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管理概念

慢性病管理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慢性病管理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慢性病管理概念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从慢性病概念及其研究范围、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慢性病的几个问题。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原则。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级预防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转变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7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周婷玉)卫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这说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类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表现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渐地、进行性地减退,需要治疗和护理。就我国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2 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数目多,范围广,暴露方式形形,交织作用纵横交错,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讨致病机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上百种,甚至更多,但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烟 吸烟至少可以引起20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儿低体体重等。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吸烟引起的死亡约490万人,占总死亡的8.8%。

2.2 饮酒 过度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严重饮酒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还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症 慢性病的发生与膳食方式及结构关系密切,与膳食有关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关系,与发病有关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如WHO 2002年估计高胆固醇每年引起约440万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及进食方式等,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2.4缺少体力活动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有关。

2.5 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发现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溃疡,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与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6遗传与基因 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家族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基因流行病学对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7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多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对疾病发生的协同作用与方式十分重要。不仅能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而且能为正确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能够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等。健康保护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如矿工采用湿式作业来减少尘肺的发生,控制吸烟来预防肺癌,接种乙肝疫苗宋预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3.2 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生、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大多数慢性病因不明,要完全做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由于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行的。如黏膜白斑及皮肤慢性溃疡易发展成为皮肤癌,宫颈糜烂易发展为宫颈癌等发现并及时治疗各种癌前期病变,属于肿瘤的二级预防。产前检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而早期做出诊断,进而终止妊娠,属于遗传病的二级预防。

慢性病管理概念范文第2篇

提高慢性病人员的健康意识在近3个月的慢性病管理计划中,通过慢性病知识讲座、一对一的复诊服务,不断向慢性病人员灌输慢性病相关知识,使慢性病人员能够认识到慢性病的危害,提高健康意识,正确对待自身的慢性病问题,主动地、有意识地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帮助慢性病人员有效运动在慢性病管理中使用能量监测仪,使服务对象的总运动量、有效运动量和有效运动量占总运动量的比例都有直观的显示。慢性病人员可以直接看到运动的图形,管理人员讲解图形的意义后,慢性病人员自己就可以知道运动的效果如何,从而对运动实现客观而有效的监管。

指导慢性病人员养成科学的膳食习惯为慢性病人员讲解科学合理膳食习惯的重要性,重点讲解各种不良的膳食习惯对慢性病人员的危害,从而让慢性病人员重视日常的饮食摄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普及饮食知识,告诉慢性病人员每人每日应该摄入多少盐、油、水,一日三餐的饮食结构该如何安排,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怎样才算合理,如何做到膳食和运动的总体平衡,为慢性病人员发放一套“健康礼盒”,内有“控盐勺”、“控油壶”、“腰围尺”、“计步器”等日常健康管理工具,指导慢性病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控盐勺”、“控油壶”,帮助他们更精确地掌握这两个指标。另外,告知慢性病人员对于蔬菜、水果、鱼、肉等食物要进行登记,然后再平摊到每一餐、每一个就餐的人,最后得出自己每餐的每种食物摄入量。对按个出售的食物,灵活运用食物交换份图谱,将其换算成客观的数值进行计算。通过软件系统将膳食和运动的分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定量分析慢性病人员每日的能量平衡情况,即摄入热量与消耗热量、三大营养素热能及三餐热量是否平衡,从而有效指导慢性病人员通过膳食和运动的改变来达到二者的平衡。

另外,为每个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把平时开展活动的情况及电话回访的信息进行记录,完善健康档案,将其作为后续工作的基础。发放健康处方,注明饮食、活动、自我监测与科学用药的要求。定期发放宣教手册,并邀请专家举办相关知识讲座、面对面地解答病人和家属关心的问题。定期电话回访,提醒患者复查身体、注意饮食与休息等。

实践表明,通过健康管理可以帮助慢性病人员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建立科学的就医以及诊疗观念,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控制整体医疗费用。

何为健康意识?健康意识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对健康的信念和观念,即对健康价值的态度和能否获得健康的信心;②为维护自身健康而必须具备的卫生保健知识和理念;③积极参与、自觉维护自己与他人、公众健康的意识。

具备良好的健康意识对实现自我健康保护、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健康政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备良好的健康意识的人知道:幸福最基本的标准之一就是拥有健康,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事业和幸福的保证,是人们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们各种活动的最终目的之一。

人的生命和健康是需要呵护和管理的,如果缺乏良好的健康意识,就难免会遭受疾病的困扰。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工作压力大,很多人往往由于忙碌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有的人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长期超负荷地工作,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甚至要钱不要命,结果往往是丢了健康,甚至落得人财两空的结果。

健康的身心来自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自于健康意识。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健康意识,人们才会懂得调控自己的生活,掌握一定的保健与急救常识,自觉地调整好心态,管住嘴,迈开腿,科学养生,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要以为呵护健康、定期体检、养生保健仅仅是老年人的事情,青壮年乃至少年同样需要注意呵护自己的健康,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注意养生保健。有些人认为自己平时又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没必要去进行健康体检。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许多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糖、肝功能异常等,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可一旦等到你有了“感觉”的时候,往往已经出现了并发症。因此,笔者在此呼吁,一定要牢固树立健康意识,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之史,不要等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才想起呵护自己的健康。

慢性病管理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慢性病; 老年人; 综述;

Abstract: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all chronic diseases.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heory and using holistic nursing concept,nursing staff can integrate unique nursing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dern nursing techniques of w estern medicine and take dialect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patients-oriented concept.The practi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statu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ronic diseases among elderly patie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aiming at providing better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elderly.

