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1、概念:幼儿体育启蒙的教育,即是在人发展处于幼儿期时,运用体育的手段,进行启发、传授的早期教育,人处在幼儿期时,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定,幼儿对体育活动非常爱好。并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力记忆相对较高,有利于进行启蒙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

2、意义: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可有效的促进孩子学语、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童年,少年期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孩子进行体育启蒙教育,还可完整教育体系,建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科学飞速发展。

二、幼儿期生理、心理学特点:

1、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骨骼细小,硬度差,容易变形,肌肉体积小,收缩力弱,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因此,而决定幼儿不宜进行过大压力的负重练习,也不能进行大强度过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即决定了幼儿期体育活动具有特殊性与选择性的特点,采用科学适当的体育方法进行教育。

2、心理特点:依据人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年龄特征,即决定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另外,适宜的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启蒙教育便是适合幼儿心理特征,且能设置适宜的教育环境,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可行性思考:

1、符合新时代终身教育的思想,为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种流行于国际的教育思想,是现代科学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中的各个阶段,而不是只在儿童和青少年时代。它强调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不但加强了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可和重视,而且也对幼儿教育工作者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教育指明方向。在幼儿期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方式,倡导科学的教育思想,对幼儿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提出,大大提高了幼儿教育的地位。终身体育是人们一生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也称终生体育,包括现在和未来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体育的形式,终身体育就要从小做起,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学会简单的体育知识、技能,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丰富生活,锻炼意志品质,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提高兴趣,形成习惯,持之以恒,永不间断。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实质是知识、能力、品德、身心等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思想品德好,身心健康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方法应因材施教,以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因此,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的具体化,教育人才适应时展需求,而对幼儿进行体育启蒙教育,能较早的树立体育意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并且在其活动过程中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其中在活动中还可学习语言,增加友谊,更有利于德育。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以后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体育活动正是让这些教育目的的完美结合,适合幼儿心理发展需要。在此阶段,提出这种体育启蒙教育思想是势在必行,但其运作过程必须符合以上所谈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促进在教育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2、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科学性:

幼儿体育启蒙教育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他符合学前教育思想,但却有与其不同的特点,学前教育期是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时期,而幼儿体育启蒙教育能更早的促进性格形成,同时还可形成健康的心理,并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愿望,积极情感和态度。另外,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莫里逊教授在总结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不同教育目标时指出“这些基本的目标涉及到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服务、自尊、学习、思考、学习准备、语言和营养等方面”。由这些目标可见,在学前教育阶段,特别是幼儿期,要培养幼儿的认知方法,协助幼儿形成自己的认知观,简单的认别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即在体育活动中是形成以上所强调目标的有效措施,并且在活动中复杂多变的形式,还可提高幼儿简单的应变能力、独立的实践能力,以及判断游戏中胜负的能力,在追其失败原因时,要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发展了幼儿的思维,对智力进行了启蒙式的开发。与此同时,还能使幼儿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沟通、理解、帮助等,为儿童期、少年期的和谐交往及各种活动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3、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对学前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体育启蒙教育不再是传授式的传授教育,也不是控制式的课堂教育,而是一种较灵活的教育方式,它界定在体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的启蒙教育,一方面幼儿期的孩子还不认识社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踏入社会进行简单的活动,如游戏、认字、算题等行动,只有在讲解中学习知识认知世界。另一方面,对自己生活及学习中的需要,只是依赖于父母,而自己活动能力较差,但在进行幼儿启蒙教育过程中,不但兼顾以上两个方面,而且对幼儿的生活能力得到锻炼,现代研究证明,快乐学习法比普通学习法成绩提高较快,而体育活动正是实施快乐学习法的有效途径。在进行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对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进行调动,使得幼儿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教育者依据活动内容项目,对幼儿的不同需要进行满足和疏导,启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让人得到尽早的发展,丰富学前教育内容。另外,为学前教育带来了趣味性与娱乐性,并注重新教育思想,更有效的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

4、幼儿体育启蒙教育扩展了教育思路:

在以前的认识中,把幼儿园教育称之为幼儿教育。现在所称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还包括处于幼儿期却未进幼儿园的其他场所的教育,只要对其进行教育,就可称之为“幼儿教育”,那么,作为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可看作是幼儿教育的一种方式,教育的一种思想,一种教育理念,就其这一思想的提出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及影响来看,首先,幼儿体育启蒙教育促进幼儿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个性与性格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其次,这一教育方式适合幼儿的心理需要起“对症治疗”的效果。再次,这一教育思想符合了现代“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最后,就这一教育思想下对幼儿进行教育,注重体育活动的内容,必然形成幼儿贪玩或忘身于活动之中的不良影响,这要求教育者认真的加以疏导教育,必要时进行限制,在其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方式与语言,以免伤害学生心理。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具备新教育的优点,同时弥补了教育思想的不足,适合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中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思想。

