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与文学艺术

酒与文学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酒与文学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第1篇

人类的酿酒迄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尤以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品类繁多,名酒璀璨。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首创了酒曲复式发酵的酿酒技艺,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我国在西域传入制酒方法的基础上,发明了蒸馏制酒方法,从而创造了深受消费者喜爱并风靡至今的蒸馏白酒。

酒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密切相关,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酒在国人的生活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它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的历史相融合。而酒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物质,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饮料,还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所以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酒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酒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的文化史。

我国文化中的酒神精神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酒的精神、酒神的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最初的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子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这种忘却生死、忘却暂时荣辱的绝对自由追求,就是我国酒文化真精神的精髓所在。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宣泄,是抛弃一切无谓、僵化的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获得生命极大的快乐。

在文学艺术的发展长河中,酒的精神无所不在。它对文学艺术家创作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由、艺术和美,三位一体。因酒而自由,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美。因醉酒或者一种微醺的状态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自古艺术家解脱束缚并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古今第一醉鬼、“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在《酒德颂》中如此言道:“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这种自然的境界,就是酒文化精神在文人意识觉醒的魏晋时期最酣畅淋漓的行为体现。

传统文化、文人精神,与酒的精神有着特殊缘分。一方面,文化界人士大多嗜好酒。酒可以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赋会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夸张手法。饮酒本身,也往往成为创作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每一页都散发着特有的酒精神。

西汉汉赋大家扬雄的《酒赋》,用诙谐的语言阐明了酒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价值。此文虽只有聊聊百余字,却引发后人一连串的反思。曹植的《酒赋》、张载的《酃酒赋》,以至于明朝大文豪袁宏道的《觞政》,均认为文明饮酒很重要,喝酒不能是简单的买醉,而一定要喝出文化来。既要讲究适量饮酒、文明饮酒,还要感念先祖,兴寄情怀。很多脍炙人口的俊秀诗文,正是这样创作产生的。所以,酒文化在文学、文人精神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不仅在道家文化及其艺术创作中可以任意驰骋,在儒家思想行为和诗歌创作中也存在很大自由度。酒,可以帮助艺术家实现灵肉合一的自由创作状态,从而打破传统和世俗窠臼,实现艺术创造的再升华。

文人的诗酒情缘

从诗歌诞生的那天起,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建安诗人”、“竹林七贤”、盛唐李杜等伟大诗人的人生历程和诗歌作品,无不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浓郁酒香。

建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当属一代枭雄曹操,他在古诗体《短歌行》中著名的诗句流芳千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正是这几句诗,把魏晋时期文人在社会动荡历史背景下对于生死的忧思,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渴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是文人的杰出代表,都终身嗜酒。杜甫有首著名的诗歌《饮中八仙》,描写盛唐时期贺知章、李白、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八位因酒而名噪一时的名士,充分展现了酒在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催发作用。

李白自称酒仙,杜甫《饮中八仙》中盛赞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我们今天看李白的诗歌,像《将进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等,恢弘的诗歌镜像中,诗人豪气干云的艺术形象几乎直接借助酒兴一气呵成。而《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闲情逸致,让酒的艺术形象又显得那么恬静、清丽、自然。

其实杜甫也是嗜酒如命,他因“性豪夜嗜酒”(《壮游诗》)的诗句而被郭沫若先生称为酒豪。而杜甫的《独酌成诗》更是大胆地自喻“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坦承酒对其诗歌创作“炼石补天”的神助作用。与李白豪放、清丽的诗歌艺术个性不同,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雄浑阔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诗歌风格差异的形成,完全归功于诗人和酒的关系。

郭沫若先生在统计了李白和杜甫现存诗歌当中直接谈到酒的部分后惊人地发现:李白诗歌当中直接出现“酒”字的占17%。更让我们惊讶的是:杜甫诗歌中直接提到“酒”字的,占了21%。假如没有酒,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一定少了很多韵味。

自古以来,因酒醉而做出传世诗歌佳作的例子,在诗歌史上随处可见。除曹操横槊赋诗《短歌行》,陶渊明、苏轼等人也都是在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朦胧醉意中创作出千古绝唱。李杜的诗酒情结同样感染了宋代第一才子苏轼,他认为诗歌创作是“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尤其苏轼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我想如果没有酒,无论诗歌的意境还是其中的艺术形象,必然是干瘪、青涩而让人不忍卒读的。

“五四”以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也几乎没有不好酒的。比如鲁迅先生,倘若我们翻开他的日记,就可体会他对酒的热爱。鲁迅先生《自嘲》中有一联非常著名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如此激昂的诗句,正是在郁达夫先生做东的酒席上,鲁迅酒喝到微醺之后创作出来的。而郁达夫,更是以好酒闻名。他“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的豪放吟咏,其浪漫和夸张的境界之高,气象之雄浑,直逼李白和杜甫。

不仅诗歌如此,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书法艺术当中,酒的真精神更是无所不在。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脾气古怪,其字画非常难求。但当时人们都知道郑板桥喜好狗肉和美酒,于是求画者经常拿着狗肉和美酒诱其醉意朦胧,从而如愿得到字画。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用意,但是耐不住美酒诱惑,因此醉酒后常常借诗自嘲。他有这样一句诗:“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而郑板桥之前的历代书画家,嗜酒如命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吴道子作画前必要酣饮大醉,方可动笔;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则更是醉酒挥毫、一气呵成;杜甫《饮中八仙》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则是对张旭书法超凡脱俗、惊如天人的描摹;怀素在创作书法时,更是“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自叙帖》)

酒令与智慧

酒令是酒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对人们的聪明才智、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和应变能力的检验。没有满腹的诗书和机敏的睿智,难逃临场被逐的命运。

