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言文学知识

汉语言文学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均开设有汉语言文学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由于教学的乏味,学生对其兴趣浓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将关注点在专业课上,鼓励学生将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导致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明显降低。同时,许多高校将汉语言文学当作公共选修课,选课的人数比较少。加上教师上课循规蹈矩,教导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无法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二、提高高职生汉语言学习兴趣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疑问要及时进行回答,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其次,逐渐改变以往比较乏味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开展有关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可以在玩乐当中学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举办涉及汉语言文学的演讲比赛,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写出优秀的演讲稿。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其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营造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需要扩展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需要联系生活。比如,可以适当将某种文学习惯或者风俗代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其次,汉语言文学当中有许多有争议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两派举行辩论大赛,使学生可以积极查阅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之不断积累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出探索的动力,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获得大量感悟。

3.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指出自身的错误,或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增强汉语言文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比较幽默的语言或者比较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意图,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需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不仅需要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也要给学生应用汉语言的机会,使其可以在实践当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在不断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根据时展的趋势,改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需求。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不高。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学识素质、发散学生的思维等方式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战凤翠.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5):125-126.

[2]许贻斌,申长崴.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J].青春岁月,2016(17):754-755.

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第2篇

一、影响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学习成效的因素

首先是环境因素。少数民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接触比较多的语言种类就是本民族自己的语言,缺少练习汉语语言的人文环境。其次,汉语言本身的文字障碍因素。汉语文字符号相对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少数民族的学生要具备很强的理解能力。加上汉语词汇丰富,声调变化与语法变化比较多。很多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时候,只是理解一些笃定的含义,对于延伸的意思理解不到位,学习难度增加。再次,文学习俗的隔阂因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信仰,也有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这是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东西。文学作品是社会习俗的反应,包含着多元化的文化因素。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其汉语言文学学习感觉到困难,一部分是来自于语言本身,还有一部分是对语言蕴含的文化因素理解不到位。最后,审美取向因素。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不同,审美习惯也不相同。汉语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吸收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审美系统,这都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

二、提高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教学成效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开展打基础。

教师在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应是积极的引导者、智慧的管理者和热情的鼓励者。要提高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教学成效,首先就要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只有具备了这个前提,才能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做准备。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关注自身的一言一行,用高尚的德行去感染学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工作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是表率作用,也是示范作用。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中,有着明显的“向师性”,教师对待教学的行为能够影响学生的做事方式。汉语言文学教师还要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对待学生。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学生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教师要对于那些不太听话的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对于文学知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少一点批评,多跟他们谈心。此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特点,找出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们会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有的是智力方面的差异,有的是能力方面的差异,也有性格方面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来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看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要求,深化对教学问题的理解,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纠正教学中的不恰当行为。总之,教师能够用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对待学生,在课上营造民主、有爱的活动氛围,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就会拥有乐观积极的情感态度,愿意主动接受汉语言文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渗透情感教育。

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教材与理解教材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现象还不是特别普遍。针对这种情况,汉语言文学教师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能够主动探索教材内容,引导他们学会阅读文章,不只是汉语言文学教材,还包括其他汉语课外书目。这样能够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把握文学作品内涵的能力,还能深入挖掘内在的情感。还要重视实际教学过程,从教学过程中获取真实的感受,找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找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内容是什么。针对这些收集相应的资料,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式。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师,要能够站在少数民族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这些学生的民族信仰与情感体验,因为就算是同一个作品,不同的学生阅读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同学之间进行作品情感的交流,激发其汉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快速的让学生理解到位,需要师生一起努力,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课文注入情感内容,进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效果。

(三)注重反思性教学,提高教?W成效。

反思性教学主要是汉语言文学教师针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的总结和反思,从而明确教学优势,查找不足,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重复问题的二次发生,让教学成效得到明显的提升。首先,可以记录成功的案例。当一节汉语言文学课上完之后,语文教师可以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结构等总结出来,尤其是学生反响比较好的课堂教学,可以作为成功的案例记录在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其次,记录少数民族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表现。教学不是单向活动,而是双向活动,教师需要记录的不只是自身在教学中的方法和表现,还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由于民族文化观念的差异,有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不在教师的备课范围之内。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比教师预想的多,这些都给汉语言教学注入了很大的活力。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反思的时候要把学生的创新点和闪光点记录下来,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成效。

