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花艺发展史

花艺发展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花艺发展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花艺发展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插画;插画设计;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81-01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进入多媒体网络时代的计算机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人们在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互联网及数码技术的日益发展,插画艺术的新形式――数字插画开始席卷全球。

21世纪,插画这一艺术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静止的造型,已经变得流派纷呈。纸、笔、颜料等传统工具以及材料已经被计算机所取代。传统工具以及材料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绘图软件被广泛采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促进插画行业重振旗鼓,影响了插画行业的发展方向。插画行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数字化时代。

一、插画在历史变迁中的完善与发展

花艺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插画是附属于书籍中的绘画或者其他形式的视觉形象,起着图解文字内容的作用。因此插画的历史也是书籍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史,通过了解插画的历史就可以了解绘画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也可以了解插画对传播文明、繁荣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

1.西方的插画历史。古代书籍的制作技术十分落后,文字被书写在动物的皮革或树皮上,插图很少,而且是手工绘制,制作和保存都十分不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中国人发明了纸张和印刷术。现代西方的插图始于15世纪,那是西方印刷术开始繁荣的时期。自从德国的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并于1445年采用活字技术印刷《圣经》,插画也就应运而生。1461年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班贝格地区教主的前秘书阿尔布莱希特・普菲斯特,在博纳的《宝石》一书中插入了木刻画,被认为是西方最早为书籍配上印刷插图的出版物。插图使书籍的表达方式增加了一层新的内容和方法,这种通过绘画方式来辅助书籍文字内容的方法,使书籍更加丰富和具有直截了当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2.中国的插画历史。中国是使用印刷术和造纸术最早的国家,也是出现书籍插图最早的国家。中国古籍插图,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大致可分为手抄本和印刷本两类。在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都是在竹筒、木牍等材料上书写和绘画,文字和插图只能靠手工完成。据历史遗存的文物和典籍来考证,东汉之前,应存在着丰富的文字与插图集合的历史资料。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附有大量的插图等。据文献与实物考证,中国遗留至今最早的印刷版画是唐咸通九年《金刚般若经》扉页插画《释迦牟尼佛说法图》。

二、数字化时代的插画设计革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作为传统的设计应用手法,插画设计也吸取了现代科技的精华,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数字化设备在插图设计中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与推广,这种现代化工具让设计者可以摆脱传统的手工表现方法的束缚,为设计观念的更新、设计创意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

插画设计师开始采用电脑图形设计软件创作插画,他们的创作工具正不断的由画笔转变到鼠标、数位板等数码工具。虽然很多设计师仍然使用手绘方法完成大部分工作,他们也常常在工作中结合数码技术的优势,插图设计的创作结合了传统绘画技法与数码技术。很多插画设计师完全投入了数码设计领域,对软件的熟悉精通使得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各种插图,无论作品简单还是繁复,无论传统媒介效果是油画、水彩、版画风格还是数字图形,无穷无尽的新变化、新趣味,从完全仿真的手绘风格到新锐的数码风格无所不能。对于他们来说,各种电脑图形软件的使他们的创作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数码技术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同时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1世纪以来,软件技术日趋成熟,功能越来越强大,界面越来越人性化,操作越来越简便网络技术和电子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实用化为插画的商业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插画的优势得到了重新确认。特别是近几年来。插画的视觉传达与信息传播的功能和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扩展,从而加速了插画的行业文化,使插画由传统的方式向多功能商业插画转变,在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和网页设计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罗越.广告创意插画表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徐海鸥.插花艺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潘公凯,卢辅圣.现代设计大系一视觉传达设计[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4]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钟茂兰,范朴.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花艺发展史范文第2篇

时间:2010年10月18日-11月18日地点:中国・开封市龙亭旅游风景区

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素有“花中君子”之称。与古都开封有着极深的渊源,开封种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早在唐代,已在开封广泛种植和观赏。北宋时期,开封的品种、数量和栽培技艺均达到巅峰。1999年,开封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摘取了大奖总数第一、金奖总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一和团体总分第一4顶桂冠,确立了“汴菊甲天下”的地位。

2010年10月18日,第十届中国展览会暨中国开封第28届花会在古都开封盛大开幕,历时一个月。本届菊展和菊会,以“盛世・和谐家园”为主题,以弘扬和繁荣文化、加强栽培技艺交流与合作为宗旨,努力把第十届中国展览会暨中国开封第28届花会办成的世界,文化的盛宴,人民的节日,合作的平台!