四、幼儿体育启蒙教育须注意问题的思考:

1、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必须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2、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必须符合启发、诱导、科学性的教育原则。

3、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①可控性体育训练法:即或在家或老师的指导、控制下进行幼儿活动能力的训练,如指导做幼儿体操、韵律操牵手上下楼梯等, 训练幼儿活动能力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②游戏法:即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在幼儿期,游戏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体育活动,更何况游戏此有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提高孩子参与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游戏则尤为重要,如:数字游戏、抓鱼儿、抱球抢摊等。

③体育比赛法:在体育比赛当中,让幼儿去实践运用合理的方法定成比赛,或教授其比赛的方法,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练习、比赛,此种方法即可丰富体育知识又可开发智力,对幼儿发展具有不可估计作用。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启蒙教育;人生 ;性格培养;发展;重要性

1 概述

幼儿是人生的开始,是走向成熟迈入社会的起步,也是人生重要的黄金阶段,启蒙教育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心理,开发着幼儿的智慧,培养着幼儿的认知能力,让幼儿的身心向着美好的人生迈进。

《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启蒙教育的主要活动,游戏在启蒙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从幼儿游戏中可以捕捉到许多东西,发现一些问题,并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让其去解决、观察周围的事和物,游戏会越玩越丰富越玩越有创造性,并把其吸收的知识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出来。

幼儿启蒙教育期是游戏期,幼儿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其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兴趣,使得幼儿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作为启蒙教育在游戏中抓住其年龄特点,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发展其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并予以指导教育这便是最重要的任务。

2 游戏与启蒙教育

游戏与启蒙教育既独立又统一,其本质说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启蒙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

游戏的过程即幼儿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启蒙教育动因,内含着启蒙教育方法的契机,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鼓励幼儿游戏、提倡幼儿启蒙教学中运用游戏,并把游戏提高到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活动中。

启蒙教育指导幼儿游戏还是幼儿游戏中创造出启蒙教育, 游戏是启蒙教育的目的还是手段?正因实践需要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某些抽象的理论并不直接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负责,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事实上应当是怎样的作出分析,并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一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

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启蒙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启蒙教育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启蒙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

3 幼儿的游戏

游戏可满足幼儿生理发展的需要,促进其健康成长;游戏可满足幼儿认知发展的需要,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游戏可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游戏可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促进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发展需要。幼儿身心发展需要触发了游戏,游戏又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需要的满足带来了快乐,快乐作为强化剂使幼儿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与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幼儿去游戏,游戏是幼儿的生命。

游戏有: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充分表现自我的自由活动――本体性游戏,幼儿教师根据启蒙教育需要组织的教学活动――手段性游戏。

本体性游戏:幼儿按自己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本体是游戏,有潜在的、可能的启蒙教育因素,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外的目的,是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其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创造。它是重过程轻结果,是非功利的、没有外部压力的活动。

手段性游戏:幼儿教师根据启蒙教学目标组织的游戏,活动本体是启蒙教育活动,有游戏体验和游戏般的乐趣,其本体并非游戏却体现了游戏特征的启蒙教育,以游戏为手段服务于特定启蒙教育目的和任务,有一定的功利性,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有对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考虑,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

本体性游戏和手段性游戏的本体特征都可以成为游戏,也可以成为教学,手段性游戏本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是启蒙教育的游戏化。

4 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是人学习发展的一个开始点,是决定人未来选择与走向的一个开始,教育内容、方法与教师的教学素质、个人科学素养直接关系,对于幼儿来说无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无能力深入事实与社会,处于被爱、被照顾、被关心的时期,也是学习与发展生存能力开始的时期,幼儿启蒙教育应认真、审慎地对待。

寓教于乐作为教学游戏化这一启蒙教育原则时,依据游戏和启蒙教育的内在联系在执行时有很大的偏差,同时对探索、学习游戏与启蒙教学之间的关系看法不一;同一活动由于活动主体的体验不同,其概念的内涵会有两面性和交叉性。学习就是游戏还是学习可转化为游戏?启蒙教学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游戏化?探索有自发和诱导探索,学习有发现式和接受式,游戏有本体性和手段性游戏,启蒙教学有启发式和灌输式等,这些概念交叉关系根据不同的内涵,游戏和启蒙教学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

游戏与启蒙教学的相通是启蒙教育的游戏化,即幼儿教师利用启发式的启蒙教育手段,有目的地诱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从而让其发现知识,表现游戏和启蒙教育的结合、游戏和启蒙教育的转化。游戏和启蒙教育结合指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幼儿自主的游戏活动和幼儿教师指导下的启蒙教育活动的相继关系;游戏是启蒙教育的先导,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经验后启蒙教育将成为在这些具体经验基础上的理性升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游戏是启蒙教育后继活动,启蒙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新知和技能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和灵活运用,以获得充分的发展。

