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育价值;文学功底;语言能力

我国古典文学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是指从远古直到五四以前优秀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历朝历代文学作品,包括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激越华美的现当代文学等[1]。古典文学历史悠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优秀精神,以及特有的文学审美魅力,彰显我国几千年华夏文明、灿烂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化修养的最基础内容。在当今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西文化、多元价值观念急剧碰撞,对“三观”尚未定型、社会经验尚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还不强的高校学子来说,易对其道德观念和价值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思想上的纷争。基于高职教育加速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与意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民族性原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古典文学的教育功能,应用弥足珍贵的古典文学,对学生开展德育、美育等,启迪思维,传播中国声音,凝聚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从而引领大学生建立正确、高尚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古典文学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的价值意义近

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推动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为古典文学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融汇提供了依据[2]。将古典文学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集成儒道释等多家思想文化,蕴含稳定的共同精神、价值取向和鲜明的民族特征等。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丰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与“魂”,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基础、文化源泉和实践指导,体现我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古典文学记录了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历程,延续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历史,饱含中国人民汇聚形成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3]。将古典文学教育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将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有助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和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亟需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当代工匠。古典文学中,蕴含很多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中,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其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与当今提倡和弘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常契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古典文学教育,可引导学生敬业奉献,勇于创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与人文与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对专业学习比较重视,对语文学习相对轻视,但语文是各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将古典文学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又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有效性。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重要的课题。语文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与职业素养的重要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古典文学教育的融汇,能使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对心灵与精神的洗礼,受先贤圣哲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良好思想修养的养成、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古典文学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融汇策略

(一)增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生动性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少作品创作时代久远,其作品创作的背景、语言、表达方式等,与当今社会存在较大差别,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4]。教师要注重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实现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古典文学和语文教学,使之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部分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障碍,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佶屈聱牙的古典文本转化为有声有色的形象或文本,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文学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授上古神话时,可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帝、精卫、蚩尤、刑天等形象,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再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该首歌曲根据《诗经・蒹葭》改编而成。概而述之,在古典文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准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法和风趣、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不拘一格、多管齐下地开展教学,使古典文学在传统文化沃土中绽放智慧鲜花。

(二)应用古典文学强化语文德育效果

古典文学具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德性文化”,以及完善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德主张,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吸引力,能够唤醒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自觉,使其在主动接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古典文学教育,传承和弘扬蕴含的民族优秀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教师要积极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古典文学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给予古典文学一定地位。重视古典文学的社会性、人文性特点,遵循“经世致用”的文学传统,将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转化为德育教育的现实资源。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开展古典文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诵读古典文学,开展文学体验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微课、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和古典文学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三)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古典文学中蕴含丰富人类智慧,但其语言、表达方式等与现代习惯存在差异。在学习中,只有具有一定文学功底与素养,才能将作品中文化精髓充分领会,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文学功底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文学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层次的文学素质培养策略,使全体学生进步。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古典文学翻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汉语语法、语义、表达能力等进行训练,使其掌握古典文学翻译的技巧与能力。再次,提高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当前,高职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整体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知识碎片化、基础能力不扎实、审美感受浅表化,审美感受力不敏锐、文学阐释模式化、文学阐释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然后,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推荐古典文学基础知识的相关书目,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逐渐增加学生的古典文学阅读量,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典文学经典的习惯,在阅读中不断提高基础能力和古典文学修养。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文学鉴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使其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和作品的背景知识;通过以意逆志,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推测作者创作时的志趣、意图和价值取向,解读、认识作者要在文章中真正表达的意志和情感。最后,经过多次训练和实践,有效提升学生审美理解力和想象力。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志、兴味,必须深入品味,才能真正领会。教师可利用音视频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建古典文学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世界的意境中,使其品味和享受文学的美。引入实践法,通过口头和书面文本评价、小组自由探讨、课后写作训练等,引领学生将鉴赏理论与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结语

古典文学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对接现实教育资源。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促进二者融合渗透,使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丰富精神世界、涵养内心,促进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光锐.论高职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史结合”[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01):75-78.

[2]巨利宁.高职大学语文中古代文学部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章回小说:中下,2018(03):49.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范文第2篇

一、引入情境,制造悬念

为了使古代文学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应善于在课堂引入情境、制造悬念。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基础,教师针对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名篇,应将作品鲜为人知的内涵更多的挖掘出来,将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并对更多的资料进行搜集,尽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将学生原有的认识颠覆。如孟浩然的《春晓》,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围绕“落花”“风雨”的意向内涵,讲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句,究竟是表示喜悦,还是代表忧伤?和宋词相比较,区别究竟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讲解,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诗句,很多人都有争议,认为此句描写失真,谁人见得千里绿映红?谁人听得千里莺啼?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引出质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如何更好地理解该问题。这种如抖包袱的讲解方式,不但能将学生视野开阔,还能更好地理解文学的本质,让陈旧的内容更加富有新意,将学生学习古文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这比单纯的讲解写作特点和对作品主旨的提问等,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换角度,转变思维

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对于作家作品的讲解,需要不断变换角度、转换思维。如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作家,都是学生非常喜爱和熟悉的,这样教师讲课会比较轻松。但对于一些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了解的,如韩愈和杜甫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非常的突出。这就需要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断转换角度,对作品中的特征进行挖掘,以此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很多学生对李白的仙风道骨和潇洒飘逸非常崇拜,而认为杜甫总是悲悲戚戚、让人伤感,所以,对杜甫的诗歌不喜欢。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效引导,而不应该仅仅是局限于杜甫诗歌的政治性和那种忧国忧民的诗史,通过围绕杜甫“情圣”的特点,对其热爱国家、人民和妻儿的真挚情感进行分析,并和李白进行比较,分析两个人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对亲朋的态度,这样会使学生对杜甫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进而对杜甫人格、品行更加尊重。在对韩愈诗歌的研究中,学生也难认同其诗歌中古怪的意向,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可独辟蹊径,从诗歌创作的动机出发,对作者矛盾的心理和躁动的性格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作者的心理,而对诗歌外在表象的成因更好地掌握,进而对作者的诗歌和人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变换常规的角度,从不同的切入点入手,才能使教学更有新意,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的同时,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使古典文学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活化气息

