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职;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一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和使用作为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正在逐步推行且渐入佳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上全方位的把握,对促进学校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含义。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义,不同学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表述不同,但核心内容都是基本相同的。笔者认同的是: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其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2)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内课外的统筹安排等;(3)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4)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5)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稳定运行、各项政策和规定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2.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是指其包含的要素与格式。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编写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可由学制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毕业标准、教学安排、实施建议、其它说明等九部分组成,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①学制是指基本修读年限;招生对象指应届及往届普高(中职)毕业生等。②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包括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所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培养规格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定,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主要说明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③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应掌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专业知识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就业岗位(群)是指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以及拓展或发展目标岗位。④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主要反映在各种类型课程的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课程设置是指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等。⑤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名称、类别、学时、学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考核与评价要求等。⑥毕业标准包括应修读总学分、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证书获取情况等要求。⑦教学安排主要包括各学期周数分配表、专业教学周历一览表、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表、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⑧实施建议包括考核与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的配备、教学制度保障等。⑨其它说明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对专业调研情况、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等相关事项的说明。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关系
用人才培养方案取代教学计划,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两者都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的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是教学计划的继承和发展,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并使教学计划与其它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思路上。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它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教学计划是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的学科模式,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侧重教学的计划性规定,缺乏对职业性、学生素质及学生个性培养的设计。
(2)在编写体例上。人才培养方案无论从要素、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计划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比较简单,基本上指我们通常看到的实施部分。
(3)在教学目的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既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教学计划虽然为人才培养服务,但主要目的是教学。
(4)在教学内容上。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相比,一是增加了突出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二是根据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实际情况可进行课程置换或设置单独的课程模块,能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学计划则注重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计划与规定。
关键词: 用人单位 执业能力 教学改革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能力的反馈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能力评价要素,我们列举了14个方面,列出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档指标。通过数据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能力表现评价满意,没有非常不满意的评价,特别是对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给予充分肯定,个别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应增强,具体见图1。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反馈
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时,我们将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为8个方面,也列出了5档满意度指标。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评价为满意,没有非常不满意评价。特别对毕业生的专业应用技能、专业前沿知识、专业理论基础、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评价为100%满意,一些用人单位指出了应加强毕业生对人文社会知识、社会实践和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如图2所示。
三、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赴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希望和建议,其中有13.03%单位提出需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17.77%的单位希望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12.80%的单位建议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13.74%单位建议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12.80%的单位提出设置动态调整,满足社会发展需要;11.51%单位建议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8.06%的提出加强学生人生观、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的培养;6.04%的单位建议加强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训练;3.79%的单位提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3所示。
