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设计艺术概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谈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本质,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设计艺术的本质。关于设计艺术的本质,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说法。笔者赞同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提高物质使用的价值与满足精神上的舒适,即“用”与“美”的统一,具体表现在设计艺术的内容之中,设计艺术的内容包括“机能性”与“经济性”两大方面,而机能主要包含:“实用机能”、“美感机能”、“象征机能”。本文就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本质机能性。
关键词:
实用机能、美感机能、象征机能
1设计艺术本质的观点及其具体表现。
一直以来,设计艺术的本质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1设计艺术是人类的行为。这个观点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朱铭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设计艺术是人类的行为,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带有创造性特征的实践活动。
2设计艺术的本质是人为事物。著名学者柳贯中在《工业设计学概论》中提出“人为事物是设计的本质”这个观点,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物体打上“人”的印记,使自然物“著我之色彩”。
3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提高物质使用的价值与满足精神上的舒适,即“用”与“美”的统一。[1]
在这三种较有代表性的本质说中,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用”与“美”的统一。而这个本质则具体表现在设计艺术的内容之中,设计艺术内容中“机能性”主要包含“实用机能”、“美感机能”、“象征机能”三种。也就是说,有的重视实用的价值,有的重视审美效果,有的以象征意义为主要目的。这主要由人的需要和物品的性质来决定。那么,这三种机能又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本质的呢?
2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本质的机能性及其具体表现
2.1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实用机能-----器完而不饰
所谓“实用机能”,就是物品的功能,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满足某种用途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实用机能可以用“器完而不饰”来概括。
"器完不饰"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在这里"器完而不饰"意为不作多余无谓的修饰、不虚饰无用之物。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为了用,即物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设计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实用价值的设计。
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就提出功利主义原则,极力强调产品物态生产的实用性,主张“先质而后文”,所谓“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就是实用第一性。而且,他以实用作为美的评价的基础,“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2]《墨经》对设计行业提出一种评判标准,“兼相爱,交相利”,即:重功能设计而反对无谓的装饰,以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以及“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意趣。
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墨子·鲁问》篇:“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3]这个故事说明了:对于设计成品的评价,墨子认为首先必须视乎其效益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若无益于此,再精巧的技艺也是“拙”。墨子之“利”说价值,为古代设计行业提出了一种评判标准,由此也透露出古人重设计功能反对无谓装饰,以追求“器完而不饰”的实用机能。
例如,明式家具至今被认为是家具之经典。其尺度比例的合度和谐,体现了完美的尺度与人体工学的科学性。如有代表性的四出头扶手椅:
“椅子塔脑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微微下垂,至尽端又复上翘。靠背面高而且薄,自下端起稍稍前倾,转而向后大大弯出,再到上端又向前弯,与塔脑相接。从侧面看,靠背呈“S”形,曲线自然流畅,后腿在椅盘以上部分,也是曲线延伸,自然得体。若坐靠其上,正好与人体背部吻合,舒适合宜。扶手则自与后腿相交处起渐向外弯,借以加大座位的空间,至外端内收后又向外别撇,以便就坐或起立。联帮棍先向外弯,然后内敛,与扶手相接,用意仍在加大座位空间。鹅脖先后前弯,又复后收,与扶手相接,以上构件极尽曲线优美之风韵,至椅盘以下主要构件再无弧线变化。”[4]这些都是十分成功的实用机能因素的应用。
2.2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美感机能-----文质彬彬
对一件物品的设计、制作与使用,除了考虑它的实用性之外,同时还要考虑到物品作用与人体感官的感受。它介与人与物之间,通过人的审美感官而得到的审美感受,既要达到人心理上的舒适感还要达到精神上的愉悦感,此谓之为“美感机能”。
光是有用是不够的,还必须美,设计的价值还取决于美的价值。因此,用与美的统一成了古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古代艺术设计中,用与美的统一实际上就是文与质的统一。作为艺术设计的原则,用与美的统一早在先秦时代就被人注意到了。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张“文质兼备”—也就是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一般指文饰、文采、花纹装饰、文章。所谓“文章”也就是指那些精美的工艺装饰,如雕琢刻镂装饰等。质,实质,本质或朴实。他扬弃了“质胜文”和“文胜质”两种片面倾向,认为“质胜文”会导致设计人“野”,粗陋丑恶,缺少华采;而“文胜质”会将设计带入“史”,华而不实,矫饰做作;好的设计应该不偏不倚,“文”与“质”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和利用物的质美则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定物质本质的美,经过工艺加工之后,使其更为增色升华,这是工艺加工处理的高明之处。如果不恰当地过分雕琢修饰,所谓‘画蛇添足’,就会破坏和削弱质的本质美。”曾被后世奉为科学技术经典、成书于春秋末年的《考工记》首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材有美”指由于不同材料的自然性能、质地不同,也就决定制作品的特征,如竹木,清秀雅致;如草藤,朴素文静;如玉石,晶莹剔透;如陶土,浑然质朴。《荀子》中讲:“邢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得齐。”其中讲“金锡美”强调的也是材料之美。[5]
玉器的制作便是个绝好的例子。与金银瓷器不同,玉器的制作更多依靠的是玉石本身的天然条件。玉器加工的最高境界,不是破旧立新,而是因采施用。通过对玉料形状色彩的巧妙利用,达到人力与天工浑然一体的效果。
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两件镇馆之宝:清代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就是玉器巧作的代表,翠玉白菜的玉料中,白色部分雕成菜帮,翠绿色部分被雕成菜叶和叶上的昆虫,白色和绿色的过渡十分巧妙自然,看上去是鲜活欲滴。最为可贵的是,翠玉白菜上有两只虫,一只蝗虫,一只螽斯虫。它是清代光绪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纯洁,但是白菜叶片上停留两只虫又是作何用意呢?原来螽斯虫代表了多子多孙的意思。
