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2-78-03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几乎占据整个脑卒中患病群体的60%~70%。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由于老年人脑部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病症,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均呈现出显著升高的态势,使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日益转变,以及康复护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其超早期康复护理也被逐步应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辅助治疗。本研究以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就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等影像学确诊,并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严格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7.4)岁;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1~82岁,平均(68.7±7.5)岁。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1)入院12h内康复护理:准确细致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实际病情,并严格依照所获得的评估结果积极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健康宣教方案,科学的饮食干预方案以及系统的康复干预方案,同时针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所存在的负性情绪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最大限度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2)入院12~24h内康复护理:严密监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积极指导患者及家属将患肢保持正常功能位,仰卧位时应将患肢适当抬高,使上肢臂保持外旋外展状态,将肘与腕伸直在同一平面,手心朝上并使掌指关节分开,将软枕置于患侧臀下位置以防止压疮,同时使下肢处于中立位,使脚背与床面保持垂直,并将双下肢适当抬高以保持静脉回流通畅;患侧卧位时应将患臂向前伸位,使手部适当外旋至功能位,将掌心朝上并保持手指拉开状态,健侧腿屈曲超前,患侧腿微屈;健侧卧位时应于胸前放置软枕,并使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保持充分伸展,防止垂腕现象发生,同时自然放置髋关节和膝关节。(3)入院24~72h内康复护理:严格依照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实际病情积极开展功能康复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首先以被动活动四肢为主,开展翻身、床上大小便、床上桥式运动或移动等相关锻炼项目,并指导其掌握内旋肩关节和内收健侧上臂等动作。而待肢体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后可逐步开始下床进行主动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应由人工辅助逐步过渡到借助康复器械,对于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应遵循适度增加和延长的原则。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神经功能康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疗效评定标准:NIHSS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或增加为无变化;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三者之和计为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采用简易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I)进行评定,FMA最高分为66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BI满分为10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轻度功能障碍:61~99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重度功能障碍:40分及以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显著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6.67%和91.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6.67%和68.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组与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干预后的FMA和BI评分值分别为(53.69±4.25)分和(73.52±6.6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0.72±3.60)分和(61.65±5.08)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一直以来,时间始终是脑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脑动脉闭塞动物模型神经细胞的恢复与血管闭塞时间存在紧密关系。一般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初始时期,其并不是所有的脑细胞都已经死亡,存在于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可逆性缺血到不可逆性梗死的发展历程,故脑细胞会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逐步遭受到破坏。因此,如果能在发病后的数小时内积极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则能够使患者濒死的脑细胞得到最大限度的挽救,进一步缩小梗死范围,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现代康复学认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使其在脑卒中患者脑组织和神经功能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因而,护理人员通过康复功能训练,能够促进患者自体功能障碍的改善以及机体运动的协调性。目前临床对于康复训练时机的选择常常为患者的恢复期,以避免患者再次脑卒中的发生。但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而言,由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相对较弱,功能重塑性较差,同时大多伴有基础疾病,因此,尽早的康复训练,并将会促进脑组织和脑细胞重新建立自主的循环侧支,诱导病灶周围脑细胞的代谢,扩大脑细胞的可塑性,进而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2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9.0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069-02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老年疾病,是指因脑部各组织系统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结构病变[1]。脑梗死包含脑栓塞、腔隙性梗死、脑血栓形成等疾病类型[2]。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脑神经及躯体神经症状等,严重者出现昏迷症状[3],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和护理。本文为探究老年脑梗死患者运用早期中医护理和现代康复护理后所取得的临床成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老年?X梗死患者8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0例,其中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3、17例,年龄45~75岁,平均(65.0±2.1)岁,病程2~4年,平均(3.0±2.1)年;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5、15例,年龄40~80岁,平均(60.0±2.5)岁,病程1~3年,平均(2.0±1.3)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1)两组患者均经MRI及脑CT等检查确诊为脑梗死;(2)获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3)排除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