本届菊展和菊会是第十届中国展览会和中国开封第28届花会两会合一,汇聚全国精品,展示规模盛况空前,评比交流活动众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参展规模历届最大。目前,我们已邀请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1个城市参展,确定制作室外景点城市21个,从参展城市数量到景点制作,均创全国菊展历史之最。

长龙独占鳌头。我们精心制作的长龙,将创世界吉尼斯最长花卉结构记录。该作品直线距离160米,全长220米(含弯曲弧度),直径2米,龙头抬高6米,由6万盆小冬菊绑扎而成,充分体现了开封栽培和造景技艺。

菊展活动亮点纷呈。作为全国性的盛会,第十届中国展览会将推出一系列评比和交流活动,必将在中国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包括:10月16日,举行第十届中国展览会插花艺术评比活动;10月16日至18日,举办2010国际研讨会暨产业化发展论坛;10月16日和29日,进行开封市第28届花会评比活动;10月18日,举行中国种质资源基因库挂牌仪式;11月4日至5日,分别举办第十届中国展览会系列专项评比活动;11月10日,举行开封博览园挂牌仪式和开封菊艺菊星、大师评选颁奖仪式,等等。活动内容之多,评选项目之广,再创全国菊展历史之最,必将对中国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菊韵花海欢庆祥和。本届菊展和菊会主会场设在著名的龙亭湖风景区(龙亭公园、天波杨府、中国翰园),设分会场11个。按照“植物造景,彰显技艺;两会合办,优势互补;盛世,自然和谐;菊韵花海,规模恢宏;传承发展,共创未来”的五大特色,共布展145万盆(含陪衬花卉),布置室外景点170个。大环境布展,整体布局点、线、面结合,以植物造景为主,菊树、龙、孔雀、狮子等艺菊造型点缀在花带中。届时,您将看到以高为首的塔菊,巨如盘石的大立菊,独具情趣的案头菊,举国独有的九本菊,各色花卉将扮靓古都大街小巷,呈现出“九州聚汴京,和谐盛世庆太平”的欢庆场面。

开封市简介

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古都之一、河南省“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重点城市和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

开封是一座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开封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第一大都会。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古都之一、河南省“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重点城市和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

开封是一座人杰地灵、多姿多彩的文化名城。开封是宋文化的发源地,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开封教育资源丰富,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现代文化氛围,日益成为一座秉承传统、富有特色的文化强市。

开封是一座钟灵毓秀、泛舟轻歌的北方水城。名闻天下的“汴京八景”中,“隋堤烟柳”“汴水秋声”“金明夜雨”等均与水有关,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作为“豫菜”的发祥地,开封饮食业具有“名店、名吃、名产”的特色,风味堪称一绝,开封第一楼小笼包子,鼓楼夜市,常令来往客人流连忘返。

花艺发展史范文第3篇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武汉市的花卉业已经初具规模,从事花卉生产、销售的企业已达到近100家,花卉6000亩,草坪5000亩、苗木17000亩,每年可供应鲜切花近百万枝,盆花盆景80多万盆,年生产经营额近两亿元。花卉销售体系遍布武汉三镇。现已形成以三大批发市场、八个中型批零市场和遍布市区的800多家鲜花店为网络的固定花卉销售体系。从业内企业来看,各公司的花卉基地主要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汉阳花卉开发中心、东湖苗圃等地。