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第3篇

高职教育是我国普通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针对于高职学生特点而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高职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不高,文化课基础薄弱,对于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有限,这些情况使高职教学相应增加了难度。如何使高职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地掌握和吸收课程知识,决定着教学成果的大小和教学成败。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完善汉语言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扩大教学成果,达到新时代教学的目的。

1.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说承载着其他文化的知识体,没有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就没有我国丰富的知识世界。汉语言文学探索着人类生存的意义,展现着人们生活的价值,其中心内容是我国优秀文学文化遗产。汉语言文学代表着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和民族意识的表达。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就业难这个现实情况不断放大,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也是日益苛刻,复合型人才需求走俏,当前的情况下,高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需要一场改革,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实用性人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学而至用的素质教育,使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价值实现最大化。

2.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模式落后

在当代的汉语言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教师还是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动学习教师灌输的知识要点,这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有限。课堂教学缺乏生动形象,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足。长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变成被动,对于学习表现为兴趣不足,不主动摄取而被动接受,甚至出现厌烦抵触的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知识结构未能与时俱进,很多知识教程版本较老,并未及时作出更新,没有跟上现实社会的潮流和步伐。

2.2教学观念落后

现在学生和家长普遍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平时会说话写字,掌握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足够应用日常生活,不想耗费过多的精力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上,同时,他们认为现在招聘单位青睐专业课好的学生。结果,学校也把主要精力向专业课程教学上倾斜,导致汉语言文学变成冷门,学生和老师对此教育逐渐漠视。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在许多学校有所展示,并逐渐成为很多学科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能够将知识点图文声并茂地展现给学生,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进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风。但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相当部分的学校依然采取教师灌输学生知识的单线教学手段,这样很难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3.1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明确教育的基本思想,端正教学的态度。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教学的课程结构设计也应该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这个原则,要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培养优秀人才,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立科学的课程结构,从课程的主体到局部做到统筹规范设计,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升课程设计质量,增强课程的整体性。课程结构体系是每个课程点以及课程内部结构有效而有机的结合,能否最大程度做好课程优化直接影响学校课程整体功能的发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形势就是要改革以往过时的课程结构体系,要做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个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当前的课程体系实际的应用价值。总结起来就是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实际应用为方向,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人才培养,学校的课程设计要以此为基础,使学生有充分的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主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3.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教学要求就是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我国经典文学知识素养。由于此专业的文化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做灌输式的文化传递,要不拘一格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评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前的各种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各种传媒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要对各种文化问题实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坚定教学创新意志,突破思维定势,勇于拓展思路,开辟出新颖的教育思路,行为上要专心实践,善于探索,不断总结和前进。

3.3转变教学观念

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改变。从前的社会需要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而当今社会,这些人才还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主动去吸收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精华。

4.结语

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汉语言文学 教育

在高校中文类专业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笔者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长期教育观察发现,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整体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并不理想,这些教学困境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开展效果将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一、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不足

1、教学内容单调,缺乏新意

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包含丰富历史文化,丰富文学知识的专业,其专业内容不仅包含有浓厚的趣味性,同时,作为我们的母语,在日常教学中拥有得天独存的学习条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延用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都明显落后,不能满足时展环境下人们对于汉语言知识的需求,教学方法也相对陈旧,缺乏新意,致使许多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难以引发学生共鸣,教学氛围过于沉闷与无趣。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对高校汉语言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

2、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笔者通过日常观察发现,现阶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知识杂乱,知识系统分类繁多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学生感觉学习吃力,学习热情难以得到提升。除此之外,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乏味等现象,都直接导致了课堂学习氛围不浓烈以及学生参与热情度不高现象。除此之外,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在对一些古代汉语音调、词义、释义等知识学习时,部分同学会出现厌烦与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到学习热情与学习效率。

