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器乐教学情感因素审美情感学习情感

器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都有着重要作用。[1]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反映形式。在音乐学习中,情感分为审美情感和学习情感,存在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在器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将器乐教学与情感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和音乐学习情感,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情感同音乐情绪和谐地沟通与交流,是器乐教学所追求的目标。[2]

一、器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一)审美情感和学习情感的关系

在音乐情感中,音乐审美情感以生活和艺术领域中美与丑、悲与喜等为对象,活跃在生活和艺术的广阔领域,它的最高目的是美。学习情感主要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主,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而审美情感始终伴随着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对音乐审美情感有更深的体验并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自然会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深化加强其音乐学习情感;学生音乐学习情感的加强,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学习效率大为提高,这又将使学生对音乐审美情感的体验更加深刻。因此,笔者认为音乐审美情感与音乐学习情感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情感在器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人类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在器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第一位的,具有主导地位,并且贯穿在器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器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具备了表现情感的意识,他们就会在学习时全身心地投入,运用各种技能技巧,主动地去创造美妙的音响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的表现能力,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还能增强学生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唤醒丰富的情感心理活动,使器乐演奏技能更加提高,器乐教学更加深入。可目前有很多教师尤其是高师的器乐教师,只注重学生的音准、节奏、音色和技巧等技术层面的教学,而忽略了对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这是一种无视情感的教学,是一种不完整的教学,这不但会使学生的音乐发展潜力受到限制,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3]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感受各种情感要素同音乐技术的学习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体验情感,并转化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通过具体的演奏形式予以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具体目标。

(三)音乐审美情感与音乐技能技巧的关系

我们强调情感在器乐教学中的价值,并不排斥教学中的技能技巧的传授。在器乐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器乐作品来真正领会音乐艺术形式特殊的审美价值,培养其审美情感的。而在器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情感和生动的音乐形象,需要通过正确而又不乏创新意味的技能技巧予以表现,两者是统一的整体,技能技巧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的审美情感。[4]目前,许多器乐教师尤其是高师的器乐教师,非常重视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表现的培养。这种“重技轻艺”的传统音乐教育观念导致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就可以尽情地去表现音乐,这是一种无视情感的教学,是一种不完整的教学,这不但会使学生的音乐发展潜力受到限制,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只不过是音乐表现的手段,并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更不是器乐演奏的目的,对于器乐学习者和演奏者来说,重要的是把各种技能技巧灵活应用于各种音乐审美情感要素中去,获得艺术感情的完善统一,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一味地炫耀技术技巧。当然,作为教师不能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略技能技巧在教学中的必要性,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器乐演奏的才能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技能技巧的掌握和应用的能力上,如果没有一定的演奏技能,再好的音乐设想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在器乐教学中,技能训练和音乐情感之间,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两者均不可偏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二、如何加强器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

(一)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

审美情感,作为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普遍存在于一切审美活动之中。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主要以丰富情感体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不同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力。器乐作品在题材、体裁等方面,比声乐作品更为丰富、广泛。并且用器乐表现音乐,由于脱离了歌词,相对于唱歌来讲,就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民族器乐教学。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5]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众多,风格多样,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器乐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因此,在器乐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情感启发与培养,要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在演奏乐曲时,通过对演奏作品的背景、音乐风格、地域特征等的了解来加强对情感的抒发,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作品鲜活而生动。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转换和发展过程,只有把握好这一过程,学生的演奏才能做到声情并茂,产生动人心弦的效果。

(二)加强学生音乐学习情感的培养

根据音乐学习情感的定义及器乐教学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加强学生音乐学习情感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和认识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就器乐教学而言,没有兴趣作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更谈不到情感的表现,尤其是枯燥的技术练习、单纯的理性讲述等都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消极、厌烦情绪。因此,要想加强器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就必须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兴趣的动力来源,担负起培养学生兴趣的重任。

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良好态度的主要渠道。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人获得某种满足,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而师生之间善意的情感沟通过程,对学生的积极人际体验来说是最为直接的,这也是教学主动性的基础。学生的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进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所以,在器乐教学实践中,应该把师生之间的各种情感交流视为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教师可以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学双方达到默契配合。[6]

动机,是由内在的认知观念加上或强或弱的情绪所决定的,学生要想进步,内在的认知观念就建议他必须刻苦学习,同时,伴随此观念的情绪激励敦促他积极进取、追求成功。动机对加强学生的学习毅力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器乐教师,应该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动机,了解音乐的真正含义,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民族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音乐教育的主要责任。马克思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大,他奋斗的动力就越大。一个思想素质低下的学生不可能具有宏伟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因而在学习上也就不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以上主要论述了情感在器乐教学中的价值及其培养途径,总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音乐课程的核心教育目标之一,在器乐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对器乐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2]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谢红.浅谈高师音乐教学中情感表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音乐,2002(3)67.

