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体化教学案例

一体化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案例教学;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对我国工程教育特别是机械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具备机、电、控制、信息处理等多学科融合的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复合型人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涉及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是该专业所有专业课中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后续的教学环节为毕业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任务是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分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机电系统要求的功能。因此,该课程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所修其他课程的联系,建立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思维体系,培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机械系统设计、传感器测试、电机与驱动、微机原理与接口、微型计算机控制等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相对独立,课程自身的理论体系不突出,缺乏整体感。另外这些教学内容中的有些内容在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微型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均有所涉及,极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给学生一种重复教学的感觉,从而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在实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以实现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各异技术融合为目标,以实现闭环运动控制系统的伺服性能为出发点,以系统接口设计为主线,以案例教学为教学手段将以上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1][2][3]

一、绪论教学案例设计

绪论部分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关键部分,该部分对于学生理解本门的课程的特点和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该部分主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组成、设计方法以及接口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数控车床与非数控车床两个案例在结构、功能、优缺点上进行对比,机电设备与非机电设备的区别在于增加了大脑“控制器”和神经“传感检测单元”,从而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精度和效率等。通过数控机床、机器人、AGV小车、数控雕刻机等案例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强调控制器和传感检测单元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接口连接,通过机械接口(联轴器、传动机构等)、电子电气接口(A/D、D/A、放大器、光电耦合器)、通信接口(232串行口、USB、以太网接口等)、软件协议接口(TCP/IP协议、USB协议等)等案例,讲解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运动、能量、信息传输变换中的作用,强调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接口将各异技术集成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功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方面,主要强调当前“机械功能电子化,电子功能软件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伺服电机变速代替变速箱,无刷直流电机代替传统电刷直流电机,电子表代替机械表,电子秤代替机械秤,高能束加工代替刀具切削加工等案例讲解机械功能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及带来的优势。通过软件PID控制算法代替硬件PID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PLC代替逻辑继电器电路,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代替专用芯片等案例讲解硬件功能软件化的趋势及优势。通过以上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带来的优点。在绪论部分实施案例教学,可以避免相关知识点的填鸭式和说教式教学,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功能、设计方法等知识点的认识。

