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建筑施工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现代施工技术;仿古建筑;应用
Abstract: The ancient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it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ts effective protec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wooden structure defects such as sickness, fire, corrosion, structural forces are increasingly evident, the use of moder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essential in order to ensure its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will undertake a thoroug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antique building.Key words: moder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tique buildings;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1前言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历史文化古迹,如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其独特的结构方法和布置规模始终没有改变多少,并且是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学科,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式传统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在平面处理、艺术造型及材料选用等方面都有许多自己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建筑业新材料新技术等的应用及发展,传统木结构在延年、防火、防腐、结构受力等方面的缺陷也日益明显,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越来越多的使用在仿古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这也是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代仿古建筑多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结构,改变了传统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组合为主的受力系统,吸收了传统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精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将传统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为装饰效果,从而达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以下本文将就现代建筑工程技术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希望能为同行在仿古建筑工程设计及施工中提供一些参考。
2中国仿古建筑
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国内涌现了一大批的仿古建筑。不论是在大的文化名城如北京、天津、南京、杭州,还是在小的古镇等地方,我们到处可以看到,而近年来这种趋势仍然有增无减,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被设计成仿古建筑风格,包括社会公用设施、旅游度假、餐饮、娱乐等建设项目,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天津的古文化街、鼓楼商业街等。同时留存下来的历史风貌建筑的维护与保养也成为了现今建筑行业的新课题,
3仿古建筑特征
对于何谓仿古建筑,学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仿古建筑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仿古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本质效果。目前,很多人觉得有些传统建筑的形象表现在新建筑上,就认为是仿古建筑。到底怎样的建筑才算是仿古建筑,经过一些参考文献的记载具有以下特种:
1、建筑单体须存在传统三段式构图,即台基、屋身、屋顶,并且主体建筑的屋顶为传统形式。
2、三段式立面比例须接近传统建筑比例。
3、立面外观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及装饰风格,或有木隔扇门窗、或有斗棋挑檐、或有雀替挂落、或有彩画灰塑等。以上三条缺一不可.方为仿古建筑。我们不可将带有一点传统色彩的新建筑,或在传统建筑风格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建筑称为仿古建筑。
4现代施工技术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古建筑虽然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但其独特的结构方法和布置规模始终没有改变,并且是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学科,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式传统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在材料选用、平面处理和艺术造型等方面都有许多自己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木结构在延年、防火、防腐、结构受力等方面的缺陷也日益明显,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越来越多的使用在仿古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这也是对我国古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代仿古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结构,改变了传统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组合为主的受力系统,吸收了传统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精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将传统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为装饰效果,从而达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
4.1 从结构上与传统木结构施工进行比较
从结构上分析,采用混凝土结构代替或部分代替木构架有下列优点:
1、可节约森林资源保护环境,减轻消防控制负荷,同时可解决防虫、防腐等问题。
2、可充分发挥现代建材的优势,提高结构安全度。
3、可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采用现代施工工艺满足多件仿古构件艺术线条的统一时还可以达到木构架的总体艺术效果。
4.1.1实例引用介绍:
下图为本人曾参与的一项仿古建筑施工工程的施工及效果图,见图1、图2。
图1 该仿古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施工图
图2 该仿古建筑效果图
该项目为高档会所工程,集服务、餐饮、洗浴、娱乐、会议于一体,建筑面积:3220.5m2,地上2层,首层层高6m,二层4.5m,檐口标高10.5m,屋脊最高点标高18,258m,首层室内外高差0.6m。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防火设计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防,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独立柱基础,屋面为坡屋面,边设天沟排水,混凝土标号为C30。
外檐及仿古构件采用干挂石材饰面,外檐保温采用岩棉外包玻镁板,屋面采用青石板瓦饰面,屋面防水采用爱舍宁防水卷材。
该工程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辅以干挂石材工艺做出外檐仿古效果,既保证了结构安全,又达到了仿古的总体艺术效果。
4.2 从效益上与传统木结构施工进行比较
从效益上分析,该工程采用混凝土结构代替或部分代替木构架有下列优点:
1、混凝土仿古构架取代传统的木构架形式,综合环保、资源、经济、技术、艺术方面,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
2、仿古混凝土构件模板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构件的质量。曲线部分采用特制工具式钢模,易于保证工程质量。
3、混凝土斗、拱连体制作,可减少安装工作量,加快安装速度。
4、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部分构件采用预制安装,与全现浇结构相比,施工灵活、方便,可加快施工速度。
5、仿古建筑中,混凝土构件安装采用刚性连接节点,代替了古建筑木结构构件的榫卯安装,提高了结构的安全度、耐久性。
6、现代施工技术可满足同类构件、多件尺寸及艺术线条的统一,安装后可达到木构架的总体艺术效果。
4.2.1 实例引用分析:
某工程是一个规模、难度较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仿唐式三层四檐古建筑。建筑总高73.9m,古建筑面积为8222m2。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古建筑斗、拱、枋安装及现浇圆柱、月梁、枋组合成的一座古典式建筑。该工程要求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曲线优美、尺寸一致、不再进行抹灰装饰。使彩绘在混凝土构件表面处理后,直接进行。鹳雀楼复建工程中用材之大(斗口、拱宽达280mm),安装难度之大(单个拱件达100kg以上),且安装数量也多(斗有19种5700余件、拱有21种2900余件,加上枋总计有1.1万件之多),尚属国内少见。由于预制混凝土斗、拱质量优异,为构件安装分项达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施工过程中,使QC小组以《运用QC方法,确保该工程预制构件安装分项创优》为课题的活动成果,获2000年度全国优秀成果奖。这些都为主体分部创优打好了基础,QC小组另一成果《创新仿古异形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又获2001年度全国建设工程系统优秀奖。该工程2003年被评为鲁班奖工程。工程及其景区门殿、门房、商业用房(均为单层仿古建筑,仿古建筑面积为3170m2)工程的施工中采用本工法组织施工,构架质量优异。设计、监理、建设单位都较满意,并受到多位来过现场的古建专家的好评,使安装完的构架达到了木构架所表现的艺术效果。同时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异型模板设计就节约木材255m3,节省投资42.74万元。
