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实践技能

临床医学实践技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分组竞赛;教学;护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80-02

护理实践技能课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常用基础护理、急救护理及康复等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课程。分组竞赛式教学法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1]。为了增强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护理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10月―12月对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护理实践技能课实施分组竞赛教学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山区班)第三学期学生33人作为实验组,其中男 13人,女 20人;年龄19.22岁±1.06岁;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山区班)第三学期学生35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 7人,女 28人;年龄19.38岁±1.12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教学方法 随机将实验组学生按照学号单双数分组,每组5-6人,每组选出1名组长。按照教学见习计划,每次实践技能课有2组学生参加。具体教学安排及时间分配为①教学老师讲解、模拟演示操作项目共20-30分钟;②学生分组练习,每组由1名教师指导、答疑共90-100分钟。③每组推荐或教师选定1-2名学生参加规定操作项目考核,由对方小组教师及学生担任评委,依据《常用社区护理技术》及教学老师示范标准为参赛选手打分,共10-20分钟。④教师、学生评价,指出参赛学生技能操作的优点及不足共10分钟。⑤每队参赛选手的每次成绩作为小组成绩登录于黑板公示。所有护理实践技能课程结束,计算平均成绩,对前三名予以表扬、鼓励。

1.2.2 评价方法 全部护理实践技能课程结束后,选择其中10项护理操作技能项目,学生随机抽取1项进行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每名学生均参加考核,所选考核项目相同。课后向2组学生发放自行设计的教学评价调查问卷,包括对教学方法满意程度、教学效果、综合评价共10个条目。所有问题均采用1-4级评分法:1表示不满意,2表示基本不满意,3表示基本满意,4表示满意,总分40分,分数越高,表示学生对教学方法评价越高。发放问卷共68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2组学生护理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与教学评价得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专科自己追求和探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护理实践技能课作为医学专业学生的考查课,学生重视程度往往相对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示范讲解后,学生被动记忆后机械地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分组竞赛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使课堂气氛活跃。每名学生都希望熟练掌握操作程序,为小组挣得高分争得荣誉,所以主动思考、反复练习,很多学生课间都不休息。

3.2有助于增进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依靠老师对每位同学进行指导,学习中学生间缺乏相互联系。而分组竞赛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力。选手的成绩代表整个小组团体的荣誉,所以小组要胜出就需要组员齐心协力,在赛前的练习过程中相互监督、指正,尤其是组长,除自己要以身作则外,还要精心挑选参赛队员重点指导,从而增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势,互帮互教,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协调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将每次比赛成绩登录于黑板公示,课程结束后评选出前三名予以表扬、奖励,调动了学生们的争先意识。

3.3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增强学习效果。

每组参赛学生参加规定项目操作考核后,对方小组教师及学生担任评委为参赛选手打分,所有学生都会主动、聚精会神地观看对方选手操作,寻找、指出参赛学生技能操作中的优点及不足并得到对方小组认可,才能通过降低对手成绩而使本组胜出。有对比才容易发现差距,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的效果难以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而分组竞赛结束后的评价、评比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发现问题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差距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深化认识、转化知识、升华经验的目的,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丽丽.分组竞赛教学法的构建[J].资治文摘,2010,12(7):84-85.

[2] 王英杰.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危机与改革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1999, 202(5) : 3-5.

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范文第2篇

1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围绕我校2010级、2011级高职临床医学普通专科实习生、毕业生进行,主要采取书面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及时回收,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研究目的,问卷主要涉及3个部分:(1)基本情况,包括专业,性别,实习医院名称、级别,实习时间等;(2)对实践技能学习及掌握情况的调查;(3)当前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和建议。在搜集定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地调查获得定性资料,其中以定量资料搜集为主。

2结果和分析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涉及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口腔医学5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75%。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0.73:1,实习生均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毕业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比例为67%,且在医院工作学习时间最短5个月,最长21个月,平均为12个月。

