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探微的意义
古诗词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美,它是美学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最集中概括的反映。在农村学校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美学教育和审美创造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农村学生较之城市学生对那些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山水人物等形象更容易产生共鸣,而古诗词恰恰以它感人的形象、美妙的旋律使人陶醉,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情感活动的结晶,使人容易产生联想。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把感情注入到审美对象中去,与古诗词情景交融,形成惊涛拍岸的回应或撞击,这样农村学生原本较单纯的心灵之窗被无意识叩开,一股潜在的审美体验就会流淌在学生心田。
所以,我们应积极利用古诗词的资源,挖掘其美学意义,让学生了解“美在生活中”的理念,充分强化古诗词知识信息融入生活的作用和审美体验。
二、探微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和审美教育一旦挂上钩,就会把学生的思想从课堂上带到一个瑰丽多姿的天地中,把学生的注意力着魔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殿堂里。为此,我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用“倾听――品读――想象――摹画――仿写”的方法,带学生去挖掘和领略作品的美学意蕴。
1.倾听――欣赏诗学之美
我们都知道,音乐能在教学中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能迅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使人们产生联想和想象。那么,与“歌”紧密联系具有美妙旋律和节奏的古诗词同样也能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听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唱带后,学生心中的琴弦被拨动了,情感的浪花涌起了。他们突破了时空界限,或步登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古战场,或远眺大江东去的气势。到了课间十分钟,学生还继续吟唱课堂上听到的诗词。这对农村学生来说非常难能可贵,既使学生欣赏到了艺术之美,又不用督促其生记硬背。
2.品读――发现诗学之美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对在农村读书量相对少的学生来说尤显重要。他们虽然一时不领会其中的意义,但只要多读,通过各种形式读,总会“其义自见”,进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
比如:“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反复读诗词几遍,学生便会知道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抑郁寡欢中度过的,远大抱负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古诗词中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品味其中的韵味。
古典诗词中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理想的形象,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充满信心的胸怀,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完美人格……多诵读这些优美诗句,在诵读中仔细玩味,学生就会得到美的熏陶和愉悦。
3.想象――体会诗学之美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先秦到明清,名家名篇灿若明月,多如繁星,构成了一条涌动的诗词长河。可它离我们现在年代很久远,我们必须以跳动的心去与古老诗国的心灵撞击,与古仁人志士的情怀共鸣,去回味远古的田园牧歌……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倾听”“品读”的基础上,就审美对象的外延进行思维辐射,或者将积累的知识聚焦于审美对象,去遐想诗词所描述的形象,这样才会发现诗的意境。
如在学生品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后,让他们想象那一江春水的匆匆流动,自然体会到作者那一串长长的愁绪。由此,联想到李清照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如此联想来发散思维,学生就容易体验到在诗人词家的笔下,愁绪不仅是千丝万缕,“断肠人在天涯”,而是有长度、重量和色彩的。试想,在精彩纷呈的古诗词里,如不借助想象,又怎能去倾听这古诗国的心灵之声?如不借助想象,怎能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的咏怀诗和“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咏史诗之分?可见,想象是古诗词教学中认识其审美价值的不可忽略的方法。
4.摹画――理解诗学之美
俗话说:“雨里孤村雨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学生虽有前面的听、读、想的基础,头脑中还是一片迷茫。如果这时候在教学中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相应的配诗图画,他们对古诗词的审美认知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如教学坡的《赤壁怀古》一文后,一个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画:奔腾不息的长江以非凡气势拍击着岸边的重峦叠嶂,在穿空乱石中一位故人背手而立,面对大江仰面长叹。画面显示出词人苏轼对古迹的缅怀,对英雄的景仰,对华发早生的感慨。后来在教学中,杜甫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王安石“飞来峰上”的千寻塔等,都出现在学生的画图中。他们这样理解古诗词文字掩藏下的神韵美学,怎么不叫人惊喜呢?教师应该给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
5.仿写――创造诗学之美
人们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形式。同样,学生在学习了古诗词这一审美客体后,不仅能随口吟诵其中的佳句,使自己交际谈吐增色不少,更可贵的是他们似有一种模仿、描述生活中某种形象而后快的欲望。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我们欣赏颜字那样刚劲,便不由自主地正襟危坐、模仿他的端庄刚劲;我们欣赏赵字那样秀媚,便不由自主地松散筋肉,模仿他的潇洒婀娜的姿态。”缘于此,在教学中相应的进行仿写训练,更能充分享用古诗词的美学价值,提高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
笔者在教学《过故人庄》以及陆游的《游山西村》之后,进行“家乡风光系列”作文训练,有个学生写了题为《金秋十月游南郊》的文章,其结尾处写道:“被晚霞裹着的景物比平时更有一番魅力,我仿佛觉得自己不存在,完全融入眼前绝妙的景色之中,我回味着在山顶见到的景色,真是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回顾海阔天空。”这正是学生模仿古诗词创造现代之美。
三、探微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美学价值
《语文课标标准》(2011年版)提到评判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积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向上的人生信念和态度,以及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因此,面对审美观念尚未完全确立的小学生而言,教师要注重美学教育,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尤其是古诗词中的美学元素,对这些美学元素进行深度剖析,以引导学生欣赏美陶冶美,培养学生的美学品味。
一、借助想象体现美
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精练,蕴含意义丰富,且语法结构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已是十分困难,要理解诗文中的意境之美,更是困难至极。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描绘诗文中描绘的景象,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到诗文中的情境中去感受美。
