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配音知识

配音知识

配音知识范文第1篇

学生音乐素质的现状

在教学中发现,该专业的学生多数具有美术及绘画能力或其他艺术类特长,因此他们对于专业学习中的图像、视频的设计往往都比较重视,一般能够制作出较理想的数字图像或画面。但对他们来说,进行声音方面的设计与制作就没那么容易了。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声音是数字媒体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们对影视作品中声音的了解却只局限于一些歌曲本身,对作品中其他音乐元素、音响效果及声音类型特点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不甚了解,针对不同类型的声音效果应配合何种风格的多媒体作品也知之甚少,这就造成了他们并不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时代、地域等因素来考虑声音效果在媒体中的表现特点。可见,学生的音乐素质的确不容乐观。

同时注意到,一部分学生也具有音乐特长(如唱歌、器乐等),他们能够流畅地演奏某种乐器或者完整地演唱歌曲,却依然不能正确地处理好音画关系,将主题音乐、配乐、插曲等音乐形象同画面完美结合到一起。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了器乐的一些演奏方法,而对于音乐的内涵、旋律的创作、和声的构成、音响的特点、配器的风格等方面知识还是了解较少,因此他们进行声音设计与制作的最大困难是缺乏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基础。目前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方面,所开设的课程一般有美术基础、色彩基础、动画基础、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艺术、摄影及影像技术、界面设计等,这些课程确实能够增强学生的画面美学素养,但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几乎没有开设任何课程。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教育中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素质的培养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高校资源培养和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开设音乐类素质课程

加强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的途径。例如对新生开设综合性艺术知识和修养的必修课,其中当然也包括音乐修养课,我院就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使学生对音乐及艺术能够有概括性的了解。另外,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开设形式多样的音乐类素质选修课,如计算机音效设计、音乐配器基础、经典音乐赏析、动画和游戏音乐赏析、中外器乐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进入专业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兴趣方向进行相关的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

2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

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学好专业的重要因素。首先应了解最基本的乐理知识,能看懂简单的五线谱和简谱,乐谱是音乐的语言,通过这门语言才能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其次还要掌握音色、节奏、旋律等基本的音乐要素。如果要能够熟练制作背景音乐和游戏音乐、进行音效设计,还需具体学习一些和声、曲式、调式、配器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虽然不可能像音乐学专业的教学那样系统化学习,但应该重点了解和掌握其基础部分。如果要达到媒体音乐创作的水平,则还需要学习器乐知识,同时良好的音乐感觉、丰富的创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个层次所要求的音乐素养就更高了。

3发挥专业特色,成立音乐工作室

理论学习之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建立计算机音乐工作室、数字录音室或相关兴趣小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工作室内强大的多媒体处理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动画的配音、录音、音频编辑、音效制作、声音合成等工作,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由创造,将自己的想法、创意有机地融入到作品中去,这样能激发更多的学习兴趣与思维,真正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配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课程资源 英语趣配音 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不仅明确阐明了“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的课程理念,还提出了开发与利用网络资源的建议,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21世纪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网络软件、手机应用软件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工具。在有条件的地区,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超越了常规媒体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视频与音频资源,为英语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真实的语境。然而,笔者在乐山市进行国培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时,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网络课程资源很重要并经常使用的老师不到15%。使用网络资源是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具体表现。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课程资源意识。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尝试利用新媒体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研活动的策划

在课题研究的一年过程中,为了使本校教师认识到了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增强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题组成员在实验学校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1.研修主题。葛炳芳(2013)认为,“教研活动应主题明确,教研活动内容源于教学情景中的具体问题,充分考虑一线教师关心的问题”。英语趣配音是由杭州菲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英语学习手机软件,通过给1-2分钟的英语类视频在线配音的方式练习英语口语。该APP拥有大量难易程度不同的少儿英语视频资源,也包括各种版本小学英语教材的视频资源。无论是教师,还是儿童,对英语趣配音十分感兴趣,但对于如何使用都很困惑。因此,课题组策划了一次以“英语趣配音教学实践”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

2.研修形式。在研讨前阶段,先由执教教师上课,参研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观课议课,直观感受与体验英语趣配音的教学方式;研讨过程中,培训者(课题组成员)带领参研教师围绕英语趣配音教学主要问题进行研讨,引起教师的思考甚至影响他们的教学实践;最后,参研教师收获反馈,培训者围绕“新媒体课程资源”进行总结。

3.研修目标。结合研讨课的内容和本地区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的问题,课题组期望本次校本教研活动达到以下目标:通过学习,参研教师能够进行趣配音软件的简单操作;通过议课,参研教师能够了解趣配音教学设计需考虑的基本要素;通过讨论,参研教师能够了解儿童趣配音作品的评价方式。

三、教研活动的实施

1.研修前阶段。教研活动开始时,培训者说明活动主题与活动目标,提出课堂观察的具体要求,然后请执教教师开始上课。

(1)说课。执教教师简要介绍教材与学生情况,具体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手段等。

(2)上课与观课。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可以分为配音前、配音中和配音后三个环节。在配音前,教师创设语境让儿童理解新词汇“dress up, grown-up clothes, tons of, underpants, wake”、新句型“Why are you in …? Why can’t you …?”;在教师引导下,儿童认真看视频,感知与识别卡由和爸爸说话时的内心情感(提醒、疑惑、生气、哄骗和夸张等),识别单词重读、连读及爆破,并进行句型操练。在配音中,在同伴与教师支持下,儿童打开手机中的趣配软件,认真模仿与配音,教师引导儿童利用趣配音评价标准对自身与同伴的配音进行评价。在配音后,教师向全班展示优秀配音作品,并安排儿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最后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本次配音作业。

