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张艺谋 《英雄》 隐喻

张艺谋的武侠电影《英雄》不是一般性的武侠故事片,而是一部旨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最基本的文化原理,尽情展示与讴歌这种文化所熏陶出来的一群侠士之诗意人生的浪漫主义影片。这一点,从它那高度抒情高度写意的电影语言风格即可略见一斑。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体系是一种高度隐喻化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道”(亦即《英雄》的故事逻辑基点),就是一个很难用理性语言来表达的概念,由“道”所衍生的所谓“武功琴韵。原理相通”、“书法剑术,同源同理”等等,也同样是一些难以用理性话语来彻底阐述清楚的文化原理。更遑论用直观的视听语言来呈现了。但这些文化哲学思想,又恰恰是《英雄》的故事和主题赖以基本成立的理论基石,若不能将它们有机地融入文本肌体,《英雄》就必定会成为一部概念化的、内容和形式相剥离的失败之作。这就逼得张艺谋必须采取一种高度隐喻化的叙事方式和电影语言策略。

1、“棋”的隐喻意味

“棋”是《英雄》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也是片中最基本的隐喻性符号之一。因为从隐喻层面讲,影片所讲述的故事,说穿了就是一个关于“棋”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各自都在自己内心里下着或大或小但都精妙之至的一盘围棋。比如无名(决定放弃刺秦之前)自小筹划周密的刺秦计划,并为其中关键一环“十步一杀”剑法而十年练剑:长空和飞雪等为实现自己的刺秦愿望而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与无名合演骗局。以协助无名实施刺秦计划:秦王为了活命而费尽心思地步步算计、对无名大打心理战,试图迫使他放弃刺杀自己:残剑和无名(决定放弃刺秦之后)为了天下和平而放弃刺秦(包括残剑毅然组织刺秦)……众所周知,围棋是一种典型的意念之战,而影片故事中的主要冲突,亦都是在人物的心理层面(意念)中展开的。正因为如此,编导不仅数次让打斗在人物的意念中进行。而且,在表现片中第一段武打场面,即无名和长空的意念之战时,一开始就连用三个表现围棋(棋局)的镜头。来暗示二者在意念之中进行的打斗。这本身便体现了片中“棋”的一种隐喻功能。更重要的是,“棋”的存在,还对整个故事有着统摄性的隐喻作用,因为“棋”不仅能隐指意念中的打斗,它还暗示了棋盘、棋局的存在,以暗示片中各主要人物所面临的人生棋局,包括片中的故事主干――残剑和无名的“天下”棋局。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个“珍珑棋局”,乃天山派掌门人逍遥子所设的一个几近死局的残局,天下黑白两道高手均无人能解。最后却被小和尚虚足误打误撞地解开了。虚足对围棋本来一窍不通,情急之下盲目填了一子。结果挤死了自己一大片棋,不料在众人看来无异于自杀的这步棋,恰恰是解开死局的唯一办法,它反而使得自己整个棋局顿获生机。这正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一个道理:“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英雄》故事中,残剑等人也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珍珑棋局”。影片一开始就用字幕的方式,将这一棋局摆了出来:“战国时期……七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连年征战,百姓备受煎熬”。在这种局面下,如果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到迅速灭掉其他六国。那么。这种混战局面将无止无休地持续下去,百姓将永无宁日。“七国之中,秦最强”,故只有秦国能做到这点。对于这群立志刺秦的英雄来说,这一棋局的死结在于:如果放弃刺秦,则不仅不能替被秦所杀的亲友与百姓复仇雪恨,还会继续有无数百姓被秦所杀:但如果将秦王刺杀掉的话,则必然会削弱秦国的实力,导致七国实力变得相对均衡,混战局面必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天下百姓只会死得更多。这就使得要不要刺秦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面对这一“棋局”,英雄们各有各的下法。其中,飞雪等走的是常规下法,即选择复仇――既然秦王是“赵国的敌人”(无名语),则自己身为赵人,当然要替赵国复仇,也阻止赵人继续被秦所杀。残剑则选择走“天下”这盘大棋,故而选择虚足式的非常规走法。宁愿自伤一大片棋子,而试图盘活整个棋局。因此,从隐喻意义上讲,秦国(包括秦王)只不过是残剑“天下”计划中的一颗棋子,是那颗落下去必然会挤死自己一大片棋、却能盘活整个棋局的棋子。这可能就是张艺谋何以要采取一种相当符号化的电影语言。来表现秦国的整体形象、使之看起来就像是一架庞大的战争机器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也是他在正式讲述这个浪漫英雄故事(即无名开始回顾他和长空的意念之战)时。一开始就连用三个棋(棋局)的特写镜头、进而又将之反复凸显的根本原因之一。