Keywor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The elderly; Review;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有数据显示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1],且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慢性病老年人大多病情平稳,需要的是用药依从性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坚持[3]。有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其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将优化的中医单病种护理方案进一步规范化,使护理步骤更为清晰、明确,加强对于临床护理行为的指导与监督,同时突出中医特色[5],对老年人较规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应用效果较好[6]。

1、 老年慢性病患者特点

1.1、 生理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病定义为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缓慢的疾病[7]。中医认为慢性病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反复、正虚邪恋、气机不畅等特点[8]。在老年人漫长的病程中,正邪相争会耗伤正气,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亏虚之证。虚则气血、水液运行不畅,继而可能会出现气郁、湿郁、痰郁等症状,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现为虚和郁[9,10]。且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细节,稍有不慎则易出现病情加剧,增加治疗难度以及减缓康复进程[11]。

1.2、 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人心理脆弱,且慢性病病程缠绵、经济负担较重,再有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忌口、控制饮食,生活质量下降,这都会导致老年患者产生郁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损及脾肾。且在漫长的病程中,当病情加重时,患者往往会产生厌世感伤,甚至会拒绝接受治疗,形成恶性循环,即所谓“七情不快,始而伤气,继而及血,郁久成病”[9]。老年人自我照护能力有限,在疾病过程中通常需要家人子女给予更多额外的照顾,这可能会令老年患者对其自身照护能力缺乏自信、主观能动性降低,从而过度依赖他人,形成退行性行为,影响疾病的康复。

 

老年慢性病管理中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综述

 

2、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设定的护理图式或日程计划表,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手段为纵轴,对何时该做哪项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进行详细说明与记录,在患者因病情变化影响预后时,护理人员需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上做好记录与标注的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2]。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结合中医“治未病”、整体观等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使护理计划更具指向性,依照证候的差异性分别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将传统护理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还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自觉性和工作效率,实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符合我国当前医疗形势以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患者为最大获益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慢性病高死亡率的严峻形势[13,14,15]。临床应用中其内容一般包括四步:成立专业小组;制定路径、形成最佳护理方案;实施;监测、评价以及改进。

3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3.1、 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6年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84%,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仅为4.66%[16]。而且部分病程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会依据自身“经验”任意加减药量,依从性差。由于老年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认知水平较低,一般短时间的健康教育很难让其彻底认识到依从性差对自身健康的危害。而现有研究证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中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康复流程讲解、服药注意事项及膳食指导等有序的护理过程,不同于在常规护理中将所有知识和注意事项在短时间内一齐授于患者,耐心、细致、有序的讲解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心理,加强了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17]。

3.2、 对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

WHO统计发现,在中国医疗费用预计中,慢性病的防治费用将占据80%,其带来的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18]。而且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长期带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研究发现,在临床工作中按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操作,保证各项治疗和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及时性,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护理活动中的随机性、盲从性,从而能够防止不必要的消耗[19]。可有效地提高消渴目病[2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1]、脑卒中[22]等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进而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还可提高医院住院床位的周转率[23],较好地体现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相符合[24]。

3.3、 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老年患者自护能力较差,病情易发生变化,而紧凑、有序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人员能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5]。例如,研究发现帕金森患者常并发抑郁、便秘、睡眠障碍、损伤等并发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把健康教育知识贯穿于整个过程,连续反复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学会主动预防并发症,从而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6]。还有研究表明,中西医护理对策在心血管病患的压疮预防中起到了很好的护理预防效果,在降低压疮发生率和提高病患护理满意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7]。

3.4、 对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对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等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组的知识掌握率及总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5,28,29]。再者,就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而言,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使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护理程序相结合,使健康教育的方法更为科学,使患者及家属知道在治疗的过程中需做哪些检查与治疗,了解如何正确调节膳食结构以及如何进行情志疏导,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了科室因年轻护理人员多、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30]。从而达到在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识的同时,还可增强患者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其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利于老年患者在出院后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3.5、 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其内容包含参考标准和结果判断指标,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护士个人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护理缺陷[25]。路径中注明每天应该实施的内容和患者需达到的目标[19],确保了各项护理工作按计划分次少量进行[31]。而且每完成一项内容,都需在路径表单上打勾确认记录,成功避免了因交班等情况带来的漏项缺项,也避免了非必要项目的实施[19]。这可增加护士职业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人力资源,符合当前我国护士短缺的现状。护士在该路径中扮演着制定者、实施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督促护士不断学习中医护理技术和知识,利于护士的个人成长。再有,对管理者而言,护士长需要依据路径表的内容督促、检查每天的护理实施情况,且需对路径进行评价和改进,利于提高护理领导管理质量。