(3)执教教师反思。配音过程中儿童遇到最大的障碍是生词、语速与情感。为此,本节课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所有学生能正确朗读句子中80%以上的重音、停顿、连读与爆破;大部分学生能够感知卡由和爸爸说话时的内心情感,并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所有学生能够根据趣配音评价标准对配音作品进行评价;所有学生能够围绕本节课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从儿童所提交的配音作业来看,第一、二、四个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大部分儿童语速适中,能读出句子中的重音、停顿、连读与爆破,能根据不同的角色,选择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并能较好地进行角色扮演;第三个目标达成情况不太乐观,因为本次课是本学期的第三次配音学习,儿童对评价指标还不熟悉,但随着配音学习次数的增加,他们对评价标准会更加了解。

2.课后研修阶段。在此阶段,培训者组织参研教师围绕本次教研目标进行主题研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1)在选择英语趣配音教学材料时,需要考虑哪些要素?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选材是英语趣配音教学材料最关键的第一步,而教师已经习惯按着教材进行教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与课题组展开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

1)儿童兴趣爱好。儿童往往对流行音乐、动画片、童话故事、电影等感兴趣,因为这些贴近生活,可以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而趣配音视频资源正好源于电影、动画片、童话故事、电视剧和歌曲的片段内容。例如:趣配音材料Today I will fly是根据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小猪小象系列图书拍摄剪辑而成。本材料语言简单,生动有趣、简单好玩,非常适合一般将来时“will”教学,可以让小朋友在笑声中学习语言与理解友情。

2)儿童语言知识与技能。为了迎合教学需要,教材编撰者编造的教材过分地保护学习者,地道与真实的语言缺失。然而,趣配音材料具有真实与地道的语言,所以难免有个别超出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词汇和语法项目,但这并不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学习。例如:趣配音材料“小卡由去幼儿园”,语言真实、地道、口语化,出现了“so do I, daycare, gonna”等超出儿童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词汇,但是这并不影响儿童学习句型“I (don’t) want to …”。

3)学习目标与期望。在英语初学阶段,儿童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更想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为了这一学习目标与期望的实现,儿童必须了解单词重音、句子重音、连读、节奏、停顿以及语调等语音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选择合乎语音规律的材料。例如:在趣配音材料“小仙女与王子”中,语音现象合乎规律,连读、爆破与重音明显,且复现率较高。

(2)如何指导家长协助儿童完成趣配音作业?不言而喻,趣配音顺利进行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只要家L积极支持与配合,儿童才会顺利完成并提音作业。参研教师对此问题非常困惑,课题组成员根据实验情况交流了一些有益的做法。

通常情况下,家庭难以融入学校,家校缺乏全面且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实验前,我们建立“英语趣配音学习”QQ群作为家校交流的平台,吸引家庭参与趣配音活动中。通过此平台,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趣配音作品,家长与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儿童趣配音学习情况以及心理与情感方面的需求与变化。交流与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配音作品提交、趣配音账号、上课问题、课前学习材料准备与请假问题”等。

(3)在评价趣配音作业时,需要考虑哪些评价指标?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与参研教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为了帮助儿童发现其趣配音作业的优点与不足,课题组编制了趣配音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基本指标、选评指标和评价等级三个方面(见下表)。其中,所有儿童的评价都要覆盖基本指标,而选评指标是教师根据儿童个人特点而选择。

基本指标 选评指标 评价等级

规定时间之内完成配音;不增减词;声音洪亮、语速适中;语调自然、语言流畅;语音准确;元音饱满、发音清晰。 按意群停顿;连读自然;不完全爆破、失去爆破正确;能根据不同的角色,选择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配音时,能根据内容,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A(A+\A\A-)

B(B+\B\B-)

C(C+\C\C-)

3.研修后阶段。

(1)教师反馈。教研结束时,参研教师交流了参加此次教研活动的收获。有教师认为,他们之前一直想将趣配音课程资源融入常规教学中,在尝试过程中无从下手。但今天了解到了趣配音教学操作的基本程序。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教教师在上课中,让儿童利用配音评价标准相互进行评价。有教师认为,趣配音最难的应该是选材问题,趣配音APP软件中含有无数的配音资源,但是要选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材料并非易事,他们希望课题组和参研教师以后可以相互分享合适的趣配音材料,以此减轻选材压力。有教师认为,班级人数多,如果在课堂上直接配音可能会导致课堂失控,因此建议课后进行配音。

(2)培训者总结。本次教研是利用新媒体网络课程资源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次尝试。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英语学习课外学习环境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形式也灵活多样。然而,国内儿童英语学习环境仍然局限于课堂,其学习材料主要是国家统编教材及录音,语言输入量极其有限,这无疑限制了儿童对英语的学习。在利用新媒体课程资源时,教师必须考虑课程标准、教师与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话题、素材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等要素。在思考过程中,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会不断增强,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总结

在实施和贯彻英语课程标准的10多年中,很多教师利用英语新媒体课程资源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将新媒体课程资源应用于英语教学,无形中克服了英语教材的弊端。在实践中,教师体验到了新媒体课程资源的优势,课程资源意识逐步增强,从而促使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葛炳芳.关于学科教研范式的思考――以浙江省高中英语学科为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3):7-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配音知识范文第3篇

