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礼仪教育;儿童教育活动;实践意义
所谓儿童礼仪教育,主要是对儿童仪表、课堂纪律礼仪、家庭礼仪、待人接物礼仪等教育指导,其是对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它是儿童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通过将国学礼仪带入儿童礼仪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儿童礼仪的教育。
二、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表现
(一)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具有良好的利益行为,能够正确熟练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谢谢”“没关系”“你好”等。其次,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经过礼仪教育时间比较长的儿童,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主动将垃圾放入到垃圾箱内,特别是在上下楼梯时,能够互相谦让,在外出的时间活动中,可以自觉进行排队,井然有序地进行集体活动。总之,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养成了互相团结、关心的好品德,能够和其他学生和谐共处,做错时能主动承认错误。在家里做到了不撒娇、不任性,主动帮助父母进行家务活的劳动,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并得到老师与父母的在赞扬与认可。(二)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未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行为习惯没有得到正确的约束,通常在教育活动中,难以控制自身的行为,甚至还会出现骂人的现象。其次,由于儿童的自制力比较若,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课堂表现虽然活跃,但是难以服从老师的安排。在课后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小摩擦,影响班级的和平共处与团结。总之,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实践活动中难以管理,当出现问题时,会隐瞒或推卸自己的错误,甚至还会造成撒谎的现象。在家里表现的比较任性,时不时发生调皮捣蛋的现象,不能与邻居和谐共处。儿童的种种表现,会让老师进行批评与教育,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1]。
三、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传统文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开始重视学生的礼仪培养。儿童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其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继承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的礼仪教育,一是把传统美德内化成学生内在的素质,二是促进美德的广泛传播。因此,对儿童的礼仪教育,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进而满足弘扬传统文明的需要。(二)推进了素质教育。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对于我国儿童的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儿童与家庭、社区进行有效的联系,推进儿童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家庭与社区之间存在的关系,使每个儿童能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这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远离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重视儿童礼仪的教育,是现代社会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做的事。(三)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儿童作为家庭成员,其行为习惯的教育,通过老师与父母的教育,可以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而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有利于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相反则不会形成。另一方面,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儿童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有利于孩子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而监督和纠正了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满足了儿童的发展需要,对维护家庭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2]。现代社会好多家庭都会出国旅游,每个人的个人形象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因此礼仪教育应从小抓起。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需要我们了解儿童礼仪的教育内涵,根据儿童礼仪在家长、老师、邻居等方面的表现,知道儿童是否经过礼仪教育,将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
作者:李丽琴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园;见面礼仪
一、中国礼仪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学前心理揭示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身心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礼仪教育只有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才能形成养成教育科学的梯度序列。在《纲要》及《幼儿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前教育着重抓好礼仪启蒙教育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通过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清楚地罗列出学前儿童的礼仪目标和内容,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梯度序列的完整体系。所以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礼仪的关键期。
二、什么是见面礼仪,幼儿现状
中国的见面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作揖之礼。近百年来,随着文化的变迁,中国的见面之礼变成了握手礼。而今,我们的孩子又如何行见面礼仪的呢?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大部分幼儿知道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也了解在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中如何做到讲文明、懂礼貌,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时常能听到家长反映,“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爱叫人?”为此在设计的情景中,随机测查了32名幼儿,“主动问好”的占40.6%,一半都不到,“不爱叫人,不主动问好”已成为当今中国幼儿的现状。
三、 幼儿见面礼仪的培养策略
策略一:班级活动培养幼儿认同性
1.创设社交情景,学会“叫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因而我们努力创设一个视觉的礼仪氛围。师幼共同布置了“礼仪墙”,有相关的生活礼仪图片,孩子们也动手绘画了“我心中的礼貌达人”,以评选、绘画的形式形成潜移默化地感染。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辨清对方应该如何称呼。如:同学的爸爸、妈妈可以称为叔叔、阿姨,遇到年纪大的可以称呼爷爷、奶奶等。