二、机械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由于教学对象是机械专业的大四学生,多数学生一看到“机械系统设计”这个标题就感觉这部分没有新的内容,认为该部分内容是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的重复,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非常简单,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讲。恰恰相反,机械系统设计是机电一体系统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因此,在开始讲解这部分内容前,应该首先点明机电一体机械系统设计与普通机械设计的区别,提高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该部分首先通过如图1所示的机械一体化系统中典型的闭环控制系统,说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与非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是微型计算机控制的闭环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机械系统设计时必须要考虑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惯性、刚度、摩擦、阻尼、传动间隙、固有频率)对闭环系统伺服性能(快速性、稳定性、准确性)的影响。基于这一区别,展开讲解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对闭环系统伺服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从机械系统设计的角度提高整个闭环系统的性能。机械系统设计部分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传动机构设计,通过齿轮传动案例中的间隙、刚度等对伺服性能的影响,说明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该尽可能缩短传动链,提高闭环伺服系统的性能,并以伺服电机变速代替传动机构变速、直线电机、力矩电机、电主轴等作为缩短传动链的案例;只有当电机与负载不能匹配的时候才考虑使用传动链进行力矩、速度、转动惯量的转换。齿轮传动链设计部分包括最佳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级数的选择、传动比的分配等,这三部分内容的讲解都围绕提高伺服性能为根本目标,重点讲解最小转动惯量原则、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分配传动比。为了区别机械设计,本部分除重点讲解齿轮传动链设计外,还通过数控机床旋转进给工作台、A/C轴双摆角铣头、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等案例讲解了双导程蜗杆蜗轮传动结构、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的各自原理以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三、计算机测控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计算机测量控制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它负责采集机械部件的运动信息,并与给定值比较,生成运动控制指令。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微机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均有涉及,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将传感器、伺服电机、工业控制机结合起来,以工业控制机为中心,以接口为桥梁,将相关内容通过案例整合在一起。首先简单介绍增量式旋转编码器、光栅、感应同步器等位移测量传感器的位移测量和辨向原理,由于上述传感器直接输出相位相差90度的正弦信号,因此随后重点讲解传感器的接口电路如何对正弦信号处理获得相位相差90度方波信号,以及如何完成变相细分等功能。在控制电机部分,重点介绍了步进、直流、交流电机的功率驱动电路,如斩波恒流功放电路、PWM原理、SP-WM原理等,比较了三种电机在扭矩和功率输出特性上的不同点。最后以8051单片机为处理器,使用Proteus软件设计了教学案例[4][5],涉及位移传感器测量接口电路和D/A转换接口电路,PID数字控制等知识点。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各异技术相融合的系统,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最后一章,以电脑刺绣机为设计实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设计需求综合应用机械系统设计、传感器测试、电机与驱动、微机原理与接口、微型计算机控制等各方面知识来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如图2所示,刺绣工艺的动作包括绣框在x、y两个方向的直线往复运动和绣针在z方向的连续上下往复直线运动,通过这两类运动的配合和刺料机构的作用形成线迹,绣框在x、y两个方向的移动距离决定了线迹的长度和方向,绣品由线迹的集合构成。绣针在织物上方时,绣框沿x、y两个方向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当绣针自上而下落到织物表面时,绣框停止移动,在刺料机构的作用下即完成一针线迹的动作。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几个功能要素,电脑刺绣机由微机控制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移框步进电动机及主轴电动机(驱动与执行单元)、x、y、z三个方向的传动机构及刺料机构(机械传动单元)、针杆位置传感器(传感检测单元)、220V单相交流电源(动力单元)、机架(机械结构单元)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接口组成。由刺绣打版机输出的刺绣花样数据保存在电脑刺绣机的EPROM或磁盘中,电脑刺绣机的工作过程如下:控制微机启动主轴运转,由刺料机构带动旋梭和针杆运动,微机从刺绣花样数据文件中顺序读取每一针的x、y相对位移坐标,根据坐标数据通过两个电机的协调运转驱动绣框在平面内进行移动,微机通过读取针杆位置检测器的信号使绣框的平面移动与刺料机构的运动相互配合。电脑刺绣机设计参数的计算主要包括x、y、z三个方向运动件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的计算、结构参数计算以及品质参数、环境参数和界面参数的确定。运动参数计算主要包括主轴转速范围的确定、绣框位移计算、绣框位移与主轴转动的运动配合、绣框运动速度计算、主轴转速计算、x、y步进电动机工作频率及传动比计算、移框加速度计算等;动力参数计算主要包括刺料机构驱动功率计算、移框步进电动机驱动力矩计算等;结构参数计算主要指刺绣机工作台面的长、宽、高三个方向尺寸的计算及机头头距的计算;品质参数主要包括系统可靠性、传动精度等;环境参数包括工作电压、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等;界面参数则用于表征机器的人—机对话方式和功能。系统各部分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连接,主要的接口包括微机系统前向通道与各传感器模块的接口以及微机系统后向通道与各功率驱动模块的接口,各接口通过采用光电隔离技术防止外部模块对微机系统的回馈干扰以及防止强电信号对微机电源的干扰。尽管电脑刺绣机由微机对刺绣工艺实行全面控制,但刺绣过程会出现断线、断针等随机因素。为保证刺绣工艺的准确进行,系统必须对针杆位置、绣线通断状况、绣框极限位置进行实时检测,因此,系统必须包含绣针布上布下位置检测、针杆最高位置检测、断线检测、绣框越界检测等传感检测模块。各传感器模块与微机系统前向通道之间需要进行接口设计,另外,微机系统后向通道与电机驱动模块之间也需要进行接口设计。微机控制系统是电脑刺绣机系统的核心,根据用户要求和工艺分析,控制微机除完成用户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花样存储与选择功能、记忆功能、工作状态显示功能、各种进退针功能等功能。微机控制系统设计除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外,还应对控制微机的软硬组成方案进行初步设计。

五、结束语

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特点,围绕机械一体化闭环伺服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实施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普国,孙佘一,陈俊.项目式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83-86.

[2]赵丽梅,李焜.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中案例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3):106-107.

[3]覃金昌,陈志.基于Simulink和GUI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仿真教学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6(5):22-24.

[4]李琦,王基,刘永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100-101.

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页制作;一体化教学;运用

1、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是以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的,通过整合教学大纲、课程、师资、教材、教学设备和教辅材料等教学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教学融为一体的教育教学形式。一体化教学的大纲和课程设置,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实际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师应具有理论讲授与技能操作能力,并具备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硬件设施应当具备一体化功能的教室、实验室、专业教室、实习车间等。

2、一体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2.1课程理论适度化。在专业理论的讲授上要做到少而精,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岗位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

2.2课程内容综合化。有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强各部分之间的衔接,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提高技能水平。

2.3教学模式一体化。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习教学内容有机糅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有的课程及与之相配套的实习课题组合成一个教学模块;一个工种的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教学模块组成,形成有机的整体。

2.4教学教师一体化。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也要求教师应明确专业课题的要求、重点、难点及实习设备情况,根据技能特点编写教案。在独立操作项目的演示和实训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实际,简明扼要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而且作为一体化教师,还应站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材料,并将其及时充实到教学中。

3、一体化教学在网页制作中的运用

3.1培养一体化老师,满足网页制作教学的智力需求

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竞赛和职业考核,或者利用校企合作,组织教师深入有关企业顶岗实训或挂职锻炼,以期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推动其逐步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

