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企业竞争的逐渐加大,国内企业开始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管理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相比,还存在很多方面的缺点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才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的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体现,对于企业的管理人才来说,创新意识同样重要,只有掌握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管理,才能充分挖掘出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为止,国内企业的管理人才普遍缺乏创新素质,无法跳出企业管理环境的束缚,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创新和改革。
2、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企业管理中,一定要重视人的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讲,理解和把握好员工的内心想法非常重要。然而在一些企业的管理中,企业的管理人员过分注重上下级关系,造成了员工和领导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阻碍了上下级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得普通员工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难以和领导真正地探讨工作和生活。
3、管理人才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管理人才往往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对于其他领域的涉猎非常少。在管理企业的时候,管理方法和策略非常单一,对于某个特定的企业,缺乏合适的管理方式;而且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很难与迅速变化的市场相适应;这些都造成了管理人才的素质不高,无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成为了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知,在目前国内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真正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国际化。随着我国敞开国门,开始接受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也应该与世界接轨,于是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注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时,可以借鉴一下发达国家的企业人才培养经验,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第二,在企业进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注意人才的国际化发展,不断开拓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领域,吸引不同地区的人才,才能以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的方式管理企业,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2、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内容要全面。企业管理人才属于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时,要注意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思想素质,企业管理人才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才能真正胜任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管理人才一定要爱岗敬业,具有高尚的集体主义思想;第二,心理素质,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在处理工作问题时,一定要做到思维周密,做决策时能够勇敢果断,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也主要由心理素质来决定;第三,身体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拥有充沛的活力,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来面对日常的管理工作。以上所提到的各项素质,只是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素需要进一步培养。
3、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对于企业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来说,管理能力才是人才培养的重点,管理型的人才通过发挥自身的管理水平,运用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使企业的经营处于最佳水平,从而带动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实践中学习,企业在培养管理型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通过真正地实践,才能促进管理能力更快、更好地发展,那些认为管理靠经验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第二,一定要将成功的典型案例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学习这些成功的案例,找到成功的原因和捷径,然后不断总结成为自己的经验,在未来管理工作中,处理问题时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关键词:动态过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根据我国创新战略的提出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知识、能力、素养、创新等全面发展的人材成为主要目标。这有效的解决了我国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是解决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就业率低、缺乏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对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综合化以及内涵化”的具体实践。
二、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大学的体制一直都是国家计划体制,培养过程都是根据年级、系别、班级进行组织,而且在教育方面施行的是的“三段式”教育,教学计划、人才培养都是统一的。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工商管理人才教育主要面向的是政府,为政府服务,这样就导致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薄弱。由于我国教育严格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这就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的问题,并且培养的学生整体素质低、趋同化严重,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三、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根据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来看,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比较重视理论,缺乏实践、比较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导致所学专业与岗位缺乏统一性。“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是我国各大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有的学校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在尝试着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有的工商管理学校借鉴了外国的教学模式,即“三段式”教学,所谓“三段式”教学就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一难题,但是,这一模式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过于重视基础理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过于陈旧,现行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近进来没有丝毫改变,一直沿袭传统的培养目标,这就导致我国工商管理培养的人才不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各类毕业生趋同化严重,没有特色优势,培养的人才比较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第二,我国工商管理学院培养的途径非常单一。我国的人才培养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学校教育,我国各大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学年制,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又采取了学分制。但是,学分在各大高等学校互相认可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并且,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以传统方式为主,这就使得网络教学与远程教学适用范围狭窄,不能有效的发挥它们的作用。第三,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型。世界是变化着的,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在专业课程教材方面、内容方面都是陈旧的,不能与我国发展现状相适应,而且缺乏创新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程序化教学,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效率差。
四、建立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我国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借鉴国外先进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符合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人文与科学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要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者协调发展,并且还要根据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建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的教学内容体系。第二,建立培养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借鉴“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即把工商管理专业进行细化,可以细化为生产与运作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模块。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基础公共课程以外,还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兴趣进行模块选择进行深入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就业率,有利于解决“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一根深蒂固的难题。第三,改变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策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大学生,不管是在自律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教师要大胆的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要只是过分的重视理论教学。对学生多鼓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单纯的把学习当作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五、建立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建立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是对我国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局限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弊端导致我国工商管理培养的人才趋同化严重,缺乏特色优势,培养的人才与岗位缺乏统一性,培养的人才比较单一,不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所以,改变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六、结语