结语
关键词 仿古建筑;琉璃瓦屋面;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06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物类型也更加多样化,其中琉璃瓦屋面建筑由于具有多种优良功能被现代建筑所广泛采用。这种建筑具有简洁、大方以及规格多样的特点,在现代建筑中已经得到普遍推广。作为一种传统的施工工艺,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其与现代施工工艺的融合,使得古建筑琉璃瓦坡面施工方法与现代施工工艺相融合。工程质量的好坏施工技术是关键,实践中,要从多方予以综合考虑,如设计、施工、监理等每一步都要严格要求。本文从古建筑琉璃瓦屋面的施工工法以及流程进行阐述。
1 施工准备
1.1 技术准备
首先要完善细部节点设计,对设计施工图纸进行高程度的熟悉,提出屋面配瓦方案。收集整理施工放样及数据,编制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认真做好施工前的图纸熟悉及施工放样等工作。对于正脊、细部阴沟、檐口、翼角等进行细部节点设计。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进行解决,进行足尺放样后,记录相关数据及时测量。
1.2 材料准备
做好材料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瓦的准备工作要做细做好,由专人进行采选,采取宝顶、手敲、滴水瓦进行清点。
1.3 施工机具准备
主要机械设备是桅杆式吊车、单相、水准仪等。所具备的工具有棉纱、线绳、灰桶、电缆线、脚踏板、铝合金靠尺、囊势样板尺、墨斗、钢卷尺等,对这些施工器具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使用并配备相关备用器具,以防不测。
1.4 作业条件准备
1.4.1 主体阶段施工要点
1)目测屋面侧面弧形顺畅,梁标高度要准确;
2)现浇板施工时,为防止浇筑砼上浮,在施工中应注意梁面负弯矩筋必须牢靠固定,以免影响屋面坡势顺畅;
3)屋脊高度要有充分保证,不足部分用砼加高(高度应考虑筒瓦、底瓦、屋面坡势顺畅及当沟瓦的高度);
4)挡泥板浇筑时,必须顺直,高度必须充分保证。
1.4.2 屋面防水层及粘背层的施工要点
对屋面杂物进行彻底清理,修补平整,并打扫干净后。按常规操作要求及规范工序铺贴防水层,不得有气泡及破损点,它的做法与平屋面是完全不同的,要保证做到横向平整,囊势顺畅,并以此为原则。表面只须拉毛即可,不必压光,以便增强与粘瓦砂浆的结合力。
2 施工工艺
先瓦瓦后再安装脊,即调脊方案。另一种是先安装脊后瓦瓦方案,这种方案操作起来工序繁琐,且纵向布瓦尺寸不好布置。当沟瓦与板瓦、筒瓦,当沟瓦与脊搭接与压槎不便。而方法一解决了难题,且易于操作。具体施工工艺流程包括,瓦件挑选分垄号中摆坡面控制瓦挂坡面囊势控制线五道瓦底瓦瓦挡沟瓦安装脊瓦用碳黑勾睁眼缝屋面浮灰清扫屋面阻碱保护剂。以下对其分别简述之。
1)筒、板瓦长度加工,要采用新式方法,不能采用砍打的老方法,应采用手提切割机切割配瓦,尺寸容易切得准,撞肩又严实,损耗又小,不易发生渗漏,能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
2)瓦瓦的工期很紧迫,刨造施工条件,配备足够劳力都应做好准备,并采用扩大工作面的措施方法,尽量缩短施工工期,确保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安全施工,努力创造优良工程;
3)屋面上瓦,前后坡必须对称上瓦条件,要做到有序有计划上瓦,同时在操作中进行第二次选瓦,为确保施工质量,严禁次瓦上屋面使用;
4)在屋而的陡坡上操作,不能穿硬底鞋,以防滑倒伤人及踏坏瓦面,操作时应配备钉有横档的踏脚板,沿口要铺设架板及防护栏、防护网等安全设施,确保安全作业;
5)瓦瓦操作、首先每垄底瓦先铺30mm厚的砂浆,白下而上,一次性铺摆到脊根都,并要铺摊均匀,经初步调整后,即可摆底瓦,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压六露四”(或压五露五等)操作,压茬要均匀准确,并结合实际情况的可调性,如“稀铺沿头,密铺脊”的口诀,是很有科学性的,一能解决瓦垄两端头的塌鼻梁,二能解决沿口例泛水隐患,并能提高外观效果,也是预防渗漏的有效措施;
6)摆铺底瓦时,操作位外侧的瓦翅比内侧的要略高一些,待扣筒瓦压实后,就会自然调整过来,底瓦过水自会坐中,不然会产生过水偏中的现象。对翼角段的底瓦,瓦口要适当加密,因底瓦随翼角起翘而起翘了,过水已不坐中,所以必须要注意调整瓦口为宜。
3 缺陷修补
睁眼缝裂缝脱落,分几次用砂浆加碳黑抹平,剔掉太厚灰层。跳垄滚荜跑垄,拆除后,施工中用线绳和2m靠尺检查控制。脊不平不直,拆除后,施工中用线绳检查控制。过水不居中,铺底板瓦不平,施工中应内侧瓦沿略高于外侧瓦沿。
4 施工中的注意问题及改进方向
4.1 脱落、睁眼缝裂缝、勾缝不密实、勾缝深浅不一
勾缝时制作专用工具,睁眼缝分几次勾满,使睁眼缝勾缝密实、深浅一致。滚垄、跳垄、跑垄:施工中靠尺控制手段,采用目测。屋面囊势不顺畅:用8mm电缆线控制屋面囊势铺底板瓦。
4.2 工艺改进方向
瓦瓦砂浆现行改进方法主要是采用砂、水泥、粉煤灰配制,优点是避免屋面渗漏,屋面不生杂草。但其一砂浆碱析后,白色液体易污染人连沿面,影响工程观感,其二瓦件损坏后不易更换。选择合适的粘结纱清理,瓦面喷涂刷阻碱保护液,可用干棉纱清理后。
5 结论
综上所述,仿古建筑作为民族传统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时代民族特色,对这种传统的建筑施工工艺要加以保护。屋面琉璃瓦施工工艺是一项很重要的工序,施工工艺的好坏不仅对整体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外,也对仿古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观赏效果器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仿古建筑 琉璃瓦屋面 施工工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物类型也更加多样化,其中琉璃瓦屋面建筑由于具有多种优良功能被现代建筑所广泛采用。这种建筑具有简洁、大方以及规格多样的特点,在现代建筑中已经得到普遍推广。作为一种传统的施工工艺,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其与现代施工工艺的融合,使得古建筑琉璃瓦坡面施工方法与现代施工工艺相融合。工程质量的好坏施工技术是关键,实践中,要从多方予以综合考虑,如设计、施工、监理等每一步都要严格要求。本文从古建筑琉璃瓦屋面的施工工法以及流程进行阐述。
1 施工准备
1.1 技术准备
首先要完善细部节点设计,对设计施工图纸进行高程度的熟悉,提出屋面配瓦方案。收集整理施工放样及数据,编制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认真做好施工前的图纸熟悉及施工放样等工作。对于正脊、细部阴沟、檐口、翼角等进行细部节点设计。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进行解决,进行足尺放样后,记录相关数据及时测量。
1.2 材料准备
做好材料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瓦的准备工作要做细做好,由专人进行采选,采取宝顶、手敲、滴水瓦进行清点。
1.3 施工机具准备
主要机械设备是桅杆式吊车、单相、水准仪等。所具备的工具有棉纱、线绳、灰桶、电缆线、脚踏板、铝合金靠尺、囊势样板尺、墨斗、钢卷尺等,对这些施工器具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使用并配备相关备用器具,以防不测。
1.4 作业条件准备
1.4.1 主体阶段施工要点
1)目测屋面侧面弧形顺畅,梁标高度要准确;
2)现浇板施工时,为防止浇筑砼上浮,在施工中应注意梁面负弯矩筋必须牢靠固定,以免影响屋面坡势顺畅;
3)屋脊高度要有充分保证,不足部分用砼加高(高度应考虑筒瓦、底瓦、屋面坡势顺畅及当沟瓦的高度);
4)挡泥板浇筑时,必须顺直,高度必须充分保证。
1.4.2 屋面防水层及粘背层的施工要点
对屋面杂物进行彻底清理,修补平整,并打扫干净后。按常规操作要求及规范工序铺贴防水层,不得有气泡及破损点,它的做法与平屋面是完全不同的,要保证做到横向平整,囊势顺畅,并以此为原则。表面只须拉毛即可,不必压光,以便增强与粘瓦砂浆的结合力。
2 施工工艺
先瓦瓦后再安装脊,即调脊方案。另一种是先安装脊后瓦瓦方案,这种方案操作起来工序繁琐,且纵向布瓦尺寸不好布置。当沟瓦与板瓦、筒瓦,当沟瓦与脊搭接与压槎不便。而方法一解决了难题,且易于操作。具体施工工艺流程包括,瓦件挑选分垄号中摆坡面控制瓦挂坡面囊势控制线五道瓦底瓦瓦挡沟瓦安装脊瓦用碳黑勾睁眼缝屋面浮灰清扫屋面阻碱保护剂。以下对其分别简述之。
1)筒、板瓦长度加工,要采用新式方法,不能采用砍打的老方法,应采用手提切割机切割配瓦,尺寸容易切得准,撞肩又严实,损耗又小,不易发生渗漏,能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
2)瓦瓦的工期很紧迫,刨造施工条件,配备足够劳力都应做好准备,并采用扩大工作面的措施方法,尽量缩短施工工期,确保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安全施工,努力创造优良工程;
3)屋面上瓦,前后坡必须对称上瓦条件,要做到有序有计划上瓦,同时在操作中进行第二次选瓦,为确保施工质量,严禁次瓦上屋面使用;
4)在屋而的陡坡上操作,不能穿硬底鞋,以防滑倒伤人及踏坏瓦面,操作时应配备钉有横档的踏脚板,沿口要铺设架板及防护栏、防护网等安全设施,确保安全作业;
关键词:古建筑;辘筒瓦屋面;开裂;发白;漏雨;防治
Abstract: the ancient building roof many forms, common have rest from mountain, hard mountain, roll the tent and other forms. However, various forms of roll TongWa roof are prone to crack, white, leak phenomenon, affect the buildings for daily use and roof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wooden frame. This paper summarized a set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TongWa roll surfac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ffectively prevent tile roof craze, white, leak phenomenon.