3.2建设一体化教室,满足网页制作教学的硬件需求

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训室,是传统网页设计课程的两个教室。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解理论、演示操作,然后学生到计算机实训室进行上机实训。但是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的操作步骤,上机房操作时,学生往往容易忘记,这时就需要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逐一的辅导,不但老师格外辛苦,学生也因等待老师的逐一指导,而白白浪费了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因此,需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为了节约资金,可以对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训室进行一体化的改造。一是将计算机房改造为多媒体教室。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计算机房装备投影仪和幕布,教师上课时,讲授的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利用投影仪对学生进行“现场直播”,学生在观看教师操作的同时,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了边讲边练的目的;二是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计算机上的适时互动。具体说就是,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装设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使教师的计算机能够控制学生的计算机,这样就可以使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在各学生机的屏幕上显示出来,从而实现了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而且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可以随时穿行,从而使知识与技能有效衔接、紧密联系,不仅形象体验,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3.3开发一体化教材,满足网页制作教学的载体需求

目前的网页制作教材大多数偏重于学科体系逻辑结构的陈述,一般就像软件说明书,大多没有实际的典型的案例,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即使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操作实践过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无法准确灵活运用。因此,应该组织教师或高技能人才,编写既能满足学校实际教学需求,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仅要有相关的理论和操作要求,而且要有配套的、典型的,能够体现实际工作过程和情景的案例,从而更贴近学生将来实际的工作。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的关键在于设计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3.1设计的案例必须适应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而且必须典型,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要涵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要围绕案例进行适当的描述和解释。

3.3.2案例要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现实工作过程相一致。

3.3.3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选择或设计教学案例要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3.3.4案例必须要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3.5案例必须具有系统性。课程教学过程所用的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由易到难地编排。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在精心编写教学案例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供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案例习题库,让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网页设计软件的操作技能。[2]例如:在《网页制作》教材中,案例采用班级网站为例,班级网站的各个页面采用不同的布局方法进行布局,页面元素的插入涵盖Dreameweaver的知识点,通过班级网站的站点的建立、上传、布局、美化、完善、更新等,系统地掌握网页设计的知识。在实训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某一企事业单位的网站。

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动画专业 教学案例 电子教材 研究与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4

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995)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告诉发展,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人机交互性、信息的多样化和集成性将是未来教育技术的基础,而动画专业课程所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专业性特点又决定了两者结合所形成的电子教材是对传统纸质教材的一大突破,并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动画案例电子教材引入课堂,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真实动画案例或项目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动画制作各个环节的联系,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极大的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正文

一、动画专业教学案例研究与制作

当代教育的项目驱动法教学法,是教师将实际项目交给学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动画专业的课程在强调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紧贴动画项目制作中的各个环节与模块,因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动画案例,并了解动画团队在制作动画项目中的每一个步骤。

动画案例制作主要学习围绕着项目需求,进行镜头的设计、动画的制作。并如何在有效的在项目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进度,同时强调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材质灯光主要包括场景灯光布置,场景材质调整,场景贴图制作等内容,以实际项目规范要求全程进行指导制作。特效案例制作主要是以在动画镜头基础上,考虑特效制作电脑运行的硬件问题,同时讲解优化制作以及根据需要快速完成效果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技能的同时强调提高效率。

二、动画专业电子教材研究与制作

电子教材不同于一般的文字教材,它涉及到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多门技术的应用,全面反映实际动画案例或项目的制作过程。

1、制作绘画过程的教学视频循环使用

绘画过程教学视频,是通过利用电脑软件,在教师进行实践课教学或绘制动画作品的同时,同步录制教师绘画的过程,记录绘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可以在视频录制完成后反复播放,供学生学习,教师在课上使用录制的绘画视频,用以详细的分步骤讲解绘画过程教学。

2、制作虚拟仿真课件

虚拟仿真课件,是对动画案例制作过程中较重要的环节,如二维动画场景角色的绘制,三维动画模型建立,利用虚拟现实模拟制作过程,并加入互动程序,形成虚拟仿真课件,把讲授内容通过文本、图像、声音、动画、交互形式形象地展现出来,阐述动画原理,并反映较新的动画技术和工艺,具有直观性、容纳信息量大、形象性强、易于掌握等特点。

在制作电子教材及其内容时,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体系上

从动画专业要求出发,从整体上考虑专业的课程设置,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且要求一定的互动性。

(2)内容上

不论什么形式的电子教材,都需要反映现代动画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并选择一些同类别的教学视频,做成专题,形成系列。

(3)互动性

利用虚拟仿真课件,学生采用电脑操控即可了解相应的动画制作流程,而且能很快建立较深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和掌握动画技术与工艺。而绘画过程教学视频,针对动画课程特点,应结合传统教材和动画案例制做成可清晰、流畅播放的视频,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反复观摩学习详细的动画制作过程。

三、动画专业教学案例及电子教材研究制作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1、动画专业教学案例及电子教材研究制作的意义

