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企业能效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营运船舶;能效管理;MRV;节能减排
0 引 言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和《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等交通运输部相关规划和政策明确规定了我国营运船舶的节能减排指标,其中:
(1)能源强度指标 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5%和20%,其中,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4%和20%,海洋船舶分别下降16%和20%。
(2) CO2排放强度指标 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6%和22%,其中,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5%和23%,海洋船舶分别下降17%和21%。
如何切实提升我国营运船舶节能减排水平,最终完成国家规定的指标要求,是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政府机构、大中小型航运企业的走访调查,以及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资料的全面梳理,找出我国营运船舶能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尝试运用MRV(Measurement可监测、Reporting可汇报、Verification可核查)机制对我国营运船舶能效管理提出措施和方法。
1 国内外营运船舶能效管理现状
1.1 国 际
目前,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营运船舶能效的控制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船舶能效营运指数(Ship Energy Efficiency Operational Indicator,EEOI);(2)船舶能效管理计划(Ship Energy Efficiency Management Plan,SEEMP)。
目前《船舶能效营运指数(EEOI)自愿使用指南》尚处于自愿使用阶段。在EEOI表达方式中,一些因素(如船舶满载率、航线距离、航速、燃油品质、船龄、海况等)影响了船舶能效的准确衡量。这是IMO一直未强制推行EEOI的主要原因之一。
《船舶能效管理计划(SEEMP)制订导则》适用于所有400总吨及以上的国际航行船舶,并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强制生效。其通过计划、执行、监测、自我评估和改进等4个步骤的不断循环来提高船舶能效。
1.2 国 内
目前,国内对营运船舶能效的控制手段主要体现在对船舶能效制订相关标准和对一些航运企业采取相应措施两个方面。
在船舶能效标准方面,交通运输部于2012年颁布了《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限值及验证方法》和《营运船舶CO2排放限值及验证方法》。目前这两个标准都已并正式生效,但尚处于推荐性实施的阶段。
在企业管理方面,《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将包括船舶企业在内的中央企业划分为重点类企业、关注类企业和一般类企业,其中规定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报告、考核、奖惩等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万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工作的通知》规定了包括交通运输企业在内的耗能企业建立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并明确了填报的具体要求。
从管理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营运船舶能效方面缺乏全面而有力的管理措施,仅为一些自愿验证规范,或对大型船舶企业的相关要求,而对整体营运船舶并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总而言之,我国营运船舶能效的管理措施尚属空白。
2 MRV机制概述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3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行动计划》(BAP)。BAP呼吁制定可监测、可汇报、可核查的国家措施和机制,以适应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
可测量主要是指采取的对策本身和对策的结果是可以测量的;可报告是指能够按照UNFCCC或其他达成一致的要求进行报告;可核实是指能够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进行核实,包括国内和国际核实。[1]
3 我国营运船舶能效体系管理途径的构建
MRV作为一种有效控制与管理的机制,是建立在具备各种前期条件的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在船舶能效数据的监测手段、制度,上报途径、机构,核查机构、方式等都没有相关的法规予以明确,可以说在营运船舶能效管理,尤其是MRV机制运营方面完全空白。因此,需要全面梳理我国营运船舶能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管理途径。
3.1 建立船舶能效数据库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作为我国船舶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机构,应建立全国统一的船舶能耗与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船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库,对上报的船舶能效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船舶能效数据库是实现船舶能效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可以使相关部门有效掌握船舶能效总体状况,并为主管单位制定船舶能效相关指标、政策、法规等提供数据性依据。
3.2 设定船舶能效指标
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的能耗指标和CO2排放指标的实现需要各航运企业共同配合,以及海事机构的严格监管,每年度设定船舶能效指标,有效控制船舶能效,最终实现国家规定的大目标。设定船舶能效指标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行。
3.2.1 海事机构统筹提出
海事机构根据国家及交通运输部“十二五”规划中的指标规定,以及船舶能效数据库中航运企业近几年的能效水平,统筹分析,对各航运企业提出年度能效考核指标。
3.2.2 航运企业提出,经海事机构核准后
各航运企业根据国家及交通运输部“十二五”规划中的指标规定,并结合企业自身能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年度船舶能效指标,并上报海事机构,经核准后,作为公司年度能效考核指标。
3.3 建立船舶能效监测机制
目前,国内外所的EEOI,《营运船舶CO2排放限值及验证方法》 《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限值及验证方法》等,都从理论公式上对营运船舶或新造船提出能效验证方法,对实船能效监测国内并没有相关的机制和措施。
运用MRV机制,制定我国船舶能效监测机制。海事机构可协同其他专业机构,根据我国营运船舶能效现状,对船舶能效监测设备、监测程序、监测环境要求等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建立我国营运船舶能效监测机制,覆盖从监测计划提出到监测完成上报,以及监测人员安排的全过程,实现我国营运船舶能效量化管理。
3.4 建立船舶能效上报机制