例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描绘了一个浩浩荡荡的江上之景和李白与友人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境。在这短短的诗文中,诗人呈现了一幅壮阔的离别之景,而对于学识有限的小学生来说,要体会到诗人与友人离别时天水一色、意境开阔、色彩明丽的景象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这样一幅场景:友人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他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而诗人独自远眺,直至友人失去踪影,仍旧不舍离去。这样学生们更能身临诗人当年身处的情境,品味古诗词中的诗情画意之美。
再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游西湖时对西湖之景的赞誉,抒发了他对自然之景的热爱和欣赏。诗中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学生理解和融入诗中情境的困难之处,诗人将西湖比作美人,美人淡妆浓妆都与此情此景相得益彰。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这时一个美女婷婷袅袅地走过来,与这美丽的西湖相映衬。发挥想象力,将自然之美与美人之美相连接,让学生们体会联想之美。
二、引导观察感受美
观察美,感受美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此,著名教育家也有相关的论述,“只要动手去采,随时都会发现晶莹的宝石。”在叶老这句名言中,宝石指代美好事物,美好的事物需自己发现并动手去采撷。由此可见,提高学生观察美、感受美的能力,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信息,例如插画。教材中很多课文均有插画相配,插画是老师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于涵义丰富的古诗词。在教学古诗词时,先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观察教材附上的相关插画,并依据插画进行合理想象,让学生在图画中体验诗文中的美感。
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诗中包含丰富的景物: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城、寺、船、钟声等。先让学生观察关于这首诗的插图,插图中对于落月、啼乌、江枫、渔火、船和寺庙等有着具象的描绘,使得学生对诗中的事物有着初步的认知。并要求学生一一对应插画中景物与诗中的描绘,加深学生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想象。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要求学生们选出他们认为最美的三种景物,并阐述原因。这种引导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引导学生将美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事实上,当学生被要求去说明选择的原因时,一幅关于这首诗的画面,便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首诗描绘的美景就会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在这样轻松愉悦的范围中,学生更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绘制彩图体验美
将想象美化为创作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导向的最大目的,也是美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据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应仅仅停留在想象的阶段上,还要扩展到美学创作的境界上。对于具有较强画面感的古诗词,可引导学生们依据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图画的创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展现美体验美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兴趣。
如教授李商隐的《乐游原》时,教师在帮助学生们读懂诗句,理解诗中意境之后,可以从整体引导学生对于整个画面进行想象,体会诗文中的整体美感。想象一下,傍晚时分,一个老人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将要结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对乐观主义精神进行了积极呈现。教师可以联合同年级的班级以这首诗为主题进行黑板画报比赛,鼓励学生将古诗词的语言化为图画,展现丰富的想象力。一边是诗文,一边是画面感极强的图画,两者相融合,别有一番风致,凸显古诗文的美感。
四、结语
古诗词的文字意境美感传神,对古诗词中的美学元素进行挖掘,以供学生细细品味和鉴赏,提高其美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激发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美好事物的眷恋,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和感悟。因此,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继续探索美学价值导向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美学素养。
[参 考 文 献]
[1]苏红.基于审美欣赏活动的小学古诗教育方法[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情感陶冶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古诗词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从中吸收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及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并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但其内涵又比语文能力更为丰富。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审美情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融合。我国的古诗词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即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正处在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有效的促使智力的发展,使儿童终身受益,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了解古诗词的特点,感悟诗歌的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绘画美,凝练美、音乐美等特点。
古诗词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诗词作者对于诗中意象的描写上。古人作诗时常常是几句话就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如“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寥寥数语,展现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诗句中的画面,在结合自身感受去体悟诗歌塑造的独特意象所蕴含的情致。古代的诗人,在色彩的选择p色彩的搭配p色彩的对比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骆宾王《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两句十个字就用到了“白”“绿”“红”“清”四种颜色,一读到诗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一幅白鹅在水中畅游的画面,感受到非常优美的情境。
