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

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县(区)级以下的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等存在的法律地位依据、管理政策来源、管理现状,指出基层图书馆依存的政策不明确,各地运营管理形式传统与创新共存,探讨了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的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14-04

收稿日期:2014-12-20

作者简介:李 英(1975―),宝安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 街道、社区图书馆主体地位依存的政策逐渐清晰

1.1 2008年起国家政策、规范性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延伸到县(市)级以下

2008年前国家级政策、规范性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只延伸到县(市)级以上。“十一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逐年增加,到2010年,我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2,884个[1]。《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指出:“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分为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市)级和县(市)级4个等级。”[2]

2008年出台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公共图书馆表述为“标准适用于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新建居民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参照本标准执行。”[3]

2011年出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表述的延伸层级最具体,即“标准内容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乡村和社会力量办的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参照执行。”[4]

1.2 省、市级政策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延伸到街道、乡镇级

部分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层级概念没有延伸。如2002年出台的《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三条指出:“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有的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层级概念较为模糊。如2012年2月27日起执行的《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管理办法》中“第一章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主管的并向公众开放的省、市、州及以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

大部分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概念延伸到街道、乡镇一级。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第九条指出:“本市鼓励和扶持在社区、村兴办图书馆(室)。 区、县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以区、县公共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室)为基础,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强社区、村内图书馆(室)的建设。”

2002年11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8号修正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二条 (定义)指出:“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图书馆,……包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图书馆。”

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八条指出:“公共图书馆按照行政区域分级设置。省、市、县(市、区)应当设立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应当在文化站内设立图书室,有条件的也可单设公共图书馆。……鼓励在社区、村设立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室)。”

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中,“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发展需求和人口分布、地域特点以及交通、环境等因素设置公共图书馆,并可以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其他人口密集区域设置公共图书室或者公共图书站。”

2 各地陆续出台涉及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的政策文件

2.1 省级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层级、人员配备和经费来源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对运营管理的经费来源给予了明确,第二十四条(经费保证)指出:“街道(乡、镇)图书馆的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

2011年9月出台的《浙江省文化厅关于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运营管理主体、人员配备非常明确。“乡镇分馆由县图书馆负责管理,当地乡镇派人协助管理、维护,每个分馆配备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村(社区)图书室由村(社区)派人进行管理,每个流通点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实解决总分馆建设资金及日常运行经费。”

2012年2月执行的《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管理办法》对管理主体对应的行政分层进行了明确。“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设备实行分级管理。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由所在地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2.2 地、市级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运营体制、经费来源及人员管理

李英:街道、社区图书馆政策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

李英:街道、社区图书馆政策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

2011年9月出台的《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运营管理的总分馆管理体制,界定了经费来源、员工管理的模式。“县级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运行管理方式:以各县级市图书馆为总馆,以镇(含撤并乡镇、管理区、办事处)图书馆为分馆、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为服务点、流动图书车为补充。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购书经费及免费开放等所需经费由各县级市财政给予保障和统筹。图书馆分馆工作人员应由总馆统一管理。”

3 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的现状

3.1 层级对应的行政管理主体承担运营管理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一级政府对应一级图书馆”的建设体制,最低一级政府负责的是街道、乡镇图书馆,社区和乡村图书馆没有对应级别的地方政府,也缺少相应的公益性建设主体[5]。同理,层级对应的运营管理主体亦如此。

3.1.1 诸城模式为代表的乡镇政府管理模式。基层图书馆由市政府监督下的乡镇政府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建成后由乡镇政府维持运行,乡镇政府为每个社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门承担公共文化,新增一定数据图书资源,可以通借通还,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专业化公共图书馆服务(讲座、咨询、读者活动等)难以实行[6]。但难以承载公共空间职能,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其投入与服务效益产出也有待继续加强。

3.1.2 街道承担辖区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责任。2012年,深圳市宝安区创新了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新形态,由区政府出资,区图书馆负责建设,各街道提供场所,建成了30家社区阅读中心;统一的建设形态上采用了全区统一的服务标识、规范的建设标准。社区阅读中心工作经费由区财政承担,其所在街道负责运营管理。区图书馆作为监管与考核单位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规范。

3.2 运营管理职责随建设主体上移到区级以上图书馆

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突破层级对应的行政级别框架,基层图书馆建设主体上移到县(区)级以上图书馆,随之管理主体上移,承担了相应的运营管理职能,出现了多种创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 嘉兴市政府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嘉兴市政府主导、制定了全面的总分馆建设方案,包括资金投入模式、分馆布局、分馆建设标准和运行模式、分馆管理制度、效果监测等。由市、区、乡镇三级政府按比例投入, 资金由总馆支配, 基层图书馆部分人员编制划归市馆, 实现城乡基层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嘉兴模式的运营采用集中管理,是指任何一个分馆从立项论证到建设规划再到日常运行,全部由总馆统一操作和管理。[7]“嘉兴模式”的特点是由实施区域内的最高行政层级嘉兴市政府确认上述责任并产生了承担的意愿,由嘉兴图书馆完成制度和实施规程的设计,最后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责成予以实施。

3.2.2 市级图书馆与基层政府合作的全委托管理模式。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是一种在合作基础上的全委托模式,即由建设分馆的合作方(各个区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供分馆的馆舍、装修、设备以及开放中的水电等费用,并每年向苏州图书馆支付一定的人员和购书经费。苏州图书馆向分馆派遣工作人员,负责分馆的开放服务。[8]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层级对应的体制障碍,彰显了总分馆在服务上的方便快捷和经济高效,但“政府主导”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其后示范区的创建给苏州的总分馆实现政府主导和形成制度创造了条件,苏州进一步创新思路,设计了苏州总分馆的“新模式”,从政策文件制度上实现了政府主导。

3.2.3 区级以上图书馆派出基层分馆馆长的合作式管理。南山区图书馆众冠分馆,由合作共建的股份公司负责日常运转的水、电、物业管理等费用以及三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南山图书馆选拔业务骨干长驻分馆担任业务馆长。以合同约定形式有效解决了政府运营分馆所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而总馆委派业务馆长,大大提高了业务管理的规范性,基本解决了因体制障碍而带来的经费不足、人员不专等问题。[9]