2.在游戏中,学会“主动问好”。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孩子们已学会用称谓打招呼了,但是他们却不愿主动问好。为此通过创设了角色区角:“爱心医院”、“扮家家”、“咨询处”,角色游戏中蕴含着许多不同身份的角色待幼儿去体验,更富含着多种教育环境与教育因素,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育内容可以使幼儿进入更广泛社会生活境界,让他们一方面了解到社会上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生活技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幼儿通过彼此协商,谦让和合作才能解决游戏中角色分配和各种争执,共同完成游戏的任务。幼儿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在游戏中学习主动向别人问好,帮助幼儿提高主动问好的意识。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大班社会活动《我是小客人》、语言活动《有礼貌的好孩子》、音乐活动《礼貌歌》等,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主动问好能给别人特别有礼貌的感觉,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幼儿从了解见面礼仪到学习见面礼仪再到学会运用见面礼仪。
3.以身作则,感染幼儿。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保安叔叔和保健老师在幼儿园的大门口,用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问候,迎接幼儿的到来。幼儿来到班里,班里的老师、阿姨热情地接待、问早。一声声亲切的问候,都会感染身边的家长,影响着身边的孩子。在幼儿来园、离园期间,整个幼儿园洋溢着问候声、道别声,这就是在传播浓浓的“见面礼仪”气息。
策略二:利用“兰精灵小广播”培养幼儿发展性
“兰精灵小广播”是我园立足于园本课程中的一项活动,利用这个良好地平台,让大班幼儿将“见面礼仪”的知识向全园幼儿进行普及。
1.“说礼仪”新闻。每周一次的“说新闻”打破传统家长、老师找素材,幼儿背稿子、播报新闻的形式。让幼儿发现身边同伴之间、师生之间有关礼仪的小事情,以此让幼儿在“说新闻”栏目中说一说这些文明礼仪的事情。把幼儿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探索,当大班幼儿播报“见面礼仪”新闻时,全园的幼儿也通过“兰精灵小广播”获得“见面礼仪”的相关信息。
2.“讲礼仪”故事。“讲故事”栏目中,大班的幼儿将语言活动《有礼貌的好孩子》、《夸夸自己和别人》中的故事,以及区域活动中自主阅读的有关“礼仪”的小故事向全园的幼儿进行分享。较好地将“文明礼仪”活动得以发展。
3.“唱礼仪”歌曲。“唱礼仪”歌曲是整个“兰精灵小广播”的栏目,耳熟能详的《礼貌歌》从孩子的口中唱出来,通过“小广播”传出去。不仅在大班段产生共鸣,其他年龄段的幼儿也随着哼唱,将整个活动推向了。
【中图分类号】 G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33―01
本文在讨论礼仪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粗浅地分析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阶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多年的幼儿园日常教育经验提出在幼儿阶段进行礼仪教育的方法。
一、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阶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方面,礼仪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为了推进和创新幼儿园德育工作,更是提高幼儿文明礼仪素养、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幼儿健全人格的需要。另一方面,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前进的社会呼唤文明,文明程度的高低决定社会的进步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要求日益满足的同时对精神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交往空间。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功。文明礼仪不仅影响个人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二、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阶段的优势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世界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期在2岁半~6岁,将礼仪教育渗透到这个阶段可以收到最佳效果。
三、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阶段的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3~6岁的幼儿好玩、好奇、好问、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应采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将礼仪意识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让幼儿在具体的交往中体验感触文明的世界,理解礼仪的重要性,学会礼仪行为。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1.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因此, 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成为重要途径之一。幼儿为了让游戏能顺利进行,在与同伴、材料互动时乐意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通过某一个具体角色的扮演可将抽象的礼仪知识化为具体的可模仿的行动规范,有利于幼儿的理解与学习。如,在游戏中将抽象的“接人待物有礼貌”具体化为“双手接物”、“面带微笑”,会使用“请” 等具体要求,更利于幼儿理解和学习。
2. 通过礼仪主题宣传周和教育实践活动,使幼儿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小天使”。将礼仪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幼儿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幼儿园可通过主题宣传和教育实践活动,将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如,开展“尊师周”、“亲情周”、“关爱周”、“感恩周” 等活动,形成“人人有礼貌、个个懂礼节、处处讲礼仪” 的良好园风,可让幼儿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示范窗口。如,通过让幼儿去养老院关爱老人,母亲节给自己的妈妈制作小礼物等,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讲文明、懂道理、守信誉、善交往”的良好品质。
关键字坏习惯;幼儿;礼仪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80-02
现在的孩子都是宝贝,谁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溺爱现象严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看见幼儿在饭店等公共场所大声喧闹、随手乱扔垃圾,在幼儿园内抢夺玩具、霸占游戏器材或在就餐时挑挑拣拣、哄抢自己喜欢的食物却把自己不喜欢的菜夹到别人碗里,在别人家做客时上蹿下跳、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私自带走等现象。
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各地区各幼儿园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或是提出实施计划等对幼儿园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普及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还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等更多的努力才能进一步解决。
1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
1.1交往礼仪。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古代中国注定人文伦理的培养,并规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所有人遵守。虽然现在我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苛刻地要求幼儿,但是进行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还是必须的。幼儿时期的儿童一定要培养起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摆脱“小少爷”“小公主”脾气,学习一定的礼貌规范,掌握日常礼貌用语,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学会谦让,与伙伴们和谐相处。
