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牧民教育培训

农牧民教育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农牧民;科学文化;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13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总土地面积20.3万km2,人口102.3万人,是一个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蒙汉杂居、交通不便、春夏多干旱、冬季多雪寒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快,耕地及放牧用地的减少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民要发展,牧民要致富,只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走依靠科技致富的道路。农牧民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主体,农民群众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技术接受应用能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1-3]。同时,这也是农村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4-7]。

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看,农业直接面对的是国际大市场,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方法及工具的采纳和应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水平。面对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只有培养及造就“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才能保证农牧业的科学发展[8-10]。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这部分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该地区少数民族农牧民培训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路进行了探讨。

1 锡林郭勒盟少数民族农牧民培训工作现状及问题

1.1 锡林郭勒盟少数民族农牧民培训工作概况

锡林郭勒盟有32.6万农业人口,近1/3为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近10万青壮年劳动力中3万左右为少数民族农牧民[11]。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的培训工作。各级农牧民培训中心主要围绕着养殖、种植、民族特色手工艺、农畜产品加工等加大培训力度。通过这类技能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在文化素质提高的同时,掌握一两门手艺,拓宽了农牧民致富的门路,从而达到了增收的目的。

截止到2012年底,全盟农广校共为当地培养了8 052名大中专毕业生,培训阳光工程1.6万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7 392人,农牧民实用新技术培训20万人次,共投入800多万元。虽然锡林郭勒盟的农牧民培训工作取得了进步,较以前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2 少数民族科技文化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2.1 少数民族农牧民基础教育水平低 受长期居住边远分散的自然环境影响,长期的游牧生活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少数民族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12-15]。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基础教育情况如图1,可见其整体水平偏低,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7.1%。青壮年(40周岁以下)农业人口所受教育程度略高,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约占12.2%,受过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教育的约30%。

同时,相当一部分农牧民仅使用蒙语,未掌握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他们参加教育培训、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难度。

1.2.2 少数民族农牧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淡薄 少数民族农牧民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和安于现状的心态,使生活在农村牧区的农牧民对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意识比较淡薄,积极性不高,农牧民子女中存在严重的厌学辍学现象。

本研究课题组对正蓝旗、东乌穆珠沁旗、太仆寺旗等地100余户农牧民进行调查,以了解农牧民参与学习及培训的心态及实际困难,调查结果令人深思。图2为农牧民未参加科学技术培训的首要原因调查情况,“不知道有什么培训”、“觉得培训对增收帮助不大”、“怕花钱”、“没有时间精力”是4个最主要原因。所有培训项目均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拨款,不收取农牧民一分钱,可仍有不少农牧民由于“怕花钱”的原因而对培训“敬而远之”。可见,一方面,广大农牧民对培训的认识尚不足,基层地方政府培训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很大一部分农牧民“不知道有什么培训”,并且存在“培训要花钱”的顾虑;另一方面,培训的具体安排及培训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改变农牧民“觉得培训对增收帮助不大”的观念。

1.2.3 培训资源分散,培训方法针对性不强 随着锡林郭勒盟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相继开展了各个层次、各个种类的培训。主要有组织部门的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农牧业部门的各项实用技术培训、扶贫就业部门的帮扶就业培训。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不能统筹协调,形成资源共源,使有些培训形式呆板、内容重复,不仅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也使参加培训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对培训有了厌倦情绪,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培训方法上,大多数运用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即老师在上面讲,学员在下面听,最后进行考试。而一些农民相对感兴趣的讨论式、互动学习式、论坛讲演式、趣味游戏式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却很少运用。此外,目前大多地方探索网络培训的方式,但是对于边远的农村牧区等的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地区,多数人无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学习。在培训内容上,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农牧民朋友认为培训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专业术语过多,语言过于书面化,很难听懂领会,更不要说掌握。总体来看,目前的培训体系中存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方法没有切合农牧民的实际情况,这也成为目前农民培训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培训人员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再加上没有认真了解农牧民学习能力和分析当地的农业生产具体实际情况,经常是用培养教育青少年学生的那一套方法来教育农民,体现在内容上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形式单一枯燥,理论脱离实际。总的来说,这些培训农民的做法未能做到与具体产业相结合,未能做到与具体实践劳动相结合,或者是高估农民的学习能力,讲一些深奥的知识,或者低估农民的能力,简单敷衍了事,为培训而培训。

1.2.4 缺乏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教材 锡林郭勒草原的少数民族农牧民以蒙古族为主,他们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主要以蒙古语为主,用汉语学习和交流有一定困难。而培训少数民族的蒙文科技文化多媒体资源少之又少,即使有一些也严重滞后,不能跟上现代高速发展的新型农牧业科技知识的更新,这就成为了阻碍迅速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知识的一个瓶颈。我们对汉语及蒙古语的农牧技术培训材料在当地新华书店销售情况进行调研,见表1。

2 提高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思路与方法

2.1 科学规划,创新培训体系

目前,锡林郭勒盟以加快发展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围绕建设现代优质农畜产品基地这一目标,制定科学而有效的农牧民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力争把锡林郭勒草原建成优质的草料基地、奶源基地、肉食品基地。

培训讲求的是实用性,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每一位学员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素质,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16]。但是传统的农牧民培训方式主要以正规培训为主,也就是课堂讲授,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坐着听。但是农牧民培训面对的是不同于学生的对象,其在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阅历、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接受能力等方面皆与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应该依据其自身特点和期望,按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思路,找出现有培训模式存在的不足,从提高培训的时效性的角度出发,在行为学理论基础上设计正规培训与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

2.2 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

一是政府部门要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合作密切、各部门协作、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联合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的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等项目。在新牧区以建设种植、养殖示范园和家庭农牧场为重点,采用集中讲授、专题培训、观摩交流、现场示范指导、科技下乡、媒体资源等多种手段进行培训。

