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文物保护的认识

对文物保护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物与保护;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13-01

文物记录人类发展过程,包括各种艺术珍品,前人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雕刻等,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所以文物见证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不仅具有人文艺术价值,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当前,对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应当准确认识两者关系,研究如何做到有效保护,并且合理利用这些文物文化资源创造经济收益。

一、科学认识文物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1、提高文物保护认识能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物利用与保护处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中,社会各界、各职能部门及文物部门该如何正视文物利用与保护?为此,政府制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相继出台有关法规和文件。各个文物专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经济历史的潮流不允许我们停留于此,对文物利用和保护要不断提高认识。对于我们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而文物是不同时代的历史优秀文化的代表,继承和发扬,就必须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2、注重实践,更新观念。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资源,这就要求文物保护单位必须主动出击,打开大门,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开发,这就要求文物单位改变原来陈旧观念,以开放型观念保护文物,将旅游开发看作是文物利用与保护的契机。

对于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首先要支持国家政策,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反对对文物的破坏性利用。文物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对文物保护尽职尽责,配合旅游开发,才能将文化文物的科学、艺术价值得到宣传推广,提高文物的自身价值,使其得到合理利用,但必须坚持保护文物原貌,不得根据民间传闻、传记随意更改文物原貌,避免误导群众,使游人能够身临其境,领悟古人当时的盛况。在旅游开发中,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宣传渠道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这样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有利于文物保护和利用事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依法保护利用。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需要加大依法行政处理力度。在市场经济下,对文物事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必须依靠法律不断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和文物单位的管理,并且加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环境整治工作,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另外内部管理要有明确的分片管理,相互协作,强化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严格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

二、我国文物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意识差。一些地方文物部门领导对文物保护不重视,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建设规划,甚至违反文物保护相关法规,对一些地方文物一意孤行随意拆除,如贵州一些城市的文物在旧城改造时被大部分拆除,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四川一些单位在施工时随意拆毁古建筑物,对文物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2、缺乏专业文物利用保护人才。文物保护经费缺乏的同时,也缺乏专业人才,难以进行文物开发,队伍人员少、素质低,出现断层现象,文物管理部门需要历史、考古、文物鉴定与管理相关知识人才,一些地方基层部门常常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即使招聘到的人才,接受的专业培训锻炼也较少,技术人才专业不到位,现有的文物管理人员力量薄弱。

3、文物开发利用、保护发展不协调。有的地方领导在思想上一味注重经济建设,在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时出现了矛盾,偏重经济建设,忽视文物保护工作,文物开发得不到重视,领导没有形成对文物开发利用意识,导致没有形成文物发展产业。此外,一些地方正好相反,将文物资源丰富地建设成旅游胜地,对文物开发过度利用,在各地的文物风景区经常发生践踏毁损文物风貌的现象,造成文物资源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文物的历史价值。

三、文物利用与保护发展对策

1、差异化投入管理资金。在文物利用与保护的管理资金来源上,要实现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参与的多元投资主体体系,国家投资、地方配合、企业投入、个人参与相互合作,以国家和地方投资份额以文物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决定,对于重要文物,需以国家投资为主,加强文物保护,提高管理水平,对于一线县级省级文物,从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上,可以慎重、适宜、灵活的选择开发文物,对不同类别、不同区域形成互补开发优势错位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文物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需得到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合理开发利用与文物保护的意识,自觉参与配合文物的开发利用保护工作。在开发利用中,通过多渠道筹集的文物经费,可以保障队伍建设,充实和培养专业人才,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强对现有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加强文物遗址周围环境整治。发展旅游业,交通便利是必要条件。政府对一些古建筑周围加强交通整治,设计旅游线路,完善景区植被绿化,对一些护栏进行维修,清除游客乱涂乱画污迹。一些城市的文物遗产相对密集,这需要政府把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整体性利用。

4、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国家及当地政府应出台具体的文物保护利用法规,对开发力度进行限度限量开发,同时加强文物违法犯罪打击力度,文物部门工作配合公安、文物、工商等部门综合力量联合行动,打击各类破坏文物盗卖行为。对一些古遗址而言,保护是首位,一般不进行主动发掘,对于这部分文化遗产利用是其次的。我们采取各种形式,对游客宣传《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使文物保护法制观念和文物保护意识得到明显的增强。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利用保护工作的相互关系,地方政府和有关文物部门需要坚持做到两者兼顾,在发展中不仅要做到既不建设中破坏文物,也要和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要重视利用文化资源积淀发展文化旅游,吸引外地游客进行参观,提高当地知名度,实现招商引资,实现当地经济发展。一些拥有文化资源的乡镇,尚未真正重视利用文化资源,文化资源还处于沉浸状态,我们应当追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嘉佳:《浅议文物保护与修复》.2011(3).