从酒令的起源来看,“曲水流觞”和“投壶”应当是酒令最为原始的行为方式。所谓“曲水流觞”,就是一群情投意合的高人雅士,在自然山水之间选择一段蜿蜒曲折的小溪,大家围坐两边,从上游放下一支酒杯,顺流而下,停到谁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违者罚酒。这种纵情山水的饮酒作乐行为,源自自然又还于自然,为历代文人所推崇。而“投壶”则是起于春秋战国,兴于汉唐,至宋亡佚的一种饮酒游戏。先秦时期,武将宴饮往往以比试弓箭取乐,文臣认为射箭不雅,改为执箭投壶。后来“投壶”游戏逐渐传播开来,成为贵族宴饮娱乐一种流行的助兴方式。

可以说,传统文化把酒的文化运用到美妙和极致,百家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各种文化的内涵,无不出神入化地蕴涵于酒令当中,为饮酒赋予了优雅的书卷气和文化意蕴。让人们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领略了文化的清新。

古代文人饮酒时追求的清雅意境,我们今天已无法再亲眼见识了。幸运的是,从《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和记载酒令的书籍中,我们尚可略见端倪。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英俄成语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英语和俄语作为世界两大通用语言,影响深远。英俄虽然隶属于同一印欧语系,却属于不同的语族,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而俄语属于斯拉夫语族。成语是语言的精华,都是在人们长期以来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两个国家的不同成语也体现了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通过对两国文化的对比分析,从而理解并掌握其语言差异,了解成语,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层次的理解语言文化的内涵。

一、成语的概念及重要性

英语成语(idiom)指的是短语和句子,以及用这一短语和句子来指代想要表达的整体意义,而非单个单词的个体意义[1],它们在社会实践中经过了世世代代的演变并且保留下来。从文化层面来讲,英语的成语内容丰富,它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俚语(slang)、谚语(saying)、熟语(catchphrase)和习惯搭配(habitualcollocation)等等。英语成语大多想表达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单个单词、单个短语或句子本身,与其内在的文化现象息息相关。对于俄语成语(фразеология)而言,它表示的是语言中固定表达与结构的总和[2]。俄语成语(фразеология)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logos和phrasis[3],被俄罗斯人译为(учебниеобоборатахречи)(短语学)。俄语成语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俄语成语包括谚语(пословицы)、俗语(поговорки)、名言(афоризмы)和成语性熟语(идиомы)[4]。狭义的俄语成语只限于成语(идиомы)和成语性的固定短语(устойчивыеоборотыфразеолоическаохарактера),俄语成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俄罗斯人语言的智慧,是其民间艺术的精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到处都在追求一种“极简”主义,成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正是因为它言简意赅、铿锵有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被各个国家人民所接受,广为流传。因此,成语在语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成语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些深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

二、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广义的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水平。成语来源于民族文化,不断充实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又通过成语得以体现出来。语言便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成语除了反映了一种语言现象,也反映一种民族文化,具有民族归属意义。

三、英俄成语的来源与含义

(一)传统习俗。传统习俗即自古以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习惯风俗,同社会心理和民族情感密切结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在年轻一辈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具有指导意义,传统习俗具有稳定性和社会性,分析长期以来英俄两国的传统习俗对成语的影响,对语言的学习亦具有指导意义。英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苏格兰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文化[5]及传统习俗,它是一个既具有封建文化传统,同时又蕴含现代社会韵味的国家,英语成语作为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精华,见证了苏格兰民俗文化的发展及演变,将其保存下来。关于英国传统习俗的成语有很多,例如:featherinone’scap(功勋卓著:很久以前,印第安人将羽毛作为勇敢的象征,每杀死一个敌人就会把羽毛插在帽子或者头饰上,以示荣誉)、abirdofoilomen(不祥之兆:出自古代的占卜之术,相传渡鸟嗅觉灵敏,能够在很远的地方确定死尸的气味;而猫头鹰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会叫喊,恶劣天气常常会带来疾病,因此渡鸟和猫头鹰都会被认为是不祥之鸟,寓意坏的消息或会带来不幸消息的人)、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英国人一直认为狗代表忠诚,是人类的朋友,对狗有很深的情感)等等。俄罗斯同中国一样,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在这一大背景下,俄语成语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俄语成语有很多来源于当地的传统习俗,虽经历了世世代代的演变,但其内涵却历久弥新。俄罗斯人的婚礼习俗十分具有民族特色,有时在中国人眼里有些无法理解,在俄罗斯人的婚宴上,新郎新娘要在来宾的呼声“Горько!Горько!”(苦!苦!)中接吻,原因是俄罗斯人认为酒是苦的,新人的吻可以把酒变甜,俄语中有很多成语,例如:получитьотворотповорот(吃闭门羹)、ударитьпорукам(击掌为盟)等都来源于俄罗斯的婚俗文化[6]。除了婚俗文化,俄罗斯很多地区迷信色彩浓厚,一般不喜欢黑猫,他们认为出门路遇黑猫从自己前面走过是不会给他们带来好运的,含有猫的成语普遍具有贬义色彩,比如:Знаеткошка,чьёмясосъела(做贼心虚,直译:猫知道它吃了谁的肉)、Чернаякошкапробежаламеждукем(发生不和,直译:一只黑猫在两人之间跑来跑去),可见猫在部分俄罗斯人心中并不讨喜。与猫不同,狗在俄罗斯人心目中有好有坏,比如:Лезетвволкиахвостсобачий(原形毕露,直译:尽想混入狼群,却拖着一条狗尾巴)、Собакабрешетветерносит(恶言不入于耳,直译:狗吠之声让风一吹就散了)、собачьяпреданность(忠心耿耿,直译:狗的忠诚)等。(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泛指艺术范畴的文学,通过文字来表达的一种语言艺术,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劳动时便产生了,一个时代的文学会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其文学艺术形式所使用的语言艺术也被保存下来,那些形式固定的句子便有了统一含义,被后人所引用、传颂,成为经典。英国文学历史源远流长,题材丰富,能够在历史洪流的演变中经久不衰,其文学中蕴含了诸多典故,蕴含于成语中,例如来源于希腊寓言的:killthegoosetogettheeggs(杀鸡取卵,直译:杀鹅取卵)、来源于《圣经》的:flyintheointment(美中不足,直译:油膏里的苍蝇)、sparetherodandspoiledthechild(玉不琢不成器,直译:闲置了鞭子就会惯坏了孩子)等等。它们往往只是摘自一本书的一个片段或一句话,被后人当作典型传诵了下来。俄罗斯在文学艺术方面体现了俄罗斯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俄罗斯是一个文学传统深厚的国家,民间文学丰富,孕育了许多小说及神话故事,这些小说及神话当中的经典句子也产生了诸多俄语成语,例如:来源于寓言《猫和厨子》的аВаськаслушаетдаест(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直译:一边听一边吃)、源于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всёсмешалосьвдоме(七颠八倒、乱七八糟,直译:家里一片混乱)、源于俄国剧作家格里鲍耶陀夫的喜剧的гореотума(聪明反被,直译:智慧的痛苦)等等[7]。

