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策略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因此,必须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渗透到语文这门学科中,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在今天看来意义巨大。
一、加强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和鉴赏的引导
古典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也是与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指引学生阅读文化经典,使其能够走进名家世界,让学生的精神得以升华,培养开阔的胸怀,提升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产生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
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优势与特点,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鉴赏,最终让学生汲取到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对学生人格精神的教育,这更是语文教师传承传统文化不容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所选取的篇目,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鉴赏,带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教师对方法、途径进行切实的指导。
二、加强对经典诗文的诵读与感悟指导
传统的文化是现代文化之母,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因此诵读传统文化是传承我中华文明、感受文化精神、教育后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的诗文不仅包含了古人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这些经典著作,蕴含着古代圣贤为人处世的哲理和智慧,这些精髓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适宜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个性化的解读。此外,古人写文章讲求平仄、押韵、对偶等韵律之美,文章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其中的形式美特别适合学生在诵读中领悟、感受。此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过程,可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反复诵读可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感悟中华文化精髓,对学生的心灵也是洗礼、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塑造纯美心灵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书写训练,强化书写教学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又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是世界艺术殿堂的奇葩,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古人非常重视书写,更重视书法本身的内涵,出现了诸如王羲之一样声名鹊起的书法大家。民间也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但是在今天,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忽视汉字的书写地位。书写不仅越来越难看,越来越多的人已将汉字文化抛之脑后,也让不少喜爱书法的人扼腕叹息。因此,面对传统文化的尴尬现状,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历史和文化价值,正视其重要地位,以有一笔俊秀的汉字为骄傲,在书法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将其发扬光大。但通过课堂教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具有局限,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启蒙、引导学生发现、辨认和评价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欣赏的同时,提升素养,让传统的文化渗透进学生生活,提高其文学审美情趣。
文化自古以来只有不断传承、创新才能走得更远。在外国人已经开始研究我们传统文化时,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要借助语文课堂的力量,肩负起责任,让传统文化深入我们的心灵。
呵
护
■一考生
失去传统文化,相当于抛弃了一半的赤子之心。——题记
(用题记点染文章主旨,增强语言表现力,不失为文章点题的一种方法,但此处“失去传统文化”却颇让人费解,传统文化会失去吗?)
泱泱大国,因文化得以传承,
大国泱泱,因传统得以蓬勃。
(前半句强调文化对国家传承上的意义,很好理解。但后半句说国家由于“传统”而蓬勃发展,因果关系不成立。)
不忘夫子庙前,孔明灯绚烂于广阔的黑幕下;不忘烽火台上,浓浓狼烟环绕在雄伟的长城上;不忘五彩的脸谱,在小鼓声中千变万化……
(此处列举孔明灯、烽火台并不作为传统文化的具体意象。)
呵护传统文化,呵护绝版的文化。(前后缺少勾连,过渡生硬。此外,成传统文化为“绝版的文化”用词不当。)
《百鸟朝凤》间,谁又留恋于婉转的唢呐声声,《二泉映月》中,谁又徘徊于惠山脚下。(对举欠当)看不见葫芦丝们的悠扬旋律中,孔雀舞的蹁跹,亦不见编钟叮当的轻盈声中,无尽的悠长……(此段貌似有文采,然而遣词错误百出,“旋律”岂可“看见”,编钟之声又怎会“轻盈”?)而跳跃的流行歌曲成了更多人的喜爱,(“成了”用词不当)为何人们都未担忧,中国的古典音乐又有谁来呵护。(“又”字从何而来?)