游戏和启蒙教育的转化是指幼儿教师在启蒙教育目标控制下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幼儿教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压力为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5 游戏与启蒙教育的结合

游戏与启蒙教育既独立又统一,就本质来说游戏和启蒙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启蒙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幼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启蒙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启蒙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启蒙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就活动方向说游戏和启蒙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从目的来看,游戏的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其每一方面的发展又含有众多的内容,囊括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启蒙教育目的是将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体、智、德、美各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游戏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启蒙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过程,两者在终点上达到一致,即游戏和启蒙教育的结果都是幼儿的发展。

从内容来看,游戏自发探索过程中所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知识经验,创造表现过程中想象、构思操作,运动过程中动作技能、平衡协调力,游戏规则的内过程中对规则的理解、遵守和用规则进行同伴协作、交往等,正是体、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出现启蒙教育领域的游戏形式:与美育有关体现造型想象的结构游戏,与体育有关体现肌肉动作技能的运动性游戏,与德育有关体现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与智育有关体现手脑并用和解题能力的智力游戏等;正是游戏内容与启蒙教育内容的一致性,才有游戏服务于启蒙教育的可能性,才有据游戏特点设计的幼儿启蒙教育教案。

总之,幼儿的发展是游戏与启蒙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启蒙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启蒙教育必须谋求游戏与启蒙教育的完美结合。

6 游戏与启蒙教育的升华

幼儿教育如何实现启蒙教育和游戏的升华,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启蒙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升华,主要体现在对游戏要启蒙教育化和启蒙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启蒙教育化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提出的,目的是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启蒙教育的服务功能;落实用启蒙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启蒙教育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幼儿的发展符合启蒙教育的方向。

启蒙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启蒙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提出的,目的是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强制压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落实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启蒙教育活动,在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游戏和启蒙教育诸多特性能使幼儿得到发展的无意收获,关键在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所导致的活动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游戏收获是幼儿主动活动的结果,启蒙教育得到发展在于教师和幼儿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启蒙教育过程也能升华为幼儿主动活动的过程,这就是游戏与启蒙教育的成功结合。

7 启蒙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本体性游戏和手段性游戏两者构成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为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必须重视这两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不同价值,保证这两类活动在幼儿园的和谐开展。

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虽没有发展的特定指向,但它却凝聚着发展的全部趋势,经常开展此类活动,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幼儿园必须给予幼儿以充分开展这类游戏的机会。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活动,能让幼儿学到要求其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促进幼儿按一定方向发展,幼儿园以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或者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游戏般的体验极其重要。

让幼儿在游戏中进步,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就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事物、结交新朋友,进而提高自己认知客观世界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储备能力。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等待、独立、合作、公平、自治、诚信等最基本的美德。

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快乐的情绪可以给孩子带来欢乐和幸福,忧愁的情绪会给孩子带去苦闷和痛苦。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教学游戏化活动要变得有更能吸引幼儿,让他们在有趣的、快乐的活动中获得发展。通过在游戏中的活动幼儿不仅感受到在游戏中的快乐,同时也感受到在游戏中与同伴交流的快乐。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它可以给幼儿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甚至更多……

结束语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教师把启蒙教育与游戏结合起来,在游戏中能给孩子带来启发,带来新的认识,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与幼儿一起生活、游戏的行为都将影响着幼儿,对于幼儿的性格有着很好的塑造作用。

幼儿启蒙教育是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课题,游戏在启蒙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启蒙教育也是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起点,是幼儿通向人生道路上第一个驿站。

参考文献

[1] 《婴幼儿早期教育全书》―――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 2012年8月全国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教育教研》杂志第4期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幼儿教育;情感

一、音乐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一)在歌唱中提高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学习可以促进幼儿的记忆力的发展。每个孩子观察、储存知识、建立印象的质量和能力是不同的,他们从记忆中提取一个完整的文学诗词或是文章文选是很不容易的。在他被动接受地这些信息和他主动重现的这些信息之间有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当给歌曲加入旋律节奏,就可以很容易的唤起幼儿对整首作品的记忆,在一首首的歌曲积淀中,幼儿就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这比一般让孩子死记硬背有效率多了,这就是歌曲形成记忆的特点。

(二)在音乐游戏中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音乐游戏中让孩子利用任何曲调即兴编词与伙伴们进行交流。当儿童自己不在外界的辅助下,即兴的哼唱出旋律的时候,是在幼儿的大脑中已经储存了曲调的基础上,凭着幼儿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想象力,思考创造出新的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然而这种想象力的建立又促进了幼儿的创造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快乐。