4、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认同不足

根据对我国14个省份进行的调查,在认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确诊后愿意选择在中医医院进行治疗,对中医相对较为认可;在疾病不同阶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时选择应用中医药来治疗,35.24%的患者在确诊后立即应用中医进行治疗[20]。总体上,大部分患者对于应用中医防控慢性病较为认可,但整体满意度较低[14]。患者不仅会对中医护理技术本身的疗效存在疑虑,还会对护士执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否可靠存在质疑,这可能是因为临床上较少选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率较低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中医中药,消除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不信任感[32]。

4.2 、临床护士中医知识水平有限

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中医底蕴欠缺成为制约中医护理服务水平的瓶颈[33],护士对常见证候要点、特色技术的培训需求仍较高[32]。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临床上的护士大都是西医院校毕业,中医院校的护士所占比例仍旧较小。即使是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培养过程也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内容西化等现象,导致毕业生的中医理论基础薄弱,临证能力缺乏,整体知识构架未能显现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方式难以建立等诸多问题[32]。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医的理论知识在中医的传播和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在医院中会接受短期培训,但这对中医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高校和医院共同努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的临床护理人才[31],促进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发展。

4.3 、中医饮食调护未能落实到位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治病、补体的作用,若饮食调护得当,可以提高药物疗效,缩短疗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34]。再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饮食禁忌以及提供结构合理的饮食。然而大部分医院的营养食堂目前尚不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仅局限于健康指导层面,无法真正实施。护士虽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饮食调护指导,但患者能否按健康指导内容进行日常的膳食,其依从性是护士无法控制的,所以饮食调护也只能仅限于健康指导这一层面。

4.4 、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虽然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强调的是护理工作,但检查类、医嘱类等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样离不开医疗小组、医技部门等相关专业的支持。在制定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前,首先需要研究医生版的中医临床路径,同时还要对诊疗、检查、用药等医嘱类项目进行筛选和规范,并把初步拟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版和患者版)交由医生评阅,避免由于医护之间的工作不够统一、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使得患者误会,从而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19]。而有研究显示,93.8%的护士认为医生很少开出中医护理技术的医嘱是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最主要的原因[35],但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34]。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重视,提高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的开展。

5 、小结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7—2025)》强调应加强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以医养结合、中医养生保健为措施降低老年群体慢性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实现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到我国的基本疾病控制体系中[16]。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正是融入了简便、易行、价廉、有效[36]的中医情志护理、饮食调护、耳穴压豆等多种传统特色疗法,中西并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辨证施护[37]。不仅规范了临床护理流程,保证整个护理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14],还可通过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达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等目的,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该护理路径还在初步发展阶段[38],仍存在着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医护协调不一致等诸多问题。这需要学校、医院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构建适合我国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以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梦雅.亚太地区老年人慢性病基本药物价格和可及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2]何爱萍,黄玉蓉.“治未病”理论与慢性病的中医护理[J].中医药导报,2012,18(3):99-100.

[3]于红.应用知信行模式在养老院合并慢性病老人中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9):291-292.

[4]康艳.临床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63-1164.

[5]傅贤芳,李丽,曹雪.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769-1772.

[6]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

[7]杜娟.“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与重要策略[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8]邱银莲.慢性病的中医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1):55,62.

[9]潘晓,黄惠桥.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现状[J].海南医学,2018,29(18):2595-2597.

[10]唐付才.中医内科慢性病证治特点初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59-160.

[11] 云华.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0):167.

[12] Diabetes pathway slashes length of stay by 26%[J]. Hosp Case Manag,1999,7(1):8-13.

[13]李玉萍.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87-2388.

[14]李和伟,王启帆,付宇.中医防控慢性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0):1-3.

[15]胡其秀,马常兰.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156-158.

[16] 庄一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17]王雅慧,李桂香,李佩佩,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康复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11):1159-1161.

[18]单大圣.中国慢性病防治形势及管理体制改革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3):273-277.

[19]席凡捷.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20]蔡秋杰,张娟,党海霞,等.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4-7.

[21]梅花,张雅丽.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2):231-232.

[22]张勇勤.论新形势下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策略[J].护理研究,2013,27(7A):2012-2013.

[23]朱岁松,董超雄,金洪长,等.减少一天住院日对医院经营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病案,2015(2):78.

[24]李莉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6,29(1):125-128.

[25]杜娟.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5,8(S1):199.

[26]邓红星,邓红春,邓月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4):1768-1769.