动画专业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职业所需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社会、行业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同步,突出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作为动画专业的高等教育学院,更加需要贴近实际项目制作的案例作为教材或参考资料,把项目带到教学中去,以严格规范的制作要求制定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始终让教学不脱离实际制作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动画专业人才。本院动画专业成立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项目制作经验,出版和发表了一部分优质的针对与动画各个环节的专业教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诞生了一批高水准的原创动画短片,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教学成果,让更多动画专业爱好者参与到原创项目的制作中来,计划制作一批高水准的动画案例电子教材(如绘画过程教学视频和虚拟仿真课件)将为广大师生与动画爱好者呈献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2、动画专业教学案例及电子教材研究制作的应用前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告诉发展,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人机交互性、信息的多样化和集成性将是未来教育技术的基础,而动画专业课程所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专业性特点又决定了两者结合所形成的电子教材是对传统纸质教材的一大突破,并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随着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作为动画专业的制作技术更新极快,电子教材也将随着动画软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升级。总之,将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动画案例电子教材引入课堂,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真实动画案例或项目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动画制作各个环节的联系,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极大的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高校动画专业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推广和发展动画课堂的教学方法将有利于我国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在动画市场对动画专业人才亟需的F状中,对高校动画专业教学的创新是必要的,而通过对动画专业教学案例及电子教材进行研究与制作,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市场徐需求的教材,从而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专业动画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永卓. 当前高校动画游戏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4(03)

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力训练模式;三级递进;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32-04

自2006年以来,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教学改革思想,突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信息化服务能力;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职业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通用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实施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推行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 研究背景

2004年,我校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回访,并同时开展了市场调查工作。经过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普遍存在:汉字录入速度不快,办公软件使用技巧不多,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事务等问题。针对此情况,我校成立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项目组,开始启动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项目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针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找出了我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项目组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探索,经过五年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通过社会调研,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座谈、问卷、信函、网络等调查形式,广泛调研企事业单位,积极跟踪毕业生,充分了解各种职业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根据调研结果,确立了为专业教学服务,为职业岗位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教学目标。

2)面向实际应用,设计教学内容

项目组提出了构建“实用够用,满足职业基本需要,具备信息技术基本素质”的课程建设方案,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多个通用教学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为教学和学生训练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范本。

3)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案例教学

积极开展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教学案例,按“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讨论分析实操制作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学生边做边学,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实施项目达标,考核综合能力

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围绕一个具体项目,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文本录入、数据分析、排版打印、PPT演示、网络展示等多个任务,考核学生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系统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积极与黄冈市远东公司、市教育考试院等单位合作,学生直接完成合作单位项目,合作单位技术能手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

6)提升教学能力,保障教学实施

教师通过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升教师职教教学能力,定期轮流下企业锻炼,不断增加教师企业工作经历。

通过后续的毕业生回访和市场调研发现,随着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逐步在提升,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在不断加强,用人单位对学生信息化水平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毕业生打字速度不太令人满意,使用办公软件的灵活性不强,使用计算机处理专业事务的水平还有待提升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能力训练模式,建立有实效的能力培养方案。提出了将能力训练分为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构建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把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真实的工作情景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研究理论基础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由单一的灌输式转变为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学手段由传统技术转变为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转变为合并成一体,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式转变为工学结合,开放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扩大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能力。

职业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按照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职业教育的任务,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到更高级的阶段。职业人在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职业环境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反复大量的生产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积累职业经验,才能实现角色的转换,能力的升华。

本研究通过合理设计能力训练模式,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办公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主要特点的工作情景作为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方法,辅助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生产实训等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实际工作情景引导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反复多次的重复和拓展训练,使其“熟能生巧”,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训练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施全过程的技能训练。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熟能生巧的认知理论,将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成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个层次,形成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

同步训练是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时师生同步开展的能力训练,教师通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教师边讲边练,学生边听边做,以教师操作引导为主,学生同步模仿操作为辅,知识和技能贯穿于做的过程中。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境而设计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训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这一阶段是对同步训练的巩固。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学生课后完成的训练任务,该任务较课堂任务难度有所增加,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成相应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个能力训练过程设计成三条线,技能训练任务由易到难,学生通过重复而又递进的能力训练,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开展生产性实训。与校园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长年聘请校外办公业务技术能手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及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加办公自动化业务实习;自己开办文印社,对外承接文印业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轮岗、顶岗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实践

1)比较研究:通过对平行班级进行空白对比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检验能力训练效果。

项目组分别从生物化工学院、建筑学院、商学院2009级学生中各选取了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实验,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比较,认证合格率具有显著差异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2)生产性实训研究:合理设计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效监督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通过真实的办公事务实践环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研究表明,认真参加生产实践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增强,办公软件使用技巧较多。这部分学生多数踊跃参加校内外的各类竞技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3)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三级训练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合理设计每一项基本应用能力的工作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实用性;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时效性。

