认识到FPFD的危害,更有效地提高其保健意识、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医院应加大健康宣教的力度,采用个体化方案结合产后产妇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给予每个产后产妇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针对个体病情需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以便更有效地达到产后盆底康复的目的,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3.1健康宣教

及时有效的健康宣教是做好盆底康复的前提因素[2]。将FPFD的相关知识制成宣传版面悬挂在妇、产科门诊处,使更多的女性了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知识、相关的预防及治疗内容。在条件许可的状况下,印发宣传单页及手册,方便患者传阅,提高全民对FPFD的认知能力。开设公益性的女性盆底健康教育课堂,使大众能更有效的学习到关于盆底的相关知识,为女性积极接受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做好理论指导[3]。

3.2调整妇产科门诊康复治疗时间

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专业康复师尽量为女性医师,并且提高她们的共情能力[4-7]。针对上班族女性因工作原因无法按期完成诊疗周期而放弃康复治疗的问题,专业康复治疗师应开放周六、日治疗预约,采取不限定固定的康复次数或模式等方式,保证患者拥有充足的就诊时间。

3.3提升康复治疗师的专业素质

提升康复治疗师的专业素质在女性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至关重要。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师能将患者的病情及时准确地反映给患者及其家属,能更好地进行医患沟通,帮助患者答疑解惑,为饱受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正确指导,促使患者作出明确的判断,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治疗措施。在提升康复治疗师的专业素质方面,妇产科门诊应增设高年资医师承担盆底筛查、咨询、康复治疗的指导工作,详细询问病史,根据患者肌肉受损类型和程度决定康复治疗方案,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3.4 制订个体化盆底功能治疗训练的修正方案

目前,个体化医疗在临床的应用主要有肿瘤、糖尿病和高血压管理[8-10],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在女性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也应借鉴。每位女性的盆底损伤情况不同,造成的功能障碍也有所不同,其心理方面、药物耐受方面、对病情的认知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制定诊疗计划时,康复师应充分了解病患,制定适合患者本人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在强化盆底肌肉收缩或舒张时,应区分不同纤维类型进行。为唤醒和增强盆底肌肉收缩或舒张,采用刺激频率、脉冲、强度等都应根据接受治疗的个体情况调整,不应生搬硬套,造成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以至于自行中断治疗。

3.5盆底肌锻炼法专业指导

专业的盆底肌锻炼法指导首先能使患者坚定信心,其次,它能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更关键在于它能带来更好的疗效,能够有效促进女性健康事业的进程。康复治疗室要指导开展专业的盆底肌锻炼法(Kegal运动),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力,尽早实行自我护理,减轻家庭负担。女性盆底肌肉康复治疗是运用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原理,依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训练模块,直接测量盆底的肌电信号,以该肌电信号为指导,有效地帮助患者制定盆底肌肉放松和收缩的计划,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该方法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11-12],因此,坚持科学的盆底肌康复训练尤为重要。

3.6加大优惠幅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医疗行业的干预,加大σ搅剖乱档耐度搿5是国家财政投入占医院收入比重的不到8%[13-15],因此,医院应该积极寻求自身特有的方法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对于经济较为困难无法支付整个治疗过程的女性患者,医院应该本着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态度适度减免部分医疗费用,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综上所述,虽然女性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中断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可以通过调整诊疗方案解决。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可行性很高,能极大地提高女性的骨盆健康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红,吴艳.产后盆底肌肉刺激对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肉近期疗效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2):145-146.

[2]王雪梅.健康宣教对女性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效果影响[J].吉林医学,2013,8(1):59.

[3]包军容,谢素娟.女性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21-22.

[4]邓晓云,张海燕,吴秀娜.162例孕妇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知识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0,8(7):1778-1779.

[5]王晓阳,杨丽霞,覃爱开,等.66例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认知与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5A):35-36.

[6]王晓燕,彭晶共.情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8A):2032.

[7]张乃连,刘美丽,男护士与女护士共情能力对比分析[J].全科护理,2012,12(1):103.

[8]侯梅萍,曲惠卿,肖筑蓉.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个体化应用的健康促进模式[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9):17-19.

[9]栗印军,周晓龙,邢芸芸.抛开一线治疗的争论采取个体化的降压治疗――解读最新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3):27-29.

[10]钟华.恶性肿瘤的过度治疗与避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2):107-108.

[11]陈少青,刘颖琳,陈岱佳,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4752-4753.

