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数学问题解决

一、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1)积极引导,多角度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描述问题的题设、结论,并发现可能隐含的条件。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问题,以揭示问题的背景。例如,代数问题能否用几何方法等价描述,几何问题能否用代数方法等价描述,三角问题能否用复数或向量工具去等价描述等。

(2)解释问题,知识迁移。教师在分析问题时,要充分揭示待解问题与已学过的命题或已解决过的问题之问的抽象关系,一旦学生明确这种关系,迁移即会产生。当找到问题的一种模式后,应对该模式作出估计,即对该模式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作预测,防止因思维定式而产生负迁移。

(3)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解题策略引导学生从特殊情形中寻求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并从问题的反面或从正常思维的反向去思考问题,将问题化整为零,由对问题的局部解决达到对问题的整体解决目的。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化归方法,即多题一解,揭示解决问题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4)合作学习,事半功倍。提倡合作学习,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在有关几何问题的变式练习中,才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1.形象生动,提高效率

有利于扩充信息,增大容量,提高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动画又更生动形象,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和移动、颜色的变换更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其效果当然就会更好,用彩色版本的教材优于用黑白版本的教材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2.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信息技术运用在问题教学中,能够创设出直观、生动、形象的感知情境,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并产生联想和解决问题的冲动。

3.交互学习,自主探究

能使人机交互学习,从而达到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欲望在问题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自始至终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4.能使学生拓展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再创造的能力

数学问题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问题教学中,能够提供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三、加强高中数学教师的问题意识

1.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手段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其中也包括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的活动。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常用手段之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注入式”的影响,教师“一言堂”,学生无一人发言,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提问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核心,发展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利用有效性问题引发课堂教学中的多边交流、思考、研讨、探究等活动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学技能。课堂提问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多边设疑、交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的课堂提问技能总是通过教师的在提问过程中的一系列复杂的行为方式来体现,而不能将其视为简单的发问操作。

2.提问技能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形成问题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任何教学技能的使用都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方面出发,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学。对学习者来说,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巧妙的提问能够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智慧,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因此课堂教学提问技能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提问教学示范和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掌握思维的规律,形成问题意识,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

3.帮助学生调整自身的学习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本身反映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强化;当学生的回答存在漏洞和不足,教师及时的纠正和补充能有效地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使之进一步完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学生从以前的关注学习结构转变为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从关注知识技能的记忆转变为关注思维方式方法的学习;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发现式学习。

参考文献:

[1]朱云鹤,范雅琴.现代数学教学中的创新[J].教育论坛,2007,(2).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生为主;实践活动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浪潮冲击着全国各地每一个有人烟的角落。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和完善。在山区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教育核心,使每一位教师围绕这一个核心进行实施教学,必须长期有的放矢的抓下去,这样才有良好效果。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1.1强化教育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自觉地树立培养与时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思想。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的学生,这是转变观念的基础。首先学生是人类社会活动着的人,当今社会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经济的价值急剧变化必须在他们身上反应出来。丰富的校园生活以及其它传媒的传播,使他们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在各项活动中,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平均分的道理。其次,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同家庭的教育前景,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很强,但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征。第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学生都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又只有经过学生自身的“发现”与“再创造”,使之内化,才可能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固定下来,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要坚定地确立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学生的思想,真诚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数学的能力,都有学好数学的心愿,都有成功的可能性。这样,教师才能倾注全部爱心,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地位转达向主体地位上,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并积极参与追求及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一切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一切教育教学都是为了育人,仅有良好的愿望还不够,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育人成为现实。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在学生提问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先想一想,大胆的回答,说错了不要紧,重来好吗?”对学生的特殊想法解法,先要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的态度,但不要轻易下结论,教师适当指点后让他们自己去交流,认识后,教师再提出:“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了?”教师提问要由针对性,根据难易程度和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提问学生,使经过努力都能回答。多看学生的长处,多表扬,多夸奖学生“聪明’’、“听话”、“有进步”,切莫辱骂学生“笨猪”、“草包”、“浓包”、“没有出息”等。特别对差生更应该鼓励。提倡师生的角色心理换位,教师要设身处地的想学生之所想,学生才会依赖教师,才会跟教师说心理话,使学生好学、善学、乐学,落实素质教育各项指标才有保障。

1.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现代数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必须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把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一任务落实在每节课上。

①体现教学大纲,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制订的,它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内容要求,并具体体现在教材中。我们要以素质教育的角度再认识教学大纲及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从整体上细节上把握教材的实质。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使教师在课堂上“教活”,学生“学活”,教师“用活”教材。

