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加强区域内高效合作,推动区域内艺术类人才培养
1)搭建艺术类人才培育平台国内任何区域均可搭建艺术类人才培育平台,以发挥协调、监督和强化区域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职能。在搭建艺术类人才培养平台时,需制定中、短、长发展计划,确定每一个艺术类人才培养院校的发展目标及运营计划,帮助各院校高效处理办学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寻找最佳处理方案:有计划地评估培育院校的发展目标实现情况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从课堂教学质量及实际训练质量下功夫;帮助各院校提升教师团队自身素养,可高效利用闲余时间集中开展老师技能培训工作.激发老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及潜在才能,进而提升老师自身素质,需格外关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质量。2)重点发展校企合作由于国内艺术类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时间较短,大多数高等院校存在教学设备等软硬件条件滞后,满足不了办学需求的情况。假如能够与专业对口的公司开展合作,不仅仅可解决培养学校缺少教学设施的实际问题.同样能为企业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型人才。这种发展模式虽在国内教育领域内提出多年,但就当前办学现状而言,专业对口的公司参与积极性不足,因此,办学院校要重点关注该发展合作模式的办学规模大小和课堂办学质量提升上,可考虑把校企合作的企业对象拓宽至国内所有的企业:学校自身的教育,不管是在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编制或者是学科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确定上,均需考虑公司的实际发展现状.以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3)校校之间注重强强联合。不同艺术类人才培养学校间,需格外强化区域内不同院系的分工合作,高效利用资源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比如,部分专业虽然行业性很强,有社会需求,但市场需求量较小,就需要借助于区域内学校间统一协调、统一规划,推行交换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模式开展;而部分学校某些专业相对比较差些,可考虑跟该专业较为强大的学校合并。另外,各院校在发展中均要较强学校专业的科学合理分布,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体现自身办学特色,以实现学校教学质量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确保学校办学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
2、加强区域间开放合作.促进全国培养学院的协同发展
艺术类人才培养区域间院校要做到协同发扎,第一步应搭建有针对性的合作平台,比如搭建全国性的职教协调平台,基于该个平台,有效地协调各院校的可用资源,统一统筹规划。另外,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渠道丰富学校办学资源,集中区域间艺术性人才的教育培养优质资源,实现培养院校办学资源区域间分享的目的。1)突破区域界限,强化横向联合。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现状,可进行细分为三类不同的地区:东部发达地区、东部欠发达区域及西部贫困地区(不发达地区),艺术人才培养策略受区域性经济发展现状的限制。因此,不同区域艺术人才培养策略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欠平衡性。假如各培养院校单独发展、独立作战就必然导致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持续拉大和不平衡性的加剧。这就要求不同艺术类人才培养学校需打破当前的区域性限制,遵循因地制宜发展策略、协同发展的根本性原则进行改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既要满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客观需求,同时需强化区域性合作发挥的整体优势、以提升整体效率。不同培养学校可考虑基于区域间合作弥补不同地区的差异,达到劳动力过剩与专业型人才需求的互补,达到办学条件互补等。2)打破国界,联合办学。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融合,不同地区及不同产业均产生了横向联合的发展倾向.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全球性统一的大市场已产生,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育也必然随着这一发展倾向开始踏上联合办学、联合经营之路。国外的教育机构凭借自身较长的办学时间,在办学经验上较为丰富,各个方面均比较成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基于国内外合作,可以吸取他人优势,掩盖自身发展劣势,进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自身的水平和竞争力,这对国内艺术类人才培养运作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高效应用各种渠道和方式打破国界.与国外办学院校联合办学.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我们在探讨艺术类人才培养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的进程中,明显感觉到远大的发展前景。因此,教育从事者应遵循艺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区域合作,拓宽合作范围,提升自身水平。
作者:任伟
【关键词】 艺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10月,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高校和家庭对艺术专业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关注。本案实际上反映了当前艺术专业类大学存在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此类案件的发生给社会、艺术高等院校和家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另外,虽然本案只是艺术高等院校教育失败的个案,但是它从一定程度上给艺术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教育者们深入地思考。这里,我们主要谈谈有关艺术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一、艺术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艺术高职学生普遍比较关注专业课程学习,对人文素质课程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数学生对人文知识不感兴趣,只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艺术专业学生本来在入学前文化课基础就相对比较差,成绩比较低。进入大学学习后,一些学生对文化课更加不重视。从对待文化课程的态度来看,一些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学了没有用处,因而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反正有补考。于是,他们就产生了诸如旷课,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的现象。
第二,大多数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律信仰。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自觉地遵守法律规定。例如,他们鄙视他人、出口伤人;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对他人的权益漠不关心;在上网时随意攻击别人;在遇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保护,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态度;还有的故意伤害他人生命,无视法律的存在。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药家鑫的行为说明他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严重的法律后果时,扭曲了法律意识,缺乏对法律的尊重,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动刀杀人。[1]
第三,一些学生心理和人格存在问题。一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或者对他们期望过高、进行严格的管教,而学校没有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不健全。还有一些学生在学校期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基本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没有,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了危险的结果。