1.3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现代康复护理,主要包括:(1)训练。护士应指导患者在床上如何更好的变换,协助患者进行卧位到坐位的训练,直至能够站立,避免患者发生身体僵直。(2)训练行走。开始时,可以先训练患者在平地走动的能力,待到有一定效果时,慢慢过渡到练习楼梯的走动,不断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3)训练生活技能。例如洗漱、吃饭、换衣物等基本生活技能,患者应指导患者进行训练,使其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恢复正常。(4)锻炼上下肢功能。首先练习上肢的摆放,可以进行伸展活动的练习,通过屈曲运动的练习进行下肢的锻炼,并训练四肢活动,使其从被动练习过渡到主动练习。

在上述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对观察组实施早期中医护理,主要包括:(1)通过中医调理患者的身体。中药组成包含:钩藤、牛膝和天麻12 g,白芍、麦冬15 g,赤芍和川穹10 g,甘草6 g。煎好后每天服用1剂。按照患者身体状况,可适当增减药量,从而达到清热泻火、活血益气的功效。(2)推拿。选择手、足三阳经腧穴,通过捻、按、弹拨等手法,对患者进行推拿按摩,每天推拿1次,达到温经通络、活血理气的作用,同时避免患者肌肉发生萎缩的情况。(3)针灸。选取合谷、百会、人中、曲池等穴位,利用直针的针法对患者三阴交、曲池穴及合谷穴进行针刺,利用斜刺的方法针刺百会穴及人中穴,1 d针刺1次。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其判定标准为:显效为恢复康复状态;有效为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为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病情加重[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的致病因素包括: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慢性心房颤动、心脏手术、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等心源性因素及骨折、气栓、血栓脱落、肺部感染、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及颈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等非心源性因素[5],致病因素多样,病情复杂,危害患者健康,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护理。早期中医护理和现代康复护理作为脑梗死患者常用的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6]。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应用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2]。而且该病具有预后难度大的特点,如果远期疗效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就会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加重的情况。因此如何保证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才是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关键[3,4]。在此前提下,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诊疗观点与护理对策,其中康复护理则具有较高的实用效果。在本组探究中,特选取我院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以对照护理的形式,对康复护理的应用进行分析,现就探究资料,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慢阻肺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临床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①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②生活无法自理;③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且在患者入院后,我院统一对其进行临床宣教,使其知悉本次探究的目的与使用的方法,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组以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5例,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5.4±4.3)岁,病程8~19年,平均病程(11.2±1.5)年,观察组患者55例,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6.1±4.6)岁,病程8~20年,平均病程(11.7±1.1)年,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并无明显差异,更适合探究。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即在进行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做好患者日常护理工作。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康复护理,①进行康复宣教,告知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以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②进行康复训练,分为呼吸训练和体能训练,其中呼吸训练以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为主,腹式呼吸强调对胸腔的训练,而缩唇呼吸则旨在指引患者掌握呼吸节奏,其中腹式呼吸训练20min/次,而缩唇呼吸3min/次,均为3次/d,而体能训练建议采取太极拳和简单的有氧运动,30min/次,1次/d,③可以选择性的进行中医推拿护理,对肺腧穴进行点按。

1.2.2观察评价方法采取对照护理后,首先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次以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价,并参照护理前的评分结果进行护理工作有效性的分析,最后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7.9统计学软件,组间进行t检验,P

2结果

两组慢阻肺患者均顺利完成对照护理探究。统计其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患者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6%。而对其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发现实施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评分结果都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护理后的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而已然成为危及公众健康安全的高发疾病之一。对此,单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来保证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因此本组探究通过对照护理的形式,对康复护理进行了对照评析,发现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绝大多数患者对康复护理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就此,在开展康复护理前,护理人员主要通过康复宣教的方法,来提高患者对康复护理的认知度,以保证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而在康复护理实施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均能有效配合,积极完成护理任务,进而使得康复护理的疗效得到稳步提升。就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占优,且患者均能遵医嘱在出院后自行进行康复训练,更加保证了其预后质量。

4结论

康复护理在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素芳.社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2):3368-3370.