3、课堂缺乏有效的互动

有效的课堂互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极大的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课堂的长期观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缺乏良好互动讨论过程,大部分教师准时上课下课,在课前与课后没有与学生进行专业问题讨论。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片面关注于教案讲授,忽略了课堂气氛的调动,没有综合考虑学生实际能力,学生的听课情绪等等,使汉语言文学教学育成为了“一言堂”。长此以往,教学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教学效率也难以保障。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不足及对策

1、重视汉语文学教育,以生为本,科学规划

针对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被重视以及教学内容单调等现状,教育部门以及高校应当从全局角度出发,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科学规划专业课程,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现阶段,传统教学规划中片面关注于教学方案与课堂教学管理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主观学习感受,极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无法达到高效的教学效率。因此,针对这些现状,需要现代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针对高校学生年龄段思想特点以及行为习惯,科学选择教学方式,在基于尊重学生以及教授知识基础上,制定出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机制,制定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与此同时,在教学规划过程之中,还应重点关注高校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兴趣点所在,思考并实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引导,从而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增加课堂氛围的融洽度,使汉语言文学教育更高效。

2、积极运用多媒体,增加课堂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高校各专业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运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在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此,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问题,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积极的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讨论,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多媒体设备在图文、影像展现上的优势,以知识点与多媒体相结合,制作出新颖的,满足高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多媒体课件。在此基础上,配合板书授课,极大的提升学生兴趣,汉语言文学的意境也得以营造,学生对于知识点也更易于接受。此外,还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开展多媒体讨论课,通过分组或自主制作课件等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与互动,如此一来,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组织能力,多媒体应用等能力。

3、丰富教学形式,增加课外实践

汉语言文学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其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丰富教学形式,大胆进行课外实践拓展,增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深刻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开展汉语言文学学习小组以及学生社团等活动,将对汉语言文学有共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更好的交流与学习,并通过小组及社团带动整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学习兴趣。此外,要积极为高校学生搭建校外实践场所。如通过与书店、出版社等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派学生去到各校外场所进行实践,一方面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讲学与专题报告。通过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交流,使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更牢固,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各种不足,从教师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教学形式以及内容单调枯燥,与学生互动不足问题普遍存在。从学生角度分析则表现在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对课堂讨论与互动采取回避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探讨解决对策,为实现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46.

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 汉语言文学 教学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独具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开展这一专业课程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展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应当将转变教育思想作为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重点内容。

一.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后现代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观念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展开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首先,后现代教育提倡教育的人性化与个性化,即关注人的生存环境与个性发展,使人能够主动对自身以及身边环境进行改善。汉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汉语言文学的特征显露出来。其次,后现代教育提倡提问式与对话式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一问一答中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引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进一步思考。再次,后现代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化发展,这种观念有利于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后现代教育提倡创新观念,创新是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将对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了突出位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总的来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应当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人才能力与思维的全面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二.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途径

1.调整教学计划。

传统教学活动完全依照教学计划执行,缺乏灵活性与实用性,课堂节奏完全由教师掌控,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以被动的形式接受知识,教学效果较差。汉语言文学内容繁多复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此为了将其特点充分的展示出来,教师应当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予以调整。教学计划应当具有灵活性,应当让计划适应实际教学活动,而不是让教学活动迎合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专业特征、学生、教师三个方面出发,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2.转变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涵盖内容丰富,包括诗词、小说、曲赋、散文等,单凭直白的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的,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将单向的输出模式转化为双向互动模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探究,通过交流学生能够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汉语言文学有着更为深入的体会与了解,使看似枯燥的文学课变的生动活泼。另外,通过面对面交流与探究能够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加深彼此的了解,为教学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3.明确教材意义。

教材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但是却并没有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内容大多为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些文学作品与自身的相关性以及与生活实际的相关性,因此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素质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当对教材进行研究,明确教材内容设置的实际意义并将学生的思想意识、实际生活以及教材内容联系一起,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在专业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有效利用知识。

教育教学开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对知识予以利用,提高学生的实际素质与能力。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知识,学生要对知识予以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养成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可以主动投身到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当中。汉语言文学涵盖的内容丰富,仅凭课堂教学难以将让学生完全了解该专业知识,因此学生需对课堂知识予以有效利用,并将课堂延伸到课下。