二是在培训中重点抓好嘎查(村)少数民族干部、党员、专业人才和少数民族回乡知识青年的培训。在培训中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引导广大农牧民自主学习增产增收,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三是培训内容要与当地农牧民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相适应。在内容上,如肉牛肉羊的饲养和加工技术、疫病防治技术、优质牧草栽培技术、生态草原保护、蒙餐服务、民族传统食品加工、民族服饰、民俗文化旅游等。在时间上,要结合农牧业生产季节开展培训工作,如理论培训宜在冬季农牧业休闲时期进行,现场指导则在生产季节要根据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深入到田间、牧场进行。

四是要大力发展以蒙文蒙语为载体的文字和音像教材,要组织专家编译制作一部分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蒙文蒙语教材,对技术要点进行简化和乡土化,形成看得懂、听得明白、掌握容易的文字和音像教材。

2.3 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

结合锡林郭勒盟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各级政府应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科技培训。一是要列入预算建立专门的资金予以保障;二是从教育附加费中提出一定比例专门用来培训少数民族农牧民;三是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由专门的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全面开展培训;四是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少数民族农牧民的培训。

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培训,提高了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改变了他们的劳作方式及思维方式,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从而加快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这也增强了少数民族农牧民加快发展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7]。

2.4 建立培训考评机制,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建立培训考评机制是提高培训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和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考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任何项目管理中必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它是约束激励的基础,没有评价,就没有说它好坏或是成功失败的依据[18],因此农牧民培训工作必须建立完善培训考评机制,使其具有评价、监督和导向的功能,这也是农牧民培训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在基层,评价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设置评价的指标不够科学不够合理。为了进一步建立完善评价机制,首先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次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做到及时调整和修正培训计划,切实提高农牧民培训管理水平,有利于增强农牧民培训效果;再次要建立培训评估结果追踪机制,促使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姚轮轮,张莉琴.中国农村居民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3(4):63-67.

[2] 张秋红.都市农业与农民技术素质教育[J].华北农学报,2005,20(S1):195-198.

[3] 高佳.如何搞好都市现代农业中的农民技能培训工作[J].天津农业科学,2013(4):75-77.

[4] 魏婷婷,林英华,吴方军.农村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8):48-50.

[5] 陈琼,王爱玲. 新型农民培养与现代农业建设[J]. 河南农业科学,2008(11):11-13.

[6] 王宏民.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J]. 山西农业科学,2007(12):121-123.

[7] 刘建斌,李敬岩,可欣,等. 抓好新型农民培训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126-128.

[8] 张云华,杨晓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21(3):51-55.

[9] 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0] 鲁钊阳. 浅析我国新型农民的培养[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7-9.

[11] 锡林郭勒统计局. 锡林郭勒盟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2] 刘天平,顿珠罗布,孙自保.农牧民教育培训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6):77-80.

[13] 杜长鸿.青海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14] 张志华.努力提升杭锦后旗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135-136.

[15] 朱富荣,沈可东,张高训,等. 欠发达地区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思路和对策[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15,25.

[16] 李维生,等.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的迫切要求

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各种各样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为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提供急需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保障。随着海西资源开发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呈现出比较快的增长态势,特别对技术工人有明显功需求。海西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要加快工业化进程,没有数量足够的,质量比较好的,素质比较高的高技能型的人才是不行的。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为我州特色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为我州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为劳动力向东部地区转移创造条件,提高西部地区劳动力输出的技术层次,在加快推进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互补融合的同时,缓解我州的就业压力。“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州大力发展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州以特色经济体系从培育阶段转入自主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推进我州新型工业化,加快全州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培育出大量的劳动技能型人才,使之尽快投入到特色资源开发的生产第一线,根据海西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尽快形成适合本州经济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据测算,全州还有1万多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尚待安置。随着海西资源开发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呈现出较快的态势,特别对技术工人有明显的需求,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技术工人的培养又需要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撑。就业市场需要技术工人,技术工人的培养又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十分显著。但是由于城乡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观念也比较落后,也存在着岗位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矛盾,就业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承担起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责任,提高劳动者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扩大就业,促进就业,职业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重要的要求。

三、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手段

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要切实落实农科教结合,要整合各种政策资源,要统筹产业的结构调整,要把科技兴农,金融支农,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城镇建设以及一些具体的涉农工程都要结合起来,使海西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计划和工程能够相得益彰,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齐头并进,互为依托,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从我州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情况看,必须把转移农牧区劳动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要内容,按照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全州15万农牧民至少有5万人需要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并且城镇劳动就业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职业教育是提高农牧民素质、转移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压力、加快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这就必须对农牧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只有提高农村牧区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才能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为此,加快建立州、县两级农牧民培训基地,加大对农牧民劳动技能和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适应现代化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手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制度的创新

制度创新是发展职业教育根本性的突破。制度创新的框架,主要突出20个字,“政府统筹、部门合作、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校企合作”。

首先,政府要统筹,在建立部级联席会议的基础上,要实质性协调各个相关部门,由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协调和落实,整体化推进职业教育。去年七部委在南京召开的职业教育工作会,提出了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在统筹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要有专门的机构和负责人来协调职业教育的重大问题,政府统筹和理顺机构,是解决分割和交叉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二,部门合作。搞好职业教育必须强化部门合作、行业支持和社会参与,相互配合,互惠互利,比如教育部门的学历证书和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互换,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相互衔接沟通,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社会培训资源相互整合,打破隶属关系的限制,进行资源整合。

第三,市场运作。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创建环境,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服务等,引导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搞活机制,自主办学,可以采取社会化、集团化、民间化、市场化运营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在国有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调动一切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