1.动画音乐的作用动画主要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借助幻想、想象、象征的方式,反映生活、理想和愿望,具有高度的假设性。动画声音包括很多种,人声、自然音响或音效、音乐等。动画音乐的要求和一般音乐的作用一样,作为一种独特的听觉艺术来满足人们对艺术欣赏的要求,声音和动画的结合而形成的综合艺术其音乐就更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规律和审美特性。动画音乐在动画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强调画面动作、解释画面内容,与画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常常是全片铺满音乐,时间跨度极大。动画音乐在深化主题、渲染气氛、描绘景物、推动剧情、引发联想、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感、模拟节奏,声画组接、渲染情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其音乐不仅要刻画人物形象、更要具有明显的节奏、色彩、夸张的戏剧效果和幽默的气氛。画面紧密结合音乐更为重要,音乐艺术与美术艺术达成完美结合,才能成为一种视听觉的综合艺术,给观众一种新的视听觉享受。再者动画艺术自身也带有某些特殊属性,它可能不能完整的表达其所表现的内容,这时动画音乐的创作也相应具有一些特点,如利用乐器可以产生的特殊音效在动画影片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动画音乐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在动画专业中增设音乐欣赏与制作类课程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动画音乐专业师资和动画音乐制作人员极其缺乏,所以增设此类课程也迫在眉睫。电影是一种视听语言,声音和画面紧密相连,乐器演奏的节奏与动画画面中的节奏是相辅相成的。音乐和画面的同步契合更能增强动画画面的节奏感,增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动画音乐课程的设置可以改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完善视听艺术手段的结合,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提升音乐素养,培养完美的审美感知能力,为制作动画音乐提供技术支持,为动画配乐,配音,声音编辑、音效等声音的制作创造前提条件。总之,动画音乐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课程的设置非常必要。

二、动画音乐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方案动画音乐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欣赏类和制作类。欣赏类建议课程:《电影音乐配乐》、《动画音乐鉴赏》、《电影音乐史》、《音乐作品欣赏与分析》、《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流行音乐概论》等;制作类建议课程:《音乐编辑》、《配乐》、《midi制作》、《录音》、《声音后期制作》、《混音》、《音乐基础与视唱练耳》等相关课程。由于动画专业的学生缺乏音乐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低年级以鉴赏类为主,主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高年级可开设相关制作、编辑类的音乐课程。这样,动画专业的学生首先可以培养他们从声音的角度全面的制作视听的艺术品。培养他们有能力认识和了解什么样的画面应该配合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最理想的声音效果,让他们懂得如何欣赏音乐,如何全面的欣赏动画作品,建立声画结合的配乐思维。通过鉴赏类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们积累大量的音乐素材,了解他们的类型、风格、速度、情绪,可以适时的编辑、改编甚至重新配器使原本的素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从而加以利用(取得版权许可后)。通过制作类课程的开设,学生们可以初步掌握声音的编辑方法,音效的制作方法,音乐和声音的录制方法,音乐制作的基础及后期合成等相关知识,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作动画的完整性。

3.教学软、硬件的配置动画音乐课程任课的师资力量最好来源于电影音乐专业的教师,或有为电影音乐做过配乐的音乐教师,他们既有音乐的专业基础知识,在音乐的风格,音乐的节奏和配器上给出一定的建议,又了解电影及动画的基本常识,了解镜头的调度,转场,画面的色彩明暗预示的影片的基调。所以他们可以更好的把握住动画音乐的配乐技巧,可以胜任此类课程。由于很多高校动画专业没有相关课程,或者找一些动画专业的老师去任动画音乐的课程,结果下来,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学校也可以派出有音乐功底或音乐爱好的动画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来加强动画音乐的师资队伍建设。

配音知识范文第4篇

配器法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音乐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但由于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使高师配器课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有许多脱节之处,其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原因很多,如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师资缺乏等等,但认真分析起来看,实际上是我们缺乏正确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学定位问题。

一、高师配器课的现状与分析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配器法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配器法方面的知识,以便日后在实践当中利用这些知识进行乐队编配以及小乐队的训练,尝试进行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音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但现实的教学状况却不尽人意。笔者认为形成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器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作用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于一名高师音乐教育毕业生应具备哪些配器知识、能力和素质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实践工作不够清晰。

大部分的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的师范(教育)系),都采用了作曲理论专业的教材,即便是一些自编教材,教师也是借鉴音乐学院理论作曲专业的教材来编写的,不同程度的存在照搬或移植作曲专业相应教材和内容的做法。这种教材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是相当困难的:由于大部分教材的理论体系都照搬移植,教学方法上也缺乏必要的改革,导致教学与实际不相适应的结果,使学生产生了畏学、厌学的情绪,认为配器法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

(二)缺少师资且部分师资水平不高。不少院校没有配器法课程的专职教师,有的院校配器法课程的教师是由其他音乐理论课教师兼任,且教学手段单一,教师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利用乐谱,钢琴,或是一些音像资料进行教学,缺乏细致、具体的与乐谱相对应的音响效果;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教学手段方面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形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材+黑板+粉笔+钢琴”传统授课方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还要进一步提高和更新。

(三)高师的学生入学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入校的程度普遍较差,甚至有一种现象:在一般的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招生考试几乎变成了声乐和钢琴比赛,而学习器乐的考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很少有参加乐队训练的实践经验,读谱能力较差。从而缺乏实际的乐器音响概念,入校后学生普遍存在着重技轻理的现象,认为只学好专业技术课就可以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不够扎实,同时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和作曲理论专业配器教学也有一定的距离。

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多年来,配器法这门实践性最强的课程没有达到基础音乐教育实际教学的需要,没有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编配、训练、组织小乐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这说明,配器法课程已不能适应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高师配器课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高师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它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能够立足于讲台而渗透于舞台,他们是音乐专业的全才而不是单一专业的精英。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研究探索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的以单一音乐技能培养为教学能力的培养,以突出师范性、增强适应性为前提,尽可能缩短高师学生毕业后对基础音乐教育的适应期,使他们能尽快的胜任基础音乐的教学工作。