[12]朱兰.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基础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5,34(5):4-5.

[13]陈月秀,刘彩金,陈小红.女性盆底肌肉康复效果评价[J].交通医学,2011,25(5):280-285.

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康复;机构康复;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A

脑卒中是我国的多发病, 致残率较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70%~80%脑卒中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 生活不能自理者高达42. 3% [1-4] , 不但患者非常痛苦, 其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也十分沉重。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尚缺乏专业的康复中心,三级医院康复科、康复医院等机构式康复资源又十分有限, 康复费用高、周转率低、覆盖面小, 无法适应我国脑卒中患者数量多、分布广、经济条件有限的状况[4-7] 。为此, 开展经济、方便、有效和规范科学的脑卒中社区康复, 对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为比较脑卒中社区康复和机构康复效果,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至2011年住院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80例, 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47~85岁,平均65.7岁。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年龄:治疗组56±2.7岁,对照组57±3.6岁,两组相比,t=1.61,p>0.05。病程:治疗组14.8±7.5W,对照组16.6±5.4W,两组相比,t=1.26,p>0.05。性别: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男性24例,女性16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 、ADL评分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表1).

表1. 社区康复组和机构康复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恢复期脑卒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标准。

1.3 治疗方法 社区康复组用引导式教育、运动想象疗法、作业疗法、运动再学习法;机构康复组用引导式教育、神经发育疗法、运动再学习法、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疗程3个月。

社区康复组由专业的康复师制订与患者家庭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的完善功能训练计划和康复治疗程序,对患者家庭成员进行相关培训, 使其掌握真正实用、有效、简单的康复技术,以家庭为基地进行训练和延伸性治疗,巩固和发展患者在医院内康复治疗的效果。

1.4 疗效观察 由两名有经验而不知分组情况的康复主治医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用Kenny自我照顾指数(ADL 评分系统)进行康复评定: 0分为完全依赖,1分为大部分帮助,2分为少量帮助和(或)监督,4分为完全独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6.12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 果

表2. 社区康复组和机构康复组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ADL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每组治疗结束后ADL评分均较疗前显著性升高,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提示两种康复治疗均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

表3. 社区康复组和机构康复组治疗费比较(万)

两组治疗费比较,差异显著(P<0.01)。

3 讨 论

2012 年, 我国60 岁以上人口达1.85 亿, 超过人口总数的15.8%,老年人为脑卒中的高发人群。在目前我国康复服务体系和网络还不够健全、完善,医院康复病床仍极为紧张的情况下, 为行动不便、经济来源有限的脑卒中患者提供有效、方便、经济、规范和科学的康复服务, 不但可以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4-8]。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ADL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每组治疗结束后ADL评分均较疗前显著性升高,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提示两种康复治疗均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但两种康复治疗的疗效相近。说明由专业的康复师制订与患者家庭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的完善功能训练计划和康复治疗程序,对患者家庭成员进行相关培训, 使其掌握真正实用、有效、简单的康复技术,以家庭为基地进行训练和延伸性治疗,是可以和机构康复一样地有效地巩固和发展患者在医院内康复治疗的效果。两组治疗费比较,差异显著(P<0.01),提示社区康复与机构康复相比, 在取得相同的康复效果下, 费用低于机构康复, 还大大的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够用较少的投资取得较大的康复效果。

本研究说明: 规范和科学的社区康复,不但能调动社会力量,促进脑卒中功能障碍者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还能够大大的方便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降低其康复费用,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江晓峰, 赵庆洁, 胡雪艳,.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初探[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14(12):1149-1150.

2. 毕家香,周利民.脑卒中社区康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推广及临床评价[J]. 中国康复,2010,25(4):311-312.

3. 吴矿文,江滨,梁杰. 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14(35):4025-4026.

4. 焦丽琴,高淑凤,张桂茹.不同社区康复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 山东药, 2010,50(41):50-51.

5. 张诗敏,杜雪平,胡海鹰. 社区康复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14(25):2918-2919.

6. 陈瑾,倪朝民,陈进 社区康复对腩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04):322-323.