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管理;文物保护;措施?

引言

文物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遗产,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所留存下来的珍贵遗迹,其真实的反应了每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精神文明面貌,为我国研究历史、艺术以及科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是人类生存发展进程中遗留的智慧结晶。所以在新时期如何强化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措施,并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为我国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文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属性,一旦遭到破坏,具有不可再生性,对于文物的研究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对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有效的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所以说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保护工作的力度,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文物保护工作做好基础保障。有些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文物研究所带来的重要价值,所以资金的投入不到位,严重影响到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的进程。所以各地方的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为文物保护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以人为本,提高藏品科学管理水平?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背景下,对于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越来越先进,可以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展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文物保护工作的主体是人,所以究其根本,还需要做好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各项工作,根据文物的类别以及属性不同,设置不同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文物保护和研究的水平。这就需要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技术培训,从专业知识以及业务素质全面提升,强化政治素养,热爱本职工作。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从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以及学习深造等各个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此外,还应该注重技术交流,定期与其他单位人员进行技术上的交流,还可以聘请行业内的专家来讲座,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为此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一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严格按照藏品接收、鉴定、登帐、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等程序进行管理。二是要拥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藏品管理工作。三是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四是要积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五是要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科学管理藏品,逐步实现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四、处理好基础建设和文物管理的关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当前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尚不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坏。当前许多建设工程没有依照法律审批的程序建设,文物保护的措施没有得到落实,常常导致文物遭到破坏,这不仅影响到了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还对文物造成了损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作为政府应当加强基础建设中的文物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的文物管理条例,解决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建设工程在相关部门审批通过以后,应当严格的按照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进行建设。博物馆管理者应当积极的和政府相关部门联系,保证博物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当加强监督和指导,确保文物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

五、鼓励全民参与到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去?

在本馆内向工作人员灌输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工作的安排与部署,将文物进行合理的分配,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做到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另外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宣传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益事业,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使它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在现代信息社会,文化遗产地不应将自己封闭起来,孤立于社会之外,而要让其历史气息、文化氛围为人们带来愉快、熏陶和启迪。

六、结束语?

文物作为宝贵的遗产,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就需要博物馆管理者南要加强对文物的管理,充分的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积极的社会民众进行文化保护的宣传,取得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使其积极的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文物同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我国教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所以加强对文物保护的管理,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与精神文化财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现状;对策

历史文物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无论价值高低都理应对其进行合理保护。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也因此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目前的文物保护工作也存在着问题。尤其是基层文物保护的工作面临着各种难题,例如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活动资金以及专业人员不足、体制的制约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

一、基层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工作的开展,法律法规的制定在不同的方面取得了成果。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有0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但是这部法律对于具体工作的指导性不强,属于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操作性不强。这使得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在执行中力量较为薄弱,只能在工商管理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的帮助下完成工作。除此之外,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还影响到文物市场管理的工作,使得文物市场管理工作执法依据缺乏,导致文物保护不力。举例来说,文物经营依据相关法律必须得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才可以经营,否则便可归为违法行为。而实际上文物经营多是在充满假冒、伪造品的自发性文物市场中进行,文物倒卖通常暗地进行,使得经营属性不明,基层文物部门也难以进行管理。

(二)文物保护体制不科学,经费不足

文物保护工作需要相应的合理体制来保证,然而在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机构的设置以及工作人员的配置都有着一定问题,体制不科学。文物保护机构在基层县市属于文化部门中的二级单位,上级文化管理的相关部门拥有管理权和决定权,但是这些部门并不具体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因而在文物保护时,文物保护部门需要向对文物保护工作并不熟悉的上级部门汇报,这样的情况往往造成文物保护工作不及时。这样的机构设置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形成了严重制约。另外,在工作人员的配置方面,由于基层文物单位属于事业单位,体制落后,编制不足影响了人才吸收,而冗余人员过多影响工作效率。目前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方面的差别极大,而且存在部分专业不对口,而且没有受过文物管理培训的人员。另外经费投入方面也有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当地的政府财政部门来提供基层文物保护的经费。但是地方政府的经费有限,对基层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使得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三)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不足