[4]关继文.情感与意识:器乐教学心理探微[J].中国音乐,2004(2)53.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歌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乐理知识,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而器乐演奏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器乐教学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活动密切结合,对发展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具有促进作用。比如用器乐为歌唱做伴奏,让学生自己演奏欣赏曲目的主旋律,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我还为学生复印了器乐练习曲目,督促他们自主学习吹奏大量的歌曲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能力。这样让歌唱与演奏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课的素质教育。

二、器乐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

长期以来,音乐课几乎成了唱歌课,学生除了会唱几首歌以外,音乐知识以及视唱能力非常差,视唱练耳中的音准节奏是音乐课的基本要求,也是历来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听准唱准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准确而灵敏的听觉。乐器有固定的音高,用它来训练学生的听觉,对学生的音高概念的培养和形成具有极大的帮助。在视唱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用乐器视奏乐谱,使之在反复的视奏过程中认真细致地体验和感受音的高低、长短变化,在奏准和听准后,再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吟唱,通过反复训练,学生便会逐渐形成较稳定的内心音高、节奏的概念和较好的听觉,从而增强学生的视唱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器乐教学有助于学生欣赏音乐

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局限性,在音乐欣赏课上不能恰当地领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加上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滔滔不绝地讲解的方式来欣赏音乐课,所以,音乐课学生通常听得昏昏欲睡,得不到应有的情感教育。在音乐欣赏课上,如果可以加入器乐,让学生在听完了优美的乐曲之后,产生欣赏音乐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会努力克服音乐演奏上的困难,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

四、器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器乐演奏教学;肢体语言;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49-02

器乐演奏作为表现器乐魅力的关键环节,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器乐弹奏能力外,还必须要具有和谐的肢体语言来将器乐演奏内容饱满、完整地表达出来,所以在器乐演奏教学中,肢体语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肢体语言却成了很多学生的难题。想要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器乐演奏,做好对他们的肢体语言教育势在必行。

一、肢体语言对器乐演奏的重要性

(一)实现作品艺术情感的有效传达

在器乐演奏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演奏技巧娴熟但肢体语言生硬的情况,演奏时要么眉头紧锁、要么身体僵直,毫无疑问这种演奏是失败的,因为身为演奏者,他们没有将作品当中的故事讲述给观众,也没有将作品当中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使作品的美感完全丧失,以至于搞砸了作品。在器乐演奏过程中,协调、得当的肢体语言是实现对作品艺术情感有效传达的重要途径。无论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多么精湛,如果他没有良好、协调的肢体语言来与音乐表达相配合,那么演奏就是失败的。观众在欣赏演奏时,看与听是同时进行的,听的是器乐演奏的内容,看的则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整体表现,这种表现就是肢体语言。每一首演奏作品都是一件艺术品,让观众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才是成功的演奏,所以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肢体语言的得当表现,以实现对作品艺术情感的有效传达。

(二)塑造鲜明独特的个人演奏风格

每一个音乐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的演奏风格,这种演奏风格是他们的标志,也是他们的特点。这种独特的演奏风格既归功于他们的演奏水平,也关乎于他们的肢体语言表现。在很多器乐演奏中,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得当的肢体语言表现力都会为演奏添彩,使整个演奏变得饱满,进而使演奏成为传世经典。在我国有很多器乐演奏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例如王中山先生的古筝就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音乐表现细腻、传神,音色柔美而亮丽,善于用情绪化的音乐语言表达理性化的思维,使其在古筝演奏方面独具特色,并成为了我国最为著名的古筝演奏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具有自己演奏风格的演奏家,他们都在演奏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表达,所以说良好的肢体语言是塑造鲜明独特个人演奏风格的关键。

(三)调动审美情绪渲染艺术氛围

每一次成功的演奏都会带给观众心灵的震颤和愉悦的感受,这种体验不仅是因为观众听到了优美的乐曲,更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真正饱满、充实的艺术作品,这种感受正是演奏者精湛演奏技艺与合理肢体语言的融合表现所带来的。在进行器乐演奏过程中,能否调动起观众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跟着演奏作品一起悲伤、一起喜悦、一起感受、一起领悟是衡量演奏者演奏水平的重要标准。为此,演奏者必须要将自己的情感与乐曲融为一体,让自己的演奏成为一场倾诉,由内而外地将自己的情感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使其完美地与演奏作品结合起来,形成一副真正的“艺术品”,从而实现对观众审美情绪的调动,实现对艺术氛围的渲染。

二、器乐演奏教学中肢体语言表现能力的培养

对于当代器乐演奏学生来说,肢体语言表现能力较差是通病,想要实现对他们肢体语言表现能力的有效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教学:

(一)静态肢体语言

静态肢体语言是演奏者在未进行演奏时的肢体表现,由于此时并未进行演奏,所以演奏者并不需要进行动态肢体语言表达,只要做到端正即可。为了保持住平衡,站姿演奏者多会保持左脚在后、右脚在前的站立姿势,坐姿演奏者则会将两腿自然并拢,与地面成直角状态,以达到良好的重心平衡支撑。在这一环节当中,对演奏者的锻炼更倾向于心志,心志静而姿势稳,心志不静则姿势不稳,当他们在进行静态肢体语言表达时,心能够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这样演奏开始时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将情感投入到作品当中,为动态肢体语言的合理表现打好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对学生姿势的示范教学,还要做好对他们的心志教学,例如可以通过亲近大自然的方式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在大自然当中去倾听、去感受那份属于自然和内心的静谧,达到对他们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演奏肢体语言

演奏肢体语言是演奏者在演奏时通过肢体所表现和传达出的信息,其重要性前文已有详尽分析,不作赘述。在很多学生的演奏过程中,肢体语言都是影响他们整体演奏水平的主要原因,经过分析得出此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够透彻,以至于演奏时自信心不足而导致的。为此,在进行新作品学习时,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作品内容和含义,让学生掌握作品的精髓所在。其次可以通过演奏示范来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教师的肢体语言表达,然后与学生一同进行分析,并为他们讲解教师肢体语言表达时的心理状态及艺术感悟,让学生对作品产生一定的肢体语言表达想法。最后,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演奏,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想法付诸实践,利用视频摄录功能让学生能够观察到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状态,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建议,让他们的肢体语言逐渐的完善、合理,成为他们演奏时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三)情感肢体语言

