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6.02.146

1引言

2014年1 月29 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财办会〔2014〕5号)明确提出其主要目标是,“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探讨新形势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新时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代会计工作要求由核算型上升到管理型。佟成生、许素兰等(2014)认为,管理会计的视角拓展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所有企业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财务负责人的要求更高。张继德、王霞(2014)指出,在美国,企业内管理会计人才占到90%,财务会计只有10%,管理会计人才70%以上的时间用于决策性的工作(美国劳动部,2006);在日本,例如松下(Panasonic),财会部的人员大约2000 人,而80%的人员都在做管理会计工作。然而,在我国,企业超过85%的财务人员都在做财务会计,更多发挥传统职能,几乎用80%以上的时间进行会计账务记录和账务核算,而风险分析、战略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会计人员主要从事传统数字核算工作,对财务预测、决策、数据分析的能力欠缺,与国际会计人员存在很大的差距。培养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是新时期的新要求。

3新时期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1增加管理会计课程比率,完善高校课程体系

张继德、王霞(2014)指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方面的构想更是寥若晨星。因此,高校应该从课程设置做起,增加管理会计相关课程比率。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业务流程与企业组织》,将《业务流程与企业组织》课程置于《基础会计》等专业课程之前讲授,让学生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设计进行理论学习,为以后进行专业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高校一般只开设管理会计学一门管理会计课程,可以在会计类专业课程计划中增加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等课程,以突破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同时,增加内部控制和数据统计分析相关课程,高校可以考虑把《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纳入会计类学生必修课程体系,为学生以后踏入管理会计工作岗位进行企业管理、财务数据统计分析以发现复杂财务数据背后的东西打下牢固基础。

3.2转变单一授课方式,丰富课程内容

赵海霞(2007)认为,目前我国管理会计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会计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整合方面的能力,而是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学生听” 为主;且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计算能力,而分析思维能力得不到重视等。高校可通过案例教学授课方式,选取经典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采用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提供高质量的案例资源,与时俱进地更新案例资源,切实做到理论知识与经典案例紧密相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

董延安和唐子惠(2011)指出,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高校在必要时可进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便于以后游刃有余地解决复杂的财务问题。完善管理会计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套既满足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又与国际管理会计人才视野相联系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3.4增加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环节,增强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重理论传输轻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实践能力差。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和基地。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以便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实践中,企业与学校之间要形成双向互动,企业要及时反馈实习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与时俱进改善管理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型。学校可适当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走到企业中去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具体的经营实践及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决策及管理能力。

3.5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评价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效果分析得以验证。张倩等(2014)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从用人单位、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度,以及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进行追踪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做出会计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会计类毕业生信息反馈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涵盖毕业生去向、就业单位、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对新入职会计毕业生的反馈和评价及对高校课程设计及培养建议等内容,完善的反馈体系为学校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通过设计问卷等方式反馈企业对新聘毕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的评价,以便高校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

4结论

新时期我国亟须管理会计人才,高校应该承担起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职责,从以上五个方面出发,以期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继德,王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0).

[2]佟成生,许素兰,李扣庆,等.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2014(9).

[3]张倩,刘淑花,章金霞,等.国际化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定位及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第2篇

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日益普及,外贸企业对于人才英语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纯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商务英语专业也远没有十多年前中国刚刚进入WTO那么热门,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急需要找到一条适合专业发展的道路,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考虑,定位要准确化,及时了解企业需求,突出应用性,以就业为目标,培养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和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适应现代各类经贸活动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分别在外资企业、中小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商务管理、营销等工作。因此,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抓两头,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宽泛的商贸知识。该培养目标是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就业方向等特点而确定的。

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鼓励学生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将职业证书作为毕业标准之一,真正实行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高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课程设置合理化,在专业设置中普遍采用“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职业方向课”的课程模式。

(一)知识结构多元化。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加突出职业性、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应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途径,建立贯通语言技能、商务知识和跨文化能力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1. 语言技能。商务英语沟通能力是商务英语学生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要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听说读写要全面训练。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综合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阅读等课程,并鼓励学生考取大学英语四六级,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

2. 商务知识。侧重于培养学生涉外商务和外贸业务流程操作能力以及商务实践能力,使学生进入外贸行业后能较快上手工作。商务知识学习包括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单证,商务谈判,商务礼仪,涉外文秘,办公设备应用等课程。鼓励学生考取例如国际商务单证员证,全国外贸跟单员,全国外贸报检员,涉外文秘之类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3. 跨文化能力。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叫做跨文化交际。如果不能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就无法准确理解运用语言。需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在平时教学中要侧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平时上课时进行这知识的渗透,学生通过英美文学鉴赏,外事口语训练,以及校内实训课程,校外实习锻炼,跨文化能力不断增强。