2010年11月,国家统计局批准了由交通运输部制定的《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报表制度》,并于2011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该报表对86家道路水路运输、港口生产企业能耗进行统计监测,取得监测企业直报的月度能耗基础数据。目前该报表由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实际负责。
据了解,各地方通常会有多个部门要求航运企业定期上报船舶能效数据,且的报表格式各不相同,使航运企业经常进行重复性劳动。海事机构可与规划司协同,利用已有的报表制度,并结合船舶能效监测机制,对报表进行修改和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船舶能效上报机制。要求航运企业在对船舶能效进行监测后,将实际监测数据上报,并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3.5 建立船舶能效验证机制
为保证航运企业上报能效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海事机构应授权第三方机构对上报数据进行审查和验证。通过验证的航运企业颁发合格证明;未通过验证的航运企业,需在验证报告中详细指出未通过验证的原因。
3.6 建立船舶能效奖励机制
(1)资金奖励 海事机构可向国家申请部分资金或纳入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项目,每年或每两年对在船舶能效数据库中船均能耗及CO2排放量较少的部分航运企业给予奖励,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和标准。
(2)政策奖励 交通运输部报批财政部,申请针对每年或每两年在船舶能效数据库中船均能耗及CO2排放量较少的部分航运企业给予减免税收的奖励,并制定相应的减免政策和标准。
(3)荣誉奖励 针对每年或每两年在船舶能效数据库中船均能耗及CO2排放量较少的部分航运企业,颁布“优秀船舶能效企业”荣誉称号,在交通运输部举行颁奖仪式,并在相关网站、媒体、报纸上进行宣传和报道。
4 结 语
我国营运船舶的能效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本文在对船舶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MRV机制理论,针对我国营运船舶能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数据库建立到数据核查验证的管理途径,为我国营运船舶的能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依据。
北京新北水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在2010年正式引入EEMS(能效管理系统)并投入运行,通过EEMS系统对企业用能体系进行了全面监测、数据参数采集、信息分析处理和归纳评估等一系列步骤,新北水水泥公司很快找到了自身能源流失的缺口,针对性的进行设备改良,辅以反复的测试和实验,优化了水泥生产用能的过程。并且通过信息化精细管理,大大提升了企业能源效率的管理水平。新北水水泥公司在2010年不仅取得了节约电费成本5%的显著成效,更实现了在一年内收回建立系统投资成本的目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样,山西潞安矿业集团也是受益于EEMS(能效管理系统)节能降耗作用的企业。潞安矿业集团五阳煤矿洗煤厂的供电电压6KV,总负荷3150VA。EEMS系统根据该工厂生产运行特点和负荷特性,对用电负荷曲线和用电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处理及分析,提出了有效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具体包括,调整主要用电设备运行方式和工作时间,合理错峰填谷,降低用电最大需量,辅以分段合理投入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措施等,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节能考核,稳步推进节能改造工程。EEMS系统在五阳煤矿的应用成果十分显著,精煤生产线的耗电由7.56KWh/吨下降到6.70KWh/吨。
EEMS(能效管理系统)是如何做到有效诊断企业耗能现状并提供解决对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实现降低成本,节能降耗的目标的,这一问题引起了行业内广泛的探讨。
行业需求催生管理手段革新
建材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因此,近几年建材企业非常重视节能技术改造,开发应用了大量节能技术与装备,但节能管理技术仍然相对落后于其他行业。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建议针对广大建材企业推广能耗在线监测、管理、控制系统,即EEMS(能效管理系统),以帮助企业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节能增效。
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既需要掌握生产能效的实时数据,从而准确判断,正确决策。又需要在能效数据异常时,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隐患。还需要加强节能管理、降低成本,采用可行的精细化考核办法,更需要让具备国际先进装备水平的企业达到同样先进的能效水准。作为科学先进的管理工具,EEMS(能效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满足企业决策者的上述需求。
EEMS(能效管理系统)是利用自动化、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生产能耗进行在线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判断和决策提供的全面解决方案。该系统被形象的称为“建材企业的能源管家”。
EEMS(能效管理系统)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呈现三大特点。企业可以通过系统采集和监测生产过程中设备、班组、车间及企业各方面的能耗数据,进而运用统计分析、模型计算、程序处理及对比等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最后能效管理系统通过表格和图示化等方法直观的显示出企业能源消耗和变化趋势。
运用EEMS(能效管理系统)的企业实时掌握着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动态数据,这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醒企业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隐患,从而及时的进行设备维修或改进,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此外,EEMS(能效管理系统)通过能源利用最优化管理降低企业的用能成本,辅助优化生产工艺参数,实施精细化能效考核管理,为企业节能降耗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科学合理 层层挖掘节能降耗潜力
[关键词] 企业;市场经济;多元化;人力资源;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提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订立更高的条件。每一企业在人力资源层面的管理能效可从该企业对人才的管控、科学调用中得以展现。而现存的人才管理认知、管理举措都有不合理因素出现。而每一年度的离职比率就可以映射出人力资源管理所掌控人才的程度和能效。因而,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就需同市场的经济背景相匹配,运用多元化管控策略,提升管控能效。当下企业成员因生活的空间异同,成长历程异同,造就了该新生的群体有着灵敏的思维、突出的各项、超强的创新力、不拘于现况的特性,在工作中也就有了多元化的职业愿景、离职比率较高、创新力强大的特质。对于此类新生的成员群体而言,以往的、陈旧的企业管理模式非常滞后,同他们的成长、发展所需不想匹配,进而在管控策略实施中潜存的问题更为突显,并被诸多学者所重视。本文将着重对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多元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予以剖析,进而探寻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多元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价值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是对自身成长、发展的极大推进。在此项管理的高效实施下,企业的成长将会更稳健。因而,企业若要拓展更为宽广的成长空间,人力资源管理的能效就需更顺畅发挥,不仅仅要使人力资源顺畅的发挥还要借助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构建,极大的提升管控价值,这样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价值。
