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启发式;因人施教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说教式,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备受青睐,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就。本文主要分析了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存在的误区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在点拨、贵在引导及妙在开窍”精妙之效。但由于其教学实践历程较短,迄今尚未形成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大部分老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时无章可循,容易走向教学误区。(1)提问即启发误区。部分老师过于夸大提问的教学价值,错误地认为提问即启发,以至于在课堂教学中满堂设问、随意提问等现象屡见不鲜。提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问题质量不高,且点评答案环节的空缺,这样的提问式启发教学形同虚设,启发成效甚微。(2)结果启发式误区。部分老师借助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时,往往事先会对问题准备好一个标准答案,在学生思考、回答之际,会诱导学生向标准答案趋近,即使某些学生的回答具有新颖性、创新性,但老师也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这种结果式启发存在很大弊端,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情节严重者,会造成老师不发问、学生毫无思路的局面。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丰富教学内容,实施启发式教学

如何启发学生思考,何时启发,何处启发?启发式教学要想启发得好,启发得巧妙,让学生产生拨云见雾、醍醐灌顶之效,使启发式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如若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扎实的语言素养,想必是很难实现的。就拿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八则》来说,这篇文章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论语、孔子,对孔子的认识只局限于教材注解:孔子为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为了进一步了解孔夫子圣人,就需要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孔子的伟大之处,同时需要老师引进孔子儒家、仁者无敌等思想,向学生讲解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及其所研发的因人施教、循循善诱等学习方法,以此启发学生认知孔子的“伟大”之处,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热情。总之,启发式教学要做到有问必有答、有疑必有启,用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

2.巧妙设疑,实施启发式教学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是教学活动的主线。有效提问、巧妙设疑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还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运转,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为了避免走入“提问即启发”的教学误区,在启发式教学中提问要做到以下两点:(1)要精心准备课堂提问,在易引发争论和思考处设疑。争论容易激发学生思考,争论状态下的学生思维最为活跃,因此,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争论,要引发出不同的声音。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寓言故事,在“塞翁失马,是福是祸”争论处设疑,让学生对“福祸”之说发表观点,相互争论,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2)注重答案点评。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对于学生的答案不做过多的点评,有些老师甚至直接拿出标准答案,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_,是否合理。答案点评环节的空缺造成了问题启发没有发挥最大的价值。因此,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中肯性的评价,让学生明确在思考过程中的空缺点和正确方向,不断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

3.因人施教,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强调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学生作为独立的教学个体,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大相径庭,存在客观的差异。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如果沿袭传统的“一刀切”“一风吹”的教学模式,不尊重学生个体间差异的客观事实,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只是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不能使每位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进步的。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一定要注重启发教学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设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启发式问题。对于难度较低的问题可以让思维反映较慢的学生回答,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增强学困生语文学习的信心;而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升华学生逻辑思维。启发式教学要把握好简单复杂和抽象具体的原则,要看清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参差不齐的客观现实,让每位学生在启发式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吴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娄志军.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建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3]孙蔓娜.21世纪初香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研究[D].扬州大学,2009.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第2篇

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

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

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

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

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

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

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

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

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

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

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

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

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

结论。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

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

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

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

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

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

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

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

,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

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

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

。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

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

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

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

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

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

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

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

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

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

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

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

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

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

,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

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

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第3篇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第4篇

教师要想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必须掌握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一句格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况孔子和朱熹的思想,就合称“启发”或“启发式”,其原意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从古代启发式教学的经验论述中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启迪学生智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要想搞好启发式教学,必须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启迪学生智慧,但这并不排斥传授知识,要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启迪学生智慧,在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中又注意传授知识。

二是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启发式教学要求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启发、诱导、激励,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在于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适时合度,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要讲最佳火候,寻找最佳突破口。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求学生在达到“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火候。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进行启发,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拔响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教师为启发学生而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中,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启发式教学要想真正取得实效,还必须了解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了解实际包括: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

三、创设情境,激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地遨游。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能够催人奋进。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师生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而且有师生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两者水融,共同起作用,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生动活泼、饶有兴味,才能取得成功。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是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学不是单纯地授与现成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地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知识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跃跃欲试、处于愤悱境地时,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

二是创设激奋情境,唤起学生激情。激情是强烈的、激进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激奋的情境,唤起学生亢亩的激情,就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作一种乐趣,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三是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直理的源泉。而创悬念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在最佳处设置悬念。