(三)在音乐活动中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

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中,每个孩子的知识储备是不同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在孩子们之间就会产生智商和情商的差异。有些孩子显得更加聪明伶俐,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比一般孩子的知识储备要多;有些孩子显得呆笨迟钝,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比一般孩子的知识储备要少。当孩子们参加集体的音乐活动的时候,幼儿之间会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交流和影响,同时这也是孩子们进行知识储备交换的过程,在无形之中孩子们就会增长知识、提高交流能力等。通过歌唱、音乐活动和音乐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进而促进了智力发展。

二、音乐能够促进人格健全

幼儿的启蒙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幼儿早期是健全人格建立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关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幼儿的行为举止、知识技能、思想态度、情绪情感等等,都要在这一时期打好基础。只要在这个时期起初打得好,那么,就可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在音乐欣赏中促进人格健全

音乐是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语言,因其特殊的功能,它可以调节情绪、舒展身心,欣赏音乐作品可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欣赏来净化幼儿的心灵,美化幼儿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心理品质。

(二)在音乐学习中促进人格健全

在音乐作品中,涵盖了美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等非常好的内容。幼儿在学习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学习了音乐作品中所涵盖的内容。在长久的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文化素养、行为举止、态度素质就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这就达到了音乐教育在对幼儿的全面教育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音乐教育在它特有的功能的支撑下,能够让幼儿体会到音乐作品或音乐形象想要表达的意境,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对幼儿在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疏导幼儿良好人格发展。考文献:综上,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学习可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音乐能够促进情感表达

在整个人生阶段中,幼儿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和变幻无常的。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平衡幼儿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

(一)在教学中促进幼儿情感表达

在课堂上,教师不用给孩子解释太多,赋予音乐作品一些思想、态度等等。只有让孩子们自己欣赏,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稍加引导就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孩子们的应变能力。那么,孩子们就自然、毫无困难地学习了情感的表达方式,还培养了他们的幽默感等。

(二)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的情感表达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绘本 阅读推广 儿童 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且能使儿童获得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如何让儿童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项长期任务。绘本书装帧精美,图书页面富有童真意趣,极富艺术性和渲染力,文字简洁流畅,易于理解,是符合少年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优秀图书品种,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阅读推广是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的重任,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利用绘本开展儿童早期阅读启蒙教育工作。

一、绘本概说

17世纪,绘本诞生于欧洲,20世纪30年代,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70年代,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21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在本世纪开始,绘本逐渐被国内关注,因其对儿童阅读的良好启蒙作用被众多家长和儿童接纳和喜爱。美国绘本大师芭芭拉•库尼(Barbara Cooney)这样定义绘本:绘本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能存在。

绘本是一种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种类丰富、设计独特的书籍形式,是以艺术表现及图像诠释完成的儿童图画书,以图画的艺术技巧、以儿童读者为诉求对象,以图像诠释主题、概念、情节、角色和情绪氛围等。这种形式不同于连环画、动漫图书或看图识字等的儿童读物。绘本以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图画的精致完美,想象和夸张,富有童真和童趣,极具艺术观赏性,绘画绘本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前后呼应连贯地表现一个主题,文字语言生动,简练优美,绘画与文字配合相宜得彰,有一种互动的协调关系,有的绘本甚至不用文字来表现,儿童依然能理解读懂。绘本版式精到唯美,封面、扉页、下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整体。绘本在发达国家的家庭已成为首选的儿童读物。

二、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

阅读活动是人类从文献中获得信息与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生理过程与心理过程,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早期阅读教育指0~7岁学龄前的阅读启蒙教育,指在学前阶段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读物,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度,对幼儿的思维语言想象个性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早期阅读教育提倡从零岁开始,甚至有的提倡在胎儿期通过母亲给胎儿阅读进行胎教。5~6岁是培养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孩子潜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早期阅读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减少阅读障碍的发生,认知与人交往和和融入社会的技能,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人类早期阅读是从阅读图画开始,慢慢地发展为阅读抽象的文字。儿童的阅读认识发展过程与人类的阅读进步历程十分相似。阅读作为人的一种认识能力,需要后天进行教育和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这一时期是对阅读行为的认知、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兴趣的起始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依赖于他人;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大脑对具体形象图画所传递的信息反映,相对于抽象的符号文字比较敏感,对色彩艳丽的图画感兴趣,表现为喜欢看电视广告内容,动画片、图画书、玩玩具等;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识字有限,图像相对于文字或其他抽象符号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它能优先唤起人们视觉神经的感知,并保持长时间的记忆,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易于理解;身体的各种器官和神经系统处于一个快速发育时期,语言表达、行为动作、思维能力等的差异性明显;且儿童往往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容易转移,阅读兴趣不能持久,阅读时间较短;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行为上缺少自主性,对图书的思想性无识别意识和能力,阅读倾向易受他人影响。