第四,一些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和修养。在学校期间,学生只对专业课学习感兴趣,认为一些人文素质的课程学习无关紧要。有些学生出口脏话连篇,更有甚者动手打人、破坏校园公共财物等,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教育,基本的道德修养也有所欠缺。
二、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外部环境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使事物发展变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分析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第一,多数学生文化课分数比较低。从以往的录取情况看,有些新生的文化课分数还不到200分。同时,高职院校的生源又比较靠后,本科录取完了才开始。这样,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自身的素质又比较差,导致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较为薄弱。
第二,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压力不断加大,使一些大学生的观念倾向于功利化。现在社会上艺术从业人员的收入较高,社会关注的程度也高,这些都使得一些大学生认为艺术专业很容易取得成功。有些大学生并不是真正的热爱艺术,比如素描专业的学生学画画,一开始还有耐心,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兴趣,到后来还是在老师的监督下才完成的作业。有些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创作也都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是一味的模仿。对待本身专业的态度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文素质方面的文化知识。
第三,艺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有些艺术高职院校刚升格不久,办学时间不长,有些院校的工作重点不是在培养大学精神和人文环境,而是重在提高办学规模、提升硬件等方面。比如在一些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主要是想与市场接轨。在培养目标方面,过分关注就业率,专业课程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有些学生由于受到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的影响,以及网络的广泛宣传,看到有些人一夜成名,于是就产生了浮躁和虚荣的心理。[2]
三、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在国外,一些国家的高等学校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高校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优先于专业教育的,应当把人文素质教育置于优先的地位甚至核心地位,而不是处于从属或者辅助的地位。他们对人文素质教育地位的重视除了内容外,还体现在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授课计划中。有的甚至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用法律的形式来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3]有些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体现在政策和法律中的。例如,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内容来实施的。在日本,《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上升为国家意志。此外,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清晰的方向,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3]还有,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注重的教育内容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他们强调的是学生的热爱祖国、诚实信用、修养等方面的国民精神,因而在教育方面,形成全面的内容,主要是履行国家义务,培养公民责任意识,包括热爱国家、法治观念、价值观念等。在英国,他们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强调对社会的奉献,包括品德、礼仪等内容,注重优良道德素质,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信念。[4]
四、应对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方法
通过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和经验,笔者认为,国内一些艺术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首先,要改变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学院和教师在面对人文教育缺失存在的一些问题时,不能从表面出发,忽略了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倾向。对此,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可以借鉴。从国外高校教育的方式看,人文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道德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和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人际交往,注重团队合作。
其次,提高专业教师的自身素养。当前,艺术类职业学院在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挑战,主要是专业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相对欠缺。有些教师专业教学非常敬业,认真备课,但是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具备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观念和精神。部分专业课教师教导学生要追求完美,这观念本身就存在问题。试想一下,世界上怎么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综上,艺术类职业学院要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不能仅仅是引进专业人才,更要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不能仅仅依靠培训进修的方式,还得在思想方面宣传和指引专业教师加强人文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再次,教师要改进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抓紧人文素质方面的社会实践,针对有关大学生技能应用的学科,比如《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等,把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此外,课程的设置只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主导作用。
最后,学院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人文环境的影响对培养人文素质有一定的指引作用。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紧密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作为艺术类职业学院,在校园人文环境方面,要创造性地营建良好的、宽松的、和谐的校园氛围,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建设人文环境的实践中,这也是提高了他们的气质、锻炼了他们的能力等的好机会。例如,学院可以开展一些文艺沙龙、读书征文活动、素质教育讲座等活动,同时音乐、舞蹈、美术、社文等专业的师生也可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让师生在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
五、结语
总之,艺术类职业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是随着社会不断深化发展的。想要在大学阶段全面解决学生缺失的人文素质,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此,艺术类职业学院要从思想高度出发,培养综合素质良好、思维方式创新、具备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多方面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凤琴.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反思[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胡伟立.高职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学理论,2012(15).