项目组分别选取了2009级交通学院物流专业、机电学院制冷专业和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专业等三个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项目组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技能训练的学生,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通过技能认证的比例较高。(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5 教学效果

1)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自从在教学中运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至2010年,我校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信息化核心技能竞赛、全国办公软件核心技能世界大赛、大陆地区“极品飞手”计算机录入大赛等赛事共获得一等奖34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53项。与之前相比较,无论是获奖层次,还是获奖质量,都有了跨跃式的进步。

2)出版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案例教材

根据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训练一体化案例教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按工作过程来组织每一个教学案例,以在微机实训室开展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学全过程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为主线来编写教材,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了课程打包教学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借鉴相关院校的成功改革经验,结合我校实际,从2009级学生开始,我校将公共计算机课程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行目标考核,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由所任课班级学生技能考核达标的比例来核定。为了保证公平性,实施教考分离,学生成绩考核借助于第三方的办公软件考核系统来完成。间接地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带动了相关课程建设

本研究提出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有效地指导了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和《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本着“职业活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的教学原则,重构了课程内容,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于2010年建设成校级网络课程,开发出版了一体化的项目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教程》。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显著增强,参加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获湖北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自实施“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以来,学生的数据库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小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万德年.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

[2] 万德年.计算机基础“6+1”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

[3] 万德年.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8).

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课堂一体化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如果要想实现中职教学一体化的高效率,那么就要采用教师、教材、课堂一体化的方式。教师一体化即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材一体化即要根据中职学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宗旨,实施模块化的教材;课堂一体化即不仅要将教学场所设定在教室内,还应该将其延伸到实验室、机房、车间、生产厂房等实践基地。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体化的方法作初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一、教师一体化

普通中学教师对于文化知识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少专业领域的实战经验。如果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师体系来展开教学活动,那么不仅无法适应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无法培养出生产、服务、创新三位一体的高级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实施双师型的教师一体化。第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首先,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的理论方面基础较差,无法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更无法采用正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那么学生就不会高效地学习,从而无法将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以计算机专业为实际教学案例,教师不仅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例如: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历程、用途等,还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应用基础、编程、制图等技术知识。其次,如果教师只懂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少实践技能方面的经验,那么会造成自身纸上谈兵的现象,这样就不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上机学习Flash时,学生不会利用软件创建帧、时间轴,这时就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以便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层次不同,这就导致他们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缺少较丰富的实战经历,那么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教材一体化

普通中学的教材是以文化知识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来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中职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所学专业的技能知识。所以,如果还延续普通中学的教材就无法适应他们的学习情况。将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目的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是中职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教材要实行双向融合模式来编著。教材既要结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采取二位一体的思考方式来有方向性地制定模块化的教材内容。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模块,即计算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其次,有层次化地设定教材内容。根据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第一学年应该以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为主,包括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办公软件的运用、基本系统的理论等;第二学年应该以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的能力为主,包括:3DMAX、FLASH动画、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等;第三学年应该以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知识为主,包括:网络设计、语言编程、数据库等。根据教材的布局特点,教师需要为学生重新分配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此来适应新的教材。

三、课堂一体化

传统的授课场所以教室为主,教师通过讲台上的讲解来为学生传播知识。但是,中职学生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要培养目标,单纯将设施场所局限在教室内,不仅无法适应中职教育的特质,还无法让学生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所以,这就需要将教学场所延伸到编程室、计算机机房、公司等实践基地。自然而然地也就要求教师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传授知识。首先,教师采取上机操作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FLASH为教学案例,笔者以具体的操作例子为内容,通过为学生演练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比如:需要创建一个动画帧,笔者就会先让学生观看自己的操作步骤,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操作来重复笔者的步骤,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以便提高其职业能力。其次,教师让学生自主操作实战。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时,笔者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实践,然后配合学生的操作情况,与他们进行实时互动,及时地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上机操作PS时,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修复人物照片的方法,然后给出他们具体的人物图片,最后让其自行完成操作,对人物进行抠图、磨皮、美化等。而笔者在一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一体化教学体系是适合中职教育任务的科学模式。它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情况,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探索、发现,以此来培养出更高层次水平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玉红.中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教育:文摘版,2015.