(二)教学方法案例化。在课程设置上多使用案例进行教学,模拟商务情景,让学生掌握顺应时展,企业需要的技能。例如在商务谈判课程上,可以多使用企业的案例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扮演双方公司的老板,经理,秘书进行谈判模拟,对于合同,投资,销售等环节进行英语谈判练习,然后学生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法,最后教师对于谈判内容进行点评。选取的案例要跟时代接轨,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启发性。

(三)师资队伍专业化。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面向社会择优录取教师。由于职业院校的特殊性,纯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已经不能满足商务英语专业发展需要,要大力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商务英语人才,对于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的优先考虑。例如引进具有英语学士,工商管理或者经济学硕士博士学历的人才来承担商务类课程的教学,例如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等专业课程的双语和纯英文授课。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要建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对任课教师安排轮流下企业锻炼,学习企业一线的最新技能,并鼓励教师考取经济师,商务师等证书,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校企合作良性化。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要真正做到跟企业需求相结合,学校要积极跟企业联系配合,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内容,编写教学大纲等,将课程分为企业课程和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是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来制定,由企业的技术专家直接对学生进行授课和实训。甚至可以开设订单班,学生从上课,实训,实习,就业都跟企业捆绑在一起,完全按照企业要求定制培养人才。另一方面,积极邀请企业给学生开展行业讲座,给学生搭建一个跟企业交流对话的平台,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第3篇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现有实训模式分析

在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育中,所采用的实训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以企业为主导所开展实训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的基地。第二是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模式,学校或者是学生自己参加培训机构的实训教学,通过项目组合方式进行学习。第三是学校为主导的实训模式,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整合学校实验资源,开展项目实训教学活动。这三种实训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这三种计算机实训模式也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缺憾,影响学生的有效发展。以企业为主导实训模式存在着管理不便,学生分散,经济投入大的问题,学生不能全面投入到企业实训中去。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模式存在着费用昂贵,人才培训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学校和培训机构难以实现会互惠利,这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而以学校为主导的培训模式通过项目方式开展实训教学,这种模式能够对学生进行大面积的培训,但缺乏真实的企业项目,学校的项目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存在这差距,也影响到实训教学的效果。

二、基于开放式创新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实训教学环节,必须要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有效联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计算机行业中,产业发展很快,每天在计算机领域中都会有新知识和新技术诞生出来,基于这种特点,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要采用开放式创新的实训教学模式,能够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吸纳产业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如果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采用封闭式的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必定会落后于时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必须采用开放模式,能够在政府的指导下,企业和院校的通力配合下,采用开放式创新实训模式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共享知识,共享技术,能够把企业中最新的技术,最新的项目纳入计算机实训教学中去,能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教师资源与企业进行合作,避免资源的浪费。学校与企业要形成有效的联动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总的来说基于开放式创新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企业学校的通力配合。

1.企业为计算机实训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

开放式创新计算机实训模式的构建,需要企业支持。需要企业为计算机实训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但这种案例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中,学校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案例进行整合的分析,进行再创新,能够对案例进行教学改造,这样,才能把案例应用于实训教学中,才能有效保障案例素材的先进性和可使用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案例的再创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资金才能保障工作的有效完成,政府需要为计算机实训教学改革,提供资金支持。

2.学校企业联合对计算机实训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

开展开放式创新计算机实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训技能要求的更高了。要保障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利用,就必须要加强对相关实训教师的培训工作。学校和企业要积极为教师培训提供场所和技术指导。学校和企业要联合起来,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位实训教师都能掌握系统的实训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训教师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指导能力。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所培训的教师可以进一步与企业合作,成为企业开放式创新的重要人力资源,这种人才培养不仅可以实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企业的开放性发展。

3.学生通过模拟操作真实工作案例,不断提高实践技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标准

通过开放式创新实训教学,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案例,在不断分析案例,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发展,同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4.政府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培养模式

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国家符合软件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非常巨大,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亟待培养[1]。

现有的软人才培养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知识体系落后,人才培养无法满足需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更缺乏开放视野和国际竞争实力;教师缺乏工程经验、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人才培养常常是产、学、研脱节[1-2]。

成都大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自然人文科学素质较好,外语应用水平较高,视野开放,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成都大学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时段、实践教学”等方面作出了探索[2-3]。

1“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引。针对国内外服务外包市场需求,成都大学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扩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向。

课程体系设置要具有国际视野。成都大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在引进微软ATA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进美国卡耐基•梅隆课程体系(简称CMU),吸收卡耐基•梅隆大学在软件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培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积极探索和实践。

课程体系设置的先决条件是多元化、工程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成都大学坚持多元化、工程型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聘请国内外企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到校兼职任教,派遣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开发现场,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与此同时,派遣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名校深造,学习先进的国际课程和教学方法。

通过几年的实践,成都大学初步形成了以“平台+模块+插件”为核心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其构成如图1所示。

1) 平台是指本专业最基础的教学必修课程。平台课程由基本素质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以及学科专业课构成,重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基本素质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该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开拓学生视野;突出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能训练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课程。

公共基础课注重夯实学生的自然人文科学基础知识;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包括中文表达与写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提供底蕴深厚的成都文化课程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课程。