由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只依靠相关部门的工作只能保护极其有限的一部分文物,更多的需要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帮助。然而目前,由于文物保护的相关宣传活动不到位,我国公众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严重不足,甚至根本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在接触到具体文物时不能对其进行保护,反而试图在其中谋取利益,导致文物的流失和损毁。

(四)经济开发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因此对其它方面的工作有所忽略。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由于经济建设工作需要利用和开发土地,就使得很多的古宅古屋面临着毁坏的命运,这样的情况下文物保护工作往往让步于经济发展。文物保护机构没有权力以及相应的能力去进行文物保护。

二、改进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策略

(一)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由于文物保护法规的不完善而对文物保护工作造成的困境十分明显。因此,应该努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创建在新形势下极具意义,是文物保护法制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立法部门与文物部门应该共同努力,探讨协作,尽可能快的完成与文物保护法相匹配的各项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改进法律法规的内容,使之与实际工作相适应,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划,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充分落实具体的文物保护工作。

(二)改进管理体制,加大经费的投入

文物管理保护部门的体制应该进行改革,精简机构,遣散专业素质低下的工作人员,把工作岗位留给真正能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作用的专业人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有着一定要求,因此除了选拔专业人才补充到文物保护部门之外,还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准备专业的人才队伍。除此之外,还应该给予文物管理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上的决策权和相应的执法权力,以便落实文物保护的工作。同时在经费投入方面,地方财政部门要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加大对文物保护的财政支出,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并利用这些资金改善相关工作者的办公设备和条件。

(三)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人人有责。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帮助和支持。要想让社会公众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帮助,就必须开展相关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来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保护的宣传活动要从政府部门内部到社会各层全面开展,广泛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来对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利用新闻报道、网络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

(四)正确处理经济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文物的保护,是为了让其价值最大化,实质上也是一种开发行为。因此,文物保护工作不能单纯的进行保护,要结合具体实际,对其进行适度的经济开发,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努力达到有效保护文物、合理利用文物以及加强文物管理的工作目标。三、结语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各方条件的配合,解决阻碍文物保护的各项难题。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制定、管理体制革新,还是开展宣传等活动都会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促进效果,只有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才能将基层文物保护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瑞林.试谈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困境及对策[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2]贾国民.浅谈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20).

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对策探讨

提起文物, 人们的脑海里往往就会浮现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金字塔、维纳斯雕像、 《蒙娜丽莎》 油画等一系列赫赫有名的文物珍品。 其实, 文物远不止这些, 它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 恩施州不可移动文物有大水井古建筑群、唐崖土司遗址、建始直立人遗址等 8 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移动文物一、二、三级有 795 件套。仅州博物馆通过调拨、征集、购买、考古发掘等多种方式收藏的就有七万余件, 极具巴文化特色。如“ 双虎钮T于” “巴式甬钟”、“巴式矛”、“巴式剑”以及“土司帽”、“土司印章”、土司夫人使用的 “ 金凤冠”等珍贵文物。 特别是 “双虎钮T于”于 1999 年 10月参加了法国钟铃艺术节, 是恩施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文物不分地域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是我们后人感知历史最直观的载体。 一件件文物, 就是一个个标本, 不同时期的文物就是不同时期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生产技术进步、科学文明文化水准的历史见证, 它具有不可再生性。 能否对文物实施有效保护, 显示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及经济实力。

一、恩施州文物保护情况

恩施州是湖北省西部地区唯一规模最大、民族文物藏品最丰富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目前,全州有可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3个,文物管理所8个,全州拥有民族历史文物、革命文物10万余件,其中国家级一、二、三级文物(传统数)795件套,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恩施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文物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部分建设单位要么对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不甚了解,要么知道政策却不按相关手续报批,使得施工过程中一大批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措施

(一)科学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对于基础设施要加强实施措施,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增加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含金量,以提高文物保护的管理水平。文物保护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数字化文物保护管理系统。

1.建筑基础设施

在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国家加强了对博物馆的建设,随着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的加大,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我们的一些建筑的基础设施要向国际化的标准靠拢,向发达国家的文物保护建筑基础设施学习,建筑基础设施主要以发挥合理保护、科学管理文物与重在预防为标准,设计并实施保护措施到位的建筑,才有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