在古典文学教学时,应有机结合现代生活和古典文化,通过总结文学现象,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阐述,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唐诗教学中,为了能对李白诗歌的夸张与想象进行形象的阐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芜湖天门山和庐山瀑布的图片,使学生真正的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波澜壮阔,并且能更深地领悟,在诗仙眼中“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奇妙。在对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进行讲解时,可比较大历史时期同题诗。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是面对同一景象,诗人却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和胸襟气魄,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境界。通过对这类古文学的学习,启发学生要加强自我的修养,待人处事时要襟怀宽广,只有不沉湎于自己预设的狭小空间,永远心怀美好,才不会形成抑郁心理。学生通过正确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蕴和作家心理,可帮助自身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学习古典文学时,教师应适当介绍作家的生平,如陈子昂、李商隐等,尽管满腹才华,却备受打击,但他们在挫折面前却敢于面对、勇于承受。这样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所起到的效果,甚至高过思想政治课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学习唐宋文学而寻找到心灵寄托的净土,并找到摆脱烦恼和减轻压力的方法。

四、要实现古典文学的学以致用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村上春树;外国文学;回归

谈到中国文学就会谈起鲁讯、老舍和近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一想起日本文学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日本著名文学大师村上春树。在 1979 年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第一次出现在日本文坛上之后就被认为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欧美文化的影响与文学与传统的日本文学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他本人也曾经很多次表示自己的文化鉴赏、体验、认知都和日本文学关系不大。这就使得当我们研究他的作品时会忽略从日本文学这一个角度去解析、欣赏。

日本文坛对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研究已经很深入了,特别是从欧美文学这个角度,目的就是为了知道世界文学的特征是怎样体现在村上的 作品中,但是却忽略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日本文化对于村上春树的影响,而且影响还不小。从村上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明显的地道的抒情表示手法,同时村上也提到过自己文学的原点还是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体验。我们国家对于村上春树的研究还是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欧美文学和村上春树的关系;解析村上的作品特点;挖掘村上作品的魅力。鲜有人能够准确阐述村上作品的中国特性,相反更多人却在研究它与日本文学的共通点。有人说:村上的作品虽然受到欧美文学的影响,带着欧美风格的表现手法,但是究其根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情感、意识深处带有佛教禅学的观念,只是被日本文学给掩盖起来,如果不真正的投身村上作品,去体会他的精神活动、解析精神体验我们是很难发现的。很可惜,对于村上作品的分析都很片面,要么只考虑它作为日本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却忽略了其受欧美文学的影响在结合日本文学所产生的特殊性、要么就只是λ的作品进行浅层次的批评,这就使得村上的作品至今不能全面的解析。

所以,本文旨在通过改变分析的角度,重点分析村上作品和日本古典文学的关联,通过分析村上春树对于古典文学的理解来寻找其中文学特点。村上作品的文学主体一直都是在变化,如果我们能发现这一变化背后最真实的不变特性,我们就能自然的全面分析村上文学,同时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可以推进世界文学的发展。村上曾经说过他从没有被日本的文学作品真正的打动过,甚至不喜欢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兼职就是排斥,现在我们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村上的家庭教育来看。村上从小就很讨厌日本文学和日本的家庭教育,这跟他的从小家庭教育有关,村上的父亲是一名老师,并且是喜欢日本古典文学的语文老师,所以从小村上就被父亲灌输日本古典文学知识,还需要背诵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而且谈论古典文学已经是父子交流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村上春树从小也是非常喜欢阅读的,可以说在成长时期博览群书,基本上都是世界名著,以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为著,升入高中以后具有了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开始接触到原版的欧美小说,而且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最后基本没有看过日本文学。所以村上说他自己并不是依赖于日本小说才成长的。

从村上春树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来说。村上春树出生 1949 年,中国胜利,日本作为战败国无条件投降,所以日本就成为了美国的文化肆无忌惮渗透的对象,村上春树的成长时期正好就是日本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得变化深深的影响到了村上春树,同时文化的渗透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美国的文化,学习美国的语言。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在战争后确实飞速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被渗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时期的作家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美国文学的影子。很多小说很鲜明的刻画出了日本人屈辱的内心和美国霸道的现象。但是这些作家还是要分两种,一种是已经长大然后经历美国文化渗透,这群人对于美国有仇恨感;另外一种就是在文化渗透下出生的日本作家如村上春树就是。他们对于美国没有仇恨感、对美国文化没有排斥,加上村上春树的家庭教育背景,使得村上春树从小就一直浸泡在了美国的文学世界里,深受美国文学的影响。出来看书村上还是很喜欢爵士音乐的,收集了很多唱片,写过很多关于音乐、外国文学的报道。因此村上这代作家和他父母一代的作家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可以这样说:村上的父亲们对于没有是有着很深的芥蒂,但是到了村上这一代人就基本很喜欢美国了。因为随着美国文化的全面渗透,村上春树这一代的日本人已经接受了美国文化,并且把美国文化看作自己的生活范围以内,在享受这种新新的、舒缓的美国文化的同时很自然的就接纳了,有的甚至被取代了。对于村上来说,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习得了日本的古典文化,另一方面沉迷于美国的爵士音乐、美国小说、虽然在政治上美国是日本的敌人,但是从这些方面来说,美国文学已经根深蒂固了。在村上成名之后又对美国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批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从以上的两个方面来看,我们知道村上春树确实深受美国文学的影响,而对日本的文学是直接忽略的,从来没有在某个方面把日本作家看作自己的学习榜样、奋斗目标,反而把美国大家看作良师益友。正是如此在使得村上春树和日本文学有着说不清的联系。所有的看起来是美国文学的表现背后都能感受到日本文学的气息。村上春树表示自己只是对于美国文化感兴趣,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意思,而他自己也只需要这样一个不同的而已。去除自己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在他看来日本文学就是自己的羁绊,所以村上春树才会疯狂迷恋外国文学作品,虽然是有着一点对家庭教育的抗议,但是更多的还是对美国文学的喜欢。