所谓情感肢体语言就是演奏者利用肢体对作品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从演奏行为角度分析情感肢体语言属于动态肢体语言当中的一部分,但从作品理解与艺术表达方面其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对于演奏者来说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情感表达,在演奏中其化身的乐曲当中的“主人公”,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将情感化为优美的旋律,将情感化为合理的肢体语言,展现给每一位观众。所以演奏者必须要具有自己的情感肢体语言能力。在这一环节当中,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乐曲的由来、内容、作曲思想等多个角度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分析乐曲,从而将其消化并在演奏中将其用自己的情感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构筑成一次完成的演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作为一个成熟演奏者进行器乐演奏时所必备的素质,其对于作品的完整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器乐演奏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肢体语言教学,让他们充分的认识肢体语言在器乐演奏中的重要性,并能够用心的去感受、去体验,实现肢体语言与音乐表达的有效融合,达到器乐演奏与肢体语言的完美配合,从而让学生的器乐演奏水平能够得到提升,为他们将来器乐演奏之路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诗雨.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1,(17):17.

[2]朱静.钢琴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训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126-127.

[3]孙骈.浅谈声乐演唱中的肢体语言艺术[J].北方音乐,2012,(11):10-11.

[4]李卿菁.论钢琴演奏中肢体语言的艺术性[J].黄河之声,2013,(12):22-23.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视唱练耳 高师器乐教学 作用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所以需要学生掌握较为全面、带有普及性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视唱练耳是培养音乐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它担负着培养良好基本音乐素质的任务。视唱练耳在培养艺术很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在歌唱、演奏、创作、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尤其对于器乐表演者来说,视唱练耳能力的高低与演奏的质量是成正比的,良好的视唱练耳素质能促进演奏者的综合能力,完善器乐表演的各个细节,从而提高演奏质量。

1、视唱练耳对于高师器乐教学的重要性

视唱练耳分为唱、听两大部分。视唱在视唱练耳中处于中心地位,除了发展听觉和提高读谱能力外,还有利于培养演唱者内在的音准感、节奏感和调式感,使演唱纯正而富于表情,正确而流畅。练耳在视唱练耳中直接担负着训练学生音乐听觉的任务,对于训练音准感、节奏感、和声听觉、多声部思维、准确记谱、乐谱的书写等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师器乐学习,存在着对于视唱练耳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高师器乐学生忽视了视唱练耳的训练。然而对于器乐学习者来说,为了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必须进行一系列技巧的训练,而这种训练必然以视唱练耳的训练和发展为前提,以协调演奏所需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间的关系,并以更好地适应音乐内容表现为最终目的。一定的听觉水平导致一定的心理反应,而一定的心理反应势必调整器乐演奏的生理机制状态。因此,视唱练耳是技能与理论的高度结合,是从事一切音器乐学习与实践的基础,视唱练耳水平的提高,是器乐学习水平提高的关键。

2、有利于提高演奏者的视奏、读谱能力

视唱练耳包含两大项内容,即视谱即唱和听觉训练,它是视唱与练耳的总称。从内容上讲,它主要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培养音乐感受力,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地为音乐实践服务。

器乐表演往往被称为二度创作,因此,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是音器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视唱练耳训练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视唱的过程包含了识谱的过程,快速、准确的识谱是视唱的前提,因此,视唱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器乐演奏者的识谱能力,加强视奏水平。在器乐教学中,无论是练习曲还是乐曲,都具有教材的性质。这些作为教材的乐谱,是经过认真选择和编排的,其本身既凝聚着音乐的美感,又具有本乐器演奏的学习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通过视谱途径严格的按照乐谱练习和演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谨而科学的学习态度,也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反之,如果不重视读谱,视唱的训练,其结果不仅是演奏出来的音乐出现错误,而且演奏技巧也难以正确掌握以及提高。

3、有利于培养听觉与内心听觉

这里的“听觉”指的是音乐听觉,它指的是音乐的感知、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是通过科学的指导,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一点一滴的积累和艰苦训练才能获得的。对于器乐学习者而言, 敏锐的音乐听觉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视唱练耳就是培养音乐听觉基础中的基础。器乐学习者在音乐实践过程中, 要积极主动地用耳朵去辨析音高,用心去感受音乐, 增强音乐的记忆力。视唱练耳是提高这种音乐听力与艺术想象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内心听觉的培养是视唱练耳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发展音响知觉意向、完善音乐听觉表象应当成为培养内心听觉的首要原则。视唱练耳主要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内心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培养音乐感受力,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感。该课程对正确、快速视唱、听辩节奏、音准、和弦、旋律感觉等等的训练,正是培养“内心听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音乐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形成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

在高等师范器乐教学培养学生具有“音乐的耳朵”的过程中,而视唱练耳修养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学生“内心听觉”的发展,无论是视唱还是听觉训练都是形成内心音乐听觉的有效途径,是学习者音乐记忆力和表现力提高的关键所在。