【关键词】地域文化;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
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曾说:“人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因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①地域文化中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立足地域文化,将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知识进行融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其创新精神,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进行文化创意转化,是当前设计教育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向。
一、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实践环节被忽略
高校教学活动对教学实践环节缺乏应有的重视,原有的教学实践平台并未得到良好改进。由于教师对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和地域文化的认识不足,使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地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关系密切,但由于实践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实践方向与专业方向存有偏差等问题,导致实践性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难以做到与专业教育无缝对接。这种欠缺不仅直接导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差、适应力薄弱,更影响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认识不充分
有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过于重视大赛和与企业对接的项目,盲目求新求变,对地域文化的探索浅尝辄止。一些高校艺术类教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系统,对地方历史文化缺少认知,难以潜心专注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这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停留在教授理论知识与制作工艺层面,学生在设计实践环节往往是纸上谈兵,难以在实践课程中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三)专业课程体系不系统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缺少联系,加上很多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缺乏文化知识的支撑。面对相互独立的专业课程,学生难以构建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这使学生难以独立创作出有思想、有深度的艺术设计作品。
二、地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发展、丰富于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盛极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②国外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传承地域文化的作品不计其数,地域文化的传承是推动西方艺术乃至西方美学前行的巨大动力。不管是以圣经故事为背景,还是以某地风土人情为基调的这些作品比较常见。“现在流传的美的高雅趣味,最初是在希腊的天空下形成的……美甚至成为一种功勋。”③没有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就不可能有现在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将地域文化植入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环节,早已成为国外常见的教学模式,这可以让学生对各地地域文化有较深的印象,并体会到其深刻性、审美性、趣味性。以动漫为例,美国作为动漫产业起步较早的国家,最大特点就是以动漫电影促进动漫产业发展,其中地域文化、民间故事传说等都是支撑作品品质的重要元素。如电影《阿凡达》中的哈利路亚山就是以我国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南天一柱”为原型。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晚于美国,目前却是全球最大的动漫生产和输出国家。知名导演宫崎骏的作品中有大量场景是典型的日本风光。从这些发达国家的动漫产业发展之路可以看出,动漫衍生品这种艺术设计实践与地域文化关系紧密,在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环节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同时带动本土文化产业链的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我国对“非遗”非常重视,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媒体娱乐方式的裂变扩张是当下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将新媒体等艺术设计实践形式转化为创新驱动的可利用途径,不仅可以使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实践落到实处,也是带动地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安徽省为例,其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色为该省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环节提供了丰富素材,如有巢氏、包青天、六尺巷等,都是饱含民族特色的素材,为艺术设计创作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有益元素。《易•系辞上》有言:“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这里虽然将生产物品、创立器具都归功于圣人,也说明了造物的圣人地位。④倘若将有巢氏文化等圣人造物的地域历史通过艺术设计实践传达出来,必然能够引起大众的强烈共鸣。因此,地域文化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环节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目前,安徽省已针对诸多地域文化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展开地域文化的文史研究和学术讨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地域文化在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建构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意识到对地域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与运用的重要性,但大多相关研究依旧停留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层面上。改变专家学者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停滞于历史考证的范畴,打破社会群体对地域文化认知中的碎片化、冷僻化、概念化、片面化等局面,需要将地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的真正内涵,摒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设计学习停留于理论与技术层面的现状。
(一)任务创新
1.内容上:突破以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停留在理论与技术的层面,将受力点落实于还原地域文化的历史意义研究,力求关注与当代社会需求的结合,对落实到区域形象建设的具体实施进行实质性探索。2.体系上:突破以往地域文化停滞于史论证实的研究和以时间为体系架构的方法,力求以结合实际的比较法,跨学科、跨专业运用于实践课程教学,比较并借鉴同类精神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传承途径。3.视角上:突破以往地域文化研究的单一性视角,力求从不同学科、不同人文精神、不同传承方式的多维度视角,挖掘更加具体并接地气的精神。4.方法上:突破以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一味追求校企合作,却难以求精的浮躁局面,深入挖掘地域文化,通过纵向方式,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薄弱问题。力求通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发挥艺术设计专业各种实践课程教学的独特性,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在实践课程中解读民族文化,重建活态地域文化,探索一条运用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区域名片的发展道路。
(二)建构对策
第一,以地域文化为发力点,建立起艺术类创新型人才需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人才培养的全新支撑体系。进行设计学各学科教学法及基础教育研究优质教学资源的获取、整合、共享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深入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多种方式,改进设计学各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结合地方文化,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探索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构建立体化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学科体系框架。提高设计学各专业的教学质量,推动高校设计学类各专业持续发展。第二,以地域文化为发力点,通过各类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教研项目及设计教育理论与教改实践课题研究。梳理若干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地域特色文化植入,发现课程理念、学科交叉、学生个性选择等问题。从教师研究的横向与纵向科研项目入手,梳理设计学各学科课程的结构与内容,优化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设计学各专业课程体系及管理机制。完善设计学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设计学的“设计艺术”文化,建立设计学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改进设计学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建立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以地域文化为发力点,促使当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寻求艺术设计各种门类的跨界,以及实践区域经济开发多元化的方法。地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将深厚的文化资源的积淀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促使文化艺术实践带动经济腾飞。同时,地域文化资源还可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环节的特色宝藏,在“文创”产品盛行的今天,更好实现校企对接,帮助学生打造被社会所认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与品牌。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落实的基础,亟待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是艺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紧扣地域文化传统特色在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环节的运用,推广于高校的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必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声.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M].杭州:中信出版集团,2016.