(一)多元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更新企业知识结构的动力
多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对各位成员在企业成长架构内的地位予以彰显,能效予以突出,而且也让知识更加高效、灵活的运用。而其成因是经济社会朝着知识型的演化所致,同时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有新的转型要求,需落实多元化的管控。因而,企业的知识架构需在多元化的管理有效运作下,实时更新,更有推进能效。人力资源有着动态特质,以及同社会的发展态势相符的特性。这就表明人力资源的管理中,知识有着巨大的推动力,该项管理需借助知识为载体,提升管控水平,进而使得企业成长更快、更好。
(二)多元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资本
人力资源的管理能效对企业的形象有着决定性,若能效优良,则企业的宣传形象更优。若管理的能效较差,则对企业整体会有不好的形象认知,甚至是极差的印象。所以多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能让企业各层面实施的管理都展现出较高水准,进而让企业的成长有高效管理的保障体系。这样,人力资源的管理优化了企业的形象树立,让企业外形同民众对公司的愿景相符,企业更受民众的喜爱和拥护。
(三)多元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延续企业生命活力的命脉
企业的内属成员自身能效的发挥需借助管理各项细节的落实和优化,不仅可对成员的认知予以提高,更使得成员工作方式科学化、高效化。因而人力资源的多元化管控可让企业更具活力,运营动力强劲,企业订立的获利目标、社会责任都可以顺利完成,多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重要的生命活力的命脉,所以要积极推动多元化的人力资源管控的实施。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难点问题
(一)招聘环节未得到重视,影响人力资源多元化管理
当下,一大部分企业在招聘中将“人员招满数额”定为第一要务,此类观念有很大的弊端,引发了招聘人员在工作职位上的无所适从,因其对工作事项一点也不清楚,不知如何操作。此类事件的成因是,企业对前来聘用的人员认知度较低,聘用人员获取工作职务过于轻易。企业在人员确立后不可草率的将其辞用,只好在考虑诚信后继续聘用。这样就会使得人力资源较差,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运作受阻。
(二)企业规章制度不合时宜,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首先,在多数企业的规章条例中,原则性过强,同时范围过宽,就如同井中之月,可以看但不可用,规章条例的能效失灵,人力资源的多元化管理落实受阻、受限;其次,企业成员因社会干扰因素的作用,工作中不良做法的形成、精神认知中的不良习性的显露,都让外界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最后,企业在遭遇突发性事件中,优良的诚信认知有着巨大能效,而工作成员的诚信认知较差,就会对突发类事件的有效处理有负面作用。
(三)单纯重视员工某方面素质,尚未着眼于员工综合素质
多数企业在发展中不能做到高瞻远瞩,仅仅对当下亟需予以侧重关注,对工作成员的技能也是因各种所需而被动性的培养和提升,很少在常态工作中就对成员做整体性的监察督管、技能提高。因而工作成员的技能单一化,培养教育浮于表面,不能从长远的成长视角对工作成员的素养予以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需要得到企业的极大重视,所以企业对于员工的组合素质培训尤为重要。
(四)过分注重生产能力,严重抹杀员工积极性
企业运营、成长的进程是凭借员工积极劳作来实现的。但企业对生产力的提高、经济获利的提升过度侧重,对企业各个环节内的成员能效予以忽略,会让工作者的自主性衰减、消极应对。而在成员的工作激情衰退后,再一次的调动则更加耗费时间气力,让工作的顺畅运作受阻,也让人力资源的管理受限,成员的思想难以客观化,对管控能效的发挥有负作用。
三、推行多元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严抓人员招聘环节,为多元化管理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在企业的招聘中,高素养人员的聘用需遵照科学化、规范化的聘用步骤来进行,不然,所聘用的人员素养较差。高层领导对每一事务的执行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关键事项需侧重管治。因而企业高层需对人力资源的聘用予以重视。企业高层领导、招聘负责机构、主责任人需对人力资源的聘用细节在事前做详尽的交流,使得聘用成效显著。企业可在严谨的招聘中展现出正规特质、以负责的态度应对企业的成长以及聘用者的发展。进而让更多品质优良的人才进入企业,让管理的多元化有稳固的实施载体。
(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推进多元化管理的发展步伐
企业的规章条例对成员的工作有规范能效,对成员的工作技能也有提升能效。因而,企业需对规章条例予以细化、健全化,让其更易落实和执行。并且企业需侧重诚信认知的培养和树立,让整体形象优良化、突出化,企业成员的工作体制化、高效化,对各类争端可很好的规避,让成员的工作施行有诚信意识。进而使得成员在各项工作都有极佳表现,更好的落实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
(三)大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巩固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企业的成长不是单一管理目标的落实,而是对各项管理目标的均衡化实现。因而企业对成员综合素养的提升予以侧重。但对成员某一技能过度倾向,会让企业的成长放缓,损耗更多的无形资本。因而,企业的常态运作中,需对成员加大培养、教育,让其乐学好学,而不是消极厌学。进而使得企业培训能效提升,成员的素养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准上升。
(四)推行以人为本管理原则,尊重员工的积极劳动
每一企业在成长历程中都需将以人为主的理念贯彻到位,因该理念同社会所需相符,同人力资源的管理相符。以人为主就需企业对成员的能效、劳作予以关注,对他们的生活更加重视,而不是单一的侧重经济获利。员工在获取大量关爱和协助下,企业的人文关怀得以体现,成员才会有主体认知、责任意识,进而更为主动的推进企业发展。同时成员也会对工作充满激情、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落实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使得多元化的管控能效真正体现。
四、结语
伴随经济革新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经济获利不再是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而成为多层面的大型课题。因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需多元化、科学化的运行。在优良的人力资源策划落实中,让企业的发展更科学化、有序化,成员的诚信认知到位,让企业的成长空间更宽、发展更迅速。
[参 考 文 献]
[1]杨叶.探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9)
[2]梁秀英.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及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
[3]李一文.浅谈校园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4)