[2]林燕青,施立华,沈海锋.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08):144-145.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4篇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1)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①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②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③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④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护理模式; 康复护理; 脑卒中; 评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心脑血管病占据了首位[1]。脑卒中是血管源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急慢性临床综合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然可导致患者运动、感觉、认知、言语等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致残率高达70%~80%[2]。使脑卒中患者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复,无论对个人、社会及家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脑卒中的康复训练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与康复治疗相辅相成的康复护理作用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来。康复护理是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康复护理不仅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而且降低医疗成本,被认为是脑卒中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讨合理的科学的康复护理模式临床意义尤其重要,为此2010年5月-2013年5月笔者应用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2)均存在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3)无明显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8分,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2~3 d后不再恶化;(4)排除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符合以上标准的共144例,男76例,女68例;年龄45~85岁;左侧偏瘫84例,右侧偏瘫6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瘫痪侧别及病变性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下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1.2.1 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生理变化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患者自信的参与康复过程[5]。

1.2.2 良姿位及肢体功能训练 良姿位对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预防的作用[6]。患者病情稳定后即进行功能训练,即应进行床上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具体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指导患者自己翻身、吃饭、梳头、入厕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开始护士可给予一定的帮助,然后逐步由其独立完成,3~4次/d,30 min/次,指导培训家属帮助患者训练,以便出院后继续协助患者训练,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提高患者各种自理能力。

1.2.3 吞咽训练及语言训练 指导患者进清淡、少渣软食;饮水呛咳时应尽量减少饮水,以汤汁代替,进食时抬高床头30°~40°;指导患者示齿、弹舌等动作;对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训练,首先学习单音发声,然后指导患者3个连发,可从数数开始,进而短词、短句,再进展到复杂的句子;不完全性失语的患者应鼓励多与他人交谈,刺激和促进说话能力。

1.2.4 认知的康复 包括失用的康复和视觉忽视的康复训练。首先让患者理解为什么不能完成有意识的动作,使用简单的语言指导患者完成动作,然后逐渐增加语言的复杂性和难度给予反复训练。耐心解释使患者明白为什么对某一侧物体视而不见,在忽视侧进行各种活动,可以加强患者的功能。

1.2.5 社区卫康复护理 社区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紧密衔接,患者出院后遂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干预计划。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社区医护人员,对干预组进行整体化、个性化和家庭化的干预,并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干预频率:第1个月每周上门2次,第2个月每周上门1次,第3个月每2周上门1次,上门频率也可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变动。

1.2.6 家庭康复 定期由医院及社区医护人员给予相关知识培训,使家属正确的协助患者肢体被动活动和穴位按摩,鼓励患者自我锻炼。定期电话或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进程.制订新的训练计划等。

1.3 评价指标 (1)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定患者肢体功能;(2)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3)记录并发症:主要为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异常运动等。康复评定均由专人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进行评分。所有评定由统一培训的康复医师完成,评定者未被告知患者分组情况,实行盲法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 发放144份评分表,回收率为100%。两组干预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异常运动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发病率很高的疾病,该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7]。由于脑卒中导致患者脑实质神经细胞的永久性损伤,使患者在多个方面如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生活及日常工作能力,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促进脑卒中的康复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家人的期盼。探索科学的、实用的康复护理模式及如何提高康复护理的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8]。康复护理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新兴学科,是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目标是应用各种方法进行康复训练,使脑卒中患者残存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提高生存质量[9]。康复护理不仅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而且能够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等[10]。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实施康复措施的时机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国外常与药物同时进行[11]。超早期康复可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使病灶周围的组织或健侧脑组织重组和代偿,发挥脑的可塑性[12]。2010年5月-2013年5月笔者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取得一定的效果。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笔者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把康复早期、中期、后期的治疗连贯起来,把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庭,使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健康评估等工作从医院到家庭不间断,集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效果明显,干预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可使医务人员及家属及时有效的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及主动锻炼;指导利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伸、抬、举的活动;督促患者进行言语功能锻炼等。正是由于康复护理干预组医务人员及家属全程不间断参与康复治疗过程,加强了护患沟通,增强了患者自我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勇气,使医护人员更深入了解患者的情况和需求,及时收集患者的信息及家属的需求,及时修改康复计划,提供富有人性化、个性化的康复措施,使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增强,负性情绪明显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家庭康复环境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和家属照顾能力均有所提高。