3.2.4 区级图书馆进行总分馆制管理。2006年8月出台的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由区财政对社区图书馆新建、日常运作进行补助,由福田区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管理。宝安区图书馆2008 年起进行了总分馆直接管理,分馆建成后其运营管理费用由区级财政直接纳入区图书馆的年度预算。由区图书馆统一管理人、财、物,统一选派和管理培训工作人员,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宣传标识,统一提供文献信息及服务资源(含数字资源、讲座资源),真正做到了向读者提供与区图书馆同等水平的服务。这种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分馆后续经费无来源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保证了分馆建成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街道、社区图书馆的专业化服务水平。[10]2005年起建设的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在后续管理上也是类似模式。

4 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的核心要素

4.1 法规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的定位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启动了若干旨在覆盖全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于良芝老师认为,其核心功能由典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构成。

综上,国家级的政策文件涉及县(区)级以下的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的公共图书馆的表述延伸还不及省、市级政策文件清晰,但是省、市级文件中又各自为政,表述不明确。因此,在现阶段,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的建设及运营管理,最迫切需要的是政策法规性文件的明确表述延伸,将最基层的公共图书馆基本功能定位清晰,提供哪些公益服务内容,辐射多大的服务范围。

4.2 出台管理层级清晰的运营管理文件

通过政策法规层面出台涉及明确运营责任主体,界定运营管理目标的政策,保证运营经费来源、使运营管理层级清晰、可操作,保持可持续发展,如苏州模式、嘉兴模式等。

公共图书馆的运营管理资金也可以多渠道筹集。管理主体联合多个部门切实出台鼓励单位、个人和公益基金等向公共图书馆捐资、捐书的可执行文件,如免税减税等措施。通过完善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治理制度,引进社会监督、社会资金和社会化运作,从而实现公益文化服务机构的独立运营管理。

4.3 总分馆制是一种有效运营管理模式

由于县级以下的基层政府或基层组织建设公共图书馆的能力普遍薄弱,其运营管理的能力更加薄弱,因此县级以下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11]苏州、东莞、佛山、深圳等的总分馆建设及管理,创新衍生出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同步上移,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相适应。总分馆制管理在降低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本,规范和维持基层图书馆发展方面体现了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是一种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

4.4 鼓励探索服务外包

以总分馆制的管理思路和模式,依托服务规范和考核办法,可以将基层图书馆在专业监管与指导下进行独立运营管理或者项目服务外包。

2013年,宝安区图书馆在总分馆运营管理成熟的基础上,从规范管理和业务监督角度,出台了《宝安社区阅读中心服务规范》、制订了《宝安30家社区阅读中心考核办法》,并于2014年初进行了全区社区阅读中心考核,这也是基层图书馆将总分馆专业化管理思路与较成熟的实践经验转移给街道、社区运营管理的有效尝试。

2013年7月1日起,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总馆尝试采用项目服务外包的购买服务式管理分馆,按项目外包给人力资源公司,南山区图书馆只负责业务考核。

4.5 建立并实施运营管理评估制度

建立并实施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完善的运营绩效评估制度涉及评估组织设立、制定评估标准、建立统计体系、定期评估考核及制定奖惩措施制度等。评估考核包括:确定评估内容范畴、评估措施与频次、评估的后续发展及改进措施等。评估的主要手段包括:数据统计、建立数据通报及、数据分析与改进措施。评估

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服务、质量、效益等[12]。

参考文献:

[1] 于良芝.我国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改造――从全覆盖到可持续的战略转向[J].图书馆建设,2011(10):7-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5] 于良芝等.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6] 臧运平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9):5-15.

[7] 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1):10-16.

[8] 邱冠华.示范区创建中深化“苏州模式”的制度设计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20-25.

[9] 余子牛.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2006(3):16-20.

[10] 周英雄.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未来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1(1):86-90.

[11] 于良芝等.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法律保障:法定建设主体及相关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8(7):6-11.

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以党的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原则,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宣传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逐步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自然平衡。

二、目标任务

到“”末,基本实现社会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顺其自然,形成有利于女孩及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利益导向机制,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优质服务更趋完善,全面消除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和溺弃女婴现象,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10以下。

三、工作重点

(一)深化宣传教育,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各部门要围绕群众生育观念转变,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阵地,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以“关爱女孩”和“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广大群众树立“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生男生女顺其自然”等科学生育观念,构建新型生育文化;宣传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及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法律法规及妇女保健、青春期保健等科学知识;宣传女孩自立、自尊、自强的先进事例和“女子成才”、“巾帼建功”等模范人物。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注、共同参与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良好舆论氛围,逐步消除对女孩、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偏见和歧视妇女的落后观念,为女孩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利益导向,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提供优先优惠支持。建立健全同等优先女孩和计划生育“两户”的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农村两女户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救助、少生快富制度;扩大农村两女户低保范围,完善和落实对女孩和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奖励政策;优先为贫困“两户”实施扶贫项目,积极支持计划生育两女户发展经济;采取多种形式为女孩和计划生育两女户提供法律服务和社会救助;积极为女孩读书升学创造条件,帮助女孩、残疾人、流动人口中的失学辍学女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缩小男女孩受教育的差距;努力为农村女孩治病就医创造条件,提高健康保障水平;拓宽妇女就业门路,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就业,保障妇女劳动权益。通过一系列优先优惠政策的落实,不断提高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消除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后顾之忧。

(三)强化管理服务,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建立有效的约束制度。各级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机构要切实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重点要建立健全、全面落实9个方面的制度:

1.跟踪服务管理制度。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与符合再生育政策、领取了《生育健康服务证》的妇女签订管理服务合同,按月随访,落实“三查”,提供生殖保健服务。同时,要全面落实干部包村包对象责任制,实行对育龄妇女的全程跟踪服务。

2.B超管理制度。凡《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中未注册超声诊断业务项目的医疗机构、个体诊所,一律不得使用B超诊断。已注册超声诊断业务项目的各医疗机构、计生服务站要有专门的B超诊断室,有符合执业资格要求的从业人员。B超室要设立醒目的警示牌,公开操作规程,公开医务人员姓名和举报电话,建立B超诊断情况登记册。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超声诊断仪、染色体检测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确因医学需要鉴定的,必须由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根据医学诊断结论出具准予鉴定证明,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从事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业务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实施,并由实施机构组织三名以上资深专业技术人员集体审核、诊断、出具医学鉴定证明。每年由县卫生局牵头对全县从事B超操作的所有医疗卫生和计生技术人员进行一次职业道德和有关法律法规培训。县卫生、计生、食药监部门每半年组织对从事B超诊断等终止妊娠业务的单位进行一次暗访,每年联合检查一次,确保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3.终止妊娠药品监管制度。禁止个体诊所、药品零售企业使用或出售终止妊娠药品;药品生产、批发企业不得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个人和未获得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资格的机构;医疗和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对终止妊娠药品要实行专人保管,严格登记。禁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保健机构自行配制终止妊娠药品。