2.2实践技能学习及掌握情况我校高职临床医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可度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认为“很有用,与临床结合紧密”的医学生占56.38%;认为“一般”的占40.28%;认为“无用,与临床联系不的掌握情况,认为学到很多实践技能的医学生占18.27%;认为一般的最多,占到59.62%;认为很少的占22.11%。说明随着医学生更多地接触临床实践,对实践技能教学效果的体会更加深刻,回顾在校实践技能的学习情况,普遍认为对个人临床实践有较大影响,但认可度不高,体现出高职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与临床实际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与临床的紧密结合。

2.3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当回答“结合临床体会,你认为自己哪方面欠缺(可多选)”时,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动手能力、理论知识、沟通能力;认为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欠缺的医学生分别占36.51%、27.88%。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你认为造成临床实践技能不高的主要原因”时(见表2),65.35%的医学生选择“实践机会太少”;23.04%的医学生选择“带教教师不负责任”;16.36%的医学生选择“对专业不感兴趣,想换专业”,同时有7.65%的医学生选择“认为不适合当医生,准备改行”。这对我们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医学生专业兴趣、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进一步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具有启示意义。

2.4教师实践教学情况对“你对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满意度”的调查显示,92.11%的医学生表示认可,不满意的医学生占到7.89%。而对于“你认为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当前临床实践关系如何”的调查显示(见表3),90.24%的医学生认为有关系,其中59.98%的医学生认为关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应继续探索医教结合的新模式。

3讨论

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基本技能;医学生;实践教学;从业能力

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需要经过反复培训才能获得的。临床技能培训是临床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熟练、规范、正确地进行各项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毕业时具备较为熟练的临床技能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1 浅析当代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医疗服务需要,提升临床医学学生从业能力是当今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多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在医院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当前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临床技能操作薄弱、动手能力不强、不善于运用临床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等现象。

临床医学专业课间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过程。影响临床课间实习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医院和实习学生本人,如考研、就业、实践机会少、法律约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等[1-2]。

我小组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同学们对临床基本技能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对学校进行技能培训的认识和看法,结果分析如下。

1.1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训现状

1.1.1学生们对临床基本技能知识了解较浅,掌握不扎实。只有约20%对基本的临床技能较为熟悉,并且是通过自主去医院实习而获得的了解,而60%左右的同学在临床基本技能方面并不过关,几乎没有太多的学习。

1.1.2大家对学校技能培训有所耳闻,但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多数人都是通过网络途径知道一些学校或中心的临床技能培训课程,但是并不清楚具体的内容和培训方式。

1.1.3对基本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涨。简单了解技能培训内容后,同学们大都对基本技能培训抱有十分强烈的兴趣,十分支持开展此类的课程,肯定了它的优势,并且表示很愿参加学习。

从问卷可以看出,多数人都很担心在基本操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未来的从业困难,低年级时,对医学课程学习没有兴趣,容易迷茫;高年级时,进入临床阶段,所有操作只会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之下完成,很难独立完成操作,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时,一个穿刺都没做过。

1.2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1.2.1法制约束不断增强 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客观上造成医学实习生动手机会减少。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医生执业走向法制化,但对实习医生没有明确定位,使实习医生不能合法从事医疗活动,医院为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使得一些检查、穿刺、手术操作项目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实践,大大减少医学生的训练动手机会。

1.2.2缺乏考核约束机制和教学激励措施 目前没有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来控制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包括临床技能水平,从而导致临床技能考与不考、考好与考差一个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好的带教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此外,临床带教时费力、责任大,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教师带教水平参差不齐,忽视实习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不善于利用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对学生疏于管理,特别是对纪律和医疗工作缺乏监督、指导,忽视临床带教过程是师生双方作用的过程,忽视学生对临床带教的促进作用。

1.2.3实习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而医学生尤其如此。所以医学生重理论,轻临床的现象尤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把实习作为考研的一个充实点,整天把头埋在书本里,无暇顾及临床学习和临床实践,还有的医学生整天奔波于找工作、就业,认为有了工作再掌握技能也不迟,还有的学生对学医不感兴趣,只想有个毕业文凭,在临床实习中,没有主动意识,老师在旁指导也不愿意动手或多动手,明显淡化了临床实践。

2011年12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医学教育,能力为重。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高等医学教育要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