总之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全程康复护理模式的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在最大程度上减轻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郑舟君,戎燕,张丽华,等.路径式健康教育在脑卒中二级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47-49.

[2]黎茵,刘丽红.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二级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3):26-27.

[3]刘亚芳,江华,王秋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14(2):449-450.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9.

[5]张春慧,陈静,张振香,等.家庭跟进式护理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4(33):1636-1638.

[6]龚素芬,邢凤梅.脑卒中患者家属对康复知识的认知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6(31):2072-2073.

[7]邓凤,陈锦秀,谭景予.双上肢训练方案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12):3169-3171.

[8]肖秀英,梁少杰,岳永辉.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服务模式的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07,6(4):72-73.

[9]秦娟,郭秀君.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24-426.

[10]范红艳.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9):3002-3004.

[11]吴秀英,孙瑞仗,李长贵.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齐鲁医学杂志,2005,20(4):371-374.

[12]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7(18):1647-1675.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6篇

1 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

1.1 通过社区健康档案和社区中心转诊,社区责任医师和社区护士应掌握辖区内伤残情况,建立伤、病、残患者的档案,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1.2 基础护理。一般包括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及排泄护理等。这些护理方法和流程是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与临床护理基本相同,只是实施护理的场所和环境不同而已。基础护理始终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核心和标准。

1.3 功能训练治疗。针对病伤残者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可采用适当的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配合康复医师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个体康复治疗方案,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资源开展康复治疗工作。

1.4 预防并发症。病残者在伤病过程中常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加重病痛,造成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加强康复护理的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1.5 心理护理。残疾者的心理障碍一般比较严重,从而影响其健康状况及康复训练的进行。因此在进行各项康复护理的同时,社区护士必须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使病伤残者达到心理康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在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

1.6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患者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护士应对病伤残者进行有关自我护理及康复训练的指导和教育,从而充分调动病伤残者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改进社区环境,利用社区资源,教育人群了解康复护理知识,认识康复护理对伤、病、残者治疗的意义,鼓励和动员服务对象及家人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在三级预防中,是投入最低、效果最好、效益最佳的措施之一。

2 社区康复护理的特点和优势

2.1 以社区内急慢性疾病人、创伤者、老年病人及残疾所致的身心功能障碍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所有社区伤残病人提供全面、连续的康复服务,通过健康促进提供健康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社会支持。

2.2 以对病伤残者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及功能恢复的健康教育和指导为主要任务。社区病人病因复杂、病程漫长,是一个长期的治疗和护理过程,需要个人、家庭、社会人员共同参与完成。因此建立以社区护士为骨干,密切与全科医生合作,充分调动病伤残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发挥社区康复优势的保证。

2.3 以病伤残者的家庭住所、老人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要服务场所,依靠社区可利用的资源开展工作,可节省就医成本,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是当前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一种有效地解决途径。

2.4 社区康复可减少病人到医院就诊次数、减少院内感染机会,有效预防交叉感染。这样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趋势[ 2]。

3 讨论

3.1 护士常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工作中和各种病人接触,特别是护理操作时,直接接触病人的肌肤、血液和分泌物等,随时都可能被病原菌感染。所以,做好职业防护,维护自身健康是做好社区护理工作,杜绝差错事故的基本保障。