和翠玉白菜放在一起的另一件国宝级文物,清代的肉形石又名东坡肉,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块黄玉,经人的鬼斧神工,竟然就雕成了一块玉东坡肉。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因为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乱真。人们似乎都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真正人间极品,价值连城。
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一直将庄子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顺应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和表现,不去施加人性的力量,使其改变原有的自然之性,保全其“真”美。主张无雕饰的朴素美。即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匠不雕”的天然之境。这一点在历代的设计艺术中的体现,可谓比比皆是:
唐代越窑盛产青瓷,如玉似冰,其表面不作具体的图案描绘,用釉色的自然变化来表现抽象美。
宋代瓷器多为素面无饰,主要以造型自身的形式感与晶莹的釉质作为美化的主要手段,完全是一派洗练、单纯、规整、精巧的仪态,以釉色来表现抽象美已成为普遍的现象。
宋人的嗜古与摹古,使陈设瓷器承袭了古拙凝重的造型,借用了朴质无华的装饰,与精美丰富的釉色相结合,开辟了新的艺术天地。并对以后的瓷器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以明式家具的设计为例,制造者注意到其材料美,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泽和纹理来表现素雅质朴之美而不加遮饰。深沉而雅致的色调,坚紧而细密的质感,达到了稳健而静穆的艺术要求。[6]
2.3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象征机能----物以载道
所谓“象征机能”,是指一件物品所蕴涵的意义与精神特质,也是一件物品的“内容”所在。有国家的象征,企业的象征,社会地位、声誉、财富的象征,功能的象征,情感因素的象征等。
在封建社会中,设计艺术的象征机能代表着社会的地位、身份、权势等等。
“中国哲人无论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还是观赏自然动植物,他们的兴趣和考察的重点都不在于了解或把握它们各自具有的内在的客观规律。他们更多地是借助于自然万物所呈现的表面的现象如天灾、地震,松树的耐寒等来说明或解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7]这便是中国古代设计艺术象征机能的渊源。
这一点中国人自己可能已经司空见惯,而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中国就很明显了。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说:“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做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连分散于旷野田园中的居民,也一律常常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8]
不错的,我国古人在创造浩瀚、瑰伟并且质美的设计文明时,其不可思议的造型想象力大抵都受一种理性的“礼”之影响,设计艺术的目的是诠释“德”这一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的综合观念。于是乎,不仅“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以象德”,而且对于设计艺术来讲,“物也载道、言志、象德”。[9]即是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所独具的象征机能。
“以玉比德”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征之外,还赋予它以“德”的概念。孔子在《礼记》中写道:“君子比德于玉”。玉在古代是道德标准的象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类有五德者”(五德:仁、义、礼、智、信),对玉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典型的概括。[10]后来又有“玉有九德”之说,君子以“九德”作为终身治事的行为准则,不同等级的人所执玉器不同,表示的身份属性和概念也不一样。[11]
张光直教授根据玉琮呈“内圆外方”认定它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张曾指出:“方器像地,圆器像天,琮兼方圆,正象征天地的贯串”;“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在许多琮上有动物图象,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琮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与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12]
中国古代的青铜设计艺术同样如此。青铜器是国家的重器,也是“王权”的象征。铸鼎象物,目的在于使“民知神奸”。青铜器的设计制作不仅是造型创意,更重要的是成为国家政治的文化象征。商代饕餮纹“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等,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诗·商颂》)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13]
唐代的官服设计,则侧重儒教中阴阳无行的象征:把青、赤、白、黑、黄五色当作“五方正色”,即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黄色。黄色既代表中央,也代表大地,帝王服色便采用黄色。其他等级的官服,也用颜色和图案加以区分。[14]
在古代的装饰设计中,符号化的东西十分明显,“龙”、“凤凰”、“虎”、“狮子”成为吉祥的审美图式,在皇宫、祠庙、富户人家到处可见,即使在今天的民间艺术中和住宅园林中,也是可以大量看到的。人的审美本质不是在现实中充分地施展,而是成为异化的象征实体。
但这种象征有时也走火入魔,把一些文学性想象纳入设计艺术中,尤其在园林设计艺术中夸大借景、比拟、象征的作用,形成一种情调化的风尚。即过分追求以小见大的象征。
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把这种做法看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优秀传统,甚至看成是中华美学的基本特征,我本人以前也曾有过这种误解。直到读到台湾建筑学家汉宝德先生在他的《明清建筑二论》中的一段论述,才恍然大悟。
《明清建筑二论》中他引述了一位古代建筑学家对园林布置的论断: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奔泉风流,如入深岩绝壑之中。”
汉宝德先生对这段话的评价是:
“‘太华千寻’、‘江湖万里’,是中国地理形势上的事实,其壮阔的气魄本是一个泱泱大国所具有,文学家们为此所感乃为必然。但用一块石头造成‘太华千寻’的感觉、用一瓢水造成‘江湖万里’的气势,甚至于‘奔泉风流’,‘深岩绝壑’,若不是有精神病,则必然是做白日梦。然而,明清两代的园林设计多是这样去构想的。”[15]这实在是说得痛快极了,不仅指陈了中国文人给设计艺术带来的病态。
黑格尔看到中国文化的这一面,所以他说:“东方艺术是象征艺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设计美学不在形式设计中寻求突破,而更多地关注象征符号的味道”[16]
3结语
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即是“用”与“美”的统一。其具体表现为:实用机能、美感机能、象征机能三者的统一。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何曾不是这三者的结合。功能上要求合理,视觉上要求和谐,内容上要求准确,这在中国古代造物史上已转化为一次又一次新的创造。造物的伟大就在于其直接证实了人类的伟大,只有人类才是造物之主,中国古代伟大的造物主们正是用他们惊人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设计艺术的目标,体现着设计艺术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李龙生,《艺术设计概论》,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6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94.9