[27]韩莉.初探中西医护理对策在预防心血管患者压疮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146.

[28]程艳,潘园,梅海云.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30-33.

[29]丁劲,李向丽,宋宗惠,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8):144.

[30]武红,杜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131-133.

[31]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970-973.

[32]周霄云,崔屹,张雅丽.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9):37-40.

[33]柏亚妹,宋玉磊,王秋琴,等.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35):3996-3999.

[3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6-204.

[35]张广清,林美珍,邓丽丽,等.广东省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81-83.

[36]杨平,莫惠彬,林晓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8):172-173.

慢性病管理概念范文第4篇

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干部保健对象的合理健康评估方法及健康管理效果。方法 以该院保健科2010年3月—2013年4月接受健康评估的235例老年干部病例做观察组,同时选取该院门诊接受体检的200例健康患者为健康对照组,按照健康评估流程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观察两组健康指标差异。 结果 观察组在疾病治疗率及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糖尿病几种疾病的患病率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血脂、血糖这些疾病危险因素治疗率及控制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 良好的健康评估流程对干部保健意义重大,在治疗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慢性病综合防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干部保健;健康评估;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41-02

[作者简介] 刘敏(1980.8-),女,四川绵阳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及预防保健工作。

目前,人口老龄化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关注老年健康,对社会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科学健康管理也成了当前国家卫生部门的主要任务[1]。老年干部属于一类特殊的老年人群,这些保健的对象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做好其健康管理对于国家发展建设有意义重大。同时做好干部保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全国老年健康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的一种有力的缩影,能够为国家全体老年健康管理提供可借鉴的蓝本。该研究以该院保健科2010年3月—2013年4月接受健康评估的235例老年干部病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干部保健的良好评估方法,促进老年健康保健在临床得到全面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保健科共有235例老年干部接受健康评估。其中男190例,女45例;平均年龄(78.8±2.3)岁;将这些患者作为观察组。入选标准:能够连续3年完成健康查体,有详细的病例档案及体检资料,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慢性病罹患种类,日常用药状况不在考虑范围内。排除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下,体检资料不健全者。并排除生活不能自理,有认知障碍及恶性肿瘤晚期患者[2]。

同时从我院门诊随机选取200例定期体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0例,女30例;平均年龄(78.6±3.5)岁;入选标准同排除标准同观察组相同。

1.2 研究方法

资料采集方法。对观察组及健康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史还有疾病治疗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两组主要老年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糖尿病几类疾病进行详细统计。对血压、血脂及血糖这几个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治疗同控制状况,及用药状况进行统计。并按照表1 流程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进行健康管理。

1.3 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疾病危险因素患病率

统计中观察组患者疾病知晓率达到100.00%。对照组疾病知晓率97.25%。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糖尿病几种疾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并发两种以上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加,但是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疾病危险因素治疗控制率

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压、血脂、血糖这些疾病危险因素治疗率及控制率进行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干部保健综合健康评估的意义

老年前期或者老年人属于干部保健的主要对象,而干部保健的重点工作就是要依据老年患者的体质特点,及早发现患者身体的各种健康方面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治疗控制,防止病情恶化,预防疾病传变,从而使老年患者全面提高生命质量,达到寿命延长的目的。从上述研究中,进行健康评估的干部保健对象在血压、血脂、血糖这些疾病危险因素治疗率及控制率上比没有进行健康评估的老年人都有明显优势,说明干部健康评估在防治老年慢性病上效果显著。老年干部保健对象属于一类特殊的老年人群,这些人多多种疾病共存,患病率高,身体机能减退,因为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多数人还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老年干部更需要,也更加有必要去从多种维度去分析并评价维护其自身的身体健康状态[3-4]。而做好老年干部的保健评价也能够影射出全社会老年人口自身健康问题,能够将老年干部健康评价方法及模式应用于全体老年患者的保健管理中,从而提高老年健康保健管理的科学性及全面性,将全体老年患者健康体检评估纳入到一个社会化轨道,全员参与,提高老年慢性疾病的治疗控制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享受快乐幸福的老年生活。

3.2 干部保健综合健康评估方法及模式

老年健康评估这个理念来源于国外,要将其应用于国内的干部保健评估,应用于国内老年健康保健管理需要将国外理念及方法进行相应的转化及创新。首先必须建立整套科学的保健评估体系,筛选出适合国内老年人群的健康评估指标,确定评估的模型,建立适合我国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指标体系[5]。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流程,按照流程科学体检,并借助计算机分析软件对老年人健康指标进行科学评估[6]。