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肿瘤;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73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65-01

肿瘤患者受自身疾病和并发症的影响,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生理和回归社会障碍等[1]。目前,肿瘤的综合康复治疗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但从整体上来看肿瘤康复方案还不够完善,有的成功案例缺乏有效的验证,难以作为通用性方案进行普及;患者受知识水平、经验等方面的影响也无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康复方案[2]。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已迫在眉睫。我院对收治的45例肿瘤患者进行了以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运动疗法、营养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措施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康复治疗,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45例各类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4±15.24)岁。有19例肺癌,8例乳腺癌,3例胃癌,4例甲状腺癌,3例肝癌,2例食道癌,3例卵巢癌,1例胆管癌,1例结肠癌,1例淋巴瘤。临床分期有15例Ⅰ期患者,8例Ⅱ期患者,7例Ⅲ期患者,15例Ⅳ期患者。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预计生存期>6个月;卡氏评分不低于60分;自愿知情。排除标准:精神病患;未满18岁的患者;存在骨折风险患者。

1.3 方法

患者均进行肿瘤常规治疗,于康复治疗前完成SAS、SDS[2]以及生存质量调查[3]并做好相应记录,于治疗后再次进行评分和调查。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后随访2~12个月。①心理干预。安排心理医生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②运动疗法。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③由营养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健康食谱,,患者出院时给予营养指导和建议。④健康教育。每周进行2~3次的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一定的肿瘤知识,开办各种有益于患者身心健康的讲座。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

2 结果

生存质量调查显示,本组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疼痛、困倦、失眠、丧失食欲以及气促等情况,经过综合康复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有效缓解。与治疗前相比,SAS和SDS评分也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生理障碍以及社会回归障碍等问题,综合康复治疗是指综合采用常规治疗、心理干预、运动疗法等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以期能最大限度的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生命。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已认识到综合康复治疗对于肿瘤患者的重要性,呼吁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但直至目前为止,与肿瘤康复治疗有关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有鉴于此,本文就肿瘤康复治疗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尝试和探讨。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综合采用了心理干预、运动疗法、营养指导、健康教育等康复手段对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45例各类肿瘤患者进行了治疗,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各项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与治疗前相比,SAS和SDS评分也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探讨肿瘤康复治疗的手段和方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需要多学科协调配合,建立一整套富有针对性的医疗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从整体上提升肿瘤康复治疗水平,真正提高肿瘤患者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董志伟,谷铣之.临床肿瘤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9.

[2] 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二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张素霞.疼痛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63-64.

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脑梗塞;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现代康复疗法中药制剂具有多靶点和多向调节的药理学作用,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还有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疗法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疗效已进行过大量临床研究[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对比单独使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为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梗塞患者,其中38例,女22例,患者年龄为40~73岁,平均年龄为(59.6±6.4)岁。所有患者均进行2次以上的脑CT检查。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疗法:①中药调理:中药治疗首先要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组方用药,多选用钩藤12 g,建菖蒲15 g,麦冬15 g,天麻12 g,牛膝12 g,甘草6 g,白芍15 g,赤芍10 g,川芎10 g,三七15 g,丹参15 g,红花(后下)12 g等水煎服,1剂/d,其中根据患者的气血津液、寒热虚实进行加减。②中医针灸:头部穴位采用斜刺方式,肢体穴位采用直刺方式,进针后每隔10 min将刺针捻转1次,留针30 min。1次/d,其中根据患者证型的虚实而选取补法或泻法,连续针灸10 d为1疗程。

现代康复护理疗法:在使用药物进行传统方式治疗的基础上,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采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①上下肢的功能锻炼:四肢保持处于良好的摆放位置,并视情况反复性对上下肢进行适度的锻炼,上肢主要进行适度伸展,下肢进行屈曲动作,要注意动作力度的适当。②转换:在床上循序渐进变换,从卧位缓慢变为坐位,并逐步转为站位姿势,以防止长期卧位身体出现僵直。③行走训练:锻炼患者自己独立行走的能力,先在平地慢慢行走,逐步过渡到爬楼梯等的练习,锻炼患者肢体的屈伸功能和关节的灵活度[2]。

采用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1995年)上制定的有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评分标准(CSS)①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②参照 Barthel 指数对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情况(ADL)进行评定。③采用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STREAM)。主要测量患者的患侧,由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和基本活动3大部分组成。总分70分(上、下肢各20分;基本活动为30分)[3]。

2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患者的肢体的运动功能变化、日常生活动动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

3讨论

本研究治疗组患者,在采用现代康复治疗的同时还配合中医针灸、推拿、以及根据辨证分型后施以汤剂治疗,临床验证后,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中医理论认为临床脑梗死一般是由于气虚络瘀导致的,常规治疗原则是化瘀养血、通络活血。而针灸和推拿都具有活络舒筋、行气活血的功效,同时对脑梗塞患者的肌肉萎缩以及关节、脑血管痉挛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现代康复训练,或是中医综合康复治疗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肢体的运动功能变化、日常生活活动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但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较现代康复疗法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了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临床治疗脑梗塞中大力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王立军,张霁,刘金五,等.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9,2(06):45-46.