4.出生分娩实名登记制度。医疗、保健机构对分娩孕妇要主动查验、登记孕妇及其配偶的有效身份证明。对没有或不愿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的,医疗、保健机构要及时向所在乡镇、街道计生办通报,并核查其相关信息进行登记。对出生分娩婴儿死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出具婴儿死亡证明,并进行登记。出生婴儿在医疗机构以外分娩死亡的,其父母必须在10天时间内上报所在乡镇(街道)计生办,经乡村两级计生专干核实后,方可进行婴儿死亡登记并上报。同时,各级医疗机构每月要向本级所在乡镇、街道计生办报送婴儿出生分娩花名册,乡镇、街道计生办要对出生分娩信息进行核实。医疗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乡村计生工作人员要如实填写死亡婴儿的性别、发病等情况,不得弄虚作假。

5.引产报批登记制度。符合生育政策怀孕的孕妇,不得终止妊娠。因医学需要而终止妊娠的,须由本人申请,并提供县级以上医院医学诊断证明,因离婚、丧偶要求终止妊娠的,应提供民政、公安部门出具的证明或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判文书,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署意见,报经县计生局审批后,方可施行终止妊娠手术。因病情危急,先行施行手术的,术后须持施术单位治疗病历补办审批手续。施行引产手术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须如实、详细登记引产手术对象情况,建立手术档案,每季度同时向县计生局、卫生局分别报送一次引产手术名单。

6.取环手术管理制度。对再生育的育龄妇女,须持《生育保健服务证》和乡镇计生办取环证明到指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卫生医疗保健机构施行取环手术;对放环不适或并发症需实施取环手术的,由乡镇计生办开具证明,到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检查,凭服务站诊断证明到指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医疗、保健机构施行取环手术。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私自开展取环手术。

7.弃婴管理制度。符合收养条件收养弃婴的,必须严格按照《收养法》规定程序办理收养手续并向乡镇(街道办)计生办申报登记弃婴来源。无收养手续的,一律按非法收养处理。

8.情况通报制度。计生、卫生、公安、食药监等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定期沟通情况,落实综合治理措施。乡镇之间要及时通报情况,联合打击区域间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

9.有奖举报制度。各乡镇、街道办要设立有奖举报电话,并进行公开宣传,发动群众对有“两非”行为的当事人和从事“两非”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举报。经核实后,每次给予举报人不低于1000元的奖励。

(四)规范执法行为,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各级各部门要紧密配合,把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两非”行为作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重点工作来抓,定期组织联合执法,开展检查整治,加大查处力度。

1.对发生“两非”行为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由各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和《省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进行处理。

2.对民办医疗机构发生“两非”行为的,由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省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处理,并对当事人按《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医疗机构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进行处罚,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对违法生产、批发、零售和使用终止妊娠药品的,由技术监督、药品监管和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对符合生育政策怀孕但又非法终止妊娠或者怀孕14周以上自报流产、婴儿死亡、出生送养或分娩下落不明又无法说明原因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配合县人口计生局对当事人进行调查处理。有上述情况且准予再生育的,推迟安排生育。对溺婴弃婴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监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要建立并严格执行B超管理制度、出生分娩实名登记制度、引产报批登记制度;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民营医院、个体诊所监管力度,严禁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终止妊娠或私自取环。对因监管不力,发生“两非”案件的,对相关单位年度人口计生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目前,由于受传统生育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根据省人口委对全省近十年和“”时期86个县出生性别比排序,我县出生性别比分别高达100:120.72和100:117.95,在全省排列第17位,被列入全省20个出生性别比重点整改县之一。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县人口结构的失衡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将给人口安全、社会稳定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站在为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兴衰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我县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趋于正常。

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创建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抓创建。根据区委、区政府和省市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在区创建领导小组领导下,抽调人员组建创建工作班子,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资源,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去年4月份,召开全区创建动员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区政府成立工作督查组,区人大、政协多次开展创建工作视察和专项检查。区创建办公室建立工作例会制、信息通报制、联动协作制、综合督查制等有效机制,通过工作例会、分析会、专题联席会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各方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抓创建。围绕创建目标,制定下发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工作计划、工作职责及任务分解等文件,明确了创建目标、创建任务、创建责任。区政府和各街道、镇进一步加大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区文化中心、区体育中心和街道、镇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步伐,确保全部达到创建标准。认真对照标准,高质量完成台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装订工作。注重细节、精心准备,圆满完成创建迎检。

三是强化营造氛围抓创建。通过媒体宣传、环境宣传、活动宣传和介质宣传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宣传创建意义和目标。设置户外宣传广告和墙体广告,制作创建专题片、画册、图板,区创建办编发创建工作简报32期,动态反映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我区在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多次被省政府《专报》、《信息》、《参阅》等刊物刊发交流。

二、阵地建设加快推进

一是设施规划编制完成。作为市唯一的试点区,《区文化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于去年5月获市政府正式批准。专项规划提出了近期到今年、远期到2020年全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为我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阵地网络不断优化。区文化中心、网球场、体育场分别于去年2月、10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区级已形成区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广场、全民健身广场“三馆、两中心、两广场”文化体育设施布局,逐步构建区、街道(镇)和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综合体。至去年底,全区8个街道、镇已有6个街道、镇综合文化中心面积达1500平方米以上,全区4个街道、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级“东海文化明珠”标准,8个街道、镇创建为“东海文化明珠”。

三是基层文体设施全面覆盖。以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为抓手,全区新建、改造健身苑(点)等设施36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气排球、地掷球场(室)31个。目前,全区共有全民健身苑(点)330个,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嗒嗒球、门球、气排球等场地182个,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1.80平方米,社区(村)健身苑(点)的建设数量和质量均走在全省前列。以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为动力,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一证通”工程100%全覆盖,是全省首家实现“一证通”工程全覆盖的区(县、市)。