学科专业课,重在本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突出广度和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2) 模块是指本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模块的学习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同时顺应了学科间交叉和渗透及这一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在学习了本专业基础知识后,可根据自身的爱好与学习需求,选修本专业以外的学科专业特色模块课程。通过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将学生培养成既掌握管理、经济、动漫、数字旅游等专业知识和能力,又熟悉软件外包服务产业或是既掌握软件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拥有管理、经济、动漫设计、数字旅游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3) 插件是指本专业特色实习实训课程。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为插件,提供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实习。关注产业前沿发展,把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新标准、新成果及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等方式,及时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双方优质资源互补,有效地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工作。

2“1.5+1.5+1”教学时段

在“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培养过程划分为“1.5+1.5+1”三个时间段,其中:

第一个“1.5”:代表前一年半本学科专业的知识能力教育,实施“平台”课程教学;

第二个“1.5”:代表中间一年半在全校范围内学科专业特色模块选修学习,实施“模块”课程教学;

“1”:代表第4学年的基于企业需求的“插件”式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实施“插件”课程教学。

成都大学抓住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努力实践“1.5+1.5+1”教学组织形式,勇于探索和创新,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学校与颠峰集团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学生前3学年在校内完成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具备相当专业能力后,即完成了“平台”、“模块”课程学习,第4年进入软件外包企业实习,即投入“插件”课程学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完成真实的软件项目中,学生担当一至两种角色,经历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熟悉了企业文化和管理流程,不仅训练了自身的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还提高了工程素质。2009年5月,成都大学与巅峰集团合作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的案例,成功入选《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十大推荐案例”;同时,外国语学院的“培养‘准职业化’人才――成都大学与荷兰灯塔软件共建人才实训基地”作为人才培养优秀案例,也成功入选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编著的《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

3三维实践教学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要极强的工程实训能力和项目参与能力。成都大学注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密切联系,实施重视实践的学、产、研紧密结合的三维实践教学,即通过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创新实践,培养学生三大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一实践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务,学生循序渐进,实现三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1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是在各学科专业的实验室及实训基地,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实践环节中,课程实验以验证性实验和小案例为主,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综合实验以大、中型项目案例为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短期实习以观摩学习、体验真实企业生活为主,让学生走出学校,适应社会;毕业设计以真实的项目为题目,锻炼学生实际项目开发能力。

学校有两个软件外包实训室,共800平方米。实训室依托多家软件企业,建立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研究室。学生进入实训室,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大大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初步接触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工作流程,体会团队协作的氛围,为下一步进入“插件”式实习实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以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行业适应能力。

学校坚持推进学、产、研结合,积极与国内主要知名软件企业和部分境外软件企业联系和对接,寻找适当的合作机会。目前,已建立了华迪实训中心、江苏宿迁市投资开发区动漫产业项目基地、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区动漫产业项目基地、成都学院―荷兰灯塔软件准职业化实训基地、成都三昧火动画设计公司、成都中畅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校内外的“产、学、研”基地,还与微软公司、Oracle、思科、颠峰集团、中兴、昱泉公司、中嵌公司、东软、音泰思软件等40余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协议。

基于企业需求的“插件”式实习,使软件服务外包插件融入学校学科专业教育,学历教育中的毕业实习与设计融入软件服务外包插件。学生就业和发展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无缝对接”。

3.3创新实践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

创新工作室:学校为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创新工作室。每年从各个年级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入创新工作室;让学生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这些团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或自行申请感兴趣的项目。

“春蕾计划”:为了鼓励学生多参与项目,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实施“春蕾计划”。每年为学生提供一批项目基金,为学生项目提供专项资助。通过项目团队的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管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挑战自我意识。

科创活动:以科创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就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点面结合。在关注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参加活动的面,举办各种校级竞赛加大学生参赛的比例,并选送校级获奖学生参加高层次的比赛。历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仿真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组网大赛、中国动漫游戏原创大赛、全国高校数码艺术大赛等竞赛,成都大学的学生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其综合素质及竞争意识得到了锻炼。

4结语

成都大学从2005年开始,大力推进软件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学校“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市属高校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获得省教育厅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立项。

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要相应人才培养的规模化,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层次、复合型、交叉性的产业队伍。成都大学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探索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延峰,刘杰周,应兵. 由软件外包人才匮乏反思高校IT专业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6(6):71-73.

[2] 杜小丹,易勇,李焰,等. 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 计算机教育,2008(12):57-59.

