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歌唱技巧

歌唱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歌唱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歌唱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歌唱技巧;艺术表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93 [本刊网址]http://

一、前言

所谓歌唱,即指用人的声音去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这种情感表达去感染听众,引发他们的心灵共鸣,使他们在歌声中得到启迪和陶冶。这样的歌唱才能称之为艺术。那么,歌唱作为一门艺术,除了应具备天赋的歌喉、正确的发声方法外,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掌握呢?答案不言自明,即歌唱技巧及其艺术表现。一首好的歌曲,要能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被广大人民所喜爱,除了应当具有好的歌词、好的曲调外,还必须通过好的歌手来演唱。因此,歌唱者的歌唱技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先研究歌唱技巧的重要性,接着提出提高歌唱技巧及其艺术表现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掌握歌唱技巧的重要性

歌唱技巧是指掌握、运用和表现歌唱艺术的实践方法。歌唱者通过声音所获得的音乐效果,主要依托于各种歌唱技法。顿克莱指出,由于声乐学习包括不同器官的运用和控制,所以,歌唱技巧的训练对于歌唱者而言,是极其必要的工作。伊丽莎白・瑞茨伯格认为,所有歌唱者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声音练习,他说:“我一直坚信,即使是最好的‘自然声音’,也是辛勤学习和诸多实践经验的成果。”劳伦斯・狄博特也认为歌唱技巧的训练不可或缺,即使已经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启发了他们的音乐气质,还要指导他们如何去歌唱,即促使他们牢固掌握各种歌唱技巧。巴尔菲甚至说:“所谓唱歌,其实就是声音在做体操,充分的锻炼十分重要。”

对于歌唱技巧训练的内容,瓦伦・邵列举了这么几方面内容:对所唱的各个音都能发音良好;正确控制声音的强度;良好的音质;清晰的吐字。爱德华・约翰认为,呼吸、母音和音准是每个唱歌者必须掌握的三项技巧。斯坦勒将歌唱技巧分解为扩大音域、改善音质和声音的波动这几个方面。由此可见,歌唱技巧涵盖的内容非常多。身为一个歌唱者,要熟悉和掌握这些技巧,方能获得好的声音。

三、提升歌唱技巧艺术表现力的策略

歌唱者要想将歌曲唱好,必须通过歌声将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实传达出来,既要唱声,也要唱情,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感动听众,使他们在歌唱者的歌声中获得力量和鼓舞。要做到这一点,歌唱者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事物有细致、深刻的观察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否则,难于领会歌曲的思想内容,更说不上很好地表现作品。除此之外,歌唱者还必须熟练运用各种歌唱技巧,因为歌唱属于二度创作,没有技巧,光有情感,也无法向听众传达美的感受。歌唱者要提升歌唱技巧的艺术表现力,要从以下几点人手:

(一)注意咬字、吐字的音乐美感

歌唱艺术是歌唱者把自己对歌词和音乐的理解,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出来,使人听到歌声,就能了解歌曲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咬字、吐字是表达歌曲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首先,歌唱时的咬字必须具备三个特性,即清晰性、共鸣性和统一性。所谓清晰性,就是对声母(子音)和韵母(母音)的发声具有准确严格的动作,咬清字头,咬准字音,收韵良好,使听众能够听清歌曲的内容,理解歌曲的确切含义,充分领会音乐的形象和意境。所谓共鸣性,就是咬字时合理地控制发声共鸣的关键部位,自如地进行咬字器官的动作控制,使声音美妙悦耳,具有歌词发声的音乐性和感情表现的艺术效果。所谓统一性,一方面是要求歌唱咬字中的每一个字要在头腔共鸣位置上取得统一。另一方面是要求歌唱咬字中声母有规定的发声动作,韵母也有正确的规定动作,严谨而不是支离破碎。

其次,在歌曲演唱中恰当地处理咬字、吐字的速度和力度,巧妙地运用速度和力度的对比也是十分重要的。若能将旋律中节奏的松和紧,力度的强和弱,速度的快和慢这些内在的因素,在歌曲演唱中正确地表现出来,歌曲的艺术形象就会更加鲜明,令听众印象深刻。

再次,歌唱者还要注意演唱的整理布局,即结合自己掌握的歌唱技巧,对作品的情感的设置,段落的过渡,结尾以及语言的韵味的处理等等,都要有详尽的安排,精心的构思,将作品的词曲意蕴与自己的歌唱表现高度融合。歌唱训练中对结构较复杂、内涵深刻的歌剧选曲,更要进行仔细的剧情分析,具体的角色分析,把握住角色的性格特征。对作品音乐发展的层次,剧情中的矛盾冲突,音乐的变化,特别是对主唱段落音乐的前奏、间奏以及结尾的处理,都要烂熟于心,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舞台表现中从容应对,完美表现。