②课堂教学要重视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过去“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是教师的法宝“,为了换取学生的升学,在课堂上反复地采用“灌、压、探”等方式,从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局面,牺牲了学生不少的代价,这种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知识的本位”从根本上转移到培养“四有”新人的轨道上来。教学生做人,把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及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晓知以理、动之以情,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和才能,积极主动的活学活用。例如: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认识“长度单位”使学生“想量学量会量”成为学生认识,实践的往返过程,真实地感受到1米,1分米,1厘米等究竟有多长,使学生不但会量,而且看到一般物体就能大体得目测出它们的长度,自己学会估量。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有了清楚的表象,就能真正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主体活动本身具有两种形式,即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而实践活动常常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在进行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学会用脑,运用语言,形象以及其他符号性的信息把主体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的外部活动素质,也促进了内部活动素质的形成。

1.3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力

①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多种多样的,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几种不同的模式,用以概括解决问题的步骤。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下述四阶段。第一阶段,呈现问题情境的命运。第二阶段,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第三阶段,填补空隙过程,学生看清楚了“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空隙或差距,并建立联系,这一过程是解决问题过程的核心。第四阶段,解答之后的检验。

上述论述是有代表性的。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大致也是经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有一个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疑问。第二,让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三,验证这些假设。第四,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的思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问题解决的步骤。

第一步:认清问题。有了问题后,学生必须了解目的意义,确定研究主题,试着重新叙述一遍题目,以了解题意,进一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分析问题。学生收集必要的信息,弄清问题中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学生应不断地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是否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题目想要表达什么?能否找到有利的线索?题目问了哪些问题?希望发现什么等。

第三步:提出计划。

第四步:进行反思。学生在得出答案后要进行反思,看一看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反思是“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对解决问题的“评估”,解决问题的反思并不是以“答案”为唯一目标的,是能否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进行解答问题教学活动前,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选择问题。无论是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从学校的学习环境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比如,学校附近的交通,家庭中的开支问题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1.4小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问题。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发展策略性知识是很重要的。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条有理,但部分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他们的策略性知识,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①问题解决策略的几种形式。

第一、猜测,猜测是一项主要的思考策略。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大胆猜测,并核对猜测与问题的情况是否符合,再根据核对得出比较正确的推测,形成解题的有效策略,并加以灵活应用。

第二,作图,这是一种具体化的策略,可以帮助审题、分析和检验。作图不仅包括线段图,而且包括实物简图等。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些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具体性的特点。

第三、举例,这项解题策略的实质就是把问题情境图解化。通过举例使问题的情境具体化,使思路比较清晰。

第四、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人或物模拟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比较清楚问题的具体情境,使语言叙述的问题变得生动具体,便于理解。

第五、简化,这种策略对于叙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简化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也可以把大问题变化成几个小问题,使因果关系比较清晰。省略也是一种基本做法。除去不适用的数据,减少解题的困扰。简化题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比较清楚。

第六、验证,学生在进行解答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验证是确定结果的过程。验证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进一步说明某一问题的结果。

第七、延伸,学生利用这种策略,能够对问题进一步的思考,使结论更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迁移有好处,学生利用这种解题的策略,也能更加清楚的看到研究成果的意义所在。

一般把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审题、解决问题和回答三个部分。

②理解数量关系。

小学生在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核心的环节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优秀学生的特点是比较清楚地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把握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就解决问题数学方面进行研讨,得出发展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策略的一些要点,其中包括。

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对问题心存恐惧。

第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发问。

第三、教师要设法维持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新问题,发现新的解题方法。

第五、教师必须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六、教师必须挖掘学生潜在的解答问题的技能。

第七、教师应发现有趣的问题,应创造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第八、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制订解答问题的计划,教师并不要求学生解答所有的问题以作为问题的引导。同时,小学数学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需要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首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加强基础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数学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把课本里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的教学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在教材上,还是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都存在着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象。致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抽象、难学,因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相脱离,致使学生在答题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操作。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再次,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一定界限于教材内容。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比如:课外活动、调查活动、制作活动或一些有益的活动等。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总之,我认为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最关键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实践活动注意的问题。实践活动要注意激活思维。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实践活动要落实学生的活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是在具体方法上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孔企平

[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刘晓玫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06-01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探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那么,在数学课上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呢?