[3] 周激流,汪令江,邱果,等. 成都软件产业人才有效供给的实践探索[J].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42-246.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High-Qualified and Applied-Oriented Software Talents

DU Xiao-dan, YE An-sheng, LI Yan, LIU Yong-h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 China)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教材体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教材体系的现状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实施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材体系

创新型人才通常指的是那些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重要一员——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把培养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主攻目标的。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富有发明创造精神、能够在以后工作中发挥才能的创新型人才的模式方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材体系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程建设的主要物化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教材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教材体系势在必行。

一、现有教材体系现状分析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量引进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基于此,现有教材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教改之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稀缺”:

1.优秀案例教材稀缺

我国每年出版的教材种类、数量众多。这其中大多数为理论教材,案例教材较少。案例教材的出版是大范围推广PBL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从已出版的案例教材来看,质量高的精品案例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教材中高质量的案例不多,这些教学案例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是完整性不够。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至少应包括陈述事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然而有的案例前两部分做得较好,却独独忽视了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又至关重要,它的缺失将对学生能力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是综合性不足。有的教学案例只是将某一社会实践简单转移,甚至将其简单化,没有注意搜集事件各个方面的所有情况和数据并充分在案例中呈现。这种综合性缺乏的案例不能科学地揭示案例事件复杂多变的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往往较肤浅,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的作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创新性欠缺。有的教材中使用的案例与其他教材中的案例具有一定的雷同性,大体意思相同,只是数据稍作修改,甚至直接抄袭国外教材的现成案例。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教材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案例缺乏新鲜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受影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稀缺

创新型人才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能缩短理论和实践距离的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教材能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融二者于一体的专业能力。但事实是这样的教材少之又少。此外,社会上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的用于企业内部的培训教材实用性很强但理论高度不够,也难成为高校课本。

3.实务关联性强的实验教材稀缺

为了顺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实验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应更强调专业与行业的针对性,更强调在现实技术情境中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能力解决仿真或真实性问题。实际上,实务操作性强的实验教材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是实验教材对实务要求高,对于一些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学科,教材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教材难以跟上市场的变化。二是对于自编实验教材,尽管解决了实验教材稀少的问题,但由于编写老师本身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且在编写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战,会造成各实验教材之间不能成为统一体系,影响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转贴于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构建

现有教材体系中存在的这些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急需改进,从而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体系可以由理论教材、案例教材、实验教材、数字教材构成。

1.理论教材要完善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没有思想指导的行动是盲动。无论教材体系如何创新,理论教材必是体系中的坚实基座。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教材与专业教材。基础教材相对成熟,专业教材还需进一步完善,两者一定要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从综合基础、专业基础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由学科知识到应用基础知识再到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过程。这个历程的各个阶段要有机结合,环环紧扣,形成一个知识技术链。相应地,这一教材集群的建设也应前后衔接、有机协调。

2.案例教材要创新

案例教材是伴随着教学改革应运而生的,它主要应用于实施案例教学法等创新型教学方法的课程中。案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要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实际,但目前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案例教材数量不多,案例的总体质量也不高。案例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但案例教材必须发展,因为它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需要有更多更创新的优秀案例出现,案例教材的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3.实验教材需实用

实验教材一定要做到实质重于形式。实验教材的内容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编写,做到以理论教材为基础,紧跟实务发展的变化。学校可以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符合本校能力培养目标的实验教材,以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经济业务为基础,要内容全面、业务典型、避免重复。用这类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实际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满意。

4.数字教材要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悄然改变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上课使用的教材。放眼全球,很多学校已开始将一些纸质课程更换为数字课程(如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网上开放的教育资源、数字出版商提供的电子文本等)。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数字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等部分权威教材出版社已推出了数字教材。数字教材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包含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数字教材是传统教材在未来的升级和替代,也是教材体系中最具发展性的一类集群。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实施途径

1.产学研相结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与扩散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量。作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方式,产学研合作创新正在成为许多高校的重点发展领域。要想构建好适用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首先要做到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模式就是校企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产学研机制走进企业,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为教材的编写积累最新鲜的素材。在编写时,编写者还可以邀请那些长期处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编写教材可以为案例教材提供丰富的一手素材,可以满足实验教材对实用性的高要求,对完善专业理论教材也大有好处。

2.校校合作编写教材

在教材选择方面,除了选用已出版的优秀教材,学校同时也可以自行编写教材。但自编教材工作量大,一个学校独自编写难免困难重重。可以联合多个学校相互研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效果会更好,尤其对那些相同学科大类、相同行业下各专业的通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校校合编是可以有效应用的一种方法。

3.适当引进国外优秀教材

适当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重要补充。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基本发源于英美,所以引进这些国家优秀的教材对于整个教材体系的完善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英美等国的教科书注重展现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课本往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但表达简单、易于理解。可以直接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也可以使用优秀教材的完全中译本。

4.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数字教材

数字教材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可以先与纸质教材相结合,先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数字教材,将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实验教学软件、参考书及有关注释和索引等打包,存放于光盘或网络上,通过授权等加密方式供学生学习、实验。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其中的内容,自行掌握学习进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此外,实验教学中各种新型仪器不断出现,计算机、虚拟实验室、虚拟仪器广泛使用,可减少一些毒性强、污染环境严重的实验。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教材必然会迎来蓬勃发展的一天。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土化;案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案例教学法一直以来都被誉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经典教学方法,成为提升学习者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哈佛大学的MBA案例教学模式不仅推动了中国的MBA教育与教学,还进一步延伸应用至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高职高专专业,甚至拓展到中等专业教育层次,成为我国各院校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通行的、经典的“标准化”教学法。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和完善适用于不同专业类型和专业层次的案例教学法,已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法实现案例教学的分类化和分层化,创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和因地施教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传统案例教学的局限与缺陷