同时,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的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渔翁的生活是这样凄冷孤寂,老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标独傲。如果我们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首诗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在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其主要成员被一网打尽,永贞革新烟消云散,柳宗元也被从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漫长的流贬生涯。在柳州,他虽然得到了一个司马的虚衔,但既无官舍有无职责,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注重的是对古诗词的概略了解下的读背诵记,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和语文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学古诗词课文时完全不必细致分析到每个字。古诗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字,常常有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语言手段的运用,如果教师非要逐字逐句的讲解,反而会使小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师教起来也会倍感吃力。
1、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体现了吟诵古诗的重要性。这里的吟诵不是指如读平常课文时的朗诵,而是指掌握了诗歌的节奏后的按节奏的吟读。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和韵律感。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考察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体验古诗词的音韵和谐之美的同时,感悟诗中的情趣。
2、引导学生体验诗情
教学古诗词最忌讳的就是按部就班地教学,有些教师一上来就作品年代作者简介作品艺术特点一大堆的讲述,根本不在乎学生是否已经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感悟一首古诗词并不是理解字面意思知道写作背景就能融会贯通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不能生搬硬套一味灌输。小学课文中的古诗词一首或咏一物或赞一景,或抒一怀或感一事。无论咏物写景还是感怀伤时,都透露出作者深切的感情和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和意向。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在反复吟诵之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每一首诗词中的意趣和价值取向。当学生自主地去感悟一首诗而有疑惑时,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与所学诗词有关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3、学习中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任务也不例外。小学课文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不可多得的材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相当大的作用。
关健词:古诗词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建设,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的内容及目标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变化。目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也促使众多高校教师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不仅传承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更承载了我国先民的精神。古诗词的这种特殊性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关注,也使其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力工具。但从目前来看,教师还无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要得到相应的理论进行支撑。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及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有力推动古诗词教学的发展,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心灵健全的新世纪人才。
二.利用古诗词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我国的古诗词具有语言精练但内容和感情丰富的特点。正是这种相对矛盾的特点,使其成为古诗词最迷人的特色。进一步说,古诗词虽然结构短小,但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诗人在简短的诗词中生动地描绘了人物或形象,这也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基点。
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首先能够做的就是利用古诗词中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换言之,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以诗文《饮酒》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这首简短的五言律诗中,作者用简单的笔墨塑造了丰富的形象,有山野中的小屋,也有面向朝阳的篱笆;有美丽的,也有争相追逐的飞鸟。作者利用简短的诗文描绘了一副恬静的图画,显示出一种怡然自得、悠闲无比的田园生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够通过反复的阅读将这首诗中的形象拓印在自己的脑海中,就能够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进行感受、领悟和赏析。此时,学生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美、鉴赏美。例如,部分学生看到的是东篱外生机磅礴的,感受到生机盎然的气息。部分学生则看到夕阳下飞鸟相互追逐着回家的悠然景象,其内心涌现出一股向往自然向往自由的情绪。部分学生却看到作者悠然自得的坐在茅屋内饮酒的画面,感受到田园生活的恬适与和谐。学生根据个人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图画并进行赏析,感受到古诗词中的图画美、韵味美、情感美,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心灵。
基于此,学生就能够在古诗词教学中发现诗歌中的美,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美、鉴赏美,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认识美,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最终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利用古诗词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人的价值,并引导学生追求更美好的人生,同时更进一步挖掘人性的美好。因此,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随着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学生才能看透事物的表面,才能更好地领悟深层次的情感与精神,并在与作者进行感情的交流中更好的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并对美好的生活产生憧憬与向往之情。
以《虞美人》这首古诗词为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古诗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其成功之处不但在于诗人在诗中描绘了生动的形象,更主要在于诗歌蕴含的深刻情感。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诗文,在对诗文形象进行欣赏的基础上鉴赏诗文的感情。