谁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之际,遥望故乡,缅怀亲人;谁在“今夜月明人尽望”之时,举头望月,低头思乡;(此处描写的对传统节日的遗忘,不符事实,失真。)又有谁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之刻,登高揽胜,发插茱萸……的确,人们早已向往情人节的浪漫,圣诞节的温馨。为何人们依旧未担忧,中国的传统节日又有谁来呵护。(病句)
电脑时代,还有谁记得王羲之的游若蛟龙(应该是“矫若游龙”)的书法。
肯德基店前,还有谁记得年糕的美味可口。(对举事物不具有可比性。)
洋房的奢华享受中,还有谁记得四合院的古朴,江南雨巷的幽深。
(以上列举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惨遭漠视,内容繁杂,不够凝炼,略显混乱。)
现代人的双眼被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把传统文化的流失归结为外来文化的入侵不太严密。)所迷失,看不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着来自远古的呼唤,使心岿然不动吧!呵护传统文化,用心传承着这泱泱大国流传下的五千年的内涵,不忘传统,不丢失传统,用信念传承对传统文化的赤子之心。
呵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相当于多了一半的爱国情。
(结尾直抒胸臆,语言略显苍白,结尾拉出“爱国情”实属多余之笔。)
【失误探究】
文章针对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漠视和忘却,呼唤世人对传统文化加以呵护,并指出这样做的意义,应该说文章的立意还是较为新颖深刻的。但同时文章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文章能够抓住“呵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来写,但是大部分笔墨用来揭示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与忘却,对“呵护”这一命题的解读较为浅显,仅仅交代了传统文化需要呵护的事实,对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呵护、该如何呵护等问题揭示不够,内容显得较为单薄。
2.全文中心基本统一,但结构有些松散。开头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意义之后,列举了一些传统意象未能具体阐释传统文化的丰富意义。主体部分试图通过传统被忘却的种种现象,表达呵护传统文化的理由,但列举内容过于杂乱,没有条理。此外,各部分之间的勾连也比较生硬乃至于晦涩。
3.总体来说,作者的语言功底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很多细节之处遣词欠推敲,思维略显混乱。如“看不见葫芦丝们的悠扬旋律中,孔雀舞的蹁跹,亦不见编钟叮当的轻盈声中,无尽的悠长……”这段貌似有文采,然而遣词错误百出,“旋律”岂可“看见”,编钟之声又怎会“轻盈”?
当然,作为初中生能把目光投向传统文化,并表现出深深的忧思,已属难得。
【升格展示】
呵
护
忘却了传统文化,相当于抛弃了一半的赤子之心。
——题记
泱泱大国,因文化得以传承。夫子庙前,怎忘万人空巷的学术膜拜;岳麓山巅,怎忘负箧曵屣的百家争鸣;春色梨园,怎忘生旦净末的流水行云;东去大江,怎忘文人骚客的淋漓酣唱……
不朽的传统以其特有的魅力锻造出华夏大国的泱泱、蓬蓬勃勃。
可是,谁又能想到五千年的文明竟需要呵护,五千年的文明已走到悬崖的边缘。
阳关三叠间,谁又流连于宫商角徵的声声古老?夜雨亭阁下,谁又迷醉于抚子对弈的一份安闲?笔墨纸砚前,谁又徘徊在矫若游龙的字里行间?妙笔丹青里,谁又能体会到挥毫泼墨的潇洒自在……
再回首,我们面对的是肤浅烦杂的流行音乐;是电脑科技的虚拟世界;是冰冷呆板的铅字符号;是缺乏活力的现真……
不光这些,还有……
现代人的双眼被越来越多的物质世界的五光十色所蒙蔽,渐渐看不清流淌在我们生命血液里的精髓。
传统文化越过汤汤历史长河,来到今天,它凝固了一段段历史,早已融入你我。我们需要呵护的其实不仅仅是一些形式,更是一种气质,一种态度,一份坚持。
也许,简单的只是一壶茶,一本书,以及一颗平和的心……
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那来自远古的呼唤,使心岿然不动吧!呵护传统文化,用心呵护这泱泱大国流传下的五千年的内涵,用信念成就对传统文化的赤子之心。
因为拥有了这份传统文化,便拥有了灵魂的根。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文章针对原作存在的问题,作了如下几点修改:
1.在对原作主体部分列举的各种现象加以筛选删除,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含括性的几组意象加以阐释;丰富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意义的阐述;添加了该如何呵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去除了一些与呵护传统文化不太相关的枝蔓。从而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集中、内容更加丰富、扣题更加紧密。
2.修改后的作文结构更加清晰,全文围绕呵护传统文化的主线,从为什么要呵护、如何呵护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全文首尾呼应,添加了一些过渡句段,使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延续五千年,经过世代的积淀、流传,已经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它形成了中国的社会文明。进入21世纪,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它仍然影响着我们当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和推动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有着丰富的内涵:
第一,不断进取,积极有为的思想。《易经 象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积极努力,永不停歇"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精神的概括。《易经》所说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论语 学而》中就有:"(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第二,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思想。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以民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儒家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宗教和鬼神次之。
第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宇宙是物质生命、精神、道德的统一体,把自然界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主张尊重一切自然界的生命体。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绿色理念的今天,"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厚德载物,孝敬长亲的思想。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及意识形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道德伦理,提倡孝敬长亲的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贯穿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教育、历史、政治思想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髓,有着长远的意义和价值。当前,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的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文明民族觉悟和文明的集中体现,传承这种精神可以增强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我们的民族荣誉感和向心力。
其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可以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发展成为必要条件的今天,传统文化中仁爱、礼让、信用等一系列的伦理观念有利于信用体系的建立。
第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把个人视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视为整体关系中的一份子,重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有助于人类社会健康文明的发展,从而构建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高校图书馆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高校是育人的特殊场所,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在高校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荣誉感;有助于学生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到我国基本国情,从而更积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大学图书馆作为产生文明、传播文明的地方,不仅是保存文化,而且也是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场所。大学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通过馆藏资源、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在因素,引导、影响、激励和塑造读者,促进学校搞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图书馆文化构建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新形势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高校文化通入到社会文化大发展大融合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为高校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
(一)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促进作用。传统文化的弘扬,不能仅仅依靠知识传授,更需要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熏陶、感染。课堂教育的教育功能是有限的,而图书馆的职能在弘扬传统文化、扩大和巩固学生的知识面上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而且,图书馆对学生的教育是让人置身与轻松、安静的氛围中不自觉的提高自觉的整体素质。