3.2 护理工作是一项责任心重大的服务性工作。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必须要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只有认真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技术水平,保障护理安全,防止差错事故。

3.3 对特殊患者的护理如精神病人的护理,护士更需细心。最好在家属的陪同下开展各类护理,以防止遭遇暴力伤害。这也是社区护士的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

3.4 护士无固定的生活规律,经常上夜班,其情绪紧张,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保护和调节护士的心理健康,关心社区护士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给予合理的待遇和社会保障,才能进一步发挥社区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同时也是一种高风险、多辛苦的职业。社区康复护理是应用整体护理服务理念,对社区内的伤、病、残者进行基础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帮助伤、病、残者恢复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减少残疾,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的一种新形式[ 3]。

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守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推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增进医患和谐。

参考文献

[1] 朴凤善.社区康复护理的社会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4):101~102

[2] 董丽萍,李和兴,张金声等.社区康复护理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1:1032~1034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7篇

吉林省抚松县人民医院骨外科,吉林抚松 134500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措施,以期找到最佳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于该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于此基础上施行术后康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完成情况、康复知识掌握程度,观察组完成率均为92%,对照组分别为56%及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观察组则为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临床应用术后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升疗效及预后效果,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推广意义。

[

关键词 ] 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88-03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多发于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骨质因钙化进程加快而普遍存在骨质疏松症,且老年人多因身体机能下降而平衡能力低下,跌倒或摔跤等意外事件均易造成股骨颈骨折[1]。目前临床上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其中髋关节置换术是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术后极易发生并发症,预后疗效难以保障[2]。多项临床研究结果[3-4]证明,术后护理有助于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继而保障术后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措施,以期找到最佳的临床护理方法,为术后护理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护理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24±5.34)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者3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者18例。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当患者同时罹患其它病症时,但临床诊断结果认为该病症于住院期间不需给予针对性护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康复路径流程实施时,可纳入;②患者身体无其它部位发生骨折;③术前活动水平较好,可以接受术后的康复训练。

1.2.2排除标准①年龄<60岁,或>90岁;②患者体质较弱,术前运动不便者或长期卧床者;③合并肺部感染病症或肺功能欠佳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措施为:①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流程及术后饮食护理事项,阐明麻醉用药注意事项;②术前行常规血糖及血压检查,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进入手术室前30 min给予抗生素予以静脉滴注;③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依循医嘱按时给药。观察组于此基础之上施行术后康复护理措施,以保疗效。主要内容如下所示:①心理康复指导。患者多因意外事故而导致股骨颈骨折,经济负担及行动不便均会促使患者产生急剧的心理落差,心理上难以承受当前现状。情绪压抑、精神萎靡、易暴怒均是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规避这一情况,应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以心理康复推动机体康复进程。②针对病患实际制定功能康复计划。术后先行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据此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术后功能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列出功能训练进程表。而后将进程表给患者及其家属阅览,争取取得上述两者配合。③康复训练的执行。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肌力及关节稳定性。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可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和表情,如果患者出现疲劳和不耐受症状应当立即停止指导,让患者卧床休息。另外,术后患者若是担心自己手术切口出血或关节脱位等原因不愿接受训练,应当提前向其阐明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缓解患者担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早期功能训练。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帮助患者取正确以防止手术切口裂开、骨折错位等。固定好各种引流管,保证其畅通,每天定时前来更换引流袋。帮助患者按摩双下肢,待术中麻醉药物失效后指导患者进行足趾、踝关节屈伸活动,以帮助静脉血回流,减轻下肢肿胀症状。术后第1~3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及踝关节背屈锻炼。以踝关节背屈锻炼为主,训练方式为:踝关节屈伸5 s后再放松5 s,而后再绷紧—放松—绷紧,如此环转练习,每组20~30次,每次2~3组。注意循环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同时指导患者于肢体活动中自我调整呼吸。术后4~14 d主要以患肢肌主动舒缩活动为主,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消除肢体肿胀,也可辅助下肢关节被动活动器以增强恢复效果,1 h/次,2次/d。同时进行起坐训练及下地行走训练,初期可于护理人员的引导下让患者站立于床边进行站立练习,如患者站立超过30 min之后无不适感则可进行独立行走训练。⑤术后后期康复训练。一般情况下,患者多于术后治疗后2周切口愈合并拆卸,部分患者已经可以下床独自活动。该段期间主要进行离床功能练习。⑥出院康复指导。患者出院前2 d,护理人员教授患者正确使用双拐或助步器,指导其如何上下楼梯、穿裤袜,以及一些其它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以防止髋关节脱位。