三、群众活动彰显特色

一是“文体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成功举办元宵灯会、服饰风情节、红歌会、国际龙狮邀请赛、区田径运动会、全民健身月活动、“文化共享工程”走进大项目文艺演出等大型文体活动,主办、承办浙江省青少年游泳达标赛、市钱塘武术功力大赛、市五人制笼式足球赛、区机关系列健身活动等20余项省市级体育竞赛与活动。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培训、送体质健康测试”进村社、进大项目、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的“五进五送”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广场文化年”活动,目前,全区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798场,放映电影1385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社团活动蓬勃开展。区文化馆举办了舞蹈、声乐、摄影培训和社区文艺骨干等培训班18期,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充分发挥全区554支文体团队的带动作用,区摄影、文学、舞蹈、音乐等团队创作表演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奖项30余项。钱江影会会员作品在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获得“一金一银”的好成绩。充分发挥区体育指导中心和体质监测中心作用,全年完成单项国民体质监测人数3000余人,完成机关干部和社区群众专项监测500人。

三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组团参加市第十七届运动会青少年部28个项目、成年部8个项目的比赛,取得青少年部金牌总数是32枚、总分1030分的成绩,名列全市金牌数第9位和总分第7名。建立青少年单项运动队,全年参加省、州市各单项比赛20余项。组队参加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浙江省少年儿童国际象棋锦标赛等,并取得优异成绩。

四、品牌培育取得突破

一是启动筹办广场民间文化市场。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要求,在区广场跳蚤市场领导小组领导下,抽调人员组建工作班子,制定市场管理运行方案,开展前期调查研究,科学准确市场定位,制定入市条件,开展摊位设计与制作,制定《广场民间文化跳蚤市场及交易人员、交易品准入(试行)管理办法》、《广场民间文化跳蚤市场管理运行(暂行)管理办法》,抓紧抓实市场启动筹备工作。通过媒体宣传、活动宣传、广告宣传、海报宣传、网站宣传等各种途径,广泛进行市场宣传推介和招商工作。

二是大力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织造技艺”作为我国蚕桑丝织技艺项目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通过举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的宣传保护。去年,获得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三是大力培育区域特色文化形态。深入挖掘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皋亭山文化,出版民间文学作品《皋亭山传说》。加快推进影视文化一条街建设,举办年会、“亲近”知识竞赛等活动,旧居接待参观2万余人次。积极培育“一街一社一品”,全区8个街道(镇)的115个社区(村)明确了“一社一品”培育方向、目标和举措。积极打造“欢乐文化周”、“文化超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文化活动。

五、市场监管日益完善

一是监管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以“进一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为契机,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开展普法培训5期,培训文化市场从业人员550余人。坚持日常监管、重点稽查、专项整治相互协调,组建街道(镇)文化市场监督员队伍,全区文化市场巡查覆盖率达100%,社会义务监督员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文化市场监管网络不断健全。

二是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明显。开展文化市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无证照电子游戏机、赌博机专项整治和创建“无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镇、街道”等20余项专项整治行动,出动执法检查400余人次,检查文化体育市场2250家次,查处、取缔非法经营点87个,取缔非法音像制品大、要案3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5.6万余张,非法出版物近300张,办结行政处罚案件68件,受理各类来信、来访、来电57件,查处率、结案率均达100%。

六、管理创新不断推进

一是依法行政理念进一步强化。健全完善了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明确了重大决策事项的范围、决策程序规则,健全了科学民主规范的行政决策机制。同时,建立行政执法内部评查制度,规范执法文书。按上级业务部门规定和要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实行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公开,提高行政执法行为的社会效益。

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Abstract: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ociety development, people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Therefore, in order to do a good job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ultural centers architecture requires a reasonable optimiz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ultural centers implements diversification, perfect government dominant thought, enhance th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which makes library diversification, diversification, improve cultural service innovation concept, and makes people's cultural life be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关键词: 文化馆;信息技术;管理

Key words: cultural centers;information technology;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173-02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确立与发展,使得文化馆的管理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馆的例届同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年的实践管理摸索,创造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管理经验。目前,针对我国的文化馆管理工作,尽管仍存在着地方区域差异,但基本上依然都是在遵循着“量化管理”的传统管理思路。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为的舆论误导或拿来主义者的思想失误,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扭曲变形,逐渐演变成了以经济手段为主体的一种诱惑机制。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和市场的开拓。

通过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文化馆的整体管理水平。创建文化馆网站,搞好网站的网页编辑与版面的设置,并在信息网络中开展广泛的推广宣传。调整办公场地,配备适合文化馆需求的电脑设备设施,构建内部管理网络,扩展营销手段、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1 加强文化馆的建设

1.1 文化馆

文化馆,是指由政府设立并向公众开放的具有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指导、辅导、研究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包括省、市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和县级文化馆。文化馆的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满足社会主义服务人民大众的思想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先进文化发展,推广、传播有益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普文化知识,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馆相关人员,应当深入基层,加强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使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符。使人民大众对文化馆的组织活动有新的认识,并认可文化馆建设的大方向,使得文化馆与民众拉近距离,更加贴近人民的现实生活。

1.2 文化馆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馆建设不能在走单以发展的道。而是要考虑多元化的社会因素,包括物质和精神层次。这就需要:

①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配合、加大投入,使办馆条件从软、硬件上都有所改善;

②把握重建改造的机遇,使文化馆设施建设赶超一流,更具现代气息;

③抓主题活动创造民众品牌,凸显工作特色;

④抓管理,加强培训,打造优质文化建设队伍,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⑤全面实现现代化信息管理,找寻适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方法路径,推广成功的实践经验。文化馆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新时期文化的传播,同时承担着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和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职责。文化馆的建设要从“文化民生”的高度去实践落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服务对象、服务环境和服务媒介三个方向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2 文化馆对信息化技术的需求

2.1 现代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整理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它具体的应用手段和方法,是使人们能够认识信息资源,并有效地进行改造和开发利用。针对文化馆的广泛性和民众性的特特点,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给文化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支持。现代化信息时代,文化馆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文化馆信息工作中的应用,开创了文化馆管理工作方面以及文化馆发展方面的新纪元。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要考虑新环境下文化馆和大众的不同需求,分清层次,做到以服务大众为基本前提,调整已有的服务结构,开创新的服务方式。