从接收美学的视野来看,文学作品都留有空白,这也正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思维交流与碰撞的最佳场所。因此,在鉴赏这首古诗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从景物的描写中感悟到作者在繁华仍在的背景下哀叹自己的人生。另一部分学生则看到更深层次的内容,在作者问天、问人到最后自问自答的过程中领悟到作者内心的无助,并由此理解了作者对故国之思和深深的亡国之痛。
又如在李商隐《无题》这首诗的鉴赏中,学生能够看到春蚕和蜡烛无私奉献的一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抒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领悟到高尚的情操。
总的来说,我国流传至今的古诗词多不胜数,其不但彰显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更展现了我国古代先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其不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综合能力,更关键的是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赏析我国的古诗词,并对其中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进行领悟和欣赏。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能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不同诗人抒发的不同情感,包括作者抒发的爱国之情和忧民之意,也包括作者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也涵盖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崇拜之情。
在此过程中,学生才会与作者产生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更好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基于此,学生才能更好的探索大自然、思考人生,并逐步实现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的相互统一,引导学生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四.利用古诗词的意境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
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要学生拥有较高的心灵境界,才能够让学生抛开现实的阴暗面,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挫折与苦难,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发现世界和生活的美,同时在追求美的同时实现人生的价值,最终让学生领悟人文精神。
在我国的古诗词中,不仅仅拥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更多的则是诗人从自我出发,表达自己内心高尚的情操。教师应该让学生领悟和感受这些高尚的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心灵境界。
例如,著名诗人苏轼的词大多表现了他豪迈的性格,也抒发了他的豪情壮志。以《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代表作为例,作者在词中描写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风景,又描写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得。最终,诗人笔峰一转从梦境回归现实,叹息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的情感起伏较大,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诗人情感的变化,这就能够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豪迈,同时也感受到诗人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感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去感受诗人内心的斗志与拼搏,并得到感染让学生燃起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产生拼搏的动力。
我国的古诗词承载了祖辈优秀的精神和意识,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情感,其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领悟和感受优秀的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境界得到提升,进而帮助学生领悟人文精神。
五.开展拓展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最后,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拓展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一方面,只有当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其才能更好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并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人文素养从某种意义而言属于综合素养的一部分,随着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其眼界将变得更高,其价值观也将变得更加长远,最终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同时在生活与学习中突出人的价值。
因此,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拓展教学的内容,并开展更丰富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时,教师可以将杜甫与李白两位是人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两人同为唐朝诗人为何两人的作品却大相径庭。通过对诗人的学习和分析,学生发现杜甫生处于晚唐时期,其生活艰难,因此其诗歌的内容较为沉重,表达的多是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了解到了诗人杜甫的生活经历,就能够与自己当前的生活进行对比。
基于此,学生发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才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因此,学生就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杜甫所表现出的伟大情操,并在其影响下改变负面的行为习惯,进而在学习生活中变得积极向上,并通过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画出诗歌中的形象,使学生对诗歌中的形象进行更深层次的赏析,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总的来说,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迎合了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众多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人文主义精神。同时,教师需要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更有效的教学见解,推动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淑华.利用古典诗词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柳琴珠.依托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吉林教育,2014(3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91-02