2.数字化文物保护系统

数字化博物馆是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整合全省文物资源,使观众可以在网上了解、欣赏到众多珍贵馆藏文物。通过文物信息数据库、文物信息采集处理和展示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馆藏珍贵文物的网上三维展示、基于地理信息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推动文物在保护利用中“活”起来。数字化文物的三维展示是采用激光扫描测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文物建模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高新技术,全方位地展现文物的真实原貌。三维(或曰 3D)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其独特的光源投射到文物本体上,形成光条纹。根据光源与机器的相对位置,按照计算机视觉理论,由光条纹的形状测算出被照射文物的三维光标,最终形成被扫描文物完整、精确的三维点云模型。然后,通过相应软件对所扫描文物进行数字化还原,生成被扫描文物的原始数字模型。这是高科技与文物资源的融合。建立数字化文物就等于给每件文物做了一个“身份证”或“户口簿”,记录文物的原始数据。以后当遇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被人偷盗、病害侵蚀时,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调取“身份证” 或“户口簿”,为修复文物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和保障,使文物复原。同时,还可以大力提高文物外展的工作效率。筹备文物外展,从查阅档案、拍照制表,告知对方,到确定参展文物,数十分钟之内即可完成。并且文物保护的工作,需要搜集大量的与文物相关的资料,才能根据文物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来。而文物相关的资料搜集是一个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工程,全面而具体的搜集工作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数字化系统。数字化计算机强大的系统功能,不但可以完成复杂的剖所工作,而且还可以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控,对于保障文物的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以文物普查为抓手,夯实工作基础

以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夯实文保工作的制度。普查工作中逐步形成县文体旅局指挥,县文物局具体实施,各乡镇、街道(社区)等有关部门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上摸清分布在恩施州各个地区的文物点的保护现状。所有普查结果均以“一户一档”要求制作成文物电子档案,并对已公布的文保单位专门划定了保护控制地带,所有电子档案已上报省文物部门数据库。并且文物保护部门要定期对文物、古建筑进行复查,对复查后的古建筑如何保护利用,提出建议。

(三)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切实履行文物保护职责

博物馆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观念,切实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建立文物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各项防范设施,制度健全,责任到位,严格预防和杜绝各类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博物馆安装了监控设备,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有效的保证文物安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重点巡查和一般巡查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对重点乡镇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通过政府行为, 加强对文物知识、法规的宣传普及

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对策

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弥足珍贵,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构建文化强国的资源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新的遗产加入到文化遗产概念之列,如工业遗产等等,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就保护工作,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更好的保护起来,以便更好的利用。就现阶段而言,直接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密切相联系的仍然是基层保护工作,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成败直接关系着文物事业的长远发展。笔者作为一线的温务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己之见,以求学界共鸣。

文物保护管理经费投入有限,不能满足文物事业的长远发展。从目前来看,经费短缺问题是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各级政府要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费用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这就有了文物工作的“五个纳入”。然而,在实际的文物工作当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能正真彻底执行这一政策的政府机构少之又少,而且投入多少,比例是多少也没有相关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在文物工作中经费投入少之又少,往往在最需要经费支持的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经费仅仅能够维持工作人员的工资最基本的工作支出,在西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基层,有时出现基层文物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发不出。经费问题制约着文物事业的发展,由于经费短缺,致使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因此,文化遗产出现损坏,甚至无存现象时常发生。经费的短缺也使得一系列文物保护措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部分业余保护组织的人员工资无法兑现,业余保护组织作用不能发挥,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

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与承担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从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的人才队伍来看,人才缺乏是各级文物机构面临的一大共性问题。首先是基层文物人才队伍的数量不足。从全国来看,从事文物保护和管理的人才队伍总数大约10万人,平均到各省区,数量少之又少。再加上地区之间的差距,致使人才队伍建构更不平衡。其次是人才结构不对称。人才队伍建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老中青结构比例上。从目前来看,基层文物管理机构中老中青结构比例上更加不对称。由于文物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较为传统和封闭,专业性较强,加上基层工作环境较差,致使基层文物保护管理队伍老化,长期招不到合适的人选,这样致使文物保护管理队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表现不一。第三是文博人才专业性强,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有限,这样使得文物保护管理队伍有限。就目前而言,开设文博专业的高等院校为数不多,培养的人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文物事业的长远发展。

文物保护和开发比例失调。文物保护是文物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文物保护,利用无从谈起。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种城市建设活动空前增加,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知识缺乏,导致出现一系列过度开发和破坏活动。就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而言,在日常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行政的干预,一旦城市建设等活动与文物保护工作出现冲突和矛盾时,往往出现文物保护让位于城市建设,文物保护无从谈起,致使许多有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遗址、古建筑等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文物保护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同时,文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基层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问题。一些地方为了扩大旅游收入,不顾文物资源的有效承载量,加大开发利用而忽视保护工作,致使文物资源面临过度开发的问题。而作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其呼声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力量有限。