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康复辅具;小儿脑瘫;复治疗效

小儿脑瘫是儿科康复重要方面之一。近年来,小儿脑瘫在我国发病率越来越高,应给予重视。在我国医疗日益发展的今天,脑瘫儿童康复手段已经不再局限于物理疗法、心理治疗、手术矫形等方法,而辅助器具等矫形器疗法也加入康复事业中。以前的脑瘫患儿康复疗效并不明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瘫问题。所以综合康复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得把脑瘫儿童潜能发挥出来。综合全面的康复手段包括:社会康复;职业前培训;教育康复;医疗康复。而辅助器具治疗是医疗康复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辅助补救脑瘫儿童行为缺陷,以致激发患儿的最大潜能,主要包括方面有步行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自立,接受教育等等。本研究是通过选择脑瘫儿童患者100例,随机抽取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加辅助器具治疗,探讨两组医疗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小儿脑瘫通过国家专门研讨会的标准分型。100例患者的年龄在5个月~8岁之间。通过男女性分别随机分组,对照组男性为32例,女性为18例;治疗组男性为28例,女性为22例,见表1。

1.2方法药物治疗:脑瘫儿用神经药物静脉输注,包括有脑活素;脑复康;巴氯酚;胞二磷胆碱;神经节苷酯等等。一共进行5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5d。部分癫痫伴随者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只采取药物治疗。治疗组不仅采用药物治疗,还使用辅助治疗:要求家长在家里给患儿做辅具康复训练,每天早上和晚上各1次,每一次时间控制在1h左右。使用的治疗辅助器具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有6大类:训练辅助器;矫形器;防护器;移动辅助器;纠正姿势辅助器;游戏用具等。具体器具用到形垫组合;花生和圆柱球;站立架;儿童滚筒;液压踏步器;儿童梯椅;步态纠正训练器等。6大类辅助器材符合国际标准。

1.3疗效标准参考曹志芳等[1]拟定方式进行综合运动测试。运动测试一共有有4个等级,包括有优、良、中、差;打分范围分别为10分、8~9分、7~6分、≤5分。每个等级涵盖10个运动项目: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走跑跳等。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t检验。

2结果

100例患儿经过5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了好转,这说明药物治疗和辅助综合治疗都是行之有效的。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在4项评分上都要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优良率为86%,而对照组只有50%。在治疗组评优38例患者中,其中年龄5个月~1岁有21例,而差评的3例年龄均接近5岁而且症状全为混合型脑瘫.这说明患者年龄越小,症状越单一,综合康复效果越好,而且治疗的预期时间也相对较短,见表2。

3 讨论

小儿脑瘫划定依据是婴儿期之前(包括婴儿期)的脑发育缺陷和进行性意外的损伤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75万脑瘫患儿,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4个脑瘫患儿[2]。治疗脑瘫患儿的费用是比较高的,这是由于治疗疗程相对长造成。在国内医院及其他康复机构,治疗师的数量相对不足,日益难于满足当今需求的情况下,在家庭进行康复治疗显得很必要。但是家长在康复方面的能力跟专业的治疗师差距大,这在训练方式不科学,效果不理想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如何让患儿很好得配合;如何增加相对的康复工具等,都可以增加脑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康复辅具可以明显得提高家庭康复疗效,提高脑瘫康复质量。

显示,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在评分指标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走跑跳等10项功能上都有疗效,但治疗组采用药物加辅助器材的综合康复的效果更加显著。

辅具的作用有:①纠正患儿的姿势,有效控制痉挛,提升形体运动;②辅具在患者卧、翻、跪立、站立位、坐位、爬行、行走等提供多种治疗方案。③患儿的具体情况经专家诊断与评估过,给患者家长制定具体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治理疗效。本次研究中还可以看出,脑瘫患者的年龄越小,症状单一的,治疗时间比较短,预期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小儿脑瘫治疗是一个疗程漫长的过程。单一的药物治疗能得到一定的效果但还必须借助辅助康复器材。康复治疗专家根据患者制定具体方案,家长在家中对脑瘫儿有针对性进行综合康复,把握治疗时间和训练质量,使小儿脑瘫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