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插花艺术教学计划

插花艺术教学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插花艺术教学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插花艺术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个性发展 饭店服务与管理 课程设计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只有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相一致,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只有通过职业活动的调查分析,才能合理的设计出适合本专业的课程。

1.饭店服务与管理职业活动调查

1.1职业面向的调查

笔者通过对北京外事学校、广东旅游学校、兰州旅游学校、大连商业学校、云南旅游学校等五所学校1000名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多达19个,职业生涯发展也有5大领域。

就业岗位:饭店迎宾员、客房预订员、总台接待员、问讯员、外币兑换与收银员、商务中心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客房服务中心联络员、公共区域清洁及服务员、餐厅迎宾员、餐厅服务员、酒吧服务员、调酒员、送餐服务员、餐务管理员、健身及娱乐场所服务员、茶艺、花艺与咖啡厅服务员等岗位就业。

职业生涯发展领域:一是饭店服务技能发展,进入更高级酒店工作,有的成为了金钥匙;二是进入管理岗位,任商务快捷酒店的经理、星级酒店的客房部经理、餐饮部经理、前厅部经理、康乐部经理,甚至总经理等;三是创业,经营自己的茶艺馆、咖啡馆、花店、酒吧,甚至快捷酒店;四是成为茶艺、花艺、调酒、咖啡、礼仪,甚至宴会设计大师;五是成为饭店业咨询师、培训师。

1.2职业活动的分析

为了客观掌握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中的职业活动,特邀请星级酒店:北京饭店、国际俱乐部、长富宫和商务快捷酒店:如家、锦江之星、橘子等12位行业专家,应用现代职业分析方法1,对饭店服务与管理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了饭店服务与管理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表。

2.饭店服务与管理职业活动特点分析

通过分析饭店服务与管理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发现,饭店服务与管理技能型人才的服务与管理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客人需要展开的,而客人的需要是与自身情况和所处服务情景密不可分的,饭店服务人员采取什么服务活动,取决于客人的不同和情景的变化。客人可能因文化、年龄、身份、性别、信仰、情感等而不同;情景因所处环境、所办事项、时机等因素而变化。如果把客人也考虑到情景当中,饭店服务与管理技能人才职业活动特点是受情景所支配的,即饭店服务与管理技能人才职业活动具有典型的情景导向特点。

3.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2。公共基础课程按照国家统一要求2安排,专业技能课程按照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领域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形成基础平台加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为了保证饭店服务与管理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类型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辅以知识课程和技术课程。

3.1专业必修课程的确定

依据由企业提出的饭店服务与管理职业活动和国家颁布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形成知识课程、技术课程和职业活动课程。例如: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它的知识技术课程可以是饭店文化、饭店职业生涯设计、饭店服务心理与待客技巧、饭店服务礼仪、饭店专业英语、饭店信息技术、形体;职业活动课程应该是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

3.2专业选修课程

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方向,设置咖啡调制与服务、茶艺与服务、插花艺术与服务、调酒与服务、饭店管理、宴会设计、金钥匙作为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内容要依据咖啡调制与服务、茶艺与服务、插花艺术与服务、调酒与服务、饭店管理、宴会设计、金钥匙要求的职业活动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设计。

3.3专业课程安排

首先安排饭店文化和饭店职业生涯设计,然后遵循学习的难易程度、服务过程想统一的原则,安排其他专业课程,并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按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28,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选修课程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等规定,形成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郑予婕.现代职业分析手册,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教职成[2009]2号《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3]教职成[2008]6号《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插花艺术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13-03

高等职业教育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单纯的企业需求导向转向兼顾个人发展需求导向,这种转变必然引起高职教育的深刻变革,而变革的核心正是培养模式的改变。它既是对传统高等职业教育机制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传统高职教育方式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必将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活力。[1-4]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中,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了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的能力、素质结构和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园林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1. 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和导向

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因而其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见图1。

通过3年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训,通过大量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在工作中发展成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从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程预决算以及观赏植物栽培、生产和养护管理(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

(1)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与园林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针对培养懂园林施工技术和园林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会进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和管理和园林设计的素质良好、知识够用、能力强的技术性和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园林专业建立了“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职业训练课”四大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见图2。①基础理论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体能、应用文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及法律意识,等等。②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以及能力训练课程,培养本专业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③专业核心课:传授从事园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培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④职业训练课:培养从事园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和熟练技能。

(2)建立与园林专业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根据行业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围绕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整体素质培养为载体,从行业实用着手,通过理论启发、实践尝试、基本技能应用和技术创新等环节,培养实用型的园林人才,见表1。

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工学结合”实践

1. 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

(1)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开发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主线的课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企业用工需要、能够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正是在这种机制下建立了大二假期到企业实习,大三上半学期有一个月的专业定岗实习,大三下半学期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按照“引进与培养结合、专职与兼职互补、自有与外聘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面向企业、生产一线,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聘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担任《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的主讲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合作。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实习所需资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和专业教学。本专业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服务,达到锻炼专业教师队伍、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

2. 双证融通的课程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教学课程,整合教学内容,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如园林专业的《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植物造景》、《园林绿地规划》、《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溶入了“助理景观设计师”、“高级花卉工”、“高级绿化工”、“造价员”等职业标准要求,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即可通过职业技能考核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工学结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目前有4个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学生大部分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如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实验实习、盆景与插花艺术教学实习等都在专业实验室进行。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学院和系部不断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训条件,共建设校外专业实训基地23个,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满足学生能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职业体验及教师挂职锻炼等需要。拟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用来展示园林材料的特性,具体的施工工艺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边学边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课堂上得到场景训练。

实训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教师落实具体的教学计划、要求、条件与实施方法,及其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制定实习生管理、实习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学校则负责对教学的质量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企业方面主要由施工单位或绿化部门来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课程、安排学生跟班实习、安排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工作“项目”中去。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的教学任务也不同,指导教师预先确定好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按计划、按要求实施,以求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识到,只有建立以职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将校企合作贯彻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和就业指导等具体工作中去,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5-7]

参考文献:

[1]陈开森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

[2]管振彬.建构主义理论大学实践教学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8B).