2 如何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问题探讨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医学临床实践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让医学生拥有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的素质,拥有为患者进行规范诊断、治疗、操作、服务的执业能力。临床实践是本科医学生五年中学习关键的一年,是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到临床实践中的一年,也是临床医学教学核心的一年。因此,如何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1研究条件 我校于2012年创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先后共投入资金1168.028万元。现已建成基本技能实训室13间,综合技能实训室2间,配套功能室2间,模拟诊室2间,技能操作准备室1间,模型准备室2间,管理办公室1间,教学仪和培训设备780余台(套),总面积达2000m2。我们以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平台,在临床医学本科卓越医师班中开设临床基本技能培训课程,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有条理、有方向、有目的的培养一批理论知识丰富,临床技能扎实的临床医学生。通过增开临床基本技能培训课程,加大临床技能培训的力度,从而达到提升临床医学生的从业能力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的投入到祖国卫生事业当中[4]。

2.2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临床基本技能培训计划,在卓越医师班全面展开培训,形成以培养过硬的医务工作者为工作任务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执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训-见习-实习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临床医学人才[3]。

2.3研究对象 以2012级卓越医师班学生30人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选出60人志愿者为研究群体。

2.4开设课程 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项目选择如下项目进行培训:穿脱手术衣与带无菌手套、清创术、手术区消毒、铺单(铺巾)、导尿术、胸腔穿刺术(液体)、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腹腔穿刺术、三腔两囊管置入术。

2.5对比分析 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选出60名志愿者完全以文字资料为本学习知识点。2012级卓越医师班学生学习文字材料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1个月后进行检测,进入临床实习后再次进行对比分析。

2.6实验结果 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发现,没有经过技能培训的学生的临床从业能力远远低于经过临床技能培训的学生。

3 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对策

3.1加强临床实习技能培训 2008年起卫生部、教育部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实习生在对患者进行相关诊疗操作须征得对方同意,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等因素,造成了愿意让实习生实践锻炼的患者越来越少,因此,必须加强扩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对医学生制订训练计划,组织各临床教研室对同学们进行规范的技能培训,按时开放培训中心,使同学们有机会在模型上多练习,以此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从而尽快适应临床。

3.2强化教学意识、激发教学动力。临床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医师又是教师,既是临床技能操作者,又是医学知识的传授者。因此,要在教师中牢固树立以教促医、以教促研的思想,同时加强教学投入,保证有足够的临床教师和教学经费投入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目标,年终评优考核,激发教学动力,形成长期而持久的教学氛围。

3.3严格进行考核 注重考核实践能力,各病区负责带教老师在命题、技能操作以及评分标准上都做到统一要求,让同学们感觉出科考核不仅是一次考试,还是一次与老师面对面沟通、手把手学习的好机会。组织所有临床实习生参加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的情景模拟考试,让同学们进入角色、自我评估,找出差距,以便更好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姜虹.医改一年成果遗憾相伴[N].中华工商时报,2010-05-28.

[2]杜琳琳,闰磊.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医学生就业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11):160-161.

[3]王和仁,任凤云,张海峰.如何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问题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5(31):81-82.

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范文第4篇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科学学科在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模式改革实践、注重教学导向等措施促进医学生完成临床医学本科阶段毕业学年外科学学科的学习,以期对存在问题加以改进。

【关键词】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问题与改进措施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学学科重要的二级学科,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学科的基础。现代外科学的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不断在更新变化。现代外科学体系庞大,不管在深度还是在广度均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了[1]。如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学不断呈现专业化分科,学习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医生的临床医学生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医学生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外科学课程在毕业学年的学习,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医学生所忽视甚至放弃,这对于毕业后或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中的临床业务训练及思维均可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临床医学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改进措施予以探讨。

1存在的问题

1.1外科学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医学院校多重视外科学的理论教学,而轻临床实践带教,在外科实践中未带给医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知识。外科学是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必修学科,通常从第3学年下学期开始学习,整个学科学习时长基本达3个学期。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的第3、4学年,外科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讲述,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系统理论认识和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的第5学年,即毕业学年,临床实习即开始,本科生开始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等各级医院开始接受以临床医生带教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通常教学医院在外科学理论讲授中有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投入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外科学学科理论。然而,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学医院未建立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良好衔接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外科学教学队伍;因临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调专职带教老师讲述日常外科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导致没有专业师资研究具有外科学的特色教学,更做不到对临床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的系统教育和对外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教学。