2.2 文化馆的信息化发展

通过信息化手段,我们可以汇总所有关于文化馆所涉及的信息。包括文化馆活动的动态信息、组织活动内容、内部人员管理信息、政府公开信息、系列文化活动的推广、各省市及下属文化馆站的资源共享等。同时,也需要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完善信息化设备,以适应文化馆的大量信息任务管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信息技术在文化馆中的实际应用,为实现文化馆工作科学化提供了先进手段。文化馆作为满足人民精神层次、社会文化水平的代表机构,充分采纳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真正满足人民大众的所需和所求,依法行使好各项职能,使各项工作更具有科学性。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传输网络的出现,不仅为文化馆与广大人民群众间架起了一座新型的现代化桥梁,而且使两者间的信息交流更具有双向的交流互动性,有效地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较好地改善文化馆各项决策的合理性。各级文化馆和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传输网络将各种信息直接传至上一级文化馆,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渠道多元化,而且还使信息源与计划层之间的人为障碍彻底消除,使得文化馆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渠道更为畅通、更为迅速、更为及时。这样一种方式,能够避免出现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流失和失真现象。这样,在整体上为文化馆的计划工作的统筹安排和科学合理化决策提供了重要保障。

2.3 信息技术为实现文化馆民主化开辟了广阔途径

文化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即有民主性质。各级文化馆都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民众的文化需求,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负责,接受民众的建议和监督。文化馆的组成和工作程序都应该采取民主公开的原则。通过对民众意见信息的采集,一般能够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问题。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其信息量大、速独快、覆盖面广为特点满足文化馆的时代需求。同时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网络来组织学习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开展普及文化馆站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服务,法律法制科普教育服务,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艺创作指导数字文化信息服务等,开创多元化的综合文化站及其他基本文化服务。形成有社主义特色的文化馆发展的新构架,进一步激发文化馆活力,开阔思路,集思广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从文化馆内部着手,深化体制改革,探索多种形式文化活动内涵,加强优质文化馆文化资源整合,增强办馆活力,提高办馆效益。完善促进民办文化馆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依据地域性差异,依法做好民办文化馆的管理工作。

3 对文化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重新构思

在新时代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我们同时要不断完善和改善我们的思路,以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以及市场的需要。具体构思有:

①在市、县级文化馆的带领组织下,依据网络信息化资源,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表演和展览等活动。

②设立专门机构小组,负责收集、整理、研究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秉承继往开来的思想,合理开发、利用好民族性民间艺术资源。

③设立民间文化艺术调查小组。对群众文化艺术进行调查研究,从而编撰群众文化艺术作品、资料、书刊等,从而健全并完善群众文化艺术信息网。

④加大群众文化艺术民间交流宣传和组织活动。

⑤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民众需求,更具百姓对文化艺术的要求,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培养群众文化艺术队伍和骨干,尽量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让我们的文化艺术配送服务深入到基层文化机构中。

⑥建立健全文化馆的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措施及人员,在开展文化推广的同时,能够确保公共设施完好和公众的安全。

⑦加快信息化文化馆建设,加大网络信息化文化推广,加强文化馆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打造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科技队伍。

⑧加大文化馆内部指导工作队伍,针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促进上下不同阶层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

4 结论

文化馆在不同的阶段和时期,都满足了大部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在现代化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化馆的信息化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自我修复。文化馆站的内、外部环境是可以认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这就要求文化馆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软件也要与之相适应。因此,信息化技术的选择、订购、实施、应用也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是与文化馆的发展目标和业务流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实际应用中,信息系统与现行的管理制度、组织行为,很可能会发生矛盾冲突,这几乎在每一项信息化系统应用中都会存在。当所需真正的创新摆在现有的管理层面面前,或者是文化馆治理机构层面的时候,信息系统就不能够发挥它的另一面作用,也无法提供更多的帮助。但是,我们需要的是通过信息化来带动文化馆管理的创新。站在文化馆战略发展的角度,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过去积淀了的文化馆文化、传统理念、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等,最终将信息技术完全融入到文化馆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当中去。

参考文献:

[1]lake Ives,irkka L.,洪水峰.信息技术授予知识网络的权力——信息竞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1).

[2]窦平安.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分析[J].情报学报,1997(03).

[3]刘海霞.提高信息技术投资的胜算——信息技术两面性的思考[J].贵图学刊,2003(03).

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创新用人机制,用好适合并愿意为基层群众文化奋斗终身的人才

1.培育“德艺双馨”的领军人物

健全区(县)、街道(镇)人事管理制度,推行全员聘用制,因岗设人,严格考核。坚持将岗位能力标准作为使用的依据、考核的方向;建立人尽其才、合理流动的人事制度,做到管理干部能上能下、群众文化工作者能进能退。要优化人才评价机制,以“业绩文化”理念指导文化体系,真正形成“重能力,重实绩”的用人评价标准,把“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人才推上群众文化工作的第一线;对文艺创作、表演等特殊拔尖人才以及各门类优秀人才及其劳动成果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进一步调动他们开展文化工作、创作文艺精品的积极性。

2.加强群众文化队伍人才培养

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区(县)、街道(镇)文化干部积极参加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参加省、市各类业务培训、比赛以及观摩活动,提高文化组织管理、研究能力;组织基层擅长书画、摄影、手工制作等文化骨干开展采风、联谊、交流等活动,提高创作、表演水平。要把培养省市文艺人才纳入规划。

3.多种渠道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建议由市级政府统一招考,通过考试持证上岗等途径,完善并配齐文化管理队伍。制定有关政策,规定基层街道、乡镇都要配备一至两名文化专业人员,以满足基层文化管理需求。健全机制,引进优秀辅导、管理人才。有必要时采取人事调动,合同聘用,项目合作,设立工作室,通过特聘、签约、客座、顾问等形式,优化文化馆现有文艺人才结构。开辟“绿色通道”,引进“特需”人才。对有些群众文艺特别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建议开辟“绿色通道”特别引进。加大投入,大力扶持业余文化队伍,给予物质和精神的鼓励。为此,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应完善奖励机制,重点加大对有特色、有精品的业余文化队伍扶持奖励力度,使之不断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提升业余队伍的专业水平。要举办各类活动来发现并使用人才,建立“人才库”,通过组建各门类艺术团队凝聚人才。通过定期召开文艺创作、表演培训班,邀请名家讲课辅导,提升创作与演出水平来培养人才。通过各类特色活动和区各重大文艺演出活动锤炼人才等。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出文艺名人,支持帮助他们举行研讨会、举办个人作品展等,鼓励他们成名成家;举行“杰出老文艺家”和“青年文艺之星”的评选,营造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二、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积极探索建立以乡镇为主、县乡适当补助的政府投入保障体制,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由县文化广电局负责监督资金利用情况;县级财政根据市里的补助,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他资金由乡镇财政资金解决。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作用,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三、实现多元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按照“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节庆有专场”的目标,开展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民族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精心组织“三下乡”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工作、 “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一乡一队”宣传文化工程和“送演出下基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全方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农民书画展”、 “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书图展”和 “乡村大舞台”民间大赛等县级大型文体活动等活动。