1.2生活礼仪。生活礼仪主要包括用餐礼仪、仪容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方面。用餐礼仪要求幼儿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保持桌面、地面等的整洁,不挑食、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怪声响等;仪容礼仪主要包括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学会规范的走、站、坐等姿势;公共场所礼仪主要包括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行走时注意让路,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座等。
1.3学习礼仪。学习礼仪主要包括遵守课堂秩序,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等。
2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措施
2.1从细节入手,开展一日活动,将礼仪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幼儿从早上进入幼儿园开始,要进行学习、进餐、睡觉、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幼儿园教师应该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幼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引导幼儿进行改正。例如可以要求幼儿在校园内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进餐时按照一定的步骤、注意桌面的整洁,自觉收拾餐具,养成擦嘴、漱口的习惯,便后洗手,不小心踩到别人要说对不起,麻烦别人要说谢谢,睡觉时间不影响他人等。
2.2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儿童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体育游戏《跟不倒翁做朋友》,通过让幼儿把不倒翁当做伙伴,邀请不倒翁做游戏、请不倒翁到家里做客、与不倒翁一起吃饭等,要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一定做到礼貌、谦让,使幼儿初步理解“你对朋友好,朋友就会对你好:你对朋友不好,朋友就会对你不好”的道理,提升他们的礼仪交往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机智、活泼、外向的性格。再比如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儿童谦让精神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角色演绎。教师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问题,倾听幼儿园儿童的回答,然后引出游戏。随后让儿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后启发儿童进行讨论,得出同伴之间应该礼让的结论。通过游戏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幼儿玩得有积极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2.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在群体生活中,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地掌握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诵读《弟子规》,教育幼儿如何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如何读书、学习、做事等;通过开展“学礼貌用语,做文明少年”活动,培养幼儿的说话习惯,教授幼儿文明用语,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通过开展“孝敬父母”活动,要求幼儿回家为父母做捶背、收拾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通过开展“快乐学礼仪”活动,从培养幼儿“站、坐、蹲、走、递、接”等基本动作开始,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适当进行一定的评比、奖励,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部分物质、精神奖励,激励获奖的幼儿再接再厉,没有获得表扬的儿童继续不断努力,提高礼仪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幼儿;游戏;礼仪教育;探索
一、游戏在礼仪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礼仪教育在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时,需把握三条原则:第一,“为幼儿学习而生成游戏”,即教师从预设的礼仪学习目标出发来设计幼儿真正喜欢的游戏;第二,从幼儿自发的游戏中生成学习,即教师从幼儿的游戏中捕捉礼仪学习的契机;第三,整个活动渗透游戏精神,即以游戏的特点来检验各类预设活动的游戏性体验,以此保证幼儿礼仪学习与游戏的契合、保证幼儿在活动中愉悦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第四,坚持教育原则,游戏中幼儿缺乏礼貌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贯彻游戏目标中的礼仪规则,不能让幼儿觉得单纯是“玩”,随意性强。
二、游戏与礼仪教育的融合
我园根据礼仪教育的目标,搜集、设计了可行性强的礼仪教育内容,如,“超市”主要体现购物的礼仪,“电影院”主要体现欣赏观看的礼仪,“餐厅”主要体现在外用餐的礼仪,“公交巴士”主要体现乘车的礼仪,等等。酝酿产生了幼儿园“快乐携手、有礼同行”混龄礼仪主题游戏,打破班级的界限,每个班级是一个活动场所,分别设置了“欢乐餐厅”“爱心百货”“温馨茶艺馆”“笑哈哈电影院”“礼貌巴士”等场所,幼儿可自主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场所进行购物、看电影、乘车、喝茶、购物等。具体礼仪游戏活动的内容与要求见表1.
三、礼仪教育游戏优化策略
(一)做好前期的经验准备和游戏设计
在礼仪教育游戏中,我们强调“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追随幼儿,教师同行”互动策略的实施。在礼仪游戏的准备、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先到超市、电影院、餐厅、地铁、公共汽车等地方观察,与服务员等相关人物交流,跟家人了解这些场合的互动、交往方式,丰富游戏的经验。在游戏前,教师要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设计适宜的、基于日常生活的游戏内容。营造鼓励型游戏环境,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游戏氛围自由愉悦,有适当的精神和物质激励〔1〕。
(二)幼儿自主游戏,教师随机教育
礼仪教育与游戏的融合是在不改变游戏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在游戏的过程中遵守使用礼仪规范,达到强化的效果,而不是“说教式”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儿的游戏情节〔2〕。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未必会遵循教师设计的进程进行活动。如在“笑哈哈电影院”的游戏中,个别幼儿买了“电影票”后还会自发地送给他人,邀请朋友一起看电影,或者自己想要更多的票。教师观察发现后,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幼儿练习赠送与答谢礼仪,学习跟别人适当提出要求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运用移情策略
幼儿具有“自我中心性”的特点,考虑问题通常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难以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在礼仪游戏中,如果要让幼儿把“礼貌待人”内化到往后的日常行为中,就要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情境让幼儿体验“不礼貌的行为”和“礼仪行为”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使幼儿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例如,可以设计个别幼儿不礼貌的说话和举止,让其他幼儿从客观的角度来体会和评价这种不良行为带给他人的负面感受,然后再呈现同一情境中的“礼仪行为”,与不礼貌的行为进行对比,使幼儿真切体会到礼貌行为的重要性〔3〕。
(四)延伸到日常教育活动中
礼仪教育并非为了完成某项游戏活动、教育任务而创设,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必须内化到幼儿的日常行为中。因此,礼仪教育要延伸、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各种教育契机,让幼儿适当地、及时地运用在礼仪游戏中习得的礼貌用语、礼貌行为。
参考文献:
〔1〕陈红.幼儿礼仪教育内容与角色游戏之融合〔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9).