建立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对我国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局限性的重大突破,也是对当前专业发展、社会经济以及所在高校专业发展的必然性要求,有利于解决我国各大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这一难题,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足膺,佟金萍,朱陈松,张宏如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
[2]王鑫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外交流2016
1.目标不明确
当前,在我国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通常被定义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样笼统定性没有将企业理论性人才与应用性人才分别开来,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日益矛盾。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定位与市场经济不符合,严重影响力现代企业发展。
2.课程体系存有缺陷
企业工商管理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首先,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核心力;其次,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脱节,尽管有一定的实习活动,但是系统设计与操作还不够,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在应用能力方面的先天性不足。第三,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往往只注重传授国内外相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的人才通常只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明显不够。
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理论传授,对于基本创新能力的开发很容易被忽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是非常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空间,最终实现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在市场中竞争须要将企业工商管理类的人才细分成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需要哪种类型人才,进而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首先,如果是理论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学习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最终实现创新理念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其次,如果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要设置出人才培养的科学课程。根据企业中从事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实际能力需要,以及创新需求等进行目标性人才的培养。可以将没有必要的学科做适当的删减,主要设置一些专项课程。其次,要建立一些交叉性学科,着眼于综合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可以将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与企业管理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当加入一些辅助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日后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要建立起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因为人才在企业中的分工不同,须要将学科与专业进行划分,所以模块化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实现模块化教学才能使学生胜任以后的工作。
(1)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人才应用现状存在一定差距
高校重在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开展各种与专业有关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受众范围,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已逐步将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普遍的大众化教育,而企业对综合素质较高人才更青睐,两者的目标差异使得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人才危机。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对于各类人才的定位情况不够明确,导致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无法正确定位。纵观工商管理的整个行业,人才数量、质量与社会供需情况已经造成巨大的矛盾冲击。
(2)高校教育的培育对象是全部在校学生
在整个培育过程中,并未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社会人才供需状况制定特殊人才培养计划,而是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教学课程安排统一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理论知识培养过程单一,整个过程对人才的创造力、竞争力等不够重视。另外,工商管理专业在培育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知识即专业知识的讲解,而对于人才在企业中的实际工作水平没有进行充分考虑,使得人才培养的理论环节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使人才的理论知识仅掌握于简单的理解层面,无法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以进一步充实自身的工作能力。这些培育观念揭示了我国人才培育的现状:过分注重人才对于国外工商管理案例、概念、经验的传授,忽视实际操作过程的知识应用,造成人才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结合,导致企业的生产缺乏活力以及创造力。
(3)经过严格的教育培训以及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
高校毕业生的学习兴趣和周围事物创造能力的水平不断下降,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并未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等进行因材施教,使得人才的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开发。而企业发展对于极富创造力的人才需求随着经济发展状况呈上升趋势,工商管理过程中,管理人才对于各种突发性事件,能够依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合理的处置,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观念等将工作任务圆满完成,那么企业将呈上升发展曲线。同时,工商管理人才应将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公司发展目标相结合,制定适合自己的长期发展计划,根据企业的经济状况、利用自身的发展特点,不断进行各类自主创新项目的研发,从而推动企业进入良性发展模式。
(4)工商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够明确,工作理念不清晰
团队合作意识不够明显,而且实践总结能力相对较弱,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责任意识模糊,造成其工作效率低下,不能按时完成预期任务。同时,不能合理处理办公室关系,与同事关系处理的不好直接降低工作热情,不能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其工作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无法同步,对整个工商管理的工作质量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措施
(1)在培育过程中,坚持以人才发展目标为本的培育理念,不能盲目的追求教学结果而设置过多的硬性要求。
应根据人才的自身发展需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知与能力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坚持“系统性、灵活性”的新型培育原则,从学科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出发,在培育过程中,逐步建立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的良性发展关系。另外,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要将本学校的人才培育战略、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社会人才供给条件等作为制定计划的重要参考指标,使其符合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多变的灵活性教学,锻炼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以及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工商管理的应用能力做好充分使得准备活动。
(2)依据企业、社会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的专业对口率。
纵观现阶段的工商管理企业发展状况,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趋向于对应用型、理论型人才的竞争。首先,企业应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根据公司的整体规划,对于所招聘的人才根据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划分类型,从而制定每个类型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人才应向其不断传授国外先进工商管理案例、概念、经验,使得人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依据公司发展现状,结合国外的工商管理案例对现有企业的经营理念、模式等不断进行创新,以推动企业从理论指导逐步转化为创新指导,为企业的发展注入足够的活力。针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状况,制定能够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特定才能培养计划,使人才具备从实践中发现不足、找出问题所在,利用自身所总结的实践经验,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高效、合理的解决各种突发事件,使应用类人才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3)企业能够与时俱进,依据实际情况逐步改善人才培养战略。