四、培植街区创新管理的“义工”――群众文化队伍

通过繁荣基层公益性的群众文化,扶持公益性的群众文化队伍,把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当成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条路子来走,不断和谐人际关系,力争达成创新社区管理的目标。同时,免去街区文化管理干部经济指标任务。让文化管理干部沉下心来研究群众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规划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与方法,真正把群众需要的文化做好。要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营造健康良好文化环境,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袁世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01):142-144.

[2]余达亮. 论如何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J]. 黄梅戏艺术 , 2009,(04):174-176.

[3]李道中.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J]. 理论视野 , 2005,(02) :155-157.

[4]郑子升.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福建理论学习 , 2009,(05):163-165.

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异渴求,村容村貌的改观,更让村民的精神风貌大增,于是,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渐高涨。当前,农村文化设施虽然逐步完善,但远远满足不了村民的文化需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备,设备缺失,利用率低;【文化大院】逐年增加,节目单一,可操作性一般。【农家书屋】覆盖面全,发挥不好,有的甚至就是锁起来的书屋,作用不大。文化广场成型的少,成型的缺少文化带头人,很难达到一定目的。不成型的建不起。仅有的广场活动仅限于扭秧歌、逛一逛的基本形式,没有新的文化方式融入广场,村民自身素质决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式。农村文化人才偏少,居住分散,组织一次不容易,即使组织了也是匆忙上阵,无异于纸上谈兵,起不到想要的效果。

基于农村文化的投入越来越大,从分发挥文化龙头的作用,对农村的文化建设知道的越来越清晰了,让农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充满了希望。今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即堪忧又使人充满着期待。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缺乏长效的投入管理机制,由于乡村财力困难,后续管理跟不上,不少文化阵地存在建得起管不起的现象,也存在设施破旧、图书流失现象。三是文化阵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村对群众读书、用书宣传不够,引导不足,群众读书借书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农村文化大院节目单一,内容老化,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培训。五是想创建新的文化大院不难,难的是缺少文化活动的设备【锣鼓、二胡、唢呐、音响等】,有心栽花,无力培植。六是经费限制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村群众素质偏低,精神文化贫乏的实际,当前,我觉得农村文化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符合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和要求。1.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2.加强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3.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是发掘、保护、开发利用北国温泉这一响亮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统的文化底蕴,发展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增长,壮大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1.是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工程,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省市的声音,也能听到县委县政府的声音。3.是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深化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强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建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通过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培植一些小剧团,秧歌队,农民乐队,文学创作群体等群体性的文艺组织,鼓励引导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

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1.开展“现代服务业大项目落地年”活动。

坚持“放量增长”与“业态升级”两手抓,扎实开展“现代服务业大项目落地年”活动,力推招大引强、土地上市、项目开工,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30亿元以上。

2.主攻楼宇经济。

依托已建、在建和闲置楼宇资源,科学规划引导楼宇主营业态,着力引进银行证券、营销中心、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入驻。大力盘活老旧楼宇资源,提升楼宇品质。全年新增5000万元以上税收楼宇1个、1000万元以上税收楼宇3个。

3.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

进一步完善万达广场、世纪城、东方广场、绿地赢海等综合服务配套,加快吉瑞泰盛、星隆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进度,力促知名商企入驻。依托新区、十五里河中段片区、工业区以及城中村和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招引一批体量大、实力强、税收贡献高的城市综合体落户。用足用活市里土地政策,不失时机地改造升级建设一批商业、服务业项目,大力发展一批5亿元以上的大型商业服务综合体和五星级酒店

4.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建设。

优化布局,提档升级,重点推进宁国路美食街、马鞍山路轨道交通服务业集聚区、世纪金源商业示范社区等建设。各街镇按照“规划引导、品牌塑造、错位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

5.加快成熟地块开发建设。

充分利用好高铁、地铁、主干路交口等优越地段,加快推进安摩地块、观音庙地块、南二环与马鞍山路西南地块、大道与靶场路东北地块等开发建设。

6.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措施。

强化楼宇信息动态管理,扩大商务楼宇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指导各街镇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依托绿地赢海大厦周边、工业区两大重点区域,打造全市服务外产业示范园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2亿元、增长21%以上。

二、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创出城区工业发展新模式

7.编制园区转型发展规划。

深入贯彻市土委会有关会议精神,高起点编制工业区转型发展规划,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大转型大发展。

8.加快园区产业转型发展。

坚持“产城一体化、产城融合、以车为主、多园发展”的方向,率先创出城区工业发展新模式。加大园区闲置和低效用地的清查处置,加快不履约建设项目的退出。采取有效措施,盘活现有存量项目,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为优质中小企业落户搭建载体。鼓励工业用地向空中发展,积极发展工业综合体和都市工业,确保全年完成工业产值240亿元,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2亿元以上。着力在大道、繁华大道、重庆路、北京路、上海路等主干道路增加商业开发,大力发展服务外、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临港物流等各类特色专业园,在全市率先建成现代服务业“百亿园区”。

9.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园区路网、绿化、公共服务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园区企业的综合保障能力。

10.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大企业兼并、重组、上市,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优化整合街镇项目集聚区,有序实施一批“退二进三”项目。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5亿元以上,完成工业投资75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

11.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强化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排查和专项整治,全面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三、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保持经济发展高位运行

12.加强项目策划和装。

做好“无中生有”和“小题大做”文章,分级分类完善重点项目库,强化动态管理。

13.狠抓招商引资。

改进招商引资绩效考评奖励办法,继续落实领导带头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多层次、务实型招商推荐活动,确保完成市下达的大项目招商任务。全年实现招商引资242亿元、增长17.6%以上,完成外商直接投资12200万美元以上。

14.扩大有效投入。

突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领域,新建、续建200个以上超亿元的重点项目,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1亿元、增长25.2%以上。