3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武汉理工大学教材中心
4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
5杨先艺,《中外艺术设计探源》,崇文书局,2002.12
6邹其昌著,《中国美学与艺术学探微》,崇文书局,2002.12
7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
8余秋雨,《行者无疆》,华艺出版社,2002.4
[1]详见李龙生,《艺术设计概论》,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6,10页,30行。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94.9,112页.1行。
[3]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武汉理工大学教材中心,37页,10行。
[4]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83页,1行。
[5]详见杨先艺,《中外艺术设计探源》,崇文书局,2002.12,175页,10行。
[6]详见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82页,11行。
[7]邹其昌著,《中国美学与艺术学探微》,崇文书局,2002.12,298页
[8]转引自徐晓庚,《现代设计艺术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9,75页,9行。
[9]杨先艺,《中外艺术设计探源》,崇文书局,2002.12,178页,6行。
[10]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9页,5行。
[11]杨先艺,《中外艺术设计探源》,崇文书局,2002.12,178页,8行。
[12]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4页,11行。
[13]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44页,1行。
[14]详见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23页,35行。
关键词:设计概论;能力架构;职业招聘;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Reformation of "About Design" Curriculum Oriented by Employment
MU Rong-bing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未来应该具备何种能力才能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国外的设计教学中已经成为必须了解的内容。而对于国内设计专业学生来说,对此却不是非常清楚。设计概论课程是教学环节中较早全面阐述设计知识体系的理论研究课程,充分利用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使低年级学生从设计师职业招聘的角度对设计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了解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从设计师职业招聘反观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讲解,从而达到使学生较早较全面地认识与了解设计职业需求,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人才的成长奠定最根本的基础。
一、全面认识设计概论研究范围所构造的设计知识结构[1]
“设计概论”是各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发展及其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同学全面了解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和设计师应具有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通过了解设计教育的基本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进行设计艺术学习的自主性。
设计概论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三个方面: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如图1。
1.设计史
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尹定邦教授曾说:“那些生活在远古的先人们,当他们或者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人,用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以便打造出有某种功能的工具时,设计就在这一瞬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的确,从广义上说,人类的每一项有创造性的活动都首先是设计的结果。设计,就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广泛的活动。设计之发展及其相关内容,首先是对设计艺术史(如美术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包豪斯到现代设计)及其相关风格(如英国风格、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美国风格、斯堪地那维亚风格、现代极简风格等)的研究。设计史家E•H•卡尔在其著作《何为历史》中说过:“设计史是通过评价、选择和整理资料寻求对过去的理解和诠释。”现代设计,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设计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了解现代设计理念、风格潮流的过程。通过对“功能主义”、“国际风格”、“民族特色”、“可持续发展”等语汇的认识,对创造了具有特色及先进设计的国家的了解,对经典产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完善多角度多形式的设计表达,指导我们正确思考设计问题。
2.设计理论
19世纪末开始对设计已经上升到一个学科的高度来研究。在中国近20年来,设计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而且自身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巨大的产业。广告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设计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于设计资源整合以及设计的发展应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对设计史和设计理论的学习,更多地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念和思想性的东西,包括培养他们作为设计师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路易斯•沙里文的“形式服从功能”、米斯的“少即多”所发展的工业产品的新美学观点,到后来美国设计师提出来的“为现实生活的设计”及后现代潮流中的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观念,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充满了民主的色彩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责任感。通过设计史和设计理论课的传授,可以培养具有思想文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的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达到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2]
3.设计批评