1.2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被忽视

外科学为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重点,多数大型教学医院已达到以系统或器官为依据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专科,外科学的发展及细化分科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外科学整体的认识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1]。本科外科学教学以讲述外科学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基本技能为目的。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虽已完成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并通过外科学基础实验课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认识和培训,但多数学生对外科疾病并无立体的认识,也对外科疾病的诊治如手术原则等无清晰的概念。医学生进入外科系统各科室后不知从何开始学习和开展实践工作。相对于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外科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临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学习强度也更大。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面临毕业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甚至在外科等学科系统实践过程中脱离临床,放弃临床实践,从新开始毕业学年前的理论学习。

2改进措施

2.1制定符合毕业学年医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生并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实践学习及培训过程,目前的外科学临床环节也没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学体系。随着规范化培训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带教教学较前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采访调查,普遍反映外科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节奏过快。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方案,充分讲述外科学理论知识,将对医学生毕业学年掌握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外科学实验课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良好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外科临床实践能力。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普遍反映外科学实验课课时安排过早,当开始临床实践时实验内容已经生疏。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外科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虽然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有利了外科学学习,但是外科学实践更像是一门连接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门课程。如安排学时在毕业学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外科学知识。重视临床外科实践能带医学生的不止是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认识更立体化,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长期记忆[2]。

2.2加强教辅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毕业学年临床医学生的观察、沟通及采访,发现其普遍心理是怕临床实践占用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时间,而且临床见习无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带教老师教学辅导欠佳。因此,构建良好临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人员传授外科学理论技能和培训考试经验,能增加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获得外科学知识达到临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学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数教学医院的中青年带教老师多数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有丰富的学科学习经历,有严谨的学科思维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历,对本科生的外科学培养有良好的经验和针对性。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德才兼备的临床带教老师,建立结构合理、团结一致的临床外科学教学队伍可将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对提升外科学教学水平,使医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外科学理论知识均有益处。发展外科学优秀带教师资,开展特色的外科学实践教学,建立对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以后的研究生升学及工作推荐进行评估评分,将有利于系统对医学生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实践和外科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教育[3]。

2.3加强外科学实验课程与临床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临床实习是最佳获得外科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中有良好的教学衔接,使医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临床实践前教育,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将有较多裨益。在医学院校尚无将实践教学编纂为教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可用的临床实践教程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多数医学生因为无可利用的如实习手册等临床实践书目,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外科学知识重点和胜任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建设临床实践精品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加在实践工作中的信心,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外科学整体的学习能力。

2.4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学习动力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除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外科科学研究与实践,多需要对病人进行有创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仅对病人身体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确的影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外科学实践学习环节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临床医学生对外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动力,使学生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理论和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4-5]。

综上所述,相比于内科学,外科学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一个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论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验证,获得完整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环节中学习外科学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实用,记忆也更为深刻。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学年如能带着问题在临床中学习外科学知识,将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学等相关考试的思路,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善的教学模式及优秀的带教老师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的外科学以至于整个医学科目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江波 杨延辉 邓淼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绪论[M]//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2]陈创奇,李引,何裕隆,等.加强外科学教学管理,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教学[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4):196-198.

[3]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9.

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字】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1

1前言

诊断学作为当前运用医学方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重要的科学,是为了学医的学生从学习基础的学科逐渐向临床医学各科逐渐过渡而设立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所以诊断学教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学中的重要的学科,直接影响到医学教育的质量。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卫生部诊断教学咨询委员会不断的进行指导,我国的诊断学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然而,随着世界医学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和革新,医学中的循证治疗和询证诊断等正在不断的兴起和发展,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短的增强。因此如何开展临床医学诊断教学改革是当前诊断学教学的重点。