四、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以能力为中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按照医学生在职业道德、交流技巧、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基本技能、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社区卫生保健、终身学习、创新能力八个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制订课程改革计划。
2.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允许部分优秀学生转专业,打破“一报定终身”的大学专业选择格局。
3.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全校分散的实验教学资源集中起来,建立实验教学中心,构建由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的实验教学创新平台,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整合实验课程,创新实验内容,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编撰系列的创新实验教材,整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 “订单式”培养模式 矛盾和问题 有效机制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零距离上岗,这种培养模式可弥补学校所教知识与企业需求的不相符,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该模式本身设计思路来看,它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
然而,从实践过程来看,该模式却面临着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首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基础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总体上处在一种就业市场疲软的状况,几乎很少存在短线专业,人才的相对过剩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具有较大的挑选余地,因此,从企业角度出发去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开展“订单式”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寻求“订单式”合作培养的积极性却很高。在合作双方积极性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开展“订单式”培养,其难度很大。学校与企业的这种合作往往是在大量的搜寻过程中的一种“偶遇”,而且,连续性不高,因此,难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其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合作企业经营风险的约束。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市场扩张的能力就强,表现为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订单式”培养的人才也就不愁没有岗位,一旦企业经营处于一种萎缩状况,按“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就业就成为问题。因为高职学生的培养周期一般需要3年,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企业出现了经营风险而导致对人员需求的下降,则这种风险将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由于“订单式”培养方案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的,针对性较强,专业能力过窄,学生转岗的困难很大。第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约束。企业与学校的协议一般是在学生开始专业学习之前就确定的,其中,关于对毕业生的接收是协议的重点内容。在专业学习之初,学生可能看好该企业,但是到了就业阶段,如果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更加理想的单位需要毁约,这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相反,若经过3年的培养,部分学生难以达到该企业的要求,企业又不愿接受该生的就业,对学生又是一种更大的打击。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将会处于两难境地。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订单式”培养的目标和效果。对此,必须探索合理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建立该模式顺利运行的有效机制。
第一,建立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克服确立“订单”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学校在确立“订单式”培养项目时起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一是学校对社会上具有合作愿望企业的整体市场情况需要了解;二是学校对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本身情况需要了解。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是导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问题的最初根源。因此,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建立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信息库,尽量收集更多的企业合作信息,在对比分析中确立初步合作伙伴。同时,对于初步确定了的合作企业需要做详细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可行性论证。这些调研论证工作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企业的发展潜力,其衡量标准应以其是否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为主,围绕地方经济主导产业设立的企业往往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其衡量标准主要是企业家才能,包括市场开拓能力、资金运作的决策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等;三是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应选择真正具有人才培养需求愿望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求获取廉价劳动力的企业。
第二,建立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实现动态管理。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这既是为满足合作企业的要求,也是为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单一从学校出发以整个专业或班级“全盘端”的做法,必然导致实施过程中的矛盾重重。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淘汰不具有适应性的学生,从而建立对学校、学生的逆向激励机制。根据调查,培养“订单”一经确立,往往存在个别学校、学生放松要求的现象,逆向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参与和动态监管,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太仓地区;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79-02
1 调查的意义
为更好地掌握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参考,不断提高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学院组织系部老师对94家用人单位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2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此次共调查94家太仓地区用人单位,回收问卷94份,其中有效问卷94份。在所有答题人中,有100%是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或单位的负责人。
2.2调查方式
由我院教师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由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回答问卷,答题时间约5到10分钟。调查时间:2012年5月至6月
2.3 调查内容
采用我院自编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涉及“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人才培养建议”等内容。
3 用人单位信息
3.1 单位性质
我院毕业生到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就业占主流,达到了91%,这和学院所处的区域特点符合;而到事业单位、国企等就业的比例相对较少
3.2 用人单位所在行业