对于村上春树的作品,评论家们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直接批评村上春树的作品跟美国文学太过相像,另外一种以日本文坛大师丸谷才一为首的评论家,他们说村上春树的作品虽有着美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却有日本古典的抒情在里面,这种手法独一无二,是这位作家独有。村上春树对于这些评论感到很惊讶,说第一种吧,这也是事实,但是第二种就是完全的没有想到,要知道在此之前他是想通过英语来写的,这也使得村上意识到自己与古典的日本文学之间确实一直都冥冥中有着联系,不是自己想要切断就能断的,他也不得不去面对这个现实。

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的特点是依靠从小的良好家庭教育使得谙熟日本古典文学,同时加上博览外国文学才造就的这种特点,并不是处于那个时代下所有作家的共性。《且听风吟》是第 22 届群像新人奖的获奖作品,可以说这部文学作品的发表是村上春树对于日本文学看法的一个转变点,使得村上从心开始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作为一个日本人,看待自己从小接触古典日本文学这些联系在当下自身的体现。当他开始寻找的时候,他发现以前所谓的日本文学是一种束缚,其实这种束缚并不存在,只是没有去真正的理解过一次,这可能跟小时候的叛逆心理有关,他发现这很多都是因为父母从小把自己带入日本古典文学的世界,培养了兴趣,从而才会叛逆的时候会去读外国文学,正是培养兴趣的时候自己的最初文学体验都是源于古典日本文学。在他的寻找之旅途中,村上开始阅读日本文学,并且从新把小时候父亲

让自己读的日本文学重新看了一遍。他说:“当我想通之后我就开始重新的走一遍小时候的古典文学之路,每次看日本文学我都想把它读出来,但是一个人在房间里读是很尴尬的,这与我多年不碰日本文学有关,然后我就一边放爵士一边阅读,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对日本文学的态度慢慢的发生改变,慢慢的接受”。当他慢慢走进日本古典文学的时候,他也开始把自己领会到的日本文学特质加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每次想到日本文学作品我就会想到上田秋成,我自己小时候看过他的《雨月物语》,非常喜欢,所以我就试图让自己的文学作品结合“物语”这一元素”。在他获得新人奖后出版的《寻羊冒险记》可以看出来。在村上看来日本文学可以分为古典文学和在社会的成长中出现的当代文学两大部分。村上从小就谙熟日本古典文学,在寻找之旅中可谓是开始喜欢上了古典文学,但是对于当代日本文学可谓是觉得其毫无亮点,让自己提不起兴趣去阅读,态度不得不说是区别很明显的。这种对于日本古典文学的喜欢不得不说对于之后村上的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是这跟他喜欢美国文学没有关系,没有影响。

自 1979 年以来,村上春树的小说一直被大家所接受、喜欢。在小说创作的这条路上村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因为自己的热爱,村上还阅读、翻译了很多的美国文学作品,获奖不断,可谓是在文坛上一路高歌,人气飙升。在 90 年的时候村上为了追求更好的创作环境,新的创作灵感不远千里背井离乡,

在国外开始新的定居生活,并且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教授的身份开始了他全新的创作生涯。此前,村上春树对于日本文学一直保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接受古典文学和拒绝当代文学。所以这就使得村上春树从来没有系统的阅读日本小说,只是在小时候阅读古典文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部分古典文学,对于当代的日本文学的了解是很浅的。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村上春树被要求指导日本文学,但是他之前是从没有全面的了解日本文学,所以他觉得这也是一个自己重新的接受日本文学的一个机会,所以在普林斯顿大学大学任教期间村上春树开始全面的、系统的阅读日本文学,思维和日本文学全面的接触、碰撞,让他的文学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村上开始外国定居的生活之前,在外国读者的心中,村上春树可以说是小有名气。甚至他的《再袭面包店》被收录在哈佛的文学类教科书当中。村上发现他的作品虽然都被看作是美国文学下的日本文学,但是几乎自己的作品吸引别人的地方还是在于他是一个日本人,运用了日本式的抒情表现手法,可见他的文学作品在外国被人接受不是在于他热爱美国文学。这使得村上春树对于自己的定位产生了疑问,他知道不论自己怎样的去割弃自己与日本文学的关系,都不能让自己完全的脱离日本文学,最起码他的作品是日语类的。村上春树在后来的采访中说:“虽然一开始自己教授日本文学是学校的要求,但是自己在后期的过程中还是具有主动性的去学习,大家说我的作品是日本文学,但是我却没有真正的阅读日本文学,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所以我就欣然接受了,而且我每次回国带来的东西都是我在日本买的各类小说,我发现自己的思维、体验有了很大的变化”。村上后来把自己与日本文学碰撞的收获写成了一本书――《为青年读者的短篇小f导读》,在书中,村上的写作风格跟以前大不一样,开始就表明了自己和日本文学长期脱轨,但是随着后期的的全面学习,他开始喜欢上了二战后期在日本文坛上享有声誉的作家,他们这被称为‘第三代新人’,全面解析这类作家的文学作品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分析的期间,村上对日本文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日本人,用日语写作的作品早该回归日本文学。村上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我才开始全面接触日本文学,慢慢的我发现自己以前为了割弃自己与日本文学的联系而做的事大错特错,而且自己内心也慢慢转变了这种强硬的态度,开始对于回归日本文学有了很大的期待,‘同心圆’的想法是错误的,总之来说就是想回归自己的国家,回归自己本该去到的地方,就像一个浪子,现在想回头了”。村上决定的文学的回归不仅仅是文学,自己从小接触外国文化,对于日本不仅仅是缺乏文学的理解,在各个方面都一样。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探究村上的作品应该从日本文学的角度来看,只有把其中的体验和表现置于古典文学的传统观念中才能理解的透彻。不能把村上文学仅仅看作是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文学是发展的,动态的,应该把村上的文学结合日本文学一起看待,共同进步、相互影响的。我们相信村上的文学之所以被人称赞,不仅仅是由于家庭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独特的‘美国文学下的日本文学’,而是他与日本文学的联系,在村上的寻找之旅上,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这位作家不断的打破内心的枷锁,不断追寻自身的‘跟’,他在文学的创作之路上会有更大的突破,会最终成为一位像他儿时所崇拜的的那些大家。

参考文献:

[1]蔡雨. 浅析高校日本文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以远藤周作与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为例[J]. 科技风,2016,(04):47-48.