该研究中,主要从老年疾病的高危要素,老年人生活结构,慢性病的跟踪,老年人身体脏器功能,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几方面来对干部综合保健对象进行健康评估。并按照上述的评估流程详细记录干部保健对象的身体体检状况,并对统计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体检内容上主要是针对老年慢性病防治而设定的。对于老年慢性病防治,延长老年人寿命有一定意义。但是从当前国际公认的健康概念上讲,健康状况评估不仅应该包括躯体健康,同时还应该包括精神健康,同时还需要结合社会功能及环境状况等多种维度去对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来进行综合的评定。所以结合这些问题,参照此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健康评估中,对于健康评估方法及评估模式还需要从下面几方面来进行改进:①需要从多种维度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在健康模式上不仅要考虑老年慢性病,同时还应该关注老年心理健康,添加精神心理体检项目。②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质。大力加强对老年健康评估医师团的教育,提高其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使其掌握全面的老年病知识,能够对老年疾病进行科学评估,同时能够为;老年人群提供合理的健康保健知识。③建立长效的健康评估机制。老年健康评估属于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将保健评估提高到日常固定化模式,全程管理,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健康能够评估应有的作用。

综上,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健康保健评估在防治慢性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我们需要根据老年人自身特点制定出科学的保健评估流程,这样才能发挥出健康评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饶利,吴海燕,吴红英. 干部保健巡诊对保健对象健康水平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9):85-86.

[2] 郑文华.健康教育在干部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C]// 2009中国老年保健暨产业高峰论坛文集.海口:海南医院,中国老年保健协会,2009:181-121.

[3] 孙倩倩,王双.老年综合评估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224.

[4] 崔新娟,施冰,田日新. 老年综合健康评估在军队干部保健工作中的实施建议[J]. 人民军医,2011(7):106.

[5] 张宏雁,董军,吴海云.干部保健工作中实施老年综合健康评估的思考[J]. 中国医院管理, 2010(6):28-30.

慢性病管理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策略

1 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是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1]健康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为其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并对危害其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在社区内将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与管理,是现代医学服务的一个新模式。

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个人及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程度的健康效果。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预防和控制个人疾病的发展与群体疾病的蔓延,降低发病率、病死率以及疾病致残率,可以有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并降低医疗成本,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以形成科学、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为医疗卫生部门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全面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对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因此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既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同时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加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贫穷与患病人数众多,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因此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社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等诸多问题。

2.1 社区人口老龄化

社区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健康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老年人群是多种疾病的易发群体,加之体质上的衰退导致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疾病监测与预防能力下降,以及在日常保健与康复护理上都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

2.2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不仅造成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2.3 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大,多种因素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很多社区群众不愿将钱花在疾病预防与日常保健上,忽视了健康管理的作用,影响了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与发展。

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策略

3.1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合作

与政府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人们还不愿意为购买健康管理而付费的实际问题。政府出资进行财政支持,主要包括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建设费用、居民的部分医疗费用与医保费用,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宣传与教育的费用支出。社区服务中心出力,对社区居民进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立,对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与制定管理方案,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大力宣传并开展健康管理教育。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联手,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3.2 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社区健康管理系统是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以此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的一种系统。[3]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应用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就医情况等进行整体评估与分析,减少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力与物理投资,实现办公与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并逐步实现网上在线的健康监测、管理与教育。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可以在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拉起一张保护网。

3.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

疾病的发病要通过一个不断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将疾病防患于未然,病患可以熟知疾病的康复与保健知识,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物遗传因素,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干预,使得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摒弃不健康的行为。加强社区健康教育,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对多人群以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校园里可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灌输健康管理知识,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讲解健康管理的文化课程;在家庭里贴挂健康管理宣传活页;在社区里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俱乐部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与文化水平,知病懂病防病,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4 小结

社区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是解决我国医疗矛盾的一大出路,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医疗体系与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改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实际状况,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权力。虽然要全面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发展道路任重道远,但是在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才能真正的将社区健康管理建设成一项惠民利民的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建勋,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01).

[2]邓晨珂,等.社区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26(09).

慢性病管理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老年慢性病人 家庭护理

老年人是指年龄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考虑到全世界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6年8月25日,国家统计局在结束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后的数据称,2005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含65岁)的老龄人口首次超过1亿,达到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杨燕绥指出,中国老龄化人口比重达到7%,西方国家用了20多年,中国才仅仅数年时间。这也意味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在加深,相应的各种社会问题会加重。

南丁格尔在其护理札记中曾指出:家庭护理是护理职责范围,照顾病人的场所在病人家中。在荷兰等欧洲国家,家庭护理始于19世纪,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不断实践、完善,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美国的家庭护理大约是在一百多年前由访视护士服务开始的,现在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护理医疗系统,有其一整套明确的、科学的、严密的程序和措施。泰国在40多年前,也创立了家庭护理。加拿大的家庭护理已发展成近25年来最显著的社会变化之一。国内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家庭病床,开展家庭卫生保健服务。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其服务项目很多,除了提供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妇幼保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障患者护理,协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还可进行康复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用药、饮食指导等)及心理咨询。