2、“剑”的隐喻意味

我们知道,残剑之所以会坚决地阻止刺秦,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他从书法中悟到了最高的剑法,并从最高剑法中悟到了“天下”的道理。这样,“剑”就成为故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像“棋”一样。只不过和“棋”相比。“剑”与影片的叙事肌体有着更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首先,由残剑所写的、融书法与剑术为一体的那个“剑”字,被导演悬挂在秦王的身后上方,成为空荡而阴森的秦宫中一种极为醒目的视觉元素。这个高悬着的巨幅“剑”字。无疑是残剑的化身。它象征着残剑“缺席的在场”,使得表面上只有无名和秦王在场的秦宫中的故得尤有意味:一方面,这个“剑”字是残剑因无名的到来而重新面临要不要阻止刺秦的问题时所写的,其中既隐含着残剑的痛苦心理抉择,也隐含着他的坚定意志。它的在场,对于无名最后的心理抉择过程,无疑就构成了某种隐喻性的对位。另一方面。它作为残剑的精神化身,对于为了保命而步步算计的秦王,则构成了一种反讽式的存在。导演数次用大远景镜头,来凸现巨大的“剑”字和渺小的秦王之间的对比效果,使得看似镇定自若、慷慨激昂、光明磊落的秦王。顿显其虚弱与阴暗本质。

其次,剑作为一种利器,当然是用来杀人的,但根据本片的故事逻辑,最高的剑法却是“不杀”,这就使“剑”成为“杀与不杀”的矛盾混合体,从而与影片的故事和叙事层面形成了某种隐喻性的对位关系――在故事层面上,要不要刺秦的问题,是残剑和无名反复思考并痛苦抉择着的主要问题,也是故事中最基本的矛盾冲突所在:在电影叙事层面,“杀与不杀”正是《英雄》贯穿始终的一种潜在的叙事声音,它反复在各个叙事段落中隐喻性地出现。比如说,在第一段武打中,无 名和长空之间表面上的生死之战(“杀”),实际上却不过是一场心理默契的骗秦假戏(“不杀”),背景音乐更明确在暗示二者之间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手足情谊:在第二段武打(挡箭)中,秦军和无名、飞雪之间是真杀(杀人与阻杀),最后以秦军暂时退却(“不杀”)而结束。在无名、飞雪的身后,还有一个再次面临着要不要阻止刺秦(“杀与不杀?”)的问题而百感交集的残剑:在第三段武打中,如月和飞雪之间的生死相搏(“杀”),也很快被证明又是一场由无名虚构出来的假戏(假杀,即“不杀”):在第四段武打中,残剑和无名之间的打斗(“杀”),更纯粹是一场为了祭奠飞雪而进行的精神之战(“不杀”)。这样一来,导演用来表现这群英雄的四个主要武打段落,都是自“杀”始而以“不杀”终,或表为“杀”而里为“不杀”。影片中这个潜在叙事声音,最终凝结为一个意象或象征符号,这就是残剑所写的那个巨幅的“剑”字。故而在故事的处,当无名做出最后抉择之时,它被导演以极为醒目的方式凸显出来――即从无名的视角仰拍,使庞大的“剑”字成为画面的主体,同时借秦王之口说出了“剑”之寓意:“剑有三重境界……”,其中,前两重境界是“杀”。是凌厉之至的“杀”,但其最高境界却是“不杀”与“和平”。这显然是“侠之大者”残剑和无名,在悟剑、悟字并领悟“天下”之道时,内心里曾盘旋不散的一个声音,令人久久回味。在这里,故事进入了,叙事层面汇聚已:久的潜在声音“杀与不杀”,也借秦王之口浮现出来。变得清晰而响亮。那个巨幅的“剑”字,则赫然成为这一处的醒目标志。