对于各类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能够与时俱进,根据人才流动现状、企业发展情况、市场人才供需等及时改进既定的人才培养战略,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模式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依据,综合考虑工商管理培育过程中,不同专业课程的配置情况,根据本企业人才的工作能力、业绩表现等制定不同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讲解要注重向人才传授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经典管理案例等,及时更新人才的知识体系,使其与企业发展步伐相一致。同时,可以聘请部分有经验的的工商管理师,使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得到专业性指导。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根据实际培育需求,可适当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以重点培育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向工商管理人才讲解与工作相关的其他课程,拓宽人才的眼界,不断巩固与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外,复合型管理人才更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学科讲解时,将理论重点与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现状、管理职能做到有机结合,并根据人才学习能力适当增加工业管理工程、信息操作管理、计算机专业软件的应用等的补充讲解,使综合发展的工商管理人才更符合新时期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实际培育过程中,应注重相关辅助学科的教学,逐步提升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操作能力与实际工作效率。近来,模块式教学理念已经逐步得到认可,人才的最终走向是进入社会,推动企业发展,因此,模块式教学是培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由于工商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依据部门不同而进行专业分工,培育计划应建立系统性知识体系。与此同时,培育学科内部不同专业的精英人才,使工商管理型人才能够推动未来的企业发展,成为推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高端技术人员。
(4)注重人才创新理念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
在培育初期,应向专业人才灌输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使其能够认识到新时期创新对于社会的重要推动作用,增强管理人才对于创新意识的渴望程度。其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创新意识,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为管理人才创造熟悉工作流程的机会。同时,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工商管理经验进行有选择的吸收,使得培育活动与国际接轨。另外,相关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理论对于实践操作的指导性意义,不仅仅是理论讲解,更要注重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巩固、创新理念知识,推动“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建立,提升管理人才在生活、工作中探讨、积累、创新理论知识的能力,在原有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拓展教育思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管理人才必备的职业技能为培育目标,注重人才主观创造性的培养,从而充分挖掘人才的创造潜力。逐步建立以专业技术能力为最终培育目标的人才战略计划,借助市场调查与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考虑企业管理岗位的各部门职能发展要求,丰富培育人才的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流程,提升工商管理人才的社交能力以及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3、结语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在科学界定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培养能力目标决定培养模式的理念,构建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及其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
管理人才;核心能力;保障机制
比较成教与普教在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别,不难发现:由于成教学生已具有较好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但缺乏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比较在意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而普教学生由于普遍缺乏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也缺乏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因而在教学中除了关注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之外,还特别关注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这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思路、机制上与成人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应当以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
职业能力一般分为基础性职业能力、核心性职业能力和拓展性职业能力三个层面。管理的本质在于管理者运用适当的知识、理念、工具、方法,根据对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成因的科学诊断分析,提出更科学的治理方案,以较少的资源成本获得较大的治理绩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管理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强化基础性管理职业能力、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和拓展性职业能力的综合目标追求。基础性管理职业能力是管理人才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相结合的培养目标,使其具备体系健全的管理理论知识、科学辩证的管理职业思维、爱岗敬业的管理职业精神、现代高效的管理职业技术、团队合作的职业态度等基本性管理职业素质,使其形成管理人才特定的管理职业基础品质,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有效参与互利共赢的合作与竞争,自觉以管理者视角观察管理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改善意见的思维习惯。
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是在管理岗位就业的市场适应能力、横向竞争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是管理人才在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核心业务工作能力。具体而言,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决策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工具应用能力等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管理决策能力是根据实际、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对管理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作出相应处置决策方案的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是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对内加强经验交流、沟通协调,对外加强宣传引导、谈判协作,充分调动人、财、物等资源来高效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现代工具应用能力是利用现代技术与工具从事管理专业工作所具有的基本技能素质与操作应用能力。
拓展性管理职业能力是管理人才适应环境重新学习新的生存技能、适当调整就业方向、快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拓展性职业发展能力,是一种在组织运作管理(组织人事管理、计划执行管理、服务质量管理、财务预算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等)各环节拓展自我内在潜力的基础性发展能力,是一种面对新的工作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培训、更新知识与技能、快速适应新情况与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潜力,是一种对未来管理职业工作岗位与相关工作岗位的变换、拓展、提升、创新的潜在适应能力。
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思路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
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不到位的原因,不仅有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要、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应用、实践教学条件(时间、场地、资金、师资、考核机制)约束等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也有从办学理念、教学理念、考核机制上缺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依据市场需求、就业需要进行科学定位与考核落实的深层次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出路是基于管理人才职业能力需要创新培养理念、培养模式,按照管理人才市场需求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和构建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培养体系构成的总体教学体系与相应的考核评价引导机制,确保管理人才充分满足管理人才市场各单位多样性、应用性、复合性需求。树立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根据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规格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要求高校必须经常通过常设人才市场需求信息调查机构或定期委托社会调查机构,进行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数量、质量、规格等指标变化的调查,科学系统地了解和预测市场对管理人才的用人需求,充分认识管理人才的市场要求规格定位,明确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并以相应的管理人才特定的教学体系与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管理人才。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素质、知识与能力等层次:在素质层次,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知识层次,要求学生了解现代管理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认识管理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必要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掌握管理类所需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能力层次,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管理职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地获取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所学管理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技能;具备以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实践的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各种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应在此总体目标基础上,按照各高校特定的办学定位、学科优势、行业特色、需求差异来细化。