1.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单项的静听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内在的作用。教师要更新观念,发扬教学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思维,变教师的教学为导学,为此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新旧知识联系的情境,,以"温故"作为"知新"的纽带,启发学生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变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时候,我充分利用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角的认识。首先,演示在木棒上的像皮筋的实验,演示像皮筋由平角变成三角形的过程,力求学生发现(1)三角形内角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2)最大内角不会大于或等于是180。(3)随着A点的拉起平角变小,而B、C两角增大,反之减小。

然后,学生自己制作两个三角形进行折叠,如

自学生观察是否能变成一个长方形即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

第二个三角形将两个角拼补,如图:A角是否与 ACE吻合?

这样放手让学生去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2.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

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炬。"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中,抽象的知识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上,把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学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逐渐进入数角色,积极的思考。

如:我在讲授添项因式分解的时候,先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牧民有11匹马,他去逝后要分给三个儿子,分配方案是,老大分一半,老二分1/4 ,老三分1/6 ,但是不许把马杀死或卖掉,这可难坏了三个儿子。这时一个骑侠来了,于是他们告诉了骑侠,骑侠说:"这很简单,我把我的这匹马借给你们,就是12匹马了。"于是老大分到了6匹马,老二分到了3 匹马,老三分到了2匹马,剩下的一匹马仍由我骑走,通过这个故事启发学生就是用一加一减(一借一还)的道理来解决这样问题,讲到这里,我写下了一个多项式让学生思考,同学们的兴趣立刻激发出来了,都动手动脑去做,不到五分钟,有好多学生将问题解决了。这种在教学中设置特定的情景,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探求去发现、掌握新知识,是完全符合学生心理的。这种从"设疑探求发现提高"的逐步深入的教学模式训练,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能力。

3.结合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问题也就是让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进入课堂,能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正符合大纲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 (通过调查银行利率,利税及房价决定哪种方式购房划算);(2)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给政府提出几点建议。(3)统计初步在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 (温度、湿度、空气污染指数);(4)商品营销策略问题:

a)调查某种商品的销量与它的利润的关系,并决策如何可使其获利最大?

b)对报亭买报情况调查,(进价、售价,及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赔钱多少),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问怎样决策收益最大?

例如:在讲授完一次函数后,我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学校带学生旅游,由校长带队,住宿时,甲旅馆:"校长全价,学生半价优惠。"乙旅馆说:"校长、学生全中6折优惠。"若全价100元,带多少学生住那家旅馆省钱呢?通过这道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疑激思,特别要鼓励学生转换角度,变式思维,能够在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条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创设一个想疑想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我在讲授四边形的时候,设计了下面一个问题,一个桌子有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呢?答案有:A 3个角B 3个或5个角,这时同学们都选了B答案,于是我让同学们大胆思考,是不是只有3个或5 个角呢?不一定,有一人同学站起来说可能还有4个角。于是我在黑板上画出了3种图形,通过引导学生这个问题提出质疑,发现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范文第4篇

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很多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客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作出的决策。因此,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能力的提高是时展的需要,教师要顺应社会的潮流,全面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实践,不能仅仅局限于获得正确的统计结果,更重要的是既要培养学生统计的兴趣,又要让学生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决策,让学生体验统计的价值,最终培养学生全新的统计观念,这才是学习统计的价值。

二、当前统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情境创设准备不足,问题引领出现偏差。创设统计情境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激发统计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所谓的创设情境,不过仅限于教材所提供的一些数学问题,不能有效拓宽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教学资源,存在懒惰思想,不愿下功夫研究,不能围绕重点问题,在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置身情境,自主地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而是提出一些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出现偏差,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这些由于情境创设准备不足而造成的低效课堂现象,应引起我们反思。

2.重视统计技能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体验。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只关注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统计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对学习统计策略必要性的体验,缺少尝试统计环节,学生没有了必要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有的教师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对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的过程“偷工减料”,要么掐头去尾,要么教师代劳,把“经历过程”变成了“走过场”。导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策略的探究学习缺乏兴趣,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也就得不到落实;二是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统计。

3.教学目标缺乏系统性,课内学习与课后实践脱节。统计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数学内容,它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作用,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教学中,有的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系统性,忽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能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和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统计能力,培养统计观念,导致课前、课上与课后分开,方法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

三、“问题”教学模式的一些尝试

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自身优势以及可利用的教学条件,创设富有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的、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具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为统计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如果能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进行教学,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统计本地某月里晴天、阴天、雨天的天数;统计本班同学喜欢各种体育活动的人数,统计本村居民生活消费情况等。这些内容,学生熟悉也乐于统计,有助于增长他们的生活体验,提高面对生活的能力。