在传统的MBA案例教学中,不乏精彩纷呈、经典优秀的案例。“高、大、精、深、宽”的系列化案例不仅为MBA学员、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以及企业职业经理人提供了系统化、专业化和优质化的实践教学资源,还为案例教学参与者预设了极富挑战性的互动空间和创新创业平台。其案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并不在管理案例活动或结论本身,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探究社会经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探索成功企业家的精神、文化与特质,这种开放性的案例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挑战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对社会阅历丰富、知识面宽广、管理经验老道的企业家们来说,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体现了案例教学中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思想和理念。而在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甚至中职中专教育中照搬照套MBA案例教学法,并把这种案例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行模式和方法,这显然有失偏颇。对缺乏社会历练、企业实践和管理经验匮乏的在校学生而言,那些定位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的MBA案例让校园里的普通学生无所适从和难以适应。学习借鉴MBA案例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我国企业不同的地域特征和企业文化,把工商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定位于培养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立足于企业基层管理岗位,探索“接地气”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进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诸多文件中,多次提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并把“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列入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范畴。无疑,案例教学法是实现学思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的有效载体。但这种案例教学方法不能照搬照套国外的案例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实施更接地气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方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MBA案例教学法。本土化案例教学开发经历了从仿制化向本土化发展的过程。2001年,为推进本土化案例研究,中国管理科学院科技进步研究所组织全国50所高校200多名专家,编制了100个反映我国新兴企业的教学案例,出版了中国首部案例本土化教材《中国企业管理科学案例库教程》,并入选当年高校工商管理教学通用教材。基于对本土化案例的理论概念、定义边界等方面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加之参与本土化案例教学项目的高校多属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因此,我国的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更多地定位于培养学术研究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层次也定位于中高端工商管理岗位。与其说是“本土化”,不如称其为MBA案例教学的“国产化”,即把美国MBA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引入国内,继续瞄准高端目标,培养我国中高端工商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才。这种所谓的本土化管理案例教学模式同样难以满足大多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难以彰显本土化案例教学的优势和特色。

(三)广西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真正的本土化案例教学应立足于地方性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把人才培养定位于中小微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案例教学中的企业更应该是那些与案例教学参与者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朝夕相处的地方性企业。由于学习研讨的案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关联性和亲和性,因此本土化案例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体验性。特别是案例企业与案例教学的参与者存在多方面的关联,可以不断激发案例教学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研讨热情,实现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对身边的事有启发、对熟悉的事感兴趣、对关注的事想讨论、对本土的企业想帮忙”的情景式、亲和性案例教学模式。此外,本土化案例教学还可以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资源优势,实现“边学习、边实践、边体验”的渗透式、参与性案例教学模式,并对案例企业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学习、观察、体验和研讨。2.本土化案例教学实践。多年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承担了广西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培训、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等教学任务。为提高经营管理培训质量,加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别于2002年、2008年、2013年主编出版了三部广西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教材,收集了包括南南铝业、柳州两面针、玉柴股份、利客隆超市、明阳生化、柳工股份等150多家广西本土企业案例,提出了“广西人学广西案例、了解广西行情和企情”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法”。在本土化案例教学中,学员们一边宣讲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一边学习、比较自己企业与同学企业的案例。在案例教学组织方面,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还深入案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边看边学、边学边做。学员们不仅在培训期间学习研讨案例,还关注案例教学的事前背景调研、事中情景再现、事后案例追踪等环节。尤其是在培训结束后,学员们仍然关注案例教学的后续情况。通过对案例持续的、不间断的跟踪观察分析,达到了反馈案例教学成果、验证本土化案例教学效果的目的。这不仅提高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还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拓展了案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实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实现了案例教学与企业管理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为提升广西本土化企业管理案例质量和水平夯实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通过案例教学活动还直接帮助企业改进和完善了自身管理,提高了案例教学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本土化案例教学无论在岗位培训还是学历教育环节,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本土化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库建设滞后,企业参与度不高,教学案例质量有待提升

在案例库建设方面,由于企业参与度低,无论是案例的数量还是质量,均难以满足深层次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施本土化案例教学法中,虽然搜集、整理、完善、编辑和出版的案例达到150多个,但对于数量众多的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案例库中的案例资源数量相对较少、行业分布不均匀、缺乏系统性和代表性。在案例质量方面,由于案例编写教师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实践,编写的案例不同程度存在“虚、大、假、空”的情况。