调查显示机械电子制造业(包括电子,机械)占31%,生物化工行业各占约29%,商业贸易建筑房地产类占25%,其他类占25%,在此要说明的是其他类主要是指服务行业和机关事业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此次调查用人单位样本仅有94份,并不能完全代表聘用本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群体。因此该文所有分析都是基于已经收集的样本的基础上进行(正文中本院样本用人单位简称为本院用人单位),学院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对整体的用人单位情况做以判断。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用人单位对我院的了解情况和我院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1)用人单位对我院总体情况的了解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中比较了解我院的占79%,不太了解的占21%,不了解的为零,从这方面说明我院在太仓企业的管理者和人事管理人员中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应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的拓展。
2)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非常需要我院毕业生的占37%,比较需要的占42%,一般性的占21%,不太需要的占零。
4.2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及建议
1)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5%,其中非常满意达到了54%,基本满意占41%,一般占5%,不满意为零,这表明我院毕业生素质高、质量好,毕业生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主动性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也充分说明了我院对学生的软、硬技能培养成效显著。
2)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用人单位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的岗位素质要求也不同,这就对我院的就业工作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在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毕业生总体胜任岗位的比例达到了85%,还有15%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难以胜任岗位的学生为零。这说明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
4)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违约情况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我院毕业生违约情况不太严重的比例达到了85%,还有15%的认为我院毕业生违约情况一般,没有企业认为我院毕业生违约情况严重或比较严重,说明我院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稳定性方面的努力得到了肯定。
5)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的建议
用人单位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促进我院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用人单位认为我院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素质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我院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素质能力为:外语水平、创新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知识、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由此可见,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应该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训练,以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还应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时,还应继续通过各种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并参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
5 问题与思考
从我院成立以来,我院在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充分参与到学院的教学、实践中来,校企双方全程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只有在工作实践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用人单位对我院的人才培养最有评价权。调查数据表明,用人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为今后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5.1 进一步加强外语应用水平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在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外语水平的评价偏低,并建议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外语应用水平的培养,同时也说明太仓地区的区域经济对高职毕业生的外语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我院生源来自江苏各地,各地区对外语的重视也有所不同,而高职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本科相比普遍偏低,因此,学院应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进一步加强外语教学改革,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院也应该加强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积极主动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再学习,真正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1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2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 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4 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
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 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 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 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5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 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 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质量;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025
1引言
新常态下,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房屋建筑行业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为此,紧跟行业变化,开展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对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思路对策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依托,对近两届(2014届和2015届,下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开展调查,分析了就业率就业单位行业就业单位性质薪酬状况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度等方面情况,并针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2就业率及就业单位分析
2.1就业率分析按规定,列入就业范围的毕业生包括就业升学参军和创业四种类型,近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见表1所示。近两届毕业生总就业率分别为97.3%和99.27%,协议就业率分别为94.59%和91.12%,两项率值均保持稳定,且均保持比较高的率值。未就业的3名毕业生,目前也都有临时性的工作,但不在规定统计就业范围内。2.2就业单位行业分析毕业生基本流向了房地产/建筑行业,占比接近80%;小部分流向了其他行业,占比约20%。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2.3就业单位性质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见图2所示,在民营(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了近一半,其次是国有企业,占比达到了1/3。民营(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的主阵地。
3薪酬状况分析
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按月薪酬计算),大部分毕业生薪酬介于2000-4000元之间,占比超过50%。2000-3000元之间的占比约1/3,3000元以上的占比约1/3。不过,也应该看到还有约1/3的毕业生薪酬在2000元以下,1000元以下的占比8.2%。说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起薪并不均匀,存在比较大的差别。