〔2〕管旅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体验式;礼仪教育
幼儿园礼仪教育就是就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方法和手段,对幼儿进行良好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培养。[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是:“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2]《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表示:“要萌发幼儿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3]礼仪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农村幼儿由于其人际交往的局限性,礼仪锻炼的机会较少,更需要在幼儿园中实施礼仪教育来促进其发展。
一、农村乡镇幼儿园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前阶段是幼儿良好礼仪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如果在该阶段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切的礼仪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农村乡镇幼儿园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多方面限制,其幼儿在礼仪教育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礼仪教育对象缺乏正确引导
农村乡镇幼儿园的幼儿大部分为留守儿童或外来务工儿童,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较为特殊,良好的家庭教育相对匮乏,大多数由祖父辈照顾或者散养,因此在礼仪方面要么是祖父辈溺爱成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小皇帝”,要么是无人管教的“野孩子”,在家庭中缺乏正确的引导,致使我们在幼儿园当中的礼仪教育较难落实。
(二)礼仪教育方法脱离教育实践
农村乡镇幼儿园教师意识到了礼仪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不知从何入手,因为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如人数多、性格内敛、隔代教养等诸多问题存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诸多时候以说教为主,而未能真正用到适用于幼儿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教育方法,致使教育效果微弱。
(三)礼仪教育内容规范性较弱
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并不是教师随意进行的,需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而农村乡镇幼儿园教师由于自身专业发展限制,对于规范系统的礼仪教育内容掌握不全面,自己也未能做到身体力行,导致幼儿礼仪不规范。
二、农村幼儿体验式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直观印象性体验:礼仪行为初感知
1.图片环境创设,提示规则性礼仪。环境对幼儿的行为和语言具有直观提示作用,良好的环境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氛围。通过所处的环境规范礼仪行为,为幼儿践行文明礼仪提供环境支持。在活动室,师幼共同创设游戏环境,开辟“礼仪小提示”等板块,将阶段性的礼仪知识以幼儿自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画一扇门知道开门关门时要轻开轻关,并留意门后没人;画个笑脸知道要向同伴问好;在盥洗室利用图片、温馨提示提醒幼儿正确的盥洗方法,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也增强了环保意识。2.视频情境创设,感观交往性礼仪。幼儿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事物比较难接受。视频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能够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教师根据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幼儿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视频等资料,让幼儿进行观看。通过视频,让幼儿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视频内容的选择一般都是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交往性礼仪为切口,有正面引导的,也有反面指向的,如当幼儿看到因为在同伴之间的追逐打闹而导致意外发生,造成伤害时,在心里都不约而同地有所触动,使礼仪教育变得更加直观有效。3.专栏模拟创设,规范仪态性礼仪。针对礼仪行为是否妥当的辨析能让幼儿在思考之后,有更加深刻的体验。设置专栏“礼仪对错我知道”,幼儿可以在各项表示礼仪行为的后面打勾或画叉,还可以画一幅“礼仪对错我知道”,使幼儿知道哪些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哪些行为是不提倡的。在幼儿园大厅,放置“仪容小镜子”,让小朋友早晨来园时,通过镜子,整理着装,规范仪容仪表。这些一目了然的环境提示,幼儿可以参考更加具体、直接的礼仪行为准则,在生活中会更好地指引孩子们仪态的养成。
(二)模拟式情境体验:礼仪行为勤演练
1.生活性区域设计,搭建礼仪演练平台。在情景演练中,幼儿获得第一情感体验,并对所接受的礼仪教育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依据松岙的“景祐庙会”这一传统文化,我们创设同名区域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并再创现实生活。既有效的促进幼儿的交往行为,也为幼儿礼仪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条件。在“景祐庙会”中,我们创建了“么么哒超市”、“梦幻餐厅”、“哆来咪剧场”这三个区块。生活化、角色化的区域活动,促使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地与同伴交往,练习文明礼貌行为。2.介入式教师指导,提升礼仪演练质量。“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游戏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游戏是幼儿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喜欢玩区域活动,在通过不断地与同伴、材料的互动过程中,他们积累、整理并且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规范文明礼貌行为。但因年龄小,交往技能不足等局限性,他们对于文明礼貌行为的意识和观念比较淡薄,这就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认真观察幼儿与同伴、与材料之间的互动的基础上,能够提供适时适宜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文明礼貌行为,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有益于提升幼儿礼仪素养的活动。3.角色化游戏设计,明晰礼仪要求双重性。从“主客”双方制定礼仪要求,体现礼仪要求的双重性。几乎所有角色游戏主题都存在“主客”双方,如剧场里的观看者和表演者、餐厅里的工作人员与顾客。幼儿在游戏时,有可能既是某一游戏主题中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另一游戏主题中的消费者。所以在每个游戏主题的生成之初,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对“主客”两方分别讨论礼仪要求,并确定适合该游戏主题的幼儿礼仪教育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运用相应的礼仪行为。