对文物资源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站在文物工作的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基层承担的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加上地方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经济问题需要解决,这样导致部分地方领导将经济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而对待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则显得力不从心,较为冷淡,这样从地方管理者的角度上已经出现了偏差,导致落实不力,执行不到位。其次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知识知之甚少,明知道一些行为对文物保护有伤害而不理不睬,这样导致文物保护的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往往出现法人单位不经过文物保护和勘探调查的基本建设擅自开工的问题。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充分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和国家、地方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文件精神;要把文物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文物保护领导机构和协调机构,要修订完善文物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行力。

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问题;工作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遗物,保护文物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从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不足、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等,因此,为了保证文物的完整性,我国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大力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并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但是目前我国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虽然目前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大力倡导文物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但是,社会各界文物保护意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淡薄,很多地方都在重视开发建设,忽视了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很多群众都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从而使得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私欲,经常盗取文物,给文物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

(二)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不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很多历史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战争的洗礼受损非常严重。比如古代历史建筑,很多古建筑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损毁严重,所以非常需要大量的经费进行维修。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都不是很充足,这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相关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缺乏文物保护专业知识,从而使得文物保护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三)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晚,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科研机构相对滞后,缺乏先进的防火、防潮、防震等文化保护技术。同时,由于文物经过长时间的洗礼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因此,在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非常多,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先进的技术,而且修复工作量很大,人才短缺问题非常严重,另外,我国文物单位也没有一个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

(一)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也不例外。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对《文物保护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把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去,保证文物修复工作能够拥有充足的经费。除此之外,我国相关政府还应该建立文物保护监督部门,强化对下级机关的法律监督,让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一旦文物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追究相应负责人的责任,把相关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并构建立体执法体系网,从而保证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

(二)科学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很多古建筑都位于城镇老市区,因此,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应该重点关注城镇老市区的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同时,在具体的建设规划中,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尽量避开古建筑所在地,努力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另外,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对文物进行及时维修,并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争取做到能迁移保护的就迁移保护,从而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

(三)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技术含量要求非常严格的工作,文物保护单位在对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文物的历史特征,尽量不改变文物的原始面貌。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单位应该摒弃以往的传统落后技术,采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来对文物进行修复。针对古建筑来说,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设文物档案系统,比如,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先进技术手段,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又能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四)加强文物保护管理

我国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就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文物保护制度,并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文化保护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因地制宜,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工作人员出现懒散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加强资金筹集力度,保证文物修复拥有足够的资金;再次,文化保护单位还应该加强文物库房和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文物保护单位还应该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进行淘汰。

(五)注重宣传,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注重宣传,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与沟通,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从而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积极营造关心文物、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我国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总结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并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心玉.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8:159-160.

[2]刘建美.陕甘宁边区文物保护工作述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51-57.

[3]文晓丽,王静.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

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范文第7篇

在文物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博物馆文物工作者与客体的交换面越广、交换程度越深,文物价值实现的就会越充分、越彻底。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文物作为博物馆文化中具有透鲜明特色的精神产品,直接承担着教育文物的社会价值实现与文物保护规划与管理张丽虹(广东省汕头市博物馆,广东汕头515000)功能,我们必须紧紧把握社会形势发展,积极创新,努力创造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结合的形式多样化的展览,或是通过馆校共建提高国民对文物价值认识,延伸博物馆教育内容,将博物馆的“博”真正体现出来。博物馆文物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所以,我们要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文物旅游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的统一性,可与旅游企业合作,将精品文物或资料作为旅游产品制作的科学依据,让人们通过旅游获得教育、陶冶情操、提高认识,最终促进博物馆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共同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收。

2.博物馆文物保护规划策略分析

2.1重视研究和保护文物的社会、情感价值

博物馆文物社会价值的主体是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受众,这些主体需要在与文物客体的交换中撷取精神力量,而由于文物社会价值没有精确的量化标准,所以主体职业、文化程度、生活阅历不同,所实现的文物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的质量、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在博物馆文物保护规划中,我们有必要重视对文物社会、情感价值的研究和保护,通过不同方式比如展览、宣传等引导文物价值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在不损害其他价值的同时尽量保留并延续文物社会、情感价值所需的设施及场所,比如壁画、塑像等。另外,博物馆应鼓励与建筑性遗产相关的宗教活动、文化活动比如祭祀、描绘等对文物的再利用,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将文物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2.2根据文物自身特点进行分库分级管理