无需讳言,对于从事音乐教学的人来说,学好配器法这门必修课程,无疑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因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将来的教学工作实践中,都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组织课外活动、训练学生乐队、接受为乐队编配伴奏的任务,那么懂得乐队织体的特点与声部组合规律、乐队织体写法及各种乐器音色编配与多声部织体有机结合的规律,了解和掌握为乐队编配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就必须要在高师学习阶段予以解决。但由于受学生基本条件、专业基础、学时容量等方面的局限和制约,再考虑到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像理论作曲系学生那样去学配器课,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音乐学院是培养高级的音乐表演、演唱、演奏、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人才,而高师音乐专业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知识面广的“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把高师教学与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混为一谈,否则即不符合高师教学的实际,也不符合高师毕业生的工作实际,结果是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了困境,出现了高师的实际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与教学安排相悖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探索

我们必须明确高师配器法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了解配器法课程自身的结构特点,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安排趋于合理,才能使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所突破和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逻辑、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符合高师学生的实际和基础教育的需要。才能让我们对如何教好、学好配器写作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才能让我们培养的音乐专业学生能胜任中小学教学的需要和社会音乐实践的需要。

1.整合教学内容:以了解和初步掌握乐队织体的特点与声部组合规律、乐队织体写法及各种乐器音色编配与多声部织体有机结合的规律为目的:改变现在沿用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教材的编写方法,使高师配器写作课教材更符合“学”的实际和“教学目的”的实际;摆脱“纸上谈兵”的授课形式。在课程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第一个阶段是织体谱模仿写作训练,第二个阶段是织体谱转化为总谱的写作训练和学生写作模仿的实践。让教材教法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线条,增强学生的具体感知,使他们对配器写作课的脉络更清晰,通过一年的学习能初步掌握配器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原理,熟悉配器写作的一般规律,会去为一个旋律进行配器、为乐队编写总谱,而不是拿到一个旋律不知道所以然,无从下手。使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编配、训练、组织乐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2.教学措施:把配器课教学归纳为三块:

首先是对织体谱模仿的写作:重视基本的写作步骤写作方法的培养,加强配器写作思维训练,打破传统的配器教学逻辑,从织体角度学习配器,从织体谱模仿写作开始学习配器。把织体写作的定位为以主调音乐织体的写作编配为主,其它织体的写作和编配只做介绍性的概述。和声编配的简单化:配置和弦只要求用Ⅰ、Ⅳ、Ⅴ级功能和弦为旋律选配,把重点放在织体谱写作的方法、原理上。通过织体谱模仿写作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主调音乐织体旋律与伴奏两个层次的基本概念。了解熟悉伴奏织体的多样性如:同节奏式的伴奏织体、和弦衬托式伴奏织体、音型化的伴奏织体等,从每个层次掌握织体谱写作的一般规律,熟悉乐队织体谱写法。

其次是把织体谱转化为乐队总谱的过程(把乐器法,和乐曲音色的编配集中的放在此环节):打破了配器课的教学常规,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乐器音色编配与多声部织体有机结合的完整体验:把对音乐作品片断的分析体验,改为对音乐作品完整的分析体验和模仿。教师选1-5首不同风格(进行曲、轻快活泼的、抒情歌唱性、舞曲性的、平静如歌的等)乐曲的织体谱,分别转化为电声乐队、军乐队、西洋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混合乐队、小型乐队等的总谱。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比对。让学生掌握最一般的配器写作规律和写作模仿对象。

配音知识范文第5篇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编曲软件和Encore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ina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是完全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和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乐天赋较好、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得本来预计要10周左右时间完成的教学计划在短短的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而且许多同学都自行购买了软件,决定要在课后继续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尝试。

配音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配乐

中图分类号:G8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852-03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Incidental Music of Competitive Wushu Taolu

CAI Gang, XI Bingsi

(Wushu Department,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exper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status quo of incidental music of competitive Wushu Taolu is research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athletes' basic music theories are not enough. There is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athletes and music professionals in the phase of editing incidental music. There is the lack of innovation on the incidental music expression of the beginning and closing positions of Changquan and Taijiquan. Therefore, athletes and coaches should gradually receive the training about basic music theories, in order to improve athletes' music sense and perfectly express incidental music.

Key words: competitive Wushu; Taolu; incidental music

2003年国家武术管理部门出台了第八本《武术竞赛规则》(试行),在继承了1996年制定的切块评分办法之外,其他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动。其中规定比赛中长拳、太极拳、必须配音乐,规则规定可以根据套路的编排自行选择。评分分值也有了重大变动,其中动作质量的分值为5分,难度的分值为2分,演练水平的分值为3分。演练水平是根据运动员临场表现对劲力、节奏、音乐来评分,其评分标准为“3档9级”,每档又有0.01~0.09的级差。在规则中音乐的分值虽然在套路中并不占有绝对的地位,也没有具体量化的指标,但在演练水平评判中套路配乐的好坏直接表现演练整体气氛的烘托,展示劲力、节奏、意识内涵的想象力,使套路动作更富有表现力,它对竞技武术套路的演练艺术价值的体现是不可估量的,作为最直接的演练艺术体现方式之一,套路配乐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竞技武术套路演练配乐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以参加2006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男、女(上半年)长拳、太极拳99名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其中健将43人;一级44人;二级9人;二级以下3人。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就本文研究所涉及问题走访专家、教练员,对武术套路演练配乐的现状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0份,其中无效问卷1份,有效回收率90%。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套路演练配乐剪辑形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太极拳项目在配乐的剪辑方面,侧重于请专业人士进行剪辑,占四种剪辑类型的50%,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以轻松柔合、缓慢均匀、用意不用力等演练方式来进行演练的,套路本身内容的情绪对比变化不大,容易找出比较合适的背景音乐,而且太极拳在大众健身中的配乐推广也较为广泛,有很好的群众配乐基础,经过音乐专业人士的剪辑能找出最佳适合运动员演练的配乐方式。但是长拳项目在自己剪辑(28.6%)、教练员剪辑(32.7%)、专业人士剪辑(38.8%)的比较中,三者之间比率差别不大(表1)。