3、“道”的隐喻化呈现

本文所说的“道”,是指张艺谋在影片中着力表现的一种万物运作的基本原理。和一种终极性的诗意存在图景与人生理想境界。这种基本原理和理想境界,正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中“道”的原理及其所指称的境界。张艺谋在创作《英雄》时,未必脑子里就有一个清晰的“道”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这可能只是他的一种艺术直觉所然。当然,反过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完全是无意识地:在表现“道”――他在构思故事时,将故事发展的内在动机。主要设定在无功之道和书法之道、天下之道的内在相通,依据舍个人之小道而求天下之大道的主线来推进故事的发展,试图在基础上确定两个主要英雄人物的英雄意义,并在片中反复强调“武功琴韵……都追求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剑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杀’”,以及反复用隐喻化的电影语言来表现武功与琴韵、书法和剑术的“原理相通”等等。这一切足以说明他在创作《英雄》时,脑子里是有一个“道”的概念在朦胧闪现的,而从片中那高度抒情写意的电影语言风格中,观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对古人所说的那种“近乎道”的人生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艺术表达欲望。

上文说过,“道”是一个很难被具象化的东西。它无处不在而又无影无形。那么,在电影语言层面,张艺谋是如何来表现这种“近乎道”的理想境界的呢?――正如古人所云“道”之不可说只能悟,对于《英雄》中的“道”,读者恐怕也只能靠自己去静心体悟了,笔者在此只选一两个角度来稍作解释。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告设计;广告设计教育;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165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当今社会,像设计这种独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被大批量模式化的发展,使得设计教育远远背离了“包豪斯”的初衷。作为为社会培养输出人才的高校,广告设计教育开展的如何呢?本文试图从广告设计教育的一些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广告设计教育更需要提倡人文精神。

1广告设计教育现状的简要分析

广告行业大环境上的繁荣对于广告设计教育起着推动作用,但是同时这种表面的繁荣与广告设计教育本身薄弱的根基形成了一种反差。

(1)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大众对广告设计的认识过于简单化。经济利益驱动下许多广告设计作品一味模仿西方设计形式或简单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做一些浅层的形式上的挪用、拼凑甚至抄袭,使我们的设计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个性。这对于中国广告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2)从学校层面上看,各高校在市场导向下一哄而上,而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上又有所欠缺,致使广告教育在根基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快速膨胀,必然造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学校一方面很少提供给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一方面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建设也很有限。面对广告这个不断变化,重视市场规律和团队合作的综合学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3)从学生层面上看,盲目重技术,急功近利。学生没掌握好设计基础,没有设计理念就盲目重技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不够重视。社会上大部分广告公司希望用一些实际操作熟练的毕业生,并不很重视创意、文化、艺术这些层面的需求。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更快的完成设计生产。这种完全是经济利益趋势的需求对于已经或将要学习广告设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误导。导致学生无法安心全面扎实的学习,而是仅仅急于掌握各种设计软件的操作。

以上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各环节、各层面缺乏人文精神。

2人文精神的含义

狭义的“人文精神”,将文学、哲学、历史、艺术、伦理、地理等人文学科作为基础,关注人的审美情感、思想道德和人格完善,它的核心是强调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爱等。从个人角度来看,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广义的“人文精神”,以整个人类文化作为基础,也就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基本精神。它不仅包含艺术精神、道德精神,也包含科学精神等一切人类崇高的文化精神。科学精神中的基本要素,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充满幻想、勇于创新、永不满足等,无不闪耀着人文的光辉。

简要言之,人文精神是诸多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如认知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处世哲学、道德意识、审美情趣、人格理想、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爱国主义等等,都是构成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

3广告设计教育需要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改造社会和我们人类自身的有力武器。它能引领我们提升设计理念,提高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艺术质量。广告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广告设计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则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及创造力。

4设计本身需要人文精神

一切设计都存在着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为什么而设计?设计的功能是什么?怎么样的设计才是美的?这一切都需要人文素养为其提供精神指导。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接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设计以人为本”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设计人性化是发展的大趋势。

5广告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加之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使得思维上缺乏创新,思想上缺乏深度。从近几年的学生作品来看,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内涵,机械的从素材库里东拼西揍的完成设计作业,自己的创意思想越来越少。这种现况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缺乏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强。