(二)正确理解歌唱的表演

毫无疑问,声情并茂是歌唱的主旨。歌曲的情通过歌声表达,情和声是相互依赖的。情促使声的发挥,声表达情的深意。歌唱就是情和声的统一。歌唱表演是歌曲创作的继续,而有的人对此不甚了解。有的教师把唱歌表演看作成功地模仿名家的演唱。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任何一位名家的演唱都有其特色,都值得学习。但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条件,无论嗓音,无论阅历,无论修养,都不尽相同。即使是模仿得很好,也只不过是别人歌唱表演的部分再现,却失去了自身唱歌的优点。以这样的观点指导和要求学生,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甚至造成他们唱歌学习的失败。

同时,有的教师把唱歌表演看作发声技术、技巧的表演。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要求,而不顾歌曲的完整和内在意境。这种观点显然是与歌唱的主旨相对立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演唱是苍白的,最终必将走上歧途。总之,歌唱表演既不是简单地模仿,也不是单纯技巧的卖弄和炫耀。歌唱表演是一种艺术再创造。艺术创造当然少不了夸张手法,但艺术夸张要有分寸,恰到好处。艺术夸张的目的是为了把现实生活表现得更高、更美。过分了、过火了,听众接受不了。至于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甚至趣笑打闹、插科打诨,更是与艺术夸张毫不相关。

另外,“真真假假”也是艺术表现的手法。在艺术表现上是不存在“纯粹的真”的。很难想象,在歌唱中的啜泣、痛哭不用发声技巧,而是真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又怎能唱得下去?还有什么艺术性可言?“假”是表现“真”的艺术技巧,是为了表现艺术的真。当然,这种手法的运用也必须恰到好处。只有正确地理解了歌唱的表演,才能恰当地选取歌曲意境中的“自我”立足点,使其表现既不脱离歌曲的实际,又具有艺术独创性。

(三)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会唱一首歌”与“把一首歌唱好”,这两者并不等同。要称得上唱好,必须从音乐与文学形象上对歌曲作艺术加工、修饰,这一点即是歌曲的艺术处理。它与歌曲表演的艺术性和效果,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一,朗读歌词,分析词汇以至标点符号的作用和意义,剖析歌词的分段分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其表现的主题、基本感情、形象特点、重点、及辞音结构,以便在演唱中具有完整性。

第二,熟悉旋律和节奏,分析音乐与歌词的关系,理解其情绪特征、地区民族风格特点、旋律特点及等,从而掌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其艺术形象。比如歌曲《斗牛士之歌》,从题目和歌词的提示,从歌曲音乐旋律的发展上,可看出它表现了斗牛士勇敢、剽悍的性格,欢快、嘈杂的斗牛场面以及人们热烈、激动的情绪;《晚会圆舞曲》则可根据歌曲提示的舞曲体裁的功能,以及歌曲音乐中热烈、轻盈、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歌词内容所抒发的流畅、舒展的情绪。

第三,设计歌曲演唱的基本速度及其变化、基本力度及其变化,确定咬字的语气语调、呼吸换气、共鸣的控制和特殊技巧的选用。

第四,设计眼神及必要的形体动作。另外,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听众,其设计方案也应随之改变。

为了实现以上一系列艺术处理,歌唱者要加强对姊妹艺术的学习以及对其他与艺术有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影视、话剧、绘画、摄影等这些对歌唱有益的姊妹艺术都应有所涉猎。艺术是相通的,只有在丰厚的、广博的艺术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在所从事的歌唱事业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歌唱者应该是现实生活的描绘者,要吸吮姊妹艺术的乳汁,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歌唱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哲学;思维;歌唱;技巧;作用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歌唱技巧这一具体科学,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与哲学是人类的两朵精神之花, 它们关系密切。哲学既是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 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它是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一定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 并由此构成了不同音乐文化思想的共同基础。”[1]歌唱技巧的掌握很抽象, 有时非常感性, 在较大程度上还受个人感觉或一时情绪的影响。那么如何更加理性地把握它,就需要我们拥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和态度, 结合哲学的观点,拥有正确理论的指导,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更高的角度揭示歌唱的奥秘。

歌唱是靠人的大脑和各发声器官共同参与的具有高度主体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无疑,歌唱中,无论是歌唱技术水平的提高,还是其艺术修养的稳固,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所谓科学方法,即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技术方法,而任何技术的发展又都是受人的思维方式的制约。因此,问题的主要方面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何谓科学的思维

思维力是间接概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和内部规律的能力,也是人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础。人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都是在思维能力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科学的思维是辩证的思维,是一切科学研究之方法,是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具体表现。它能使人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进程中,做到客观科学、思路清晰;它同时也是艺术家把握艺术规律的根本方式,是艺术创造中歌唱者科学认识艺术规律的前提条件和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不断提高歌唱发声的技术技巧,不断增强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