当前,审美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美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尤其是古诗词直接与艺术接壤、交融,学生通过对诗词美的内涵感受和吸纳,对良好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时间上看,中国古诗词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明悠久历程的缩影;从内容上看,诗词涉及到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自然界等众多题材和主题;从形式上看,优美的语言、动人的韵律、幽远的意境无不拨动人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古诗词,均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诵读学习经典诗词作品,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感染,进而陶冶情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对这些诗词进行有效分析和教授,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诗词审美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理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指明方向。一是重背诵,轻讲解。小学古诗词教学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一来可以应付考试,二来有助于完成新课标对学生掌握诗词量的需要。然而,在学生对于诗词的真正含义还不够深入、明晰时,教师一味要求背诵,其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由于没有理解诗词的内涵,即使W生能将诗篇背不来,也未必真正入心,结果是很快便被遗忘了。在对古典诗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把诗词大意用白话文告诉学生,只是做了一个古今翻译的工作,以此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有效体会诗词情与理、景与意、文与人的密切关系,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与思想。
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或是为了取得预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还要求能默写,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态度,往往与中国传统优秀诗词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悖离,学生只有深刻领悟诗词的意蕴及哲理,才是有质量的教学,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其胸怀和视野更为宽广,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三是重翻译,轻审美。从当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逐字逐句地把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联想和情感的调动,还将养成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当教师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为“抬头看看月亮,低头想起了家乡”时,这首千古流传的名作中淡雅而动人心弦的意境便荡然无存了。可见,教师过度讲解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和想象的自由,而从翻译的过程来看,教师往往只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在讲解过程中不注重营造氛围,不重视思维引导,将很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诗词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将会变得比较困难。
二、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当理解了小学语文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后,教师对于审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关系到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完善。
(一)挖掘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教师的朗诵与讲解为主,而教师在诵读过程中为了能够真正理解诗人的感受,就应该把自己看作是抒情主体表达情感和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表演和呈现。以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诗中汪伦以歌送友,作者李白借潭水之深抒发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诵读此诗时,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这两个角色,再现江边送别的场景,让学生进入作品情境,真切体会诗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教师或学生也可以独自将自己置于“乘舟将欲行”的作者角色,想象自己此时正独立舟头,就要告别倾心相交的朋友了,此别之后,由于交通不便、重重阻隔,彼此不知何时能再见。正忧思万千时分,岸上突然传来友人送别的歌声,于是,独立舟头的“我”望着眼前的潭水,听到友人质朴纯洁的传音,那种难舍友人的心情便油然而生。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作者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于此处自然地联系起来,至此,吟诵者自然更能体会诗歌后两句所寄托的友人之间的那种深似潭水的情谊。可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读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美,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欣赏语言美
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诵读,欣赏其语言美,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王安石的诗歌《泊船瓜洲》时,诵读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教师围绕“绿”字启发学生推敲猜测、体会,并彼此交流作者可能用过“绿”字之外的哪些字,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万物生机、绿满江南的春光意境。在学生感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想并小结:据传,诗人先后选换了“过”“吹”“至”“到”“回”“满”“入”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字,成为诗歌创作炼字的佳话。学生通过对这样一段背景故事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字词对比,体会不同字词给诗歌带来的不同审美感觉,以及诗人传达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体会意境美
古诗词具有凝练简洁的特点,富有个性化、意味深长。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利用古诗引导学生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画面,在审美过程中领悟和升华诗词的思想境界,只有实现了这一教学目的,才能够真正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体现诗词的欣赏价值。如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眼中,国家残破,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意境美。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充分挖掘与运用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远钧.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0(4).