四、设置疑问,激活思维

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激疑导思,必须学生“设疑”

一是在“巧”字上设疑。设疑贵在巧,巧表现为设疑的方法要巧,时机要巧,地点要巧。方法巧,表现为设置的疑问能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渴望。时机巧,表现为设疑的时机要寻找最佳点,不管是课始、课中,还是课尾,都要巧作安排。地点巧,表现为设疑要设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通过随后的释疑解感、开通思路,可以启迪学生智慧。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原则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探索启发式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启发式教学,目前学界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者往往从实证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太重视运用人学原理对启发式教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运用人学原理——主体性原则作为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对启发式教学加以探索。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它主要有三种规定:

其一,把人看作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其三,应把实践看作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体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各方面的全面影响。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不但要创新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倾注爱心。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快乐中渴望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进而主动学习。启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一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和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条条框框的理论,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践结论,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实践结论与所学有关知识理论加以对照,这样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兴趣,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能力,在这种启发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能获得许多高于书本的知识,这样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主体性原则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的“启”,学生的“发”也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体性原则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2005年9月10日,总理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并指出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一)理论意义

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日:“不愤不启”,怎样让学生“愤”,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使学生发生疑问,然后查出他们疑难的地方,接着再调动他们开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诱导他们从许多方法中选出更好的方法,最后加以验证,如果不对,就换个法子,如果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简单地说,这就是“愤”,“愤”就是揭示矛盾,就是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起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揭示被认知对象隐含的矛盾,让学生在发现这些矛盾时就会觉得兴奋,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调动起来。这样也就容易达到启发的目的。

主体的意识性和实践性是启发式教学的现实基础。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乍为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教师,是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它可能是被赋予了问题情境的问答与讨论,也可能是在轻松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留痕迹地创设了启发的情境,渗透了启发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充要条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火把与火柴”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通常是“点燃”、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是探究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固然有视学生为上帝的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教师不能消极地坐等学生主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上帝。因此可以说,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和谐的主体间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人类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启发式教学要体现的和谐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灵感的进发,能够让师生通过互动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及团队合作氛围,这是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趋向。

(二)现实意义

1.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实现自主创新。从我国的教育教学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创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拥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专制型”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因恐惧而产生被动学习的态度,思维也相应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导致师生互动渠道阻断,使得教师与学生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无平台可依,从而失去启发式教学展开的条件。与“专制型”的课堂氛围相对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则完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又充分重视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自信的、主动的,思想是开放的、自由的,师生交流是平等的、和谐的,这为启发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第6篇

其启发式理念体现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首先,孔子强调必须待学生出现“愤悱”后,教师才能实施启发;其次,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必须适度启发。

一是“引而不发”和“自省自得”。“引而不发”是针对学生自求自省后可自得而言的,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基本形式。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思、行发展主体能动性,从而促进完美人格形成。因此,“自求自得”是孔子眼里最理想的教学形式。

《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2]是说教师要像射手一样,满弓搭箭而不发,做跃跃欲试样,以此启发和诱导学生,让他们领会“习射”的关键。“引而不发”是一种不具体涉及学习内容,只指示目标、范围和方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求自得”的形式。

二是“愤悱启发”和“适度启发”。“愤悱启发”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以产生“愤悱”为逻辑起点,学生自求自省后仍无法解决疑难,由此产生“愤悱”心理。孔子然后才“开其意”、“达其辞”。如“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又如,问政、问礼、问事君、问为邦等,均由学生发问,孔子应答。近代许多教育家、思想家对“愤则启,悱则发”都有过强调与阐释。指出:“做教员的,不可一句句或一字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3]

启发之后,有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说明目的已达到;但学生在启发后仍不能得,这时教师“则不复也”,交由学生再学再思。“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4]。

综上所述,孔子的启发形式教学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索,有效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我们亦可从圣人的言行中汲取一定智慧。我认为可以有如下启示: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情绪感染力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愤悱”就是这种激情的外在表现。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情绪的感染性这一特征,让它传导至每个学生。