第四,整合资源。把各类资源有机整合,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鼓励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公私之间、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打破界限,整合各类分散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可以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效益,加强职教的一个战略选择。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一是农牧业经济发展趋缓。截止2012年底,全旗作物总播面积达47.3万亩,粮食产量为10.5万吨,年度牲畜存栏39.6万头只,比往年有所下降。农牧民人均收入达11452元,比2007年增加了5151元,翻了近一番。二是生态建设效益明显。每年以造林20万亩,种草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人工造林面积353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达110万亩,植被覆盖率达86.3%。推行舍饲禁牧政策,严厉制止开荒复垦和乱砍滥伐,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三是农牧业小规模低效作业,影响着农牧民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农户的生产方式还是一户一型的小规模耕作,耕作粗放,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很难形成规模,农牧民发展农牧业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着农牧业的创新发展。农村牧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已转向二三产业和城镇,现有的老弱病残人员无力从事规模性的农牧业生产,加上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有限,严重限制农牧业的发展。

二、发展“以工哺农”的必要性

综合工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工农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都促使了工业必然反哺农牧业。首先是由于工业经济飞速发展,利润丰厚,效益骤增,使人们穷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思想一下子高涨起来,转向了工业,忽视了农牧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许多土地荒芜,保护农业资源的意识大幅消退。农村劳动力的大批转型也不能实现稳定增收,都是游击式劳作,职业不固定,忙于工农业间的穿梭,这就要求工业必须反哺农业用以保护农业资源、粮食和生态安全。其次是农民工素质低下,多数为中小学文化程度,很难适应新型技术和高效管理,从事着科技含量极低的简单劳动,而现代企业都需要高技能型人才,原有的中低技能人才都面临下岗,若这部分失业人员流入社会,还会与广大农民工“抢饭吃”,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这就要求工业必须反哺农业以减轻就业压力。

三、发展“以工哺农”面临的问题

(一)工农业发展不够协调,难以相互促进

一是制度不健全,执行困难,形同虚设。虽然出台了外来企业优先招收当地民工的政策,但偏重了引进而忽视了落实,实则招收当地民工成了虚设,农牧民的希望成了失望,工作热情变成了冷漠,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二是驻地企业与农牧民协调不好,使矛盾激化,影响团结稳定。企业因用地、用电、用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常与农牧民发生纠纷,爆发冲突,发生群体事件,涉及面广,影响恶劣,企业与农民关系紧张,更难配合,企业不愿招当地农民工,外来民工大量涌入,加上当地劳工受经济转好影响不愿参与企业中低端劳动,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确需协调解决。

(二)工业反哺农业的成效不大,农牧民得到实惠不多

首先,许多企业顾及生产,盲目追求利润,追求社会效益和价值的积极性不高,个别企业投资农业建设,是不情愿下或是带有目的性,是表面文章,只是安抚农民,为民办事还太少,收效甚微,参与经济建设更是微小。其次,工业高利润盈余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投资农牧业建设甚少。部分煤炭企业主一夜暴富,思想落后,不懂企业文化,敬业精神不高,主动投资农牧业建设积极性为零,注重了名车、名牌、名酒、名烟。

四、“以工哺农”发展措施

综上所述,实施“以工哺农,工农和谐,统筹发展”的思路,加强科学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政府调控为手段,以工业高效发展为保障,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强化公共服务,突出制度效应,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构建工农和谐发展的高效模式是我们当务之急。

(一)强化政府调控力度,拓宽“以工哺农”实施空间

首先,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开发型企业税费征缴力度和比例,充实财政,提高支农支牧资金预算,投资足额到位,从源头遏制工农差距。其次,建立企业奖罚机制,保证政策落实畅通。实施企业政策公报制度,定期举行企业和农牧民代表座谈会,通报执行情况,严格程序,对执行不力的要罚款并通报,拒绝处罚的取消或限制其生产经营活动,对执行好的给予政策优惠。

(二)协调企业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

政府出台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纳当地民工,尤其是进城民工,让其稳得住、富裕起来,有效解决工农发展差异问题。

(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自身形象

第一,政府出面,企业出资,农牧民参与,全方位、深层次、多手段宣传,教育农牧民和企业职工充分认识“以工哺农、统筹、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营造人人支持、户户参与的良好氛围。第二,引导企业培育自身文化、提高自身形象,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惠及农牧民,解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

(四)对接工业的经济效应,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真正实现工农和谐发展

第一,种植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种植、收获、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延伸,推进产业化经营。

第二,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结构,做好畜种改良,科学饲养,畜病防治,保证质量,组建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畜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畜牧业,实现规模经营。

第三,政府出力,企业出资,保障土地资源权属不变,招投标公开招租,划零为整,统一经营,优先承包于当地农户,实现效益最大化,农业发展缓慢和小规模低效的问题。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鄂托克前旗不断创新干部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提升培训层次,形成了“大教育、大培训”的新格局,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了旗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突出能力建设,进行旗内“集”训。立足跨越式发展战略需要,以旗党校为主阵地,开展集中培训,全面提高各级干部服务跨越发展的能力。全旗集中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培训各级党员干部702人。邀请市委党校、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有关专家教授进行《鄂尔多斯模式与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推动鄂前旗跨越式发展》专题讲座。各镇、嘎查村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牧民培训中心、嘎查村阵地、“三下乡”宣讲培训等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60多期,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农牧民群众3万多人次,实现了全旗党员干部培训全覆盖。通过集中教育培训,使全旗干部队伍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自身政治理论素质、文化业务素质和服务跨越式发展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进行赴外“调”训。采取“课堂学习+现场观摩+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组织全旗涉农涉牧部门专业人员、各镇分管领导、嘎查村两委干部、新农村示范户、典型农牧民、党校讲师、组工干部、大学生村官等5期200人赴山东潍坊、寿光等地参加了现代农牧业、农牧业产业化培训;先后组织77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了中央党校、自治区党校、市委党校举办的旗(县)委书记、旗(县)长培训班,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培训班等20多个班次培训;选送7名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分别参加了由市委举办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执政能力提升清华大学高级研修班;选送2名乡镇、开发区科级干部赴山东济宁市、河北唐山市进行为期3个月的挂职锻炼。通过外出培训、挂职锻炼、理论研讨、观摩考察等形式,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维,理清了思路,增强了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三是突出实践锻炼,进行挂职“实”训。从服务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助推跨越发展的实际出发,启动实施“百名科级后备干部挂职联动助推跨越发展”活动,采取上挂下、下挂上、上下联动的形式,一次选派103名科级后备干部到乡镇、嘎查村、社区和旗直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让后备干部到基层锻炼一展身手,在一线调查研究,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突破难点,在一线创新工作,在一线树立形象。挂职干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部门结对包扶优势,主动为乡镇、嘎查村和社区牵线搭桥,积极帮助当地争资金、跑项目、引客商,带领群众修路、架电,多方发展地方经济,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嘎查村换届选举、禁牧休牧、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科学发展教育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在旗直机关上挂锻炼的干部,进一步熟悉了机关工作职能,提高了办文、办会、办事和综合协调能力。