[2]孙桂成.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育因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一、通过学生对诗词的诵读,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诗词的学习,通过加强诵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其中的韵味,通过多读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在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要读出诗词中的语调和与重音,通过诵读,让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和内涵理解更加深入透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非常重要。让学生多读,以至于能够背诵,直至能默写应用。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配以诗歌图片,辅助背景音乐,虚幻再现诗人当时写诗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中,文章中描述的画面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从而学生可以顺利地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这样学生自然就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寓意与思想。在平时语文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碰撞。
二、利用鉴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每首古诗词都蕴含一定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诗词,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体会诗人创作的巧妙,从而达到想其意境、 悟其诗情的目的。如在学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一般秋雨会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容易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思绪?”学生就非常容易联想到“思念”。然后继续提问:“在秋雨绵绵的晚上,诗人使用了哪一种照明工具?他是如何思念妻子的?”通过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显现的含义,促进学生借助于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诗人在绵绵秋雨中对自己妻子无尽的思念,进而深刻感悟作者内心的苦闷。再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诗中有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句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想象一位身穿戎装、白发苍苍、英姿飒爽的老将军,在骑马飞驰、身先士卒、与敌人奋勇搏杀的场面,在杀声震天中,敌人节节败退,最后老将军开怀大笑……通过想象,学生体会出作者一颗爱国之心,一种为统一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通过想象,极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通过诗、音、画,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挖掘和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大多在描写自然景物的情况下,表达特定的思想和感情。古诗词与图画之间紧密联系,很多诗人的习作将“画”和“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将诗画结合起来。如在学习古诗《使至塞上》时,为了使学生有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在带领学生分析完诗歌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将美术知识与诗中的意象结合,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完美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习诗歌的热情,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还体现了课程整合。在诗歌教学中,学生还应该用心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音乐美。音乐也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在让学生鉴赏诗歌时,可以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充分感受诗歌中蕴藏的情感。
四、充分挖掘诗歌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深刻挖掘古诗词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其内涵极其丰富,其语言含蓄而精练。教师要引领学生读懂读透,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如诵读、赏析等。挖掘古典诗词丰富内涵,传承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要让古诗词课堂成为语文教学中最美的、最有文化内涵的课堂。学习古诗词,要正确理解诗词,一定要对作者的经历、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把握诗词中的思想内涵和诗歌的文风,要让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触摸到诗的灵魂。如杜甫在唐朝处于最繁盛时期的时候,写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充分体现出诗人的壮志情怀;而《春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作者被困在长安时期,与亲友在战乱中失散,他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句,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睹物伤神、暗自垂泪的情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品味诗人在诗歌中所寄寓的感情,感悟诗人当时的意境,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传承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代表了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古典文学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中学是接受母语教育、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呢?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要求学生理解和准确背诵名篇或名句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自己的感悟,最终到达运用古诗词的层次。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浩如烟海,但对中学古诗词教学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普遍缺乏兴趣,部分学生感觉到很难体会老师所说的古诗词中的“美”。中考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极其明显,许多同学只是“诵读”。一些学生认为存在理解上的障碍,觉得背诵大量的古诗词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很多学生除了用以应付考试外,不能学以致用。
二、加强学生主观体验教学的必要性
读者的主观体验和认识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环节,古诗词讲究语言的凝练、含蓄,追求“韵外之致”,“味中之味”,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鉴赏要求读者的积极介入,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要求审美主体深入其中,并且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初中教师不仅仅要在古诗词课程中把作品的光彩呈现给学生,还要注重渗透鉴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把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在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时候,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拓展阅读视野,把学生的审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能力。
“感悟”是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增强自己对作品的主观体验,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三、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教学模式探究
在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主观体验,即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和诵读。
1、结合生活,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
中国古典诗词凝练、含蓄,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诗(词)人往往是以某种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欣赏者需要调动的是经过长期相关审美实践后形成的一种能够敏锐感知作品形式美和形象美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有效的生活和阅读经验,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能顺利进入审美过程,并产生较高的“阅读期待”。