4专业对口度分析
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分布情况见图4所示,完全对口占比35.09%,比较对口占比40.35%,两者合计占比超过75%,不对口占比14.04%。
5就业满意度分析
毕业生总体就业满意度分布情况见图5所示,“满意”占比为38.60%。约有2/3的毕业生对就业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具体原因包括很多,其中“薪资偏低/福利较差”占比14.62%为最大,这是由于房屋建筑行业初始就业起薪较低造成的“。发展空间小”占比14.04%,说明高职毕业生在企业人才梯次的定位上较低,学生感觉不到提升的空间。另外,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发展后劲不足,这也制约了毕业生的发展。其他因素的占比都在10%以内。
6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当前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现状以及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的了解及调研分析,结合建筑行业、企业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制订本专业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核心专业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并提出教学实施建议,以使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企业需求。
二、调研方式及对象
1.企业和施工现场调研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一线施工企业现场和项目经理部负责人员进行调研。
2.毕业生跟踪调查
以调查问卷或电话沟通对本专业已就业毕业生进行调研。
3.网上调研和资料调研
收集网上和行业部门的公开资料进行比对和调研。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建设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急需大批建筑技术人才
1.建筑业的大发展,迅速扩大了对建筑技术人才的总量需求。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增长,2011年已达55131亿元,较之2010年增长了12.6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以上要由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完成。近五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64%,增加值年均增长7.29%,都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6.98%的增长速度。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近五年来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年均增长4.25%的速度不断增加,使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总量需求逐年大幅度递增。
2.我国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建筑技术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8.7亿。这一宏大的战略目标,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大量的需求。
当前,在建筑业3893万从业人员中,生产一线人员技能低,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专业技术人员154.6万,经营管理人员194.6万,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和5%,两类人员合起来仅9%,这个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采掘业。建筑技术专业人才数量上的严重短缺,是目前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建筑业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比例按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18%计算,需要700.74万人,目前仅有349.20万人,总量缺口为351.54万人。
2.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以能力为本位还有很大差距。建筑类职业教育离全面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还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体系,尤其是理论教学内容体系,还远远没有摆脱“学科型”体系的束缚;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还没有成型,尤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在初步探索之中;“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刚刚起步,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即能顶岗工作的需要;企业全面介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的能动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尚不畅通。
(三)本专业职业分析和教学配置表(见P16)
四、调研建议
(一)对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建议
1.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
理论教学内容体系要尽快摆脱“学科型”教学的束缚,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使之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关教材编写工作。
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模块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投入力量编写实践教学的教材,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完善职业能力的考核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新体系。
2.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行“订单”式教育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在企业进行的现场实践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建筑技术类专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可重复性,学生如果没有经过在真实工程项目中的现场实践,毕业即能顶岗工作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双赢互动的新机制,使企业全面介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并依照“订单”方式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充分利用企业的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能动机制,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培训的新模式,树立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对学生实施校企双主体教育的新理念。
3.切实有效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或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
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目前我省各成员学校的实训基地及实验设备数量相对不足,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
(二)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议
1.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毕业生质量标准明确具体
(1)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构建课程体系,建立起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形成体系;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起开放式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体系;
(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形成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
(5)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2.专业知识结构
关键词 人才引进 人才培养 发挥作用
一、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家也渐渐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食品检验机构对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在增大,而人才引进策略是实现人才队伍扩大优化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钦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以下简称“检验所”)实施《钦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暂行办法》及其补充规定进行各方面的调研,结合实际,提出了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的合理建议。