[4]黄金梅.转型期民办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路径[J].理论观察,2011(4)
[5]尤佳,孙遇春.中国新生代员工及其管理[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6]李勇,韩欢静,郭绒,何涛.企业对8090后员工管理的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2(4)
关键词:工业锅炉 能效测试 问题 节能
中图分类号:TK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089-02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形势愈发严峻。同时,在各个领域发展中能源节约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而由于工业锅炉额定压力小于3.8 MPa的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如,蒸汽锅炉、热水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因此,应抓住工业锅炉属于高耗能设备的特点,且基于我国工业锅炉数量为50万台以上,而燃煤工业锅炉比例为80%的基础上,做好锅炉运行热效率提升工作,并针对工业锅炉能效情况进行科学测试,就此达到节能生产目的。
1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中的问题与原因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工业锅炉能效测试中的问题和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长期维持较低的负荷运行。即在工业锅炉能效测试中发现,由于各个领域的生产内容和生产方式存在差异性,因此,各个企业所选的锅炉型号、类别、参数均有所不同。而在工业锅炉实际配置中,为了满足生产条件,时常选用高于所需蒸发量的锅炉。因此,在工业锅炉运行期间,“大马拉小车”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据工业锅炉能效测试计算结果可知,如若负荷率>75%,那么工业锅炉将处于较高的运行热效率。但由于部分企业的工业锅炉运行负荷仅维持在额定负荷的30%-70%,因而,在长时间的低负荷运行状态下,严重限制了锅炉热效率的提升,且促使锅炉产生不稳定运行问题,最终造成锅炉散热损失,甚至固体、气体不完全燃烧,损耗大量电能[1]。
第二,锅炉启停工况切换频繁。即在工业锅炉能效测试过程中发现,工业锅炉的启停、大小火工况切换与其热频率息息相关。若生产线中锅炉启停工况过于频繁,将造成用热、用汽量不均匀现象。同时,将保持十几分钟甚至1 h的周期波动,最终由此影响锅炉运行安全,且引起负荷波动,形成恶劣的燃烧工况,并呈现时高时低的锅炉热效率。
第三,锅炉受热面灰结垢。即从锅炉能效测试结果中可知,随着锅炉运行时间的增加,锅炉受热面的积灰和结水垢问题会愈发严峻。同时,由于部分企业在工业锅炉运行操控过程中缺乏定期清理意识,从而大大增加了锅炉受热面热阻,引起热能损失。即灰的热传导率与钢相比,仅可达到钢的1/200。此外,水垢热导率是钢的1/200~1/50。除此之外,如若灰垢增加1 mm,锅炉热损失将相应增加4%~6%,而当水垢增加1 mm,锅炉运行中的燃料消耗也会随之增加3%,为此,应在工业锅炉能效测试工作中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2]。
第四,锅炉排烟温度较高。即经工业锅炉能效测试计算结果可知,排烟热损失将占据锅炉损失总量的60%~80%。同时,如若排烟温度升高10 ℃~15 ℃,排烟热损失将相应增加1%。因此,在工业锅炉节能探索过程中,应结合锅炉排烟温度问题。
2 工业锅炉节能潜力探索
2.1 设计、制造、安装层面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工业锅炉的平均热效率是66%。而从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结果来看,导致此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运行和管理方面,因此,若做好工业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方面的管理工作,即可将锅炉平均热效率提升8%~10%。但在工业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节能管理作业中,首先,应结合锅炉能效认证,构建锅炉能效分级制度,而后,判断此锅炉的能效和节能等级。同时,依照锅炉能效分级制度中热力计算、烟风阻力计算、水动力计算等标准,科学调整锅炉运行中各项参数,达到节能型生产目的[3]。其次,在工业锅炉设计、制造、安装等监管作业中,应严格遵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督管理办法》《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t》等,加强对锅炉安装说明书、锅炉设计文件、锅炉设计依据、锅炉效率测试报告等的监察工作,且从技术层面入手,引进燃煤的气化节能技术,最终将蒸汽量小于1 t/h的燃煤工业锅炉运行效率控制在标准状态下,并确保煤在炉膛内完全转换为煤气,且充分燃烧,由此提高锅炉整体能效水平。
2.2 使用层面
在工业锅炉能效测试工作开展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实现工业锅炉的节能运行,应注重要求企业在锅炉选用时,参照自身生产能力和负荷需求,选用适宜参数的锅炉,且适当采取多台小容量锅炉的集中控制方法,避免锅炉运行中热效率的损失[4]。同时,由于运行人员管理水平和运行能力关系着锅炉节能运行效果,因此,应定期针对运行人员知识领域、技术领域进行培训,并注重引导运行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做好工业锅炉的燃烧测试和燃烧调整工作,且依据锅炉参数和负荷需求,改造锅炉不匹配辅机。如,通过对变频风机和给水泵等的更换与改造,保持锅炉始终处于合理的工况运行状态下。除此之外,在工业锅炉使用过程中,为了降低能源损耗,也应依据生产工艺实际情况,做好乏汽和冷凝水的选择性回收工作,由此达到节能型生产效果。
2.3 改造层面
国家《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如若企业实际节能量达到1万t标准煤以上,将予以资金奖励。同时,为了更好地鼓励工业锅炉通过改造方式达到节能生产目的,部分地区制定了奖励额度与节能量制度。即由企业申报节能量,而如若某一企业节能量每达到1 t,将奖励200元奖励资金,但奖励资金的支付将按照企业申报节能量的60%标准,继而待申报节能量审核确认后,清算奖励资金。此外,由于锅炉更新、技术改造是实现工业锅炉能效提升的主要途径,因此,各级政府机构应注重监管分层燃烧、循环流化床燃烧、相变锅炉、热管传热、变频调节等技术在节能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最终更好的实现工业锅炉节能生产目标[5]。
2.4 损失层面
在工业锅炉节能管理作业中,应充分考虑锅炉各项热损失问题。首先,由于排烟温度过高将引起锅炉热损失,因此,应遵从“高质高用”原则,对烟气余热进行回收。同时,定期检查锅炉受热面积灰、结水垢等情况,且做好定期清洁工作,由此控制热效率损失现象。其次,在气体不完全燃烧控制作业中,应保持工业锅炉运行中空气系数、炉温,可燃气体停留时间等的标准性,从根本上避免空气系数偏低引起气体不完全燃烧现象。
3 结语
综上可知,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工业锅炉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工业锅炉使用过程中,燃料不充分燃烧、排烟温度过高等问题也逐渐涌现出来。为此,为了达到节能生产目的,应做好工业锅炉的能效测试工作。同时,在工业锅炉能效测试期间,从降低排烟热损失、改造锅炉不匹配辅机、制定锅炉节能技术监督机制等层面入手,提升工业锅炉热效率,达到合理的工况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工业锅炉能效测试中的问题及节能措施浅谈[J].水电与新能源,2013,12(2):72-74.
[2] 常勇强,管坚,齐国利.工业锅炉定型产品测试数据统计分析[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6,13(4):60-67.
[3] 赵海滨,冯维君,刘乐雄,等.浙江省工业锅炉节能现状与对策[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4,14(8):56-61.