Keywords: ancient buildings; Roll TongWa roofing; Cracking; White; Leak ra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建筑辘筒瓦面开裂、发白、漏雨的成因
古建筑瓦面开裂有多种原因,较多出现在辘筒位置,主要由瓦面下沉、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等引起。屋面发白主要是辘筒材料的选用,过多使用水泥,导致辘筒表面返碱发白。屋面漏雨的原因更多,主要原因为屋脊交接位置渗漏,瓦件开裂、辘筒开裂等等。
屋面辘筒开裂的防治
古建筑瓦屋面通常由木构架支撑,瓦屋面辘筒开裂,木构架的变形下沉是主要原因。木构架的木材种类繁多,不同的木种,其木材的变形情况均不同,硬木相对于软木,其稳定性相对较好,因此屋面木构架的制作首选硬木。其次,必须严格控制木材的含水率,新木材含水率较高,不论是硬木还是软木,含水率太高,过了一段时间后,木构件就会出现变形、爆裂等现象,随着屋面木构架的变形下沉,瓦屋面辘筒也会随之开裂。因此,预防屋面辘筒开裂,新制作的木构架含水率不宜过高,施工时可采取自然风干或干燥机风干的方法降低木材含水率。但木材也不能过于干燥,在潮湿地区,过于干燥的木材会吸湿膨胀,同样会产生变形。具体木材含水率控制应参考建筑物所在地的空气平均含水率。另外,木构架安装过程应该注意检查每块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是否牢固,只有屋面木构架处于稳定状态,屋面辘筒才不容易出现开裂情况。
另一方面,辘筒施工用的草筋砂灰应该注意控制配合比。草筋砂灰制作时,先把干稻草截成4至5cm长,用水湿透,放入大容器(大缸、大桶等)内铺平,然后加上一层石灰膏,把下层的稻草全部覆盖,一层稻草,一层石灰膏,一层一层往上加,加至所需的用量,然后沿着大缸或大桶的内壁慢慢地灌入清水,高于稻草和石灰膏20~30cm左右,然后密封、泡浸、发酵,等到一个月以后才能启封,经过长时间的水浸和发酵,稻草已经霉烂,并与石灰一起沉淀,使用前加入红糖、中砂搅拌,草筋砂灰中稻草应尽量保持条状,不宜过分搅拌而全部断裂,并与砂灰均匀融合。这样制作而成的草筋砂灰韧性较好,能有效减少屋面辘筒开裂。草筋砂灰重量配合比为:砂:灰:稻草=32.4:8.4: 1。
瓦面辘筒发白的防治
古建筑辘筒瓦面一般在瓦筒表面抹一道黑色的乌烟膏,但现在的施工工人过于依赖使用水泥,在配制乌烟膏的过程加入大量水泥,许多辘筒瓦面在施工完成一个月后,普遍会出现辘筒发白的现象,原本漆黑的瓦面变得白茫茫一遍,严重影响建筑物外观。配制乌烟膏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水泥,但我们也需要保证在没有加入水泥的情况下,乌烟膏能具有一定的硬度和粘结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白灰的质量。为了增强白灰的强度和韧性,一般加入红糖、糯米一起搅拌,搅拌完成后,将白灰全部平铺晒干。白灰干结后再加入红糖重新搅拌然后又再晒干,这样重复3次搅拌后才能使用。配制乌烟膏的时候也应注意控制配合比,制作时先将乌烟粉用酒精溶解,然后倒入经特殊加工的白灰,充分搅拌即可。乌烟膏重量配合比为:白灰:乌烟:酒精=16.6:1.6:1。
古建筑瓦面漏雨的防治
古建筑瓦屋面漏雨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出现漏雨现象后进行查漏补漏也比较困难,对建筑物的日常使用造成不便。因此,在盖瓦施工中应该特别小心处理,尽可能避免出现瓦面漏雨现象。
古建筑屋面一般都设有屋脊,有陶瓷屋脊、灰塑屋脊、陶瓷灰塑相结合的屋脊等等,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屋脊,瓦面盖瓦过程应该小心注意屋脊与瓦面接合位置的处理,日后出现屋面漏雨的地方往往就是在这些部位,特别是歇山屋面,如果处理不当,屋面漏雨的几率高达90%。为预防屋脊与瓦面接合位置漏雨,一般可以加设一道防水,防水材料的选用可根据古建筑的性质决定。如果是文物古建筑,可选用铅皮防水,如果是普通的非文物古建筑,可使用一些现代防水卷材(如三元乙丙防水卷材)。在制作或安装屋脊前,先在屋脊安装位置铺设防水卷材,卷材需有一定宽度,可向外延伸5~6片瓦的位置。这样,屋脊的雨水可以顺着卷材流回瓦面。另一方面,特别是歇山屋面,屋脊转角位置容易出现沉降、拉裂,加设防水卷材有效可以防止因屋脊沉降、拉裂引起的漏雨。
为防止屋面瓦件下滑,一般瓦面设置1~3排瓦钹,瓦钹位于檩条与桷板交接处,卡住底瓦和面瓦,直至瓦筒底部。如果瓦片与瓦钹的接合位置处理不够紧密,瓦面完成后该位置也容易出现漏雨现象。施工时,应根据瓦钹的实际规格及位置开设每一块瓦的卡位,卡位不能太大,比瓦钹稍宽1~2mm即可。另外瓦钹不能设得太高,太高的瓦钹会顶住瓦筒底部,瓦筒受到外力(如有人踩踏),瓦筒容易破裂,从而造成漏雨的可能。瓦钹的高度比最顶面一块瓦片稍高为最合适。
古建筑瓦面施工其它注意事项
古建筑屋面盖瓦施工既要保证瓦面的使用质量,也要保证瓦面的外观整体划一。完成一个高质量的瓦屋面,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5.1底瓦使用前底面先扫白,对缝铺设,搭接吻合紧密,行列齐直,无歪斜。
5.2底瓦铺设完成后,在底瓦面坐浆铺面瓦,严格控制面瓦排瓦规则(如 “搭七留三”、“搭六留四等等),行距整齐,拼紧每列面瓦间的缝隙,瓦片规格应尽量与瓦面桁宽相适合。
5.3面瓦铺设完成后,先用草筋灰封好每列面瓦之间的缝隙(俗称“封鼠路”),在缝隙两侧的面瓦面分别压抹草筋灰,形成“剑尖”的形状,然后在“剑尖”顶抹一团草筋灰,用瓦筒紧压,确保草筋灰裹满整个瓦筒内部,通线调整瓦筒的位置,保证整条瓦筒顺直。
5.4檐口用草筋灰安装滴水瓦、瓦当,瓦当须用铜线栓紧,扣住飞檐或瓦钹,防止下滑。辘筒前先用草筋灰辘成筒形,面层刮1~2cm厚黑色乌烟膏抹光。成型后的辘筒各条规格要基本一致,尽量减少误差。
结语
关键词:地下水 水位降低值降水施工技术要求
中图分类号:TV5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苑住宅小区 ,包括ABC三栋住宅,地上18层,地下1层,基坑长95.0米,宽70.33米。地层结构:1、杂填土层厚 0.4―1.7米,2、粉土层厚1.7―4.5米,3、粉质粘土层厚0.3―2.6米,4、砾砂层厚3.9―7.4,5粉质粘土层厚1.1―5.2米。
场地内静止水位埋深5.4米水位,地下含水层为第四系上更新冲洪积层。主要含水层岩性为砾砂层,其次为细砂。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受北部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地下径流布给。地下水流由北向南,水位变化幅度在0.5-1米之间。
二、基坑降水方案的设计
根据对工地最新地质报告中土质、土层及水位的综合分析,进行降水设计。根据对周围场地水文地质情况的了解,场区地下水将影响基坑开挖和基坑支护,并影响基础施工,该部分水应予以排除。