(作者单位:鄂托克前旗委组织部)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措施。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草原生态

建设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在成本分担和利益分享上趋于合理

化、科学化,并激励经济主体参与草原生态建设,推进草原

生态建设持续有效实施。

一、草原牧区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

施情况

(一)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情况

2010年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牧民增加

收入的实施意见》(即政府1号文件),决定对阶段性禁牧、

牧民转移就业、购置牧机具、牧区燃油和牲畜良种等进行补

贴。为此,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9亿元,各盟市每年拿出6

亿元,全区每年共计投入15亿元用于草原生态补偿。2011

年起,国家全面建立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以下简称国家

补奖机制),每年用于草原生态补偿的资金总额超过55亿

元,连续5年的投资总额在275亿元左右,也

包括其中。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自治区的

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截至2012年3月底,财政厅已

将2011年国家补奖资金37.66亿元全部下拨盟

市。此项补奖政策覆盖内蒙古10.2亿亩可利用

草原,涉及5567 个嘎查村,惠及146 万户农牧

民。同时,自治区财政对牧区补贴的配套政策

资金也已陆续下达。

一是继续对畜牧业良种给予补贴。对牧民

购买区内具备旗县以上生产经营许可证种羊场

的特级、一级种公羊予以补贴,购买一只羊补贴

800元;牧户采用良种肉牛冻精,每头基础母牛

每年补贴10元;对牧户养殖良种基础肉用母牛,

每头母牛补贴50元。三项补贴资金共2.4亿元,

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的1.4亿元已下拨。

二是继续对牧业机具购置给予补贴。在中

央财政补贴30%的基础上,将牧民购置机具累加

补贴比例提高到50%,对牧民合作组织购置机具

给予优先安排,2012年需资金1.13亿元,其中自

治区本级财政补助的6780万元已于年初下达。

三是对牧民草原管护员给予补贴。2012

年,自治区与盟市、旗县财政安排资金4700 万

元,共聘用牧民管护员1.17万人,做到每个嘎查

村聘用1―2名草原管护员。

四是对生态转移安置试点给予支持。2012年全年,自

治区与盟市共安排转移安置资金4亿元,安排优质高效草

牧场建设资金2.2亿元,自治区有关部门正在编制实施方

案,待方案批复后自治区财政将及时下拨资金。截至2012

年10月,2012年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已发放17.6亿元,65万

户农牧民开始享受第二年的补奖政策,占应发放户的

54.7%。

(二)农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的反映

为了了解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以来农牧民在维

持生计方面及草原生态保护方面的变化,我们对锡林郭勒

盟和呼伦贝尔市部分地区350多户农牧户进行了入户问卷

调查和随机访谈。83.7%的农牧民认为生态补助奖励政策

对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有一定的帮助;部分农牧民表示从

实施该政策以来他们在生活支出上同比增加了子女上学的

费用和医疗保健的费用;还有部分农牧民表示国家除了给

予他们经济补偿外,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就业补贴、生产补

贴等等,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事除种植、养殖以外的其他劳

动,这对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16.3%的农牧

民对该政策感到不满意,他们认为国家的这项政策力度不

够,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部分农牧民表示,该政策的实

施不彻底,不透明;还有一些是长期生活在此地的外地户口

居民,他们不能享受国家的这项政策。

经过分析发现,对该政策满意并认为可以从中获益的

农牧民大多文化程度较高,且年龄在30岁―50岁之间。这

部分人思维活跃、对改善自己的生计有很多想法,而且愿意

大胆尝试新技术和新的农牧业经营方式;同时他们也具备

了一定的能力,注重教育和生活的品质,在国家和政府的帮

助下能够抓住机遇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该政策不满

意的多数是文化素质不高、生活贫困、年岁较大的农牧民。

他们思想有些落后、希望安于现状,再加上年龄的限制,使

得他们生计单一,生活状况很难得到改善。另外,一些外来

人口,因享受不到国家的生态补奖政策,发展的积极性受

挫,生活状况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其生计风险相对较高。

有85.3%的农牧民认为这项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

有利于草原地区草场恢复和保护,有利于当地环境改善。

根据2012年草原监测报告显示,在生态补偿

实施以后,草原地区加强了草原植被的保护,2011-2012年

草群的平均高度比2005-2010年高出3.31%。内蒙古自治

区植被平均盖度平均增加1.82%。2012年天然草原平均干

草产量60.36公斤/亩,较2011年增加11.64公斤/亩。牧草

生长高峰期的牧草总产量6789.95 万吨,较2011 年增加

1309.54万吨,平均增幅为23.88%,其中锡林郭勒盟天然草

原牧草产量增幅为28.05%,呼伦贝尔市为27.14%。

因此,内蒙古草原自实施生态补偿以来,草场恢复状况

良好。但是,从本次调查中,对于“与2010年前相比,草原

退化、荒漠化程度如何”这个问题,约40%的受访者选择了

“草场恶化”这一选项。这说明,单依靠生态补偿的机制,还

不能解决所有地区的草场退化的问题,还要针对地区情况

加强生态建设相关工作。

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

(一)生态补偿范围狭窄

本次生态补偿主要涉及纯牧型和农牧型的农牧户,且

涉及的范围不够大,对于生活在草原地区的纯农型农户的

生态补偿不多。而纯农型的农户恰是生活比较贫困,靠天

吃饭,收入水平很低。另外,由于长期干旱少雨、风力大,农

耕区土壤质地下降,土壤风蚀严重,基本处于越垦越贫的状

态,这不利于草原的保护;外来住户,多数是长期居住在此

地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们,由于没有本地户口,享受不到优

惠政策,怨言较多。草原生态补偿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这

部分人的问题,将影响草原的保护。

(二)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

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有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