科学的管理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条件,博物馆在进行文物保护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文物特点进行分库分级管理,确保账目清晰、鉴定准确、保管妥善。这主要是因为博物馆中具有较大的馆藏数量,受到各种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文物难免会出现损伤,只有建立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严格按照文物接收、鉴定、登录、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等程序进行管理,才能使文物保护工作有秩序的开展。当然,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化管理是不可少的,我们应加大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文物保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对文物进行科学管理。

2.3处理好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由于社会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尚不足,特别在城市基础建设中,很多建设工程未走法律审批程序,也没有制定完善的文物保护措施,导致文物损坏的情况时有出现,这不仅会延缓工程建设进程,还对文物造成了破坏。基于此,在博物馆努力保护和管理藏品的同时,政府还应给予相应的支持,针对文物保护现状尽快出台相关管理条例,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也使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

3.结语

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102-02

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传承、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文物、典籍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也有口头文学、传统艺术、节庆礼仪、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刻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均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许多损毁不堪、濒临失传的优秀文化遗产又得到了新生和传承。

一、党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解放以后,先后颁布了若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各类文化遗产得到了应有保护。然而,“”期间,我国的文化遗产及保护工作遭受空前浩劫,直到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恢复正常,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得到了重视。2002年10月,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公布实施,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和明确的保护依据。在这部法律指导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许多问题,形势不容乐观。对此,党和国家再一次强调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全人类的瑰宝。基于这样深刻的认识,国务院于2005年12月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指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及加强领导、法制建设、经费投入、保护工程、规划编制、名城保护、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明确规定。这是继修订后《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针对性强,措施到位,前景明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指针。

二、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国家保护为主、全民共同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

宣传的目的是提高全民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的认识。认识有多高,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有多大。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作为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同时,重视宣传促销,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广泛、深入地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各种展览和学术交流。另外,还通过广播电视、散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图片、举办宣传栏、悬挂横幅、组织开展知识竞赛等手段,使广大人民了解了《文物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切实提高了各级政府和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法制观念和自觉意识,人民群众中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著书立说和主动参与景点讲解、主动举报文物案件者越来越多。因此,文物工作者更应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采取各种方式宣传教育广大公民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中来,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加大保护经费投入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就提出了“五纳入”的要求,要求各级政府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这一规定有力地保障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各地因经济发展水平及政府重视程度不同,在投入上也不尽相同)。近年来,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得力于保护经费投入逐年加大这个关键。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确定“统筹规划、集中资金、保证重点、讲求效率、整体推进” 的原则,始终坚持把资金的筹措、落实作为保护维修工作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好,积极争取国家、省上、地方专项资金。同时,组织社会各界进行募捐,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些资金的投入,有力地保证了文物保护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保证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保证。由于历史原因,专业人才缺乏一直是困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长足发展的一个难题,尤其是人才断档问题很突出,许多业务工作很难开展或者是事半功倍。要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我们应重视人才的培养,保持专业队伍的稳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现有人才队伍结构特点,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利于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近期目标和长期规划,避免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盲目性;应当引进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手段、理念、机制,真正做到用科学的管理制度约束人、先进的管理手段武装人、超前的管理理念塑造人、竞争的管理机制激励人,积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和引进工作,深化内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方面,加强原有职工队伍的专业理论培训和继续教育,实行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广开渠道,从社会上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引进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史知识丰富、热爱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员充实专业队伍,缓解文博单位专业人员缺乏的矛盾。同时,还应推出部分年轻有为、专业素质较强的同志赴外地文博机构进行深造学习,邀请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学术交流,这样既丰富了职工的专业知识,又开拓了视野,为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促进保护工作向现代化方向迈进打下了人才基础,为新时期文物保护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保障。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一)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保障投入,加大力度,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重视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制度,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加大馆藏文物、水下文物的保护力度。继续搞好文物资源调查,健全文物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开展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国海外流失文物调查和民间收藏文物调查,编制国家珍贵文物名录,推进文物保护法制化和标准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文物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加强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二)保护好现有文化资源

经过历史积淀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认真挖掘、整理本地的文化资源,摸清家底,切实做好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保护标准和规划,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化保护系统和平台。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统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大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长效传承机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

(四)加强中华古籍保护与出版

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继续实施文化典籍编篡出版重大工程,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完善《国家古籍名录》,完成清史篡修任务,推进《中华医藏》和新版古籍基本丛书出版,编篡《中华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系统整理散失海外的中华古籍珍本。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开展古籍修复工作。

(五)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