二、武汉市花卉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化程度低。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解决生产与消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坚持分工原则和市场竞争规则。武汉花卉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产业化水平不高。花农和花卉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手段落后,信息传递的速度缓慢,准确性不高,导致供需不平衡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缺乏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合作意识,对市场信号反应不敏感,业务结构上小而全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目前武汉花卉业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严重,政府与花卉业的融合层次过深,超过半数的园艺公司和花卉市场与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姻亲关系,政企不分,产权关系不明确,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销售体系畸形发展。武汉市的花卉销售网络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在功能的格局分布、提供的服务品质上仍需完善。花卉销售体系的发展侧重于传统的市场和花店方式,缺乏现代营销观念。销售体系的弊端表现在:第一、花卉市场以销售盆花、盆景、观叶植物为主,但由于盆花运输方面的不便,削弱了市场的辐射能力。对市民来说,花买回家往往是“豆腐变成了肉价钱”,消费偏好自然受到抑制。第二、城区遍地开花的花店以经营鲜切花、花篮为主,项目传统,利润空间小。店面规模小,艺术品味低,格调与业务不相匹配。绝大部分花店工作人员刘花艺、花道缺乏充分了解,不利于消费市场的扩大和花卉文化的传播。第三、各社区居民对草花及家庭租摆存在有需求无处购买的现状,花卉销售体系对潜在市场的挖掘远不充分。

3、花卉市场的交易方式落后。花卉流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决定花卉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比国外的花卉发展史,各国采用的交易方式主要有两种:对手交易(议价)和拍卖交易(投标、拍卖);对手交易适用于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规模化与专业化水平低的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拍卖交易要求有严格的政策、法律和行业标准支持。武汉市的三大花卉批发市场已成为三镇重要的花卉集散地和流通中心,但其交易方式仍以传统的对手(议价)交易为主,既不符合时代潮流,也不适应市政府建立华中地区最大花卉流通中心的目标。交易方式的落后将成为制约武汉花卉业取得长足发展的瓶颈。我国花卉业落后于世界几十年,拍卖交易目前还不能适应我国花卉业的实际情况,但作为交易方式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要求我们在提高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的同时,更新传统的交易观念,适时引进先进的花卉交易方式。

4、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花卉生产要求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作支撑。没有高新技术的支持现代花卉很难实现产业化发展。武汉花卉业在科研开发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科研单位与市场的联系出现断层,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不能密切结合,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周期长,程度低,科技成果对现实生产力的贡献率亟待提高。第二、新品种研发工作投资大、费时长,而武汉市的花卉科研力量分散于各个企业及科研院所,科技攻关能力弱小,呈现出星星点灯多而不亮的格局,这就造成了花卉研发成果少,缺乏新产品,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滞后。多数花卉基地的种子、种苗要引进,无疑增加了产品成本,削弱了市场竞争力。由于不能取得技术突破,无法培育出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的花卉品种,品牌作用无法显现,特色花卉经济至今无法形成。

三、对武汉市花卉业的几点建议

1、政府部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服务职能。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没有企业的充分自就不能实现产业的顺利发展。鉴此,政府部门要转变自身角色,采取合适的形式适时退出花卉经营领域,将政府关系网下的园艺企业推向市场。各事业单位的小花房应以合适的形式转让给各园艺公司经营,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办社会的弊端。林业管理部门在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积极作好服务职能,制定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用宏观调控来指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为花卉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法制保障,以良好的竞争机制、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的加入。同时,要加大对《种子法》、《主要花卉产品等级》国家标准的宣传和推广,要加大对进口种苗,栽培介质的安全检疫,为实现花卉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保驾护航。