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还要求高校必须严格按照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重构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保障机制,形成与培养目标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职业能力的管理人才总体教学体系设计,必须在明确应用型管理人才能力结构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对学生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贡献度为标准,考察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或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构建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各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自行确定)、基础知识教学课程(按照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模块设置的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自主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各专业方向必修、选修课程,并确定学分修读要求)。以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贡献度为标准审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的开设增减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贡献大小为归依,对内容相关度比较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和组织行为学等)要适当进行合理的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强化由浅入深、由单一知识点到知识的综合应用、由知识的传授到综合素质逐步提升;课程内容设计要与管理职业教育趋势相适应,适当开设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社会发展趋势的交叉性学科课程,拓宽管理人才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系统的理论课教学以较为厚实的人文科学素养(经济、法律、语言和技术等知识)和扎实的管理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管理素养与基本管理技能。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深化,是理论教学难以替代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或实训课程。各高校不仅应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开设必要的专业实践课程,而且应在理论课程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增加理论教学中模拟、实验训练环节以及综合训练环节,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学时,保障实践教学的学分达到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使其能尽快适应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管理知识系统地转化为管理实践能力和素质,提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工作能力[1]。因此,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科学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构成比例,应当按照“理论够用(满足管理工作需要即可)、实践至上(管理职业能力培养至上)”的原则,对传统理论课程进行合理调整缩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教学资源上要向实验、实习、实践方面倾斜,注重职业实践能力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
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具体管理专业的岗位特色性、知识实用性和技能多元性原则,要充分体现管理专业岗位及相关岗位群的多层次实际要求,既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又要专门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考核与示例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个人竞赛与单项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团体竞赛与综合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强化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考核与示例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课堂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强化课堂示例性管理能力实践教学活动。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能否取得实效必须通过理论课程的课堂案例分析、实践情景教学、软件模拟演示教学等实践环节教学方式,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改革传统考核机制过度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背记效果,转而注重考核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效果,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管理专业学生个人竞赛与单项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个人竞赛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单项性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单项性的职业能力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是逐步提高管理人才管理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各类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获得良好的企事业管理、管理文秘工作、办公自动化应用等管理工作基本技能与上岗资格。学校要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技术模拟管理系统与流程,帮助各个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操作过程及其标准体系,体验管理环境中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运用经验。为此,有必要围绕管理学科的主要课程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设“管理岗位模拟”“项目管理模拟”“管理沙盘模拟”等实验实训类课程,通过各种情景式模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由于综合项目管理模拟的组织、资源、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平衡相当复杂,用手工得出项目管理综合平衡的最优解比较困难,最好通过仿真模拟技术对项目管理的过程进行模拟。将管理专业学生团体竞赛与综合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团体竞赛评价激励机制,强化综合性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高校要注重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参加院系班组织的社团活动学会自我管理、参与社会管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在高年级开设综合项目管理模拟课程,通过学生社团或小组共同组织、管理项目的方式锻炼学生综合性管理实践能力。项目管理综合模拟可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一个综合性更高、训练更全面的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平台,既可以据此检验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又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地提升管理水平的培养目的。管理综合模拟课程可以若干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管理来进行演练与评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管理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各种业务管理、财务预算管理、管理绩效考核等)进行创造性的管理实践活动。四、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应当切实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还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制与机制,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条件保障主要包括师资素质与实训条件两个方面。在教师素质方面,不仅应当达到规定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还要根据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的学业规划与课外学术活动、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利用考核奖惩机制督促其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训环节,鉴于接纳单位难落实、指导老师缺乏、学生不安心等局限,高校应高度重视管理类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加大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配套各类实用的管理实训软件,通过完善校内实训条件,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场所也能充分感受到管理现场顶岗实习带来的收获;同时,广泛联系各类企事业单位,将其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搭建综合性实践教学的平台。根据人才质量评估标准,结合各校办学实际,制定出合理的管理人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与指标体系,对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教学分别提出明确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考核,改变以往期末考试占绝对比例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使各级教学管理者能够通过检查实验计划、过程和结果,较为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为提高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奠定监控基础。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机制还要求及时有效收集到教师、学生实践环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奖惩结合的保障体系。为此,高校必须定期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开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估,完善学生与专家的定期评教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及时反馈教学中的问题;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让毕业生参与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信息。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xcellent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hich is of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xcellent management personnel cultivat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School of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based on system engineering.