[2]段珩. 还原本来的村上春树――评《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J]. 博览群书,2013,(12):53-55.

[3]王向远. 日本文学史研究中基本概念的界定与使用――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思潮史》及《日本文学史》的成就与问题[J]. 山东社会科学,2013,(04):90-98

[4]藤井省三,贺昌盛. 论村上春树的汉语翻译――日本文化本土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变革[J]. 扬子江评论,2012,(04):46-51.

[5]邓英杰. 村上春树文学的暴力性――《奇鸟行状录》的暴力书写[J]. 文学界(理论版),2012,(03):161-162.

[6]陈婷婷,徐F. 日本文学中成长主题的演变――以《破戒》《斜阳》《挪威的森林》为个案[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17-122.

[7]赵佳舒. 开放式历史记忆的书写――论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介入”的局限性[J]. 名作欣赏,2011,(36):98-100+105.

[8]袁惠. 传承“和风” 守望日本――对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及其他作品的解读[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05):62-65.

[9]藤井淑. 二つの高度成L期――『Lと共に去りぬと村上春湮难[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04):1-4+10.

[10]刘钟鸣,曾妍. 村上春树的个人理解与宽容――村上春树与他的《地下铁事件》、《约束的场所:地下铁事件2》[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92-94.

[11]李莲姬. 战争对村上文学的影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4):89-93.

[12]吴思佳. 试析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隐喻――以《寻羊冒险记》为中心[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02):100-102.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范文第4篇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拙见,仅供各位同仁们参考。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合理安排授课学期和课时数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维吾尔民族古代文学的传承结晶,具有连贯性和奠基性。因此,在安排课程时必须要注意这点问题。但是,目前各高校安排本课的学期和课时数不尽相同。就拿我校来说,在2010年的教学计划中(三年种《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被安排到第二年第一学期上,一周六课时共十七周安排到当年第二学期;2012年的教学计划中,《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被安排到第三年,一周四课时共三十四周(136课时)。显然,这个计划有问题。其一,忽略了时间顺序。我们知道《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民间文学的延续,是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开端,如果将这门课程安排到最后学年上,不符合教学规律;其二,大大缩短了应有的课时。其三,忽视了教学效果《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学习相关文学专业课的必要补充,如果将其安排到最后学年没有发挥出其课程重要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对此,笔者认为应将《维吾尔古典文学史》安排到进入专业学习的第一学年,在《维吾尔民间文学》课之后(或并列),在《维吾尔现当代文学史》课之前。至于课时,要安排的尽量充足,保证其课程内容的全面讲授。

二、选择适合讲授《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教师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其复杂性在于它首先具有古老性,其次是具有历史一贯性。其中用多种语言文字记载着维吾尔先民衬托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历史的多变形生活现实。它早先是开放的文学,将东西方最优秀的文化精髓集于一身,形成复杂的思想体系,使得经验和模拟文学得到盛行,着力于作品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维吾尔文人首先是学者型作家和诗人,其作品超越了纯碎的文学范畴,成为了反映所有学科、传播其最新成果并且传给后人的伟大窗口。总之,这类文学内容丰富、语言多样、形式独特、思想复杂、紧密联系历史,一般单科教师很难胜任其授课任务。笔者认为,要承担此门课程的教师除了首先应该了解课程内容和体系之外,还要精通维吾尔历史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历史、民间文学,多少了解语言学知识和古代语言,家庭书房要有古典著作藏书,真正了解各种宗教的传播和特点,要具备能够及时掌握有关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带进课堂的能力,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包括《写作基础》、《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以及《宗教学》,即伊斯兰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等专业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很好地掌握维吾尔民族的精神境界。

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一般很难胜任《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授课任务,也很难让学生满意。

三、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在2000年以前,其它高校和各类进修学校将教育家瓦伊提江吾普尔和艾斯哈尔玉赛因合著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一书(民族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研究家阿布杜热依木沙比提编著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一书(内部教材,喀什市师资培训部,1982年10月印)都作为教材使用,将射尔夫丁.吾买尔教授的《论维吾尔古典文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肋、《中世纪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两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19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三册,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等著作也作为参考资料。2002年起由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之前编写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出版)也被作为教材使用。以上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体系完整、语言精巧、教材性质强,易于记住。当时,它是作为在维吾尔古典文学领域里出版的、很清晰精致、符合教材要求的第一部书,对维吾尔古典文学教学的组织、保证其正常秩序和培养出部分古典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队伍的作用很大。不足之处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很多新研究成果没被吸纳,忽略了修订更新出版、有些见解被推翻。至于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一书,在《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内容不断被丰富,体系更加优化,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信息价值进一步提升。不足之处是由于执笔者较多,以致书中的思想和语言的一贯性受到阻碍,语言不够流顺,有些内容层次模糊混乱,有些内容光提出了问题而没有做出结论,年鉴、内容排序上出现错误和模糊现象。

因这本教材出版己经十多年了,没有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应该对这本教材的体系,语言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修改。

四、优化教学方法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风险、研究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讲授法为最佳。