2、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地方,是各种理论、思想、观念的聚集地,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学生确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图书馆经过历史的积淀、凝练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它反映了整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在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取舍、书目的编排等方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
3、精神陶冶作用。在高校校园中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固定的、呆板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学会主动汲取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得到人生的意义,达到陶冶学生的人格的目的。在这个层面上,图书馆的工作具有特别的作用。一方面,它以馆舍设备和文献资料,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陶冶情操的场合,以学风、馆风、文化传统等方式,形成了一系列的观念形态,对学生的读书治学有着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从图书馆的布局结构、设计理念等一系列因素入手,构成高雅的治学育人的环境,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审美意向,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二)图书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为高校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有着深远而特殊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要有计划地、科学地、合理地针对传统文化的独有特征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
2、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图书馆员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通过馆员的服务和劳动体现着图书馆的客观功能。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馆员同样肩负着崇高的历史重任。所以,就要求馆员必须提供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要着重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图书馆员,使他们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工作要求。
3、积极主动的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校园中弘扬传统文化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要依靠每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有意识的参与。因此,也要求图书馆积极主动的研究和探索传统文化及其传承规律,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进行文献的整理和搜集,馆藏的揭示与组织,情报知识的交流与传递,文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阅读环境。
4、强化教育职能,突出育人功能。图书馆是校园内学生相对集中、频繁的活动场所。加强图书馆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建设,寓教育于服务,是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责任。
5、注重导读工作。高校图书馆在搜集、利用馆藏的同时,可以开展导读工作,帮助读者的鉴赏力,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导读,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思考,从而正确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做到取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5).
[2]梁新潮.论图书馆文化的培育与图书馆形象的塑造[J].图书馆学研究,2004(02).
关键词:传统装饰纹样;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传承与创新;意义与价值
一、引言
当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存在着过度沿用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存在着丧失自我个性以及作品日益同质化的倾向。要纠正这一弊端,要求我们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活学活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能力。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进行融合,能使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更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社会性,也有利于指导教学实践。
二、概念界定
传统装饰纹样: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生息中创造,并与中国的礼制和儒家、道家、宗教以及风土人情等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用来装饰或美化青铜器、陶瓷、丝绸、漆器、金银错、玉雕、牙雕、砖石雕刻、刺绣等工艺品的图案形式,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装饰造型体系。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广告设计、印刷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招贴设计、产品包装设计、VI设计、展示设计等。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各种设计项目的设计规律与表现技法,让学生熟练使用多种视觉传达设计软件,使学生具备完成视觉传达设计任务的能力。
传承与创新:传承即是取舍,创新即是扬弃。所谓传承也就是指对原有事物中合理部分的接续,是否定中的肯定,克服中的保留,是“取舍”。所谓创新就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扬弃。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发展。两者之间是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传统装饰纹样的传承与创新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传统装饰纹样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之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不仅是培养设计创造能力的教育,而且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艺术素质、创造力为目标的教育。
传统装饰纹样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开辟高校觉传达设计教学为文化建设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同时, 中国创意独特、风格鲜明、技艺精湛、形式丰富多彩的传统装饰纹样资源的发掘和传承,也迫切需要借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这一途径得以实现,这为本选题的提出奠定了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价值
首先,我国虽有比较丰富的研究传统装饰纹样的资料和成果,但对传统装饰纹样的分析、艺术价值的挖掘、文化传承以及创新应用还有所欠缺。但是很少有结合传统装饰纹样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来研究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的成果。本课题尤其关注传统装饰纹样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互动规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探索传统装饰纹样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而总结将传统装饰纹样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所要遵循的传承原则和创新应用路径,可使研究成果更具现实性与适切性。
其次,当前不乏大量生硬地照搬传统装饰纹样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传统装饰纹样的全面、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有丰富多彩的样式和韵味深厚的内涵,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相结合,能找到适合本民族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方向,可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开创无限的发展和设计空间。
再次,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有着完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挖掘传统装饰纹样的时代美感,可使中国的设计界借此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为中国软实力的提高添砖加瓦。
四、结语