关键词:管理措施;节能
1引 言
在后哥本哈根时代,节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已成为与全人类的生存安危相关连的大事。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在相当大的覆盖面上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表述同一个实质的问题,即减少碳排放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在世界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之下,全球要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除了推行清洁能源和碳汇承担外,其余大部分要依靠节能来达到。在我国,更是要依靠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来实现所作出的承诺,我国节能对于减碳的贡献率需要高达80%。这就是说:在未来的10年间,有32%~36%的减碳任务将要由节能承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减碳指标作为国家的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并逐步据此制订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在能源使用强度的考核指标上,将同时增加减碳强度所要求的刚性指标。由此,我国节能工作将承担更广泛、更重大的任务。
企业作为节能工作的实施主体,要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强化各项激励政策措施。目前重点企业为确保完成下达的节能目标,都建立健全能源计量、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节能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企业配备能源管理负责人,夯实节能统计、计量等基础,通过相关奖励资金,积极推动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
在上述有利形势下,节能工作的开展应该是大有作为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感到,对深入推进节能工作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加深认识。本文主要从如何提高对节能的认识、实施节能的管理措施、如何依靠和选择节能服务商等方面谈一些见解。
2对节能的认识
目前,企业在节能工作上存在如下认识误区:
(1) 认为能源看不见、摸不着,管理困难;
(2) 认为能源是企业的血液,一刻也不可停止供应。 “宁可浪费,也不能够断电”,“以低效率换取供电安全”的思想在许多企业很普遍;
(3) 供电是一个系统,节能需要高度的协作;
(4) 用电地点很多、很分散,难以把握和控制;
(5) 节能投资的收益难以确认;
(6) 企业的节能工作,需要相当专业的知识、经验与检测设备,而一般企业不具备这些条件;
(7) 不知道何为高效能源,何为低效能源,只在乎价格;
(8) 对新的高效能的设备不去认识、偿试。
要消除认知上的误解,首先需要企业的各级领导对以下能源使用问题作深入了解:
(1) 企业的能源浪费现象有多严重?
(2) 企业的能源有多少不合理的使用?
(3) 企业耗能设备的能效是多少?这类设备的能效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多大?
(4) 企业的生产工艺能效如何?
其次,对企业管理工作上是否存在下列现象:
(1) 企业在无需照明的地点是否存在灯火通明、 过度照明(太亮)或灯光表面太脏导致照度下降的现象?
(2) 企业所使用的设备有否存在跑、冒、滴、漏现象?
(3) 是否存在停产时设备还在通电或运转、加热器还在加热、水还在流动、换气扇还在吹风的现象?
(4) 企业有否表面明显高于(或者低于)环境温度的容器和管道?
(5) 换热器已经很久没有清理,堵塞严重?
(6) 设备的运转部位很久没有检查情况?油是否清洁?
(7) 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工艺参数没有进行过量化研究,不知道需要多少最经济?
(8) 耗能设备是否从未做过能效检测,不知道设备的实际效率是多少?
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企业内部没有将能源“管理起来”,主要表现在:
(1) 没有能源的计量、统计和分析工作,不知道公司的能源是如何被消耗掉的,不知道公司的能源利用率水平如何;
(2) 没有节能的目标、措施和规划,或节能目标制定不合理,不知道谁应该对目标负责,没有相应的措施;
(3) 没有专门人员(部门)对能源进行管理,认为“保证供电”就是能源管理,没有专人负责;
(4) 没有将节能的理念运用在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中。
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些基本的能源常识,如:
(1) 两台输出功率都为30kW的设备,一台效率为80%,一台效率为90%,价格相差仅5万;
(2) 一盏长明灯一天消耗的电力成本是多少?
(3) 如果不关闭设备变压器前端的电源,即使关闭后端用电设备,变压器仍然在耗电;
(4) 电机空运转时的能耗为额定功率的20%~50%;
(5) 一个直径为2mm的压缩空气管道,一年损失的能源价值超过8000元;
(6) 常年不清洗,结污垢的换热器,一年消耗的电能增加超过40%;
(7) 设备的效率、耗电量和功率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吗?
(8) 如果实现单位产品能耗下降20%的目标,能源成本能够减少多少?
3从管理措施上节能
其实,实施节能的成本并没有企业所想象的高,其投资仅为培训、能源审核方面的费用,企业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了识别能源浪费的知识和方法,就容易发现企业管理的节能突破点;或者外聘节能咨询顾问,帮助企业找出能源浪费的根源,往往能达到很好的节能效益。企业在能源管理制度上,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转变观念:高层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节能工作,认识到节能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创造环境效益。应成立节能小组,定期召开节能会议,实施节能项目,评价节能效果;
(2) 建立与提高能源利用率相关的奖罚制度,消灭能源浪费现象,奖励节能议案和行为;
(3)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体员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意识;
(4) 管理层要加强能源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相关的主要负责人员,都必须接受培训;
(5) 建立能源计量、统计、分析系统,按月报告;
(6) 建立适合企业的能源利用率评价指标,检查企业的能源利用率水平;
(7) 建立能源利用率(节能)考核指标,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指标之一;
(8) 高能耗企业(年耗标煤1500t以上),需设立专职的能源工程师岗位或者相关的部门,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管理权力;
(9) 聘请外部节能咨询服务商,对企业开展能源审计、节能培训,帮助企业发现节能机会、提供节能方案、重大节能项目投资咨询、耗能设备的能效检测、耗能工艺设计评价、节能效果检测和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等服务;
(10) 将节能理念充分运用到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设备采购、维护活动过程中;
(11) 制定节能规划,将节能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
要做好节能管理,就必须要了解本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建立基础能源利用数据
对需长期检测的数据,必须安装三级计量仪表,才能了解能源是如何被消耗掉的。对定期检测的数据,则需对主要耗能设备实施定期能效检测。
所谓一级计量,是指企业总的电能(燃料)计量装置;二级计量是部门、生产线的电能(燃料)计量装置;三级计量是指主要耗能设备的电能(燃料)计量装置。计量数据所反映“总的消耗量”,其本身并不反映能源利用率,只是评价能源利用率和节能机会的基础数据。能源管理是用数据说话的,详细的能源消耗数据,是实施能源管理的基础。
(2) 建立能源利用报表系统,其内容应包括:
1) 各类能源消费结构、数量、成本;
2) 企业各个部门、各种产品的能耗;
3) 反映出考核、控制指标的数据变化情况。
这是一项反映企业针对某一基准年度能源利用率的评价指标,无论企业产量和产品结构如何变化,只要企业的能源利用率没有发生变化,该项指标是不变的。反之,如果企业开展了节能活动并取得了成效,该指标就能够反映出来。
(3) 主要能耗设备能效检测
为了分析和掌握本企业的主要用能设备数据,还必须对主要能耗设备进行能效检测,主要包括:
1) 估计年总能耗大于10万kWh的耗能设备;
2) 单机功率小但数量多的设备;
3) 长期偏离设计工况的设备。
对耗能设备定期进行能源利用率检测,是能源管理的基础。对某一台设备或一项工艺一定要进行至少一次实际能效检测,如果条件允许,要尽可能多地检测耗能设备的能效,耗能设备能效检测数据是对整个企业能效评价的最基础数据,也是发现节能机会和空间的基础。设备的能效检测,必须由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完成。
4企业如何选择节能服务商
节能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题,要取得节能成效,光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还不够,借助节能服务商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才能取得更佳的节能效果。
面对政府政策,尽管报纸上天天报,政府官员天天讲,但有些企业仍不清楚政府的政策如何才能够变成企业的“效益”;企业不清楚节能空间在哪里,有多大,用什么措施可以降低能耗;不清楚节能投资的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些都要求助于专业的节能服务商。而面对众多的节能技术和产品供应商,如何判断那一家的产品更适合自己?