15.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成立大项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调度会议制度,推进项目快签约落地、快开工建设、快投产达产。

16.强化企业服务措施。

加大《关于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意见》等三个文件,以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政策的宣贯力度,帮助企业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区属担保公司作用,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17.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和调控政策走势,安排专项资金,完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都市农业三大产业扶持政策。

18.提高项目对财税贡献率。

坚持把项目建设的落脚点放在增加财政收入上,加大协税护税力度,强化在建项目的税源管理,提高建成项目的税收贡献,突出项目对税收、投资、就业等方面的考核激励。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9.4亿元、增长16%以上。

四、以提升功能为目标,统筹片区大开发

19.保障中心项目建设。

坚持把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成立专门领导组织和服务机构,统筹抓好拆迁安置、环境营造、宣传引导等工作,超前谋划业态发展、项目布局、功能配套等,迎接“一个新中心”的到来。

20.服务新区“工程”建设。

按时平稳完成新的拆迁任务,妥善做好康园Ⅱ期、欣园的分房回迁,督促施工单位加快顺园等复建点建设进度,全力做好各项保障服务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21.保障大建设重点工程。

认真做好拆迁、安置、群众等工作,全力保障铁路枢纽南环线及高铁站、环巢湖大道、港综合码头Ⅱ期等交通枢纽,以及轨道交通1号线、大道高架段、铜陵路高架、大道与高铁南站衔接、繁华大道东延、黄山路东延、北京路、上海路、黄河路、高铁片区和淝河片区路网等城市道路顺利建设。

22.加快城中村、棚户区(危旧房)改造。

认真研究市里有关政策,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加快九华山路城中村、合客生活区、太湖新村改造,确保南二环沿线及灯泡厂、水安公司宿舍、省军区、省教院、等城中村、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

23.推进城市支路网和农村公路建设。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23条城市支路网,以及等15条农村公路建设。

24.构建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主体作用,完善网格化管理,再创一批“最美街道”。坚持“不将就、不凑合、零容忍”,提升新区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探索建立综合管理质量标准与控制系统,打造数字城管示范点。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制度,大力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25.推进重点区域开发。

强力推进十五里河中段片区拆迁扫尾,按时完成姚公片区拆迁任务。争取尽快实施淝河镇总规及淝河片区控规,加快片区整体改造开发。

26.加快新农村建设。

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健全环卫城乡一体化常态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区域延伸和覆盖,再创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五、以巢湖元素为引领,加快实施“生态立区”战略

27.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以巢湖综合治理开发为契机,研究制定“生态立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抓好一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开发。

28.加强水环境治理。

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加快推进南淝河下游河道整治、十五里河综合治理、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Ⅱ期等重点工程建设。

29.提高防洪保安能力。

以区域内河道护砌、沟渠清淤、泵站改造等为重点,深入开展水利兴修,保障城市防洪和排涝安全。

30.着力解决环保突出问题。

严格落实环保各项制度规定,提高“三同时”验收率,重点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产业园区污水治理、工程污染治理、企业排放治理、河流综合整治等领域的突出问题。

31.实施城乡绿化工程。

抢抓方兴湖公园建设和巢湖、塘西河、十五里河岸线造林的机遇,继续开展绿化大会战,全年完成农村植树造林6000亩,新增城区园林绿地29万平方米。深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绿化补植补造、大户经营、社会管养等机制。

32.提升生态旅游功能。

加强规划,完善设施,丰富内涵,大力提升巢湖、东大圩、牛角大圩等生态旅游功能。

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3.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继续按照“提标、扩面、规范、高效”的总体要求,全面完成省、市规定项目,选好办实区自定项目,保持民生工程在全市的先进位次。

34.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富民优先导向,制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进就业提升、创业富民、民生普惠、财富增值“四大工程”。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35.切实抓好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

抓好各类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体就业。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居家养老和养老服务2460工程、城乡低保和五保户供养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等工程。

36.妥善做好拆迁群众回迁安置。

认真做好广福花园等9个复建点回迁安置,加快推进顺园等10个复建点建设,争取尽快确定新的复建点规划选址并启动建设,努力让拆迁群众早日回迁、安居乐业。

37.加快廉租房、公租房建设。

按时完成市下达的廉租房、公租房建设任务。

38.大力发展教育体育事业。

深入实施《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园、普惠园,新建幼儿园7所,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学行为。着力优化中小学布局,完成46所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抓好校园安全,加强中小学及幼儿园校车保障和交通安全监管。认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争创群众体育工作全国先进。

39.推进卫生事业发展。

以加强绩效考核为重点,继续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促进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争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40.加强计生、民族宗教及外事侨务等工作。

进一步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整治、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和惠民政策落实的力度,力争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及外事侨务工作。

41.加快残疾人、档案、妇女儿童等社会事业发展。

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提高残疾人康复工程建设水平。强化档案管理,发展档案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42.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多方筹措资金,推进演艺中心建设。完成区“三馆”建设。加快镇综合文化站、街镇文化活动广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完善“农家书屋”日常管理。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修复、保护和开发力度。

43.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抢抓新区文化基础设施大建设机遇,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培育壮大会展、动漫、创意设计、旅游文化、文艺演出等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44.全面加强文明创建。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和城市文明创建,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

七、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着力打造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

45.夯实三级平台建设。

建立区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实化、规范街镇综治维稳中心、警民联调室和村居工作站。

46.打造社会管理创新特色品牌。

学习借鉴先发地区的经验做法,以新型社区管理创新为抓手,找准服务群众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结合点,着力打造一批亮点项目。

47.实行网格化与信息化联动管理。

整合社会管理创新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创新软件系统,在全省率先打造信息化管理品牌。整合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力量,推行社会管理创新网格化、扁平化管理。

48.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突出惠民育民安民,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进社区,创新特色化的社区服务模式。

49.完善服务体系。

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工作,突出抓好源头预防、来访处理、事要解决三个环节,进一步落实风险评估、领导干部接访等各项制度,着力解决群众问题。

50.完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

深入创建“平安”,突出抓好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

51.完善维权服务体系。

加强劳动争议仲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八、以能力提升和作风改进为重点,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52.建设学习型政府。

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地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学习制度、调研制度和政策信息参阅制度,加快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完善公务员教育培训、轮岗交流、学习考核机制,提升政府全体人员整体素质。