三.结语

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教育、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思想的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创新教育思维,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都要对教材的含义进行深入探究并可以对知识予以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传统人文学科,几乎各种层次的高校都会开设这个专业。虽然历史悠久,科研成果丰硕,也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在看到过去辉煌的同时,也要注意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尴尬境地。面对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地方高校应主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汉语言文学这样的老专业,更应该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依然强调专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无所用的观念,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其次,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虽然构成了严密的体系,但是普遍理论性较强,而且有些内容陈旧,缺乏时代特色,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上,教师普遍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虽然很多课程设置上增添了课内练习和课外实践周内容,但是很多都是形同虚设,并未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多是科班出身,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因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对将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不甚了解,导致在应用型实践教学环节上是一筹莫展。

基于以上问题,紧跟学生就业市场变化,主动寻求应用型专业发展之路才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上策。

一、转变人才培养目标

在很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多被定义为: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从这个目标中可以看出,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分注重专业教育,除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外,对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与理论较少涉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会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视野狭窄,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当今的就业趋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一般会选择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或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因此,应该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的语文教学能力、新闻采编能力、谈判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修订教学大纲,不适应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要果断地进行删减,适当压缩理论性课程的学时,增添一些学科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重视学生主体意识、写作能力的培养,使教学从单一知识传授型的旧模式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要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加大对实践环节的投入外,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的监督。

二、调整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一直集中在文学和语言类课程上,例如: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所开设的选修课也是为对专业课的延伸和深化,如民间文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这种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口径狭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压缩基础专业课程,大量增加技术型、应用型课程,例如文秘类、新闻类和视听语言类的课程。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中文为主、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中文人才奠定基础。

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改革实践课的考评方法,要明确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指导教师以及相应的考核制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有所收获,而非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文字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强调“应用型”并非排斥“专业理论课”,而是在理论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变过去以理论为主、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内容上多补充些本学科的前言知识,将教学与当今社会相结合,改变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的局面。课堂上,教师应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中来,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之外,更应该锻炼他们的“写”和“做”的能力。

四、强化师资队伍

转变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要落实这一系列工作,关键还是在教师。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也应该熟练掌握和了解相关技能,具有应用型人才核心技能培养所需的相关职业资质。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多具有高学历,具备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与所授应用型课程相应的实践经历,对社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知之不详。

因此,为了使教师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工作,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缺乏实践经历的教师走出校门,去相应地单位和部门挂职锻炼,切实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也应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向其他兄弟院校取经求教,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从而提升教师的自身能力。

面临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的大环境,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之路漫长而艰辛,需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在保持自身核心的基础上,突出应用型。只要坚持改革,不断探索,必然会走出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作者简介:

高美燕(1986~),女,衡水学院中文系教师,研究方向文字学

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第7篇

1.传统的教育理念滞后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都存在着定势思维、相同的心理模式、相似的行为模式,普遍满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给予的现成名篇赏析。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被动,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并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老化,不能推陈出新,严重和社会脱节,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失去了应该有的兴趣。

2.考核机制不完善

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研究深度不够,却能依然顺利通过考核,拿到毕业证书,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机制存在缺陷和漏洞。在期末考试期间只是考核汉语言文学的相关概念和文学常识。这让学生只是关注最后的考试结果,而忽略了整个文学素养的提高。

3.学生认同感不高

教师常常站在讲台上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点,经常在一种枯燥、乏味的氛围中进行专业学习,削减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出现了厌学逃课的情况。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对策研究

1.积极调整教学内容

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积极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为基础。不断结合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精选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挑选名篇美文,在赏析文学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2.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汉语言文学中,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文学素养。并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国际化的课改要求,鼓励学生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广大和深度。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他们以后再工作中可能涉及到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

3.优化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的改进,都需要遵循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大胆尝试汉语言文学实践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研究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目的。针对那些汉语文文学专业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不能过分强调文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应该做到突破重点、突出难点,做好解决疑点的方法,加强教学技能的训练,从而不断的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