资金两种来源,其中转移支付为最主要的方式。在转移支

付中,纵向转移支付即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占

主导地位。而区域之间、流域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捐赠等

横向转移支付少之又少。很多农牧民反映,类似的生态补

偿以往也有,大多都是补偿几年后就降低补偿的额度或是

取消部分补偿项目的资金。单靠国家和自治区的补偿,很

难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因此,要争取一些企业和社会群体

等的支持。

(三)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标准还需细化

在我国目前实施的生态补偿项目中,补偿标准基本上

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这样的补偿方式会导致一些地区出

现“过补偿”,另一些地区出现“低补偿”的现象。这次内蒙

古各盟市草原生态补奖资金的发放标准虽然有所不同,但

盟市内部只是进行了大概的分类。由于补偿标准的制定缺

乏科学依据,补偿标准细化度不够,又不能因地制宜,导致

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

(四)监管评估机制不健全,补偿缺乏透明度

长期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实行的是上级部

门监管和评估下级部门的工作,不仅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监

管,而且也缺乏独立的评估机构。这种“同门监管和评估”

的方式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目标扭曲、评估标准不科学、

监管手段落后、欺上瞒下、挪用贪污资金等腐败行为;一些

乡镇和单位弄虚作假套取各种补奖资金;随意变更内容、地

点、规模;此外,很多单位还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

算不规范、预算编制不细化、未按规定执行基建财务制度,

违反现金管理条例、进行大量的现金支付,财务处理和报账

手续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调查发现90%以上农牧户对此次生态补奖政策和力度

都不是十分了解,由于缺乏监督――反馈――调节机制,农

牧民对生态补奖缺乏明晰的概念,其在补偿过程中的主体

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三、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对策

及建议

(一)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

完善有关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法规,使生态补偿机制

有法可依。尽快起草并出台《禁牧休牧管理条例》、《草原征

用使用补偿标准》和《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等,进一步修改完善草原保护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二)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期限

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荒漠草原年降水量为150-250mm,属干旱地区,生产力

较低,退化较严重,应当实行有规律的生态移民政策,加快

牧区劳动力转移,从而有效卸载草原生态压力。通过调整

产业结构、发展城镇化等方式,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在有水

源、地势低洼的地区,可以实行有限的放牧利用。

典型草原年降雨量为200-350mm,属于半干旱地区,应

区分不同退化情况实行不同的生态补偿政策。在重度退化

地区,实行以禁牧为主要内容的补偿政策;在中度退化草

原,实行以休牧和围栏为主要内容的补偿政策;在轻度退化草

原,实行以季节性休牧或者划区轮牧为主要内容的补偿政策。

草甸草原是森林向草原过渡的一种植被类型,形成于

比较湿润的气候条件,年降水量一般在350-450mm左右。

在退化较严重的地区,实行季节性休牧。

2. 制定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和期限

根据草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确定草原生态补偿标准,

虽是理想状态,但计量困难。所以采取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

“讨价还价”的方式达成协议补偿标准相对简单和易于实施。

适当提高补偿标准。随着近些年物价水平上升,农牧

民生产、生活成本支出增加,而补偿标准却没有相应提高,

农牧民普遍反映缺粮、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偿标准应

当随经济发展水平做相应变动。依据调查时牧民的意愿和

粮食成本上升的现状,建议饲料粮补助和围栏投资补助分别

提高50%,基础设施补助应当占投资额的40%~50%左右。

建立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延长补助期限。草原生态

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程,其生态效益往往经

过较长时期才能显现出来。目前,草原生态建设基本以“项

目工程”为主,5-10年的补偿期限过短,补偿期满后,项目区

农牧民生活问题难以解决,生态成果难以巩固。草原生态

建设补偿应当至少实行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只有

实行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农牧民根本利益,才

能巩固草原生态建设成果,推进草原生态环境的治理。

(三)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提高补奖政策实施效果

国家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就眼前而言是为了解

决项目区农牧民生活问题,从而降低人类利用草原的强度;

从长远来看是为了实现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

续发展。实现草原的恢复和生态成果的巩固,关键在于改

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其适应当今社会的能力和

素质,而不是对其生活进行简单的补贴。政府应更加注重

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农牧民利用草原和保护草

原的能力,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

(四)根据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提前考虑政策调整的

方向

对生态系统一味地长期进行保护,不利于生物多样性

的发展。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类适度的干

扰。所以,当草原恢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草原生态补助奖

励政策的重点应有所调整。应结合草原的实际,逐步解除

禁牧和休牧,保证人类对草原适度的干扰。

(五)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期融资机制

草原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应是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