(二)案例教学专业师资匮乏,案例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案例教学与普通的课堂理论教学有很大区别。前者强调实践性、互动性和启发性,而后者强调理论性、单向性和知识性。传统教学以讲为主,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以学为主,往往采取“启发性”教育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阅历与经验,在实施案例教学中,简单机械地从“阅读案例”到“分析案例”,而不是系统生动地从“感受案例”到“剖析案例”。案例教学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失去了其“实践性”的属性,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案例教学组织涣散,学生缺乏热情,教学互动性差

学生就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进行思考讨论、观摩评析、互动参与是本土化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和灵魂。但学生仅凭教师对案例单调平淡的书面陈述,很难激发对企业案例的兴趣和关注。此外,学生对案例缺乏直观感性认知,也难以在短期内融入案例的情景当中。因此,简单粗暴式的案例教学难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对案例涉及的人和事,涉及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和组织内容等缺乏事前的预判和考量。因此,在进行案例互动讨论时,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是说不中要点,言之无物,教学互动性达不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教学手段方法简单,案例教学载体单调,教学活动缺乏生动性

如何将企业生动鲜活的经营管理案例展现出来,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多媒体展示和互联网传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人心,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再是简单的声音和文字形式,而更多是通过互联网途径,借助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立体化传播手段获得更加生动化、立体化和形象化的体验和感受。而在现阶段的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采取通过“看文字、读案例”的单一模式,很难赢得学生的共鸣。鲜活生动的案例变成机械枯燥的说教,案例教学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失去了实践教学原有的教学魅力和实践优势。

三、创新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的途径与措施

(一)创新基于校企协同育人背景的本土化企业案例库项目建设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实现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和手段。而校企合作共建本土化企业案例库,共同推进本土化案例教学创新与改革,是企业总结创新管理模式和经验,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合作模式。案例库建立与案例教学实施,不仅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因此,可以把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案例库项目建设作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本土化案例库项目建设的同时,校企合作双方可以就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通过创新基于校企协同育人背景的本土化企业案例库项目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不断提升高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丰富深化案例教学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本土化案例校企合作项目的良性循环和梯度发展。

(二)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案例教学团队

要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是关键。要做好案例教学工作,首先是要深入企业,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不断挖掘企业的经营管理特色和亮点、管理活动的难点和重点。其次,根据企业特色和亮点,确定企业案例编写的主题和线索,搜集整理本土化案例教材相关的各类数据和素材,并让承担案例教学的教师参与本土化案例的调研编写工作。第三,根据企业实践和本土化案例库建设,让任课教师讲授自己亲自调研、亲自编写的本土化企业案例,增强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四,为增强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针对性,还可以通过企业观摩学习、案例企业的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延伸案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第五,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案例教学团队。

(三)丰富本土化案例展示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广度、深度是衡量本土化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要提高学生对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关注度,教学案例展示的手段载体、方式方法非常关键。传统的文字阅览、案例导读等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共鸣。要采取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络化传播途径、立体化教学方式和情景化案例手段,全面生动还原案例中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生动场景。包括通过案例背景材料、案例音视频、相关新闻报道、图像动画、企业现场观摩、企业家对话、岗位实习实训等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示案例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本土化案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此外,案例教学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借助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场所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QQ群、微信关注、好友圈等现代社交媒体平台拓展延伸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并邀请本土化案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作为案例教学的参与者,共同参与案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总之,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构建仿真性、情景化案例场景,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把本土化案例教学由单纯的事中案例讲授环节,拓展延伸到案例活动的事前调研环节和事后分析追踪环节,实现全程化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益和效率。

(四)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土化案例教学是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手段。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对事件的简单回顾和叙述,而是要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调研,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学会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学生可以在提供的案例素材中找问题,可以借助互联网找问题,还可以到企业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参与教学,是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特色和关键。其次,要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和方法,对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精准的确认与衡量。最后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案例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小组讨论、工作座谈以及方案策划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组织、宣传、沟通、协调、社交、表达、写作及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创新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机制和模式。

(五)加强本土案例教学的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特色

本土化案例教学离不开本土化企业,由于各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不同,不同地域的商业文化特征、企业文化背景以及企业家精神等也各不相同。企业案例教学表面上说的是事,但实质上反映的是企业的文化和企业家的精神。因此,本土化案例教学离不开不同商业文化背景下各地域企业家的文化与传承。在中国的商业文明中,涌现了包括赋予浓厚地域特色的“晋商”“徽商”“浙商”“豫商”“粤商”等不同特色的商业文化与商业模式。因此,要积极推进广西本土化企业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不断探索挖掘、总结分析和凝练打磨广西企业经营管理特色和广西企业家精神,不断总结提炼完善本土化企业文化,弘扬传承“桂商”文化精神。通过基于“桂商”文化为引领的广西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广西人学广西案例、了解广西行情和企情”的基础上,增加“弘扬传承桂商文化”的新内涵,拓展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外延,凝练广西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特色,不断提升本土化企业案例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第7篇