二、思维是歌唱的先导

(一)思维先导――定义

杨天君认为:“思维先导,就是指从现实出发,对行为事件发展的未来前景、状况、过程及其结果等进行自觉的、有目的分析、判断和推测,从而获得某种预见性的认识,以帮助其在行动之前及早看到潜在的机会或危险,更加清醒而自觉地做出决策,从而减少失误,提高其学习效率。” [2]这个定义笔者认为很科学。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曾说:“歌唱发声时,我刚准备好发声,我还没有唱出的声音已经传到我耳朵, 好坏我都知道。” [3]可以看出在开口之前就应该在思想上把歌唱起来,这就是“超前思维”在歌唱发挥的作用。思维先导的核心就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性,并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二)培养正确的声音概念――基础

声乐艺术可以说是一门“有声无形”的艺术。而正确声音形象的建立是离不开其正确声音听觉表象的积累的。“所谓“表象”(Representation) 是指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上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4]也就是说,在声音技能训练或演唱前就应该首先在内心建立一种正确的声音概念,并能够在其内心的想象中准确地知道这个声音的形象。这就犹如文学家在写出一部精美的文学作品之前,就必须先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作品的构思、布局、人物、情节一样。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曾指出:“几乎在所有问题上,人脑都有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偏见,而不是根据面前的佐证去作判断的强烈倾向。”[5 ]这就是说,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思维方法等会成为人们实践和认识的“思维观念之前提”,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具有“定势”性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正确声音听觉表象的积累,是科学声音技术思维的形成基础。

(三)提前进行思维的练习――条件

“我们必须懂得发出美妙好听的声音首先应由思维开始,而思维是与听觉密切关系着的。” [6]声带的颤动是与周身的神经系统密切关联着的。因而声音的发出,直接受着大脑的控制和体力的支撑。器乐家可以连续练习几小时,而歌唱家可不能用嗓过久。必须要用精神练习来补偿肉体的练习。所以许多歌唱艺术家,既练可听到的嗓音,又练听不到的精神感受。也就是在发声前首先要有精神活动,使大脑机构首先进入登台演出时的“角色”中,即发声必须从“思维”开始。

三、思维是歌唱的保证

歌唱中的思维是指歌唱者通过声音所要表达的一种思想、观念或某种情感、情调等。它是人的大脑对音乐作品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维反映。对歌词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对旋律和节奏的把握,对吐字、呼吸、共鸣等技巧的运用,都离不开这种高级思维形式。科学的思维要具备良好的意念及合理的想象。良好的意念是歌唱获得成功的保证。因此在歌唱中用意念控制歌唱的状态、情绪等,有积极的作用。

(一)运用意念、借助想象

学习歌唱技巧,除了弄懂歌唱器官的机能状态外,发挥思维的作用,运用意念,借助想象是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的一条捷径。练声或歌唱时,应使思维接近主题,强烈的意念促使歌唱者产生强烈的歌唱欲望和创作激情。如气息训练时,使气息下沉,一可想象小腹内收下拢,臀部下坠,气沉丹田;二可借助咳嗽、大笑等寻找横隔膜的感觉。为使气息流动,可想象丹田处气息在沸腾,象海浪在翻滚。为使气息通畅,可想象气息所走途径是一条通畅的管道。“意大利美声学派强调最低的音应当和高音一样发声,著名歌唱家卡来罗.艾维拉尔弟要求‘把胸音收到头音上,把头音放到胸腔里’,这些提法都是运用意念借助想象的结果。” [7]可见,思维在歌唱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同时是科学歌唱的有力保证。

(二)正确地认识歌唱发声诸矛盾间的对立统一

歌唱者是歌唱活动的创造者。由于歌唱者对自己的发声器官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只能以感性体验为基础,以大脑的意识操作为手段,通过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和把握,逐渐形成对声音概念的理解和对声音状态的控制。比如歌唱中气息的“呼与吸”;精神的“放松与紧张”;声音的“靠前与靠后”;气息与声音的“上与下的对抗”;歌唱语言的“字与字”、“字与声”、“字与情”的协调;歌唱者的“主观听觉与客观音响”; 艺术表现的“动与静”;技巧训练的“个性与共性”、“局部与整体”等等各种因素和现象。它们既是矛盾对立的方面,也存在求其平衡、达到统一的必然条件。

四、正确的思维促进情感的表达

“情感产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与反应。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与自己的态度、愿望相结合的。一个对声音概念有了正确认识的歌唱者,面对着客观现实中所出现的一个个新的刺激,当后者与其认识相一致时,就会产生肯定的情绪和情感。” [8]由客观现实产生的情感,由神经发出信号并传送到各部分肌肉,形成情感的态度和表达情感的姿势,形成面部的表情,形成由喉头肌肉控制,从而使人们在其嗓音的声音里表现出喜爱、温柔、欢乐、悲哀、激动、气愤、急躁、害怕、愤怒等等的情绪。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是理解音乐意境、表现作品风格,要学会情感与技术的平衡,就得通过意念,借助想象,也就是“思维”来激发歌唱情感,完善歌声。