1 家庭护理的定义

国际上对家庭护理尚无统一的定义,刘腊梅等综合各种家庭护理的定义,认为家庭护理定义的内涵中至少应包括3方面的内容:其一,家庭护理的地点是在家庭中,可以在护理者或被护理者家中,但主要指在被护理者家中提供的护理:其二,护理对象是处于不同健康状况的人,包括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即可以是长期照顾一个有慢性病或有残障的人,也可以是间断地照顾一个有急性病的人,还可以是对一个健康的人或是其整个家庭进行的健康教育;其三,可以是专业人员提供的专业,比如注射、伤口及各种管道的护理等,也可以是非专业人员提供的日常生活协助服务,比如洗衣、做饭、购物等。

2 老年人患病种类

马静在成都社区调查中发现,从疾病的类型上看,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主要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患病率最高,老年人主要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于卫华、李志菊等在合肥社区研究得到:老年所患慢性病以高血压居多,其次为眼病、高血脂、脑血管病、慢支、冠心病、糖尿病;山东魏丽芹在社区先后护理过80人,其中这些老人主要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慢支、肺心病等。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条件,但基本上都和其他学者以及疾病谱和死因谱一致,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心估计,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的死亡分布中,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均为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3 家庭护理干预的内容及方法

按WHO提出的健康概念,健康应是人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能力均处于完好状态。许多家庭护理干预都包含生理(疾病)干预、心理干预、社会行为干预三大部分。如吕梓、王柏松在合肥市的家庭医疗干预;于卫华、李志菊的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干预效果实验;其他学者家庭干预内容分为一般护理、心理护理、运动休息指导、饮食用药指导等也都可以归结为上述三大部分。

3.1 生理(疾病)干预

主要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及直接向病人和家属讲解一般卫生保健知识;根据不同病情传授相应的护理技术,老年急症的家庭救护知识。根据具体的某一疾病实施整体、持续的家庭护理。例如,迄今为止进行最多的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干预,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干预模式:①建立高血压档案。定期监测血压记录在册,并进行健康调查,告知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增强患者的参与意识。②围绕超体重、不合理膳食、过量饮酒3个危险因素确立了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主要内容,即适量节食、加强锻炼、合理营养、少饮酒等。⑨健康教育,加强宣传。其他各种疾病也应通过不断实验、探索,形成一套成熟的干预手段。

3.2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情绪不稳、悲观忧郁、焦虑猜疑心理是老年慢性病人的共同特点,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对治疗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热情,产生厌世念头。由于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有时反复,病人心情不佳,表现易怒,挑剔任性,常为不顺心的小事哭泣,怨天尤人,责怪医生不精心治疗,埋怨家属照顾不周,对周围微小的变化极为敏感,恐惧紧张。老年人的心理已成为临床广为关注的问题,保持老年慢性病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护理比躯体护理更重要。有些学者认为国内社区护理干预还在摸索阶段,一般干预方法与前述大同小异,但强调家庭在干预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上门服务,并注重心理护理。这些都说明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一方面,护士应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另一方面,干预的对象不能只是老年人,也应该包括与老年人关系密切的人群,使他们理解并支持老年人开展健康促进活动,理解、支持和关爱会激发老年人自身的潜能,从而积极投身于各种与健康相关的活动中。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有:如家庭访视时(特别是对有些离休干部的心理调节,对这部分老领导,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以免其由于社会角色的落差而心理失衡,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以致造成疾病的恶化和死亡),耐心给病人及家属讲解医学知识,多与病人交谈,关心体贴病人,老年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调整病人的心态,消除心理障碍,减少情绪波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找到合适的调节保健方法,比如鼓励家属参与配合,组织家庭邻里老人进行一些娱乐活动,解除其寂寞之苦,消除悲观情绪。

3.3 社会行为干预

于为华等调查发现经常听或看有关卫生宣传的老年人仅占33.8%,尽管80%上的老年人知道过胖、大量饮酒、吃腌制食物对身体有害,但对消除有害行为的态度却表示我行

我素。67.5%的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依次为健康步行、慢跑、武术、健身操、球类舞蹈、气功等。但仍有部分老年人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其中吸烟人数占21.3%,饮酒人数占15.9%这也需要社区医疗保健人员协助其改变不良的行为,通过健康教育养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

4 家庭护理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

目前在进行家庭护理后效果评价时,疾病干预主要通过临床指标判断其是否好转,在心理和社会行为干预上,除了作者自行设计的量表外,最常用而且能较全面评价干预效果.的量表有心理功能测试(sDS)、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DSS)及日常生活能力测试(ADL),实验者通过对家庭护理病人干预前后、与住院病人比较量表得分情况,以此观察干预效果。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主要用于评定预对象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

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病人的心理功能评定表,该量表有20项条目。首先由工作人员向病人解释清楚,然后由病人自己填写过去1周内的心理情况评定。国外学者对人群的观测,SDS粗分与标准分分别为40分和50分,中国常用结果则为41分和53分。