(三)主题式活动体验:礼仪行为重强化
1.阶段推进,逐步强化。礼仪要求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能够体现其层次性和渐进性。如礼仪要求过高或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孩子在游戏中难以达到,就会失去游戏兴趣。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式推进的过程中,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礼仪目标,并将目标细化落实到每次游戏中,每阶段游戏中有重点地针对一个主要礼仪目标,落实强化,并逐步增加要求和难度。比如在开展餐厅游戏时,先以常规的就餐方式开展活动,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就餐礼仪,在一阶段后,创设自助餐游戏环境,幼儿在体验吃自助餐的过程,学习需要掌握的礼仪小知识。通过游戏和活动,幼儿的礼仪行为获得了知、情、行的统一,逐步提升礼仪素养。2.聚焦矛盾,重点解决。幼儿在活动中,会出现各种矛盾和状况,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掌握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也是一个重点。教师针对游戏活动中幼儿在文明礼仪行为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引发幼儿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在此事件中同伴的表现是否得当,自己的处理又是否恰当,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在讨论中,幼儿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种或多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下次游戏中实践运用。还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让幼儿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人的交往过程,了解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会受到他人的欢迎,提升幼儿对文明礼貌的认识,促进矛盾的合理化解,积累经验,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3.表彰先进,榜样强化。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将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榜样的示范包括教师示范、家长示范和同伴示范。[4]在幼儿的日常生活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以身作则,并引导家长全力配合,保持家园共育的一致性、持续性。比如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机,评选“礼仪小标兵”。在区域活动中推选“礼仪小警察”,请他督促规范幼儿。班级教师根据幼儿平常的行为表现,挖掘身边的礼仪明星,以身边的榜样来影响其他小朋友,激起他们向善好学的积极性,使幼儿的礼仪认知结构逐步走向有序,正确结构得到巩固强化,共同推进礼仪行为的提升。[5]
(四)实境式生活体验:礼仪行为重践行
1.借助日常生活,内化礼仪品质。礼仪行为需要经历一个从感知到演练到强化,再到践行的一个过程,因此将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为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提供锻炼的好机会,实现礼仪教育生活化。例如幼儿在需要别人帮助时,多用“麻烦您”,“谢谢您”等礼貌用语,还借助洗手歌、走路歌等儿歌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起到规范督促作用。教师在平常也有意贯彻引导,如有意站在教室门口,引导要过道的孩子,并请他人让道。多次的实践练习让孩子不仅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多。2.利用节日教育,开展礼仪活动。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孩子们非常喜欢过节,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喜欢热闹的心理特点进行节日礼仪教育。例如,在母亲节的时候,为父母们做一份小礼物,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体贴父母的辛劳;儿童节的时候,送给同伴亲手制作的礼物,让孩子们体会到自己的付出可以让别感到快乐,学会关心别人。培养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萌发幼儿健康情感与品德。3.通过家园联手,巩固礼仪认知。幼儿在情景化的游戏中体验礼仪行为,最终的落脚点是能够将这些礼仪行为内化并运用。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文明礼仪的教育,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强化和补充。通过发放礼仪小册子、文明倡议书、举办礼仪小讲座、当面交流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的礼仪行为,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在生活中引导监督。如鼓励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时,观察孩子在超市中的表现,并能将表现反馈给老师。这一系列活动能让幼儿看得到,做得到,并感受得到,孩子们的礼仪道德情感在行为传递中获得内化和积累。[6]通过礼仪教育的实施,幼儿园分年龄段汇编了“微礼仪”手册,作为园本礼仪教材。除此之外,教师还和幼儿一起创编礼仪儿歌,并汇编成册,丰富园本教材。朗朗上口的儿歌配上适当的体态动作,产生情感共鸣,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具有观实操作性。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在仪容仪表上,例如在实施礼仪教育前,每到午睡时间,午睡室总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气味,而通过礼仪教育的实施,孩子们变得干净整洁了,午睡室充满着孩子甜甜的气息。“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幼儿礼仪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我们在建设美丽幼儿园的同时,不断重视和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如何将幼儿礼仪养成教育作为一种自然的礼仪教育活动,让师幼的主题性充分地、和谐地、自由地发展,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一种可保持幼儿和教师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自然有序的教育生态,避免对知识教育的脱节。[7]让孩子今后的人生更加自信从容,真正做到“晓爱明礼,和乐和群,健体聪慧”,朝着这个目标,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赵维佳.绥化市幼儿园礼仪教育问题探析[J].学周刊,2015(3):216-217.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10.