的。除增加公共财政预算资金外,政府要发挥政策导向和

组织协调作用,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草原生态建设。

1.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草原生态建设目前存在的

问题是,项目资金使用期过短,还款期内效益难以发挥,难

以偿还借款本息。因此,为草原生态建设提供长期贷款和

长期国家金融支持十分必要。另外,国家应适度举债,将社

会上的消费基金、保险基金等转移到草原生态建设上来,变

为生产建设资金。

2.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基金。由国家涉农部门和环保

部门牵头建立“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基金”,由国家财政拨款

作为垫底资金,在此基础上,召集其他经济主体,如有关企

业和组织的私人投资、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等,多渠道开辟

草原生态建设资金来源。

3. 吸引外资投入到草原生态建设。草原生态建设的

受益范围具有全球性,因此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很有必

要。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履行环境保护条约和协议,国际

金融机构、国际援助机构、发达国家和一些非官方组织设立

了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积极支持具有高生态效益的项目融

资。我们应该争取这方面的融资,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

使之服务于草原生态建设。

(六)加强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的监督管理

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对于实施生态补偿必不可少。由

于涉及多个部门,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各级政

府应加强部门间在资金、技术和资源上的协调与合作,建立

生态补偿的征收机制和发放机制,实现补偿资金在受偿方

和支付方之间的转移支付。应加强对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

金的监督管理,针对目前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做到专

户存储、专款专用;对大额现金支出、不按合同支付等不规

范使用资金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建立财政资金的绩效机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6篇

亢颐,虽年过五十,可高挑的身材依然透着强劲。正是这位巾帼强人,在短短的几年里,走遍新疆天山南北,维系起全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带领全系统教职员工向着团结、发展、促进边疆农民素质收入双增的目标前进。

 

2009年8月1日,新疆自治区农业厅党组下发文件,宣布新疆农广校的人事任免决定。从那天起,被任命为校长的亢颐,挑起了农民教育培训大梁。也是从那天起,她带领全系统教职员工逐步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亢颐全面主持新疆农广校工作以后,把深入第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放在首位,正如她在接受任命时所说:“新疆地域广袤区域独特,农情、民情与内地有很大差别,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实做细,让新疆农民兄弟亲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亢颐紧紧抓住一切工作机会,深入基层农广校和农村教学点、教学班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基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情况,广泛征求基层农广校教职工对全自治区农广校体系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她不辞劳苦,多次深入各地(州)开展调研检查,四年来,她的足迹几乎遍布了自治区所有分校。其中最大规模调研是在2012年4月,亢颐带领自治区农广校检查调研组一行8人,历时26天,分别对东、南疆6个地(州)、33个县(市)分校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媒体资源应用、助学金及免学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了检查。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与农广校的负责人座谈,与教师座谈,与学员座谈,与普通农民座谈……亢颐走到哪里,座谈会就开到哪里。座谈交流期间,她总是带着一个小小的笔记本,记录下每个人所说的话。她常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查不研究,就没有思想境界的提升;有了思想境界的提升而不实践,就只能停留在原点。” 

 

亢颐也用行动践行着她所说的话。每次调研结束后,亢颐都要认真梳理并反馈意见。她针对各分校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认真细致地分析查找原因,为各分校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建议。她常常强调,农广校是没有围墙开放办学的学校,应秉承“以农为本、以教为根、特色立校、育才强农”十六字办学方针;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农广校要从以往开展学历教育和广普培训的思路中解放出来,适应当前形势,把握有利政策,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政府主推方向,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引导性培训,切实为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农广校在改革和发展中,要将“为我所有”的思路转变为“为我所用”,广泛利用社会方方面面资源,通过农广校专职人员管理、兼职和其他人员开展具体业务的方法,使农广校工作达到成本最小化、资源和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当中,要科学合理安排教育和培训计划,计划要与本地政府发展方向相适应、与农业生产相适应、与教育和培训对象相适应,通过科学计划、严格落实,切实达到教育和培训效果。

 

亢颐不仅重视理论研究,更重视实践,在具体工作中,她不断探索适合农民的教育培训模式。一方面支持各教学点立足生产实际,结合农民学员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取职业课程,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质量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2011年,亢颐组织在喀什、和田、阿克苏、吐鲁番及昌吉建立了5个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基地以村为单位,采取自治区、地区和县级三级农广校结合的方式,整村推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精培精训。同年,她组织实施了自治区设施农业巡回培训,在吐鲁番地区、喀什地区和巴州,邀请国家、省、县、村四级专家、教授和一线实践者,采取集中理论授课、专家巡回培训和现场指导的方式,针对设施农业技术员和种棚大户开展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亢颐清醒地意识到,农广校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加强教育资源和条件建设。一方面,通过引进优秀师资、送青年教师赴高校或科研院所深造等方式,为教师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在工作中进一步锻炼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按照自治区开展农牧民培训的要求,结合农牧民教育培训需求和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编制了通俗易懂、农牧民喜闻乐见的教材、图书、光碟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等媒体资源,通过“三进村”、送教下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牧民开展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教育培训。

 

亢颐还曾为沙湾县三道沟村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倾注过大量心血。三道沟村基地挂牌后,条件建设和培训能力建设问题亟待解决。她多次配合农业厅人事处到沙湾县现场办公,现场指导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工作。基地挂牌后,培训工作流程、参观考察路线、服务水平等细节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亢颐针对这些问题,主动与沙湾县政府沟通并取得一致意见,之后又分别与沙湾县农业局、县农广校和三道沟村两委班子,就培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项项分析判断,提出解决方案并逐项落实。在她的不懈努力和协调下,沙湾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培训基地管理工作,成立了由副县长任组长的培训基地管理服务领导小组,不但责成农业局负责培训期间县内的观摩学习事宜,县农广校落实具体人员全程跟班配合班主任做好教学管理及服务工作,而且要求三道沟村确定具体工作人员长期负责基地培训楼的卫生后勤服务工作。经过几期培训班的检验,三道沟村培训基地已经按照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工作的要求,组建起了一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专业管理团队,从组织学员参加培训,到编印各类资料名单手册,再到安排学员生活、组织学员联谊等各项环节,一气呵成、通畅顺利。在亢颐的争取下,培训基地还为沙湾县农广校在培训楼内安排了办公用房,铺设了网线,并配备了桌椅、电脑、复印机和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极大方便了沙湾县农广校培训管理工作的开展。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只有团结一心、积极进取,我们的事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亢颐经常在全校职工会议上这样说。她清楚地认识到,帮助每位同志在工作实践中实现自我提高和发展是作为一校之长的重要使命。她经常找教职工谈心,了解教职工的所思所想,并用实际行动温暖大家、感动大家、帮助大家。在亢颐的带领下,新疆农广校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疆共有自治区校1所,地(州)级农广校12所,县(市)级农广校77所,全疆共有81个地、县分校加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有47个分校增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牌子。全体系共有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2152名,其中专职人员586人。目前在校学生共两个年级,223个教学班,9572人,9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今年新毕业3200人;开设的17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其中90%的专业为涉农专业,重点专业有设施农业、园艺生产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畜牧兽医、现代乡村管理、农村党建、农业经济管理等,用维、汉两种语言授课。2010年至今,累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到13678人,其中招收全日制学生9963人;阳光工程项目承担比例逐年上升,2010年至今新疆农广校体系共承担阳光工程项目140933人。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7篇