四、英俄成语的掌握

上文提到了成语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的英俄成语中的一些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日常学习英俄成语有一定的启示,那就是要透过一个国家的文化现象去了解、去掌握其语言,或者透过其语言现象去深层的挖掘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知识,通过了解一个成语背后所涉及的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历史典故等,对一个国家可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任何一句成语都有其特殊的来源及内涵,一个成语中的文化现象在一个国家具有褒义色彩,而在另一个国家的文化现象中可能就会有贬义的含义,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婚俗文化及猫与狗形象的分析;也会出现各个国家分别用自己本国的文学艺术来指代一些类似的现象,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些引自各自国家本土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它们都与其本土文化密不可分。本土语言与其民族文化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这一特性,帮助学生掌握英俄成语。同时,对于当今世界的国际交流而言,体会英俄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必要环节,通过跨文化的视角来比较和分析英俄成语的来源及特点,了解潜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霍恩比(ASHomby),李北达.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34.

[2]张建华,王伟.现代俄汉双解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153.

[3]张豫鄂.对俄语фразеология(-гизмы)与汉语成语(熟语)概念之关系的梳理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4]王翠.俄语中几个表示“熟语/成语”意义的概括区格[J].俄语学习,2018,(5)88-90.

[5]黄丽辉.英语成语折射出的英国民族文化特点[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2.

[6]郑晓敏.浅析来源于民俗的俄罗斯成语[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131-132.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第3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赵州桥、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书法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唐朝乐舞。

通过与其他其他类型桥梁进行对比,分析赵州桥在设计上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尤其是诗歌、书法以及石窟艺术进入了我国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学生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是来自于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教材分析

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有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望。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政治、经济上达到鼎盛时期,文化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隋唐在建筑业取得的成就。

一、兴盛的建筑业

出示《赵州桥图》,学生回答桥的名称、设计者、修建的时间。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位于今天河北赵县的洨(xiao)河上,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

(出示圆拱桥和多孔桥图)

学生对比三幅图,讲讲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①修桥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多孔桥不利于船只通行。赵州桥采用平拱桥的形式,既方便船只通行,又方便车马、行人在桥上行走。

②赵州桥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既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自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小拱还可起泄洪的作用,这样就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由学生来描述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通过图片说明)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出示《金刚经》图片)

这本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金刚经》的卷首是一幅如来向他的弟子传教的图画,画面精美、清晰。从这幅图可以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很成熟了。在《金刚经》末页,标有确切的日期“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868年5月11日。《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并且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时熟练的工匠,一天可印两千张。这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诗人?

介绍唐诗的三个代表性人物。

1、李白

简介李白并概括诗歌的特点:(可由学生介绍)李白,字太白。少年时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青年时代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四十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后因政治黑暗,李白愤而离开朝廷,继续游历各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李白一生爱酒,许多优秀的诗篇都是李白在酒席上写成的,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的诗有的歌唱祖国山川的壮丽,有的抒写目睹国家浩劫的痛苦和恢复河山的壮志,有的表达他对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同情。

从学生列举的李白的诗歌中,总结李白诗歌的特点: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2、杜甫

简介杜甫并概括诗歌的特点:杜甫,字子美。7岁开始写诗,15岁时他的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20岁时,杜甫进行了10年的游历生活,扩展了视野,丰富了见识。公元736年,杜甫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李林甫当权,政治腐败,杜甫不幸落榜。安史之乱时,杜甫全家走在难民的行列里,饱尝战乱之苦。杜甫存诗1400多首,他的诗记载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反映了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

从学生列举的杜甫的诗歌中,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反映社会现实。

3、白居易

简介白居易并概括诗歌的特点:字乐天,五六开始作诗,他刻苦读书,以致口舌生疮。白居易年轻时,家里贫困,又逢战乱,他长期流浪,对人民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的诗,通俗易懂。据说他写诗,常常先念给老婆婆听,修改到老婆婆听懂为止。

从学生列举的白居易的诗歌中,总结白居易诗歌的特点:通俗时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略讲)

1、书法

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

回忆“书圣”——王羲之。

列举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大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顔体顔真卿《多宝塔碑》

柳体柳宗元《玄秘塔碑》

通过《唐代书法》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唐代书法取得的成就。

四、绘画(略讲)

隋唐时期,绘画大放光彩。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画家有哪两位,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阎立本《步辇图》

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的画,神情生动,衣带飘飘若飞,人称“吴带当风”,由于吴道子在绘画上成就,被誉为“画圣”。

通过《唐代绘画》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唐代绘画取得的成就。

五、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通过观看《莫高窟》的录像和相关的图片了解莫高窟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介绍《霓裳羽衣曲》