[3]幼儿园工作规程[S].国家教育委员会,2016:3.
[4](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梁志燊.幼儿好行为养成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黄志平.现代礼仪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礼仪;绅士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34-04
我国目前的大学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正面临困境。我们有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礼仪之邦的传统源远流长。然而,今天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们的礼仪素质却令人担忧。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开口闭口脏字不断……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在今天的大学校园比比皆是。本文希望通过对东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的研究,探寻出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西方国家的礼仪可追溯到12世纪法国的骑士精神,以及后来逐渐成熟的上流社会及宫廷礼仪。此外,西方国家的宗教传统,如做礼拜、饭前祈祷等也渗透在礼仪之中。今天,我们谈起西方礼仪,很自然会想到英国的“绅士”传统。下面就以英国为例,探讨西方国家礼仪教育的特点和经验。
英国的礼仪教育本自17世纪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当时,正值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洛克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顺应时势地在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主张。正如同“君子”代表了我国传统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绅士”实际上体现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人格:他们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有坚强的意志;既有传统封建贵族的风度和德行,又有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干精神。本书于1693年问世后,数百年来被西方世界奉为办学的圭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欧美学人。为了培养“绅士”,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主张:
(一)健康教育:注重身体素质锻炼,养成健康体魄
洛克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指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凡是身体精神健康的人就不必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1]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洛克提出了身体教育的一系列原则,首先是避免娇生惯养。洛克主张让儿童经历一定的磨练,以养成强健的体格,使之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洛克还从医学的角度总结出身体保健的原则,比如“大量呼吸新鲜空气,经常运动,睡眠充足;食物须清淡,不喝酒或烈性饮料,少用乃至不用药物;衣着不可过暖、过紧。”[2]
(二)道德教育:树立美好德行,培养荣誉感和羞耻心
洛克在介绍完身体教育后,立刻进入了道德教育的主题。如他所言:“一旦身体获得了应有的关注,保持强健兴奋,能服从并执行精神的命令之后,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使精神保持正常,使之在一切场所的一切行为举止得当,合乎一个理性动物高贵美善的身份。”[3]
在道德教育方面,洛克着重强调了早教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习惯养成的时期,此时父母应使其习惯于遵守纪律,服从理智,培养其荣誉感和羞耻心,而不是一味溺爱,迁就孩子的欲望。洛克总结了一条格言:“儿童所求凡遭拒,撒泼哭闹不可得。”今天我们在大街上仍然可以见到子女因为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欲望而撒泼哭闹的场景。孩子之所以哭闹,必是因为过去因为哭闹得到了满足,以致于幼小的心灵以为哭闹是得到的有效手段,追根溯源,父母其实是始作俑者。如果父母从不因孩子哭闹而迁就,孩子知道哭闹无用,自然也不哭不闹。这对我国的早教诚为重要的启示。
在教育方法上,洛克主张尊重孩子,尽量采用温和的说理及父母的榜样力量,除非不得已,否则不用体罚。“鞭笞是教育上最为不当的一种方法”[4],对儿童的奖惩不应是身体上的快乐与痛苦,比如体罚或奖励美食、玩具抑或其他。因为这实际上都助长了他们对物质的欲望,希望自己的身体获得舒适的感觉和满足。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长大后对吃喝玩乐的追求,而不是理性地克制欲望,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健康。体罚甚至还将使孩子受到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摧残,以及助长暴力倾向。正确的奖惩方式是通过父母的态度,使其产生荣誉感和羞耻心。
(三)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的人
洛克对于礼仪教育的思想包含在德行教育的思想之中,因为他们是那样密不可分。“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其他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光泽,使之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与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缺乏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矜、自负、徒然与愚蠢。”洛克这样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他们应该先被告知该做什么,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合适的做法去取得成效。”[5]此外,培养孩子的良好礼仪需要为他提供好的环境,即周围人都教养良好,娴于礼仪的环境,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其中,洛克着重强调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如教养良好、娴熟礼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一方面,他的美好德行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另一方面他应该具有为人处世的智慧,精通人情世故并教导学生有关世界的知识,在他尚未完全置身社会之前便将社会的真实情况告诉他,以防他踏入社会时误入歧途。这一观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洛克文中提到一种流动的观点,这在我国也很常见,即认为孩子的世界里只应该有鲜花和阳光,那些社会的阴暗面还是不告诉孩子为好。这就如同将孩子幽禁起来,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可终有一天,他要走出去,他被幽禁的时间越长就越看不清楚周围的情形,也越容易受到伤害。因此,一个理想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智识水平,引导他在他的能力承受范围内逐步走进世间;“而且越早越好,那样他就会置身在安全的、技艺高超的掌控中,得到切实的指导。”[6]
(四)智识教育:知识与技能并重,寓教于乐,培养有学问的人