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全案例教学;能力提升;改革;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course team on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reformed and innovated for many year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centered case completely to organize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f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so as to build the case library includes integrated cases, section cases and typical small cases by means of self-made, adaptation and the reference, and run though all knowledge poi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whole case teaching mode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analysis, problem solving, decision-mak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the whole case teaching, increase the ability, reform, effect

互联网飞速发展、企业经营国际化、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许多新挑战,也对会计专业教学提出新挑战。如何改变会计教学中重记账轻管理,如何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是会计专业教师应思考的问题,也是现阶段会计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途径,沈阳工业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团队在会计专业本科生以及开设该门课程的工商管理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中着力探索实施“全案例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结合知识点建立包括综合案例、节案例和典型小案例的案例库,完全以案例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教学。对145名学生学习过本门课程的调查表明,本门课程显著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决策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本文对我校《财务报表分析》教学团队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成果进行总结,希望对讲授《财务报表分析》的同行以及可能使用全案例教学模式的《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一、案例教学方法及文献回顾

案例教学法围绕既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已经是教育领域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MBA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基于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案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郎永峰(2016)等介绍了哈佛及其他国外商学院案例教学的经验及其启示。罗照华(2011)、刘华(2015)、胡煜(2016)等从课程角度讨论在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已有课程的教学中一般安排3-5个少量案例作为理论概念的补充,各案例之间缺乏联系,较少有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完全以来自于实践的真实案例贯穿全课程;部分教师引用现有案例库的教学案例,较少通过自编案例并应用自编案例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财务报表分析》全案例教学的教学改革实践

^别于审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侧重于介绍某一领域专业技术和方法的课程,《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课程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全案例教学模式改革,具体课程改革特色和创新体现在“全案例教学”的“全”。具体教学实践包括:

(一)选择和设计体现不同层次知识点的教学案例

本课程使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新民和钱爱民两位教授编写的《财务报表分析》教材,该教材建立了“经营环境分析――经营战略选择――经营活动开展――财务状况质量评价――管理质量与静音该战略实施透视――发展前景预测”一体化的财务发表分析路径,强调项目质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教材共分为9章44节。课程团队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将44节教材内容按知识模块划分为32个知识点。根据各知识点课程团队设计体现各章主要知识点的综合案例,根据知识点设计体现具体知识点的节案例,为每一知识点下的二级知识点配备典型小案例。课程包括1个综合案例,20余个节案例,以及40余个典型小案例。

1.体现课程绝大多数知识点的综合案例。课程团队依托教材附录中提供的格力电器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等资料,收集了格力电器其他年份的年度报告、以及海信科龙同年度的财务报告等资料,编写了《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综合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和案例指导书。根据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综合案例中的对应资料进行分析,在绝大多数知识点的课件及讲授过程中都有涉及。综合案例的使用使课程各知识点的讲授形成内在关联。在具体知识点讲授后教师结合课上知识点讲授与分析情况布置各知识点作业。学生可以选择某家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为分析对象,完成具体知识点作业。全部课程结束后,将各知识点作业进行汇总加以修改就形成了“某公司综合案例分析报告”,可作为平时成绩评定依据。

2.体现节知识点的节案例。节案例设计应体现各节知识点,例如第3章“利润结构质量分析”这一知识点,课程团队开发了《广东华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债务重组案例》,在阅读案例资料后让学生分析四个方面的问题:1)该公司2005-2008年所有者权益合计为负数,简要分析原因。2)该公司2007年、2008年扭亏为盈的实质性举措是什么,对该举措进行评价。3)预测该公司2009年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是否会出现大幅增长,阐述理由。结合“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特点,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4)该公司2006年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分析可能的原因。对于第3章“所有者权益项目构成及质量分析”这一知识点,课程团队开发了《海润光伏高派现股利分配方案》,通过案例正文提供资料,让学生思考:1)公司确定股利分配政策会考虑哪些因素?2)为什么海润光伏会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选择高派现?3)该公司选择不同股利分配方式对所有者权益及其他报表项目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节案例可以作为独立的案例课,按照案例教学的程序展开。

3.体现节知识点下二级知识点的典型小案例。典型小案例根据各节知识点下的二级知识点设计。例如在讲授“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项目质量分析”知识点的二级知识点“应收账款债权人的稳定程度分析”时使用“ST达尔曼三年前五大赊销客户变更频繁”这一典型小案例;在讲授“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质量分析”知识点下的“盈利性分析”二级知识点时使用“方正证券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典型小案例,加深对二级知识点的理解。典型小案例一般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使用。

(二)引用案例为辅、自编案例为主的案例资源库建设

课程团队多年来从事MBA和MPAcc教学,课程团队所在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案例开发,包括资助教师参加MBA和MPAcc的案例教学研讨会,对自编案例给予经费支持,对于入选全国MPAcc教学案例库的案例给予奖励等。课程团队教师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全案例教学实践中历经引用案例为主、引用案例与自编案例并重、以自编教学案例为主的过程。目前课程团队已开发教学案例11个,每个案例有案例正文和案例说明书。其中《万福生科创业板造假上市第一案》等案例入选2013年全国MPAcc案例库。自编案例的开发使教师持续关注企业实践获取好的素材,使教学更接地气,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整体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财务报表分析》全案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以及师生双向交流学习模式,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教学成果显著,全案例教学某事培养了教师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每年对学校教师进行网上学生评教,评价结果表明学生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效果优秀。通过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小型座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态度。2016年8月来自14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非常重要,18%的学生认为很重要,没有学生选择一般重要和不重要。70%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本门课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实务,利用案例分析辅助知识点的学习,不但可以更好地领会知识点,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表列示了学生对《财务报表分析》各层次教学案例的教学效果评价。对于综合案例、节案例、典型小案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别为4.5分、4.49分和4.36分,介于很好和非常好之g。