设计批评是对具体的设计作品、设计思潮以及设计活动等进行的判断和评价,对设计创造及设计消费具有导向、规范、调控和推动的作用。设计批评是沟通设计创意与设计审美之间的一座桥梁,是现代设计活动和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和提高方案定夺者、设计师以及广大受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设计文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重要力量。
设计专业学生通过设计批评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博格[3]将人的思维分成三类,分别是“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事物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想象、创造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思维能力。这三种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鉴赏和分析各种设计行为,产生有创意的设计概念和灵感,并将设计思路付诸实践。
提高设计概论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对于当今学生吸收历史文化精华,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学习前人成功的经验和技巧,了解设计艺术的演变和脉络,正确指导自己的学习与职业规划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职业设计师招聘对设计能力的诠释
目标是引领个人或团体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试想,一个人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奋斗?所以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未来五年、十年的目标是什么,并认真思考。
以“洛可可公司”负责ID设计的设计师招聘为例,工作职责任职要求如下:
(1)有坚实的产品造型设计基础,有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能力,热爱生活,热爱设计;
(2)手绘表现能力强;
(3)能熟练使用二维三维软件绘制产品2D平面效果图、3D建模渲染制作;
(4)对产品结构、材料和加工工艺有较全面的了解;
(5)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谦虚塌实。
综合社会发展对设计师的要求,职业设计师的能力结构如图2。
从职业设计师招聘对设计能力的诠释可以看出:设计师首先应该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职业道德,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知道他将来做什么,他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才是对知识的一种合理运用能力的展现。但是对于目前我们所接触的很多学生呢,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可能片面地理解了设计就是学习一门知识,学习一种技能,他没想到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创造性工作[4]。
其实在公司招聘设计师时,普遍会问,你最擅长什么?最想做什么?你希望公司往什么方向培养你?从这简单的问话中我们也能看出,企业在招聘设计师时,也希望设计师是一个有能力、有个人发展规划要求的人。做为设计师,你在为公司工作创造效益的同时,公司也为你提供平台帮助你成长。所以正确解读企业的招聘要求,全面架构自己的发展平台,不仅能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同时也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重视从一年级开始的全面规划正是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明确方向。
三、重视职业生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设计师必须是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知识渊博、敏感并能解决问题的人。作为设计师应当明白,设计时要能采用合适的手法、对设计内容有清晰的概念和合乎逻辑的观点,就要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而知识结构体系的架构必须有一个过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知识水平认定
从大一到大四,学校教育会有一个培养体系,学生自身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自身的状态合理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知道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对他将来步入社会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成长。如果把要达到的目标设定为十级的话,大一的学生应该首先判断一下你现在所处的级别是多少?大学四年后职业对你的要求处于哪个级别?达到这个级别你四年的时间该怎么安排?学校的教学体系中的课程是怎样辅助你的成长需求的?
能一进大学就对四年后的能力水平有个明确的解说,对自己已有的能力进行一个定位,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对自身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设定一个相对的目标,并通过今后的不断调整,最终完成对能力的构建,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做的基本功。老师在学生大一时应根据职业需求,从能力的架构入手,正确地引导,使学生认清自己已有的和将有的能力水平,并不断鼓励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和积极的行动。
2.能力培养过程
一个人的能力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获得的(如图4)。首先要明白大学时期对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具体课程的学习,课程即可以看成是一个知识体系中的点,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点网。对知识点的学习并因此组建自己的知识网,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是学生能采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其二,技能的的学习主要包括实际动手(手绘和模型)和软件的使用两方面,实际动手和软件的使用水平高,就会说这个学生的能力强,反之能力则弱。
学生在每门课程开始时都应主动了解课程的作用,明确所学知识在自己的架构中所处的位置,从而设定好自己的学习内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应达到的水平,如上课和做作业(如图5)时自己应该达到的水平,完成各个级别的跳跃,形成合理的前进。
虽然在大学期间的教育还存在着各种不足,会使很多同学对今后职业需求能力的培养存在疑虑,但通过自身对职业需要的不断了解,对能力获取形式的深入研究,借助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对学生本人是非常有利的。当学生发现学的东西对今后有用,就会主动学习。以主动精神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培养多种人才,有利于专业的不断更新发展。
四、结语
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力。重视大学时代的学习效果,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获得方式的研究,是各个学校都应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从职业的角度,进行能力结构的解读,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思考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内容,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当前可以研究使用的一个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1.