三、绘本与儿童早期阅读启蒙

1.与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

绘本以图为主的呈现形式使它比文字符号更加直观,表达的系统更符合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既能直接呈现世界图景,又能解读、揭示图景的意义,顺应早期儿童表征、理解的特点。绘本的普及能让儿童能够更早、更自主地进行阅读活动,同人类的累积性智慧对话。让儿童从中汲取生活智慧,开发智力,认知世界。

2.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绘本属传统纸质文献,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电子书的阅读方式须要借助于电脑、电视、DVD等机器介质。儿童时期是人心理和生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时间与电脑、电视等电子介质接触,会影响儿童的生理健康,所以,传统纸质文献仍是他们阅读的首选。

3.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儿童养成阅读习惯

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儿童的阅读习惯需要依靠精心的引导与培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绘本特有的趣味性、图画的丰富的色彩,想象和夸张能有效地吸引儿童对图书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让儿童在阅读时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油然而生,有助于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

4.题材丰富,有助于儿童情商和智商的发展

绘本的题材内容包罗万象:日常生活、哲思名言、经典故事、人物传记、心灵感悟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儿童情商和智商的发展。

5.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绘本阅读在把孩子带入夸张的想象、丰富的美好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让孩子的想象力在阅读中跟随故事情节一起飞舞,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绘本是符合幼儿阅读的书籍形式,极适合用于儿童早期阅读启蒙。公共图书馆应重视绘本的导读工作,加强馆藏绘本资源建设,把优秀的绘本书推荐给读者,利用绘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亲子共读、讲故事、情景剧演出、用图画故事,等等,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让儿童制定正确的阅读目标,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使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牟群英.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

[2]廖连生.儿童阅读心理探析及其教育策略[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27-29.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一)阶段的划分与要求

(二)训练的主要手段与方法

1、儿童的启蒙训练是他们接触乒乓球技术的开始。此时儿童尚不能依靠其本身的手、步法调整正确击球,为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必须在训练中采用“喂”球的方法,用适当的力量把球供到学员按技术动作要求击球的最适当的位置。“喂”球主要采用成人陪练方法,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和水平的提高,“喂”球比例逐渐减少,而转入“抢”球阶段。“抢”是指抢位,提高下肢步法的灵活性和手、步法结合能力。第三步是“对打”通过教练“喂”,学生“抢”,巩固手法,掌握步法,水平逐步提高后,必须提高“对打”自练的能力。

2、儿童的早期训练必须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结合乒乓球运动规律进行。我们认为采用多球训练和竞赛训练法效果较好。

(1)多球训练。在运动员人数多,教练力量较少,训练时间有限条件下,为了达到提高练习密度和训练质量,采用多球训练是有利的。从儿童兴奋过程超过抑制过程,注意力容易分散,疲劳产生快又恢复快的特点,在他们精力集中时间内采用多球训练,增加密度是有效的。在对儿童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喂”球要根据对方水平情况掌握难度,特别注意送过去的球要尽量符合实战中的球性,为此,教练员必须提高供多球的水平技巧。

(2)竞赛训练。这种方法结合儿童不甘落后的好胜心理,可以提高兴趣,使精力集中,每球必争,提高训练效果,并能结合实战。可根据训练的不同任务、采用各种形式专项和综合比赛。如,单一技术革新、结合技术、单个战术、综合战术,定时、定点、记数、计分、追赶分、净胜分等不同方法的比赛。

(3)身体素质训练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基本动作建立的快慢和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儿童时期必须打好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采用以游戏为主的方法,可使儿童兴趣浓、情绪高,更好地达到训练的目的与要求,同时对调节训练也起积极作用。

(4)提前儿童早期训练开始时间,必须考虑到儿童的身高和使用球台问题。身高不够的儿童使用标准球台会使技术动作出现毛病,采用68厘米高度的球台有利于儿童正确动作的建立。随着儿童运动员身高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所使用的球台标准不断提高。

(5)管理教育是抓好儿童早期训练的重要一环,一个对乒乓无知的孩子开始训练,教练员不仅仅抓技术训练,大量的启蒙教育工作首先得跟上去,为此,对于这些原始材料,即要进行生动形象的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小球迷,自觉地勤学苦练,又要从小抓好组织纪律性,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锻炼意志。培养为国争光,勇攀乒乓球世界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三)值得探讨的问题

为了抓好儿童的早期训练,我们在训练中有以下几个实际问题需要探讨:

1、一位教练抓几个儿童为宜?儿童训练管理、教育工作比少年和成年要费力得多,要打好一定的思想基础,才能抓好专项训练。一个教练员抓多了队员照顾不过来,抓少了气氛不好。儿童训练起伏大,抓好了可出尖子,抓得不力则前功尽弃。我的看法是:一位教练员抓四到六名儿童为宜。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面对户籍制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多数作为父母的进城务工农民只能让子女长期留守在农村,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为未外出务工父母的一方,或为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为儿童父母的同辈亲戚、朋友等。学习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道德及行为等诸多问题之一,很多学者早已对其进行了关注和研究,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还处于实地调查及对调查数据的简单分析阶段,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一些一流大学,来自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少,我们在研究中认为根本原因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问题,笔者对此作探索与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构成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在完成某种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本领。它包括完成这种活动的具体方式及完成这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点。所谓儿童学习能力,是由一定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成的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能力。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曾说:教育不是教育你成功干什么,是教你更会受教育,教你学会学习。学习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对学习的成功极为重要。构成儿童学习能力的基本因素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等。其中观察力是学习能力的最基础因素,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因素,而思维能力是核心因素。毫无疑问,学习能力受上述各要素的直接影响。

观察能力是对某种事物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观察能力强的人,能够迅速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和本质,获得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为认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提供科学依据。许多科学家的成就同他们的观察能力是分不开的,如青霉素就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1929年经过反复观察有所发现而发明的。有的学者说,养成观察的习惯比拥有大量的艺术知识更为重要,此话并不过分。

思维能力强的人表现在学习时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作出假设,并努力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一般说来,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同其他知识积累一样,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感性认知能力,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二是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三是鉴赏性理解能力,即评判能力。能对文章认真评析,考查其真实性,判定是非曲直。四是创造性理解能力。读过的东西经过思维的过滤,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能因此生出新意。

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能力。书写能力应该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指字要写得漂亮、写得快、写得准确;二是指文章要写得好,通常的评价就是要有文采。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这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五要素,这五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作用。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在儿童早期对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这五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第7篇

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应该把握好早期儿童和音乐教育这两个词的内涵。早期儿童音乐教育虽然属于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但是其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

一、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

理论上分析,0~6岁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广义的,本文认为应该包括幼儿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以及家庭音乐等,但具体的学习目的、内容与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略有差别,关键是由早期儿童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建立在年龄基础上的早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音乐学习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局限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述了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皮亚杰认为人类是通过认知来有效适应环境的,人类的思维以表征行为和动作的图式进行组织,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交互作用,使个体得到发展。因此,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早期儿童主要包含在前两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儿童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感官和肢体动作感知外部世界。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学习首先从聆听音乐入手。因此我们必须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响环境,这包括他们的歌声、器乐声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以便儿童积累初步的音乐听觉经验。

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特点是伴随语言发展,储存了各种表象,可以用符号进行思维,促进了想象的发展;以直觉思维为主,没有建立守恒,儿童跟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仍以感官为主。因此,同样要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引导儿童辨别各种音乐要素的差别,同时辅以可操作的玩教具(打击乐器、节奏图谱等),便于儿童多感官通道参与学习音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早期儿童仍然处于感官学习的阶段,因此其音乐教育也要以刺激感官为主,丰富他们的音乐感性经验;并且充分利用身体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将身体动作和音乐有效结合进行音乐教育。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则是需要的。”①因为“一种音乐教育的哲学为我们的专业生活提供了基础,既解释了其作为一个领域的价值,也指导着我们的行动”②。音乐教育哲学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的看法或者说是音乐教育的观念,一般包括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看法。当前主流的音乐教育哲学是雷默的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和埃里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两种。雷默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埃里奥特则反对雷默的观点,认为其割裂了感知与创作的联系,提出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强调音乐教育的实践,主要探讨聆听、表演和音乐表演本质间的关系。

作为音乐教育分支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我们无法完全抛开这两种哲学的争论,但正如埃里奥特本人所说的“没有绝对正确的音乐教育哲学”。那么,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何去何从?早期儿童的特点可以指引我们选择合适的哲学观。美是必然存在于音乐教育中的,我们不可否认审美是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但面对倾向于用感官和肢体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儿童我们也不排斥实践。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最好的证明,其中关于艺术领域是这样说明的:“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③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

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决定了早起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独特性

美国音乐教育家EdwinE.Gordon在其著作《AMusicLearning Theory for New bornand Young Children》中强调,音乐启蒙教育要早,最好从0岁开始,他通过对18个月前儿童的音乐教育研究,他坚信音乐学习是有关键期的,除非在5岁前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建立音乐学习的基础,否则后续将无法弥补。

蒙台梭利强调幼儿的音乐教育是启蒙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及早对早期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我们一直强调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也并非为了把早期儿童塑造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希望播下“音乐的种子”,为早期儿童奠定初步的音乐学习的基础,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提升他们音乐欣赏和创造力。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独特性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情感的艺术,我们相信音乐学习必然是由音乐感受与体验开始的,这是早期儿童进入音乐的必经之路。因此,基于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其提供丰富他们的音乐感受和体验,科学合理地引导他们正确理解音乐。从而提高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据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音乐教育。