(一)制定进度计划应从实际出发,增强科学风险、操作性。目前,我校人文学院2010级学生开设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三年制度)安排了102课时,2012级学生安排了136课时(课堂讨论、小测验、考试安排都在课时之内,这样一来,实际授课课时又缩减了10课时左右),实际授课时数不多。采用的教材为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上下两册书。这本教材实际上是为本科层面的学生使用而编写的,对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方面,的确有点儿吃力。总之,我们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既受到时间(课时),又受到学生素质,同时还受到教材等几方面的压力。显然,制定计划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无法保证课程的体系、进度甚至对课程的领会。那么,进度计划怎样制定才合适呢?笔者认为,制定进度计划应坚持突出重点,对重复的内容、非文学内容要采用简略的原则处理。具体来说,绪论部分时间要宽裕一点儿,特别是要把《维吾尔古典文学的特点》这一内容讲的深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该学科的复杂J险和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兴趣;有关语言文字的内容因在《现代维吾尔语》课程中专门进行讲解,故应予以简化;因《民间文学》课程单独讲授,故本课程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应予以精简,只讲传说神话部分;长诗部分,特别是《乌古孜汗传说》要重点地讲授;塔里木、吐鲁番绿洲古代文学艺术部分没有像样的内容和值得给学生讲授或者阅读的大著作,所以按照一般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为给其后的经典内容的讲解抽出时间打下基础;对鄂尔浑时期的文学特别是当时的历史论述多抽出时间,就塔里木绿洲和鄂尔浑流域的维吾尔人的总体状况和个别情况、以后的命运进行全面的讲解,力争解开学生头脑中对维吾尔族的起源和所生活的地域不太清楚的观点;重点讲解碑铭文学;重视高昌时期的文学,对喀喇汗王朝文学特别是对《突厥语大辞典》、《真理的入门》的讲解创造条件,抽出宽裕的时间,讲清讲透;辽、元文学要以总体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察哈台和帖木儿时期的文学,要突出其中的拉勃胡兹、鲁提菲、纳瓦依等人物;在叶尔羌王国时期的文学中要重点讲解当代历史和赫尔克提的创作,着力于霍卓时期的文学;突出讲授仔黎里、艾尔西、哈拉巴提、诺比提、麦赫宗等先驱;在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的文学中要重点讲授艾合迈德.沙.喀拉卡希、阿布都热衣木.尼杂里、诺茹孜阿洪.孜雅毛拉.夏克尔、纳克斯和毛拉比拉力艾则孜、毛拉比拉力纳孜木等;介绍性地讲授各时期史学家及其著作;关于阿布都卡德尔大毛拉和泰杰里的内容要在《维吾尔现代文学史》中进行论述,暂时忽略不讲。总之,把应讲授200课时左右的内容压缩到100课时左右的情况下,减缩上述一部分属于非文学或者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内容,重点讲授既有作者,又有著作而且造诣较深的内容,更要突出其中的有些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对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中达到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多效果的目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针对性强。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以讲授法为主,也适当采用讨论法和研究法。重要的是要能在短时间内正确掌握学生的特点,设计机动的教学方案,要灵活执杭《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以具体的作家诗人及其著作为主的文学,在讲授某一位作者及其创作时,教师应有与其有关的著作和图片,在上课时让学生观看,有些重要著作,比如:《乌古孜汗传说》、《希四传说》、《碑铭文学遗产》、《占卜书》、《卜古可汗传说》、《高昌维吾尔诗歌》、《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真理的入门》、《圣贤传记》,纳瓦依的各类著作,其他作者的大典要以整篇或摘录的形式阅读给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查阅的应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在课堂上,不要动不动就说很可惜,他的著作没有被流传下来之类的话来忽悠学生;也不要一味地说那些其诗歌语言轻巧、流畅,有效利用修辞手法,,在著作中赞扬真善美和人间真情以及忠孝、鞭答假恶丑和不忠不孝等通用的套话,将学生拉入条条框框之内;要用该作者创作中的实例来印证每一句话,突出个性。笔者认为讲授文学史课程时,对自己没有读过著作,甚至连情节都不知道,就进行盲目进行分析的教师是对学生、对自己最不负责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也不会树立起自身的威信。另外,授课教师要善于将课程联系历史,力争在课上让学生成为既能了解几千年的历史,又能掌握历史知识的人。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要以完整的意义充分体现课程名称所提到的维吾尔 、文学、古典,历史等四个词。

(三)灵活设计作业。《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最适宜的作业方式是作文。设计作业时,尽量安排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多看资料的题目,绝不能安排一问一答的书面题目来浪费学生的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探索。显然,为了完成第一个题目学生不得不查阅有关维吾尔族宗教信仰历史、来历成分、生活的地域、形成民族史、使用的语言文字、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意识、心理的四五部书籍或者文章,以后也是如此。教师批阅作业时一定要认真,给学生的作文写出详细的批语,选出最好的一两篇作文,鼓励学生做进一步探索,力争发表。如有在此方面发展的志向者,教师也要无私地进行指导。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告创作;古诗词;产品气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43-2

广告学是一门融合了众多领域学科的应用型科目,广告人要实现其广告设想,需要的不仅是广告学自身的知识体系,还需要新闻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任何一位广告人所做出来的广告都与其自身的知识底蕴、个人经验及人生阅历有关。

一、中国古典文学在历史上的广告体现

中国古典文学与广告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指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按照历史上的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金元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形式有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最瑰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广告作为商业市场中的一部分,是通过对受众及潜在受众进行“劝导”——通过分析受众的心理因素、挖掘产品的潜在价值以及潜在价值与受众间的共鸣点,达到说服消费者,使其产生购买行为的一个过程。广告就是通过各种途经,如平面媒体、电视、户外招贴、网络、广播等各种形式,让产品曝露在公众的眼前,塑造并提高产品的整体形象、让消费者认识接受它,记住这个产品并产生兴趣,想办法让品牌唤起一种情感的共鸣或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广告学把产品的一切及它所附带的潜在信息传达给受众。

故此,通过语言的形式传达出来的广告会受到广告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和知识底蕴会的影响,而中国广告人所创作出来的广告中,中国古典文学的身影就屡见不鲜。