四、促进全案例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财务报表分析》全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推广到《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和《税法与税收筹划》等会计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也可推广到管理学、市场营销等管理类、投资学等经济类以及其他与实务联系紧密的课程中。目前本门课程部分自编案例被《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审计》和《公司治理》等课程的老师使用,促进了校内其他本科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案例教学占用大量课上时间,建议课程团队可以借助公开免费使用的国家及各省的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幕课等网络资源,以及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的教学案例在本科层次教学中引入全案例教学模式,能减少课程建设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案例教学改革。

[参 考 文 献]

[1]郎永峰,孙文远.研究生案例教学:美国商学院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9-11

[2]罗照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选择探讨[J].财会月刊,2011(24):98-100

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 服装设计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89-02

安德森(Anderson,1982)、史蒂芬森(Stevenson,1994)、皮肯思(Perkin,1993等人根据知识的内化程度和知识的功能,把知识划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Presitonal or declarative or conceptual knowledge)、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倾向性知识(dispositional knowledge)。陈述性知识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这类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理解和记忆;陈序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主体的活动,是多次实践的结果;倾向性知识决定前两类知识的创造、学习和运用,主要通过个人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情感体验而获得。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把程序性知识放在优先位置,偏重实践和应用的内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在实践中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教学平台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一、 案例背景

《服装设计基础》是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项目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分解为三大模块,分别是:服装设计中点、线面和体的运用。通过前期服装设计的相关课程:《“点”石成金――服装设计中“点”的运用》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服装造型设计中的点的基础知识及运用的初步内容。下一步,就是由“点”入手,汇集成“线”,用“线”进行服装的造型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如下:

二、 教学程序设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就本节教学案例而言,

其教学程序可以按照教师活动、工作任务、学生活动三条主导线索而进行。

三、 案例描述

(一) 项目回顾。引领学生回顾前阶段学习的《“点”石成金――服装设计中“点”的运用》的内容,并回放学生上阶段设计作品。

(二) 情境导入,引领工作任务。播放一段服装设计大师Iris van Herpen的时装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设计师是如何用不同形式的“线”来体现服装的美感的。学生在欣赏视频的同时思考老师的提示语,并逐步进入课堂角色,初步感知线的设计。

(三) 提出本节课工作任务。在学生欣赏Iris van Herpen的时装秀的同时,通过模特的穿着,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以“线”作为造型手段的表现手法。学生欣赏图片,并通

过直观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工作任务:校服装设计工作室接到一批新的订单,客户需要定制一批舞蹈演员的时装。所以工作室的同学需要运用“线”为元素的设计手法,为舞蹈演员进行创意服装设计。

(四) 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可以分析理解为对“线”元素的概念、形态、构成方式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把相关知识点在服装设计的实例中实施的一次任务。并依托技能大赛项目“款式拓展设计”,把工作任务分解成四项子任务来学习、掌握和实施。

(五) 案例讲解

(六) 分组合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指导学生解决以下内容:

1.小组分工协作是否协调、合理

2. 工作任务实施的切入点是否合理可行

3. 工作中的思考、疑问是否得以解决

4. 工作目标是否达成

5. 检查学生填写工作任务单。

在解决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逐步掌握了课堂的重点;在实践中体现出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一批舞蹈演员的时装。所以工作室的同学需要运用“线”为元素的设计手法,为舞蹈演员进行创意服装设计。

(七) 多元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作品,并在线连线企业设计师进行作品点评。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工艺奖、最佳表达奖。并通过评价,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1. 教师总结环节。教师归纳本节重、难点,并总结“线”元素在服装设计的设计应用时的注意点。总结本课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过程性表现,激励学生以职业要求和技能大赛为标杆,继续努力!通过本节课的实践、反思,评价,促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得以提升。

2. 学生作品展示环节。学生展示作品,讨论、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相互补充。

3. 承上启下:本节课以技能大赛项目“款式拓展设计”为依托,通过优秀大赛作品的欣赏分析,使学生看到目标。并为下阶段的课程《服装款式造型设计》做好铺垫。

四、教学后记

(一)教学设计。本教学案例是项目课程《点线面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的教学内容,本课程突出了教学重点,充分体现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做、学结合以及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互动设计采用工作任务的引领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渲染作用,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关于 “线”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的相关知识。为接下来的点线面在服装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实施。本模块引入“舞之缠绕秀” 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导入企业、教师、个人三方的评价机制和“技能大赛标杆引领”模块,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策略、有方向的进行教学实施,很好体现出师生、校企的双向互动。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声”、“光”、“色”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的资源整合,以学生分组合作、理论联系实践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出知识――能力的灵动迁移,同时突出本模块的教学重难点,使课堂教学的实现最大程度生动性和互动性。