目前,国内的一些节能技术和产品供应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节能供应商只熟悉一种技术,如果企业的节能机会不属于供应商产品的解决范围,供应商就无法给企业解决问题;有些供应商是从推销产品的角度给企业提供节能服务,这样就会导致一个倾向:带着有色眼镜为客户服务,只能够看到自己的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且会夸大其“功效”;有些甚至缺乏专业水准,提供的方案无法说服企业。
节能服务商基本上有如下四种类型,如表1所示。选择节能服务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节能市场服务商的这种差别和结构,是由节能服务商的业务定位,特别是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决定的,并不代表服务商之间真正技术能力的差别(可能在服务经验上会形成一定的差别)。
(2) 节能产品制造商也可以为企业提供节能诊断;第一类咨询服务商也可以实施节能项目。
(3) 市场商业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投资决定收获,如果企业愿意投资在咨询服务,就可以得到专业的咨询服务;如果企业只愿意为节能产品支付费用,那么,就只能够解决节能产品能够解决的问题,其它的节能机会就会被“自然遗忘”。
5对企业节能的建议
企业需注意的潜在节能项目参见图1,可参照的节能行动计划见表2。对节能方案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
(1) 如果企业一年的能耗低于500万kWh,且用能设备分散,建议派一名技术人员(设备、生产均可)参加外部机构的节能培训,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厂,就可以实施一部分的节能项目;
(2) 如果企业一年的能耗在500万至1000万kWh或2000tce,建议聘请专业的节能顾问为公司举办节能培训、节能咨询和能源审计;
关键词:企业;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
当前,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节能工作,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引导和促进节能机制面向市场的过渡和转变,借鉴、学习和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节能新机制,以克服我国目前存在的种种节能市场障碍,加快节能项目实施步伐。从国外市场化国家节能事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合同能源管理这种节能新机制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我国的节能机构和潜在的投资者完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节能项目进行投资并从中获取盈利和发展。合同能源管理能够帮助客户乃至全社会以最有效的方式挖掘节能潜力。同时,在该模式下,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承担了几乎所有风险。但是,由于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能源价格被低估、财政体制不支持节能服务费的支付、税收负担不合理等因素,节能服务的收益有限;同时,节能会计核算体系、诚信体系、融资体系不完善,使节能服务公司、客户、银行等不得不支付额外的交易成本去处理争议,规避风险,进一步压缩了节能服务的利润空间。因此,完善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对发展我国的企业能源管理业务,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概述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的节能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为EMC、EMCo或ESCo)为客户设计节能方案,由前者出资添置或改装设备,产生节能效益后,节能服务公司从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收益来源。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几乎不承担风险,而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了几乎全部风险。一般而言,完整的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能源审计方案设计项目施工设计项目融资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安装和调试运行、保养和维护节能量监测及效益保证收回节能项目投资和利润。项目合同期结束后,设备的所有权一般将转让给客户。企业合同能源管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双方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享节能效益;其二是节能承诺型,节能服务公司需要在合同中承诺必须达到一定的节能量;其三是长期的节能服务托管,就像物业外包服务一样;其四是融资租赁,如果节能服务公司出资有困难,就需要有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出资购买设备,再租赁给节能服务公司或其客户使用。作为一种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客户以同等成本获得最大的节能效益,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同等节能效益。而且,由于在节能服务市场上,节能服务公司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优胜劣汰的压力会促使它们不断改进节能方案设计水平,并经由它们推动节能设备生产端的技术进步。如果这种服务模式得以在全社会推广,则可以帮助整个社会以最经济的方式节能,使节能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在上述四种类型中,其中节能效益分享型最难核算,如果这一类型的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能进行准确的业务核算,其他三种类型的业务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当前发展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困境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虽然对减排节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市场却难以运转起来。一方面,是节能的货币收益不足。如果能源价格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所节约能源的货币价值,就难以补偿为节能而付出的成本。由于财政体制比较僵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大型国企购买节能服务的费用难以出账或报销。此外,在现行税收体制下,节能服务公司或其客户承担了一些不合理的税负。这些都会使节能服务的收益缩水。另一方面,节能服务市场或相关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人们不得不付出额外的成本来规避风险,进一步压缩了节能服务的利润空间。由于没有权威的节能效益会计核算体系,节能服务公司和其客户对于节能效果的争议很大,难以就节能服务费用的支付达成一致。因为诚信体系不完善,节能服务的买卖双方都很容易遭受对方违约带来的经济损失,必须付出一定的规避风险成本。由于节能服务项目每笔贷款的额度较小,加上节能服务公司尚未建立起足够的商誉,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向其提供贷款,它们的融资成本很高。要促进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的发展,就要在能源价格、财政、税收等各方面出台支持性政策,增加其收益;完善节能会计核算体系、诚信体系、融资体系,降低节能服务公司、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同上,能源价格如果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价值,企业节能的积极性就会削弱,对专业节能服务的需求自然会减少。对此,应当渐进式完善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真实正确的核算出能源价格,使能源价格能反映其真实价值,让企业有足够的激励节能,产生更多购买节能服务的需求。
三、我国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节能服务公司是根据节能量从客户处获得报酬,所以准确的节能会计核算是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但是,目前国内缺乏权威的节能效益会计核算体系,导致合同双方要耗费额外的成本处理争议,尤其是节能服务公司要承受不能获得应有报酬的风险。节能量的会计准确核算本身困难很大。首先,因为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前后,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发生变化;核算节能量时应考虑其他因素引起的能耗减少或增加,而不能简单地将项目实施前后的能耗量相减。其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需要客户配合,如果因客户不配合而未能达到预期的节能量,则不能归咎于项目。其三,在一些项目中能耗量本身并不稳定,为节能量的确认带来了不确定性。