2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2.1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对与改革整个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发现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板书或者挂图的教学模式,由于没有很强的动态效果,同时又缺少声音和图像,对于培养学生的诊断学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认清有很大的局限,同时又限制了启发学生探索自己的临床学习的思维。因此,需要教师自制一些完整的关于诊断学学习的多媒体的课件,同时注重引入检体诊断的声音课件或者一些诊断方面的录音,教学中注重配备腹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以及心肺听诊等可供教学使用的教具。之后在实际的训练中注重让学生进行操作,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点评,这样能够规范学生的操作手法,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的更新,同时能够强化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学学生的临床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诊断能力和技术,更好的进行医学方面的探索。

2.2注重实际的操作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临床医学中各种辅助检查的方法和项目都越来越先进。如果因为先进技术的发展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增加新的知识和学习内容,不但会影响教学的重点,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不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也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闭塞,严重的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和发展进步。因此需要一方面的把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放在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中,以及医学中的基本技能方面的学习上,对于一些基层的医院中没有普及的先进的技术和项目作为专题进行讲座,例如“心血管疾病经常使用的临床检查项目”、“分子生物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发展和应用”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重点的学习临床医学诊断学中的内容,还能够不断的了解最新的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需要在保证理论课正常课时的基础之上,大量的增加一些课外的实际训练的课程,根据理论实践的比例能够达到1:1.2的比例进行设置,不断增加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2.3改革考核的方法

临床医学诊断学的教学改革需要注重的是改进考核的方法,不断的突出综合的技能。通常情况下的诊断学中的考核方法是以理论的考核为重点的,技能考核的成绩只是按成绩的10%的比例计入考试成绩的,同时在多项技能的考核中指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这不仅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训练的能力,同时造成在实际的训练中学生只是观看教师做自己却不动手,学生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很严重。因此,在学校中需要改革考试方法,将诊断学的考试使用试题库的方法进行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分离考核,同时需要将临床医学诊断学中的临床技能作为考核的一个重点项目。可以使用和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核的方法学习,学习其中的客观结构临床考试中的考核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经过体格检查、病史询问、病例书写、病例分析、心电图、技能操作和化验单的辨认等多方面的综合测试,每一方面的测试时间需有规定,超出时间扣分。这种措施不仅能够合理的改革诊断学的考试方法,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认真,积极的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明显提高了能力。

2.4实习之前强化技能训练

对于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但要注重改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同时还学要关注在实习之前进行技能训练和强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实习的质量。通常情况下诊断学的课程学习是在第三个学期内进行,距离实习的第五个学期之间相差一个学期,所以这段时间的知识空缺,会使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时在临床技能操作的技能方面有所生疏,尤其是当今的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难以同意让一个学生进行医学上的操作,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因此需要在学生的临床实习之前注重对学生的临床技能的培养,加大学时进行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对病历书写、病史采集等方面的技能进行规范和学习,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进入临床阶段的学习时能够很快的适应作为一个实习生的角色,同时能够大大的提高整个临床实习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医学进行医学上的深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诊断学作为当今现代医学中重要的学科,对医学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从教学模式以及考核的方法上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促进临床医学诊断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水菊.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人人健康,2008,5(5):57-58.

[2]杨继兵,金桂兰.谈如何提高诊断学教学效果[J].中医教育,2008,1(9):156-157.

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教协同;临床医学;学位研究生

1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2014年11月2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明确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体系,2015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1],为“5+3”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指明了方向。通过“5+3”构建的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模式创新,构建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能胜任临床医生职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1)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快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教育制度,改革入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确保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2)通过构建“三个平台”+“两个不间断”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医学人才既能胜任临床工作,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真正完成在医教协同背景下“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

3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条件

1)社会急需。医疗资源短缺、解决“看病难”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医学教育改革[3]。多年来,由于我国临床医学培养的研究生大多重于学术能力培养,轻临床技能培养。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医教协同,构建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培养既要有一定学术能力,又能胜任临床医生职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2)国家政策支持。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部门明确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体系,合格毕业生即可得到“四证合一”。3)学校与学科层面。我校贯彻“改革、创新、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教学制度、教师队伍、教学支撑条件建设,努力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培育研究团队,为我校开展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领域,并与相应临床科室建立了密切的的学术交流机制,为实施医教协同“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