1.营造音乐感受与体验的环境

早期儿童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地、不是自发地、不是通过天生素质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而主要是决定于后天环境的学习。EdwinE.Gordon强调18个月以前的儿童就应该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广泛地接触音乐。

2.音乐律动

通过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已经知道早期儿童的发展是动作在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早期儿童用肢体动作对音乐的反应更早一些。这也是什么我们不排斥实践的原因。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中最重要的要素且和生活密切关联的是节奏性的动作”④,据此我们认为音乐律动是适合早期儿童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贯穿早期儿童发展的始终。

3.歌唱

歌唱是人的天性,柯达伊说过,歌唱属于每一个人。当然最关键在于早期儿童动作发展的同时语言也在逐渐发展,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我们应该像对待语言学习一样对待音乐。随着早期儿童语言从辅音、元音、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营造音乐的环境,鼓励他们随着音乐哼哼或者喃喃发音,EdwinE.Gordon认为早期儿童越早开始音乐的喃喃发音,将来就越有可能获得音乐感。因此说唱活动是更适合早期儿童的一种歌唱方式。

4.探索音响和乐器演奏

早期儿童主要用感官来认识世界,其中听觉作为一种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通道,在早期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2岁前,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感兴趣,并喜欢通过探索敲击玩具、用品等发出各种声音。乐器演奏是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重要方式,符合他们的兴趣,是他们很好的音乐体验,有助于培养早期儿童的音乐节奏感。

综上所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这主要是由早期儿童身心特点决定的。而通过对音乐教育哲学价值取向分析,我们发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音乐家,而是接触、感受、聆听、表现音乐的独特个体。因此,对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这可能跟我们对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期望值不高有关。

三、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其独特性

在早期儿童的空间尽可能地提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乐教育内容。

(一)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经验

如何为早期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他强调“环境中的发展”,并将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划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组成的嵌套模型。微系统主要指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是两个以上的微系统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外系统是个体没有参与,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比如社区,宏系统:基于上述三个系统的社会文化环境。

因此我们要构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环境,需要从家庭和幼儿园(早教机构)、家园沟通、社区音乐(区域音乐)以及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入手,整体联合为早期儿童音乐创设丰富多样的音乐接触的环境,使音乐生活化,以此唤醒早期儿童对音乐的敏感性,提升他们的音乐感受力。

以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为例⑤:

首先,引导幼儿感受、发现和欣赏周围环境中的各种音响,培养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倾听兴趣和倾听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倾听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风声、雨声,汽笛声、火车的隆隆声等)及各种打击乐器的声音。

其次,创设丰富多样的日常音乐活动。可以是无意识地听,将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进行音乐律动和即兴创作表演;也可以是有意识地专注于音乐的活动,例如音乐歌唱、音乐欣赏等。

最后,创设幼儿音乐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设置丰富的音乐区角活动,引导幼儿能够较长时间专注于某一音乐活动。

(二)提供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机会

首先,处于动作发展敏感期的早期儿童,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律动的乐器――身体,探索、尝试、发现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以音乐节奏为媒介将身体动作和音乐联系在一起,产生丰富多样的音乐律动活动。在节奏活动中创编动作,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并注明是哪种动物,让幼儿用走路、跳跃等动作表现这种动物。其他的一个或多个同伴可以根据动作的节奏敲打乐器或拍手,并让大家猜一下你装的是哪种动物。

其次,为早期儿童多提供歌唱表演的机会。幼儿在歌唱时,创编动作并表演,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有限,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周围的环境,通过让幼儿观察周围生活,认识更多的事物,丰富其感性经验,了解生活,有利于动作更加形象逼真。

最后,乐器演奏。乐器演奏主要是打击乐器,例如大鼓、铃鼓、沙槌、三角铁等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还有固定音高的琴,例如木琴、钟琴、定音鼓。

在音乐律动和乐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早期儿童而言大肌肉动作先于小肌肉动作,精细动作相对弱一些,因此在乐器演奏时注意选择适合他们身体活动特点的动作进行。

(三)激发早期儿童音乐创造的兴趣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需求,具有创造的潜能,他们也喜欢创造性的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利用节奏进行创编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给幼儿提供一些节奏乐器,或者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的简易节奏乐器,并教给他们正确的用法,让幼儿用这些乐器为歌曲、诗歌、歌谣配伴奏;让幼儿熟悉基本的节奏型,如2/4拍等,并用不同的节奏型朗诵诗歌、古诗;还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型来做一些节奏游戏⑥。

创造性的提高有赖于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创造性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生活的点滴为早期儿童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音乐体验,为幼儿音乐的创造性奠定基础。

本文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现早期儿童本身的独特性,逐层分析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期望带给早期儿童更好的音乐教育。旨在通过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从最简单的音乐要素学习,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经验,采用适合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启蒙早期儿童的“音乐种子”,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注释:

①[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②[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④Rae.Pica,著.王惠姿,译.0-8岁婴幼儿肢体动作经验与教学[M].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2-6.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学前教育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1-02

一、引言

民族传统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精神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价值的取向,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了民族的饮食习惯、衣着特征、住宅特色以及文字、文学、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进步的产物[1]。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在几千年的物质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智慧是我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随着经济与科技空前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当代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依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历史反复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不能摒弃民族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否则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缺少主心骨和向心力,就会出现道德危机,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引导国民的教育、学习和生活养成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2-4]。

由于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传统文化对国民的性格、情操、品质、伦理道德的培养具有较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具有较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学前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原则和方法有“蒙以养正”“早喻教”“严慈相济等[5]。随着当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学前教育方法,常见的如启蒙教育、中英文双语教育等。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作风、习惯、道德品质的严惩具有细微的感知和影响作用,因此,学前教育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在生活日趋富裕的时代,人们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从小看大,三岁至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用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学前教育的启蒙,进行伦理道德规范,在学前教育中强调礼貌养成,促进幼儿养成好的作风品质,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端正志向,向善背恶。本文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及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实践应用,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设置,促进学前教育中伦理道德规范的养成和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形成,严慈相济,教爱相辅,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学前教育在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中扮演中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然而我国的学前教育还处于摸索发展角度,对学前教育的内容配置、课程设置以及教育体系、学前教师的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的欠缺。学前教育是先进的科学的成果逐步融合的结果,学前教育主要原则和方法是建立在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基础上中国传统学前教育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建立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比如在学前教育和启蒙教育中,引入《三字经》、《弟子规》等课程的学习,就是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养成。可见,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存在着指导性建设作用的关系。

首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的根基,而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在学前的幼儿教育中,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使得幼儿在古韵古色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的仁义大度以及伦理道德,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汲取东方传统伦理的精髓,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的养成,尊老敬长,蒙以养正,乃圣功也。促进幼儿养成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接受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

其次,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大学衍义补》中指出:“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谨其所感”,他认为,“教小儿当以正”,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得幼儿养成基础的道德准确和道德规范,通过本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培养幼儿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

再次,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原则等方面具有规范价值和作用。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规范,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悬系,按幼儿发育阶段提供合理的教育计划,指导学前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的实施原则的形成,构建治家教子的典范。

三、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学前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学前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在幼儿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父子至亲,相责离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义也”,指的就是通过学前教育建立以德治国,忠孝为本的本位思想,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学前教育内容安排,在学前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原则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对道德教育、养成教育和习惯教育,教以诚实,勿使欺妄,辅以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根据“幼仪”“童子礼”之类的要求,使得幼儿能够在学前教育中学到端正志向、向善背恶、行善积德的思想品质。在学前教学中,尊老敬长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辩录》中也称:“教子须好似一身率先”,提倡幼儿早期教育中要养成童孺之时,元气未漓的理念,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通过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引《易经》称:“正其本,万物理。失主亳厘,差之千里。”民族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强调伦理本位,以德治国,忠孝为本,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在学前教育中,在人生的底色教育中促进孩子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品质的养成和提升。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中,使得在人生的启蒙教育角度让幼儿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以审美的艺术教育培育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逐渐形成优秀的精神价值追求。

四、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中国已经发生文化转型的重大历史演进中受到严重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学前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使得中华儿女在人生的品格和血脉中饱含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意识到民族文化在培育我们下一代的民族精神时的重要意义。在学习、研究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在学前教育的高等教育培养中,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民族文化的表达到文化形式的审美演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从学前教育阶段传递给我们的受教育者。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具有较大的价值和重要性,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形成生生不息的动态理解,促进国民品质素质的提升。高师学前教育是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摇篮,通过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带领出一支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在学前教育中实现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巨大,因此,在高师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育体系配置中,需要纳入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在于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通过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使得幼儿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幼儿时期是形成性格人格,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幼慧”“少成”的典型,在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配置中,注重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使幼儿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建设,提出“寓教于乐”,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也。

五、结束语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在几千年的物质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智慧是我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当代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依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采用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学前教育的启蒙,进行伦理道德规范,在学前教育中强调礼貌养成,促进幼儿养成好的作风品质,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端正志向,向善背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中,使得在人生的启蒙教育角度让幼儿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通过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指导学前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的实施原则的形成,培养优秀的高师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求知导刊,2015,1:16-17.

[2]刘亚明.善与可能的善:从古典政治哲学到现代政治哲学的嬗替[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52-57.

[3]施雪华,李凯.伦理本文为与理性精神:中西政治哲学之价值取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0(1):29-35.

[4]林存光.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纲――一项基于中西比较视角的审视与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139-143.

[5]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