4、有利于激发想象力与感受力

音乐的想象能力是由音乐的联想能力与想象力组成,是大脑把以往记忆的音乐形象进行重新加工与组织的能力。没有高度的音乐想象,就谈不上音乐创作。而大脑中以往记忆的音乐形象大多数是视唱练耳的教学不断积累得到的。比如:视唱练耳中我们要练量的曲目、旋律片断等,练习听记单音、双音、和弦音,其中也包括二声部、三声部以及多声部的视唱练习,听记不同旋律,进行音高、节奏、节拍、力度、“调感”等方面的训练。这些都为我们培养音乐想象力打下了基础。音乐感受力就是善于精确地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视唱练耳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词汇,扩大音乐视野,同时在音乐形式和载体、风格与审美情趣等方面,也能够获得较多的感受和较深的理解,音乐的鉴赏力就自然随之提高。不同的音乐作品,或者某一个音乐主题都能激发起人们内心的音乐表现力,唤起人的一种内在的音乐感受能力,使人思维活跃起来,激发其创作的欲望。视唱练耳中的许多著名小品、优秀民歌以及一些富有艺术性的技巧练习曲都能以其清醇甘美的旋律给学生以最直接的美感,而这种美感,正是日后他们从事器乐表演时再创造的灵感来源。

5、结语

良好的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表现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记忆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师,使视唱练耳的作用贯穿于器乐教学的全过程,还应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继续探索与发掘。

参考文献

[1]张丽兰.浅谈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9(5).

[2]尹蕾.高等师范院校的器乐课教学[J].聊城大学学报,2002(5).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器乐教学 器乐教育 音乐素养 音准节奏 学习习惯

随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要求每位教师以全新教学理念和新观念进行课改实验。《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课上怎样进行器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课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已引起了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

一、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

课堂乐器的出现,犹如音乐课堂中的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他们摸着、敲着、鼓起两腮吹着。老师不失时机地示范吹奏一支学生熟悉的歌曲,学生们会格外安静,睁大眼睛羡慕地看着,竖着耳朵认真听着。此刻,教师的引导与教学犹如“魔术师”在表演般吸引住了学生。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乐器的基本动力。

1.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持久的器乐学习动机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技巧表现等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想象音乐,在器乐演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音乐。在轻松的游戏和有趣的学习中,使他们对器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他奏”为“他要奏”,激发学生持久的器乐学习动机。

2.精心准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第一堂器乐课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来说,他们第一次看到、听到和接触到课堂乐器,对乐器的构造、声音等相关信息都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因而,在起始课中设计玩玩、看看、听听等环节,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

3.抓住学生兴趣,认真选材

其实引入课堂的乐器,学习起来都不是很难,关键还是指法的熟悉过程,多吹多练习,可是孩子们的耐心是有限的,怎么才能让他们在枯燥的练习中找到乐趣呢?这时候我就比较注重教材的选用,在简单的练习曲后,我就选了两首孩子们喜欢的歌曲《粉刷匠》《小红帽》让他们吹奏,听着熟悉的乐曲,孩子们也不觉得枯燥无聊了,反而有种成功感,甚至那些以前的“捣蛋鬼”也放下了小动作,跟着认真练习起来。

4.创新教学方法,分层教学

在器乐教学中应遵循趣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采用示范式、欣赏式、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我尝试了几种办法,效果很好。

(1)争做“小老师”

请班里的音乐特长生做小老师,解决了老师的难题也让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有了同学间的交流,全班的学习效果好了很多。

(2)搭建展示的小舞台

在乐曲学习的过程中请学生来领奏、独奏、小合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二、正确处理器乐教学与唱歌教学、音准节奏、律动教学的关系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需要人们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感受。所以要正确处理器乐教学与唱歌教学、音准节奏、律动教学的关系。

1.器乐教学与唱歌教学的关系

器乐教学与唱歌教学相比,唱歌教学更为重要些,器乐教学虽然有其自身的一些优点,但它很大程度上要为唱歌服务,器乐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歌唱得更好听,唱歌的能力更强。这个观点,连最讲究器乐教学的奥尔夫也是完全认同的。可以说,每一首教唱歌曲的曲谱都是我们器乐教学的演奏曲谱,同样的一个乐谱,我们既用于演奏又用于演唱。

2.演奏与音准节奏的关系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其实很少进行过多的唱谱练习,大量的工作完全是由乐器来替代的。通过使用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如钢琴、风琴、电子琴、口琴、竖笛、吉他等),学生能掌握音高、节奏、视唱及乐理知识,解决唱歌的音准问题。

3.器乐教学与律动教学的关系

器乐教学与律动教学常常同时进行,一边律动着游戏,一边手里拿着乐器,或打击节奏,或演奏旋律片断,演奏成了律动的一个方面,丰富了律动的内容与形式。

三、以器乐演奏来提高学生感受并体现音乐情感的能力

在器乐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只注意到学生是否演奏正确,而忽略了情感表达。器乐学习不是单纯的学习演奏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学习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音乐教育与教学目的。所以器乐教学一开始就要尽快与演奏乐曲、表现音乐结合起来。我们要结合课本但不能拘泥于课本,精选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练习曲目,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亲切、真实、有吸引力。还有一些精典名曲的主题音乐或是名歌片断(如《欢乐颂》《我心依旧》《友谊地久天长》《梁祝》《彩云追月》等),通过重新编配作为练习曲也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根据学生能力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器乐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器乐教学计划,从整体上把握好器乐学习的进度与节奏,切不可按成人的学习进度去要求学生,或照搬现成的演奏法。教师要把演奏技巧按学生的实际能力加以分析,进度放慢。其次,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要简单明确,结合示范形象生动地进行,要从简到繁,难点分散,循序渐进。再者就是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有不同的侧重,才能使学生逐步内化吸收各种演奏技巧,使演奏技能不断提高。