关键词: 系统工程;卓越管理人才;人才培养
Key words: system engineering;excellent management personnel;personnel cultivat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27-02
0 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在国家规划的高素质工程师培养的人才战略下提出的。尽管“卓越计划”本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管理类专业目前没有纳入计划范畴,但卓越计划的三个鲜明特点,使得我们完全可以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卓越理念,按照卓越要求,培养卓越管理师。目前,大部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仍是一些模糊或笼统的要求,没有特色,过多地考虑全面性,显然不符合卓越计划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卓越管理人才,也已成为当前很多管理专业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1 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系统结构要素分析
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其参与要素主要是学校教育者和学生、教育方式和方法、管理体制等,是一个相对简单、封闭的系统。从系统视角来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绝不仅仅是在学校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的合作才能真正完成。整个系统主要包括系统要素:目标、课程、教学、学科、质量、师资、资源、文化等[1][2]
(如图1所示)。
1.1 目标系统要素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目标系统包含教育理念和培养规格。当前背景下,要更好满足学生的就业成长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需要不断研究市场和教育规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类型,优化培养方案,特别是在对同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对所有专业、市场进行细分,科学定位,突出特色。
1.2 课程系统要素 课程系统包含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两个层面。根据卓越计划特点,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课程体系既要保证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专业特点明显,又体现满足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点,同时突出学生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注意学科知识的交叉,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应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选课的柔韧性、知识与技能更新的弹性,以及贯穿全程的实践意识与能力的训练等[3]。
1.3 教学系统要素 教学系统包含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水平。影响教学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个人能力、学生学习状态、管理制度、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水平以及其他软硬件等。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都有赖于教学水平来得以实现。
1.4 质量系统要素 质量系统包含的要素有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四个变量构成一个增强回路,其中,质量改进是质量保障系统所有活动的目标和出发点。
1.5 师资系统要素 师资系统包含教师素质、教师聘用、队伍构成和培训提升,涉及质量、数量、结构和发展问题。在聘任专业教师的时候,除了需要考虑学历、年龄等因素外,还要有意识地在一些企业选择具有一定经验的企业管理人才(柔性化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1.6 学科系统要素 学科系统包含有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在学科门类下的专业设置将促进学科本身的发展;而学科的发展又推动学科专业设置。
1.7 资源支持系统要素 资源系统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和要素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包含物质资源(是组织所能运用的各种有形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如校园、校舍、图书、实验设备等)和非物质资源(如品牌、商誉、信息、关系网络等)。
1.8 文化系统要素 文化系统包含有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指的是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等隐含在人们观念之中的一种隐性文化。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制度文化包括社会制度、管理制度、生活制度等在内的,以规范或者行为准则的形式存在的一种隐性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2 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系统的创新实践
2.1 目标重新定位 在对同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基础上,结合学校、学院特色对所有专业、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如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是:面向中小企业,培养中小企业创业者和中高层管理者的专业定位。具体目标是面向生产制造企业的基础管理“四会”人才:会看懂图纸、会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如财务报表)、会写项目调研报告、会做创业企业前期运作。在此定位基础上,优化、调整相应课程体系。
2.2 优化课程系统 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柔性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方面,全院经管类专业已构建起“通用基础、强化能力、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综合发展”的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以构成专业选课的“平台+模块”方案。突出工科背景,增开计算机类、机械类、电气类、纺织服装类、生化类等工科课程。增加实践实训环节比重,规范实践教学标准,提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质量,突出管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3]。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已构建“一条主线(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主线)、二大平台(以第一、第二课堂两大平台为支撑)、三个层次(围绕基础性、运用性和创新性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四大模块(实验实习、设计与论文、技能与竞赛、社会实践四大教学模块)”体柔性的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通过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建实践教学公共平台,加强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开放实验的结合,强化实践内涵建设,同时加强实践过程监控,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监控与考核体系。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在以往课程教育基础上,增加两个内容:一是各类专业与创新大赛。各个专业都有对应的专业竞赛,并取得不错成绩。如工商专业参加商道企业管理决策模拟决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营销专业参加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全国高校网上零售技能大赛;物流专业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二是鼓励本科生进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团队创新项目训练,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