在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其中“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就给呈现了鲜明的村落美景。在教学,我让学生扣住“暗”和“明”两个字来体会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画面,并结合身边农村的见闻,写一段赏析文字。作为农村的孩子,学生们很容易理解了诗词的意境和美,浓郁苍翠的树林重重叠叠,耀眼的野花点缀其中,而临近的村落就在这片浓郁中和炊烟中若隐若现,并写出了很棒的赏析文字。在解析学生理解时,我把诗词中两个重要的关键词,“明”和“暗”点出来,一明一暗,看似普通,却让人有意境鲜明、豁然开朗的感受,作为对孩子们自己结合生活理解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体验了诗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美,更感受到了家乡农村的真实美。
2、放声诵读,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诵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许多浅显而意蕴丰富的古诗词,古诗文的诵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对于作品,通过诵读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对学生的人格境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能产生较强的主观体验,教师只需加以适当的点拨。
在语文教学中,我特意在每天的早读给学生安排了古诗词诵读时间,此外,还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并推荐了课外书籍,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古诗词。
【关键词】生命教育理论 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研究
0.引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充分发展自我,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但是就目前高中教育而言,还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育中,功利性较强,学生独特的思维与个性被抹杀,严重者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其主要是由于教育的功利性导致的。使得教育本质教会学生寻求人生价值,获得生命的真谛逐渐模糊,因此,急需要在生命教育理论下进行教学。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从古人对生命的看法来获取生命意义的启示。
1.生命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与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以生命教育理论为前提,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其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生命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语文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理论思想相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出育人作用,需要借助生命教育理论来辅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以便充分发挥出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1]。
2.生命教育理论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
将生命教育理论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相互结合起来,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包括情感教育、人格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等内容。其教学措施主要包括对话教学与体验教学两个方面。
2.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是建立在双方平等、民主条件下的,通过运用言语、思维等方式来交流与沟通,注重人的个性化与主体性。其教学形式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在师生对话中,需要以平等为前提,需要师生双方的沟通与交流,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师生对话教学并不是简单的问答,需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交流[2]。例如,在《陈情表》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在文中寻找作者陈述的几种情感,使得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以便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阅读完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A回答:“悲情,在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表明自己身世可怜、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以及下文中的‘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均说明作者身世之苦,总结为悲情。”另外,学生B回答:“陈述了作者的怨情。在第一段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表明作者对舅舅不让母亲改嫁而怨恨舅舅,出现怨情。”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符合生命教育理论内容,在对话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生生对话教学中,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学习。例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对“作者在本次游历中如何对生死观的感悟进行理解的”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之前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教师等方式来寻找答案。小组成员每人分别对自己分配到的任务进行理解,其任务包括对每个段落的大意进行了解以及深入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学生m讲述前两段主要描写兰亭集会的盛况,描写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参加缘由以及环境、天气等。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恩爱之情,主要围绕“乐”而展开。学生n讲述第三段的大意为通过兰亭集会联想到人们的相处方式以及处世之道。继而对生死问题进行讨论,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对“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悟。在第四段中,“若合一契”表明古人对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的是虚无主义的思想,在当时的东晋时代,体现作者的积极人生观。通过对话教学,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古诗词教学与生命教育理论的联系与融合处,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与所表达的情感。
2.2体验教学
首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体验。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体验到教学的内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例如,在《雨霖铃》教学中,可以根据诗词中的文字来想想离别时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将情境再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离别时,作者与友人眼含热泪,相顾无言,在凄冷的清秋时节更加渲染出离别的情绪。在创设该情境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音乐与图片等,让学生带入在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感受与思想感情。其次,注重审美,升华体验。在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具有大量的优美诗句,在语言美中,古人在文字上下苦功夫,例如《人间词话》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完全将春意展现出来。在意境美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出来的是气势磅礴的意境。在审美体验中,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审美想象,并感受意境美。
3.总结
教育是对人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活动,需要将人看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生命意义进行教育,对生命教育理论进行了解。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需要融入生命教育理论,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了解作者的感受。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意识。
【参考文献】
[1]徐炳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13,23(12):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