(1)教学方式人性化,不要扼杀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要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启发、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在广告设计学科的高等教育中,教师应当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的定位,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志向爱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目前我国的广告设计教育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我们应探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比如以广告项目为中心的方法,学生自组团队,模拟广告公司竞标的流程,或者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的尝试。教师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骤,并给予不同团队一些建议。在这种模拟现实的互动教学中,学生会更加投入,互相协作并且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为自己深入学习指明了方向。在为企业培养有潜力的人才的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我们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技术的素养,还要有人文的涵养。其范围博大而丰富,如中国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艺术精神、审美境界、书画篆刻艺术、民间艺术、汉字、园林、建筑、陶瓷、石雕、木刻以及音乐、诗词、戏剧、典故、传说、中药、针灸、武术、围棋、饮食、茶道……这些都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资源。为此我们在广告设计教育环节中要积极倡导设计的人文精神,树立先进的现代设计文化理念,注重设计对文化的再创造。在每个设计课题中引导学生感悟此项设计的思想内涵,精准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建立清晰准确的设计思想、发现并创造独特视觉语言的前提下大胆尝试,用自己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人文思想,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创造中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敦煌壁画 古代体育 文化

敦煌壁画中有众多关于中国古代体育的图像,它们是对中国古代体育盛况的真实反映。通过对敦煌壁画的体育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当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历史渊源,而且可以领略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研究方法。敦煌壁画的核心研究方法包括图像研究和文献研究,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只包含图像研究。此类研究着眼于敦煌壁画中人物的形体特征及表现,并由此探寻古代体育的历史痕迹。第二,只包含文献研究。此类研究侧重于参考文献资料的描述,印证敦煌壁画中所体现出的古代体育项目。第三,既包含图像研究,又包含文献研究。此类研究是将图像研究和文献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资料。从资料来源来看,首先是研究的核心载体—敦煌壁画;其次是为研究提供真实依据的史书记载和敦煌出土文献。除此之外,其他文献资料,如儒家学说、宗教经典、诗词歌赋等,都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佐证。

敦煌壁画。从十六国和北魏时期,到西魏、北周时期,再到唐代、五代及北宋时期,敦煌壁画刻画了众多朝代的历史足迹。在绘画面积超过五万平方米的巨幅画卷上,人们展开了对中国古代体育研究。在具体的研究中,有的添加了壁画中的图像,例如,谢生保在描述敦煌飞天形体姿态时,就展示了仰游式飞天等多幅飞天图像,还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说明;还有的直接描述图像,没有附加壁画中的图像,例如,李金梅在研究古代博弈文化时,对六博、围棋、象棋等进行了详细的文字描述,而没有添加任何插图。

史书记载。各个朝代的史书记载,是对当时盛行的体育运动和重大的体育活动的真实记录。研究中所引用的史书,基本上都出自于正史,即二十四史,如《史记》、《汉书》、《宋史》等。

敦煌出土文献。敦煌出土文献是对敦煌历史的真实见证,包括各个朝代的经卷、文书以及简牍等。这些文献为研究中国古代体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推动中国古代体育研究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资料。中国古代体育中,融入了众多儒家思想,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佛教、道教等。因而,在研究中引用的儒家学说和宗教经典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除此之外,诗词歌赋等内容在研究中亦有体现。

对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研究

通过对敦煌壁画中人物的外在表现的综合研究,学者们描述了武术、百戏等众多古代体育项目,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体育历史。

武术:在敦煌壁画中,有大量体现武术特征的图像,如徒手格斗、武舞和剑术等。其中,徒手格斗经历了搏斗运动到套路运动的过程,并衍生出角抵、手搏、和击剑等竞技体育项目;武舞是武术与舞蹈的有机结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歌舞和百戏,都属于武舞,其表现形式有单练、对练和集体练三种;剑术则是由击、刺、点和崩等剑法组成的套路练习。

百戏与角抵戏:敦煌壁画中关于百戏与角抵戏的图像,数量众多,主要分为杂耍和乐舞两大类。杂耍包括橦技、角抵、筋斗等;乐舞大致包括“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天、菩萨、药叉的舞蹈”,以及“礼佛、娱佛的舞蹈场面,尤其是各类经变画中”。其中,角抵是现代摔跤和相扑的前身;舞马,即马戏,经过历代变迁,逐渐演变为现代的马术;乐舞中的许多表现技巧,为现代体操所继承,如双飞燕等。