4.强大的师资力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力量做后盾。建立一支专业性强、高水平的教辅队伍是教学改革最迫切的任务,那些愿意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的人才成为了专业教师的首选。教师和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教育的身份没有谁高谁低,教育的角色没有谁主谁次,在一个和谐、尊重、自由、鼓励、关爱、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验乐学教学的整个过程。

5.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资源

互联网是一个拥有海量资源的信息数据库,承载着最新的资讯和动态,可以在线找到汉语言专业的全新信息,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了一个不可代替的教学辅助工具。互联网形式下的阅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新基础,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成熟的技巧,更可以获得最博大的精神文化。在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最科学的思维方式,用积极的方式感悟生活的哲学、用深刻的方式体会厚重的文化涵养、用细致的方式品味艺术的审美情趣,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文学涵养。

三、结论

汉语言文学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总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其哪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一样的,因为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关系到了学习的动力大小,对提高学习成绩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比较而言,中职学生具有年龄相对较小的特点,他们几乎都是一些初中的毕业生,他们的学习基础一般比较薄弱,在其学习成绩这一方面,学习兴趣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作为中职汉语言文学任课教师的我们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一、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环境进行创新

很多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都比较薄弱,在对其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对其学习基本特点的把握,例如:他们的基础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在综合把握他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与选择,确保起学习环境的新颖性,创设新的学习环境,例如:组织学生读古典文学的一些美文进行欣赏,对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电影进行观赏、朗读相关的古诗词等。对于学习不够热情的学生,我们要对其进行多加引导,尽量地选取趣味性与活泼性较高的故事来吸引学生与感染学生,例如:选择古文学中比较有趣的案例进行讲解,使他们能被古人们的各种智慧所吸引与折服,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环境进行创新,确保其新颖性以及学习氛围的和谐性与轻松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做好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

在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进行教学时,紧靠老师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教师只能给学生讲解一些文学的架构,而在文学内涵这方面还需要学生们在文学阅读中去探索与积累。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活动引进讨论的模式与比赛的模式,时间可以固定一周一次,也可以定为两周一次,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模式来作一个关于读书笔记或者是阅读感悟的分享等。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到作文写作活动中来,并且帮助他们将优秀的作品发表到文学的相关期刊上,使他们可以获得相应的稿费,这也是一种具有激励性的措施,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将现实生活的相关事迹反映出来,以达到舒缓紧张精神与缓解压力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写作的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锻炼。此外,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有奖的征文活动,结合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或者专题,让他们大胆地思考并且踊跃参加等。

三、做好合作学习的开展工作

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交流与思想交流的一个过程,参与的学生越多,学习的趣味性就会更强。对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划分的形式组织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圈子得以扩大。其次,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文学相关的问题,举行小组之间的互相竞答活动,使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小组与小组之间抢答等,这些文学问题可以是基础的文学知识,也可以是长篇的文学作品等,促进学生们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且达到取长补短的互补效果。此外,在共同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自己质疑问题、解答问题并且互相争辩,这也会使他们更加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习效果的改善具有很大的推动性作用。

四、做好激励性评价的实行工作

由相关的研究结果可知,人们往往会对获得成功以及肯定、赞赏的事情具有比较多的兴趣,学生亦是如此,他们都渴望得到肯定与赞赏。对此,我们应该结合这一点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善于发现学生们的优点,并多多给予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更好的激发。例如针对所学的内容来设计一些难以程度相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组织他们进行分组探讨等。并且做好激励性评价的实行工作,给予回答成功的学生或者积极发言的学生一些奖励等,例如给予他们一定的评分奖励、小礼物奖励等,激励他们参与到汉语言文学的课堂学习中来。

五、确保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多多引进,例如使用图像、文字、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手段来统一地处理教学信息,使之具有数字化的特性,将汉语言文学比较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现代化,进而使学生们的各种感官都能共同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其学习空间得到更好的拓展,提升其学习的兴趣。中职的汉语言文学是学生们今后学习语言文学类知识的重要铺垫,所以,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工作,确保教学模式设计的有效性与趣味性,在学习目标得到明确的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江昭玉.浅谈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探索[J].科技资讯,2011,(24):214-214.

[2]贾瑜.论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302.

[3]黄爱萍.论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8):42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