在智识教育方面,洛克主张培养有学问的人。学生一方面应通过对自然、哲学、天文、地理、几何、法律、外语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开发智力,增长学问;另一方面应该通过舞蹈、击剑、音乐、骑马等的学习获得技能。此外,他主张寓教于乐,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天性,观察他的资质与性格,引导其开展学习。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此后的英国礼仪教育。今天的《英国学校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就主要来自于当年洛克的主张。而英国的家教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英国的家庭教育很少溺爱,强调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但对孩子的管束也很严格,孩子犯错一定会被纠正甚至惩罚。他们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今天往往感到西方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很强,很多大学生早就有过打工经历,可以自己支付学费。而我国的学生则显得对父母依赖感过强,很多人甚至工作了还向家里伸手,结婚更是要扒父母一层皮。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进行反思。
二、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
从汉城奥运会到韩日世界杯赛,韩国人以良好的礼仪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韩国和我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在传统文化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先后实行了对外开放战略,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韩国由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30年的时间里由亚洲贫国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而我国也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两国都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因此,韩国礼仪教育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价值。韩国的礼仪教育通常与国民精神教育融为一体,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礼仪教育体系
正如韩国《教育法》第一条所指出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品格,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取得参加建设民主国家和促进全人类繁荣活动的公民资格。”韩国的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中“国民精神教育”相统一,旨在提高修养、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培养礼仪对孩子一生具有重要意义。韩国的礼仪教育就非常重视幼教。在幼儿园的礼仪课上,小小幼儿就穿起鲜艳的韩国民族服装,向老师学习茶道,学习如何向客人敬茶。小学和初中则设有道德课,高中设有伦理课。在层次区分上,韩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低年级学生侧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指导。对高年级学生则加强了道德知识的讲授。大学则开始国民伦理课和社科课,在更高的层次上向学生讲授伦理知识。由此可见,韩国正规教育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礼仪教育[7]。其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逐渐理论化和体系化,形成了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阶段化多层次立体教学架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尊重传统、与时俱进的礼仪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韩国以儒家伦理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传统道德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儒家的五伦思想都被纳入到国民伦理的课堂,释迦牟尼、孔子等历史人物的介绍也被纳入到中学课本之中。
此外,韩国政府非常注意礼仪教育的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21世纪的新挑战,1988年韩国进行了第六次教改,拟定“21世纪的教改方案”。其中着重强调了“国民精神教育”的目标,提出:“在学生中进行正确处理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关系的教育,树立‘国家兴旺是我发展根本’的大局观念;在处世问题上,要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人合作,从而达到和睦相处,杜绝暴力行为等。在青少年中推行儒家哲学,宣扬效忠精神,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此外,随着近年来南北关系的缓和,韩国政府已将军训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
(三)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互相促进的良好礼仪教育环境
古训有一傅众咻之诫,礼仪教育的良好效果需要家庭、社会、学校联合教育的格局来保障。韩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韩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在全社会开展“秩序教育、亲切教育、清洁教育”,电视台每天都会定时播放公益广告,并号召全家一同观看,普及全民德育。
韩国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比如正月初一的春节,家族中的所有人都要赶到长子家,参加供奉祖先的“茶礼仪式”[8]。这种家庭中的孝道的熏陶让儿童从小就懂得尊重长辈,长幼有序。寒暑假时,孩子还会听“忠孝教育”讲座,接受“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教育[9]。
韩国的家教也有着优良的传统。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大人的身教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韩国的家长往往非常注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尊老爱幼,以人为先的榜样。此外,与英国的家教传统不谋而合,韩国的家教传统也反对娇生惯养,主张让孩子经历一定的磨难,比如参加磨练营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体格,也增强了孩子的意志。
(四)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礼仪教学模式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单纯的知识讲授并不能保证教学效果。韩国的礼仪教学则非常注重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韩国幼儿园的礼仪课已经配有专门的礼仪室,供模拟生活场景、学生演习礼仪所使用。礼仪室配有韩式家具,师生则身着韩服,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教师手把手地教会幼儿如何行礼如仪,甚至幼儿会学会亲手制作糕点并亲切有礼地奉献给宾客。基础教育中较高年级的礼仪课程更会配备专门的形体训练室,教会学生正确的坐、立、行的姿态等,以锻炼挺拔的身姿。各大学还纷纷把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旨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中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克服自私自利思想。
三、国外礼仪教育对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启示
前文我们大体回顾了分别以英国和韩国为代表的东西方礼仪教育的特点,结合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传统和经验,本文对我国高校礼仪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研发既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当今时代内涵的大学生礼仪课程