2、加强行业内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按大全园艺公司市场营销部的分析,农户种植花卉、蔬菜、粮食三类作物的收益率之比为5:2:1。要实现花卉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就必须改变园艺企业和农产单打独斗的局面,市场化农业经营方式,采取基地加流通的经营模式,并二元为一元,双方优势互补,由园艺企业发挥穴盘育苗等技术和市场优势,向农户提供种苗和护理技术,解决生产与消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要将自己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体系之中,坚持分工与比较优势原则,借鉴石家庄的仙客来、金华的佛手等知名品牌的形成经验,积极实现花卉生产的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需要指出的是,在花卉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高效检测与质量控制,逐步引进与环境友好的花卉项目(MPS),这是保护环境,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提高花卉品质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3、加大对花卉业的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对武汉花卉业来说,首先,要强化花卉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一是要加强收集、整理适应武汉自然禀赋的花卉品种并积极开发利用:二是要注意传统的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三是要有选择地引进推广国内外的花卉优良品种,特别是易拉罐花卉、多元花卉等时尚品种。其次要提高花卉流通领域的科技含量,延长花卉鲜活寿命和保鲜时间;实现大型花卉企业和花卉市场的电子联网,加快市场信息的运转速度。再次,要推广花卉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推广穴盘育苗、同化补光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保证花卉质量,实现周年供应。

4、完善销售体系建设。销售连接着生产和消费,销售理念的优劣、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新需求的带动作用。完善销售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大对花卉市场的规范管理,建立特色品牌市场,以推行拍卖交易的成美量贩大卖场为试点,积累经验,逐步引进拍卖交易方式,发挥簇群经济的优势。其次,对经营者要进行花艺和经营理念的培训,提高销售终端的艺术品位,培养优势品牌店,并积极引导连锁经营,改变鲜花店经营数量多、档次低、效益差的现状。再次,要积极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落实市林业局提出的“红花绿叶进万家”活动。以政府打鼓、企业唱戏的方式拓展社区花卉销售,启动花卉家庭租摆业务和限时速递业务,以适应时展对花卉业的新要求。

花艺发展史范文第4篇

中国是瓷的故乡,号称“瓷器之国”,“CHINA”在多种外语中既表示中国,又指瓷器,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而景德镇从古至今都是赫赫有名的瓷都,她孕育着瓷都一代代的陶瓷艺术创作者。瓷都的陶瓷艺术瑰丽多彩,以其绝妙而赢得世人的尊敬。景德镇有四大传统陶瓷装饰:古彩、青花、粉彩、颜色釉,但大多数陶艺家喜欢中国画装饰的风格,因而大部分吸收中国画营养,所以陶瓷装饰风格的形成大部分受中国画影响。中国画是画在宣纸上,而陶瓷装饰的“国画”是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来装饰陶瓷。陶瓷装饰的表现形式,从构图到立意,从艺术形式到技法都和工艺材料的不同而有区别。国画与陶瓷互相渗透,艺术和精美的陶瓷材质糅合生辉,就形成了陶瓷装饰毅然决然的独特语言。中国画和陶瓷装饰的国画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艺术。只有互相影响,互相启发,瓷器上装饰国画多适宜工笔画重彩,使画面显得精彩。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中国画影响着一代代陶瓷艺术创作者,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多的陶瓷爱好者将中国画当作画好瓷器的基本功之一来苦练,景德镇陶瓷绘画风格和形成大部分吸取了中国画的营养,从而渗透和发展到陶瓷艺术上开花结果。下面就以青花瓷为例,简述一下为什么中国画是陶瓷装饰的根源。

青花瓷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硕大的蓝宝石。那么什么是青花瓷呢?它是以含钴矿物较高的珠明料为着色剂,在坯上进行绘制后施青釉或透明釉,再送入窑中高温一次烧成(1 3 0 0度上下)。所绘制纹样经过高温处理后不易模糊,色彩能够经久不变。由于它无需配合含铅量高的溶剂帮助发色,避免了铅的毒性危害。加上由于透明面釉的绝氧保护,使青花画面永不褪色。由于青花瓷色料表现力极强,可粗可细,能把中国画技法吸收进来,根据不同的需要创造复杂多样的艺术效果,丰富了瓷器审美的民族特色。再者,青花瓷的纹饰过程是直接在白坯上描绘各种画面、图案等,类似于作画,其笔势、构图、气韵、神采等等颇似中国画,烧制出的效果也有国画的特点。