[3] 信晓瑜,陈琦昌.略论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J].艺术教育,2008,(11):123.
[4]梁梅.了解过去设计未来――谈设计史和设计理论的教学[J].美术观察,1992,(12).
[5]肖勇.中国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
关键词形式美形式美法则产品设计建筑艺术
一、引言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我们现在研究形式美在各个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时,更应该注意到这种影响对设计风潮的意义。从定义上来说,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则。简单来说我们平常所看到的自然景物或者人为景观,例如高大的杉树、耸立的高楼大厦、巍峨的山峦尖峰等,它们的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给人以上升、高大、威严等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平浪静的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等感受。这些源于生活积累的共识,使我们在以后的应用中不自觉的按照这种法则进行设计,逐渐形成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时至今日,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
二、形式美法则在设计中各个方面的研究
在我们接触设计的过程中,认识到形式美,毕业论文有利于我们努力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重要的是,形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发展”①,所以我们在运用这些法则的时候,也不能照抄某一种固定的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
艺术创作的范围很广,根据数学中举证的原理,我选择了产品设计、建筑艺术和雕塑与绘画这几个具体的方面举例来说明形式美在设计中的表现。
1.产品设计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硕士论文 沿用本身的材料美,维持材料特征,从而创造出新的使用形式,就数芬兰的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他的作品是应用当地材料,结合现代工业精神与波罗的海地区传统进行创新,已成为国际上驰名的芬兰产品。“创造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来表现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的依据有产品的特有的功能、设计师平时的审美素养和设计技巧、现代时尚的审美趣味、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入机工程学的原理。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产品个性异样化与风格统一化并存的状况。”0这便是对产品设计中体现形式创作的精辟解释。
2.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例如希腊帕提农神庙,它距今已经有2400年的历史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在形式上具有造型端庄,比例匀称的特点,千百年来的建筑设计师们在对希腊帕提农神庙进行了研究后一致认为,希腊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这样美,就是因为他的长、宽和高都符合形式美的法则。由于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甚至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③
转贴于 3.雕塑与绘画中的形式美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在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最能体现形式美这种设计意识的要数说唱佣了。说唱佣是东汉代具有时代特色的雕塑,汉代雕塑,具有它独特的风格,这里指的是它样式化的装饰美。耐人寻味,富有韵味。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使人产生一种动感。这种形式美更带有一种生命感,使得静止的物体有了形态的感受。美,形式美,已是科学,是可分析、解剖的。对于绘画来说,在艺术家的手中,线条、色彩、构图也融入了艺术家独特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审美特点。同时,形式美可以使得绘画艺术具有生动的美感,使画面活起来,具有灵动的生气。这才是绘画艺术想要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要。
三、结语
设计艺术中的形式美是渗透到各个层面的,医学论文 并且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研究形式美在以往作品中的表现,目的还是为了指导我们在将来的创作中,合理的运用好这种形式美的法则,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它,一个设计师如果不对中外历史艺术设计具有充分的了解,没有全面的设计修养,那么他的设计道路也将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在研究设计艺术历史的基础上。把创新的观点发扬光大。并且创作出更多经典的作品。
注释:
①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2.
②谢质彬,刘胜利.创建新的形式美.
③汪流.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137.
参考文献:
[1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贾作光.论舞蹈艺术.美学讲演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冻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卅版社,2003.
【关键词】:设计美;构成要素;发展;平面设计
1、艺术设计美的概念
艺术设计就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艺术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艺术设计属于审美的范畴,它是按照功能和美的规律进行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固有的意识,人们在生活中产生审美的渴望,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主发展自我的审美能力。在现代社会,设计师不仅要强调设计的造型和审美,还要关注设计对象的功能。
2、艺术设计美的构成要素及其表现
2.1材料
艺术设计就是要最大程度的把材料的特征发挥出来,从而表现产品的功能和材料美的特征。材料美感包含纹样美、质感美、肌理美,虽然美感的内容不同,但在其特性这一方面都是一致的,比如在符号性、情感性、质感性、绿色性这四个方面的评价标准还是相同的。
符号性:天然材料也被称为“自然材料”,具有原始朴实的感觉,使人充分感受到天然之美。藤艺家具造型别致,色泽自然,清新简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情感性:不同的材质会给我们不同的感觉,通常木材给人的感觉是是自然、温暖的质感;塑料给人的感觉是细腻、优雅的质感;总之材料的情感性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质感性:不同的质感会给人以虚与实、晶莹与浑浊、光滑与粗糙等多种感觉。翡翠石,它的结构紧密细腻、呈半透明状的翡翠为玻璃地,是翡翠中的上品。
绿色性:设计师通过利用纸、麻天然材料作为包装的材料,会能使消费者有亲近自然的感觉。云南普洱茶的包装设计,它以竹子、纸张、陶瓷灯天然环保材料制成,令消费者产生浓厚的怀旧感。这类包装、不光有环保的作用,还有经济实用的作用。
总之,材料美主要体现在技术、自然和社会因素中。材料的美感直接体现在设计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消费者对它的喜爱程度,由此得出优秀的设计永远离不开美的材料。
2.2 结构
世界万事万物都有结构,随着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设计风格和方法的改变。根据材料性能和零件组合方式的不同,将产品分为构筑性和塑造型两大类,构筑型结构具有简洁几何形造型风格,给人理性的审美感受。塑造型呈现出动感的造型风格,给人以感性的审美感觉。这些结构形态,体现人类在技术创造活动中对美的本质的无限追求。