如前文所指,英国的礼仪教育继承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韩国的道德和礼仪教育则从儒家传统中萃取精华。礼仪的形式不能没有思想实质支撑,否则就成了徒有其表。
而我国目前的大学礼仪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所开设的礼仪课程较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主要是西方的商务礼仪和面试礼仪。学生们学习礼仪往往带着功利目的,把心思用在西服如何穿、领带怎么打这些具体细节上,却对礼仪背后对他人“敬”的精神一无所知。如此舍本逐末、重形式而轻实质,只能是徒劳。因此,研发既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当今时代内涵的大学生礼仪课程是当今大学生礼仪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设置大学礼仪课程为必修课,并着力培养优良师资
目前,我国的大学礼仪课程均为选修课,这对我国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提升远远不够。韩国的道德礼仪教育占到大学课程学分的25%,在塑造韩国的“国民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我国借鉴。
本文建议,我国将大学礼仪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并着力培养优良师资,确保大学礼仪教师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足以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礼仪知识能否为同学所接受,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单纯的道德说教很容易让学生排斥,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加深对道德的理解。我国可以在重点高校先用前述新开发的大学礼仪教材延请名师主讲,广泛吸纳学生的反馈和专家的评审意见,以建设一门大学礼仪的国家精品课程。课程开发成熟后可通过光碟在全国高校普及,同时着力培养专业的大学礼仪教师队伍。
(三)将实践内容纳入礼仪课程,确保学生在生活中知礼守礼
我国目前的大学礼仪课程主要仍是“一言堂”式的知识灌输,缺乏实践内容,这很容易导致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礼仪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纸面教育的缺憾,创新性地将实践环节纳入到礼仪教育之中,确保学生在生活中知礼守礼。如前所述,韩国礼仪教育在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为大学礼仪课堂配备礼仪室,通过具体生活场景的模拟和学生实际的行为实践落实教学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外,督促学生课下实践礼仪也非常重要。可以要求同学写下自己在课下实践礼仪的笔记并在课堂交流,并组织同学们结成互相督促的礼仪实践小组。此外,社会实践也应当被纳入进来。韩国高校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纳入必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目前也要求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但主要都是专业实践,缺乏公益性。学校可要求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别人服务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面礼仪教育格局
礼仪是一门切身日用的学问,只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面礼仪教育格局,才能确保学生有良好的礼仪学习的环境,进而保证礼仪教学的效果。
学校层面可以通过评选校园礼仪之星,举办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知识讲座,创办学生礼仪协会等方式促进知礼守礼的校园氛围。
家庭方面父母需要从小教导孩子道德与礼仪,并以身作则。我国的传统蒙学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都为家教提供了范本,国家可依托社区予以推广,并通过举办家教辅导讲座等形式对道德和礼仪的幼教进行指导。
社会方面,国民礼仪素质的提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2006年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管仲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八荣八耻”以见利忘义和骄奢逸为耻,体现了“义、廉、耻”的价值导向,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礼”居四维之首,是国民精神的总纲,在党的十胜利召开的新形势下,我国应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民的道德礼仪素养,将我国建设成为知礼守礼、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
参考文献:
〔1〕〔2〕〔3〕〔4〕〔5〕〔6〕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环境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品格教育环境,洮南市实验幼儿园以培训为切入口,走出去、请进来,带领教师去哈尔滨、白城等地进行培训,倾听专家讲座,明确幼儿礼仪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了教师对实施礼仪品格教育的紧迫感,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行为的改变,使教师内修尊重之心,外展礼仪之美,养成了站姿挺拔、坐姿优雅、走姿自然、见面问好、着装得体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还在教师中开展“礼仪标兵”评选活动,促进了教师礼仪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以高雅的气质和饱满的精神风貌,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了实现家园共育,他们还聘请北京幼儿礼仪品格教育专业讲师来园为全体幼儿家长进行了题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开启孩子幸福一生”的专题讲座,使家长对孩子的礼仪品格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行为上也发生了改变,更加支持老师的工作了。教师和家长的变化,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礼仪品格教育氛围,为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幼儿进行礼仪品格教育
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礼仪品格教育开展的沃土。为了长期有效地开展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他们首先把幼儿礼仪品格教育引进课堂,利用挂图、画册和情景表演等形式,教孩子学习礼仪、理解和使用礼仪,并把礼仪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晨间接待时,开展了“礼仪小天使”活动:身披绶带的“礼仪小天使”们向老师、家长和小朋友行礼问好;喝水时,孩子们一边背礼仪三字经,一边排好队;还有进餐礼仪、午睡礼仪、升国旗礼仪……礼仪品格教育的开展,规范了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为了激励孩子们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各班还开展了“礼仪品格之星”评选活动,孩子们个个争当星级宝宝。此外,他们还开展了茶道、插花、扎染、吹画等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艺术之美,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华礼仪的良好氛围。
三、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