[2]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M].沈语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罗伯特•考尔克,电影、形式与文化[M].董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素描教学;当代性;创造性思维;创新
1、当前美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素描过分注重绘画技法,表现题材过于单一等。在对当前美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现状和对效果及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现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在课程内容上不能将学科知识与个人的知识结合;在课程结构上坚持学科本位,不易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无法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2、能否适应现代素描教学的要求
通过对国内外素描教学模式比较分析来看,与传统模式强调理性的学科概念、原理相比,国外模式则强调绘画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强调绘画过程与感性认识过程的统一。比起传统模式课程内容的严谨有序,国外模式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国外模式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也比传统模式更具可操作性。国外模式虽然在体系上不如传统模式严密,但它将心理学与绘画相结合,因此更为人性化。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推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素描教学作为各大美术院校的一个重要基础课程,其创新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文化形态多元化的影响,当代艺术的冲击和设计意识的介入,中国文化和艺术状态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更替,例如,印象主义把物体加以分析,立体主义使物体肢解,抽象则置物质体形态于不顾。如在绘画上,康定斯基的作品在其形式上除了“点、线、面”三要素,无不以抨击传统绘画的模式,在观念上其更着重强调“精神”。各种设计意识如组合意识、抽象意识、符号意识、转换意识等的介入要求我们对素描教学进行创新。如在一些新的媒体造型艺术中素描仅是一些辅助手段而已,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素描“造型”功底。设计艺术与纯绘画艺术对素描的要求也不同,设计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学技术手段,侧重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社会性视觉需求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
3、教学模式创新面临的当代性
对于这种种状况,国内高校相关的美术教育专家在关于当代艺术教学探讨中也引发了的当代素描教学思考,如对美术学院功能的重新理解,表达了这样一种关于美术学院的教学改革设想:各个自由创作系的学生,同样可以在跨学科的范围内,用艺术的信念来学习其它的专业和从事其它职业,对素描学科课程概念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辩证关系的的再认识,促使我们意识到理应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借用其他新型模式,材质来改变这一现状。素描历来被认为是绘画乃至整个造型艺术领域中的基础性课题,它包含的含义在以往一方面被无限扩大,另一方面又被狭隘地理解和执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参考同行相关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素描教学模式创新尝试,且称之为实验性教学,包括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目前各种素描教学创新模式尝试已在我国各大高校活跃开展,包括造型(美术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探讨和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在不改变艺术本质的前提下, 对视觉语言进行重新探索, 试图建构新的审美判断和价值标准。传统素描语言在当下多元化的艺术语境中赋予时代的精神和现实意义, 素描教学与诸学科的交融,其本体的涵义在学术上的理解已经超过以前的范围, 这一变化给艺术专业教学和学术创作带来的突出影响是在传统教学中的规则和定理越来越相对化, 在艺术研究创作中表现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 在印象派以前再现艺术的功能性和技法上的模仿的目的性有所转移。。素描历来被认为是绘画乃至整个造型艺术领域中的基础性课题,它包含了除色彩外的任何因素;但另一方面对基础的理解却又通常把素描当成了进行其他的艺术形式的“手段”,甚至是“早期阶段”,这种把素描当成其他艺术形式的基础的说法恰恰是否定了素描的价值,这一学科地位是否有待于重新认识?以及由此生发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问题。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以及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等国外课程的影响和引进,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出现“结构素描”“设计素描”等新型教学方案,使得传统单一的“全因素素描”逐渐走向多样性,如结构素描、意象素描、新概念素描、表现素描、创意素描、超级写实主义、联想素描、构成素描等,名称繁多只因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变化。这无疑对我们的高校素描教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4、素描教学创新方法论
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观的不断变化, 我们应当在素描教学中进一步要求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并使其成为素描教学改革的焦点。面对外延宽广内涵丰厚的素描艺术,我们没有理由把素描教学局限于某种形式的规定之中来运作,扼制学生具有个性的创造能力以及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表现, 而使教学纳入“ 技术”范畴。在现在教学中有种现象尤为值得注意, 这就是随着艺术设计学从绘画中分离出来,专业教学内容丰富了, 基础素描教学也有了“ 对口” 的变化, 即所谓“ 绘画素描” 和“ 设计素描” 之分, 绘画素描分为西画素描明暗块面表现方法和国画式素描线或线面结合的表现方法,而设计素描则是以线为主并要求画出对象隐形结构的一种表现方法。作为不同素描教学的规范,这种以技术为中心的新的范式化的素描教学与传统素描教学的理念并无多大区别,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致力于素描教学和实践创作,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素描教学发展趋势,从文化 历史背景。技术,概念等层面展开分析。意在思考高校素描教学创新的方向和价值,并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冯健亲著《素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2月
[2]范迪安著《国际当代素描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