设计依据:(1)内蒙古工业大学岩土公司提供的《建苑住宅小区岩土勘察工程报告》;(2)建设单位提供的住宅楼平面位置图;(3)《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参数确定:
地下水类型:孔隙潜水
降水井类型:潜水完整井
含水层厚度:9.3米
渗透系数K=130(M/日).
降水设计最大深度4.4米(平均值)
降水控制最大面积为(95+7×0.15+2) ×(70.33+7×0.15+2)=7158.9平方米,计算方法:基地宽+放坡后坡顶加宽+降水井至坡顶线距离。
基坑等效半径为0.29(98+73.05)=49.6米
影响半径306.0米
场区地下水涌水量Q=14044.6(方/日)
设计单井出水量q=25方/日×24=600(方/日)
井点数n=1.1×Q/q=1.1×14044.6/600=26(眼)
根据本工程基础深度、水文地质情况、日降排水量和在各类地层中的降水经验,本工程采用30眼井进行基坑降水,总周长342.0米,井距12米,井深15米。孔径550mm,水泥管400mm水泥管。水泵型号为250QJ30-40型,每小时出水量30立方米,扬程40米。配泵出水量30立方米/小时×24小时×30台=21600(方/日),远大于计算基坑涌水量,保证了基坑降水要求。
降水要兼顾护坡施工、基坑开挖。要保证开挖,降水井必须联动抽水。
潜水的含水层以粘质粉土和粉质粘土为主,考虑其次生固结量,理论计算坡顶沉降量在20mm左右,因此可不考虑降水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但由于计算参数的可信度低,所以应对周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如果沉降超过20mm,则采取坡外回灌措施,控制沉降继续发展。
如果降水后水位仍高于基底,则采取坑外降水,在坑外做集水井集中抽排。本降水体系,除上层滞水不能彻底抽排外,将水位降至基底以下50cm以保证干底作业是有把握的,因此,上述措施仅作为预案。
不能彻底排除的上层滞水,采取明排措施,用排水管导流至软管,由软管引流至基底排水沟,再进入集水井抽派。排水沟沿坑底四周设置,底宽300mm,沟底低于坑底300mm,坡度为1%。集水井沿坑底边角设置,间距25米,直径0.6米,井底低于坑底1~2米,下无砂井管和滤料,采用碎石压底进行强排。
对于地表水,采取“堵”和“疏”结合的办法:沿基坑护坡压顶砌筑240mm高挡水墙,以防地表水进入基坑;在施工硬化地面前,沿基坑四周距坑边1.5米埋设直径315mm的排水管,埋深800mm;沿排水管每隔16米设一雨水井,井口加设铁篦子;在施工硬化地面时,向雨水口方向作成流水坡,坡度为1%,将地表水引流至雨水井内。
对于由于降水时间短、土方开挖速度较快而出现的上层滞水滞留现象,采取就地挖设土层集水坑导流措施,以减小降水速度对土方开挖速度的影响。
降水井成井后进行洗井工作,用泥浆泵反复抽排降水井中的泥浆水,直到流出清水为止,再采用潜水泵抽水,抽出的水排入集水管,经沉淀池沉淀后进入现场临时排水管系统,排入指定的市政管线。
三、地面排水系统设计
根据现场污水管线现状,经调查,前者正处于堵塞状态,水流不畅,后者则距现场太远,管线线路大大超出原设计距离,工程量大。由于现场狭窄,排水管线设置考虑如下。排水总管先沿施工现场围墙明设, 铺设Ф150排水管, 水力坡度3‰。降水井井口与地面齐平,井口下300mm砌筑240mm厚砖加固。从井口暗埋塑料管至排水总管,暗埋塑料管与潜水泵塑料管采用二次软连接,以方便潜水泵的下放及维修。从沉淀池作砖砌排水暗沟直通政管线。为防止物体坠入降水井内,降水井用木质井盖封口。
现场道路硬化后,将沿围墙铺设的排水管改移至基坑安全护栏内侧明设固定,排水管与沉淀池之间用暗管连接。
四、降水施工安排
首先开始降水井施工,一边成井,一边洗井,并同时开始下泵临时抽水,当排水管线安装完毕后,由排水管线向外排出;降水施工完毕联动抽水7天后,可进行-4m以下土方开挖。
1、降水施工主要机械设备:
(1)冲击钻机4台
(2)潜水泵组30台套
(3)空压机1台
(4)电缆若干
2、降水井施工的质量、安全要求:
降水井井身直径须达到或大于设计直径;井的深度应达到或不超过设计井深的±2%;井的顶角偏斜不得超过1度;成井后必须进行一定长时间的井壁清洗工作;井管必须直立, 上端保持水平,井管偏斜度不得超过1度;井管安装完毕后,立即填滤料,滤料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井管的选择及包裹必须与地层情况相符,并连接牢固稳妥;地面排水管线必须符合设计排水量的要求,其铺设不得影响其它工作的进行,并不得发生渗漏现象;抽排水使用深井泵,必须试运转后方可下入井内;电器线路安装前必须对所使用的电箱电线进行绝缘测试,电箱电线的负荷必须和泵匹配。电器管线必须套管埋入地表面下300mm或沿围墙架设,不得随地拉线。
3、降水井施工工艺流程:
降水井位测量及布设钻机就位挖孔下放滤水管填下砾料洗井下放潜水泵设置排水管线联动抽水。
4、降水观测:
从开始降水起,每天由专人观测降水井内水位,并作好记录。对于水位变化异常的情况,应及时研究,采取措施处理。随土方开挖、喷锚护坡的进行,观察基坑边坡。如坑壁有水渗出,应判断水源性质。对上层滞水,可采用插排水管的方法处理。如水量持续较大,可能为周围市政管道的泄漏,必须查清水源,予以根治。
5、周围环境评价及采取措施
基坑东侧有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实验楼,降水井距实验楼距离不足2米,长期抽水对实验楼可能存在局部下沉或位移的隐患。因此,在降水前必须采取桩加锚索加土钉进行基坑边坡支护。
五、结束语
本工程自降水实施以来,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规程和施工技术规范,各工序负责人尽职尽责,无异常情况出现,为基坑土方开挖和后续钢筋混凝土伐板基础的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邯郸市方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本文通过多年经验累积、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研究高层住宅施工技术及控制方法。
关键词 高层住宅;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关键
High-riseresidentialconstructionanalysisofkeytechnologyandcontrolmeasures
ZhouJun-ling
(HandanCityConstructionCo.,Ltd.FounderHandanHebei056000)
【Abstract】Throughyearsofexperience,theaccesstorelevantinformation,analysisofhigh-riseresidentialconstructiontechnologyandcontrolmethods.