二、人才引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贯彻实施好《钦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暂行办法》及其补充规定,为了更好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一系列政策,检验所狠抓人才引进与培养,为单位注入新鲜血液。检验所主要围绕“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不断加大人才引进的工作力度。
首先,人才引进的第一步是“走出去”。2014年10月,检验所先后多次组团赴外地高校招揽高层次人才,分别在广西、广东、湖南、湖北、重庆、北京等各个城市高等院校开展大范围大规模的招聘工作,对应聘者的学历、工作经验和个人素质进行严格的考核,确保引进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之后,检验所与符合要求的7名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洽谈,广泛宣传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并最终与3名研究生达成了就业意向性协议。2015年10月,检验所再次派出招聘人员前往重庆、武汉、厦门和广州四个城市的高等院校招揽符合要求的硕士研究生人才,此次招聘现场共收到简历63份,其中符合专业和学历要求的有30份,通过现场交流和提问,初步筛选出11人拟推荐进入面试,其中食品检验检测岗位3人,药品检验检测岗位8人。其次,人才引进的第二步是“请进来”。为了让有意向到检验所工作的研究生了解钦州市的实际情况以及检验所的工作环境,邀请有就业意向的研究生到本所参观考察,他们先后参观了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园、钦州港保税区、中石油、钦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检验所各实验室,对全市的经济发展及工作环境有了直接的认识,均表示毕业后愿到钦州市工作。除此之外,检验所还广泛吸收有工作经验的、愿意回家乡工作的优秀人才。经过多方面有力度的宣传,主动接触沟通交流,2016年2月份检验所吸收了一名具有6年工作经验、业务能力扎实的实用人才。到目前为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涉及的专业有农药学、化学分析、化学工程与工艺以及食品科学等,都是检验所急需的专业人才。
三、对所引进人才的培养卓有成效
检验所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水平,又具有高超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可以适应单位发展需要的素质高、技能强的创新人才,为促进检验所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智力支持。检验所对2014年引进来的3名研究生进行全面培训,并根据个人特长和素质特点安排岗位,为检验所的发展增添了一股重要的中坚力量。2015年1月,检验所向3名研究生提出实习邀请,以加强其对单位文化和工作环境的熟悉与适应,此举获得良好效果,促成了检验所2015年11月份多达329个项目的扩项申请全部顺利通过!如今3名引进人员对工作适应良好。为了增强人才的工作技能,检验所经常派他们外出参加新技术、新项目的短期培训学习,也收到良好效果。通过对实验室大型仪器的专业培训、再次培训及对培训内容的多次宣贯,加强了各检验员的操作技能及对仪器的了解维护保养。通过对检验检测机构相关法规和准则要求的培训、考试以及对培训内容的评价考核,提高了各检验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
四、所引进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核心。因此,人才是单位发展的基础与根本。而引进人才根本目的在于使用人才。检验所经过严格筛选、试用及培养之后,引进的人才最终在单位里发光发热,为单位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正面效应。首先,3名技术型人才专业基础功底扎实,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检验所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改善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办法和建议,并且大部分得到了有效实施。自2015年8月他们进入实验室,检验所采用他们的建议,改善了试剂的使用及排放的管理,提高了对实验室安全防范的要求,增强了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意识。对检验项目相关标准的理解提出新的看法,控制好实验关键步骤,降低了实验误差率差错率。其次,3名技术型人才具有良好的学习领悟能力,对指导实验室运行与管理的体系文件的学习迅速,通过学习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把握了实验室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能够指出文件中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和措施。
由于人才引进策略的正确实施,人才的注入为检验所扩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且自2016年3月农残项目再次扩项成功后,检验所2016年的业务量较2015年翻了好几十番,预计业务额将达到200多万元,可为国家承担更多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为单位大幅度增加创收。
五、对人才引进提出的建议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才的管理,扎实推进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引进作为检验所改善人才队伍梯队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得到单位领导及人事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协作。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一些改善人才引进的建议:
(一)制定人才引进规划,避免盲目引进
人才引进是为了优化队伍的整体结构,提升检验所的检验能力和整体水平。所以,要以检验所的发展为前提,对人才的专业、学历、年龄、知识结构等基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勾勒出近几年检验所人才资源的发展趋势。另外,应该对人才的相关供求情况进行考察和调查分析,得出各层次人才引进的难易程度和引进的有效途径等信息资料,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计划。
(二)严把引进关,避免人才引进的华而不实
引进人才是为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所以在对人才进行考察时,首先要做到人才引进要与检验所发展相适应。从检验所的发展出发,立足于实际,重点引进急需专业并且适合单位发展的人才,并由人事部门进行整体调整和规划,避免盲目引进,造成资源浪费。
(三)建立人才考核制度,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科学的方式对人才进行考核管理,对人才在工作各个方面作出的贡献进行量化,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对人才的发展目标进行追踪,督促其完成所指定的目标任务。对优秀人才采用晋升、增加绩效工资、给予奖励等激励方式进行正激励,对不适合要求的人才采用转岗、调薪等负激励措施,并予以适度的培训。从整体来看,建立甄选、培养、考核和激励的体系能加快人才梯队的建设。
在注重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要健全培养机制。采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两条腿走路,人才的造就并非一劳永逸,引进只是第一步,管理和培养才是关键之所在。检验所只有建立一套系统的、长远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机制,才能提高人才对单位的贡献值,并体现引进人员自身的价值。同时,检验所要正确处理好吸引人、使用人和留住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外才”与“内才”的优化整合。
(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要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以及完善的制度环境。良好的生活条件与工作环境依然是决定人才流动的关键因素,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所在。为了从真正意义上留住人才,检验所应该在实验设备、科研环境、办公条件、绩效奖金的发放等方面进行足够大的投入,为引进人员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与资金保障。另外,人才进入单位并不仅仅是为了物质待遇,更多是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精神上的尊严。因此,检验所在保证引进人才应有的物质待遇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高层次人才的人文精神关怀,为人才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既有发挥特长的工作环境,又有挑战性的工作机遇。使人才在团结、轻松、协作、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充分施展才华和发挥潜力。此外,在引进人才时,检验所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整合,争取实现人岗相宜,倡导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使人才的业绩得到承认,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