这是因为长拳是一种动作灵活、节奏鲜明、等技术特点的拳术,在音乐的选择上不太容易使音乐伴奏与动作较好的达到一致的合拍,无论经过专业人士来进行剪辑还是教练员、自己剪辑并不一定能达到剪辑的效果,就间接造成了各专业队对长拳演练配乐剪辑的忽视。

2.1.1 运动员、教练员、专业人士三者之间剪辑过程中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针对运动员是否参于教练员、专业人士的剪辑过程,进行了调查,从运动员是否参与教练员和专业人士剪辑过程的对比统计来看,全程参与的情况分别为9.4%和27.3%,基本参与和未参与的情况占很大的比率,而且从访谈得知,所谓的“基本参与”也是形式上的参与,运动员对所剪辑的音乐了解还是不够充分。在剪辑构成中,让运动员参与其中的优势在于;教练员和专业人士可以根据运动员自身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同时还可以直观形象的描述不同剪辑段的音乐内涵和意义,而且专业人士还可以在音乐的理解方面及时的给运动员以讲解和指导。然而目前存在的现象却不能尽如人意。在对浙江队、福建队、广东队等教练员进行访谈后得知,目前教练员、运动员、音乐专业人士在音乐剪辑方面的关系是以教练员为中介,教练员通过观察运动员训练和技术特点,再将训练或比赛录像的信息传递给音乐专业人士请他们进行相应的剪辑配乐,最后音乐专业人士将剪辑的音乐再反馈给教练员,而专业人士与运动员之间的交流较少。

2.2 选配音乐依据与运动级别的相关分析 选配音乐的依据要根据运动员表现的套路内容、动作节奏和演练风格来进行的,而这些内容节奏及风格的表现,需要不同音乐元素的注入,这就需要不同的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分类和选择(表2)。

从表2所显示的结果来看,根据套路内容配乐的有24.2%;根据动作节奏的有26.3%;根据套路整体风格的有32.3%;直接选用某段音乐的有17.2%。而且结合运动员等级来比较分析,健将级运动员在四种配乐依据的侧重点上有明显的差别,健将级运动员根据套路的整体风格来进行配乐的占了四种配乐依据的41.9%,这是因为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越高在套路演练的整体风格上越容易形成自身独特的技术风格,于是在选配音乐时,越趋向于用音乐背景来体现个性化的演练风格。但是一级和一级以下的运动员这类运动员技术还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没有形成个性化的演练风格,于是他们在音乐的选配上,没有过多的考虑配乐,因此他们在四种配乐依据上没有突出的侧重点,这也说明了目前专业队的高水平运动员在音乐的选配方面重视程度较高,而水平较低运动员主要在提高难度动作的成功率,动作的质量,还没有精力去顾及套路演练的配乐。

2.3 运动员对音乐的感受意识调查分析 目前,我国武术专业套路运动员除少数尖子选手外,普遍缺乏的是对音乐所产生的意识,因为专业运动员由于从小进行专业训练,他们学习文化的时间较少,自己选择音乐的能力较差,一般来说所选择音乐仅仅是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由于他们缺乏普遍的音乐基本知识,缺乏对音乐旋律、节奏乐理知识的了解,更谈不上对音乐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深刻感受。而且运动员自身所听音乐的性质也过于单一。通过此次调查统计得知93%的运动员经常听的音乐是流行音乐,6%的运动员选择了古典音乐,爵士乐仅有1人选择,(表3)即使动作的创编者尽心去创编符合音乐内容的武术动作,教练员竭力去指导对动作的演练,而作为武术动作的主体――运动员,缺乏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就很难体现出对音乐和动作艺术的表现力。

2.4 运动员套路演练动作节奏与音乐节拍协调性的调查分析 武术套路演练的要素之一是节奏。演练节奏就是武术动作在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减以及幅度的大小、浮沉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如果在附以音乐的环境中通过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能量及抑扬顿挫等听觉上的起伏多变,加之动作节奏变化的视觉化才能更为明显显现出来。节奏感正是表演者对节奏产生的某种知觉和反应,比赛运动员只有对节奏有了感觉,才有可能创造出临场的出色表现。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竞技武术套路演练动作节奏与音乐节拍能够较好的协调一致,套路动作演练节奏与音乐的节拍相协调的这部分运动员占调查总人数的78%,其中长拳项目一级14人,健将17人,太极拳中一级20人,一级17人。但是还是有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动作节奏不能和音乐的节拍相协调,这部分人占了调查人数的21.2%,其中长拳项目一级6人,健将级5人。

尤其是对一级和健将级以上的运动员来说,由于自身运动能力较好,使得他们在感知动作节奏与音乐节拍时能较好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运动员等级越高动作节奏与音乐节拍的协调性越好,从项目类型上来看,长拳和太极拳并没有较大的区别,一级和健将级运动员大部分都能够较好处理动作节奏和音乐节拍(表4)。

但是在动作节奏与音乐节拍不能很好协调在一起的统计项中,长拳类一级和健将级有11人,太极拳有8人,这部分运动员运动级别较高,理论上讲他们应当具备控制自我动作节奏和音乐节拍相协调的能力,但统计反馈与理论相矛盾。

通过访谈教练员和临场观察推析,有以下三种原因造成:

1) 运动员自身临场的表现。如果运动员临场比赛时情绪紧张,很有可能打乱平时训练时节奏,从而导致临场失去协调。

2) 由于运动员竞赛项目的主、副项侧重点不同,因此对于那些不是以长拳、太极拳为主项的运动员来讲,就不会投入大量精力去根据套路动作的节奏与音乐节拍的等方面去选配音乐。