4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模式

临床医生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科研能力要求都很高,三者都不能偏废,必须靠“学中干”来实现“干中学”。为此,我们提出了构建“三个平台”+“两个不间断”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医教协同背景下“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1)建设“三个平台”。①学术交流平台:创办“一堂两坛”,即“名家讲堂、教授博士讲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名家讲堂、教授博士讲坛指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校内教授博士开展学术报告交流会。研究生学术论坛指团队成员及研究生在每个月都要开展学术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汇报等各种学术活动,及时交流科研成果新进展,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机会。引导和培植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每年均选派研究生外出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②技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科研数据库,实现文献共享,开展课题介绍及总结,优秀毕业论文展播等。将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定位为开放式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常用技术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流程。同时利用一些实验技术论坛网站,如丁香园、小木虫等建立技术交流论坛,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可以通过论坛寻求帮助,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技巧、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等。③临床实践平台:培养质量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生命线,培训基地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载体,也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孵化器”。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全过程督导,以质量管理和考核管理为抓手,努力推动各项教学制度的落实,对带教师资、管理人员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教学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通过有效的评估与反馈,严把培训质量关。严格统一考核,根据各学科考核要求,建立结业综合考核试题库,制定考核方案,形成综合考核规程。2)坚持“两个不间断”。①坚持理论学习不间断。在医生的培养过程中,坚持理论学习不间断,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为导向,以病例为基础”的床旁教学体系,开展多层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开设研讨式循证医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循证医学思维。在技能训练方面。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导师带教制度,通过有针对性的临床实训与技能强化,完成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②坚持医德修养培养不间断。医德医风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医德教育作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

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践;临床医学;必要性;对策

医学类专业中合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操作学习是很关键的。临床实践是为了通过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达到向高水平高层次的临床医师的跨越。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提升医学教师的培训、矫正医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轻视、合理安排考研、实习与就业的矛盾、使用进步的临床教学方法,进而满足人类医学需求和推进国家医学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1.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问题

1.1缺乏对临床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对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责、临床实践工作关心,这是很多医学院学生的问题。这些医学生往往更专注于医学书本的学习和对资格考试的准备,思想中并没有以病人、救治工作为主要关注点。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认为等到未来进入医院参加工作接触患者再学习、总结经验,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仅仅是拿到资格证书和毕业证。这种对医学实践过程的消极看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散漫自由的心态。

1.2医学生实践阶段压力较大

我国是在过去医学界工作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规律安排预防医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锻炼,在这个阶段医学生往往还面对考研或者就业的选择。准备考入更高等学府的医学生在考研过程中把大量的实践花费在专业知识的复习上而准备就业的医学生在联系医院等工作单位。这样,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医学生的实习丧失了积极性[1]。

1.3医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医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对医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病人体质、症状的分析和解决往往不知所措。在实践过程中脱离了老师的指点后缺乏思考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有盲目听从、过分依赖,不能独立地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候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

2.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1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中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临床医学生要多见识各种普通病种,对其原因和影响熟悉,而且应该熟练掌握医疗技能和熟记医学教育疾病等知识,把预防、治疗疾病做为最终的目的。爱丁堡宜认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

2.2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需求

随着医疗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方向就是提升社区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预防医学生未来的方向是从事医疗服务事业,是集疾病的预防、诊疗为一体,同时肩负着传播医疗教育保健知识的传播重任。预防医学生是医疗教育事业实施的关键执行者也代表着国家的医疗事业水平,可以推动国家医疗卫生进步的速度。预防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将来的医疗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有很紧密的联系。

2.3拉近预防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

曾经非典病的传染证实了我们国家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脱离。大批的预防医学生没有前期预防和后期诊疗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显现出很多不足。而且,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多年来是脱离的,预防医学生通常在需要临床实践时表现出很多不足。对预防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可与拉近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也有助于培育可靠地预防医学生。预防医学生只有在了预防医学中加强临床实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者为社区医疗、为人类医疗事业做贡献。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端正预防医学生的学习观念