中国古代广告中的文学。“社会广告”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早于“商品广告”产生,在原始社会主要以文化广告的形式出现。早在商朝,一部分会做买卖的人民专门从事商品交换,于是形成了商业市场,那时候的广告如叫卖、实物广告以及挂酒旗等就已经出现了。历史上,“文君当垆”的故事,讲的就是卓文君抛弃自身富贵和司马相如当街叫卖,到了盛唐,由于开通了与周边各国的交往,贸易往来密切,广告逐渐融入到诗词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杜牧的诗就生动的描写出了当时的景象。于明清时代(至1840年之前),广告的发展越来越讲究形式美,还出现了文化名人书写招牌和对联广告的美谈,店铺的名目和招牌的书写都很讲究。出现了“全聚德”、“六必居”、“都一处”等老字号的店铺,也出现了许多名人写的广告对联,如朱元璋为阉猪人家写的“双周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的广告,祝枝山为酒馆写的“东不管西不管,我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请吧喝吧”等著名对联。所以中国广告的发展最初是由中国古代的文化广告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后融入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近代广告,之后演变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现代广告的形式。

二、房地产广告概念与房地长广告中使用中国古典文学的优势

房地产与广告创意。广告并不是要凭空捏造一件事物,而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包装。房地产与广告之间可谓鱼和水之间的关系,当生产建设者把房产建造出来的时候,它只是在那里,而当房地产有了广告的加入,就变得如鱼得水。用独特的广告创意手法,找寻楼盘与消费者之间的共通之处,运用广告的程序、技巧、传播媒介、消费者心理与市场环境,提高楼盘的知名度和口碑。就房地产广告的概念而言,房地产广告并不是建筑实体的简单的推销,其策划和推广实际上是继建筑师之后对建筑内涵的再创造过程。房地产广告是在对社会文化环境、目标消费群体深层文化心理把握,是对楼盘本身特性和市场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全方位的准确定文,是策略性形象推广合理的沟通方式。

房地产广告的营销目的及方式。房地产广告并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顺水推舟。营销手段要通过研究开发商的品牌,荣誉,楼盘的所在周边环境,包括教育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等,巧妙运用楼盘本身的软硬两方面环境,创造出受公众关注的话题,通过一些列的活动、名人代言等为楼盘营造知名度。一个好的楼盘,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产品自身价值的认可,而这个认可不仅仅是楼盘整体的建筑风格、自然环境和配套设施着类硬件设施的认可,而是对消费者一种软性的引导,即概念嫁接。概念嫁接构成有教育体系、音乐概念、艺术氛围、运动主题、旅游概念。提倡一种生活,即品位一种文化,在楼盘销售过程中,可紧紧抓住消费者对现代生活的向往,提出一种文化理念,直击消费者心灵深处。而中国古典文学的渗入正是追随了这阵软实力的春风。

在广告中运用古诗词的优势。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代表性文化,它具有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征,易于朗诵和记忆,其中的名篇佳作更是经久流传。古典文学以其独特魅力与境界,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而广告文案,作为广告作品的语言文字部分,怎样更好的进行广告诉求一直是广告文案写作探求的重点。而人们总是较易接受自己了解的东西,如果在广告文案创作中能较好的运用古诗词,就容易拉近产品与顾客的距离,使产品获得成功。利用古典意境可以描绘出一种基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现实的诗情画意,使广告文案更具感染力。中国的古典诗词具备了广告文案写作的诸多特点,古诗词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某件事物,文人骚客更是喜好借诗咏物。唐代诗人李白在《客中行中》这样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形容兰陵的美酒“浓郁”、“色泽金黄”、“气味香浓”,盛装在玉石制作而成的酒碗里像是盛装着一碗发光的琥珀,让人不禁在脑海中构造出这样美好的意象,这与广告文案创作中语言的精炼、韵律、朗朗上口不谋而合。

三、具体案例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是成家立业。故此,国人骨子里就带有对房子的热爱,这是一种安全感的体现,有了房子,就好似在人世间给自己找了安身立命之所。房地产广告作为楼盘营销一种最广泛使用的手段已经随处可见,以下就以两个具体的房地产广告实例来说明中国古典文学在房产广告中的运用。

龙胤当归:2011年某花园山水园林别墅,由于有邕江和蓉茉江环绕流过,处在城市与自然带的交界处,其楼盘的主要卖点是:270度豪华江景。这似乎是个很常见的广告诉求,不一样的景致,无法在如此众多的楼盘中脱颖而出。所以开发商赋予这个楼盘一个富有韵味的名字——"当归"。当归,是一种药材的名字,但从字面上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应当归家",在赋予楼盘整体的中国韵味的同时,也给居住者一个美好的期待,中国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所以,当“当归”这个名字已出现,似乎就带着浓重的家的气息,不只是生硬地在销售房屋,也是在销售一种家的感觉。

除了名字,该楼盘的平面广告文案也带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息,文案运用"墅为谁伴,山为谁依,云为谁低,江为谁留"四个短句构成山峦、云雾、河川都是为了这个花园,为了以后入住进来的你而存在的感觉,其平仄、结构和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诗意。

骨子里的中国:在2007年,宣传某地产的一个系列平面广告《骨子里的中国》可以说是中国式地产广告的完美形态。这一系列广告的表现性是极为简单的,与水墨绘画相结合的摄影风格把楼盘景致以诗意的方式展现出来,好似楼台烟雨中,深邃、素雅。其中用阴影家中的部分,正好是中式建筑的局部与汉字兼备之间形似的部分,在此,设计师巧妙的用汉字的笔画替代这些部分,加上精炼的文案“心有中国一点通”“开门见中国”与之相呼应,表现出来中国文化的底蕴。中国的文化深藏在每一个汉字中,而这样一种纯中式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平面广告,把“骨子里的中国”的建筑理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画面构图简练、明了、大气,显得新颖别致,又意味深长,增强了文化感观。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日语古典语法;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00-03

一、《日语古典语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日语语法分现代语法和古典语法两个层次。《日语古典语法》成熟于日本的平安时代,历经镰仓、室町和江户时代。从课程体系来看,《日语古典语法》旨在教授日语古文的基础知识,是日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课程,与日语现代语法一起构成了日语本科阶段完整的日语语法教学体系。同时,《日语古典语法》课程与同期开设的《日本古典文学》课程结合紧密,并对高年级其他课程,特别是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课程的教学起着有力的配合与促进作用。高年级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对古典文学准确的理解和鉴赏、对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课程的鉴赏和把握。由于该课程是日语的文言语法,内容繁多且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一直以来多采取授课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希望通过对本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能够使学生对《日语古典语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分析日语古文句子乃至篇章结构;帮助学生增强学科体系的全局观念,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氛围浓厚的学习风气。笔者本人也希望通过对本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探索出更加适合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体系,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二、《日语古典语法》教学现状分析