在现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建筑使用广泛,在结构设计中人们一直在追求外形和功能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一致。奈尔维设计的罗马小体育馆,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穹顶,穹顶是由36根倾斜的Y型支柱支撑着上部结构的重量,支柱和波形穹顶边缘也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种通过技术表现艺术的方法,将形式和内容很好的融合。
2.3 功能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目的性、规律性的效能。产品的功能不光要考虑到人的物质需求,还不能忽略人的精神需要,所以要求产品要做到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和谐统一。
在现代设计中,产品功能的美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适用性,适用性就是要求合理,合乎客观规律所取得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如老年人的手机满足老年人的特点,功能简洁,使用方便;专门为女性设计的手机要符合女性的气质,颜色要漂亮,造型要美观等。其二是经济型,即产品设计的一般要求用最简洁的设计语言或操作技术达到最佳的设计成果。其三人文性,可理解为设计产品要体现人文信息和文化内涵。来自设计大师Jasper Hou 的时钟,窗格采用黄金比例进行分割,将黑、白、米色进行组合的红色指针,给人时尚简约的感觉。其四,功能美的精神愉悦性。即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有愉快的精神体验。设计师Oleksandr Shestakovych 设计的一款热情亲切的椅子,椅子的把手部分像一个伸开双手正热情迎接你的拥抱,给人以亲切感。
2.4色彩
色彩是一种非语言形式,利用色彩可以将一些情感、形象等不能看到的事物,通过人类的眼睛感知视觉形象表现出来。在人们的生活中,从商品的陈列到市内装饰和日常衣着,都因为色彩而倍感光彩。
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中国结”演变而来的,凝聚了中国元素,以红色的中国结作为主要元素,象征了好运、吉祥,体现了创新与时尚。黑色水墨书写的文字也将企业的凝聚力和包容力表现出来,采用这两种颜色使其具有稳定性更有张力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非语言符号快速发展。品牌logo选色的时候,应选择和企业形象相关的标准色,从而留给消费者固定的意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最终有助于品牌logo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
3、 学习艺术设计美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3.1世界是发展的,人类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艺术设计美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是以动态的形式形成的,因此这也决定了设计艺术美学在概念、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3.2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总之,我们要知道设计艺术美学与人类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样的,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在现代设计中,我们要注意在历史的发展中动态的去把握设计形式之美和功能之美。
结 语
艺术设计美学作为艺术哲学的一部分,是M行平面设计创作的基础,也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对艺术美学的学习培养发现美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多方法,使我们在平面设计的学习中,能对字体、图片和其他符号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使其具有创新性和美学价值。
如今的艺术设计不仅局限于产品的外观与结构,而是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是人类发展的设计。在审美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今天,产品的美学价值要比实用价值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多方面考虑,才能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层次产品。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07.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唐家路.耿明松.张爱红.设计艺术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1.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
二、“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设计艺术;形式美;形式美法则;运用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051-02
1 形式美概述
对于美,自古以来尚无定论。庄子曰:“各美其美”。我们说,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美定性。那么,形式美是不是难以来定义的呢?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社会实践。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一系列符合自然规律的有序的客观事物,形成了初步的形式美的意识。我们认为形式美应该具有以下特质,或者说形式美应该这样理解:
(1)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这是设计的本质的需求。设计是为人的造物活动。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不仅要求有用,而且还要求美观。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事物的全部组成部分,是其特征、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的表现形式,是为人的直觉感官可以感知到的。
(2)形式美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的有规律的组合所表现出的美。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如形状、色彩、线条等,当这些质料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形成了形式上的美。这些规律包括了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3)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有独立的审美特性。一个产品,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形态、独特的结构、独有的色彩,对于这个产品来说是专有的、是独立的。因而,形式美的审美对象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有专有的审美特性。
2 形式美的产生
形式美的产生本质上是源于艺术设计的最本质的目的。美,形式美是源于社会实践的,设计同样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萌生出来的,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设计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存在的现象,只是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方式,融进了自己的思维,通过艺术的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是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