年初以来,全__劳动力转移工作在__委、行署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__委(扩大)会议的精神和全__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精神,在金融危机遇到实际困难的条件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与上年同期相比实现了新突破、新进展。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基本情况。

截止20__年6月30日,全__劳动力转移输出74458人,占全年目标任务8万人的93.07%,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93%,其中:__内转移20884人,占全年目标任务20__0人的104.42%,__外输出53574人,占全年目标任务60000人的89.29%。劳动力转移培训13720人,占全年目标任务24000人的57.17%,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2%。培训劳务经纪人173人,建立了200人以上劳务基地9个。

二、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抓早、抓实,认真组织开展“春风行动”。

春季是外出务工的高峰期,按照抓早、抓实的原则,1月10日__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召开的“春风行动”专题会议安排,全__从1月中旬至3月底,集中开展了“春风行动”,为切实加强政府指导和服务工作,有效发挥__、旗、镇、村四级联动的组织优势,__、旗县市劳动力转移和相关部门大量用工信息,组织举办劳动力市场洽谈会,企业用工招聘会等形势,集中组织劳动力转移输出。从工作开展情况看,春运期间,铁路、公路承运外出打工人员比去年集中,势头没减,由于组织宣传得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今年开展的“春风行动”中,进一步强化服务,在服务内容组织,服务形式安排,服务场所布置,服务信息提供等方面都要采取了适合于农牧民打工的方式,使活动收到实效,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__今年外出打工人数比上年增长8.93%。

2、进一步加强提供转移输出信息的服务工作。

我__是劳动力转移起步较晚地区,劳动力转移以自发、分散、无序为主。在金融危机不断加重的不利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了服务指导工作,从信息收集、用工考察、用工洽谈、组织招工、教育培训、签定合同、护送上岗等工作流程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为了减少外出打工的盲目性,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既走出去考察用工企业、收集用工信息、签定用工协议,然后招工信息,有针对性的组织转移输出,避免了农民工在不掌握用工信息的情况下盲目外出打工。把用工企业和劳务派遣机构请进来,通过__、旗县市劳动力市场洽谈会和到乡镇举办招聘会等形式,使用工企业同有意外出务工人员直接见面,有效提高了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劳动力转移等相关部门帮助提供洽谈服务,有效的发挥了县、乡、村劳动力转移组织网络的优势。实践证明“走出去、请进来”是推进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有效途径,要逐步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和顺畅的运行机制。

3、以培训带动输出,全力抓好培训工作。

一是政府组织做到不培训不输出,提高输出质量。对参加技能培训人员按国家标准进行技能测试,取得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持证上岗率。对于不能参加技能培训的人员进行引导性培训,掌握签定劳动合同,安全知识等一般性常识,使他们知道遇到困难找谁解决。

二是充分发挥国家和自治区下拨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就业再就业”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作用。把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由于今年培训资金尚未下达,旗县市垫资开展了培训工作。

三是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有效整合资金,提高培训的科学化水平。主要是对突泉县的作法进一步充实完善,其它各旗县市参考突泉县的经验逐步探索推开。去年在__劳动力转移办公室、__就业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突泉县积极探索,培训工作实现了新突破。突泉县的基本做法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调整了县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副县长统筹协调,牵头主抓,其他副职配合,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合力;第二,整合培训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国家、自治区及地方财政几个方面的培训资金,根据财力统筹制定培训计划,统一组织实施。在资金整合上强化政府调控;第三,注重有意识地培育和打造品牌,20__年8月举办的内蒙东部区农民工技能培训观摩班获得成功,在普通电焊的基础上,购置新设备,在我__首次开设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培训,提升了焊工的技术层次,在创品牌上作出了努力;第四,在培训资金支出上实行“日成本核算管理”,力求培训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在培训方式上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在培训质量上力求做到资金、师资、教材、场地、设备、考证、时间、管理八落实。年初以来,各地各部门为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4、巩固、拓展劳务输出基地。

一是巩固老基地。目前我__在广州、深圳、北京、天津及东北地区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总体上状况尚好,根据我们跟踪了解,百人以上的劳务基地企业没有倒闭和停产的,大连雁鸣企业集团、北京华都肉鸡、天津

保安公司等企业春节后又到我__招工,合作已有良好的诚信基础。今年进一步加强了沟通合作,老基地已成为我__劳务输出的重要支撑点。二是拓宽新基地。国家实施拉动内需的政策,有很多新地方开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地区是我__劳务输出的着眼点,是拓展劳务输出新基地的落脚点,通过定向式、订单式的培训输出,使我们的劳动力实现稳定输出的新目标。