《日语古典语法》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在高年级教学阶段的特殊位置,因此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虽然日语现代语法与本课程一脉相承,但本课程与现代语法又有很大的不同,使得少数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由最初的新鲜好奇到“知难而退”等较为明显的情绪波动。

2.本课程内容较多,意义和用法较为复杂且烦琐枯燥,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日语古典语法》中的语法现象会出现“多重叠加”,用言的词尾变化层层推进,往往令学生顾此失彼。

3.本课程与日本古典文学选读同时开设,古典文学中涉及大量的古典语法知识,而古典语法的授课尚在继续之中,更加凸显了古典语法的难度。但显而易见,这两门课程又必须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学科的交叉互补性,既成为高年级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必须妥善处理的教学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目的的实现。从学习主体来看,一些学生对《日语古典语法》乃至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缺乏充分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的听、说、读、写习惯,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实践中片面追求听力训练和口语表达,对于古典语法课程的态度比较消极,认为在语言交际中难以应用。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课下却很少对知识复习巩固,并使学生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大四上学期为学生考研准备和冲刺阶段,个别学生以考研中是否有相关古典语法内容为判断依据,片面追求知识的短期效应,从而形成了不良的学习风气。有意思的是,由于现在网络交流快速方便,许多学生对于古典语法的学习目的也是以此为衡量依据,在网上的留言多是“考研才用得着”、“毕业多年一直没用上”等消极片面的内容,这种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以上种种因素导致本课程的教学现状面临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力度不够;某些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日语本科阶段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更为关键的是在日语专业高级阶段,日本古典语法课程的教学模式尚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师需要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授课教师更应该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培养出思维敏捷、心理健康、知识广博、综合能力强的日语专业人才。

三、具体方案及实践

《日语古典语法》是理解古典文学选读的基础,能够很好地解决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课程中层出不穷的文语现象,在日语高年级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日语古典语法》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本项目组教师在日语古典文学选读教学模式的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高校的教学实践的经验,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目前的教学现状,经反复论证和商讨制定出以下具体方案:打破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古典语法的单纯演绎——即运用演绎法讲授语法规则,通过讲一条语法规则,举几个例句并翻译成母语的方法和模式,已经极大地不适应本科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古典语法过程中善于主动观察、归纳、总结语法规则,而不是完全依赖书本或教师的讲解。由于古典语法和现代语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因此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比较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更加直观地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把握知识的整体性。如在讲到古典动词分类时,可通过与现代语法中动词的特点相比较,从而使古典语法教学内容更加突出,现代语法中的一些疑点也从古典语法中得到了诠释。另外,图表也是一个很有效的直观归纳方法,这种方式不仅会促进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纵向掌握,也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而全面,对语法体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将会学到一些比较研究的方法,这对于学生后期的论文写作也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构建交互式教学模式。《日语古典语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课程,需要通过实例来分析具体的语法现象。鉴于该课程与日本古典文学选读和近现代文学选读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可组织学生针对相关语法内容挑选这两门课程中的典型例句,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专题课件,分组发表,教师点评等方式,构建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桥梁,使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几大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通过该形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最终使古典语法得到应有的重视。组织一系列专题讨论。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90分钟左右的古典语法与现代语法的专题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日语语法中用言用法为主要内容,让学生认真总结古典语法和现代语法中的异同及其联系甚至是历史变迁,培养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该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举办专题语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古典语法知识竞赛。针对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的古典语法现象,通过设计一些包括上述专题语法知识竞赛在内的、趣味性较高的知识竞赛形式,在寓教于乐中解决这些难点。如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和歌竞赛、俳句竞赛、古文歌曲竞赛、历史短剧竞赛等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真正发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对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日语古典语法》是高年级阶段课程体系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但又不是零起点的知识,由于与现代语法的紧密联系,利用比较法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对现代语法知识又进行了较好的巩固和认识;交互式教学方式在古典语法中的灵活运用进一步加强了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培养和加强了学生对课程体系的全局观念和意识;专题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对日语语法中用言和助词的掌握更加扎实,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而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又赋予了貌似枯燥的古典语法教学以生气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使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得到了比较完美的诠释。以上是本课程组在《日语古典语法》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符合大学教学规律和要求的改革和实践,极大地推动整个大学日语高级阶段的教学进程,必将成为其他课程改革的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晓慧,陆怀武.交互式教学模式与英美文学教学整合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2]张静.高校日语语法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7).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范文第7篇

20世纪以来,由于时代、政治等因素,学术研究也参与了百年来的文化建构乃至意识形态建构,这使明清章回小说的研究走上了一条“以现行意识形态解读作品”的途径;而大量套用外来文学理论(尤其是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也成为百年来古典小说研究的时髦路数。这种缺乏对古典小说作品“同情之理解”的态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对明清章回小说(其中尤以明清章回小说“六大奇书”为代表)的误读,无论怎样估量都不过分。因此,如何发掘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自身的民族传统,已成为当今古典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当务之急。吴光正先生《神道设教:明清章回小说叙事的民族传统》一著,正是立足于民族文化本位立场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全书的论述中,吴先生采取了“破”、“立”结合的方式。所“破”者,乃是20世纪以来的以现行价值观念(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粗扰文学研究、长期“搬运”或“套用”西方文艺理论进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研究思路与尴尬现状;所“立”者,乃着意于重建明清章回小说的阐释空间和个性空间,恢复明清章回小说创作意图的本来面目,从而凸显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特质,建立符合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叙事理论。因此,“叙事学”乃是吴先生所运用的方式,他真正的目的,在还原解读明清章回小说、复归民族文学文化传统。吴先生认为,神道设教的民族叙事传统早已内化为明清章回小说作家创作时的一种下意识,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恰恰表现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叙事的基本元素:明清小说作家成功地借助宗教神话的叙事手段和修辞手段来进行艺术构思和修辞编码;他们利用宗教描写来搭建时空架构,结构故事情节,确立叙事权威,传达创作意图,预设情节走向,完成人物设计;儒、道、释三教的叙事传统和叙事要素均自由驱遣于作家的笔端②。