四、解决我国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出台规范节能会计核算的法规和准则
目前,我国没有能源核算的会计准则,甚至连行政法规也没有,唯一相关的《企业能源会计核算技术通则》是1997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部门规章。这一法规在实践中表现出立法层次较低、效力不高、缺乏配套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的特点。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效仿美国的经验,颁布若干能源会计核算标准。目前,《国际性能核算和认证协议》是当前国际通行的节能效益会计核算和认证标准,并已成为美国节能服务公司的行业标准。这一权威的标准可以用来指导节能效益的会计核算机构剔除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和独立变量,如天气、运行时间等对能耗有着重要影响但又是合同双方很难或根本无法控制的因素,从而准确地核算出多少节能量应归功于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本身。在此基础上,美国能源部编制了《联邦政府节能项目验证和核算指南》,此类技术指导手册为节能服务公司及其客户提供了标准的技术平台,有效地减少了围绕能耗基准和节能效果的争议。当前,要建立规范我国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制度体系,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化。要将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纳入同级财务预算,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加快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的实现;通过编制政府机构节能的项目指南和建筑能耗标准与定额,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会计核算的实现
(二)培育专业的节能效益测算机构
针对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政府还应当培育专业的节能效益会计核算机构,并规范这一中介行业的运作,使之能为节能服务公司及其客户提供权威的节能会计核算报告。在这方面,日本做得较好。日本有独特的能源管理师制度。日本把能源会计核算作为一个独立的中介行业,出具能源会计核算报告的是能源会计核算师,要求一定量的用能单位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能源会计核算师和能源会计核算员。能源会计核算师有两种资格取得渠道,其一为全国统一考试,无先期条件要求,考试通过发给能源会计核算师执照;其二为能源会计核算师进修,要求具备3年实际工作经验,考试合格发给能源会计核算师执照。我国可以仿效日本的做法,在《节能能源法》中规定能源会计核算师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专业的能源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上海市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已经计划设立6~10家专业的第三方节能会计核算机构,来为节能服务的买卖双方服务。
(三)由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行业协会进行会计核算服务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行业协会也可以站在相对中立的立场,为节能服务公司及其客户提供节能会计核算或者编制指导性文件,辅助它们或中介机构进行节能测算。例如,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就在《国际性能会计核算和认证协议》基础上编制了更为详尽的《节能会计核算指南》,供节能服务的买卖双方或专业会计核算机构使用。
总之,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节能减排的力度越来越大,有关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的法规准则也必将不断出台,这将对加快推行我国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当前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完善和发展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对推行企业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通知[S].财会〔2008〕11 号文,2008.
3.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解释公告第12 号:[EB/OL].(2010-10-02).
4.黄开敏.基础设施特许权经营的会计处理[J].财会学习,2009(6).
5.尹桂凤.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的节能量保证支付型企业会计核算[J].税务与经济,2010(4).
2015 年1 月1 日,《热泵热水机( 器) 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 修订)(以下简称实施规则)正式实施。对此,有业内人士评价,热泵热水器能效标识的实施,不仅为整个热泵热水器行业带来产品能效的提升,加速淘汰低能效产品,企业各能效等级产品的申报、备案运作流程也将严格控制。
首次加贴能效标识
实施规则首次提出对热泵热水器加贴能效标识。该实施规则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并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4 年10 月29 日在官方网站上。
该实施规则的总则中明确规定,本规则适用于以电动机驱动,采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以空气为热源,提供热水为目的的热泵热水机(器)能源效率标识(以下简称“标识”)的使用、备案和公告。
实施规则详细介绍了标识的样式和规格、能源效率检测、标识信息的标注、标识的印制和粘贴、标识的备案和标识的公告。其中,热泵热水器标识为蓝白背景的彩色标识,名称为中国能效标识,长度为80 mm,宽度为50 mm,内容包括生产者名称(或简称)、规格型号、能效等级、性能系数(W/W)、制热量(W)、制热消耗功率(W)和依据的能源效率国家标准编号7项内容。
在标识信息的标注方面,实施规则明确规定,生产者是指对产品质量负有法律责任的产品品牌所有者或使用者;产品规格型号应与铭牌上的标注相一致;能效等级、制热量、制热消耗功率和性能系数应依据GB 29541《热泵热水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的现行有效版本和检测报告确定,能效标识标注的制热量、制热消耗功率和性能系数应不超出相应能效等级的取值范围。
关于标识的印制和粘贴,静态加热式热泵热水机(器)标识应加施在水箱正面明显部位,其他类型热泵热水机(器)可加施在主机机组正面明显部位。出厂或进口的每一台(套)热泵热水机(器)均应加施标识,并在产品说明书中予以说明。对此,国家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张超然重点指出,能效标识都需要张贴在主机上,如果主机配套有水箱,必须粘贴在水箱上。此外,2015 年1 月1 日之前生产的热泵热水器必须粘贴能效标识,但可以有1 年的过渡期。
此外,在标识的备案方面,张超然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生产者或进口商应在每年3 月15 日前,向授权机构提交上一年度的标识使用情况,包括各备案单元的标识备案情况、标识的监督处罚情况和标识使用情况等能效标识相关的资料;二是外文材料应当附有中文译本,并以中文文本为准。
对于生产企业最为关注的能效检测,实施规则规定,制热量、制热消耗功率和性能系数的检测方法应依据GB 29541《热泵热水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的现行有效版本。对于带辅助能源的热泵热水机(器)进行能效检测时,应关闭辅助能源。生产者或进口商可利用自身的检测资源,也可委托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实验室对产品进行检测。出具能源效率检测报告的实验室(检测资源)应提交检测能力备案材料,材料应包括人员能力、设备能力和检测管理规范等内容。授权机构可对未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检测资源的能力进行核验。
规范生产标准,净化行业
虽然热泵热水器是首次加贴能效标识,但主流生产企业表示,在操作上基本不存在问题。
阿里斯顿热泵热水器有关技术负责人坦言,实施规则与《热泵热水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原本应该在2013 年同步推出,但由于种种原因,2015 年1 月1 日才正式实施。“对于阿里斯顿而言,早在1 年前就已经委托相关检测机构完成所有检测工作,对于加贴标识,阿里斯顿第一时间即可完成。”据他透露,行业主流企业对于标识实施,几乎没有太大压力。
美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加贴标识只要按照正常流程操作即可,而且时间很充裕。广州日出东方空气能有限公司研发部副部长肖旭坦言:“我曾经从事过空调行业,空调能效标识早已实施多年,在此基础上,目前日出东方热泵热水器能效标识的申报工作比较顺利,备案工作也已经完成50%。”