五、正确的思维是靠长期的积累慢慢形成的

(一)思维概念由错误到正确

往往音乐听得多并对音乐的反应比较敏感的人,就容易领会什么声音是好听的、美的、圆润的、什么声音是不好的。这种对声音的判断,就是人们形成的对声音的概念。它的掌握和形成,都是通过人的大脑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过程经过反复实践而实现的。在正常情况下,思想上的正确声音形象,总会“指挥”并协调它们的肌肉活动的。人们往往对声音概念的认识,起初是错误的,经过一段正确方法的训练,就能以其活动的结果来检验其实践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能推动他去改正错误,使其从实践中不断地精确和完善起来。

(二)积极的思维引导反复实践

积极思维能够保证声音技术动作练习的质量,促进声乐技能的形成。而对任何一个新的歌唱技术技巧动作的掌握,除了依靠自己过去所储存的相关声音听觉表象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积极思维活动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地实践练习。列宁曾这样描述:“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式固定下来。这些格式 (而且只是) 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9]在歌唱实践中多次完成某种歌唱技术动作的练习,这种动作方式就会巩固下来,便形成相应的歌唱技能。任何声乐技能技巧的形成,反复练习是必要的条件。但是,若没有积极思维参与下的练习,则是被动、机械的动作重复,这样既不能纠正其歌唱技术动作的偏差,也不能提高其质量,甚至容易出现错误的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影响声乐技术水平的提高。

结语

“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比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必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辩证思维运用在歌唱中, 我们才会有意识地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起来, 才会从歌唱实践到歌唱认识、再由实践到再认识的轮回中去获得理性驾驭歌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易薇.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哲学思想[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29-31

[2]杨天君,余虹.“思维先导”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9):99-101

[3]胡国辉.与帕瓦罗蒂谈歌唱艺术[J].人民音乐,1992,(2):15-18

[4]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丘有光,颜文皎.论思维的认知控制机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2):3-6

[6]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7]王绍伟.论“意念”在声乐学习中的运用[J].中国音乐学(季刊) 2000 年增刊,2000:46-47

歌唱技巧范文第3篇

1、轻声唱法:

应用恰到好处的气流振动声带产生基音,基音声波通过口腔形成一定共鸣,在口、齿、舌的控制下将声音对准麦克风轻轻送出,唱出近似讲悄悄话的声音,使听者有贴近、神秘的感觉。

2、气声唱法:

又称叹息法,是以气带声的歌唱方法。发声前使气息从声门透出,继而发声将字吐出,效果有如叹息和抽泣,给人一种亲切和甜美的音色。

3、“假声”唱法:

声带拉紧,气流振动声带边缘发声,就是用人们通常指的“假嗓子”发声。这种方法是为增强真假声对比时表达某种特殊效果而用在歌唱的某一部分。

4、喊声唱法:

用强气流振动声带,发出豪放,高亢、有力的喊唱声音,给人以热烈、激动、紧张的感觉。

5、道白唱法:

是应用在乐句中的歌词密、节奏快情况下的一种唱法。使用轻巧有弹力的气息发声,咬字器官转换灵活,吐字快而不乱,接近快速讲话的方式。这种唱法常用来表达迫切、激烈的情绪。

6、甜声唱法:

使用较好的头声区共鸣,混声位置在鼻咽部,声音好象从眉心飞出,带有近似儿童的声音。这种唱法音色甜蜜、纯真、优美、朴实。

7、哑声唱法:

发声时喉头下压,基音在喉腔、气管和肺腔共鸣,突出喉部的声音,唱出一种沙哑、憨直、朴实、野性的音色。这种唱法有的侧重憨直,有的侧重沙哑,就是通常人们所称的“沙哑派”。

歌唱技巧范文第4篇

2、自己就是自己,每个人的乐器构造不同,所以不要模仿,唱自己。

3、正确的声乐理念来源于了解自己这件乐器。

4、吸气时学会把胸腔打开,肋张开,打开喉,吸气积极状态。

5、歌唱从强到弱,最后回归到气息上去。

歌唱技巧范文第5篇

歌者要将自身对作品当中的感受、对人物的理解,通过歌声再次形象化与情感化,从而将他们完美生动地再现出来。要想做到这些,除了上述加强对作品本身所传达的理念掌握之外,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分析作品当中用的是怎样的文学与音乐语言来表达人物形象的,加深对作品思想情感与人物性格的了解,只有这样,方能深刻再现作品艺术。其次,根据作品,歌者可适当运用自身审美想象与意识,进行作品二度创作,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除此之外,夸张手法也是艺术表现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做到有针对性的把握,不虚张声势,给人以恰到好处之感。