医学教育过程需要预防医学生积累、学习和实践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态度、职责和水平的质量与医学生的实践过程有紧密联系。要从基础培养、端正预防医学生的观念和态度,让其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3.2要树立崇高的医德

作为医疗工作者自身有对人类生命要有高尚的的救死扶伤的道德意识,要对病人、病情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医德水准是每一位预防医学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准则。在预防医学生实践开始到走入工作岗位,崇高的原则性医德应该在其思想中树立。预防医学生从接触医疗专业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艰巨的任务,其本质就是要拯救生命于危难之间。

3.3合理安排考研、就业和实践

预防医学生毕业之际的考研、就业和实践都需要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医疗水平,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充裕的。医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既满足了考研需要复习的医学专业知识也为未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实践出真知,实践过程可以帮助医学生复习医学理论知识,并且促进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使用,可以发现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

3.4培养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直接关系着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表现。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诊断,对病人进行分析下定论的思维方法,其需要多种临床思维因素的综合。医疗工作者的诊疗水准可以通过对病房病人的接触、对特殊病例的研究、对医疗书籍的阅读、向高级的有经验医师的学习等方式提升[3]。

3.5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经验

一位预防医学生能将课本专业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并且成功地解决病人问题,相信其在日后医疗工作中是一位优秀的专业医师。预防医学的学科专业特点要求医学生把医学理论知识带入医疗工作中,让临床实践发挥诊疗和教育的作用。预防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身的操作弱点,多参加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教育中培育综合实力较高的合格的医师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个环节。当前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医师制度的全面推进,预防医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临床实践教育亟待完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方.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9(1):77-79.

[2]卢长艳.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3.

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范文第8篇

 

一、临床医学生医学伦理意识教育现状

 

1.缺乏参考资料与师资力量

 

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发现,极少有论文涉及临床医学生医德养成、医学伦理教育。与此同时,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团队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不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造成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陷入困境。

 

2.重专业知识,轻医德教育

 

长久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度重视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与培养,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非技术型人文素养的培养都不太重视。

 

3.考核检测重技能,轻医德评估

 

不少医学院将考核内容的重点放在专业技能操作上,目前涉及临床医学生的各种考试均着重考核医学生的技能操作,缺少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缺乏医学伦理方面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的考试与考核。

 

二、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策略

 

1.系统做好临床医学生德育工作

 

(1)重视入学教育及德育宣传。只有抓好入学教育,为新入学医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铺垫,才能更好地培养未来的医学人才。我们应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统一印发关于医学伦理学方面的宣传资料,组织新生学习。

 

(2)加强临床医学学生会建设,将伦理观念融入学生社团工作之中。临床医学学生会是在团委指导下,由临床医学生自己组织构建的学生组织。应当充分发挥临床医学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1]。学生会应当积极组织鼓励临床医学生参加医学伦理道德有关的活动、讲座,调动同学们学习医学伦理学知识的积极性。

 

2.重视医学伦理学教育,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重视医学伦理学教育可以满足我们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时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最终达成培养临床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学人才的目标。但是目前医学伦理学教育方面存在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多种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更加贴合临床实践的需要。如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

 

就经典医学伦理学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加大学生的思考力度。同时可以设立模拟病房,让学生分别饰演“医生”“患者”角色,就一些医学伦理案例进行临床实演,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医学伦理学的内涵。

 

(2)加强带教导师言传身教。相关调查显示,导师与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的医德教育成效最好(成效显著的占63%)[2],表明临床医学生非常认可带教老师言传身教在医学伦理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尽可能重视带教老师在医学伦理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督促带教老师在日常临床实践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灌输医学伦理学知识,将枯燥的知识灵活化、实践化。

 

3.重视临床医学生医学伦理学意识考核

 

改变原先仅有的书面考试模式,更多考查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医德知识。考核形式可以采用模拟情景进行考核,考核分数以一定的比例纳入出科考试总成绩。以此来增强学生重视提高医学伦理学意识。

 

总而言之,医学伦理学教育致力于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医学道德,其内容随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给医学伦理教育带来许多挑战,也带来了更多活力。学习、研究医学伦理学是临床医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医学生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