伴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眼球却遭遇着大量生硬地照搬传统装饰纹样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它们缺乏对传统文化全面、深刻的理解,以致降低了作品的设计品味,丧失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和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鉴于此,作为高校应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很有必要将传统装饰纹样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进行融合,构建传统装饰纹样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传承与创新应用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民间艺术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拥有开放的文化心态的同时,拥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文化传人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课堂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新教材改版后也着力于传统文化的呈现。
一、挖掘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依托当地资源,整合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将民间美术引入到中小学美术课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探索民间美术在基础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利用,这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教学《脸谱的色彩及其象征意义》《紫砂壶》《汉民族服饰的历史与发展》时,渗透有代表性的如:中国传统剪纸、京剧脸谱、角色游戏、皮影、剪纸脸谱、印刷的快乐、中国古代建筑等。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在身边找寻可传承的文化。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泥玩具》一课时,为了能够营造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美术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先让学生欣赏陕西的《彩色羊》,河北的《大公鸡》等,通过欣赏,学生了解了在众多民间艺术品类中,民间泥玩具因其色彩鲜艳,造型简练、稚拙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此时兴致勃勃地抢着说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同时学生也知道了艺术因传承而保留,艺术也因创新而发展。
二、在艺术欣赏中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知识,对现有的教材上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地扩展和补充,用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的赏析,从器皿的纹饰、外形等各个方面欣赏古代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给民间艺术加入新元素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现实生活中皮影戏离学生距离遥远,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皮影和卡通的联系,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同时结合录像、视频,了解皮影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使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四、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
从学生感兴趣又易于操作的剪纸、陶艺、面具、纸艺等入手进行系统教学展示民间工艺的博大精深。定期的作品展示极大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创意制作,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促进了学生了解品味广博厚重的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化选择观,展现多元智慧。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写一手好书法,学会了变形脸谱的制作方法,能在粉笔上、酒瓶上绘制脸谱,能做剪纸脸谱,更多的学生能制作精美的卡纸脸谱,作品中闪动着智慧和灵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充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中,不仅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还培养了艺术特长,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
总之,课堂是动态的、多变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尊重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在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和运用传统文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寻找有效途径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大学语文
一、国学与国学热
“国学”,是中国五千年来各个民族共同积累的优秀中国文化的“学术”。在电视选秀火爆的时候,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读《论语》、钱文忠讲《三字经》等等研究、推介传统文化的学者也以“超级学者”般的形象风行开来。与此同时,大学开办国学院、国学讲座,汉服热、成人礼在学生群体中兴起,CEO老总的国学培训班广为开讲,就连小学生也开始再读《三字经》、《百家姓》,这些都旨在向人们展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哲学、科技等学识,推广中国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人们对国学的关注度,传播中国优秀的社会价值观等等。在当前,“国学热”已经蔚为风尚。
二、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
众所周知,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大学当然也不例外。而大学语文相对于其他各门学科,它在传承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最为突出也最为重要,它所传播、传授的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广泛性。那么,在当前的这样一种“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更好地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传承?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都强调专业课学习,而忽视像大学语文这类人文性学科,他们学习的实用目的非常明确,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加之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都使得不少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内涵的了解和把握甚少。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杂含了中西方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其中以实用为目的的商业气息,使得其缺乏深层次文化内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可行的。而在这一点上,大学语文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让大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认识和把握隐于其背后的深层意识,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精神实质,从而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个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强化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目前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忽视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终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优势作用,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这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迫切要求,也是当今大学生社会道德发展的需要。
2.传承什么?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说的大学语文的“文化传承”,并不是一味地承认传统文化中都是好的东西,我们要原封不动地把它继承下来。五千年泱泱大国孕育出的传统文化,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但如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两重性一样,中国文化同样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正因为如此,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是双重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我们要采取冷静的分析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仔细、审慎地区分,不能用感情代替理性,以个人偏好代替客观标准。符合时展要求,适合时展需要的传统文化,我们便应当继承,而对于那些传统文化中糟粕的、落后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部分,惯常的做法是避而不谈、违莫如深。其实,躲是躲不开的,还不如正视它、走近它、反观它,反倒可使之作为反面教材,有催人警省,策人深思之效。我们可以“以史为鉴”,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可以说,文化传承和文化变迁是同时的、甚至是统一的过程。因此,文化传承不是要用传统文化来保留、继续规范现在这个社会,而是把它作为镜子对我们自己进行反观,然后推动社会前进,推动新的文化传统的产生。我们认为,大学语文的这种文化传承观,应当清醒地建立在我们的思想中,对传统文化的这种理解,必须在大学语文的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明确和贯彻。