骑马和射箭:骑马最初是应狩猎和军事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后来才有与骑马相关的体育项目的诞生,如马球和马伎。马球比赛时,球门两旁插有记分用的旗子,场地上还专门设有空架,供插旗记分使用。这与篮球比赛和排球比赛中使用的记分牌相似。马伎即马术,与现代马术运动极其相似。

与骑马一样,射箭也与狩猎和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由射箭衍生出的是射术和射礼:射术强调力度和准度,讲究“稳、准、狠”。射礼出现于西周时期,是以射箭为形式的礼典。根据性质的不同,射礼分为军事仪式、祭祀仪式和集体娱乐仪式三种。

骑射是骑马与射箭的结合。它具有骑马与射箭的综合特征。骑射的出现,不仅代表着骑马与射箭的有机融合,更代表着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举重、投掷和倒立:举重,古称翘关、扛鼎等,在我国已开展了数千年。它包括举象、举钟、举铁排、举铁槊等竞技形式,具有极强的力量型特点。投掷,源于远古时代,与狩猎、军事紧密相联。它以投象、掷枪、投壶等运动为表现形式,与现代田径运动中的投掷类项目,应该存在渊源关系。倒立,历代有多种称呼,如倒植、掷倒、竖蜻蜓、拿大鼎等,一般认为是由西域传入中国。倒立在中国出现后,被融入百戏和武术之中。现代运动中的竞技体操、跳台跳水等,都透射出倒立技艺的身影。

儿童游戏:儿童游戏,简称童戏,在敦煌壁画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其中与体育项目相关的有:倒立、叠罗汉、骑竹马、步打球、聚沙、舞蹈等。但当时这些游戏都被纳入“艺”的范畴,与教化相结合,因而走向伦理化、艺术化的道路,越来越偏离竞技体育的方向。

总体来看,现有对古代体育项目的研究,涉及面较大,却有轻有重。一般是敦煌壁画中体现较多的,研究较多,如武术等;反之,敦煌壁画中体现较少的,则研究较少,如举重儿童游戏等。

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研究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与中国古代体育相伴而生的,其产生背景和独特之处与中国古代体育息息相关。现有研究主要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些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现象。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从文化学、传播学、民俗学视角对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作出相应探讨与分析,了解历届亚运会主题口号时举办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思考201。年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它将充分体现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文化完美结合,创建以休闲体育为核心的东方体育文化理念,打造广州亚运休闲体育盛会,将东道主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亚洲,走向世界。

1.2010年广州亚运理念与休闲体育文化的联袂

1. 1广州亚运理念充分把握时代主题—“和谐时代”、“休闲时代”

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把握了时代主题,又体现了亚运会的宗旨和举办城市的热情,同时表达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如1951年的印度新德里举办的第一届亚运会,用的是“红色太阳”的口号,是当时亚洲追求初升之日的发展愿望。广州亚运必然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而且广州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热情洋溢地迎接来自亚洲各地的朋友来参加2010年亚运会,让参加亚运会的亚洲同胞感受到广州亚运会的激情,让亚洲人民从激情亚运中融合休闲体育思想,创造和谐亚洲。对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奥运,我国赢得金牌第一的东道主荣誉,对于亚运这应该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突出激情亚运、和谐亚运、休闲亚运,打造我们亚洲休闲体育文化理念,传播休闲体育文化。

1. 2广州亚运新增项目富有休闲文化特征

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历史上设项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亚洲盛会。在42个大项中,既有28个奥运会比赛项目,也有14个非奥项目,新增项目为体育舞蹈、龙舟、轮滑、围棋、象棋、板球等6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属于中国的,都是属于休闲体育项目类,龙舟进入亚运会,展示了“粤人喜水善舟”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而且在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主页面版头设计起伏的线条及龙舟图案,融人了龙舟这一本土元素,充分体现了本届亚运会朝休闲盛会方向发展。广州亚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岭南文化的陪衬下尽显东方特色,追求“天人合一”,淡化竞技,实现“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将广州亚运会打造成为休闲体育盛会,树立亚运以休闲体育文化为核心的理念。