总之,器乐教学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直接进入音乐之中,增强了学生再现音乐作品的能力,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视奏、视唱等识谱能力,丰富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体验,扩展了学生接触音乐的范围。如何更好地开展器乐教学,把器乐教学与音乐课其他内容有机结合,建立音乐教学完整体系,为器乐教学跨上新台阶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还有待于我们所有的音乐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

\[2\]杨立梅.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2007.

\[3\]韩建军.器乐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中国音乐教育网.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器乐教学 音乐教学 音乐教师

一、现象分析

近几年,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程度的加强及社会器乐考级的兴起,器乐教学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器乐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偏颇,如,教学内容形式专业化,重视对尖子生的培养,忽视面向全体,等等。其实,一般学校进行的非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是以绝大多数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教育形式,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综合能力为目的。

二、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器乐教学是学生比较喜爱并乐于接受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是音乐教学的深化,也是学生形成音乐技能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1.器乐教学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

以口琴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之初花几分钟给学生自己去“玩”,去发现。很快,学生就可以总结,通过吹、吸都可以发出声音,它是靠铜片震动发音的。教师也可用钢琴弹奏单音要求学生用口琴演奏相同音高的音,学生会逐渐掌握吹、吸的规律和各音的位置。最后,教师还可用口琴为学生们演奏一些熟悉的乐曲。这样不但可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乐器自身的魅力。学生自然觉得好玩、有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充分体验学习及参与的乐趣,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培养。

2.器乐教学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形成。

音乐教学特别是其中的器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多方面合作意识,促进其合作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器乐教学可以划分成小组音乐活动教学形式存在,即以小组内学生间或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为基础,共同参与为目的。在活动中,生与生、师与生、组与组互相合作,相互尊重、平等民主、默契配合。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互动中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能力。如:在一首儿歌的打击乐器的编配创作演奏活动中,教师将各种打击乐器分组放置。学生随着音乐在律动中选择自己的乐器,并自然组合为四人或六人小组,以小组尝试设计节奏、表演动作、队形变化等的演奏方法。每位学生既要分工负责,保证演奏准确无误、优美动听,又要向小组负责,在相互配合中完成演奏,共同承担小组合作的结果,享受集体创作的荣誉和欢乐。这样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在最大限度的自主合作中动手实践,更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培养其合作精神。

3.器乐教学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目的。

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到学生是否演奏正确,而忽略了情感表达,忽略了表现音乐的美。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某日某校接待一批日本中学生访问团。应日方要求,该校一位老师的音乐课堂临时加入了20位日本中学生,中日学生同时学习了用竖笛演奏一首歌曲。在大家都能熟练演奏的情况下,老师发现日本学生在演奏乐曲时强弱有序,乐曲的情感表达细腻,个别演奏时非常投入,身体轻轻晃动,完全陶醉在音乐的旋律之中。而中国学生只是平淡正确地演奏该乐曲,个别演奏时还显得紧张,甚至演奏完有如释重负的表现。上述例子其实在音乐课堂中极为常见。这是由于在音乐教学中过多地采用了说理、讲解、授予的形式,过分地强调了技能教学,忽视了音乐教学与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器乐启蒙教育者应该做美感的教育,即要求初学者不仅能对自己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包括音准、音色、音量、节奏与旋律发展等),以及演奏中的运动形态(包括动作的、情感的、内在的、外在的演奏状态)都有一个正确而非定势的审美判断,而且要具有除演奏以外的其他音乐审美能力。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音乐审美态度、完美的音乐审美意识、高雅的音乐审美趣味,才可能达到演奏的感悟化,而这种感情的释放有助于学生在再创作过程中提高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4.器乐教学对其他音乐教学内容的作用。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合理安排器乐教学的时间,通过“眼看(曲谱)”、“脑记(旋律)”、“指动(指法)”、“口动(吹奏)”、“心拍(心记节拍)”来锻炼提高学生识谱、记谱、视唱和视奏的能力,由此使器乐教学与歌唱教学、欣赏教学、视唱教学等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鉴赏能力、视唱能力起到促进作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捷的反应力,又能培养学生专一认真和有条不紊的良好心理品质。

三、对音乐教师的两点建议

1.注重音乐学科的评价,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

评价是指挥棒,是导向。器乐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的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态度的评价,经常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例如:首先同桌、同组之间可以吹奏相互比赛,营造氛围,并给吹奏正确的同学在这首练习曲上打上“”之类的记号。其次是将课堂作为舞台,每节音乐课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吹奏表演,并给予一定的鼓励。让每个想参加演出的学生都进行练习,提高积极性,并在课堂上抽取少量时间加以指导。由于给学生这些良性的刺激,并积极扶植,因此为吹奏获得成功做了更好的铺垫。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及时评价,并可每周发喜报和设立进步奖,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从而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劲。

2.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进行器乐的进修、学习。

器乐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及良好的艺术修养,这里所说的基本功应表现为教师对器乐教学的认识。这并不是要求教师都要有很高的演奏水平,而是要求教师对乐器演奏的技能、技巧基本掌握,对乐器的构造、发音原理要有系统的了解。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一种热爱音乐教育、积极普及器乐知识的事业心,这是音乐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音乐教育整体效益的原动力。有了这样一种思想和精神,教师在面对自身器乐素质或教学水平不足的时候,才会努力地去学习器乐演奏技巧,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以此弥补自身的不足。学校领导要鼓励和支持音乐教师积极地参加业务的进修和学习,要在学校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教育氛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课外器乐兴趣小组进行一些普及性的器乐教学活动。

四、结语

音乐教学应改变过分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通过音乐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其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器乐教学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音乐素质的提高、良好品质的形成、各种潜能的开发,都有着特别的功能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童为女.试谈音乐教学形式的创新.中国音乐教育,2001,(5):21-22.