1.4观察指标

①康复训练完成情况及康复知识掌握程度。②髋关节功能评定:将患者疼痛感、活动度、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分别予以单项评分,分数为0~100分。以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70~79分为尚可,70分以下为差。③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④护理满意度: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于患者出院前分发填写,采取匿名方式,分为非常满意、满意、较为满意和不满意4项,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较为满意)/总人数。⑤住院时间[5-6]。

1.5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完成情况及康复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完成情况及康复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均是观察组其完全完成和完全掌握所占百分比更大,均为92%,对照组则分别为56%和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积分对比分析

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积分,观察组优13例(52%),良8例(32%),尚可4例(16%);观察组9例(36%),良8例(32%),尚可4例(16%),差4例(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观察组肺部感染及泌尿性感染各1例,均占4%,对照组肺部感染及泌尿性感染各3例,均占12%,且5例术后并发关节僵硬(20%),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为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于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25 d,平均(20.15±3.24)d;对照组于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0~48 d,平均(30.54±5.55)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83 7,P<0.05)。

3讨论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康复训练完成情况、康复知识掌握程度、髋关节功能积分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施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一般研究结果[7]相同。由此可见,针对性的护理与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升护理满意度。且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更短,提示该种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临床研究证明[8-10],术后护理质量与患者术后康复进度具相关性,康复不仅仅与疾病本身和手术操作存在联系,同患者的心态及术后康复护理措施也密切相关。笔者认为成功的手术自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基础,而高质量的护理措施却也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疗效的保障。结合该次研究结果及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笔者认为于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于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后便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站在患者角度了解其心理和情绪变化,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烦恼,适时给予心理疏导。一方面向患者介绍术后注意事项和康复方法,阐明医院医护人员和其家属均会帮助其进行锻炼,另一方向患者介绍本院成功案例,以增强其康复的信心。②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功能,可有效避免关节囊及附近组织出现粘连与挛缩情形。同时可软化瘢痕,促进机体关节及双下肢的功能恢复。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应当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依循渐进性及全面性原则,运动项目均是由简至易,由少到多。③术后后期康复训练。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运动量可不断加大,而运动时间也可适当延长,所有训练活动均需患者保持正确的和站姿。患者运动后可能会出现下肢肿胀、发青,告知患者属于正常现象,休息或抬高患肢可缓解。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病患实际给予术后康复护理,有助于提升疗效,保障预后效果,缩短疗程,降低经济支出,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

参考文献]

[1]耿丽娟.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2):62-63.

[2]尉煜.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5):90-91.

[3]周翠凤.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4):156-157.

[4]刘伯萸.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J].环球中医药,2013,5(z1):15-16.

[5]刘俊兰,兰静,范立想,等.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6):72-73.

[6]黄瑢,陈巧利.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7):142-143.

[7]姜菊生.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0):1398.

[8]王保良,白腊敏.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18-119.