总结: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第4篇

中国陶瓷和白酒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向号瓷之国”,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也是白酒的故乡,将白酒和陶瓷这两个代表东方文化的元素放在一起,的确是一个完美的组合。尽管陶瓷酒瓶整体成本比玻璃瓶高出不少,但在白酒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突出白酒品牌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已经成为白酒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个性化包装也越来越受到厂家和设计策划者的高度重视。“酒以瓷贵,瓷以酒香”,陶瓷具有完好的密封性能,釉料光洁,能够保护白酒长期保存不变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白酒厂商愿意花心血花财力把白酒的载体――陶瓷酒瓶设计好。好酒配好瓶,制作精良的陶瓷工艺酒瓶不仅能彰显艳美酒色,而且提升了美酒的价值,让美酒身价百倍。

这些年在国内,出现了很多专业设计生产陶瓷酒瓶的企业,他们为推动酒瓶设计作出了很大贡献。当今陶瓷酒瓶设计是文化性和技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具有高度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工艺品,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下列三方面:

一、形体之美

白酒市场上的陶瓷酒瓶形态各异,风情万种,带给消费者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陶瓷酒瓶造型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活动,而且也是一种艺术活动。陶瓷酒瓶主要由瓶口、瓶颈、瓶肩、瓶腹、瓶底五个部分构成,造型的点、线、面、气韵等要素的处理成为酒瓶造型美观与否的关键。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从原始粗犷的打磨手工石器,到奢华精致的唐代玉器,到巧夺天工的明清家具,再到当今的热门建筑,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不计其数的经典器物造型,这些造型均可点燃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图1)。

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设计思潮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经过设计师的艺术创新焕发出新的魅力,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世界的肯定和推崇,中国风设计也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新的浪潮。设计师在对原造型传承地同时,通过提炼、概括、再创作等手法对原造型加以艺术处理,巧妙融入自己的设计思想,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的陶瓷造型来。如茅台水立方酒瓶就是以国酒茅台的悠久历史文化与水立方现代建筑科学完美的结合体。国酒茅台,体现了水在白酒形态上的至高价值;水立方,突出了水在建筑形象上的至高境界。水立方,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功能要求最复杂的膜结构建筑,被世界媒体赞为“梦幻水魔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水立方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奥运会公平公正的竞技风范。酒瓶造型设计以水立方结构为造型,方方正正,是奥运精神在设计上的传承和延续,陶瓷酒瓶通过瓷器专家多次技术创新研制而成,堪称陶瓷工艺精品,把“水,至柔却至强,不争却胜万物”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体瓶身为深蓝色,工艺精致,釉面光净晶莹,突出了“智者乐水,境界非凡”的艺术气质。在装饰上,以经典的蜂巢进行瓶身装饰,彰显出水立方最为经典的表面特征和高雅格调,并在包装上进行延展,给人耳目一新的全新美的享受!极具现代感的造型和精致的装饰让人爱不释手,印象深刻,这样的设计当然容易获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水立方品牌的成功问世,也为商家在品牌策划推广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图2)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千千万万,我们有责任将这笔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以创新的眼光兼收并蓄,大胆创新,设计出更多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陶瓷酒瓶来。

二、装饰之美

在陶瓷酒瓶造型确定后,就可以进一步对陶瓷酒瓶进行艺术装饰。常用的装饰方法主要有纹样、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方式,画面往往集名山大川、神话传说、民俗风情、历史典故等于一身,瓶体上的风景人物、书法艺术等图案记载着酒的历史典故、产地等信息,让消费者领略到中国酒文化的艺术价值(图3)。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纹样,这些纹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如江西四特东方韵系列酒是由四特集团“打造差异化香型第一品牌”的核心产品,其消费对象直接针对中、高端人群。其陶瓷瓶身简洁大方,圆润饱满,造型优雅,如其“雅韵”系列陶瓷酒瓶就选用了通体蓝色,采用了局部描金的方式进行装饰,在纹饰上采用传统牡丹花纹饰于瓶腹正面,雍容而富贵,视觉变化上带给人悠长的回味,瓶颈采用如意纹与蕉叶纹,简洁大方,意韵丰富;瓶部底端用莲花纹装饰,宁静而悠远,瓶身中间以精心设计的“四特东方韵”装饰文字突出其品牌,字体设计含蓄婉转,气韵十足,具有浓郁的中国禅味。整体格调高雅,气度非凡。“雅韵”系列将其产品“色香”的气质表现地恰到好处,体现出浓郁的东方韵味和鲜明的时代精神,而陶瓷酒瓶这一重要载体,也突出了江西鲜明的地域特色,东方韵系列产品大大提升了四特酒的品牌价值和整体知名度,为其产品抢占白酒高端市场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另外,绘画和书法也是陶瓷酒瓶装饰的主要方法,如景德镇烧酒瓶创意工场设计的很多酒瓶就是以陶瓷绘画为主,虽然陶瓷绘画种类有青花、新彩、粉古彩等区分,但是其绘画规律基本符合国画规律,经过设计师和陶瓷画家构图、色彩技法等各方面的设计,使绘画和陶瓷造型浑然一体,相印生辉,通过绘画装饰使陶瓷酒瓶更具有丰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图4)。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同样也普遍地运用于陶瓷酒瓶包装上,如四川舍得酒业出品的舍得酒,瓶身造型设计庄重大方,古朴自然,色彩采用了黑白对比,对瓶身“舍得”二字主要采用颜楷书法表现,字体苍劲有力,意境悠远,巨大的反差有力地诠释了“合中有得,得中有舍”的智慧感悟,体现了中国深厚的哲学辩证思想,也诠释了其深厚的品牌内涵。另外雕刻也是我们常见的装饰方法,雕刻出来的陶瓷酒瓶不仅在视觉上具有丰富的冲击力,而且更加具有立体感,可以让人们细细把玩体味。