3.如何传承?也许有人会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会改变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所说的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各类文化知识,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传达给学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从文化视角来分析、讲授文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大学语文课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再是一般理解的乏味的高四语文。大学语文所面对的是已有一定的语言文学功底的大学生,对他们的教授可以不再囿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篇章结构的分析,不再拘泥于作家作品、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相承不变的“三段论”教学法,而应该使大学语文成为培养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种子的基地。从文化视角看大学语文教学,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文化景观,亦即课程文选所包含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历史文化积淀等等。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铸造大学生的灵魂,这些教育不但将使学生受益终生,而且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契机。当然,大学语文中字词句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提倡文化视角教学,不仅未削弱它的力度,反而更有助于学生从理念层次上认识和把握。不仅使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更深入,而且达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更深层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因此,可以说强调大学语文课的文化功能不仅未排斥其应用功能,反而涵盖和推进了其应用功能,因为大学语文的内容恰恰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
当然,仅仅从文化视角来分析文选内容、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使大学语文的学习主体——学生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唤醒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大学语文中选用的经典著作凝聚了古代圣贤的处世智慧和对人生的诸多思考,是当代大学生课堂上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孔孟之道,教诲我们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怎么样去认识和维护基本的伦理道德,虽然其中的一些约束和规则已经和现代社会有所背离,但是道德始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人人都能遵守道德规范的底线,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的进步发展;老庄思想,则充满着朴素的辩证色彩和睿智的治国方略,闪烁着灿烂的智慧和以民为本的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顺势而为的心态;经典作品里蕴含的古人们对善恶、忠奸、虚实、爱憎的认识和表达,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给我们带来的启迪也同样不容忽视。通过文化视角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人不能忘本”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就是我们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本”。其次,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厚重绚烂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足以与之媲美。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重视却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在受教育群体中,也不难发现传统意识淡薄的现象。苏格兰人在节日里会穿上格子短裙吹起风笛,日本人会穿起和服,韩国人有韩服,但是中国作为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却似乎少了些什么;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物欲洪流冲击下,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却开始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圣诞节、情人节过得有声有色,可传统的节日却在逐渐地失去往日的热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变得丰富,开始学会欣赏音乐会,看歌剧,但传统的戏曲却寡人问津,这种种现象,怎不叫人不安和心痛?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也是培养爱国情操的一个重要部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早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从“天下为公”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辟总结,这些都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不仅对过去,而且对现在以至将来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正是我们大学生所要继承和发扬的爱国主义主旋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长期延续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它历经磨难,历久弥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当代大学生要有这样的自信。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应该以时代的视角思考和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一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的正确观点。同时,还要树立一种革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源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为世界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鹤.中国传统文化释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道德教育;国学经典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国学热也席卷了整个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同时也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些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和道德意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尽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既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其次,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其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例如:教师可以在晨会班会上进行系统教育,让传统美德在21 世纪发扬光大。在数学课上,通过数学家成长的经典故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达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做呢,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R。
2. 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及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在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中,我安排了一组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展开了阅读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典故。这些典故在内容安排上,体裁多样,内涵丰富。文本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阅读本组文本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知晓了叙事性的散文描写,也深刻的理解了说理性的文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了精神,也收获了知识,能更进一步加深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格,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这些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4. 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可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要把它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与生活相融合,这样才能永久地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安晶.孙芳芳.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1.