2.3 创新教学方式 积极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训作业等方式;探索使用柔性化的教学方法,由专业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课程体系、项目或课题研究,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团队(跨年级、专业),或自主组建虚拟或真实的创业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程项目研究、自主性专业实践、校园创业,或对身边企事业单位进行系统性的信息调研,用专业课知识剖析其商业运作或组织运作过程,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形成理论报告或方案。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实际商业运作、组织运营、资料收集、团队分工合作、报告撰写、工作汇报以及团队对抗等,既掌握了相关课程知识,又学会了知识的综合运用,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也为创造性与适应能力发展搭建了平台。如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就要求学生以真实企业为例,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调查、预测分析,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自己到社会联系企业,寻找课题,寻求企业赞助,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好训练。个别同学还因此成功创业。另外就是多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学大纲编写以及教材建设,以体现卓越教育的教材要体现职业性、应用型的特点。
2.4 强化质量意识 一是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全院教师通过学习,提升质量意识。二是建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院、系三级质量保证体系。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质量评价来推动质量改进与提高,效果比较明显。三是探索建立教学质量标准。认真组织开展教学研究,组织申报质量工程项目,并以质量工程项目为依托,探索建立分类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落到实处。
2.5 优化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方面,除有计划选聘教师、安排教师进修,包括继续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尤其要重视将教师送到相关职业部门挂职锻炼。为此,学院广泛联系企业,推动教师深入企业、服务企业,增强教师企业实践的经验和能力。今年我们曾与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美的集团、楚江集团精诚铜业等企业达成共识,拟将选送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教师选聘方面,如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诊断》课程,尝试聘请芜湖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作为授课教师,结果表明,教学效果非常好,深受学生欢迎。
2.6 强化资源平台建设 一是加大实验室建设。现已建成现代生产与物流、人因工程、模拟企业等实验室。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广泛联系中小企业,与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芜湖美的等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全程、全方位、全通道合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2.7 加强文化系统建设 一是营造有利于卓越管理人才成长的竞争、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二是建立一套有利于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3 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强化学校、行业、企业联合需求、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教改项目。卓越管理人才也将在此背景之下有较快发展,卓越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必将带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
[D].华南理工大学,2010.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人才;茶企;培养
随着我国步入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经营管理模式的新业态也在茶企中得到体现。其中,最为体现显著的便是在产品销售领域。传统茶企在销售环节一般借助中间商渠道,来覆盖目标消费者。随着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线上销售形态的建立,以电商为平台的茶企直销方式也孕育而生。随之而来的则是,茶企需要面对如何将资金有效配置在线上和线下销售领域的问题。我国茶企大多为小微企业类型,同时因企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使得在价值转型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这就直接导致了茶企普遍存在着利润率低的现状。为此,通过创新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其能着眼于互联网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重构工作,则将成为茶企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这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1互联网时代对茶企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
互联网时代使得茶企的市场范围得到了充分拓展,也使茶企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中,可以提炼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1.1重视资金投入效益的要求
茶企在构建O2O销售模式时,需要对线上销售环境进行建设,其中主要涉及到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与此同时,在满足传统消费者线下采购的偏好,还需要维护好已有的中间渠道。因此,企业稀缺资金则需要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完成布局,且两者的布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因此,在财务管理领域就需要重视资金投入的效益问题,对那些资金投入效益低的销售环节应给予坚决关停。因此,财务部门则需要运用财务数据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建议。
1.2关注资金回笼安全的要求
受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在我国的普通商品市场也存在着通货紧缩状态。这对于茶企的经营管理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环节:第一,线下与中间渠道商的资金往来规则发生了变化,更多的茶企为了维护渠道商关系,而是主动延长了资金回笼周期;第二,线上借助电商平台所进行的销售,其本身就受到物流周期和第三方支付规则的影响,也客观延长资金回笼周期。根据资本循环公式可知,这就对企业在生产和采购领域的资金需求带来了压力。由此,还需要关注资金的回笼安全。
1.3强化资金节约使用的要求
目前,茶企之间的竞争仍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模式,而根据“总利润=总收益-总成本”的公式中可知,茶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要实现利润稳步增长目标,则需要加强成本控制。而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成本中心,则担负着成本控制的职能,这种职能又是从管控资金使用上来完成的。由此,强化资金节约使用也就成为了内在要求之一。
2内在要求驱动下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结构分析
从以上内在要求下,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分析财务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