【Keywords】Constructiontechnology;Riseresidentialconstructionquality;Controlkey
高层住宅投资相对较大,施工周期较长,自身荷载重量较大,混凝土用量较大,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较高,高层住宅和多层住宅不同,一般情况下高层的建筑标准、建筑质量要求均高于多层。因此,对高层住宅施工技术、施工控制进行分析研究非常重要。
1.高层住宅建筑施工特点
(1)把总高度超过24米综合性建筑和公共建筑称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高度大、楼层多,但是绝对不是多、低层建筑简单叠加,而是从使用功能和建筑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高层建筑规定施工要有高质量和连续性,组织管理和施工技术也比较复杂,因此它除拥有普通建筑施工部分特点外,还拥有以下施工特点:工序多、工程量大、配合复杂;准备施工工作量相对较大;施工工期紧、周期长;基坑支护、基础深和地基处理复杂;垂直运输量大、大多数为高处作业:高度大、层数多,安全防护规范严格;防水质量、结构装修要求较高,技术复杂、灵活多变;立体交互、平行流水工作多,机械化应用多。当前高层建筑种类大多数是写字楼、宾馆、住宅、商场综合楼等。高层建筑施工建设中,通常由装修施工、土建施工、安装施工等几项构成。其中安装施工主要由管道工程施工、空调通风工程施工、电气工程施工、设备施工工程所构成。
(2)由于建筑高度增加,已不能用步行来作楼层间的联系,电梯作为主耍交通工具,建筑垂直荷载增加,需要使用新型材料和结构体系;在防火、供水、疏散、供电、防烟及安全上都有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地面大气层对它及对周围环境都产生新的影响,从而许多设施建筑构造及局部处理要与之适应;高层住宅居住的人数多,居住的密度比较高,对居民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城市结构的动态平衡,居住区的空间组织都带来新的问题。高层住宅施工是高层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用途的建筑,也是具有高层建筑施工特点,但还有着特有的施工特点。
2.高层住宅施工控制关键技术
2.1高层施工三线控制。高层住宅轴线、垂直度、标高是建筑物框架,对高层建筑物来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及众多影响因素,另外技术操作难度较大,经常会在定线、传递、标注时发生一些位移或不准的现象。
(1)轴线传递。高层住宅建筑施工过程中,脚手架和工程施工层同步进行,致使从外围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因此,在建筑结构施工复核轴线准确后,以一层楼面为基准在最长纵横向预埋多块钢板,在钢板上标出控制轴线或主轴线控制点位置。二层及以上的施工时,在每层楼面相应位置留设一个轴线传递的方洞,采用激光投点仪器直接引测下层楼面控制点到上层结构面,再用钢尺和经纬仪进行轴线校正和归化,放样出各高层的轴线和其他细部结构的尺寸线位置。
(2)垂直度控制。垂直度在高层住宅建筑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垂直度控制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垂直度方面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点偏差都有可能导致高层住宅结构受力的变化,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垂直度控制是高层施工的一项关键技术。在轴向控制作用下,高层住宅施工中的垂直度也得到了控制,但是垂直度往往会有单独的控制点进行垂直度控制与校验。这些往往都是在建筑内部进行,并随着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设备的发展,该项工作变得轻松同时精度与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标高控制。高层建筑物标高关系到整体结构以及整个建筑稳定性,标高准确性关系到高层住宅质量检测等一些基础性问题。因此,在每层的控轴线在方洞进行向上引测过程中,高层的定位标高引测同时必须进行多层引测的每一个位置的标高总和复核,之后利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复核所引测标高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主要是为保证所引用标高的正确性。同时在高层四周具备条件处设立层高累计复核点,每层向上都附以该位置进行复核,避免累计误差过大。每层面标高复核过程中须确保每层面控制点和外层高复核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达到控制标高目的。
2.2高层住宅沉降监控技术。建筑工程变形监测规范规定高耸构筑物、高层建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必须进行沉降观测,特别是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应用沉降观测技术加强施工过程的监控,以此指导合理采用施工的工序,防止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准确反馈安全信息等,为勘察、设计、施工等有关部门提供详实的资料,避免因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破坏或产生影响建筑结构使用功能的相关问题,进而造成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生命财产损失。在高层住宅施工中,沉降观测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沉降观测中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沉降观测点,不易破坏都必须稳定:观测过程中所用仪器设备精度,可靠性也要稳定:要有固定的观测人员进行监测:选择外界观测环境条件应基本一致:选择的观测路线、程序和方法要基本固定。这样可以避免误差的影响,使得所测量的数据更能真实反映高层住宅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
2.3高层住宅防裂缝施工技术。
2.3.1高层住宅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裂缝。
(1)一些高层住宅工程在顶层混凝上梁、板底部以及填充墙顶部结合部位常出现水平裂缝或斜向裂缝,主要因为温度应力作用,使两种膨胀系数不一样的材料问产生不均匀伸缩或是在砌筑填充墙施工时,没有等下部墙体结构的水泥凝固、收缩定向结束,就开始砌梁板下斜砖,例外还有没按规定砌斜砖都会造成墙体干缩下沉,导致产生裂缝。
(2)裂缝可以分为运动、稳定、不稳定、闭合、愈合等几个大类别,本身裂缝就是不可避免的,有些裂缝是有益的,有些是破坏的作用的,避免有害裂缝,减少低危害裂缝,虽然混凝土骨料内部凝固时产生微观裂缝是不可避免,但作为质量控制过程应尽可能减少,由高层住宅建筑混凝土强度通常较高、混凝土量较大、且带有地下室,所以裂缝产生可能性更大。
2.3.2高层住宅施工过程中裂缝预防措施。
(1)高层住宅施工过程中防止或者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措施主要有对裂缝放、抗等相关措施。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措施: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结构,在没有足够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措施。
(2)预防措施是在墙体砌完后不少1天才能镶嵌项砖,要力求灰浆饱满,在抹灰前在两种材料接缝处,不管是与梁、板底水平接缝,还是与墙、柱间垂直接缝,均需加钉一条宽300毫米钢丝网带,然后再抹灰,这样可保证装修完成后不发生裂缝。斜向裂缝起点多在两个方向板面相交处,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过高,水泥用量不宜过多,同时还要注意控制板浇筑质量,加强养护,设计上板配筋率也要合适。放措施:砌筑填充墙至接近梁底,留一定高度,砌筑完后间隔至少一周,宜15天后补砌挤紧;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等。抗措施:尽量避免使用早强高水泥,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
(3)根据有关经验分析,混凝土水泥用量增加10公斤,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温度升高19度。高层混凝土用量大,有时还有大体积混凝土,从经济、实用角度宜掺入外加剂。当然掺人外加剂后,要预计对早期强度影响程度。据此可提请设计科研部门予以探讨和评定。选择合理最大粒径砂石,这样可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在施工工艺上,应避免过振和漏振,提倡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尽量排除混凝土内部水分和气泡。现浇板中线盒置于上、下层筋中间,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沿预埋管线方向增设直径为150毫米,宽度450毫米钢筋网带。
(4)放、抗相结合措施。在混凝土裂缝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早期养护尤为重要。为使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需主要控制好构件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同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应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水化热高峰集中出现: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特别在前3天)。对混凝土浇筑后内部温度应控制在25度以内,否则因温差过大产生混凝土裂缝。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立和高层住宅相关重点技术研究开发力度,加快推广和普及,以促进高层住宅施工技术发展。相信积极运用新型节能技术和新结构体系、使用先进仪器以及新施工工艺,对改进高层住宅施工技术的问题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旭,孟宏.简述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及高层住宅施工[J].中国科技博览.2012.31.