三、意境之美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的核心范畴,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意境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陶瓷酒瓶在造型,色彩,装饰,品牌名称等方面形成不同的意境,或古朴,或唯美,或高雅,或豪放,人们也会 根据不同聚会场合选择不同的品牌,其意境塑造将直接影响到人们聚会的心情和情调。

“自古无酒不成席”,自古酒文化和文学艺术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在席间吟诗作对,泼墨挥毫,留下了许多佳话,许多艺术家因醉酒而获得了艺术的巅峰状态,这是中国古代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灵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关酒的传世诗作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在绘画界和书法界,“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动笔,醉后挥毫洒墨。书圣王羲之酒醉时挥豪而作《兰亭序》,而酒醒时“更书数体,终不能及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诗人杜牧早在千年以前就帮汾酒做了一则成功广告,把酒和诗的意境阐释得如此美妙,令汾酒名扬天下,千古流芳。

随着白酒市场的细分,造型独特,精雕细琢,气质优雅的陶瓷酒瓶成为商家的热捧对象(图5)。陶瓷酒瓶不再仅仅是一个容器,而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符号,展现出中国高超的工艺性和优雅的艺术性,人们饮酒也不再满足于酒的口味本身,更重要的是饮酒能够饮出文化,饮出情调,让心灵得到净化和满足。陶瓷酒瓶集酒文化、陶瓷艺术、装饰、书画民俗为一体,常令人达到“酒不醉人瓶醉人”的意境令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在当今,陶瓷酒瓶收藏也成为了收藏界的新宠,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市场前景。

白酒产品竞争的最终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产品品牌中最具个性和最长久的因素之一,而陶瓷酒瓶的形体、装饰手法和意境之美恰是体现企业文化品位的三个重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代陶瓷酒瓶内涵丰富,可作为文化信息载体,让酒品企业利用它传播企业文化,打造自身品牌,提高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拓宽产品的市场销路,当代陶瓷酒瓶设计的文化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宋晓:《宋代生活器皿设计的文化体现》,《陶瓷科学与艺术》2005年第3期。

[2]陈炜:《酒文化对陶瓷酒容器设计的影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写作技法,表现形式,实写,虚写,虚实相生

 

[摘 要]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和方法,掌握和运用写作技法,对阅读、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和一个学习写作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实写与虚写是两种基本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对文学创作甚或艺术创造之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虚写的运用更能独辟蹊径、虚实相生、富于张力,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文章写得好不好,取决于三个方面:生活、思想、技法。表现在文章里,就是材料、观点、表现形式。材料是基础、观点是主脑、表现是形体。这三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密切配合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本文就写作技法的实写与虚写的实质和虚写的表达效果做些粗浅探讨。

所谓实写,指的是作者在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所作的正面的、直接的表现。实写可以使描写对象具体可感,富于直观性,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所谓虚写,指的是采用烘托、暗示等手法对表现对象所作的侧面、间接的表现。虚写可以造成艺术空白,引起读者广泛而深入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让读者通过艺术想象和联想去补充丰富表现对象,甚至艺术再创造,使作品达到以少胜多、含蓄凝练、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摩诃摩耶是名门之女,今年24岁,正当青春美貌的年华,像一座带有早秋阳光色彩的纯金塑像,像阳光那样宁静而光芒四射,还有着一副像白昼光辉一样的自由无畏的眼神。

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前一段就是正面直接描写,即实写,描摹兼用了暗示、夸饰,写出了摩诃摩耶的青春之美,给人具体可感之形象。后一段文字就是侧面间接描写,“未见其人、先知其形”,“从轻薄人”和“青年小伙子们”对小芹的态度,表现了她的迷人之美。同样是描写青春貌美之女子,一实一虚、异曲同工。在一般情况下、以实的手法写出实有,以虚的手法写出虚拟,这是比较正常而多见的,但有时写实非常困难,就得采取虚写的手法。免费论文。比如,正面写“春”,如果无法下笔,作者就写草、写树、写风、写日、写鸟或写人的感受,这些写好了,“春”意也就出来了。再如、写山的高峻、无论如何用笔也难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就写山中的深渊和半山腰的云雾,这样山的高峻也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宋代著名画家郭熙也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以虚写实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这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来;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画面内蓄丰厚,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流,谁说为文不也如此吗?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例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是这样描写罗敷的美丽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歌并未对女子做正面描写,而是从生活的环境、所用的器物、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神态举止来表现她的美;过路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少年看到她,脱下帽子戴上〈巾肖〉头,想引起她的注意;耕者忘记了身边的犁,锄者也忘记了手中的锄头……各种人都因罗敷而神魂颠倒,你想罗敷有多美。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创造”,这样的虚写其表达效果不逊于直接描写的实写,而又避免了表达方式的单调。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描写正面描写的不足。这话最切中肯綮的。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无一句写人,但却句句不离主人,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主人的志趣中,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既很好的表达了“不遇”的事实,又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谓“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小说的人物描写中:有些人物还未出场或者是作家安排其不需出场时,往往就用虚写的方法了。《红楼梦》中的人物,总计四百有余,是一部小说中鲜有的。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各具情态,各有性格,无不栩栩如生。“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贾府主要人物就出现了十多位。而曹雪芹变化多端的手法,或虚或实,或以环境衬托暗示,或以衣饰精刻细雕,比如宝玉、黛玉、王熙凤就采用了正面写实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虚实相生,而贾政、贾赦等未出场人物就采用了侧面虚写的手法. 这样一来,既能够突出描写重点,且使笔法变化多姿。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谓三寸矛毫,鬼斧神工。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正而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也指出了“正与侧”即“虚与实”在写作实践中的表现。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前两句以乐景写哀,后两句以哀写乐,收到了“一倍增其哀乐”的美学效果。《三国演义》中的“温酒斩华雄”一节,作者没有从正面写关羽如何斩华雄,只从“众诸侯”的反应来写:“听……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从皆失惊。”足见战斗之激烈,众人“正欲探听” ,关羽“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此时其酒尚温”。关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斩了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华雄,显示了高超的武功;而“酒尚温”是至关重要的一笔,它从侧面烘托了关羽“威震乾坤”的英雄形象,从此关羽以勇气加倍间于诸侯。