[2]张欣.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通识教育 核心地位
通识教育是当前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在物质主义、 功利色彩浓郁的社会大环境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引导学生回归对健全人格的有效探索。在对健全人格的探寻中,我国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有着共同的人本追求;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实践。
一、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高职教育,如今已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高职院校基于“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曾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使人才培养出现了“工具化”“技能化”的功利主义倾向,高职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缺乏、人文素养低下、自身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限已成不争的事实,社会进步及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学生培养为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之人。
源于西方的通识教育,其中文意思应是“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它是一种全面、均衡、通达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正好迎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需求,无形中成为高职院校矫正“工作机器人”培养模式缺陷的有效途径。广东省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其教育体系中融入通识教育已初显成效,国内多数高职院校竞相引入通识教育理念、构建特色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目前正成为挽救高职院校过分功利化倾向的有效良方。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及作用
(一)高职通识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引入
高职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社会职业人。融入通识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既要会做人,能做事,善于独立思考,又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及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潜能。高职院校要实现“全人发展”理念,矫正“专业化机器人”的功利化人才培养缺陷,必须全方位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在高职人文素质类课程中,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和超越,注重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对实现学生价值观及完善人格重塑作用首屈一指,在中国社会立身做事时时处处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在高职通识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祖先在世代生活的土地上创造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综合体,它表现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及广博深邃的精神财富。注重伦理性、生命力顽强、民族地域性鲜明、博大精深的特征使其独具特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屹立千年而生生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课程依托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敬畏自然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身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素养,学会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引导学生研习诸子百家修身之道,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确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使学生领悟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道德观念,主动探寻自己的文化之根,成为理想远大、道德修养兼备的儒雅之人。学习传统文化,躬身力行为人处世之道,引导学生树立“做事先做人”的处世准则,为学生未来步入职场及终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课程性质本身而言,传统文化属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通过全方位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促进消除文理学科的隔阂,拓展完善高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实现高职院校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兼备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习得显然是其关键性环节,高职大学生只有潜心理解并领悟传统文化知识精髓,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将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因此,建立灵活有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就课程定位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文化,“伦理”即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它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旨在于唤醒高职学生 “做人重于做事”的自觉意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升华其人文精神的基础性课程。在整个高职通识课程体系中,能够发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重塑学生个人价值观,重构其健全人格”核心作用的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优势得天独厚,它理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全方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普及学生传统文化常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准,重塑学生儒雅气质。在对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在对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研习中,学生的感情、意志、品行也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助推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实质性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将帮助高职学生重塑完善自我,重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对社会进步及个人发展仍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职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以批判继承的方式,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己所用,丰富精神自我,升华自身言行,以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现实问题,以理性务实态度传承文化,对开启高职生职场生涯及自身可持续发展必⒉生深远的科学指导性意义。
三、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通识教育,应采用整体规划逐渐融入的模式,高职院校要依据学校性质、生源状况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采取富有自身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激发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探寻文化之根的动机,鼓励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激情,采取丰富灵活的多种途径,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实践:
(一)构建显型教学与隐型教学结合的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
“显型教学”即日常课堂教学。“隐型教学”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多元理论及实践学习形式。以隐型教学补充并促进完善显型教学。隐型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搜寻并反思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显型课堂教学则以学生阐释传统文化现象为开端展开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营造拓展性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用现代视角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学突破“故纸”堆,鼓励学生表达文化自我。构建“教师擅启发,学生爱(传统)文化,学院育全才”的复合型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
(二)开展传统文化课题研究
笔者参加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促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课题研究。立项阶段,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等途径充分调研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诵读情况,深入专业系部调查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以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要求,以此为据确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课题实践阶段,组建学生国学社团开展了蒙学诵读、校园辩论赛、戏剧表演等活动,通过系部选拔开展了院级“国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系列性实践活动的开展点燃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结题阶段,文化化人的效果初步显现,学生行为规范意识逐步树立,学生日常管理压力减轻,用人单位对学院实习学生及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有所改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优势,营造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特色校园人文环境,能够对高职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化育作用,教师学生可以共享和谐优雅的教学学习环境。首先需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配置,增加学院图书馆的馆藏容量,应侧重于人文社科及传统文化类书籍的收藏,重视并凸显校园人文景点、文化长廊建设。其次要健全校园文化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学院“尚德、守则、强能、笃行”的校风,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继承传统礼仪文化,塑造良好个人形象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它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通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基本常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不同情境的礼仪规范,掌握传统礼仪在生活及职场中的现代表现形式,创新性规范自己的衣食住行及接人待物方面的行为规范,在言行举止中展现人格魅力,塑造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的良好个人形象,为就业及自我发展创造机遇。
四、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需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在通识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自我发展服务,为高职通识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认真研究,下足工夫,就一定能闯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1-17.
[3]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