3) 配乐时间过短,在平时训练中运动员的配乐仅仅在赛前一至两个月进行合练,而合练也局限在整套练习中,而分段练习时候基本是没有配乐的,而运动员在训练中分段训练又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分段训练的配乐更能帮助运动员提升节奏感,因此也建议在分段练习时,也要加入配乐。

2.6 运动员在配乐环境下对起、收势的调查分析 创新是民族体育进步的灵魂,同样,武术套路演练形式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一套动作的演练方式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有它的独到之处,如同“画龙点睛”为了体现出自身动作特色,必须通过音乐与动作的结合来体现出它的与众不同才能打动观众打动裁判。让人们感受到武术动作与音乐结合的无穷魅力。就目前运动员套路的起收式与配乐结合的处理方式进行调查。1) 起式的处理方式:① 音乐开始进入场地;② 动作开始配乐开始;③ 其它。2) 收式的处理方式:① 动作结束停止音乐;② 动作卡音乐结束;③ 走出场地音乐停止;④ 其它。

从表5可以看出,目前多数运动员在处理音乐与动作的开始和结束时,主要采用的方式是1.音乐开始再进入场地,这种处理方式占了调查人数的31.3%;2.动作开始配乐开始播放的占了调查人数的53.5%;3.其它占了15.2%。这说明大部分运动员是选择了动作开始配乐开始播放。从表7中也可以看出,57.6%的运动员的收势是卡音乐节拍结束;有6.1%的运动员是走出场地音乐停止。另外通过走访各专业队及裁判员得知,他们对“音乐开始再进入场地”的方式有较高的评价,认为这是能够利用音乐把观众提前带入一种观赏状态的较好的方式,可以增加裁判员的注意力,但这种方式在目前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所占比例仅有6.1%,从起收式占有大的最大的比例的两项来看,运动员选择这种传统的演练方式是因为对乐感的理解不强,不能很好的把握音乐的节奏,仅靠教练员通过运动员站好位置以后观察运动员的手势暗示动作然后再播放音乐。

3 结 论

1) 运动员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欠缺,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在音乐环境中的感知练习较少,而且所听音乐的侧重点不明确。

2) 在配乐剪辑阶段教练员、运动员及音乐专业人士的三者之间以教练员为中介进行信息沟通,而运动员和音乐专业人士之间缺乏交流。

3) 长拳、太极拳在套路起、收势配乐的表现形式上缺乏创新。

4) 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对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培训,加强运动员在日常欣赏音乐时,有针对性的去选择和套路配乐相符合的音乐,加强运动员与音乐专业人士的直接交流。建议武术主管部门逐步对武术套路配乐评判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从而使武术套路配乐得到更完美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温力.从新中国武术竞赛规则的不断进进步看武术技术的发展[J].中华武术1988(9).

[2] 周丽娟.李旺华.对新规则下武术套路配乐演练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6(5).

[3] 刘同为.试论加强我国教练员的素质建设[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1(4).

配音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意识支配;歌唱联系;艺术表现

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在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在亿万人民多元化的生活中,音乐,或者更确切地说——歌唱活动更是百花齐放,万象更新。要保证声乐学习的顺利进行,在掌握歌唱能力、歌唱表现和歌唱方法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和把握歌唱中意识能动性对歌唱支配的影响和作用。使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能动性,对歌唱的支配起到积极作用。最终形成正确地歌唱方法,使声乐达到歌声优美、歌唱自如、情深意浓、动听感人。

对声乐理论的研究和技能、技巧、技术的实际运用,成为声乐探讨与创新的内容和话题。因为歌唱的追求标准与抽象性的把握程度都存在一定差异,而使得歌唱中实际运用和表现具有不少疑虑,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通过意识对人体能动性支配研究,分析意识对呼吸、用气等支配过程中的联系,研究意识对基本歌唱元素的支配作用,力求准确阐述出正确歌唱的方法。

一、意识对人体的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

骨骼、肌肉是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一切能动性都是在通过人的大脑神经支配下产生完成的。那么歌唱艺术也同样是人的支配意识能力中的一种表现结果,这种支配方式都体现出人在知识积累、经验储存、方法运用等能动性的程度。只有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和有目的支配,才能达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融合与统一,这也是通过大脑的思维,对神经系统直接支配或间接支配的周期达到一定的协调与自如所产生的效应。

1.树立主观歌唱意识,提高客观歌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师生在声乐教学中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主观上要有教好声乐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学生主观上要有学习好声乐的信心和愿望。

无论在先天的生理心理、技能技巧、歌唱方法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前提条件下,教师要实行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使他们的差距得到缩小和改善,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歌唱意识能动性和良好的歌唱心理,在知识传授与对知识的理解进度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最强地歌唱意识能力,教学效果才能做到最好,才能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2.正确的歌唱是由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共同完成的。正确的歌唱方法是人们一直在研究、讨论的话题。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业余工作者,始终不能像其他直观科学一样表达得那么清楚明了。为什么呢?因为正确的歌唱是由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共同来完成的。间接支配比较抽象和内在,而探讨声乐的研究它既直观而又抽象,落在纸面上的文字是客观的,而衡量发出的声音却有不同的感受与批评标准,可以说又具有抽象性。

在歌唱中,歌曲中的吐字、咬字是在意识支配下,由舌、嘴唇、下巴等相关部位与气息以及声带的振动协调配合共同进行完成的,表现为直接支配意识。其他:音准节奏、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都是由意识间接支配来完成的。由于音乐赋予了歌曲内容所别有的技巧表情和思想内涵,因此,歌唱中声带的振动及变化,音色的显现及改变等这些运动,包含条件反射的作用,从属意识间接支配来完成的。