5、加强服务,依法做好维权保障工作。

金融危机给许多企业造成了生产困难,经济效益下滑,打工人员工资下降,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缩水。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农民也会遇到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流转方面的实际问题,在这种特殊条件中,我们更加高度重视依法维护外出打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在以提高农牧民工权益保障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农牧民工维权体系为重点,发挥司法援助体系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农牧民工提供法律服务、法律咨询,依法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维护农牧民工权益的有效载体和组织形式,规范招工单位、用人单位、务工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和权力义务,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对拖欠和克扣农牧民工工资、劳动安全无保障、劳动市场秩序失范等问题进行认真查处,不断优化环境。通过政府积极有效的服务,解除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6、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劳动力转移是__委、行署确定推进的民生工程,是__委、行署连续两年确定的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是旗县市重点考核指标。按照__委(扩大)会议的要求,__行署于3月12日召开了全__劳动力转移座谈会,会上杨春山副__长做了重要讲话,史国富主任对今年工作作了安排和部署,并明确提出了工作要求,突泉县等6个地区和部门交流了工作经验。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扎实推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1、培训是劳动力转移输出重要环节,由于培训资金少和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对培训认识不高等问题,导致我__外出打工人员培训比例较低,特别是技能培训人数少。培训是我__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面临最紧迫、最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年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现在的突出问题是企业大量需用有技能的农民工,而我们的大多数农民工没有技能,这种人员既多又少的供求不对称,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分散形不成合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在旗县市加大政府调控力度,__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继续指导跟踪,进一步充实完善突泉县整合资金的做法,尽快形成方案,报__委、行署批准后在全__各旗县市推开。

3、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建议向通辽市学习(通辽市从20__年开始实施农民工转移培训五年工程,市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旗县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建议我__从今年开始实施五年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__财政每年投入300-500万元,旗县市财政每年投入100-2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由劳动力转移办公室重点对当年“两后生”新生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后输出。

4、目前除扎旗外,其它各旗县市尚未设立劳动力转移常设机构。建议各旗县市要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等方面加快落实,形成长效机制。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

宣传引导、典型示范是推动工作开展的有效方法。要选择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为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典型事迹,发挥典型的积极作用,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浓厚氛围,形成外出务工光荣,务工增收光荣的局面,把政府的行为转化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为。各旗县市要充分利用本地外出务工的致富好典型,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后的现身说法,鼓励农民放弃多年“面向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从垄沟里走出来,走向社会,走上致富路。

2、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以培训带动输出。

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我们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制定周密可行的培训计划,分门别类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工作;要将培训和输出有机结合,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良性互动机制;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务技能,重点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搞好创业培训,为广大农民进城创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要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要积极采取“订单式”培训、“定向式”培训、“校企联办”培训、“校校联合”培训等多种形式,坚持长短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民工的愿望实行“点菜单式”培训,企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员,我培训什么专业的人员,农牧民想提高哪方面技能,我帮他提高哪方面技能,确保培训一批、就业一批、稳定一批。

3、加强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劳务品牌说到底,就是知名度、信誉度。劳动品牌具有昭示、引领的作用,它可以带动众多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品牌一方面能有效地增强农牧民工市场竞争能力,减少打工成本,降低外出盲目性,另一方面,通过品牌的示范效应,能有效地扩大转移就业的数量,提升转移质量,增加劳务收入。各级政府要瞄准市场需求,力争在2—3年内每个旗县市都培育出1—2个叫得响、过得硬的劳务品牌。目前,突泉县的电焊工、扎旗的缝纫工、前旗的汽驾、中旗的民族文化、乌市的家政服务、阿尔山的导游等劳务品牌的雏形基本形成,各地要加大培育工作的力度。劳务品牌的打造要同技能培训相结合,围绕品牌搞培训,以培训打造品牌,以品牌促进培训,使品牌发挥更好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强培训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建设。

通过充分利用各类智能培训基地,分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是实现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定提高的有效途径。一要加强对__职业技术学院、各职业高中及培训中心的培训基地合作关系;二要走出去寻找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实现定向安置和确保就业的新形式,并确立长久合作关系。继续巩固我__在深圳、北京、天津及东北等地区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加强协作,多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加强与劳务输出基地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开展了定向式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

5、强化维权服务,保护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第8篇

一、__县牧民定居现状

20__年以前,全县1934户7835人是四季转场,常年放牧,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近年来,我县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把牧民定居建设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纳入党和政府的重要日程。20__年,我县整合各项资金,投资1750万元,建设高标准牧民定居100户。全部按照 “三通四有五配套”建设,本着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我县通过对全县各乡镇地理、环境、交通、水文等因素调查研究,最终将定居点选在各方面条件较好托斯特乡,位于该乡学校西侧,工程总占地面积为800亩,每户占地约3亩,总配套草料地为3000亩,即每户配套30亩草料地。

二、牧民定居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饲草料地配套问题。伴随灌溉用水增加,河流下泄水量及扇缘溢出水量不断减少,致使河流萎缩,湖泊干涸,湿地减小,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目前我县地表水严重缺乏,饲草料基地建设困难,无法达到地区每户配套100亩饲草料地的要求。

(二)建设资金配套问题。20__年牧民定居建设,每户建设资金计划10万元,120户共需建设资金1200万元,国家每户补助2.5万元,共计补助300万元,其他900万元由县财政补助,因我县县财政困难,解决配套资金困难。

(三)定居后的劳动力转移问题。牧民定居后,存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甚至部分定居牧民因无事可做,加上不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染上攀比、酗酒、打架闹事的恶习。

三、解决牧民定居问题的措施

(一)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

引导牧民定居,建设高标准饲草料基地是定居牧民生产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牧民定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大力气解决牧民定居配套草料地问题。一是要通过经济补偿、土地置换等方式,收回已发包的国有、集体土地;二是要按照《草原法》有关规定,对现有土地和草场进行全面清理,收回非法开垦和改变草场用途的土地;三是要选择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经有关部门批准,进行开垦,努力扩大定居牧民草料地规模。

(二)政策扶持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