一、审计人才的需求结构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风险因素不断加大,企业需要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要求企业应当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这也是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审计领域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的变革必然带来对审计人才需求数量的上升和质量的提升,审计的职能必然由“监督”向“服务”转变,应为“提升企业价值增值”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内部审计的发展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多学科背景,在熟练运用审计技术的提升,还应精通会计、战略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金融、法律、计算机等。

二、现阶段高校审计人才供给分析

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旺盛的市场需求,给我国高校审计教育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对高校审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旺盛市场需求的背后,是高校应用型审计人才供给的不足,是高校培养高层次审计人才功能的部分缺失。具体表现在我国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且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方向单一化,我国高校审计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未能较好的完成审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审计人才需求的层次性体现在注册会计师、内审师,同时对国际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处于上升趋势。目前,国内30多所高校设置审计学专业或审计学方向,大部分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为主,少数开设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方向,只有南京审计学院审计人才培养定位涵盖了包括审计学、ACCA、IAEP在内的较为全面的专业体系。就安徽财经大学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其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国内注册会计师,开设了审计专业和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审计学课程内容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以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为讲授主线,很少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内容,仅是在审计专业开设经济效益审计课程,弥补了对内部审计教学的缺失。从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虽然教学改革后开设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实验等课程,但是课时较少,信息量却很大,短时间难以进行系统学习和把握。目前,安徽财经大学通过增设审计实验环节、国际联合办学、开设会计学(ACA-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方向实验班、与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途径逐步推进在校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取得的效果亦十分明显。

三、高校审计教学的局限性

1.教材建设的局限。相对于其他专业类课程教材的选用,我国审计学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是借鉴了西方教材的内容,直译内容占了较大比重,有些语言表达不符合汉语习惯,也不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这是导致审计难于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教材内容疏漏之处较多的原因之一。另外,相关审计准则修订的频率较高,内容变动较大,几乎每年都会对部分准则内容进行更新,这就使得审计教材的修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体现行业的最新要求,很难保证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合理运用。

2.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高校以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而现有的大多数审计学教材的编写偏重审计理论知识体系的构架,缺少必要的审计案例。这样就使得审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案例教学。而审计学的理论体系比较概括抽象,整个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难懂,尤其是繁多的执业细则更加使得审计教学陷入“难教、难学”的困境。

3.教学方法的局限。大部分高校以应试教育为主,不注重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难以实现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过多地由教师讲授教材知识和作业,学生处于“被学习”状态,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师生的互动交流,不利于学生审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受教师个人因素影响较大。

4.师资队伍的局限性。我国高校教师较多来源于拥有高学历高学位的博士,他们具备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但是从学校——学校的成长路径必然限制了高校教师审计实践经验的积累,既有高学历又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资源严重稀缺。这种现状导致了审计案例教学和实践模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审计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切身体会过具体案例的审计过程,缺乏组织案例教学的实践积累。

四、高校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审计教育理念过于单一,以会计论审计,以审计论审计,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缺乏战略思想。现阶段,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应注重素质教育观的引入和应用,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2.课程设置的创新。审计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还与会计、法学、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学科特点要求审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完整、视野要宽广,能够创造性运用诸多学科知识,全面地、动态地分析和解决各种复杂的审计问题。审计相关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立足于现代审计的需要,强调宽广的知识面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由于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审计教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除了要保持教材内容适应实际变化,及时进行更新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及时补充新的准则内容,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问题、热点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追踪与探索。

3.审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为实现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审计教学模式应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互动引导式”的教学模型转变,重视案例教学,重视审计实践教学,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和探索未知。(1)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预先将讲授内容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认识,对有疑问的部分可以在教师课堂讲授时提出。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提问等手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嵌入式教学。审计课程的学习多是先理论再实务的讲课模式,而且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理论知识部分占用的课时较多,与实务部分的学习很难做到融会贯通。嵌入式教学是将审计理论和实务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展示实务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能够感性认识到具体的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过程,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流程与编制方法,也可融入教学案例增强审计学习的趣味性。(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教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引入相关审计案例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案例情景模拟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分组PK,这种方法适用于小班教学,提前布置讨论案例,小组内分工合作,收集相关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点评。(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可以在审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增设实验环节,让学生边学边做;可以专门开设相关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审计流程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审计技能的灵活运用;可以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实地参与项目审计,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第8篇

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要求

为了实现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海金融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十二五”期间应实现三个转变:

1由缺乏特色到金融特色鲜明转变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虽然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仍无突破性变化,但已经有部分高校进行了非常务实的探索。例如,大连海事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注明为“港航行政管理方向”,突出航运特色,旨在培养满足航运企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全永波提出,海洋类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将海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方向,开设海洋科技概论、海洋管理学、海洋法律、海商法等课程,体现海洋特色[3]。东北林业大学的刘百惠提出,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出农林公共管理特色,应与农业、林业紧密结合,依托农林学科优势,以农村事务管理为主要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农林特色的行政管理人才[1]。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WTO与行政体制、比较政治制度、涉外经济法、国际商贸制度、国际政治学等,充分体现了学校特色[4]。金陵科技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设有“行政法”和“高级秘书”两个方向。根据上海金融学院校情,按照错位竞争的要求,应打造金融特色鲜明的行政管理专业。目前,我们已经在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科学研究等方面迈出了步伐,今后还需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科研方向等方面进行探索。