[2]黄鹰.现代教育理念与器乐教学.中国音乐教育,2002,(6):25-26.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学模式;器乐课堂;策略分析

新的教学方式理念的形成,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人才的培养更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增强,而现如今被广泛认知的的音乐导学模式、演示模式等却差强人意,需要学校注入的新的教育模式,通过相应实际性的器乐学习,逐步的将新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得到进一步的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器乐学习的多样性能更好的将授课教师课程的导入与学生的注意力密切结合起来,为学生更好的深入课程的学习做了保障。同时这种以音乐为主旋律的课堂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保持更高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这样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授课的效率,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能更好的展现。

换句话说,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注重的是器乐的学习的高效性,授课教师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最高效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高职音乐,难点在于音乐节奏的控制和学生对于旋律的把握,能够自主的进行音乐的掌控并能具备创作音乐的能力,需要学生能够了解音乐基础知识点并能根据相应的音乐理解节奏,并能结合相应的器乐动作更好的认识音乐的奥妙,以达到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所谓的音乐课堂器乐互动模式,在引入器乐的情景创设上要多加注意,学生主要是围着教师的授课顺序学习,那么授课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低。所谓器乐辅助教学,即授课教师能够较好的传授学生器乐相关学习技巧与音乐旋律的结合,就是增加同学与同学之间、授课教师即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或者是授课教师引入这种方式的形式都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器乐辅助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1. 器乐的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新课改要求对学生进音乐的实践练习能力培养,高职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对音符及音律等的主要学习主渠道之一,教育制度及学校都应该在这一方面作出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想象空间,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学生的音乐掌握能力就得到有效地培养和发展。那么,最能体现学生音乐学习的基本功有提高的方面就是在课堂上的对新的器乐的学习表现与反馈,即授课教师安排的新器乐的学习环节,如器乐学习课与音乐课中歌唱的结合,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相互监督、有问题相互学习并相互鼓励并学会相互结合式歌唱,一个伴奏一个歌唱,逐渐的形成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 器乐辅助教学有利于更新教学方案,深入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方案的制定一定程度上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因为教学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这一基本概要要贯彻和落实到教学的实际中,制定的教学方案能够在学生的合作中得到有效实施,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也能在器乐的学习中表现出来。授课教师针对性的安排新的音乐器材的学习,要精简并突出重点。如针对性的结合笛子、吉他等器乐的学习。高职音乐对学生的旋律转化为动作的思维要求比较高,与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相比,通过实施器乐学习式合作教学,将传统的灌输知识模式转变成为学生对新型器乐学习的合作,共同讨论。一方面,授课教师能充分观察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效果,以便在遇见棘手的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的调整授课方式,做到因材施教。随时观察和记录学生对器乐的学习程度。

3. 器乐辅助教学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逐渐得形成对器乐嵌入到音乐课程授课中的习惯,发现并运用器乐与音乐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强化对音乐的学习,但还要遵循具体要求具体对待的原则。同时,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兴趣,可以与授课中所采取的教授方式联系起来,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什么样的器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需要授课教师的仔细揣摩每首音乐的节奏与相应器乐的联系,能够通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在课堂学习之余,授课教师也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到极点,即通过开展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是新的器乐组合式歌唱比赛的形式、音乐课外宣传形式等等,都能更好的使得学生加大对对器乐的喜爱,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到音乐的奥妙,更容易掌握这些音乐节奏和器乐的技巧,并能应用到实际的器乐展示中。

二 器乐辅助教学在高职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 转变教学方式,开展多样式的器乐导学

在知识时代与信息化时代并行的社会,学习需要通过多样性、实践性的方式才能更好的掌握,因为往往会出现“音乐恐惧症”的形式。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学着引入更多的教育教学方式,并结合互动教学模式,生动的进行授课,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自然的去结合器乐器材的伴奏进行歌唱,熟悉音乐的旋律在器乐结合上的脉动。例如,多媒体授课方式的引入,学生能够在能更好的集中于幻灯片上的内容,针对幻灯片上新的器乐的教学,你授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员,学生也能根据多媒体上器乐展示的节奏下进行跟唱,并能根据歌的信息,将上课前准备的器乐转换成相应的器乐展示,节奏感立马得到强化。及其一些原本难唱的节奏进行分解,这样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器乐的方式将复杂的《走进》的伴奏展现出来,节奏快慢展现的更加具体,因为这些都是自己身临其境似得伴奏,学生听和唱得也比较集中。

还有比如授课教师在通过课外的音乐如《我爱你,塞北的雪》的欢快节奏,让学生在自由跟唱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吉他的结合,通过教授学生弹奏吉他,对于其音乐的节奏能够想到器乐动作的要领,步伐的节奏感,授课教师不知道高职生的唱功与器乐的结合能力怎么样,那么授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一起进行合唱并引导学生进行器乐的学习及现场展示等,这样,学生就能将这首歌在同学之间的合唱与器乐展示互动中逐步的去掌握旋律在器乐上的变化,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会更多,才能更好的展开这种互动模式。