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DSS):该量表评定内容共有10项,每一项的记分为:无缺陷记0分,有缺陷记为1分,严重缺陷记为2分。由于量表中的lO项并非对每一个人都适用,故有的病人可能填了其中的几项,因而不能直接比较量表总分。经统计学处理,将这些量表总分转换为所选项目的平均得分,再做比较则合理一些。

5 家庭护理的作用

5.1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家庭内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家庭医疗与护理可以达到同类病人住院治疗的康复效果,但从病人的心理功能恢复程度看,社区家庭医疗护理的效果更好一些。这可能与社区家庭医疗的工作特点有关。首先,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可与家人在一起生活,日常生活也比医院方便,这对病人的心理功能恢复非常有益;其次,社区医生与护士在给病人治疗的同时,还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卫生宣教,包括心理健康指导及行为干预,由于医院的条件所限,这些工作很难开展。由此可见,社区家庭医疗与护理不仅可以解决病人的疾苦,同时还能减轻病人家里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促进病人的心理及社会功能康复。

慢性病管理概念范文第7篇

摘 要 当前,慢性病(以下简称慢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因慢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因病死亡人数的80%以上。随着慢病发病率的逐渐增高,慢病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目前研究者对慢病管理做了大量探索,但至今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慢病管理模式,现行的慢病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现就我国慢病管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 慢病管理 研究现状 综述

Research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n china

Yang Haitao,Lv Zhiguo,Zhang Ying,Wang Pingp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City,Jilin),130021

Abstract At present,the chronic disease has become a major health problem in our people.The number of deaths due to chronic diseases have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80% of the all number of died of illness.With the increasing of chronic diseases incidence,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lthough the researchers made a lot of research o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ode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has not been formed,a great deal of questions is also existed in the current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n china.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Research status;Overview

慢病管理的概念

慢病管理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提到和用到的一种管理方式,主要指从事慢病治疗与预防的相关人员对慢病患者提供一个全面、主动、有效的管理,从而使慢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以促进其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由于疾病对患者所造成的各种负担,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1]。慢病管理主要包括慢病早期筛查、风险预测、危险分层、预警与综合干预、效果评估等。

慢病管理的意义

慢病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以慢病为主的疾病死亡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0%,相当于每天约有1.3万~1.5万人死于慢病[2]。慢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由于慢病久治不愈,对患者的家庭和社会也会造成沉重的负担[3]。对于慢病,科学的管理不仅能够对患者的治疗发挥积极的作用,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还能够在患者治疗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和家庭的各种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科学而完善的慢病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慢病管理的对象

慢病管理对象从本质上讲是人为划定的一个标明“管什么,不管什么”的范围,它最终决定慢病管理的方向和成败。慢病管理对象应该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类基本属性,只有具备这三类基本属性,慢病管理才能保持长久的效果。所以,慢病的管理对象应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慢病患者对所患慢病的认知、患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慢病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4]。其中,对于患者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般认为有微观社会环境和宏观社会环境,它们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康复和预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慢病管理的主要方法

明确了慢病管理的对象,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慢病管理。从我国目前的慢病管理实践看,慢病管理主要有3种方法,①生物医学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是一种最基本的管理方式。它指的是对社区内的所有慢病患者进行筛查,然后对符合管理范围的患者进行登记,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以及疾病的转归等资料均需详细记录,并且在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必要的干预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②认知行为干预:对于生物医学管理方法,其有着明显的不足,即对加重疾病的行为方式没有进行任何的管理。所以,针对这些不足,认知行为干预也就逐渐开始实施。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向患者讲解关于疾病的更多知识,从而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以及通过积极的治疗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并且告诉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应该在生活中注意些什么,这些丰富的知识就会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行为方式,让患者向着更加有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方向转变。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着改变行为的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多多去沟通和了解这些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③心理动力干预:这种管理方式是在很好地实施了前2种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动机和心理健康,以此来指导患者的治疗和康复[5]。

我国慢病管理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国的慢病管理从最初单一的生物医学干预到最近兴起的心理动力干预,呈现出越来越综合的趋势。但从发展趋势看,心理动力干预必将被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更综合的方法所取代。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目前主要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实现的[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服务于慢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为其提供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开展慢病的监测和危险因素的干预,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能在慢病防治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7]。

其次,当前的医疗模式已从过去的“有病医病”的被动状态发展到现今的“未病先防”的主动状态。中医一直注重治未病,鉴于此,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作为理论指导,运用中医结构体系中诸多有力武器,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积极开展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在我国慢病管理工作中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

目前,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辐射到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慢病管理体系将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产生。该模式通过建立健康资料档案对慢病患者进行跟踪管理,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临床结局等进行登记,为患者提供终身服务。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将中医养生、食疗及中医康复治疗等运用到各级医院的慢病管理中,加强中医防治慢性病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慢性病康复实用技术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是下一步完善、发展慢病管理模式的重点,因此,中医在慢病管理工作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国慢病管理方法的不足