2.重视问题探究的引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统计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教师要适时进行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探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学生统计各个年级学生近视情况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能更好的了解每个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呢?学生近视情况有怎样的变化趋势?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先自己探索,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汇总。这样学生参与了统计的全过程,有了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认识新现象,发现新方法;在交流中学会了与别人和谐共处,体现了共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强化知识综合应用,增强学生生活体验。小学统计的知识源于学生的生活,掌握好统计知识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在课堂上给表现好的学生一些诸如五角星、小红花、小图片之类的奖励,教学结束时,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统计知识来统计各自获奖情况。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竞争意识,还感受到了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体会。

如在学生进行体育达标测试中,我让学生统计50米往返跑测试中,优秀的有多少人,合格的有多少人,不达标的有多少人,然后分析原因,并提出好的建议。这样做,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范文第5篇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不够重视,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大多数教师是知道一些生活化策略,在教学中也有所运用,但是到底怎样运用,在什么时候运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最大还不得而知。如果我们能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常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从实际生活中引入生活原形,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模拟活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简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体验了数学的实践性,又促进了数学能力的发展。

数学教学应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数学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课题研究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培养学生从小用数学的方法去实践生活,感受生活的数学和数学的生活,沟通数学解题方法与生活问题的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如:学生统计自家的用水,用电情况,制成统计表,组织到菜场进行各种蔬菜价格的各种情况的调查等。在活动中我们留给学生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三、让数学亲近学生,让学生爱数学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多种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对学生进行调查。如学生上课的情绪、讨论发言、作业完成等方面的学习态度和学生是否喜欢数学及其原因,并测试学生能否用数学问题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及在生活中能否发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新授课从贴近学生的生活的题材人手,由生活提炼出数学模型;练习题从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生活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微课;高职国际商务谈判翻转课堂;设计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国际商务谈判成为了各大学校教学的重点科目之一,高职同样如此。随着社会教育领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传统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对教学效率及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在微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谈判翻转课堂进行了设计,希望能够使高职英语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使高职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

(一)微课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在录制时间在3—5分钟内简短的视频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将视频,以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当前教育领域所提倡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即将课上与课下翻转,将学生的地位与教师的地位翻转来完成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将其与微课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对微课视频的观看进行预习,在课上,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完成学习过程,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都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学方法单一,当前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方法,以传统的填鸭式为主,教师利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讲授基础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少思考以及提问的空间,没有将经典游戏引入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其次,师生缺乏互动,当前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教师一直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存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往,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谈判素质的提高不利。最后,技术手段应用不足,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虽引入了多媒体设备,但教师往往将其作为黑板的替代品而利用,多媒体无法发挥其价值,因此,课堂教学效率往往较低。

(二)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应将微课应用到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课程中,对教学方法加以改革,深入渗透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促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一是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方法的丰富性水平,进而解决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二是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为高职师生的互动搭建桥梁,进而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技术使用类型,可与多媒体相互配合,减轻教师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基于微课视角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设计

以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一课为例,基于微课视角,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出发,对高职英语翻转课堂进行了设计。

(一)课前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为学生制作微课视频,内容包括本节课重点概念以及本节课重点难点等。视频制作应精炼简洁。其次,建立微信群组,将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并记录问题,以备课堂提问以及交流所用。最后,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将观看体会以总结知识点的方式向教师陈述,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课中教学设计

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一小组分别阅读不同的谈判技巧,组内总结观看微课视频时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问题。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内容以不同的谈判技巧产生不同的谈判效果等为主,将问题展示在多媒体中,每一小组以抢答的方式作答,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答对问题的数量并记分。接着,展开课堂下一环节,要求不同小组学生针对“黑红经典游戏”的感受,编排一段对话,并为其他学生表演,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有关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谈判沟通能力。

(三)课后教学设计

教师总结每一小组的答题情况以及对话编排情况,针对表现较好的小组,给予奖励,针对表现略差的小组,给予鼓励,避免打击其自信心,提高學生学习积极性。然后,要求学生在课下,以微课的形式,总结该节课知识点,并发送给教师,教师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再一次制作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能够使教学时间得到翻转、使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得翻转,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将微课应用其中,可有效提高知识点总结的便利性,提高教师对学生知识盲区的了解程度,对于其备课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国际商务谈判素质的培养,都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化学问题解决;国内外研究对比;应用展望

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普遍形式,在概念形成和推理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和应用[1],化学问题解决是问题解决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之一。

一、化学问题解决相关概念界定

1.1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2]。表征和策略是问题解决理论中两个核心概念,问题解决策略是指搜索解题路径的方法,即问题解决的方案、计划或办法。