形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感性质料的特性,并对其形成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得出来的。可以说,形式美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
3 形式美的法则
(1)变化与统一。这一法则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的生存原则。大千世界,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和生命;而没有统一就没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所谓变化就不可能存在,最终只能导致混乱与衰亡。在艺术上人的艺术感受是有统一性的,艺术作品也必须具有变化和统一性,才能更好地为人所理解和欣赏。
(2)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是变化与统一的具体化。对比是变化的一种方式,调和是形的类似,是形体趋于一致的表现。对比强调的是各个部分的对立性,它使得各部分的特性更加突出,而调和是对比的一种内在的制约。
(3)对称与均衡。对称和均衡是自然力和物自律的综合体现。对称,是一种等量等形的组合形式,体现出一种稳重端庄的美。均衡,是一种等量却不等形的组合形式,是一种视觉力度所能够达到的平衡。
(4)节奏与韵律。这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而这些元素之间,具有可以认识的关系”。节奏,是画面中同一种元素运动所形成的运动感;韵律,是有规律的节奏经过扩展和变化所产生的流动的美。节奏与韵律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首先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形式上,韵律和节奏具有对视觉和听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服从于一般的审美形式规律,是内容的形式;在本质上,他们又具有内在性,是形式的内在秩序和结构。因而,节奏和韵律的设计又成为一种方法,它能够把人的视线和意志引向一个预设的方向和目标。
4 形式美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1)产品设计中的形式美。产品设计中,我们更加地关注材料和性能,造型和功用也是吸引人们眼球的首要要素。在产品设计中,新材料的运用,新的造型,新的形式运用,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创造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来表现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是依据产品特有的功能,设计师平时的审美素养和设计技巧,现代、时尚的审美趣味,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产品个性异样化与风格统一化并存的状况。”这便是对产品设计中体现形式创作的解释。
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设计的三种不同风格的椅子,它们各具风格,形式简单,在造型上都是在现实原有事物的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加工处理的。层压椅在材料上给人很严肃、沉稳的心理感受,在线条的处理上主要运用直线,坐垫的设计适当地运用了曲线和折线。蛋椅给人舒适、赏心悦目的感觉,运用曲线较多,很好地运用了人机工程学原理,是形式与功能完美的组合的设计作品。壶椅同样是结合了消费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心理。
沙里宁的郁金香椅,简洁大方,现代气息浓郁。动静感的对比和红白色彩的对比运用,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还有他的扶手椅也很有特点,材料给人温馨的感觉,在形态上像一个张开的嘴巴,极具韵律美。那蝴蝶椅,不仅在形式上运用了自然生态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运用了材料的材质美,充分运用了材料的纹理,有一种直观的形式美。
保罗•汉宁森设计的PH灯具既充分考虑了光的折射等方面的规律,考虑了功能的需要,在形式上,层层叠叠的像盛开的花瓣一样,极具美感。
(2)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建筑艺术设计中设计的材料、造型、建筑设计的风格集中体现了设计的形式美的法则。建筑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甚至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希腊帕提农神庙,它距今已经有2400年的历史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在形式上具有造型端庄、比例匀称的特点,千百年来的建筑设计师们在对希腊帕提农神庙进行了研究后一致认为,希腊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这样美,就是因为他的长、宽和高都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米拉公寓的设计曲线的运用较多,柱子和门窗的设计都比较独特。本来应该静的建筑,却给人以动的视觉感受。这便是节奏和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的体现。
图中所示为设计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这是一个极富创意的建筑设计作品。整个形式张扬又富有内聚力,像盛开的花朵,像展翅欲飞的鸟。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运用得很好。
(3)雕塑与绘画中的形式美。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与建筑一样属于带给人一种静穆感觉的艺术类型,然而,在一些雕塑作品中却蕴涵着无限动感,无限的力量。运用到了形式美的节奏和韵律、对立和统一等形式法则。对于绘画来说,在艺术家的手中,线条、色彩、构图也融入了艺术家独特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审美特点。同时,形式美可以使得绘画艺术具有生动的美感,使画面活起来,具有灵动的生气。这才是绘画艺术想要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要。
大家都熟知的雕塑《自由女神像》,其整个形象充满了动感的力量。原本静的雕塑因为她在线条上运用得细致、生动,赋予了神像以生韵。在动与静的处理上,恰到好处,体现出一种均衡与和谐之美。女神高昂的头颅、上扬的手臂,给人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感觉,是一种刚正的力量之感,与柔美的线条形成了对比,可是整个基调却是阳刚的,充满着生气和力量的,这是其主的韵律。因此,形式美的法则在雕塑上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而我们中国的极具意蕴之美的中国画,从整个构图和线条的运用上讲,重心平稳,画面简洁生动、透气。画面上有大块面的留白,大面积的空白与或浓或淡的墨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恰恰使得画面更灵动,更气韵生动,而并没有感觉到空。国画讲究“形神兼备”的意境美。注重情与景的融合,注重物我、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含蓄。这无不体现了形式美法则当中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的原则。国画不仅美在墨色的淡雅古香,美在意境的虚无深沉,更在形式,简单的墨色,简单的线条,简单的书法文字,简简单单的画面处理,简洁优美的形式表现,却能够传达出创作者的心境、思绪。可见,形式美在绘画中的运用非常重要。
5 小 结
形式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形式美渗透到了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我们研究形式美往往在设计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目的还是为了指导我们在将来的创作中,合理地运用好这种形式美的法则,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客观地、能动地运用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以便创作出更美、更有用的、赋予形式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