2剖析艺术表现同歌唱技巧之间的具体关系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是艺术史上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而如果将其纳为声乐艺术当中,即是怎样将歌唱技巧也艺术表现相整合的问题。

音乐是一门抽象艺术。它是要将生活加以升华与浓缩,不是现实照搬。可以说,它代表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思想。音乐艺术需要将内容与形式做到完美结合。我国传统琴论当中的“得心应手”、唱论当中的“声情并茂”就是对于音乐艺术追求最直观的理论表达。在声乐表演当中,歌唱技巧的作用是无需多言的,可以说所有成功的声乐艺术家,其无不拥有独到与高超的声乐演唱技术。传统唱论当中对于缓急顿挫、高低抑扬、运气吐字和论述,都可归结于对声乐演唱方面技巧的一种重视。

当前,由于我国音乐教育普遍呈现系统化与正规化趋势,因而具有高超的声乐演唱方式与技巧的歌者自是大有人在,但若能成为真正的声乐艺术家的却为数不多。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优秀的艺术家从不以单纯技巧炫耀为主,他们会将这种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融会贯通,从而使歌曲本身的意蕴与内涵不断提升。

完美声乐艺术表现与出色演唱技巧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且共同融会于歌者在演唱时候的“二度创作”当中。“二度创作”是歌者在演唱作品当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歌者在进行演唱之时,既是作品内涵的展现者,同时也是作品意蕴的解释者。

“二度创作”是歌者在忠于原作、尊重原作的前提之下,经由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而做的艺术加工与处理,是一种将艺术表现与歌唱技巧有机结合的过程。因为歌者自身的演唱技巧、对于作品理解度与艺术造诣不尽相同,因而同样的作曲可能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会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也正是歌者在尊重原作品的前提之下,有个性、自我发挥解释文本所产生的结果。因此,歌者若想圆满传达出作品本身的意蕴与内容,首先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声乐演唱技巧与创作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于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扩充原作品所呈现的艺术底细,在此基础之上完成音乐二度创作。

歌唱技巧范文第6篇

关键词:歌唱;吸气;呼气;发声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73-1

一、吸气

(一)胸式吸气法

胸式吸气法又称锁骨吸气法。吸气浅,吸气时锁骨抬高,胸廓上提,气息的越多,肩耸得越高,造成双肩,上胸,锁骨,喉肌一连串的紧张。气仅吸在肺上部狭小的地方,其容量小,肺下部有着大容量的部位不但未利用,反而随着胸廓上提而缩小。此法致使喉肌过分用力,发声器官极易疲劳。由于气往上吸使得上胸饱胀,阻碍胸腔共鸣的产生,不能很好的形成“声柱”而影响声音的畅通,从而形成“吊着嗓子唱”的效果。它还能造成声音挤卡和尖锐,实不可取。

(二)腹式吸气法

腹式吸气法又称“横膈膜吸气法”。此法吸得深直至肺叶底部,迫使横膈膜向腹腔扩张,腰的周围膨胀起来。要求锁骨,双肩,喉咙完全放松,发声器官可以轻松自如的工作,吸气的容量大增。

二、呼气

对于歌唱发声来说,呼气比吸气更难理解,更为复杂,比较难以运用。在歌唱发声中则完全不同,需要较慢的呼气以适应歌唱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保持住气息使之慢慢呼出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一)锁紧喉头挡气

当吸气肌肉群吸足气后就停止工作,为了挡气,作为“海关”的喉头将“大门”关起来,只开了一个“小门”让气慢慢放出来,以达到控制气息的目的。以这种方法来控制气息的结果会使喉肌高度紧张,歌唱时会青筋突起,唱得脸红脖子粗,声音呆滞,音色闷暗,高音唱不上去,字、音都不清晰。长此下去定将产生咽喉疾病甚至损坏声带。

(二)用吸气肌群来控制气息

在呼气时,吸气肌群继续工作并与之对抗达到控制气息的目的。当吸完气后,吸气肌群仍然保持扩张状态与正积极工作的呼气肌群相对抗,达到共同完成用气息支持歌唱的目的,他们是相反相成的,既对抗又统一。

三、歌唱的呼吸训练

有许多声乐老师不主张进行呼吸训练,其意思是呼吸只有从声音体现出来才有实际意义,因而主张在练声的同时去讲气息。这对于学习了较长时间的学生或是“天生丽质”的极个别学生(嗓音好,乐感强,反应灵,天生没什么毛病的)是可以的。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先进行分解训练为好。人的气息也是一样,我们不能用生活当中的原始呼吸方法去歌唱,需要经过训练的、合乎歌唱要求的气息用于歌唱。如果这单纯的呼吸练习做好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声带练习,就能牢牢的掌握科学呼吸的要领。实践证明采用纯呼吸训练其进度要快得多,效果也好的多。