1.2化学问题解决

Ashomons对化学问题解决过程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提出化学问题解决可分为定义问题、选择信息、组合信息、验证评价等四个阶段[3]。多数研究者将化学问题解决过程分为问题表征、问题解析、解题活动和元认知监控四个环节[4]。人们在解决化学问题时,首先对问题进行表征,继而采取相应策略,从而提高搜索效率和正确解答概率[5]。

二、国内外对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对比

20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成功地运用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近代研究史上,最早对问题解决进行研究的是杜威,他提出了问题解决五步骤,把这五步模式应用于教学过程,形成教学五步骤[6]。到80年代,问题解决开始成为学校教育核心,掀起了问题解决研究的热潮[7],成为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中的热门研究话题之一。

2.1问题解决研究的现阶段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起,问题解决就显示出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上世纪最后20余年里,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对学科问题解决进行研究[8]。

2.2国外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现状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的化学教育界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Wadding(1988)强调了在学生中设计网络图的重要性,不仅为学生提供一种方法来组织问题解决方案,还为教师提供了学生思维表征的形式,帮助教师找出学生解决问题时所遇困难的原因。

2.3国内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现状

我国受过去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化学教学的重点放在概念教学和具体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很少对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近十年来,随“素质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化学教学开始注重学生化学思维过程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化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9]。

王磊等人对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后指出,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质是系统化与概括化了的解题活动经验,即“类化了的对解题活动具有定向调节和执行调节作用的知识技能网络”[10]。李广洲对化学问题解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后提出,问题解决的最终成功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内在表征[11]。内在表征即在工作记忆中形成,以一定的外显形式表示出来促进表征的深化,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对化学问题解决在未来教学中应用的展望

化学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应用,注重于开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着眼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根据全文中各类文献研究对比,笔者在此从以下三点对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应用作出展望。

3.1精心设计化学问题

教师需设计贴近学生年龄阶段略有难度拔高的问题,好的化学问题一般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发散性:存在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②挑战性: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避免简单再现化学中有关知识和事实类型的问题;③新颖性:能体现与化学有关的新内容或新思想。

3.2营造和谐的“问题解决”的化学课堂气氛

问题解决是一种智力活动,在和谐气氛中才能取得好质量和高效率,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化学问题时,应力求营造和谐轻松的化学课堂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过程中得到锻炼。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教师与学生在化学教学中逐渐形成合作统一的整体。

3.3指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学化学课本是学会学习、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自学中,学生边看、边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究。教师应适当给予点拨和引导,并增加小组的合作互动,帮助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挖掘集体潜能。

参考文献:

[1]王和平,李广州.化学问题解决的表征及其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2):54-55.

[2]夏本成.化学问题解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03):79-81.

[3]袁维新,吴庆麟.问题解决:涵义、过程与教学模式[J].心理科学,2010,(01):151-154

[4]Ashomons,A.D.Frazer;M.J&Casey,R.J.Problem Solving and Problem Solving Networks in Chemistry.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79,56(6)

[5]李广洲,任红艳,余嘉元.高中学生解决计算类化学问题的表征及其与策略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3):33-39.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5-172.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7,331-343.

[8]王苏,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76-289.

[9]王磊等: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M],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4-123.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范文第8篇

关键词:探究式英语教学;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20-001

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中也要求教师要“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可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强调了探究式教学这一新理念的重要,而且将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点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探究式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情景和环节,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探求学问和真理,研讨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去探求新的学问和真理,研讨和解决新的问题。也就说,探究式课堂教学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探究式英语教学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英语教学是一门外语语言的课堂教学,缺乏语言的实际运用环境,机械地操练是很枯燥的。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使用语言的环境和氛围,把课堂上机械的操练语言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并使其进入适度的兴奋状态,让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发展和强化学习英语的兴趣,并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参与各种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英语及英语学习特点的了解,调整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和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习,并从中得到乐趣,进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其次设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又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尝试,因此,此时肯定和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进一步向所期望的目标积极努力,并将老师的真切期望和热情鼓励化为自爱、自尊、自信。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就是要让他们置身于交际情景中。因此,每堂课上,想方设法合理创设和充分利用各种语言情景,让他们能结合已有的英语知识,运用新学的语言材料,自如地进行交际。

第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坚信他们掌握知识的潜力,相信学生可以调整自身的行为,相信他们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思考、决策,自己解决问题,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思想,但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其身心状况制约着教学;而教学又促进和调节学生的发展与身心状况,这就要求我们作教师的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及时把握环境信息和学生身心状况变化及教学内容的新发展,并据此调整教学要求和教学步骤。为此要加强自身素养,在探究中,努力做到知识常新、教法常新、教案常新,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要不断追求教学的个性化、艺术化与时代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第三,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要给予肯定,并及时地进行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