[2]张启云,张振.高层住宅施工技术措施分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8.
[3]徐德责,张培娜.浅析高层住宅施工技术及控制[J].商情.2011.18.
近5年学校获得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项目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奥运工程、故宫古建筑大修等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了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提出了快速精密“按需建网”的控制测量理论与技术,研制了基于经纬仪、全站仪以及数码相机为传感器的高精度三维坐标测量系统,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的精密三维重构技术,发明了专用测量装置,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金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授权7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68篇(其中EI 9篇),出版专著3部,制定行业标准3项。
本项目已在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机场新航站楼、CCTV新址、探月工程50米天线、北京国贸大厦、武广客运专线、故宫古建筑大修、全国地铁建设等大中型工程中得到应用,经济效益达到7亿多元,为北京奥运会、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该项目属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针对国家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解决了道路建设中废旧沥青混合料、废旧橡胶轮胎、钢渣、建筑垃圾等代表性固体废弃物在公路中高掺配率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生产线与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本项目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受理发明专利申请7项,编制国标4部、行业规范4部,相关技术已在全国18个省市的32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中成功应用。近3年来,本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累计经济效益33亿元,引领了交通运输、建筑、钢铁等行业的技术进步。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近年来,我国地下空间开发迅速发展,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每年新增里程就达150公里以上,市政基础设施等大型穿越工程显著增加。确保开挖、运营以及相邻构筑物的安全是地下工程建设的技术核心,本项目针对大型地下工程开挖领域的超近结构物隔离保护、风险辨识与控制、灾后结构恢复等重大技术难题,展开了长达15年的科技攻关。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支持下,本项目通过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项,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6篇,形成地方标准2部,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已经在“首都机场滑行道穿越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中心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中心依托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工程、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学科,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建设。
工程中心围绕我国代表性建筑和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迫切需求,发挥与国内古建筑数据库生产企业联合的产学研优势,通过研究开发与工程化的环境建设,构筑起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技术的工程能力平台;建立并完善工程化产业化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技术研发与工程化产业基地。
工程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建筑三维空间数据获取系统与技术: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研制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扫描系统为代表的数据采集设备,形成一个能够以多种手段获取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各种空间几何、影像纹理、点云等多源数据的系统。
面向古建筑等大型复杂对象的逆向三维建模软件与技术:对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逆向,包括数据处理构建点云模型、根据点云模型提取构成建筑构件的结构实体几何(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 CSG)模型、基于点云模型构建建筑表面的三维不规则三角网(3D-TIN)模型、在CSG模型或者3D-TIN模型上加载影像纹理构成建筑的仿真模型4个步骤。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技术:数据库中要包含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还有文学数据、历史数据、影像数据等。要设计一种能够管理、查询、显示和利用这些数据的数据模型和结构,构成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数据库系统。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将数据库应用于建筑遗产生命过程分析、建筑遗产备灾数据库、数字化建筑遗产复原研究、推动建筑学的实境化教学、国际化的建筑数据交换平台等5个方面。
基于文献的历史建筑复原研究数据库:将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建筑的资料与文献数据重建为历史建筑的代用数据,并使用现代信息获取、存储与可视化技术,提取各个朝代特色建筑的丰富资料成为数字化信息,进而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可共享的历史建筑档案数据库。
建筑信息存储与交换数据标准:建立富有建筑行业特色的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数据库,以及国内首个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数字档案信息交换及应用平台。
近几年,该中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8项。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建设,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实验室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紧紧围绕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水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中的突出共性问题,以城市雨水系统为切入点,以可持续水循环为引领,以建立健康的城市水环境为目标,以揭示城市水环境水量水质保障各环节的科学机理为支撑,在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水质净化与环境风险评价、水资源再生利用与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领域,通过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重点开展跨学科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与水环境生态修复:城市雨水系统发展战略与规划设计评估模型工具研发;城市雨水产汇流特征及其对水环境响应机理研究;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理论与生态处置技术研究;城市雨水管理政策与制度设计研究;城市雨水系统的信息化管理 。
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数学模拟优化与数字化智能决策控制系统 ;可持续污水生物营养物去除回收反应过程和机理;高效低耗的污水再生处理新工艺;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内源过程机理研究;污水资源化回用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原理与方法研究。
城市节水与水系统优化管理:城市生活公共建筑节水技术研究;城市工业再生水利用技术研究;城市规划对城市节水影响机理研究;城市工业节水潜力分析和技术集成;城市工业和公共建筑节水相关定额研究。
目前,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子课题6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近年来,实验室承担各类企业合作与社会服务项目200余项。包括:北京市东方太阳城水环境系统与雨水利用工程、数字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研究方案、龙潭湖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的研究与示范等。
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与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于2011年9月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建设。实验室凭借学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人才培养优势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建设行业优势,面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需求,通过产学研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研究构建现代城市测绘地理信息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城市运行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特色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企业运营提供技术服务。实验室将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城市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平台。通过营造一个创新、开放、和谐的实验室学术环境,培养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优秀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团队,形成高层次学术交流、成果培育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
现代城市测绘技术体系与标准化:基础测绘方面:研究大地基准现代化、城市三维测量与建模的理论与方法;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主要研究多源对地观测数据高可靠高精度处理、高效能网络分布式光学遥感数据一体化处理、倾斜摄影与面阵摄影测量技术、多模式合成孔径雷达摄影测量、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及其与摄影测量数据融合、遥感数据智能解译等;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主要研究地图智能综合与质量控制、地理信息自动化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时空数据通用模型与一体化管理、地图数据级联更新、地理信息智能服务等。要大力推进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测绘生产技术装备建设,建设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测绘基准框架,通用和专用标准。
城市地理信息理论、方法及应用:重点研究网格化城市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城市运行保障的策略、模型、方法和技术;研究构建城市历史多源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平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城市空间信息应用与共享服务模式,发展面向网格化、精细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空间信息支撑技术,探索基于空间信息的城市建筑生命周期管理新方法。
建筑精细测量与重构重点研究城市建(构)筑物精细测量技术:为建筑施工进行精密放样、建筑运营进行质量监控和安全监测服务;文化遗产精细三维重构技术,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服务。
近年来,学校重点实验室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建模技术研究及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获得2009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体育场精密施工测量技术研究与实践”获得2008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荣获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和认定的首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6月成立,2009年12月通过第二期建设项目验收,2010年9月进入第三期建设。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燃气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包括研究燃气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天然气梯级高效利用技术、集中供热和区域供冷技术、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所应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相关技术。