2由重理论知识学习到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对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用非所学”现象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行政管理专业也存在这一共性问题。目前,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实践能力包括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其中,沟通能力(包括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是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而学习能力贯穿在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中//图1。

3由以公共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为主向以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为主转变

从社会需要出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应当从行业和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眼,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囿于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应当放眼于社会对文员、行政助理、商务秘书和人事行政等管理类人才的需要。从专业发展来看,行政管理的英文名称叫PublicAdministration,即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原本就具有共同的渊源。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最初并不是应用在企业上,而是应用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里;经理人(manager)这个名词……最初也不是应用在企业里,最早被称为经理人的职业是城市经理人。但是在美国大萧条时期之后,因为对企业的敌视和对企业主管的不满,管理与企业管理才开始有所区分。为了不与企业界挂钩,公共部门的管理开始自称为“公共行政”,主张不同的原则———在大学里自成科系,有自己的用词、自己的升迁方式[5]。随着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由于管理本身具有相通性,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实践中广泛引进企业管理的方法,并用企业管理的理念来重塑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把源于私人部门管理实践的项目预算、绩效评估、战略管理、顾客至上、人力资源开发等融合到公共部门管理中去。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不断强调打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界限,已经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PublicAdministration”(公共行政)。例如,山东经济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偏重企业行政管理,主要特色是在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研究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又研究企业的行政管理[6]。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把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扎实的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及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熟悉商务运作规则和法律规则的外向型和复合型企业行政管理人才[4]。有学者也提出,“我国的财经类大学可以侧重于企业行政管理”[7]。这样的转型也符合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的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以及科研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现“三个转变”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与科研密切相关,“专业”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因此,不应当以学科渊源来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公共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不应当以它们的学科体系来架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8]。当然,根据“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也不能囿于行政管理方面的岗位。

实现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着人才特征,它不仅直接反映着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工作思路,决定着专业发展和就业方向,而且关系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需要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完善课程体系

为适应社会变化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上海金融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0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课程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综合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沿袭了传统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公共”色彩(或“政治学”色彩)明显,如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治制度、行政法学等课程都属于专业必修课,而我校把这些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相比而言,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行政”色彩(或“管理学”色彩)突出。目前我校开设了公共管理学(双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项目管理等打通公私界限的公共管理类课程,并开设了公共关系学(双语)、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与艺术和管理沟通等跨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一般管理类课程,同时也开设了秘书学、行政文书写作、社会统计与社会调查方法、公关礼仪、档案管理学等实务技能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现金融特色方面,开设了财政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金融法学、金融行政管理和金融市场学等课程。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引进企业实训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国外的课程。同时,要紧盯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补充、优化教学内容。

2突出实践教学

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课内实践和校内实验为基础,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为重点,以公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全过程、全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图2。目前,校内实验室开设有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SPSS和ERP沙盘课程。在社会实践方面,组织大一、大二的学生深入社区进行调查,到福利院、民工子弟小学进行志愿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大三结束后的暑假,我们积极为学生联系暑期专业实践。进入大四后,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此外,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成立了瞻远行政人协会,以协会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演讲比赛、策论大赛、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大赛、公益创业计划大赛、瞻远论坛和社会调查等,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其他学院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3优化师资队伍

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虽然学缘结构、专业结构比较好,学历层次比较高(全部为博士),但还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一是缺乏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二是缺乏“双师型”的教师,这给整个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挑战。今后,一方面可利用各种进修、培训、见习和挂职锻炼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积极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争取多拿课题,多出成果,为职称评定和团队建设打造奠定坚实基础。在做好“内部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外部招募”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聘请实务部门人员做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另一方面也争取引进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优化职称结构。

4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渡”给学生的“船”,是教师锻造学生能力的“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组织形式,并积极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近两年,已经发表了《项目教学法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应用》《LBL—CBL—PBL—RBL四轨模式在管理教学实践中的整合与运用》等教改论文,承担了“高峰体验理论在创业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人才培养创新考核方法研究”等教改课题。今后仍需对案例式、启发式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举行教学研讨,把各种教学方法纯熟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5抓好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授课和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必备参考。为突出我院的金融特色,我们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做法,努力做好金融和行政管理的结合,以实现错位竞争和特色发展。我们即将出版《金融行政管理》,并为学生开设了金融行政管理课程。该教材主要介绍政府的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企业行政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政府的金融行政管理和金融企业的行政管理。该教材在介绍理论的同时,重视学生实务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工作。同时,根据上海金融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我们不仅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案例式教学,同时还积极筹备案例教材建设,力图将案例教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目前,我们计划编写的案例教材包括《公共管理案例教程》《领导学案例教程》《政治学案例教程》《公共政策案例教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