刘鹗的《老残游记》里有一段《明湖居听书》,中心是写一个叫白妞的女子书说得好,在直接描写白妞之前,却用了五外虚写,步步“引人入胜。免费论文。

第一处:老残看见街墙上刚刚贴出“说鼓书”的帖子,就听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去做生意,来听书罢。”

第二处:老残走到街上,又听铺子里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书,该我告假了。”

第三处:老残回到店里,听说白妞虽是下午一点钟说书,要想听得上午十点钟以前去。才能占到座位。第二天他十点钟去,却已经没有座了。

以上三处是从听众的反应写白妞。

第四处:十二点半台上出来个人弹弦子,独奏一曲,博得听众叫好。

第五处:停了几分钟以后,出来一个姑娘弹唱,老残叹为观止,以为是白妞了,想不到听旁边两人对话得知:这是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是跟白妞学的,比白妞差得远呢。这四、五两处,实写黑妞和弹弦人,实际是虚写白妞,用他们来衬托白妞。到这里为止,白妞还没有出场,却已经在读者的心里搅起了多么大的波澜啊。每一个读者都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关注着白妞的出现,下文才直接写白妞。免费论文。试想,如果认为前边这些与表现白妞的演唱无关统一删去,将会变得多么干瘪乏味。虚笔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艺术效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笔能为读者或观众提供一个联想和想像的广阔空间,读者和观众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形象,意境进行独到的补充扩展和再创造,在其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这正是虚写(虚笔)手法的魅力之所在。一言以敝之:虚写(虚笔)不虚。

古人说:“文章用意遣辞,必反正相因。”这是我们处理“实”与“虚”的基本原则。无正不切题,无反不醒豁。“反正互用,处理好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使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虚写时,应该做到“虚中见实”;实写时,“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参考文献]

[1]万奇,写作技法实用指要,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4年.

[2]江少川,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5月.

[3]王向峰,文学艺术技巧,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3年.

[4]朱立民,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吴歌,谐音双关语

 

1. 吴歌中的谐音双关语

吴歌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沪等太湖流域地区的同属一个语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喜用谐音双关语,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历史称之为“吴格”。使用最鼎盛的两个时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时期文学艺术论文,《子夜》、《欢闻》、《读曲》等数百首,都是这一类歌谣。其中《子夜歌》凡四十二首,半数使用了谐音双关语。如:“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后两句即系谐音双关语。“玉林”、“石阙”关语为“碑”,又“碑”之谐音为“悲”;又如:“今日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关语为“棋”,取其谐音为“期”。其它诸如“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春蚕”关“丝”谐“思”);“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关“莲”谐“连”)都是这一类谐音双关语。而在《读曲歌》八十九首中,几近三分之二是用了谐音双关语的。如:“打坏木栖床, 谁能坐相思?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论文格式范文。”(“三更”关“夜”,“石阙”关“碑”谐音“悲”,“书”关“提”谐音“啼”。) 又:“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由” (“双”关“两”, “灯尽”关“无油”谐“无由”)。更有谐音双关语加叹谓构成歌谣的:“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可见谐音双关语在当时的民歌中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同一谐音双关语在多种曲调中反复出现, 某些意象关系相对固定, 比如“芙蓉”关“莲”, “方局”关“棋”“, 黄莲”关“苦”,“石阙”关“碑”等等,说明其时谐音双关语运用已经格式化,成为一种相当圆熟的歌谣语言表达方式。吴歌中之谐音双关语,体现婉转细腻的情感特征,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传情,以隐寓意,曲折诡谲,扑朔迷离,听众的思绪须得拐几个弯才能真正领会其本意,是这一时期吴地歌谣的重要标识。

明代吴歌十分丰富,也喜用谐音双关语。如刘效祖《锁南枝》之“瞎虫蚁逃生,实撞着你线索。”等,然实不多见。唯近现的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之《山歌》,谐音双关语俯拾皆是。冯系江苏吴县人,对吴格谐音双关语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吴地方言写儿女情长,成就极其伟大,是吴歌史上难得的好歌词。请看几首用谐音双关语写就的短歌:[1]

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谐“睃”) 里来。

姐儿立在北纱窗,分付梅香去请郎,泥水匠无灰砖(谐“专”) 来等,隔窗趁火要偷光。

滔滔风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开舡。挟绢做裙郎无幅(谐“福”) ,屋檐头种菜姐无园(谐“圆”) 。