本着这样的思想理路,论著对明清章回小说“六大奇书”进行了深入的、符合本民族传统的分析和解读。吴先生着力于阐发小说作者的创作心态,因为这对小说文本意蕴、人物形象甚至小说版本等诸多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论著首先分析了《西游记》。在典型理论的影响下,一些研究者认为“取真经全靠美猴王”、“真经就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上”,由此认定孙悟空为《西游记》的第一主人公。吴先生通过对《西游记》中宗教叙事的分析,指出孙悟空降妖“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己赎罪”;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则有自我修行和点化唐僧的双重意义;而孙悟空所具有的赎罪者、修行者和叙事者的三重身份又都从属于唐僧的心性修炼。唐僧才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唐僧的心性修炼体现了作者对《西游记》的整体构思。在论著的第七章,吴先生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利用宗教叙事完成了情节架构、人物设计,确立了多元的叙事权威,传达刻骨铭心的生命意识的同时,“又成功地将诗性叙事嫁接到小说叙事中,用抒情文学的资源、笔法来写小说,为生命意识的传达创造了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诗性叙事令《红楼梦》有别于通俗小说而成为抒情体小说的经典”。正是这种对明清章回小说作者创作心态的准确把握和对传统小说中宗教叙事的深入挖掘,使吴先生找到了一个欣赏并审视传统文学的新视角。

“生成语境”对分析小说文本内部所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十分重要,它更能体现小说作品所代表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范文第8篇

在高校的教学中,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历史的进程,将古典文学划分为上古、中古以及近古三个阶段。高校在进行上古文学教学时,尤其是在先秦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教学成果不能达到预期。因此,教育者们必须对此引起重视,共同的找出脱离困境的方法,以提高先秦文学的教学水平。

1先秦文学在高校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1上古语言的难题

先秦文学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古语言。对于新世纪的学生来说,上古语言无疑是晦涩难懂的。在先秦文学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和各种生僻的字词,造成了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现代教育中学生使用的都是简体字,而高校在先秦文学的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是繁体字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学生除了高中的文言文学习之外,对古汉语的语义几乎一无所知,不能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规律。据了解,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连基础的“??”、“?病薄?“薹”等繁体字都不认识,连对作品的基本诵读都难以完成,更不用说读懂或是深入的欣赏了。

1.2先秦文学的文史哲一体化带来的难题

在先秦时期,文学的概念与现代文学的概念不尽相同。当时的文学的含义更加广泛,文史哲一体,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以《左氏春秋》为例,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呈现了春秋时期时鲁隐元年到鲁哀二十七年一共约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不仅如此,《左氏春秋》还蕴含着儒学观点,具有极深的哲学内涵,其中包含兴周礼、守礼法等观点。其他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也是如此,除了《庄子》、《诗经》等少部分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之外,其他大多数作品都是各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共同形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给先秦文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文学性的减弱,让前秦文学作品内容的难度的加深了,吸引力也不如唐诗宋词一般强烈,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更重要的是,先秦文学作品的综合性特征对师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高校教育中,大多数大一新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不足,难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1.3课时减少带来的难题

高校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课时安排变化较大。以2008年为界,在此之前是三个学年的时间,每学期每个星期定时进行教学;但是在2008年以后,古典文学的教学时间被压缩到两个学年,先秦文学只有35个课时。并且在这短短的35个课时中,教师需要对先秦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进程进行讲解,同时还需要进行代表作品的分析,导致教师只能讲解少数的作品或者选段。教师不得不忍痛割舍相关佳作,而学生对于先秦文学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2高校脱离先秦文化教学困境的对策

2.1增加汉语以及文史哲的知识储备

首先是教材的繁体字的问题,繁体字对于勘正汉字的意义以及美学的方面有着简体字难以超越的优越性,但是认识繁体字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反复慢速的对作品进行诵读,平时的板书也使用繁体字。尤其是出现较为复杂的繁体字时,教师尽量的在黑板上板书出繁简两种字体,让学生有一个对照认识,更加直观的理解繁体字。另外,学生在学习繁体字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繁简杂用的问题,“余”在作为人称代词时,是不能写作“?N”的;而“云”在作为动词“说”出现是也是不能写作“?”的,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

由于先秦文学的综合特性,在汉语言之外,还需要师生具有较好的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储备。除了教师的课堂宣讲外,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者电视剧等提高学生对先秦文学的兴趣,阅读相关的先秦文学研究作品也是不错的原则,如刘毓璜的《先秦诸子初探》等,发扬主动学习的精神,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2.2扩大学生对先秦作品的课外阅读量

由于课时缩短,课堂当中所能教授的知识十分有限。如《诗经》一共有三百多篇,但是高校先秦文学课堂中能教授的仅不超过五篇。学生只有通过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才能开阔视野、加深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适当的做出引导,如在讲授完《卫风?氓》之后,学生对这个时代如此大胆的弃妇感到十分新奇,此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同样是弃妇诗的《邶风?古风》,让学生对两位女性角色做出分析和比较。同时在《诗经》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目,看看不同的时代的学者对它有什么样的评价,对《诗经》的学习有什么好的建议,如朱熹的《诗集注》等。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网络信息高度发达,可以搜索到丰富的文学资源,许多网站提供文化典籍的在线阅读服务。利用这个宝库进行学习,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先秦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教师定期组织先秦文学的主题交流会、辩论会或者征文活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检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避免他们出现惰性思想。

2.3改善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学结果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其中教学方式的不同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长期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和老师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厌倦,变得没有吸引力。因此,需要适当的改善教学方式或者是手段,让学生产生新奇感,以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在现代高效的教学活动中使用非常广泛,将图像、音乐、视频等结合起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让教学氛围更加轻松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