二、意识的协调统一是正确歌唱的基本条件

(一)关于呼吸

1.胸式呼吸法——吸气和呼气时靠胸腔一起一伏的运动,单吸气时有抬肩的动作,使胸肩着力,造成呼吸浅,导致声带、喉头用力过大,使声音的控制力差,不流畅、不圆润。

2.腹式呼吸法——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高音歌唱家基诺·贝基曾说:“我个人倾向腹式呼吸,因为腹式呼吸换气快,而‘胸腹式呼吸法’换气慢,这点不好。”目前一些中外歌唱家对腹式呼吸法已经达成共识。

3.对横隔膜的调节。当我们竭尽所能打开我们肋骨的时候,在腹部那层富有弹性的薄膜——横隔膜,将完全得到平放,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提供足够的气息空间来支持我们在唱歌时需要的气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吸气中要自然的心态,平和的心理,使吸气正常进行,声带才有较足的气息支持,才能保证歌唱的正常实施和顺利进行。

(二)关于吐字

歌唱时,应通过语言,结合唱腔,表达思想感情,使吐字、咬字、语气、语调都服从歌曲情绪表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揭示出歌曲深刻的思想内容。一般来说,唱热情、欢快的歌曲时,咬字、吐字要轻快、敏捷,嘴的动作不能太大,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既做到字音清晰,不带杂音,又表达出歌曲的热情、欢快的情绪。唱雄壮、有力的进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唱亲切、情深、速度较慢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柔和、圆滑、相连;唱激昂、愤慨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才能将情绪唱出来。由此可见,咬字、吐字不能从形式出发,而必须从语言的感情出发,使它服从歌曲艺术表现的要求。

(三)声区音色的统一

在声乐教学中,大家一般把人的歌唱音域划分为: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如果单纯从声音上来划分,还可以。但是如果在歌唱中的音色上来分为三个声区,那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严格的说,在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后,发出的声音为一个声区,当然不能说是嗓音中的高音和其低音都是一模一样的音色,但,声乐中的寓意是不要把相邻很近的(譬如上下大小二度音程,前后歌唱成截然相反的、极不统一的音色)“歌唱嗓音在正确发声时是没有声区的,根据自然规律,嗓音——它的整个音域——是只由一个声区造成的。”——那就是混声区。

歌声音色要做到如同某一种乐器一样在演奏中那样一致的统一,就必须掌握最科学的声乐方法来把握这种高深的技术技巧。在歌唱训练中要狠下工夫,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使宽广的音域中具有尽善尽美的声区之统一、声音之流畅。就必须掌握好换声区的歌唱唱法。无论男女声都须克服换声区不统一、不流畅的问题。克服和避免:女声“真假声”打架,或者中声区用真声,特别是初学者:唱到高声区突然变成假声,中声区到高声区之间总有一个坎儿,造成中高声区的不一致,成为俗说的“两茬子”声音;男声常见的毛病是高声区特别吃力、费劲,或者喉头上提,声音发白,或者喊叫,演唱高音总是一种障碍。这些弊病都是因为没有掌握换声区的唱法而带来的问题和困扰。

当然,人声的自然声区是很有限的,不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声,其自然歌唱音域仅在两个八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自然音域再往上发展,恐怕大多数人都唱不上去,唱上去也可能是喊的声音。所以,超过了自然音域再往上发展,就必须转换成另一个声区的唱法,这种自然声区到高声区的连接区域,就称为换声区。各声区从自然声区转入高声区,都有相对固定的转换点,这个点就称为换声点。男女各声部的换声点分别是在:

女高音:#f2;女中音:be1;女低音:#c1;男高音:#f2;男中音:be1;男低音:#c2。清楚了各声部的换声点后,各声部在唱到换声点时,就不能再用自然声区的唱法,而是要采用换声区的唱法来支配歌唱。

三、意识的能动性对歌唱技能起关键作用

1.就意识对人体支配的熟练程度而言。只有长期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歌唱技巧、歌唱能力进行支配训练和把握,使其成为自然的一种习惯,通过认真正确而科学的有意识的训练,并有夜以继日、日积月累、不屈不挠的认真态度,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水到渠成的。俗话说,“熟能生巧”,人的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对人体的支配随着磨练的增加,人对声音的驾驭能力就会逐渐增强,歌唱水平自然得到不断提高,达到一个好的层面和预期目的。

2.正确歌唱相关肌肉的锻炼问题。通过常年累月的长跑运动的锻炼,就一定能够增强身体健康程度,从而提高肺活量,身体肌肉组织就会逐渐结实、强壮,对歌唱的支持能力就会越加持久,发声能力就会轻松自如,声音也会圆润饱满。:

3.歌唱水平提高的其他方面。除了纯粹的专业技术性训练外,个人的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道德品质修养的提高,以及社会阅历的丰富等都对歌唱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是成功者路途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不要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只有对各学科、各门类都关心都有一定兴趣,才能对声乐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淋漓尽致的出色表现。

培养良好的意识能动性,对于形成正确的歌唱方法以及歌唱水平的提高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演唱中,必须掌握语言的规律,把握对不同风格特点的表现,用声音技巧塑造声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才是达到歌唱艺术的真谛。掌握歌唱训练的科学意识能动性,在具有科学而严谨的理论和高深的技能训练下,形成深刻、全面、熟练、准确地意识支配能动性,使声乐理论有更深入的研究与掌握,使声乐教学计划、目标得到贯彻和实施,教学效率、学习效果做到最好,声乐技能有最快的发展,歌唱水平得到最大的提高。

实现意识能动性对人体支配的最终目的是:歌唱者,能够正确、全面的调动和支配自身的各个有效器官,构成一个良好的“乐器”来完成全身的整体艺术歌唱,通过运用自如的声音,清晰、自然的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以情、景、物融于一炉感染人,以声、像、美的玲珑荟萃打动人,使观众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激励和完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何纪光.成人声乐考级作品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配音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培养