关键词:生态设计;全球;理想化设计
1.生态设计的产生及缘由:
生态设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进行反思,在这基础之上,一些从事工艺技术的有识之士就提出生态设计的概念,在当时被称作“为环境而设计”或“环保设计”,生态环境的产生其目的就是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保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
一提到生态设计,不得不提起的是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他在60年代末就出版了《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在书中他强调设计应该认真地考虑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在当时他的观点不能被大众所接受,但随着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发生的“公害事件”及能源危机爆发,他的“有限资源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工业污染已不仅涉及环境,而且涉及到人的生存本身,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以此形成了相应的生态技术,而生态设计就包含在其中。
2.生态设计的定义:
生态设计是指在材料和产品的设计中将保护生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意识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又称为“生命周期工程设”、“绿色设计”,或为环境而设计以及环境协调性设计。以更专业的角度来讲,设计师按照生态学原理,预先构想设计对象的形式和功能,使所设计的事物符合生态保护要求,使产品与环境融合。
3.生态设计的应用及意义: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中,生态设计不仅应用在大范围的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中,在一些具体的设计领域也能见到它的身影,比如商业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室内设计。生态设计意味着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消耗,维护生态平衡,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彼得•多默的著作《1945年以来的设计》中提到,一张精心制作的漂亮木头桌子,如果木材是由只有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的劳动者,砍伐了无法再生的森林而获得的话,那么它就是让人不愉快的,就是不美的。
4.生态设计在各国的应用及具体案例:
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工业化生产被称为产业绿色化行动,各国都在大力的积极推行生态设计,特别是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项设计研发已经实施了很多年,这也是当今设计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这已经不仅仅是设计师的设计任务,而且政府部门也严格控制产品对环境的污染指数,制定了相应的产品检验的严格指标。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纷纷投入到可持续性设计的发展大潮中来。
美国是最早具有环保意识的国家,前文提到美国杰出的设计师和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一直关注设计中的人和环境,在出版了《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之后又推出《绿色设计――设计和建筑中的生态学和道德规范》在书中,它一再强调要高度关注设计中的生产和环境污染问题,把生态设计的重视上升为道德规范。在每年的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评选产品设计奖时,他们的评选标准其中就含有“符合生态保护”这一条。
日本是最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之一,他们把对生态的保护作为产品设计最好的美德,使之上升到产品美学的高度,特别是通过研制环保材料为生态设计做出有力保证。日本著名企业麒麟公司所生产的饮料的新型包装容器,抛除过去采用的普通圆柱形,改进为在整个瓶身上进行凹凸压槽设计,使包装的瓶体更薄更轻且不容易变形。日本DoCoMo公司用洋麻纤维补强生物塑料制作了手机的整个外壳,这种手机被称为“生态手机”,它的外观犹如织物面料中的粗花呢,表现了贴近自然的设计风格,又做到了环保的设计功能。
德国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环保设计国家,提倡在设计中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消除一次性产品,在巧克力的内盒包装中,用薄煎饼代替过去使用的塑料,吃完巧克力的同时,也可以把内包装吃掉。在大件的电器包装中用爆米花代替塑料泡沫,他们试图用健康、安全的材料来代替那些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材料。
英国是致力于环保事业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英国石油公司已经在太阳能的开发上投资了1.6亿美元,致力于发掘新的能源。98年他们为澳大利亚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建造了一个完全使用太阳能的奥运村,让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就在许多美国人庆祝塑料诞生一百周年之际,英国设计师Anya Hindmarch与慈善环保机构“We Are What We Do”合作推出了限量循环再利用购物袋。一只风靡了整季的棉布袋,引发了刮遍全球的环保风。
中国是宣传和实行环保最积极的发展中国家,2000年北京申奥的口号就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是国内生态设计潮流中对未来城市设计的构想。它要求尊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重视环境艺术,走城市设计可持续发展道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从2008年6月1日起国家颁布的“限塑令”,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相信在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制度之下,对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对较低,污染较为严重的我国现存环境状况而言,提倡节能、环保的可持续性设计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21世纪,社会在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走向未来,设计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大步迈向未来的设计,传统的设计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未来设计的发展,创新是设计的必由之路。那么,什么才是适应当今发展潮流的设计呢?一方面设计在高技术领域驰骋,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的突破与进步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则体现为以人为本、人类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的人性化设计和生态设计更为人们所关注,它们就是顺应这个时代潮流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2]林钰源,王晓曙.设计概论[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3]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5]杨晓旗,卢小根主.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