旧人

情郎一去两三春,昨日书来约道今日上我门。将刀劈破陈桃核,霎时间要见旧时仁(谐“人”) 。

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运用谐音双关语似乎更活,有的经过扩充令节奏更加活泼。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笋出头再吃你逐节脱,花竹仿子绘竿多少班(《作难》)。”又:“好似黄柏皮做子酒儿,呷来腹中阴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肠(《思量》)。”另外,谐音双关语大都用在短歌中,长篇山歌如《笼灯》、《门神》等却很少见。这或许说明谐音双关语最适用于独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对此问题已经作了大量的钩沉考索的工作论文格式范文。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将《吴声歌》中所用之谐声字概括成两大类.第一类, 同声异字以见意者, 如以上诗所引“藕”为配偶之“ 偶” , 以“ 芙蓉”为“ 夫容” , 以“ 碑”为“悲” , 以“ 题”“ 蹄”为“ 啼” , 以“ 梧”为“ 吾” , 以“ 油”为因由之“ 由” , 以“ 棋”为期会之“ 期” , 以“ 堆”为“ 涕” , 以“ 箭”为“ 见” , 以“ 篱”为“ 离” , 以“ 博”为“ 薄” , 以计谋之“ 计”为发髻之“ 髻” , 以衣裳之“ 衣”为依旧之“ 依” , 以然否之“ 然”为燃烧之“ 燃” 。第二类, 同声同字以见意者, 如以布匹之“ 匹”为匹偶之“ 匹” , 以关门之‘ 关”为关念之“ 关” , 以消融之“ 消”为消瘦之“ 消” , 以光亮之“ 亮”为见亮之“ 亮” , 以飞龙之“ 骨”为思归之“ 骨” ,以道路之“ 道”为说道之“ 道, 以结实之“ 实”为诚实之“ 实” , 以曲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药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曲名之“ 叹”为叹息之“ 叹” , 以曲名之“ 吟”为之“ 吟” , 以“ 风”波“ 流”水为游冶之“风流” , 以围棋之“ 著子”为相思之“ 著子” , 以故旧之“故”为本来之“ 故”等。此外, 还有以二字声音相近而谐声以见意者, 如以“星”为“ 心” , 以“ 琴”为“ 情”之类皆是[2]。王运熙先生《六朝乐府民歌》中的《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将谐音分成“同音异字, 同音同字,混合”三类加以论述, 同时还论述了六朝时期普遍使用谐音双关语的社会风气, 并由此上溯到《诗经》与《史记》, 论述了双音谐字的历史渊源, 颇为详尽[3]。可以说, 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已成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

2.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即“译者应该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的传递出来。”在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交际翻译把翻译的重点转移到原文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译文中再现的过程和结果上来。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来,译者有权力纠正或改进原作的逻辑关系, 用优美的语言替代原文中晦涩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复和冗长之处, 修改或阐清术语。译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实错误和笔误, 将脚注中的内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际翻译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 并且还能产生和原文一样的语势[4]。

3.谐音双关语的翻译

谐音双关是一种文字游戏, 利用字或词语的语音条件, 使某些字或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双重意义。它具有一明一暗双重涵义, 具有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双重意义的功能。这种修辞格是利用词义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来构成双关, 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 借以使语言活泼有趣,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或借题发挥, 旁敲侧击, 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语和汉语双关在格式上和修辞作用上虽然大致一样,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不同和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双关译成汉语或汉语双关译成英语时, 中外译者几乎都有捉襟见肘之感, 难以找到理想的翻译。但是, 笔者认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 可以实现谐音双关语的恰当翻译。下面以笔者曾参与编译汪榕培教授主编的《吴歌精华》(英汉对照)[5]一书中处理谐音双关语的例子来论述。

交际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摘要回到译作的读者这个中心上来。而《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编译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文学艺术论文,否则,中外读者往往会不知所云。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传作用,因为吴歌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晓它了,正因为此,国家已于2006年把吴歌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来看书中几例:

例1: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

译文:I love my charmingsweetheart all the more/ 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见梧子”,“梧子”谐音“吾子”,即“女方所爱的男子”,这里我们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man)两层意思都翻译出来了,同时文学艺术论文,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me押韵,整首诗形成abab的韵式。

例2: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四时歌》)

译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 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 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谐音, 指被女性所钟爱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仪容的意思。“莲”谐“怜”, “莲子”即“ 怜子” , 译成口语就是“ 爱你”论文格式范文。这首歌曲显然是女子的口吻, “ 乘月采芙蓉”者, 乘月会情郎也,“夜夜得莲子”者, 即每个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爱的机会,这两句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同样把它的两层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译出来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山歌·睃》)

译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 fish won’t escapefrom the mesh, / So you won’t escape from 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shuttle, / So love 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丝”、“思”谐音,“眼”双关“网眼与人眼”;“梭”谐“睃”,又与前文“眼”相呼应。冯梦龙有赞语道:“眼上起,梭里来文学艺术论文,谐音双关语最妙,俗所谓双关二意体也。”此诗原文只有四行,但译文却有六行,因为我们把最后两句所隐藏的谐音双关语也译出来了。因为译文的读者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译成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 And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们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觉咦立冬,/风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麦牵来难见面,/厚纸糊窗弗透风。”(《久别》)

译文:In spring, 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 whole year. / “It’s hardto see 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you,” I’ll say to my dear.

在这首《久别》中,最后一句“厚纸糊窗弗透风”意即“没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们直接把这句背后的谐音双关语翻译出来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 you文学艺术论文,让读者一目了然。

4. 结语

总之,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把吴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这种谐音双关语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最后我们根据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原则:“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并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而我们编译《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王运熙.六朝乐府民歌[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2.

[5]汪榕培等.《吴歌精华》(英汉对照)[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第7篇

越地民间“舞犴龙”风俗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性记录研究

华阳杨府爷信仰与开垟福调查

温州杨府爷信仰的地域性神职差异

旅游经济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论温州杨府侯王信俗文化研究的意义

绍兴莲花落的传承现状与保护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形式刍议

论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类型及价值

我国书法产业发展述评与策略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保护的思考

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

“平湖调”在四明南词中的应用和发展

从能乐的发展看日本的家元传承机制

浅析支撑杨府侯王信仰生存发展的因素

发挥美丽非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苍南道教文化及其生态保护区的研究

东白山七夕节习俗女性群体的传承困境

实地研究方法的经验与反思——以徽村调查为例

环境因素对阜山陈靖姑信仰的影响及其发展现状

对云南省“非遗”隆阳区甲马画的调查与研究

从北宋戏剧砖雕探寻台州南戏等戏曲发展脉络

酒香也惧巷子深——对浙江金华酒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组织在地方戏曲活态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文学艺术“生产”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与传承力

近年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概述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原真性保护