2 安排轮流式器乐展示,做好音乐课上的带头作用

对于领唱与领舞的良好带头作用,其主要是能够使得学生能够很快投入,那么,轮流式的器乐展示,能够结合情景的创设,使得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到新的器乐,在课堂教学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主要是围着教师的授课顺序进行学习,那么授课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低。所谓器乐展示,就是增加同学与同学之间、授课教师即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换种沟通交流方式,或者是授课教师引入这种方式的形式都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中的独奏并不一定能和独唱结合的最好,但他起着带头的作用。学生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器乐并能在课堂上勇敢的展现出来,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分担授课教师的领头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是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器乐学习。因此,器乐辅助教学模式并不是只能从授课教师的这端得到新的器乐的学习,也能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感兴趣的器乐,逐步的促进学生对于音乐器乐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例如,同样是对待《我的祖家是歌乡》、《美丽的村庄》、《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让世界充满爱》等的学习,有的学生不能独自的演奏好好这些歌,或者说是不容易学会相关的代表性器乐动作,那么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器乐的结合形式,并且授课教师教给她打节拍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愿意跟随着老师进行有节奏的演奏,并不由自主的学习相关韵律下的动作,这样学生之间的模仿式学习就能很好的起到带头作用,同学之间的鼓励就能自然的受到作用,学生的整体节奏就只能跟上课堂的节奏,同时,能够使得课堂上的旋律达到。

3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践互动教学模式

生活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哲学,需要学生拥有的是不断开拓和创新的大脑,将这样的是百科全书与音乐联系起来,并能通过生活实际中的例子,更好的展现音乐器乐的奥妙,更好的进一步创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条件,提供更好的授课环境或者大舞台。器乐辅助引入式教学模式的开展能使得授课教师更好的善于利用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以突出表现高职音乐的实践性。比如,当授课教师授课《夜莺》相关音乐素材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际生活中大自然美妙事物举例,就可以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实际实物引入课程中来,学生能够自主的根据音乐中的节奏选择更适合这首歌的吉他来演奏。有比如对网络歌曲《大海》的演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歌的出处,以便更好的掌握歌唱中的感情的把握,那么学生能够想到的是激情高昂的钢琴演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结合情景式的学习来学习器乐的应用。

在知识时代与信息化时代并行的社会,学习需要通过多样性、实践性的方式才能更好的掌握,因为往往会出现“单歌曲,多器乐”的形式。在高职教学中《我爱你,中国》的教学中,音乐音符、节奏等的教学是个很大的难题,授课教师可以讲述“钢琴上的键”所代表的音符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更好的进行记忆性与节奏型结合的教授,还能够通过相对比较保守的器乐动作让学生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的感情。

结语

总之,越来越成熟的教学方式一定会为高职音乐学习的提高提供相应的全面的帮助,尽可能的缩短教育上的这种短板,以得到教育改革的巨大成功。同时,这些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实施,希望能得到有效的重视,不断为创造高效课堂和有用人才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鹏,论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建设发展,艺海,2014,08

[2] 林敏婷,高职器乐演奏课程工学结合研究,艺术教育,2011,03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效;心理;减负;器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08-03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却偏向唱歌、欣赏为主。而作为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之一――乐器演奏,却成为一种边缘化的教学现象。或许有些教师认为,不重视器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减负,因为一些主课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如果无形中再加入器乐学习,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等问题。除此之外,器乐教学还可能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那么,面对这两方面的教学困境,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中间的“度”呢?如果实施了器乐教学,实际效果又会如何呢?

一、实施器乐教学的具体思路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结合理论学习以及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接受心理,在实际器乐教学中,对所教的初一年级分别进行了测试,对音乐基础较好的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而对音乐基础较差的班级则添加了竖笛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贯穿以下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以兴趣为主,循序渐进”。音乐课的教学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放在首位。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将这种简单易学、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的竖笛学会,那将在音乐中受益匪浅。因此,笔者将本次实验器乐教学的目标设定为:通过高效的竖笛教学,全体学生能掌握竖笛吹奏的基本知识,吹奏3~5首完整的乐曲。