即兴伴奏(AccompanimentImprovisation)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概念。“即兴”和“伴奏”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后的含义即是,在某种乐器上为主旋律即刻弹奏出的一种具有一定的曲式结构、和声织体、伴奏音型,同时又具有烘托作用的曲调。即兴伴奏是一种有别于正谱伴奏的弹奏形式,它的特点是自身的“即兴”特点。即兴伴奏所用乐器有多种类型,如:钢琴、手风琴、扬琴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伴奏乐器来使用,因乐器不同所以在伴奏方面的要求也有差别,其他伴奏形式本文暂不做探讨,仅在钢琴伴奏方面进行论述。

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集音乐理论与钢琴弹奏技巧为一体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它是所有艺术课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的综合课程。它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其在师范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更主要的因素是其包含了——“即兴”这一特点,这个特点需要弹奏者在弹奏中不仅要有音乐方面的多种知识,更需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尤其要有灵活的头脑和熟练的技巧,所以在即兴伴奏时首先应注重强调脑、手、眼、耳几方面的协调配合能力。

脑——总体的指挥官,除对和声、伴奏音型进行思考外,还对手指、耳朵、眼睛发出相应指令;

眼——主要的任务是观察旋律谱子;

手——根据所想到的东西用手指在钢琴上弹出;

耳——主要是感觉脑和手所行成的音响是否和谐。

钢琴即兴伴奏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它要求学生既要有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快速、准确的视谱能力和敏锐的听辨能力,同时还应有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即兴伴奏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教学生理论和技巧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即兴伴奏方面所应具备的多种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感知能力是每个音乐学习者必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学习音乐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通过人的情感世界强调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通过让学生感受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因素来感受和认识声音,通过熟记旋律、认识和声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如:视唱、听音、分析伴奏乐谱、看音像资料等等,这些都是为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做的一些准备工作,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感知音乐感情的发展变化。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合即兴伴奏的需求。

音乐的审美能力是人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所显示出的一种本质力量,由于音乐审美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是心理活动的最终结果,因此音乐审美能力的体验和获得是学生在不断地聆听并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音乐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审美能力所必需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音乐实践,还需要有文化和生活方面的知识,应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审美视野,正如廖家骅先生所说:“各种音乐技能是传递音乐美感的工具和手段,更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这种实践也是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是通过我们所看到的字来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准确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听觉来感知,使人们对作品的形象产生联想从而达到目的的。正因为音乐的这种特点,就需要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有良好的想象能力和弹奏意识。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重要一点就是对学生在能力方面和伴奏意识方面进行培养,而且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又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是需要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能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有自我思考判断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的教育方式多年以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担当着教学主体的重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他们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机会,这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了想象和思维判断能力。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从这种模式中寻找能改变现状,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成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用引导启发式、才能展示式等进行教学。在即兴伴奏的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弹奏即兴伴奏,如何选配和弦,如何根据歌曲的风格选择伴奏音型。教师首先应把弹奏的基本点以及如何配和弦告诉学生,然后就要让学生自己学习为歌曲配和弦配伴奏了,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和弦都标记出来,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维。伴奏没有对错,只有好坏之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的特点是“即兴”弹奏,其中体现着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力,这一点在即兴伴奏的学习中尤为重要。在即兴伴奏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勤动脑、多动手,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弹奏。可以通过一首歌曲让学生熟练弹出旋律的基础上,再给学生提出多种的伴奏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应变力。如:在教授歌曲《在水一方》时,首先,要求学生用最简单的伴奏手法,配伴奏时可考虑用和弦形式为歌曲配伴奏;要求学生运用规范的和弦连接进行编配,一开始可让学生自己配和声,教师讲解后再规范为:Ⅰ—Ⅵ—Ⅴ—Ⅰ—Ⅳ—Ⅰ—Ⅴ—Ⅰ。其次,在学生掌握好基本的弹奏手法后,教师可进一步要求学生把伴奏音型加以变化,和弦也可适当变化进行伴奏,如音型可弹奏为柱式和弦或有符点的节奏型。最后,提出用分解和弦或琶音的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要求学生除用琶音配弹之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用两种伴奏型为歌曲配伴奏。

另外,将学生分组练习,采取小组与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给出一段旋律让学生编配并弹奏,要求后弹奏的同学除给先弹奏的同学指出优缺点外,还要弹出与前面同学不同的伴奏来,最后给一两个学生进行重点讲评,同时要求学生能提出不同意见。这样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观摩学习,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开动了脑筋又提高了创造力,通过学人之长,克己之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互助能力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实用性和互动性很强而同时又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是为演唱或演奏者服务的一门特殊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传授学生弹奏钢琴即兴伴奏的知识技巧外,同时又能培养出学生的一些能力,但光是这些还不能够最终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训练学生在实践中同其他的演唱或演奏形式进行配合的能力,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加强伴奏者同演唱(奏)的配合练习,在教学中可采用互动教学法进行教学。互动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教师同学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方式,它的特点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教师弹〈——〉学生奏(教师弹奏主旋律,学生配伴奏)

教师奏〈——〉学生唱(教师伴奏,学生来演唱)

教师唱〈——〉学生奏(教师来演唱,学生为教师伴奏)

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此种教学形式的重点,学生间的配合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它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合作精神。

学生唱〈——〉学生奏(学生唱旋律,由其他学生或自己来弹伴奏)

学生弹〈——〉学生奏(学生弹旋律,其他学生伴奏)

集体弹〈——〉学生奏(集体或小组弹旋律,个别学生伴奏)

集体唱〈——〉学生奏(集体或小组唱旋律,个别学生伴奏)

学生弹〈——〉集体奏(个别学生弹旋律,集体或小组伴奏)

集体弹〈——〉集体奏(小组弹旋律,小组伴奏)

集体唱〈——〉集体奏(小组唱旋律,小组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