四、呼吸的运用

现代科技可以说是非常发达了,可是还有很多现象尚无法解释,在声乐中的某些部分就是其中之一。

(一)声乐重在找感觉

1.胸腔、腹腔的共鸣问题

胸腔中的气管、支气管以及肺泡内吸气时储满了气,吸气时气息源源不断往外流,哪还有腔体去产生共鸣呢?腹腔内全是肠子、肝、肾等器官,仅仅只有吸气后横膈膜下压进入腹腔,好像没有什么可以产生共鸣的腔体。

2.腔共鸣中的脑后音问题

中国传统戏曲的“黑头”在演唱中确有脑后音。如果分析头腔共鸣体,好像在后脑找不到可以共鸣的“窦”,而“黑头”的头部共鸣犹如一座敲响的宏钟,仿佛有明显的脑后共鸣。

3.吸气的感觉唱

在日常生活中和演唱中气从哪儿吸入还从哪儿呼出,这是客观存在。但在歌唱时要感觉到气息不是从里往外呼出来,而是边唱边往里面吸气。为什么要这种感觉呢?因为这能使各共鸣腔充分打开,能使呼气肌群用力与呼气肌群相对抗,从而使气息得到控制。

(二)歌唱时要始终充满激情

歌唱用气时,腹、腰等部位及心理状态的感觉要像哈哈大笑那样充满激情,这样唱嗓子不费力。平日人们围在一起听笑话时,只听说肚子笑疼了而从没人说嗓子笑疼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我国著名的嗓音专家林俊卿博士提到过的“贝诺利氏作用”。贝诺利发现人在大笑时声带靠拢发声是毫不费力的,因为根据气动力的原理,当笑的强烈气息通过喉腔,自然会对喉壁组织产生一种吸引作用,这样就把两条声带吸往中间靠拢来发生,在这种情形下喉肌是一点也不用力的。

(三)歌唱的气息控制

歌唱的呼吸也是一样,那一个音有多少拍,需要唱多强,就正好吸那么多的气和使用那么多的气。气太多会使呼、吸肌群僵硬而影响声音的流畅,而且使声音难以控制;如果气太少,则歌未唱完就没气了。

(四)不同声区用气量不同

音域的宽广与否,也是衡量歌唱家艺术水平的标志之一。音域越宽,对声带的伸缩与闭合能力要求越高,对气息的要求也越高。唱中音时气息用量最少,因为声带变化不大,这一段正好是靠近人们说话的音域,所以唱得也很轻松;唱低音时声带要相对伸长,闭合不紧,所需气量相对增加;唱高音时声带相对缩短,边缘变薄,由原来的整体振动变成边缘振动,所需气量大大增加。

(五)唱时用鼻还是用口吸气好

用鼻吸气的好处是卫生,因鼻孔中有粘液和鼻毛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还能使空气变得湿润免使喉咙干燥;寒冷的天气还可使空气变得温暖了才进入喉咙。可是鼻道较狭窄,阻力较大,最大空气流量每秒仅2升。而在歌唱时的换气时间极短,光用鼻吸气明显达不到要求。

参考文献:

[1]白宁.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1).

[2]彭丹雄.简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变[J].宁波大学学报(教

育科学版),2005,(02).

歌唱技巧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声唱法 男高音 整体歌唱 关闭唱法 

 

 

许多声乐界的世界级前辈名家都对歌唱方法做过总结。笔者通过10余年的美声演唱经验及自己声乐教学实践得出结论:正确的整体歌唱声音概念,应该是腔体保持打开,声音、气息、共鸣、咬字、吐字都要通畅、流畅、松弛、饱满、圆润、坚实有力度;柔亮、响亮,如金属球般;干净、平衡、平稳、适度用声带;轻巧、清脆、富有弹性。声音柔和中兼具刚毅、富有穿透力,同时音色要上下统一,气息流畅,声音连贯富于共鸣,有着坚实的稳定性,有整体感。戏剧抒情男高音与戏剧花腔女高音声音特点基本一致,中低声区音色明亮、柔和、饱满,高声区音色高亢嘹亮,与中低声区音色统一,能发出金属球般极富穿透力的漂亮的高音。 

 