要分析青花瓷必须先了解青花瓷的艺术设计的特点。与中国画相同的是,青花瓷艺术设计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同样是单色绘画,它是用毛笔把图像直接画在坯上,烧成后在洁白光润的瓷面上,给人的感觉则是蓝白的对比,并且透出青色的国画般的艺术形象,青白相映,幽靓苍翠,十分富有艺术魅力。

其次,在绘画技法方面,中国画与青花瓷一样,都十分重视以线条来表现物体的结构。中国画强调线条的作用,着眼于物体的组织结构,靠各种线条来刻画。中国画线描技法积累了丰富经验,历代有顾恺之的“春蚕吐丝”,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人物十八描”等,这些都是陶瓷装饰上所运用和借鉴的线描技法。同样,青花瓷的绘画方式也离不开线条,记得刚开始学习青花绘画时,临摹白描作品则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完成,练习与掌握线条是一切的基础。古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灵活地运用线条了,才能够上手绘画青花,可见线条在青花瓷的绘画中有多么的重要。也许仅仅说是在青花这一工艺上说线条的重要性还是很局限,可以说在任何一种绘画门类中线条都必须作为基础的地位来练习。

在坯胎上的纹饰用青花料描线后,在纹饰的轮廓线内,以含不同分量青花料的浓淡料水,分出深浅不同色调,这一过程称“分水”。分水是处理色调的过程。处理青花纹饰色调的方法有几种,分水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为什么会有“分水”这个技法呢?创新这一手法的目的何在呢?

一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史,确立了中国画与青花艺术设计以单色为中心,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完整艺术世界。然而,以单色为中心并非指的是单纯的一个色阶。所以,中国画中便有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墨分五色”:指作画时用水调节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不同物象的明暗、质感等。所谓“五色”是就墨色的丰富变化而言,即指焦、浓、重、淡、清或浓、淡、干、湿、黑等。墨色深浅变化不仅可以表现物象的固有色彩感觉,还可以表现物象的阴阳明暗、凹凸远近和质量的轻重。这墨分五色的结果,便轻而易举地替代了世界上所有的色阶变化、色彩变化、光的变化等等,实乃中国绘画艺术的一大创造。

花艺发展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美术;教学;美;实现

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提高,促进了园林建设的蓬勃发展。园林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造,作为一个园林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和一定的造型能力,而这种审美意识和造型能力在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中是通过《园林美术》这门课程来实现的。

1.“美”在园林中的价值体现

1.1园林和园林美术的关系

园林是一门艺术与功能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而园林美术则是一门相对独立,以绘画艺术为基础,处于园林环境规划(绿化)设计和绘画艺术两者之间,并将其两者融为一体的学科。它是园林美术工作者用来表现园林美的应用美术,也是为了帮助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形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同时掌握一些美术理论、美术的表现技法技巧,更好的表现园林规划设计与绿化施工组织意图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园林设计人员在进行方案的设计、比较、征询意见和送审报批等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园林效果图来表达其设计意图。要画出比较标准和形象的景观效果图或鸟瞰透视图,需要掌握一些如线条、明暗、色彩等绘画造型手段,和用钢笔、水彩、水粉、国画以及电脑设计等绘画方法与材料来表现的实际操作能力。

1.2美术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美”是园林艺术的生命。园林的设计和建造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它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是以表现“美”为己任的。一个园林设计者或一个园林绿化工、花卉工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和生活形象积累以及掌握表现设计意图的技能。一个园林工作者的艺术修养主宰和支配着他的设计构思、创作构思。当他一提笔进行设计、创作,就必然会体现出一种美学观念。

通过《园林美术》的学习,可以使我们能把握造型的基本原理、规律,能学会造型的基本技巧、技能。另外,也可以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些了解与继承,这对指导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型、配植与鉴赏,以及盆景制作、插花艺术与花卉应用艺术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2.教学过程中 “美”的实现

园林美术课的特殊性,表现为以技能训练为主,而技能是理论的表现。故课堂上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课的目的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而找问题的过程主要应在课外而不是在课内。理论性的认识问题不能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所谓“教在课堂,学在课外”。

2.1教师的“教”