[9]赵艳梅.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1):84-85.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第8篇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92-02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股骨颈骨折发生率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晚年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股骨颈骨折占全部骨折总数的3.58%,随人的寿命延长,发病率日渐增高。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骼衰老的表现,骨质疏松使骨质逐步丧失,对压力和张力的承受能力明显降低,以致骨质脆弱,只要有轻微外力就能引起骨折。股骨中股骨颈较细,承受的力量最大,所以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发展,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0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100例,其中男40例,女60例,年龄65~98岁,平均78.5岁。手术方式: 手术整复后骨牵引39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6例,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25例。骨折类型: 头下型35例, 颈中型40例,基底型25例。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19例,跌伤81例。

1.2 术后康复护理方法

1.2.1 正确指导功能锻炼:正确的功能锻炼能预防并发症和促进骨折愈合,应该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和运动方法,术后待麻醉消失后,应该指导患者做长收缩运动,如股四头肌和踝关节主被动屈伸等。术后第2天对患者复查X线片,假置良好,指导患者进行旋转练习、膝关节屈伸练习、髋关节练习;术后1周之后应该指导患者进行活动患侧髋关节的联系,膝关节可完全屈曲,允许屈曲<90°。术后2周开始让患者进行外展练习,避免左右摇动,可双腿下垂,在床边坐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坐位时间不能太长。术后3周开始医护人员应该帮助患者练习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行走,用健腿和双拐支持站立,底端配防滑装置,顶端用软垫包裹,注意拐杖高度适合, 2~3个月不弃拐,负重锻炼,循序渐进,直至肌力恢复正常。此外,还要训练走斜坡,上下楼梯等,进一步增强肌力和ROM,加强平衡力和协调力。

1.2.2 在术后对患者的个体特殊性进行个性护理:每一个个体都有着他的特殊性,因此可以看出,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医护人员应该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在术后对患者的个体特殊性进行个性护理,全面地掌握每个患者社会、心理、生理的特点,因人施护。如有些幼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会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医护人员应经常陪伴或者加强巡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同时,高龄患者、尤其是牵引卧床时间长的患者患脑血栓的几率最高,因此适当应用如肠溶阿司匹林之类的血管扩张剂,50mg口服,每天1次。同时还可以鼓励患者借助骨科床的拉手来练习床上翻身、坐起,预防血栓形成,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1.2.3 饮食营养护理:老年人肠道吸收功能差,易引起低蛋白、低维生素、贫血等造成手术后组织修复愈合能力低下,至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患者的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为原则,给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促进术后组织修复,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要给予糖尿病饮食,低脂低盐饮食。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肠蠕动减慢,易引起便秘,鼓励患者多食水果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1.2.4 健全护理工作制度,规范护理管理。修订完善《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等各项规范,要求医护人员要人人掌握,使工作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医院护理部以抽查、提高、考核的形式检查各项制度、职责、规范落实情况,使护理工作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多渠道收集反馈意见,完善护理工作。病区设意见本、意见箱,每月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征求患者意见,同时可以组织一次家属和患者的座谈会,及时总结反馈意见,将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和家属的反馈意见作为骨科改进自身服务的突破口,根据整改意见来有的放矢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改善不合理服务环节。

2 结果

3 讨论

3.1 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过上诉护理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76例(76%),有效(症状有所减轻)20例(20%),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4例(4%),护理总有效率96%。

3.2 加强出院指导: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即将康复出院的时候,医护人员应该给患者及其家属给予相应的出院指导。建议患者康复后定期到医院复诊,避免任何会增加髋关节负荷的运动,避免长时间的站与坐,建议不做或少做跑步、爬山等有损关节的活动或者剧烈运动。同时,老年人应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设法增进食欲。必要时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防止由于维生素D和钙的缺乏而引起的骨质疏松。生活中,老年人要注意不要抬、提重物,避免意外损伤,切忌跌跤,以防止股骨颈骨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樊春亮, 黄亚生.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21例临床观察[J]. 实用医技杂志, 2011,(04) :409-410

[2] 刘守友, 齐建明, 董浩军. 重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9例疗效分析[J]. 吉林医学, 2011,(14) :2810-2811

[3] 吴景冬. PFNA内固定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05)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