论婺剧戏服传统手工技艺的抢救性保护

关于贵南县藏绣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浅谈聊城市葫芦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及营销策略

昆仑文化资源的品牌建设与创意开发利用

山西大同端午民俗及其非遗传承中的节日信仰保护

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教育的思考——以雕漆技艺为例

览闻辩见,抱朴守一——罗永麟先生民间文学研究管窥

民众生活与民间戏曲——对汨罗市花鼓戏的调查研究

创意产业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角色

瑞安渡头杨府爷故里考——兼论杨府爷由人而神的过程

中国传统漆工艺的传承之思——以重庆传统漆艺现状为例

风雨“道情”人——金华道情传承人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堆砌五谷·孤独起舞——对兰溪粮食砌工艺的调查与思考

豫西门头装饰字画初探——以巩义市河洛镇寺湾村为例

从民间信仰看畲汉互动——以桐庐县莪山乡宋老爷信仰为例

加强传统戏曲艺术的“后保护”——从湖剧表演艺术的传承说起

浅析传统仪式的现状与保护——以武义社区接仙女仪式为个案

从四座“佛教”寺院看地方崇拜体系——以温州苍南蒲城为中心

民间建筑的精魂——以明清时期徽州民居中的民间信仰元素为例

酒与文学艺术范文第8篇

19世纪初叶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叫《轻柔的湛蓝》:“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柄居在此大地上。”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这首诗加以提炼成一个存在主义命题,在道德贫乏、诗意缺乏、人被异化的时代环境中,对人性进行深层的赞美与思索,“诗意地柄居”来反抗现代性技术的威胁,来找到诗意的存在与实现自找的存在,在诗意中实现自我而回归到人类的本真。散文作家刘绍良在散文中建构了一个田野山地上的诗意柄居的主题叙述者形象,将世间的烦恼、痛苦、损伤转化为诗意的一种体悟,在这种体悟的写作中,不管是苦难、贫穷、辛劳还是幸运、富裕、清闲,生活都充满神性光辉。

全球化商业时代,人们通常从“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两个角度对诗意柄居进行阐释,但是,这和诗意地柄居还是有差距的。诗意地柄居作为重要哲学命题的前提,是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柄居在这块大地上。刘绍良的《山地的事》不仅书写了山地的风景、动植物,更写了山地里的凡俗生活,也包括劳作生活,即“充满劳绩”。比如《梅刺如铁》一文中,刘绍良写道“死了的梅树树皮紧缩,通体发黑,却仍然向天空、向四周,伸展着它与生俱来的无数如铁的尖刺”,按照很多散文的套路,接下来就是来书写梅刺的故事或者抒发梅刺的意义的心灵鸡汤了。然而,刘绍良却话锋一转,写道“我的梅树是五十亩,至今仍然清清楚楚”,轻巧的一个转折,打开回忆的大门,洋洋洒洒悠然书写种梅时光,写收梅的感受,写梅子的销路去向,写洱源大松甸的梅农生活,写土瓮里的梅子酒,写梅园的荒芜与修整,在这些似水流年里,梅刺是一个醒目的标签,不时戳伤手指,不时让自然与人的热血精致汇融。在这篇文章中,梅刺成为一个审美意象,成为人类接触自然世界的通道,表征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梅刺在自然与哲理间打开了一条通路,在生活的平俗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一种和谐之态,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散文中显示出意味深长的美。

散文集《我在乡野》的体式结构很有意思,分为“春”“夏”“秋”“冬”四辑,写作与自然合二为一,按照季节变换来书写生活。在这部散文集中,可以看到刘绍良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万物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如《金竹》中,“我家古老而宽敞的院子里,有一丛金竹,处在花台和北墙的夹缝中,金竹的古雅浸润着我的心灵,我把它看成一幅鲜活的壁画,让我也想成为画家。它的干它的节它的叶,是风骨是气节是缱绻,是一种生命不同于另一种生命彰显。”在这里,作者的生命与自然合二为一,这种生命体验令他超越性地以一种整体主义的视角对大自然进行审美观照,金竹不再是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客观之物,而是与自身生命浑融一体,自身彻底地融人大自然之中。在这种和谐共生的整体化审美境界中,人不是凌驾于物的主体性存在,物也不是被人审视的对象,而是同人一样具有鲜活生命的存在,彼此平等、互为关联、相互欣赏,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韵致。在这些散文作品中,无论是一朵梨花,还是门外的猫,无论是窗外的风雨,还是翩翩的白蝴蝶,都在引导人们对生存的外在世界采取审美性观照,唤醒人们内心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理想化存在,成为当代生态美学观的理想指归之所在。

刘绍良的生活百事俱可以写入散文,娓娓道来,文字舒展,有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态度,衣、食、住、行、用中,“美的幽灵”无处不在,无处不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如《火盆的故事》,“冬夜烤火取暖,本是生存的需要。然而,以一盆火之热力、之光亮,造就了多少古今美谈,让我每每醉心于此”,如《骑骡上山去》,“我于是想,若买不到中意的骡子,也不妨先买几匹矮小的驴子来吧。道家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也还有着倒骑驴的故事呢”。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视角是当代文学艺术的新视角,打破工具理性对日常生活的钳制,解除商品拜物教的权力渗透,使人类的生存获得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进而使人类的日常生活进入到“诗意栖居”的生活境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日渐强大,物质力量的不断提升,文化生产的全面实践,催化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刘绍良散文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代表了一种感性文化,通过书写散漫的凡俗生活透析人类心灵深层中那些一直被深埋、隐藏的阅历与体悟,并呈现出来,在审美上完成了文艺美学的扩容,审美活动从文学艺术的范围进入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

在现代工业社会,工具理性膨胀,人文价值丧失,人日益沦为“物化”的存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刘绍良通过写作重返精神家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困惑与危机之中寻找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个写作的行为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