一、自然声区的训练 

男高音的自然声区也就是中低声区,是接近说话能够自然不费力就唱出来的声区。教师应该用较长的时间训练学生的这个声区,运用国际美声界采用的正确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低喉位发声习惯,即保持在深吸气位置上相对稳定的自然低喉头位置,无论是唱渐强、强音还是上行琶音音阶都应该如此。加强声带肌肉训练时的负担能力(声带运用的程度上要最舒服、最省力、最柔和,同时把声带训练到能轻松附载有强弱变化的流动气息和混合整体最充分、最丰富、最大的共鸣共振而发声歌唱);整合身体各发声器官、肌肉群等,可调节或不可调节的骨骼空隙腔体做到该用的充分用上,不该用的完全甩掉,锻炼在歌唱中的身体充分协调运动的能力;建立歌唱通道的概念(歌唱时气息的通道、共鸣的管道、声音的过道都是身体内部的有关歌唱的通道);坚守“高位置”歌唱(从自然声区做起,再低的音也要有高位置即“头腔共鸣焦点”,再高的音也要有胸腔低支点,正确地训练整体歌唱发声进而达到声区统一)。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正确发出基音的情况下做到声音自然、音量宏大。 

二、换声区的训练 

男声由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时需要一种转换技巧—— “关闭唱法”(Closed Tones)。在换声区运用关闭唱法要更加积极充分地打开喉咽腔、口鼻咽腔、头腔,而在硬腭外部上嘴唇以上做上面部表情肌抬起微笑收缩,使元音呈金字塔般顶尖逐渐集中靠拢,待元音穿过头腔共鸣这个“针眼”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任意“引线”,腔体打开,稳定气息流动,放声歌唱,由于音位高,吐字便仍然清晰。需很细微地使气息上升至上腭与头腔共鸣区,运用腹肌向里收缩,横膈膜向上与胸肌配合来保持气压,软腭及小舌均向上提,然后以极缓的速度将气流运至头顶区,将音色变暗转向头的中区与后部,再向前送出,发出金属般的有力动人的头腔共鸣音,同时保持住胸腔声音共鸣的支点。男高音在换声区前四个半音就要做好准备,在每个半音上都要吸着点,让每个半音都贴着咽壁唱,稍带一点“o”的音色,在换声点上所有母音都带一点“u”的音色,并且有呼吸支持,进入头腔,就完成了换声。经过这一程序所发出的声音,比自然声区的声音更厚、音量更大。也可以用其他母音进入头腔高声区比如“e”。男声换声区的关闭唱法有一个“混合母音”的规律,可以概括为“a—o—u—o—a”的公式。男声的混合声区(中声区)中,开头的自然声区一个八度要唱纯“a” 母音,到了过渡音区就要掺“o” 的音色,到了换声区则掺上了“u” 的音色,再往上唱就要把“关闭”的高音“开放”,向“o”和“a”母音的音色上靠近。补充说明, “关闭唱法”是声乐演唱、从事声乐教学职业者在艺术生涯中保护嗓音最理想的“自卫手段”,能有效地延长声带的艺术寿命。 

 

歌唱技巧范文第8篇

关键词:歌唱 技巧 音乐 艺术 声乐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是灵魂深处的净土。无论声乐、器乐、国乐、西洋乐、歌舞都能跨越民族、种族、肤色、地域直接沟通,成为人人向往的心灵圣地。古代中国就有夔在上天“偷乐”之传说,意思是:音乐来自上天,本来人间没有。是夔从天宫偷窃而来,人世间才能享用此福。可见,音乐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西方也是如此。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就是祭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众、信徒表达对神敬仰和崇拜的必要媒介。著名音乐史学家Paul Landormy保罗・朗多尔米(法)说:“西方音乐是建立在基督教基质之上的音乐”。可见,音乐是信徒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西方音乐的作品,特别是20世纪之前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与基督教有关。用音乐朝拜上帝的神圣、威严,用上帝关怀的感恩来享受、欣赏音乐,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现象。

歌唱是音乐中最普及、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古语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为弦乐不如管乐优美,管乐不如歌唱优美。和器乐相比,声乐的表演、学习方便快捷,条件简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声乐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人才。近年来各种选秀节目的推陈出新更是加速了歌唱的发展进步。KTV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网络上各种唱吧的出现也是异常火爆,新媒体、自媒体的出现更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了露脸、上台的机会。以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山西卫视“黄河歌王”等为代表的歌唱类比赛、娱乐节目形式,让中国成为了歌的海洋、乐的世界。

一、歌唱技巧是实现声乐目标的重要基础

艺无止境,对于歌唱技巧的极致追求是歌唱者的共性。歌唱者从学习开始老师就会教授许许多多的技巧,呼吸技巧、共鸣技巧、发声技巧、咬字吐字技巧等等。呼吸技巧主要解决歌唱者呼吸中存在的量能不够,换气不及时、巧妙,气息使用不灵活、不轻松等问题。通过理论的讲解、科学的训练,能让歌唱者增加肺活量,增强气息的控制力,使得呼吸更加灵活、顺畅、悠长。这是所有技巧的基础,所以声乐界有句话:“谁学会了呼吸,谁就学会了歌唱”。可见,呼吸是歌唱的根本。共鸣与发声决定着歌唱的音色。共鸣腔体的大小、种类是声音有无混响,因此一般意义上声乐老师会要求歌唱者尽量用饱满、共鸣丰富的声音歌唱。也就是歌唱共鸣的“全通道”,包含头腔中的鼻窦、额窦、蝶窦等高频腔体,口腔、咽腔等中频腔体,以及胸腔等低频腔体。咬字吐字技巧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一般意义上讲究字正腔圆,同时能够体现歌唱者腔体共鸣基本功。因此它不仅仅是语言技巧也是共鸣技巧,两者相辅相成。