2.1具有全局性的资金管控视角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知,目前茶企面临着打造自身信息化平台的长期任务,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若是缺乏投入产出比较的整体视角,则将无法获得资金投入效益的满意效果。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首先应具有资金管控的全局性视角。在茶企职能化结构的形态下,“具有全局性资金管控视角”,应主要构成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能力范畴,这样才能使其在这种能力驱动下来带动财务部门资金管控能力的提升。
2.2拥有高韧性的资金管理能力
在我国国民经济稳步起升的初始阶段,在销售领域茶企仍然会面临着资金回笼与产品销售之间的分离现象,这不仅是现代商业信用的内在规定性,也是适应当前业态销售模式的无奈之举。同时,随着线上销售环节的拓展,随着产品销售规模的增大也预示着资金回笼安全性日益重要。为此,作为财务部门的普通员工则需要具有高韧性的资金管理能力,特别在针对线下资金回笼问题,应在具备抗压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与中间渠道商之间的信息交互频率。
2.3具备创造性的预算管理思维
这里主要针对成本控制能力的构建,而在价值层面则体现为强化对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所谓“创造性管理思维”在于,应能巧妙的将财务部门管控资金所带来的外部性,内化为企业员工努力践行资金节约使用、加强成本控制的主观意愿。而作为专业机构的财务部门,则需要向企业管理层提出建议,而在管理层的推动下来实现“外部性被内部化”的目标。
3茶企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环境植根性分析与此同时,这里还需要植根于大多数茶企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3.1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方面
通过调研可以感知到,以小微企业类型居多的茶企在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着短板,企业管理层缺乏对专门财务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现状表明,不少茶企并不拥有专业的财务人员,而身处本企业财务岗位的人员一般起到出纳的职能,而关于会计记账、资金预算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则交给第三方机构和各个部门来完成。这就意味着,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正视目前的人才状况。
3.2财务人员职能地位方面
茶企在以生产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下,长期以来较为忽视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地位。这就在组织生态环境下,使得财务部门人员往往缺少存在感。这种状况就抑制了财务部门人员主动加强业务学习的意愿,从而就使得财务部门人才培养创新工作面临着主体性主观意愿缺失的困境。3.3财务人员工作重心方面受到小微类型茶企的经营管理内容的决定,财务部门人员的工作内容较为单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财务人员获得全局观的可能。从而,在财务管理人才创新模式的构建上,不应拔高对茶企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
4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根据上文所述,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4.1正视茶企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现状
在构建茶企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时,不能脱离当前茶企的人才队伍现实,唯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资源投入效益。前面已经在环境植根性中提及了茶企普遍存在着的财务人才短板,所以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基于此来制订培养方向和能力结构。在互联网时代下茶企竞争态势日益激烈,同时也为茶企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机遇,所以针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从资金管理角度来展开,并以优化财务部门的组织文化为战略。
4.2分层完成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
茶企财务部门内部仍然需要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全面推进财务工作步入正轨。因此,这里需要建立起分层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分层式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应理清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能力结构要件,以及部门成员岗位职责下的能力构成。财务部门若要对茶企的经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就需要建立起财务部门负责人与管理层的联系机制,所以沟通能力、业务能力、全局观应成为财务部门负责人的培养内容。
4.3突出培养财务人员的机制创新能力
小微茶企不可能配备大量的财务管理人员,而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又需要完成大量繁杂的资金管控工作。因此,财务人员还应具有机制创新能力,并通过部门负责人传递到企业的管理层。以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为例,为了使企业员工都具有资金节约使用的主观意愿,可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对员工形成有效激励,即在与财务部门签订合约的基础上,由上级部门考核业务部门的工作业绩,将节约的资金按比例或者全部作为业务部门的绩效奖金进行发放。
4.4进行财务管理部门的组织文化建设
对于茶企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在部门内建立学习型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自觉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的内驱动力。组织文化根据圈层理论可以由外及内构成一组同心圆,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目前,茶企管理层应对于努力提升业务能力的财务人员进行物质激励,并要求部门负责人在业务学习上起到表率作用,在企业范围内分部门建立起岗位能力养成的制度,最后通过拓展活动和员工仪式性活动来建立起精神文化。
5展望
在对茶企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养时,还需要使其全面掌握茶企的经营管理特征,以及成本控制要求。为此,下面的内容也应构成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应在会计学视角下来认识二者的关系可得,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实则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而成本管理的对象则是企业资产,一个是价值层面的企业资本、一个是实物层面的企业资本,因此,单就同属企业资本这一点来看二者是存在共性的。再者,财务管理强调事前和事中控制,而成本控制则着眼于事后控制。另外,需要明确财务管理的职能,不能因此而放弃传统成本控制模式。因现代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特征使然,为了提升资金预算的精确性,需要建立包括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在内的多方合作机制。由于多方都以自身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通过协商和综合将能增强预算的稳健性。
6小结
本文认为,通过创新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其能着眼于互联网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重构工作,则将成为茶企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全文的讨论,创新路径可围绕着:正视茶企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现状、分层完成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突出培养财务人员的机制创新能力、进行财务管理部门的组织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赵霞.论如何完善企业财务人员培训体系[J].教育(文摘版),2015(18):270-271.
[2]黄建平.论企业财务人员轮岗制度的利与弊[J].文摘版:经济管理,2015(3):167-167.
