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代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当代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教育;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58-03

收稿日期:2012-10-22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教改项目“民族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实现途径研究”(11068)

作者简介:吴道显(1977-),男,云南镇雄人,云南中医学院社科部讲师;

黎贵优(1964-),男,云南富宁人,云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部教授。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实现健康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所发生的变化,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在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又密切配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合力”,才能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有的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因其自身独有的特殊性和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思想特点出发,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创新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做一个粗浅的探讨,以期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殊性

作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主流群体,喜欢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其形势与政策教育也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与要求。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时又是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具有大学生的一般特性之外,还表现出了与本民族相关的区别于其他大学生的一些民族特性。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也面临相应的特殊问题,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

首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对象即少数民族大学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双重民族意识。”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国家认同感;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自身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生活环境等影响,表现出了对本民族强烈的归属感和情感依赖,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这种意识在离开本土进入一个“异域文化”环境之后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与其他民族学生交往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或民族特性。也即出现“一些学生民族观念强烈,政治意识较为淡薄”[1]的现象。第二,文化接受能力的相对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来自于边远民族地区,因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其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在进入大学前,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在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汉语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致使其在进入大学后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相对不足,在生活、学习、交流中存在一定的不适应,较城市或内地汉族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因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规定”、约束,少数民族学生之间表现出了接受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差异。如:“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保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较高,对异质主流文化的适应难度较大。”“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东巴族、纳西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异质主流文化的适应相对容易。”[2]

其次,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其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双重的民族意识体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为一体的思想政治诉求,文化接受能力的相对性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了对学习知识的渴求,同时也使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失衡感,甚至自卑,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要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按照一般原则和要求确定教育内容,提升其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又要立足于各民族利益得失、民族地区兴衰荣辱等学生关注具体问题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内容,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选择,既要考虑各少数民族实际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需求,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同时,也要加入党和国家对其关心、爱护和帮助等相关内容,真正使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遗传了祖先那种互助互爱的真诚、朴实而深沉的情感,具有淳朴、守信的民族性格。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实行假、大、空,不关注他们的需要,不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他们就不会在思想上真正接受我们的教育”[3]。这必将影响到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再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这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所表现出的特性的延伸。一方面,强烈的民族意识催生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其所归属的民族共同体及其地区的发展繁荣、兴衰荣辱等民族利益的关注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最愿意就改变本民族、本地区的落后现状,实现繁荣富强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特有的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生活环境、等背景下形成的思维习惯、表达方式、价值取向等与大学这个“异域文化环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或“矛盾”,相应地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疏离感,情感满意度降低。“因而无论在学习或交往的过程中,他们都会不自觉地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结构为依据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方法具有不同于普通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必须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完善,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考入了大学学习,成为大学生中一个重要且特殊的群体。形势与政策教育相应地也就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和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并大力支持这一工作的开展,教育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研究也不断扩展,成效明显。但总体上看,一直存在于其中的一些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首先,从教育内容看,共性有余,个性不足。和汉族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依然是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的要点和主题,再由各学校任课教师根据其要点和主题确定一个具体的内容进行重复的多对象讲授。这是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发展需要的层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有效保障,体现了政治性和共性。但是,如前所言,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特殊群体。他们除了具有较强的国家观之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感和民族归宿感。这就要求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在体现政治性的同时还要具有相应的针对性和“民族性”。此举只满足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发展的需要,对于其民族意识的发展需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其次,从教育手段和形式看,单调乏味。综观事实,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沿袭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实行满堂灌,即便是在多媒体技术普及的当前,也未有效解决单调乏味的教育方式。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要么是一个纯文本的幻灯片替代了板书,要么就是利用来自网络或者自己剪接等获得视频播放给学生看,没有能够将文字、音像、图片等媒体资料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多媒体的功能。此外,绝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都是由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自然班级合班上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互动,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

再次,从教育主体看,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教育主体是教师,教师水平和能力如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主体主要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学校领导、校外专家组合而成,其结构合理、实力雄厚。专职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导向教育,兼职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多视角分析问题,学校领导和校外专家能够从更高的层面系统深刻地透析问题。这一多元组合可以克服单一主体的学科背景“缺陷”,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就目前情况看,各高校设有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的相对较少,相当多的院校都是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任教师来承担。学校领导和校外专家只承担了少量的教育工作,更多的都是由专兼职教师完成。而多数兼职教师来自于管理岗位,不能有效地和专职教师形成有效的互补。此外,教师中的许多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及其决定性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等缺乏相应的了解,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

最后,从教育对象看,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一个典型的持续性问题。根据调研,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多样化、功利化倾向,认为形势与政策不是自己的专业课,学了没意义。二是由于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所授内容没有很好覆盖学生民族意识发展需要,学生认为太空太假。三是教育手段陈旧、单调,不能满足他们对时尚、潮流,喜欢多维度、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心理追求。四是少民族学生在大学“异域文化”环境里心理适应失衡产生的厌学情绪。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创新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创新的原则。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模式创新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一,以提高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才为出发点和归宿。第二,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即既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般属性需要,又要兼顾到他们作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精英独有的特性需求。第三,贴近生活,贴近学习。即从生活和学习中引导学生,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以防止因文化不适应产生疏离感以及可能由此产生的厌学情绪出现。第四,学性与大众性相统一。即既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又要克服学生因汉语知识基础薄弱难以理解、“消化”的困难,要易于学生接受。第五,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统一。即既要继承传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第六,以实现民族的团结统一为根本。对有利于民族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和行为要积极宣传发扬,对有损于民族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思想行为坚决制止。这是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本质要求。

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少数民族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创新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第一,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实行“校社结合”,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说服力。尤其是建立以少数民族地区为基地的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地调研、考察来感受民族地区发展实际更具教育意义。第二,举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月。即每月举行一次或者一学期指定其中一个月举行多次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交流、辩论、文艺表演等。尤其是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的天赋,寓教于乐,“使各民族的文化和艺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氛围,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体验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对祖国的认同”[4]。第三,集体备课,分工教学。集体备课尤其是和思政课教师间的备课交流,能够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建立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不稳定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个常见问题。根据调研,兼职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晋升职称之需而选择承担形势与政策教育,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当他们满足了晋升职称需要时,几乎就退出了该教学团队。如此反复,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第五,在教育内容中适当地融入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相应内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党一贯坚持的,以民族不分大小、强弱、优劣,一律平等等为主要内容的无产阶级民族观,并树立起坚定的无产阶级民族观。

参考文献

[1] 高 军,李晗龙.基于系统论观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5.

[2] 袁建华.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类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2(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