供热空调制冷系统与设备节能技术:包括研究供热系统量化管理节能技术、空调用冰蓄冷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系统监测和优化技术、浅层地热和水源热泵技术等。
室内环境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包括研究室内空气品质的检测方法、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手段相关技术、室内空气品质改善技术。
建筑节能综合应用技术研究:包括研究降低建筑用能系统、能源输配系统能耗并提高能效技术、监测和优化管理建筑用能技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或建筑构件热工性能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技术、发展绿色建筑和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相关技术。
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25项,科研经费2,22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十一五”子课题7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实验室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中,许多已直接应用于北京市场,内容涉及旋流式烟气除尘器、低污染催化燃烧炉、烟气热能回收器、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等,同时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重点实验室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实验室是2010年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设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主要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提供科技支持。实验室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服务方向,将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结合北京的城乡建设需求,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当前与未来城乡建设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模式的建筑事业发展。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课题: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建筑规划评估理论与应用;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理论、方法与模式;新型围护结构研究;建筑风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研究;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
节能墙体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节能混凝土、砌体外墙和玻璃幕墙的设计、生产和施工的系统理论;研究混凝土、砌体外墙及玻璃幕墙节能性能的关键技术;研究节能混凝土、砌体外墙及节能玻璃幕墙的系统设计理论。
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研究: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研究再生结构材料与再生功能材料的形成机理;研究节能环保材料设计与机理研究;研究工业废弃物在可持续性结构材料中的性能机理及应用技术。
绿色建筑能源系统研究:供热空调制冷系统与设备节能技术研究;新型高效制冷、热泵机组及系统研究;建筑能耗及环境控制系统特性评价指标研究;建筑用能管理自动控制系统研究;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理论及技术研究;蓄能机理及建筑应用研究;太阳能、浅层地热能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及理论研究;混合能源系统的运行控制研究。
绿色建筑水循环系统:雨水收集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成套化研究;非传统水源循环途径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建筑节水与场地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绿色建筑水环境生态调蓄净化技术与集成技术。
该实验室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银奖1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项;编制国家、地方、行业各类技术标准4项;专利及知识产权数十项。
实验室自组建以来,在绿色医院设计研究、采光遮阳一体化建筑构件研究、高层建筑风噪机理及对策研究、节能材料制造研究等多个方向,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并进行了示范项目的成果转化实践。同时,实验室针对绿色建筑重点方向,面向北京及全国进行开放性课题资助。典型的研究课题及成果有:中国驻厄立特里亚使馆经商参处绿色建筑设计、北京腾达大厦绿色建筑优化对策研究、北京宣武医院绿色医院评价及设计研究、佛山东平新城项目绿色建筑星级认定技术咨询等。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10年1月成立。该中心具有北京市高校唯一的“工程结构与建筑材料”工程检测资质,拥有国家设计甲级资质的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全国行业领先的北京建工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市建设领域龙头企业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政路桥控股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旨在提升北京在工程结构节能、抗震、耐久性、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结构工程材料应用方面的整体水平。
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节能抗震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工程结构相关的抗震新技术和国外先进抗震技术的国产化研究,节能新型墙体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现代大型复杂结构施工监控技术与标准化施工技术:开展大型复杂结构的施工关键技术和施工监控技术研究,高效预应力成套技术标准化施工研究。
既有工程结构的检测、鉴定与维修加固:开展工程结构的材料检测、结构检测、检测鉴定和加固新技术的研究。
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性结构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结构材料关键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
环保型可持续发展城市道路工程材料:开展环保型城市道路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热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成果转化。
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共计80余项,研究经费达1,000余万元。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1项;申请专利10余项,获批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1年4月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中心结合学校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等学科优势,致力于该领域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享性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的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开发,为北京乃至全国建筑安全监测提供所需高新技术和装备。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基于声学技术的建筑安全监测。
大型建筑运行环境状态监测。
建筑安全物联网系统工程。
特种机器人的研究在建筑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建筑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安全评估及可靠性技术。
建筑装备安全监测规范与服务。
目前,中心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2项。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2年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该中心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依托,并联合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集交通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大型交通枢纽设计、交通基础设施新材料与新技术研发等于一体的省部级科研及成果转化平台。中心整合了北京交通基础设施研究领域的优势资源,协同开展科技创新,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化,为北京建立高效、安全、环保的世界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以满足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中心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方向:
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研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理论、功能设计方法及行人交通特征,解决高效交通换乘、优化枢纽内部流线等交通运行效率及紧急情况下行人疏散等安全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减灾: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防灾减灾,解决地下道路及空间火灾烟气控制、内涝防治、安全疏散、结构抗震设计及安全评价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相关技术难题,着重开展混凝土耐久性及工程应用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使用性能预测、评价技术与应用和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设计新技术等相关内容的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新技术: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施工新技术,解决施工的空间制约、资源制约、无障碍施工等问题。
该中心近3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银奖4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6项;国家、地方、行业各类技术标准54项;专利及知识产权75项;国家级工法5项,省部级工法10项。科研成果已应用于工程约60余项,其中包括:奥林匹克公园综合交通规划、北京地铁4号线的防灾减灾设计、长安街大修改造的全寿命设计、北京市四元桥立交工程的施工新技术等。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于2010年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
基地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开展北京城市文化特色研究、空间哲学研究、建筑伦理研究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5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40余人次。出版著作20余部,150余篇。有2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100余篇论文被CSSCI收录。基地重视人才培养和建筑文化科普工作,2012年开始招收“设计伦理学与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建设了建筑物文化特色资源库,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基地主要研究领域:
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特色与功能研究:北京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及功能;北京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北京城市公共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北京城市建筑形态的文化功能等。
建筑伦理研究:建筑、规划、工程活动的价值取向;建筑、规划、工程活动的公共参与;西方建筑思潮的伦理分析。