[4]郭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

插花艺术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7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保人才尤其是环保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现实中却有不少环境专业毕业生面临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困境。这一“矛盾”现象必须通过加强环境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来解决。而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关键。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为例,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析。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及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从2004年开始招生,原有教学计划于当年制订完成,之后作过几次小的调整,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详见表1。

类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数 理论课时数 实训课时数 考核学期

程 工程测量 3.5 70 46 24 1

工程制图 3.5 70 60 10 1

无机与分析化学 6 90 74 16 2

建筑材料 3.5 85 47 38 2

园林植物 5 68 44 24 2

有机化学 3.5 60 52 8 3

公路工程 6 102 80 22 3

园林规划设计 3 68 52 16 3

植物造景设计 3.5 60 40 20 4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3 96 60 36 4

专业

核心

课程 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 3.5 60 50 10 4

环境微生物学 3 51 39 12 3

环境监测技术 5.5 72 60 12 3

公路环境评价 4 48 36 12 4

生态学 3.5 60 54 6 3

节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1 1周 2

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 1 1周 4

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 2 1周 4

绿地规划设计实训 1 1周 4

毕业综合训练 5 5周 4

专业顶岗实习 23 36周 5,6

CAD辅助设计 2 34 17 17 2

环境工程经济 1.5 51 33 18 4

公路环境监理 2 48 42 6 4

桥梁工程概论 3 51 42 9 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 2 36 36 0 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3 51 42 9 3

注: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未在表中反映。

(二)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

结合这几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信息,我们认识到上述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不相符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面较窄,课程结构不太协调,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今后从事环境工程工作的基本要求,应删减植物造景设计等与环境科学关系不大的课程,增设环境科学导论、水污染控制技术等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第二,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如园林植物和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有重复。可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第三,专业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时偏少,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实训环节设置没有很好地考虑专业针对性,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第五,一些课程的上课先后次序不够合理,应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做到统筹安排。如应在学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学习,等等。第六,部分专业课程学时数偏少,可适当增加,保证对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方案

(一)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总结归纳,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的原则,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从环保职业活动的需求出发,考虑所设置的课程能满足污水处理工艺调试管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操作运行、环境监测、室内环境检测、环境监理、环保设备调试与维护管理、化学分析操作等多项环境工程相关活动的要求。

第二,从学生在校期间或工作后能更好地获取与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来考虑,如学生通过学习,可考取水环境监测工、大气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化学检验工、室内环境检测员、环评上岗证等,基于此可适当增设相应专业课程或增加该门课程学时数,确定课程标准等。

第三,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调整原有专业课,提高专业针对性,减少重复性。另可适当增设与公路项目相关的课程,如公路环境保护工程等,使专业定位更合理。

第四,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实训环节,淘汰部分对专业技能提升帮助不大的实训项目,并增加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实训课时的比例,优化实践内容。

第五,选修课的设置应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专业方向上的拓展与文化素养、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

第六,考虑学院交通行业特色,适当保留公路工程、桥梁工程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方向,但课时和课程类型可适当进行调整。

(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依据以上提出的改革思路,按知识体系的功能与作用,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工程基础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6个基本模块,总计134学分。各模块学分分配情况见图1。

图1 各模块所占学分比例示意图

具体阐述如下。

1.通识课程模块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6门课程,这与原课程体系一致,但为增大后续专业课程模块所占比例,此模块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570压缩为450,共计27学分。

2.专业基础模块所开设课程是环境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前提。此模块增设了环境科学导论,保留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共计15个学分。在课时分配上,调整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如两门化学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内实训课时分别由原来的16 和8增加为36和35,比例分别增加了23%和31%。

3.专业核心模块立足于职业活动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了水污染控制技术、公路环境保护工程两门课程,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根据专业角度,考虑到园林植物、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两门课程部分内容的重叠性与实用性,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即园林植物及应用;另外,取消植物造景设计课程,加上原开设的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技术、公路环境评价等三门课程,共计22个学分。此外,在课程授课时间安排上,考虑到课程内容的衔接,将环境监测技术从第三学期调整为第四学期进行,并加大了该门课程的课内实训课时比例。

4.工程基础模块结合学校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工程技术类人员所需基本技能,开设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公路工程等4门课程,共计19.5个学分。在课时分配上,增加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课内实训课时数,相应地总课时数由原来的70分别增加到90和80。

5.专业拓展模块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方向,开设了CAD辅助设计、盆景与插花艺术、公路环境监理、桥梁工程概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Photoshop辅助设计等14门选修课程,共计16.5个学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及兴趣等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6.实践教学模块增加了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并根据课程内容、社会需求等因素,将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的1周调整为2周,并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绿地规划设计实训,保留原开设的工程测量实习、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毕业综合训练、专业顶岗实习,共计34个学分。

调整后所形成的6大课程模块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得以优化。首先,课程的设置更具专业针对性;其次,绝大多数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都加强了实验和实训教学,实践与实训环节课时比例基本保持在40%以上,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实现了更好的有机结合;再次,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取舍;最后,调整了实践教学环节与内容。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且凸显了环保职业活动特色,基本能满足当前社会对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总之,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热点,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还将不断地被充实而更加完善,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环保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亚民,陈向平.能力为本素质为魂――高职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

[2]纪振,田丽娟,朱其兆,等.高职环境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3]宋卫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南平师专学报,2007(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