然而,对于进入热泵热水器行业不久的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和中小热泵热水器生产企业而言,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费用、操作流程等问题。
江苏天舒电器有限公司质检员张毅参加了2014 年12 月19 日由中国节能协会热泵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召开的实施规则宣贯会。他在接受《电器》记者采访时坦言,实施规则规定“生产者或进口商可利用自身的检测资源,也可委托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实验室对产品进行检测”,仅这一点,将令行业内中小企业、部分太阳能热水器企业以及不具备实验室的热泵热水器企业支付一定费用。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应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节能减排正式提上了日程。节能减排能推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能促进高耗能企业的健康发展。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才能完成,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不管节能改造项目是否成功,所需费用都是由企业一力承担,企业风险较大。而随着合同能源管理的出现,解决了企业节能减排改造的资金问题,保证了企业节能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
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一)基本原理。合同能源管理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产生的,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推广,节能机制的市场化特征也日益明显。从本质上说,合同能源管理是通过减少能源费的方式,将节约的资金用于支付节能减排项目所需的资金。在合同能源管理体制下,节能服务企业和一些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企业签订服务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期限、利益风险比例、投入比例等。在节能改造的初期,节能服务企业为耗能企业提供项目融资、项目设计、能源审计等服务;在改造期间,节能服务企业为耗能企业提供节能量确认、人员培训、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设备采购等服务;在改造完成之后,节能服务企业从耗能企业中获取节能效益。从这些可以看出,节能服务企业所销售的并非技术或产品,而是一种降低能源成本的管理方法。
(二)基本模式。合同能源管理基本模式有两种:节能量保证型、节能效益保证型,其区别在于风险承担者是不同的。就节能量保证型而言,在能源管理合同中,节能服务企业为耗能企业提供最低的节能标准,保证耗能企业在改造后能够获取相应的节能收益。在节能项目实施后,耗能企业应归还贷款。如果在改造后没有达到最低节能标准,则节能服务企业应将这些差额退还。对于超出合同约定的那部分收益,双方可根据合同约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耗能企业是风险的主要承担方。就节能效益保证型而言,节能服务企业和耗能企业在合同中约定,共同分担融资,在项目之后根据节能效益所得来分配收益。在这种情况下,风险大部分由节能服务企业承担,耗能企业承担少部分或者不需要承担风险。
(三)优势
对于耗能高的企业,加强合同能源管理有很大优势:
1.投入资金少,风险较低。根据合同能源管理的要求,耗能企业不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就能够引入专业化服务、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在节能项目改造时不需要承担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因而投入资金少,且风险较低。这也是该企业在面临困境时,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来改造生产设备的主要原因。
2.节能效果较好。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企业能够向耗能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了项目设计、能源审计、设备采购、人员培训、项目融资、工程施工、节能量确认、设备安装等环节,还引入了先进的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保证节能项目改造的成功实施。从企业节能改造的效果来看,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进行节能改造,其节能效果能达到10%~40%,甚至高达50%以上,节能效果较好。从2011年该企业的节能效果来看,比节能改造合同中约定的提高了25%。
3.能够改善企业现金流情况,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耗能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进行节能减排,能够减少企业节能改造前期所需的资金,将资金投入到盈利性更好的项目中去,改善企业的自由现金流状况。同时,还能够减少企业成本支出,提高企业能源使用的效率,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再者,在节能改造中,耗能企业还能够从节能改造企业中获取专业的能源管理经验和节能资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合同能源管理在节能减排项目融资中应用思考
综上所述,合同能源管理能够减轻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融资压力,克服了传统节能项目由耗能企业风险较大的问题,帮助企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但是合同能源管理还属于一种新的市场运行机制,其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都不够充分,必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增加了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的扶持与配合,具体如下:
(一)政府支持。融资问题是耗能企业在节能减排改造中首先面临的难题。融资环境是否良好,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对企业节能减排改造的成效有重要影响。为了改融资环境,应发挥政府在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作用。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加大对企业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的支持力度,对于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和项目可采用税收减免、奖励、资金补助等,鼓励银行为节能减排企业提供一些政策上的优惠。
(二)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以成本-效益理论来看,合同能源管理是一个长效项目,投资周期较长,但投资的回报率较高。在企业面临破产、转产、停产危险时,合同能源管理也必然面临着风险,节能服务企业也会遭受很大损失,影响耗能企业甚至是全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因此,应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对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具体步骤如下:耗能企业与节能服务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应为节能服务企业提供详细的资料,包括企业经营状况、发展前景、财产状况、可担保抵押等,为节能服务企业业务的开展提供依据。在耗能企业的支持下,节能服务企业应弄清楚节能改造项目的耗能情况和原始运行情况,在专家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改造方案、配套设备和技术。同时,在节能量计算时,应注意到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在能源管理合同中应明确规定,以免日后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三)营造有利的市场运行环境。合同能源管理的顺利实施需要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因此,我国应加快培育节能改造服务市场,营造有利的市场环境,以保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顺利进行。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可以通过报纸、广播以及互联网等媒体来宣传节能减排意识,提高企业及员工的节能意识。二是应提高节能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节能服务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三是建立健全环境问责制,将企业节能减排效果和企业领导的业绩挂钩,对于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应进行奖励,对于没有成效的企业应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