为了完成该目标,笔者学习了大量有关器乐教学方面的理论。在阅读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多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传授大量似懂非懂的理论或一些吹奏技巧,将器乐教学作为一门技能来训练。殊不知,这样做会压抑、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大家都知道:“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违背艺术规律和青少年审美发展规律的艺术教学是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将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热爱音乐。例如,笔者在刚开始教学时,就将竖笛比作一个会说话、会唱歌的“人”,用竖笛模仿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然后,教给学生让“人”开口说话的演奏姿势、指法。同时,在教材上由浅入深地选择一些《小星星》、《生日歌》等简单的乐曲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再让学生分组练习,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由于器乐教学的特殊性,教育部没有明确指定一套完整的器乐教材,因此,有些教师便挖空心思寻找大量练习曲让学生训练,整堂课都以器乐教学为主,导致学生苦不堪言。殊不知,器乐的学习不是学生“满堂吹”,也不是长时间训练一种技巧,而是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倦、畏难的情绪。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始终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教科书),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吹奏方法相配合,特别是将欣赏、唱歌等教学手段联系起来(如用唱吹、听吹、课堂与课后结合吹的方式)来展开生动的教学活动。如初中课本第13册中的第五单元《跳吧!跳吧!》,在平时教学中就可以展开以器乐教学为主、唱歌、欣赏教学为辅的单吐、双吐、三吐的吹奏训练。而在第六单元的《雪绒花》中,还可以训练学生连吹、断吹及二声部合作性教学,同时,结合小组合奏练习、分组比赛练习、男女生分声部练习等多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等其他非智力因素,为器乐学习的整体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器乐教学,笔者在教学中还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设计各种有趣的器乐活动,让学生在初步获得美的感受和乐趣的基础上,学习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如“拾珍珠”游戏(即将每小节的音符作为一颗颗珍珠卡片放在黑板上,让学生吹出音响后根据音高唱出来,吹对一颗珍珠就拾一颗珍珠到虚拟的“盘”里。最后,盘里面的珍珠放满了,但还要给每颗“珍珠”按一定顺序进行排队,将一颗颗“珍珠”串联成一条完整的珍珠项链,完整地看谱吹奏出旋律。)、“踩脚印”游戏(即教师吹奏一小节旋律,学生跟据听觉判断出其速度、力度和音高,用同样的音符重复教师吹奏的旋律)、“音符接龙”游戏(即教师吹奏第一小节,第二位学生在重复教师音符的基础上再创作第二小节,而第三位学生重复吹奏第二位学生创作的第二小节,同时自己创作第三小节,如此进行。)。正是基于这种节奏、音高、和声等变化丰富的即兴对答游戏中,学生容易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探索器乐的演奏技能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享受音乐,甚至以其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利用校内、校外等艺术舞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笔者在课间发现,由于初中生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逐渐增强,有些器乐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用竖笛模仿实际生活中的声音,如小鸟叫、救护车的鸣叫声、火车发动的声音。还有些学生会根据生活中听到的音响,吹奏出诸如《喜洋洋与灰太狼》、《送别》、《茉莉花》等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乐曲。因此,为了给这些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笔者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开展了自由表演时间的“音乐沙龙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示新乐曲、与同学合作表演、交流自己学习心得,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些学生能够有机会展现自我音乐才能,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而另外一些学生还将自己的自制乐器带过来为大家表演,同样也培养了他们创造、表现的能力。

此外,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个体差异,乐感较强的学生接受能力快,而协调性差的学生则易产生烦躁、畏难的情绪。所以,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吹稍微难一点的乐曲,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吹一些简单的乐曲,只要达到了教师的要求,都可以在平时的考核中得到“A”,接着再增加难度进行教学。这样,“后进生”从心理上会感到一种平衡,从而增强对器乐学习的信心,同时也给那些“优等生”提出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组教学法,即四人为一组,让乐感好的学生充当“老师”,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督促,从而使组员共同进步。这样一来,学生对器乐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实施效果

正是基于这种充分尊重课堂教学规律,以全体学生参与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辅的快乐、自信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一年实验测验结果,笔者发现:

1.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针对初中生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等心理特征,绝大多数学生对竖笛这种既能感知又能赋予其音响的乐器总体表现得非常感兴趣,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还有少部分学生因为音乐基础差,曾对器乐学习产生过心理压力,但最终都在教师的个别辅导与同学的互帮互助中随之消失。

2.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众所周知,学生对音高、音准等一些音乐基本要素的掌握,是教师教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音乐基本要素掌握不好而放弃对知识的学习。而竖笛教学主要将视、唱、听、奏相结合,眼、口、耳、手四位一体,学生在学习中能将这些基础知识在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概念,从而轻松地解决以上困惑。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笔者发现被实验的三个班级在音准、音高、节奏等方面的能力明显比没有学习竖笛的三个班级要好。因此,我们可以说:“‘减负’本身并不是目的,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根本。”对于那些“差生”来讲,学习器乐不仅能消除长期积淀下来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树立其今后学好音乐的自信。

3.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当代音乐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种思想和理念能与音乐教育相协调是顺利开展新课改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成长阶段,发展其知、情、意高级心理素质需要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的学习与生活来完善。因此,通过高效的竖笛教学及课外器乐实践活动的持续参与,学生除了能体验到学习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其智力及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情感体验能力等)还能得以发展。例如,一位学生要想把竖笛学好,首先身体的各个器官要相互协调:眼睛要学会观察;耳朵要注意力集中,学会听辨;大脑要善于记忆和思维,并根据曲谱对一些抽象的音符进行想象,向双手发出指令,等等。与此同时,学生还会对器乐所发出的声音(包括音量、音准、节奏等)以及演奏过程中的运动形态(包括内在的、外在的演奏状态)有一个正确的、非定势的审美评判,从而提高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为其终身享受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一门技能的习得不仅可以使主体终身参与音乐活动,而且还能将其作用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增添校园生活乐趣,给学生课余生活带来健康向上的新内容;调节学生紧张、单一的学习气氛,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其他学科的“减负”上发挥一定作用,等等。

综上所述,“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任何片面缩小或者夸大其教育目的和任务都是不合时宜的、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反思过去的器乐教学,教师不应该紧闭器乐大门将学生置之门外,或将学生一个个赶进门内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能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根据每个学校的学情,在变声期的学生中开展有计划、有组织、高效的器乐教学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新课改实施环境下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希望诸多一线音乐教师能够携起手来,用“高效”的课堂器乐教学,为“减负”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15.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4.

[3]郭声健.音乐教育,为“减负”撑起一片蓝天[J].中国音乐教育,2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