53.建设服务型政府。

强化宗旨意识,投入更多的精力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持续深化效能建设,完善目标管理,严格绩效考评,强化行政问责。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机关后勤服务制度改革,以及国有资产管理、财政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加快形成体制机制新优势。

54.建设法治型政府。

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高度重视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深入实施“六五”普法,加快依法治区进程。认真贯彻《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建立完善听取意见、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实施效果评价等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依法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常态化推进政务公开,深入抓好阳光村务、居(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建设。

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一、农家书屋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推广全民阅读活动中,农家书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但由于大多农家书屋处于建设初期,并未形成可用于后期管理的长效机制,可持续的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1.所有权不明确,重建轻管。在《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中,往往只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去界定农家书屋作为公共产品的一个属性,但是却并没有对其财权、事权作出明确的分工,这从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虽然各地农家书屋在积极的投入或是建设中,但是却始终没有明确农家书屋的产权以及管理权的归属。建设过程中,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一般为全额投入,建成之后,书屋的管理权又归到村委会的头上,村委会会派专人管理,但是有些书屋的管理员却并不在其编制范围内。这就导致了农家书屋在确立资产归属权、后期维护和发展时,都没有直接的责任方,从而管理没有系统性,各级政府机关也很难做到各司其职,农家书屋的功能、作用也无法发挥出来,总的来说,十分不利于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多数农家书屋开放时间不固定,未按照规定的时间对外开放,且无专人进行管理,书屋管理多为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兼职,没有固定报酬,多为一人管理或流管理,而兼职人员的工作时间和效率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存在纰漏与懈怠。同时,农家书屋普遍开放时间是上午9点至11点30分,下午2点至4点30分,与多数居(村)民的劳作、上下班以及学生上下课时间重合,而居民闲暇时间书屋并未开放,导致了农家书屋利用率低。监管机制的漏洞和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等因素都充分地说明了重建轻管的确存在在农家书屋的发展过程中。2.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政府专项建设资金、社会捐助、村民集资,成为农家书屋在建设初期的三大主要资金来源。其中,主要依靠的还是政府专项建设资金。可是,建设完成后,农家书屋会有更多的资金需求以保障农家书屋的持续发展和运营。一方面,书籍、报刊等资源需要不断地更新,硬件设施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后期维护;另一方面,管理员的培训等都要求必须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来保障,从而规范、健全农家书屋的软件设施。3.资金使用不规范。部分农家书屋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不仅会有专项资金不能足额使用问题而且在资金的支出、审批、报账等环节存在问题。同时专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造成资金滞留,使得农家书屋的工作缓慢,降低效率。一些监管问题上的漏洞以及评价体系的缺失让财政资金遭到浪费。4.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国家仅仅在农家书屋规模以及书籍报刊数量上做了大致规定,但是在书籍质量、管理人员数量以及设备规格和更新上未作硬性规定,造成各地书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过于随意。在没有完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造成书屋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国家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农家书屋的发展所处的主要瓶颈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调研中发现,成都周边村镇的书籍选购以及“流转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切实际的一种方法。书籍选购方面,要充分尊重当地实际情况,不仅要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还要关注当地的人口构成,比如黄水场镇的杨公社区和楠柳社区,这两地主要为征地拆迁安置社区,但是因为远离城市,农民土地被征用,大部分青壮年男性都离家打工,社区以及周边村子主要为留守老人、儿童以及妇女,通过查询书屋的节约资料发现,以养生类以及儿童学习类书籍为主要借阅类型。同时在其他调研地点也根据环境因素都有不同的借阅种类,但是通过对管理人员的采访了解,并不是每次图书选购都会注意到这些问题。图书“流转机制”方式在每个社区都会看到,以一年为周期成都市境内都会有一次进行图书流转。但是经过调研发现,各个农家书屋的图书同质化比较严重,所以说流转并不能带来图书教育学习作用的扩大,反而在地区内将学校、村镇、社区以及室内图书联动起来,进行流转可能效果会更好。对于各地农家书屋还要对图书比例进行适当调整,有针对性地选择农业科技、养殖、种植类图书。并且针对农民的特性,增加贴近生活实际并且能够现学现用的图书,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

三、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管理主体明确,完善管理机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农家书屋进行行政上的领导,这是对于农家书屋的行政管理的明文规定。主要职责有:规划农家书屋工程的发展方案,负责调配书源、设置机构、配置人员、各评估考评工作等,同时配合其他部门的各项工作。2.政府主导下创新多来源经费投入机制。在《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每个农家书屋有2万元的配置标准,中央财政在地方财政部门解决掉小部分资金问题后,分别给予50%和80%的补助资金给中、西部地区。同时还规定专项资金不得用于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其他福利性支出。这也是我们在调研过程当中看到所有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是由村委会工作人员兼职并没有工资的原因。按照大区域作为资金投入依据并没有更好的根据各地情况进行“制宜”,在以中央为主的资金为主要来源的分配方式的基础上应该扩大社会资金投入,各地农家书屋分管部门可以吸引社会公益力量对书屋进行帮扶,同时在人员管理方面投入资金,对优秀管理者也可以适当奖励。3.资金使用规范化。在调研中发现,在村一级部门并没有对农家书屋管理有专业的人员,这也导致在农家书屋的书籍选配、书屋管理方面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容易造成选配书籍资金以及管理费用的浪费。村一级组织应该在乡镇一级的指导规范下形成专人管理,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贯彻《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4.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完善以实际的业绩效果为考核评价依据的绩效评估体系。农家书屋绩效评估体系的完善不仅要在资金来源上得到保证,还要检验投入和产出是否能够形成一定的比例,将农家书屋这一公共文化项目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农家书屋运行情况评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1)书屋经营体制:营利、公益性、抚养、其他。(2)书屋资源建设:文献采集和分享功能、特色资源建设、地方资源文献平台。(3)服务设施配备:基础借阅设施、周边环境等。(4)组织管理体制:专门领导管理机构、读者反馈制度。(5)书屋开展服务: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知识宣传讲座。根据各地不同的文化发展程度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评估标准,不能以一地经验以偏概全。同时完善评估体系的系统性,使得评估指标一致不能错综叠盖造成测评盲目。在此基础上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科学利用该评估体系。

作者:邱宇曼 张龙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白林,高博、肖玖阳.3年未借一本书,如何让财政的钱花得不心疼?——农家书屋“空壳化”调查.新华网,201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