思想政治课本身就肩负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重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我国政党制度教学中,提到民主人士闻一多,我带头引唱《七子之歌》,声音哽咽了,眼睛红了,在这种情绪感染下,学生哭泣,捶胸顿足,悲愤之情油然而生。自此之后,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明显提高,课间喜欢围在我的身边,除了询问学科难题外,更多的是阐述对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的见解,聆听我的观点。由此可见,丰富的情绪感染力是教师启发式教学的一大法宝。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待弟子出现“愤悱”之后,适时启发,如果弟子继续追问,孔子就会给出更深一步的解释。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显然是在出难题,而孔子没有表现出丝毫犹豫和迷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孔子本身自我省悟力高,加之丰富的社会阅历,是博学的圣人,这样才能在学生提出各类问题时应对自如。

部分教师专业修养不足,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提问尚且无法解答,更不必说学生提出的课外问题。这样一来影响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尊严,二来启发式理念更无从谈起。

在文化生活某课中,学生进行了德与才的辩论。有学生咨询我司马光的观点倾向于哪个,我回忆略带讲解《资治通鉴》的内容,列举晋国智瑶灭亡的例子,说明司马光更倾向于德。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文史类学科涉及范围广,知识衍伸性强,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多多了解诸如经济、社会、哲学、军事等各科常识。这样在学生需要启发的时候就可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三、教师要有严密的逻辑分析归纳能力

解读《论语》,乍看之下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其实看似不合逻辑的事,往往却是最合乎逻辑的。阅读《论语》中的言论没有丝毫前后自相矛盾。仔细分析孔子的启发式过程,实则存在两种逻辑特点:

第一种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逻辑,也就是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孔子直接给出结论性普遍定义。如交友问题上,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另一种是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绎逻辑。一部短短的《论语》,“君子”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先是要求弟子努力成为君子,然后一步步教育弟子,君子应该有哪些具体言行标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卫灵公》

……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教学质量

自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时期就对“启发”有所研究,《论语・述而》中表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则言“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他认为教师应该懂得启发学生进行教学传授,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以及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等各方面结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举一反三以及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以下将对启发式教学实施进行具体分析,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用恰当的形象比喻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学会利用简单、好理解的故事引入,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故事往往能够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来,无疑不是学生的学习享受过程。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时,文章描述的社会背景、社会现状等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又如,李白的《送友人》创作的背后也有一段亲密友谊的佳话,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另外,对于那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诗歌、散文等作品都可以直接转换成故事展示给学生。比如,叙事诗歌直接转化为小故事、长篇小说压缩成小故事等,不断启发学生创作型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用恰当的比较启发学生思维

比较可以是同一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形象比较。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与“智叟”,在名字上、行为上、观点上的鲜明对比,集中地表达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思想。又如,在鲁迅的《故乡》中,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笔下少年时期的闰土无忧无虑、活泼开朗、聪明伶俐,而成年后的闰土形容憔悴、神情呆滞、言语拘谨,运用这些对比的写法意在表明作者想抨击的社会现状。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第8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阐述。在这句话里,孔子清楚干脆地指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也就是举一反三和启发。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举一反三,实际上仍然是强调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绝不能用灌输代替学生自身的思考。后人是在孔子的基础上不断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最终概括了“启发式教学”的观点。现阶段启发式教学方法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均得到了普遍推行,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项作用:

1.使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为了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一般会提出各种不同角度的办法、路径,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形成;

3.坚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肯定会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注意的是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答案是学生自己得出的,不是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新颖的、有价值的思维过程。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师灌输,学生必须自愿接受”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学生的思维主要是记忆显性思维,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是当前每一个体育教师面临的不可逃避的历史课题。我们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开发运用本土体育,丰富课程内容,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应该得到充实,我们的体育课堂引进本土体育能使学生更了解民族以及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使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家乡。在我国地方传统体育中,既有表演性、娱乐性又能强身健体的项目颇多,并且这些项目还有着简单易学的特征,非常符合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三、积极尝试、推行快乐体育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愿望。缺失掉这种力量,教育过程中的任何技巧和措施都没有任何效果。为了我们的体育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情景设置。为了达到设计的教学目的,创设、再现情景,教师可把课堂内容变成小故事,通过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再现故事情节。或者设计成一个或几个小游戏,体现了兴趣激发的理念,教学效果实现事半功倍,同时培养了学生团体协作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使得教学内容比较方便、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就被大大提高。例如,广播体操的教学,讲解完一节之后,紧接着安排视频播放,让学生生动地从多角度学习广播体操。那整齐的队伍,标准的动作,优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认同感和主动性。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