1. 3广州亚运与东方体育文化之说

先从亚运会的渊源说起,在20世纪初叶,受西方体育文化输人的影响,部分东方国家开始发展起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始有了区域性的体育国际交流,进而开始酝酿东方体育文化的整合,之后便出现了亚运会,从此我们的东方体育文化被竞技体育文化代替。191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东方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亚运会的雏形,菲律宾、泰国、台湾、日本、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次运动会。最初,每两年举办一届,到1934年为止,共举办了十届,后被称为远东运动会。1840年,爆发,西方体育文化曾搭乘在殖民化的轧道机上,把东方各国的原体育文化推挤到边缘,几于湮没。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体育文化又如同割草机一样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修剪得整整齐齐,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作为弱势文化,在“弱肉强食”的规律面前,变得如此苍白,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之间形成了一种绝对不对称的文化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发起东方体育文化,确立东方体育文化哲学思想,以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观念为主导思想,广泛结合亚洲各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精髓,打破亚运会过去的精英型的选拔式,应该是联欢盛会,是健康、健身的休闲体育盛会,打造东方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亚洲运会。所以,借广州亚运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最佳机遇。

2 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分析

2. 1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塑造广东体育文化形象

岭南休闲体育文化是在岭南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独秀一枝,成为东方体育文化的代表之一,经历了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经过了历史的验证。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不是一个单体,而是一个集合体,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是指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质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传递。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历史悠久,而且有一段发展变迁过程,其传播与发展,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既是一种通过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塑造广东各地区体育文化形象的过程,也是一种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认知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过程,还是一种通过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解读了解广东兼容博大精神的过程。

2. 2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武”、“狮”

武术和南狮是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在海内海传播最为广泛的岭南文化特色。岭南自古有狮武合一的传统理念,其中南狮是一门集南拳、跳跃、锣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打造了岭南休闲体育特色,成为岭南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的精髓。随着岭南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与娱乐意识加强,每逢佳节,舞狮与武术成为庆典的主要亮点节目。此外,在公园常见踢毽球、打太极拳、羽毛球等,成为全民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主体部分。

2. 3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体现亚运主题思想

体育大国进军体育强国,必须拥有我们自己的体育思想,那就是休闲体育文化思想,符合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核心—“中和”、“不争”,建立我们东方体育思想,与强烈的西方体育形成冲突,让我们中国为亚洲体育作出重要贡献,感动亚洲;将“休闲”思想灌人亚洲人民的脑海中,将我们中国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亚洲,风行世界。

3融合传播对策

3. 1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

借助广州亚运契机和广州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优势,加强与亚洲地区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这是打造东方体育文化的完美时刻,应该抓住机遇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加快亚洲体育文化发展,实现亚洲体育文化大融合,打造亚洲的体育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广州亚运的机遇,迎合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思想,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太极拳等休闲文化,举办每年的亚洲休闲体育大会。

3. 2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提高媒体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播意识

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那么,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才智,打造更好的传播理念和手段,使传播效果更明显。如凤凰卫视成为本届亚运会的媒体合作伙伴,它将把广州亚运会“激情”、“和谐”理念传递给全球华人,传递到全世界。

3. 3加强志愿者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对“2010年广州运会”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很大挑战性,也具有特殊性,是在国内进行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次非常好的机遇。正是这个特殊性,使岭南休闲体育具备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为此,加强亚运会志愿者培训,训练一批精通岭南体育休闲体育文化和了解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充当志愿者,为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服务,使亚运期间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做到面面俱到,把每一个海外受众作为传播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受众的群体进行分层,按不同国家或不同语言进行分群传播,让志愿者熟悉每一个国家的传播状况。尤其部分海外人士对以岭南武术为代表的南拳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根据其了解程度进行传播。

3. 4亚运期间举办亚洲休闲体育文化节,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

亚运会是我们东方的大盛会,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大好时机,所以筹划亚洲体育文化节,以联欢形式灌输东方体育文化精髓,打造我们东方体育运动会的品牌,建立我们自己的亚运会理念—“健康体育,绿色体育,和谐体育”,贯穿休闲体育文化为中心,传播亚洲休闲体育文化,打造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

3. 5让广州亚运与旅游相结合,使国外友人零距离接触岭南体育文化

亚运服务部联合岭南地区旅游公司,组织运动员畅游岭南武术之乡,走进黄飞鸿的故乡,欣赏岭南武术与南狮表演,亲身体验武林传奇故事,此外还有佛山顺德的李小龙乐园,梅州的足球之乡,开辟一条亚运休闲体育文化旅游专线,打造亚运旅游品牌,吸引国外友人,使其零距离接触岭南体育文化,让其感受岭南休闲体育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