[3]佟成生.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2014(9):13-20.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办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
目前高校开设的物流专业主要有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两类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是要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一点在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明确反映。但到底培养什么样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表述笼统,大体上是把物流的所有领域都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结果导致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广而不专,所涉及的岗位过多,学生无法较好地掌握所涉及岗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2.课程体系不完善
现在各高校的教学计划,大都是分为四段,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业课设置课程门类较多,但缺乏系统性,同时很多课程内容交叉性很大;选修课学生在选课时随意性很大,缺少方向性,这样就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二、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市场细分
1.从需求层次予以细分
从需求层次细分可分为四个层次:物流管理理论研究人才、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中级管理人才、物流管理操作人才。
物流管理理论研究人才:要求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科研能力,宽阔的专业视野,善于从战略上观察和思考问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研究全国或区域范围内的物流业发展,为政府制定物流发展政策、法律与法规,并从事物流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学历、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物流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对物流及其相关业务进行协调和控制。
物流管理中级管理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具体的项目策划和包括运输、仓储、库存、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和物流信息等方面的运作管理。如确定采购批量和批次、确定最优库存、确定最优运输线路等。
物流管理操作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包括诸如车辆调度、配送中心操作、客户服务代表、网络维护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员。
2.从物流运作的角度予以细分
从物流运作的角度分类,可分为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而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运作规律是不同的,因此,相应的物流管理人才也可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和社会物流管理人才,即第三方物流管理人才。
企业物流管理人才:主要进行企业物流系统规划,制定企业物流发展战略,从事仓储管理、生产计划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制定、物料采购计划制定等。
第三方物流管理人才: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制定客户服务方案、从事客户服务、进货、理货、出货、流通加工、商品配送、运输调度、信息处理等
不同行业涉及不同的产品对物流运作的要求不同,因此物流分为普通货物物流、危险品物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军事物流等,需要不同的物流管理人才。
1.从需求的层次角度进行定位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与物流管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相比,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掌握物流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对学生要求较低,在物流项目咨询、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前瞻性和创造性要求也不太高,所以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更适合于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与各类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相比,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更为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更为坚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功底,培养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管理技能等方面,而高职高专、中专层次的物流教育重点应放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流相关操作技能等方面。
2.从物流运作的性质角度进行定位
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企业物流人才培养还是定位于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应考虑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地方产业结构的特色以及学校本身的特点。
我国未来将成为产品制造中心,因此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都会产生大量的需求。但制造企业为了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会将物流业务外包,因此,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将急剧增长。第三方物流在国外的物流市场已占有相当可观的份量,如欧洲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的比例已达76%,美国约为58%,日本约为80%,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比例仅为18%。其原因之一,就是第三方物流较弱,人才匮乏。因此一般高校可考虑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第三方物流方向。在定位于企业物流方向还是第三方物流方向时,还应考虑所进入的行业。究竞涉足哪一行业,要考虑当地产业结构特色和学校本身的特点。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以农产品物流为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培养农产品企业物流人才和物流企业管理人才。武汉市交通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与汽车相关的仓储与配送管理方面。
四、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
1.培养目标
在确定了专业培养方向后,针对岗位需求, 确定培养目标。物流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既能适应某一领域的物流管理需要,从事某一领域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总原则应是:“厚基础、宽口径、综合性、适用型”。
厚基础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把握科学的研究方式方法,重视基础课程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根本与关键;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职业定位对应的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同时,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岗位设置分工不细,因此,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讲求宽口径和综合性。适用性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对其要求相吻合,既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能够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使课程的设置具有系统性,同时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可分为四个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分企业物流与第三方物流两个方向,方向可由学校确定,也可由学生选择)、专业拓展模块、实训模块。
为避免课程内容的过度交叉,可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以突出适用性。
基础模块:数学、英语、计算机、法律、哲学、应用文写作
专业模块: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与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设施设备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仓储规划与投资分析、配送中心运作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
企业物流方向:企业物流、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生产运作与管理、包装技术、商品养护技术、物资编码与识别技术、企业资源计划;(2)第三方物流方向:国际物流与报关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贸易与金融、物流地理、城市物流学、物流英语、第三方物流。
专业拓展模块:公共关系、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学、客户关系管理、管理心理学。
实训模块:一是搞好运输管理实训 包括业务管理、调配管理、运输管理、系统管理、财务管理等操作环节;二是搞好仓储管理实训 包括系统信息、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储位管理、盘点作业、不良品管理、库存管理等训练内容;三是搞好货运实训 拟订货代合同,处理海运、空运进出口业务,练习租船订舱、报关、报检、货运保险等内容,掌握货代组织管理工作与操作规程;四是搞好物流信息系统实训 包括物流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输出等处理过程的训练;五是搞好社会调查实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骏,孙守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J] .物流科技,2003,(9):18―19.
[2]欧阳文霞.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6):61-63.
[3]白世贞,陈化飞.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4,(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