歌唱技巧的训练要有目的性、方法性。歌唱技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各技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得益彰的协调整体。因此,训练技巧时要有目的性。比如呼吸练习,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身体条件、呼吸能力制定训练计划。有些人呼吸量小,就要多加强无氧运动锻炼。让他用喘气的方式打开两肋。再加上憋气训练,来练习呼吸保持,形成一个大呼吸量,保持稳定的训练计划。有些人呼吸量大,却不会使用。这些人需要练习呼吸的收放,可以用吹蜡烛而不灭,来练习呼吸的均匀与稳定,加上渐强渐弱的练习,呼吸控制将会明显改善,逐步从容不迫。再如,发声训练,有些人缺少明亮的音色,有的人缺少饱满的共鸣,虽然都是腔体问题,但训练手法截然不同。音色与高位置不是同一个东西,高位置是高频的头腔共鸣,音色是高、中、低频率的共同共振。所以,不能孤立的看待共鸣问题。训练时可以用哼鸣来体会高位置,用闻花的感觉来打开鼻腔,用睁大眼、鼻翼兴奋来保持整个头腔的打开,这样就比较容易获得高位置。训练整体全通道共鸣,就要求在打开头腔的基础上保持口腔的开放,喉咙的通畅,喉头位置要低,胸腔要挺立、打开、放松。让声音能在各个腔体之间自由震荡,形成共鸣。

二、歌唱技巧服从于音乐

歌唱技巧是不等于歌唱。声乐学习的重大误区就是将歌唱技巧与歌唱混为一谈,将一切归结于演唱技巧。然而技巧本身不是音乐,也就是说即便歌唱者掌握了很好的发声、呼吸、咬字技巧,并不代表能够获得优美的音乐。音乐是声音的长短、强弱、连贯性、顿挫性、线条性形成的,这些决定于歌唱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悟,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描述,往往与歌唱的纯技术性无关。音乐表演中声乐和器乐是一样的道理,决定演唱者、演奏者艺术成就高度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同雕刻艺术一样,拥有了一整套刀具不代表能成为大师,大师心中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才是真正的艺术之魂。技艺是两个概念,好比人的肉体与精神。良好的体魄不代表拥有健康的心灵。心理疾病往往与肌肉、骨骼无必然联系。可见要正确的认识歌唱技巧与音乐的关系。

歌唱技巧是为了更好的展示音乐。一首音乐作品包含许多旋律变化、和声织体变化、曲式,演唱好它就要明白作曲家、词作家的创作意图。歌唱的众多技巧并不一定会全部出现在其中,要选用最适合、最贴近词、曲作家创作本意的音乐来诠释作品,因此要在刻画人物性格、描述故事情节时运用最恰当的歌唱技巧。不能把机械地使用技巧,把所有的声乐作品演唱成一个味儿、一种风格。好像玉石雕刻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玉石的原有形状,巧妙构思,雕刻时既能保护玉石的原料,又能剔除玉石中的杂质,把自己的技艺赋予玉石更高、更大的艺术价值。以中国古曲的演唱为例:古曲的艺术风格是典雅宁静,是典型的文人音乐风格。因此,在演唱时要避免出现浓重的戏剧化,也不能演唱成过于轻佻、随意的地方民歌韵味。咬字上要根据“京韵十三辙”严格归韵,表演时文静、有控制,音乐线条连贯而柔美,参考戏曲表演身段,收放有度。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声乐作品、风格。

三、结语

技巧与音乐是声乐学习者永远的研究命题,但是声乐的核心还是乐。所以音乐的美是才是艺术,技术是实现艺术的手段与方法。正因为如此,音乐的美才显得与众不同。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演唱者的二度创作,都是音乐的创造者,他们创造的不是技术,而是美妙的音响效果。技、艺之辩是艺术工作者对于高超技巧的赞叹,更是对这些技巧下产生的美轮美奂的音乐艺术的向往。技术是基础,是实现艺术的手段。艺术是核心是技术的归宿。

面对艺术要心怀敬仰和勇敢。敬仰体现了歌唱者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严以律己、艺海无涯,在艺术道路上永不停步。勇敢是歌唱者不能为技术所拘泥、困扰,要勇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和成见,甚至于突破自我,勇于大胆探索,不断革新,实现艺术的创造性。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