高职园林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园林技术生产、应用、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不是培养画家和美术专家。园林美术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训练形式宜宽不宜深;训练题材要具有多样性与典型性;训练手段技巧应灵活多变;同时还应注意创造性和超前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和侧重。

首先,训练题材应多样化、典型化。在训练中应引导学生接触多种素材,例如植物、建筑、风景、电器、家俱、人物等,还应注意其代表和典型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其次,注意训练手段的灵活多变,训练的形式宜宽不宜深,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多种表现方法和技巧,一画分别用多种方法练习,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进行构图练习,拓展学生的表现领域,丰富学生的造型语言。

再者,在教学过程中,肯定画面的优点与发现画面的问题同等重要。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录取的学生基本都不是艺术专业统考的艺术生,大多数没有美术功底。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不要过于苛求学生每幅作品画面的完美,追求表面效果,而应把写生当作研究、认识学画规律的实验,允许失败,自始自终牢牢记住写生的过程正是通过“试错法”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优点一个优点地积累,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解决。

最后,在讲授方面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既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还要注意知识技能之间的变通性;(2)让学生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趋势;(3)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接触一些与美术相关的知识领域,比如美学、视觉心理学等;(4)组织指导学生广泛收集各类形象(包括文字)资料,建立起各自的资料库。这样既可以作参考资料,又可以作为新异刺激物作用于感官,产生新的奇思妙想,创造出新的事物来。

2.2学生的“学 ”

任何知识的获得,除了勤学苦练外,学习方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与效果。好的学习方法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有效方法,其前提离不开对该学科总体结构的认识,对学习掌握该学科知识的目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以及对这门知识的正确运用。其中,学习目的这一极为重要的环节常常会被忽视。尤其是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对目的不明确将直接影响到写生作业的效果,导致训练缺乏针对性,学习效率低下。

2.2.1从素描入手

从素描入手,就是要求达到具有一定的观察力与表现能力,提高艺术修养与鉴赏水平。培养观察力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要以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客观世界。这不但包括独立地以个人的眼光观察世界,而且还包括保持自己民族个性的问题。如果艺术作品都是千人一面的话,就势必失去其艺术的生机。艺术性、美的教育,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是把潜移默化,寓教育于技法的原则贯彻在整个写生的学习过程中。

(2)要认真学习艺术史。仔细揣摩大师们的艺术作品,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还可以间接地提高我们的观察力。艺术作品的美感,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物体形象本身的优雅与妩媚。

在基础绘画的学习中,除了动手去画,还要注意艺术理论的学习、研究与探讨。在学习园林美术理论与技法的同时,对其他相关艺术论著也要注意阅览,以了解各个门类艺术的特点和共性,认识艺术的发展史及其规律,这对提高艺术的理论与鉴赏水平有着极大的帮助。

2.2.2学习运用色彩

首先,要理解色彩的原理,解析色彩的现象;随之懂得观察的方法,磨炼色彩的感觉;最终把握色彩的规律,学会色彩的应用。

如果说素描学习理性成分较多的话,那么,色彩学习感性成分较多。在色彩绘画实践中,要注重视觉感受能力的训练,要对自然界的色彩多观察、多比较,力求准确、生动和深刻地再现自然情调,要提高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以领悟色彩的表情特性与色彩本身的表现力,从而使自己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喜爱升华到科学的境界中,在今后园林艺术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色彩。

2.2.3工具

在作画写生的练习过程中,对手中绘画工具性能的了解与掌握亦颇有必要。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因其各自性能与表现特点不同,则应采用相应的表现手法,发挥其最大特点与长处使画面效果更为生动。这些都应通过写生的练习过程去摸索、领会与掌握。

2.2.4注重课余练习

由于园林美术课的实践性很强,在学习过程中只靠那点课堂上有限的课时,对有些技巧不一定能够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或假日去多画、多写生,多进行一些课外作业的练习。

3.总结

美是创造出来的,学习园林美术就是从审美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学会用手中画笔表现自然之美,探索艺术的规律,开拓艺术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改善与美化我们的生存、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