(三)教学效果。通过工作任务的驱动,教学情境的设置,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精神,同时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反证理论,是最佳的自主学习的模式,避免的理论学习的僵化和教条,也免于理论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使课堂更加灵动和丰富。

(四)学生发展。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心态下主动学习和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在小组合作、分工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体现出最大呈度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团队成员也显现出良好的协作精神。这也很好的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体化教学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师范生 实践性知识 示范教学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08-01

随着教师发展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知识专业化,教师教育范式向“实践”转变,建构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成为当前职前教师培养必须面对的课题。实践性知识是师范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并拥有的特殊知识形态,其教学行为的改变需要实践性知识的支撑。

由于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默会性”,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中应该把内隐学习放到重要的位置,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解决,实践个体与具体情境互动,从而产生实践性知识。内隐学习是认识人类知识的新视角和新见解,“内隐学习”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知识的获得是在无意识状态,也就是说在获得复杂知识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是什么在控制他们的行为,却会运用这种支配行为的规则,人“在没有意识到刺激环境潜在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学会并利用这种结构做出反应[1]”,师范生的经验性学习就是一种内隐学习。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可以具体采取示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

1 开展示范教学

从师范生在实践性知识发展中的角色看,观察者、模仿者的身份是师范生建构自己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师范生通过学徒式的观察,思考他人的教学行为,判断他人教学行为引发的效果,领悟到他人的实践性知识,继而把领悟到的他人实践性知识迁移至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课程实施中提供师范生可以观察、模仿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需要开辟其他的观察渠道,师范生置身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堂,而非中小学课堂成为师范生最主要的观察场所,任课教师应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示范教学。

示范教学是任课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师范生观察模仿,从而建构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教学一直兼具着多种意义,任课教师除了传授教法知识和技能之外,本身课堂的举止言行就是师范生感悟教学教法的资源和榜样。师范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堂上,耳濡目染,观察体悟任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剖析自身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

在示范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展示教学行为”和“剖析教学行为”两个方面,因为并非所有被师范生所感受到的经验最终都能发展为实践性知识。所以,不仅要让师范生了解可以“怎样教”,还要让师范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教”。

譬如,在教学“预设与生成”时,平时教师习惯于跳过师生问好环节,直接开始教学,学生在这节课上却突然起立齐声问好,教师在学生坐下后,巧妙地引导:“同学们的问好,很突然啊,我的课前预设里没有这个环节,可见不管教师怎样预设,课堂总是会有些意外生成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预设与生成。”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在刚才的意外生成里,任课教师“我”是怎样做的,那样做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的启示。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并和学生一起剖析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行为,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怎样的教学行为是恰当的,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从而积累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2 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教育性质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不是旨在科学原理与学说的教育,而是把科学原理与学说的实践性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2]”,案例教学,首先应选取典型案例,采取案例的合理呈现方式――是通过文字语言描述、还是通过图像影音展现,对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哪些地方应详细哪些地方可以简略;然后通过叙述真实性事件,提出问题,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学习者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决策和行动方案,从而“巩固教学或者其他领域的各种实践性知识,所以它可能更适合于实践性知识[1~2]。”

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是“从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课堂、以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儿童为对象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加以积累和传承的[3]”,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案例来自教学实践并指向教学实践。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最大障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缺失、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匮乏。案例应该从教学实践中产生,即选取一线语文教学实录、教学片段、说课视频等,可以展现实践者面对某一教学情境的应对(比如课堂收束、新课导入等),也可以呈现相对完整的一个阶段。总之,教学案例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实践情境,使师范生以教育者的角色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训练专业思维,整合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二是为了激发师范生的思维欲望和研究意识,应该选取蕴含一定教学问题的案例。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先是教师呈现教学案例,然后再提出、明确研究的问题,这种模式违背了问题引导下的研究性学习规律,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体建构性,应该是师生统一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阐释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呈现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比如:在进行句子教学训练时,为了使师范生了解并掌握“通过分析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来揭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教师先出示《穷人》一课中桑娜和丈夫对话的内容: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什么呢?”渔夫说着,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炉子旁边。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那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然后,教师引导师范生品读、体悟对话中“我”后面的问号以及两个省略号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后,师范生意识到对话中几个标点符号对桑娜心理状态的理解非常重要,也为理解桑娜怕丈夫不同意抱回西蒙孩子的心情起到关键作用。在对文本有了深入分析之后,教师出示一段这次对话的教学片断,师生共同剖析教学片断,归纳总结教学片断中的实践者是否抓住了标点符号表情达意的功能、是否恰当地引导小学生体会到桑那的复杂心情,从而,师范生收获关于句子教学的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振华.论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的建构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