北京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类型与特征;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文化功能评价;北京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再利用。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于2012年3月,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共建。
基地的基本定位: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智库;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服务中心;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研究和技术交流平台;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储备中心。
基地建设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跟踪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动态,汇聚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精英人才和技术,集成利用北京市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各类资源,开展气候变化对本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研究,培养储备本市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努力将该基地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教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产学研综合性基地。
基地将组建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交通、建筑、环境、生态、经济与金融、规划与管理等跨学科研究力量,紧密跟踪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动态,系统全面地分析气候变化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研究本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应对机制与技术、应对计划与方案。
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
开展相关发展战略和政策标准的研究;搭建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信息交流和研发网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包括基础研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研究、提升温室气体减排水平的研究、温室气体减排及相关低碳政策在短期内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等。
北京建筑大学——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
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源,促进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建筑工程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由北京建筑大学和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勤业集团”)共同组成并申报建设。中心于2009年获得浙江省批复(浙经信技术[2009]311号)。
研究中心的建立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切实发挥产学研联合作用为目标,以实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
中心自建立以来围绕工程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合作和技术攻关,主要包括:围绕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重点在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建筑四新技术”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与开发,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技术成果,并大力做好应用与推广工作。
中心的科研项目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一是浙江勤业集团设立或拟定的项目,包括工程建设的行业标准、发明专利、国家级工法等;二是学校根据具体土木工程热点、难点技术而设立或拟定的项目;三是国家及地区科研主管部门的相关科研课题。浙江勤业集团与学校拟定的项目由各单位分别提交到研发中心,并由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方可列为正式选题并由中心负责编制项目申报指南。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园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园是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的优势学科及科技创新资源,面向首都城乡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扩散高新技术,建设知识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中心;是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的创新创业基地;是产学研合作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是首都城乡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
科技园以建筑科技为主导,围绕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是重点开展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筑节能、建筑监理、智能建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设计、实验、应用、信息等产业化基地。
【关键词】建筑地基;事故;预防;建筑施工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建筑项目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安全事故发生,在这些事故中,地基施工的事故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在建筑的施工中,建筑人员最难施工的不是上层的结构,而是建筑的地基一类的基础性的工程。建筑上层的结构和变化基本上是可以设计并且被预测的,而建筑的地下的土层分布的情况就很难去勘测并且预料。
在进行施工之前,建筑人员一般是利用从土层中提取的少部分的土样进行检测,从而对土层的情况进行预测。但是,由于地质分布的不均匀,地面土质情况的复杂性,建筑人员并不能对整个地基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就容易在建筑的建设中只是依靠经验进行施工,导致施工的效果和预计产生误差,从而造成施工的质量不达要求甚至是有返工现象的发生。另外,建筑地基上的问题一般都是极具隐蔽性的,在平常时可能并不容易发现,但是一但事故发生,极容易造成无法补救的后果。
1.建筑地基施工事故
1.1地面勘察事故
在进行建筑施工前,建筑工程的地面勘察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工程的勘察主要目的是对地面以及水文地质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控。施工人员要做好地基的勘察工作,就一定要依据建筑的具体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勘察任务以及目的,并且谨慎的对待那些单层的、软弱的地基,力求更加安全的进行勘测,并且得到最全面的地质信息。
如果在进行勘测的时候,勘测量不够,或者是探坑以及钻孔分布的地点比较少,以及钻孔的深度没有达到要求,那么施工人员得出来的勘测结果将无法真正的指导实践,导致实际的结果和预想的情况不一致,甚至是在建筑过程中,使建筑出现弯折或是翘曲的现象。
1.2建筑沉降
建筑物的地基都是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的,这是建筑物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如果建筑物的底面压力超过了地基的正常的承载力,就可能引起建筑物的沉降以及房屋开裂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果压力过大,超过地基承载能力过多,就可能是地基的土层整体发生滑动或是产生急剧下沉的现象,对房屋造成重大的损失。
1.3旧建筑物的影响
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的时候,施工人员有时会遇到古墓、暗沟、古井等妨碍施工的正常进行。在遇到古井或是暗沟时,施工人员如果只是在里面填充一些建筑垃圾或是泥土,那么就有可能使地基局部松软,甚至是导致地基的局部下沉。如果在施工中,遇到了防空洞以及古墓等建筑物,不进行处理的话,就有可能引起上部墙体开裂,甚至是建筑坍塌的发生。另外,如果建筑施工时,遇到了废弃的粪池、陈旧的地基基础,就会使地面比天然的地基更加的坚实,如果是发生地基的软硬发生突变的话,就极易导致建筑的上部开裂。因此,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一些古建筑或是一些陈旧的建筑设备,施工人员一定要进行及时并且有效的处理,否则,极有可能引起重大建筑事故的发生。
1.4地基溶蚀
在建筑施工中,如果建筑地基存在较多的地下水,就可能引发地基的溶蚀以及管涌的现象。如果石灰岩长期受地下水的影响,就有可能引发溶洞现象,从而造成地基溶蚀。如果在山区的坡积土的颗粒和残积土的颗粒相差较大的时候,地基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也可能产生管涌或者是溶蚀。如果建筑物地基的土质配比不良,同时地下水的流速也比较大,那么建筑地基里的小颗粒就可能被水流冲走,进而导致管涌的发生。如果建筑中的地基溶蚀现象非常的严重,施工人员对于溶蚀事故的处理就会不容易,而且花费的费用也会非常的高。这时候,相关人员可以考虑更换施工场地。
2.建筑地基预防措施
2.1规范勘查方法
在建筑施工之前,施工人员要进行地面的勘察工作。在进行勘查工作时,施工人员需要十分注意选择钻孔深度。钻孔深度的选取会直接影响地面勘查的结果。如果深度不符合要求,到达不了所想要勘测的土层,就不能十分精确的计算地基沉降或是桩的承载力,从而影响施工的质量。因此,施工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选取合适的深度。
如果施工人员在勘查中出现了错误,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有可能是施工人员的地质勘查的工作做的比较粗糙。其次,建筑地基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周全,没有将房屋建在更为均匀的人工或是天然的地基上,造成了地质勘查的困难,从而导致房屋在建设完成以后出现问题。这些错误都会导致地质勘查出现问题,甚至是建筑事故的发生。因此,施工人员在对地基进行勘测的时候,一定选取正确的勘测方法,并且按照规范的操作进行勘测,从而得出正确并且精确的数据来真正的指导工程的建设。
2.2严格计算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不高而造成危险事故对建筑以及人们的危害性非常的大,因此需要得到相关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建筑人员在进行建筑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谨慎的计算地基的在实际中具体的承载力,尽可能避免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以及建设时,施工人员也要充分考虑地基的承载力。如果地基出现倾斜或是沉降的现象,一定要立即停止建筑的施工。另外,各单位也要进行共同的沟通与协商,及时解决施工中的这些问题,防止建筑问题的扩大甚至是恶化。
2.3谨慎处理旧建筑
在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经常会遇到古墓、暗沟等古建筑。如果相关人员不进行谨慎的处理,就可能对工程的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时,一定要想办法将施工的具体情况弄清楚,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必须的勘测或是挖掘工作,另外,也要虚心的向当地熟地质情况的人进行请教,在经过周密的调查以及分析以后,对建筑项目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
2.4地下水防治
建筑工程中的地下水对于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及施工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施工人员如果对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不对,就极容易有相应的工程事故发生。首先,在进行基础埋深的时候,基础一定要埋在冻土层的下面,地下水位的上面。如果基础埋在了地下水位的下面,施工人员就一定要对基础以及基槽进行必要的排水,否则,将会给地基造成极大的隐患,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另外,施工人员一定要控制好地下水的升降。当地下水上升的时候,可能会造成黏土层的软化、土层吸水膨胀以及黄土下沉的现象。当地下水下降的时候,建筑则有可能出现沉降的现象。地下水对地基的另一个影响,则可能会产生溶蚀的现象。在建筑施工中,施工人员一定按照建筑的具体规定处理地下水,防止地下水对地基以及建筑的不良影响。
结束语
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事故。在事故发生之前,施工人员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以及之前的相关经验,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处理。在事故发生的时候,施工人员一定要沉着面对,寻找事故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进行及时的处理。在事故发生以后,管理人员也要明确的事故的责任,对事故人进行相关的追责,并且总结事故的经验,预防事故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秀华.浅析建筑地基施工中的事故及其预防措施[J].民营科技,2009,(0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