虽然我国对慢病管理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基于具体的国情与现实,我国慢病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慢病管理网络尚不健全[9];②对慢病防治认识不足,人们没有抵御慢病危害的紧迫感;③重治轻防,预防为主的观念不强;④慢病防治工作缺少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⑤慢病防治工作中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⑥慢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⑦缺乏高层次、专业化、高素质的慢病防治专业技术队伍与学科带头人;⑧城市社区慢病管理工作量大、任务重[10]。

展 望

慢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慢病的现状决定了慢病的防治管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需要政策、教育、资金、媒体、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作与努力。我们在巩固现在有效管理模式的同时,还要学习和探索慢病管理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梁长秀.慢病管理中健康管理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4):211-212.

2 董冬.中国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之友,2007,(11):73.

3 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3(15):189-193.

4 周业勤.论慢病管理的对象及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0(10):788-790.

5 陈亚娟,张拓红,李志新,等.“快乐生活俱乐部”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0,9(13):2823-2825.

6 谭惠芬,兰凌.社区慢病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0):398.

7 覃玉,胡晓抒,顾华,等.2003年江苏省部分地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模式访谈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5):413-414.

8 朱磊,张彦红.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中风病防治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1):1865-1867.

慢性病管理概念范文第8篇

1生物医学模式的历史贡献及其缺陷

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健康和疾病问题的一种认识,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人们以生物学观点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发生的机理、治疗和预防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控制了烈性传染病,大大提高了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为医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日益显露,表现在基础医学研究中,脱离人体整体性进行分割或孤立的研究,忽视人体的整体性;在临床医学中过于强调生物因素的作用,忽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妨碍了对疾病发生受多因素影响的全面认识;重医疗轻预防等[1]。现代疾病谱已发生了变化,现代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不断带入医学领域,医学整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等这一系列重大变化,表明,现代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正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2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指导作用

医学模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思维结构和医学观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问题认识的思维结构和医学观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趋势,对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2.1完善临床思维结构,提高诊疗水平

长期以来,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医学,以单一生物因素进行临床思维和观察,立足于确定疾病的生物或理化的特定原因,在疾病观察上重器官、组织或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治疗上寻找消除生物病原或理化因素的手段。这种单一生物因素的临床思维结构和方式,限制了它对疾病观察的视野,对现代慢性病的诊治,生物医学模式是无法解释其病因和疾病过程的复杂变化。现代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受到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临床医学应在生物医学基础上,把观察健康和疾病的视野向心理和社会领域拓展,不断完善临床思维的结构,根据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特征进行疾病诊断、治疗,提高医疗水平。

2.2更新医学观念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学更新医学观念,以适应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

2.2.1更新医学是纯自然科学的观念

医学不是纯自然科学,而是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科学,医学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人是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2]。长期以来,由于受生物医学的影响,临床医生认为医学是纯自然科学,在实践中,仅从生物学角度去认识和考察疾病,这是片面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都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紧张心理和环境污染是现代慢性病的重要病因。当代科学迅速发展,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产生一批具有明显社会科学特征如《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表明21世纪的医学除向微观的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外,还向着宏观的整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临床医学要更新医学是纯自然科学的观念,从医学的双重属性出发,全面、正确认识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解决当代卫生保健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临床医学向前发展。

2.2.2更新生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观念

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因素作为唯一致病因素,因而限制了它观察疾病的视野,是它的重要缺陷。现代慢性病病因复杂,绝非由单一生物因素所致。据调查,我国现代疾病谱和死因谱中的前10位疾病顺位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疾病、消化系病、传染病、泌尿系病、神经精神病、内分泌病,这10类疾病死亡的4个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37.3%、人类生物学因素占31.43%、环境因素占20.04%、保健服务制度因素占10.80%[3],美国的情况类似[6]。这表明现代慢性病,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因素所致,其发生与表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形式发展。现代社会生活中,如竞争激烈、婚姻失败、家庭暴力、丧偶、亲密家庭成员死亡、过于疲劳等,造成紧张和恐惧心理,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和精神调节,容易引起心理和精神疾病。据报导,118例神经精神患者中发病前有过工作紧迫繁重占21.2%,意外事件惊恐占12.7%[3]。紧张心理易导致身心疾病已引起社会关注。所以临床医学要更新生;20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观念,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来综合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在防治上要兼顾病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需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2.3树立“三维”健康观

健康观就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去认识健康,采取什么方法去维护和促进健康。不同的医学模式有不同的健康观。生物医学模式从单一生物因素去认识健康,认为患了病就失去健康,当疾病被治愈又重新获得健康,所谓“无病即健康”,这个健康观是片面的,消极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或虚弱”,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即“三维”健康观,从生物角度看人的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从心理、精神观察人的健康是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有自我控制能力并保持心理平衡状态;从社会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是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各种意外事件的能力[4],这就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扩大了人们认识健康的视野,对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