[关键词]:艺术设计 实践理论 教学模式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是普通高校设计艺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合格的艺术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在一般的学科和专业里,多注重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但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则重视不够。对高校设计艺术院校来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设计人才,应是亟待解决和重新思考的问题。
一、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对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启迪
在设计教育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注重市场需求和社会实践的教育观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是现代艺术教育之路上的里程碑,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包豪斯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体系。这个体系对设计教育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一是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陈规;二是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是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四是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五是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既能认清20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
包豪斯的宣言中讲到:“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其矗立在云霄高处,成为一种标志。”
包豪斯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诸多方面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一是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后的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想;二是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三是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四是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建立了良好的规范;五是发展了现代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示出正确方向;六是包豪斯坚决反对把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只承认设计必须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我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从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以前,仅中央工艺美院和无锡轻工业学院设置工业设计专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设计人员需求旺盛,促使设计教育开始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设计专业已经遍布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已建立包括建筑、平面、服装、工业、动画、影视等多个设计学科;在专业培养方面也建立了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不同层次。但是由于现代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较短、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效率较低、教学质量不高、科学研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这些中小企业认为自己成了大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但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又使这种现象长期存在,而且持续升温,折射出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由原来的国家投入逐渐转向收费教育,高校大量扩招,新学校、新专业也大量产生。在教学条件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下,解决问题的施力点就只能集中在教学第一线,教师分析和思考的素质将直接决定教学效果,通过技能操作归纳,体现方法、体现思维方式。对于本来就倾向于感性思维的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仅灌输“精辟”的方法论往往很难有实际效果,教条的灌输应留给图书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利于创新与实践的学习氛围,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高校艺术教育要注重实践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不区分性别的前提下,身体、心智以及情感方面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他人价值取向不相违背的一种心理状态。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方面的专家就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及文献研究论证为心理健康的相关指数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标准。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任务较重,尤其是实践方面的技能,另外,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更高学历毕业生的激烈竞争,就业形势并不明朗。在种种压力下,高职院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排解渠道
(一)高职院校学习阶段学生的常见障碍。评价一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从学习兴趣、生活习惯、沟通交流中得以探知。拥有良好心理状态的学生通常对知识的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在没有特殊安排的情况下能够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自主学习。善于沟通交流,并能够较好的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当。而心理状态较差甚至有问题的学生通常学习生活状态消极,对于任何学习方面的事情缺乏兴趣,自信心不足,对周围的同学及老师的关心十分淡漠。而这类学生在各大高职院校每届学生中都会占到一定比例。
(二)常见的心理压力排解渠道。出现心理问题的高职学生最常见的排解压力的渠道就是与亲近的人倾诉,从而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但在很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单纯的倾诉已经难以彻底排解压力,因此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艺术作品的欣赏来舒缓压力,例如:在失恋的过程中聆听音乐,在学习压力较大的阶段观看节奏轻快的影视作品抑或播放欢快的舞曲进行舞蹈健身等。通过对数据的整理,63%的学生通过反复聆听音乐,获得了心理上的平静,50%的高职学生认为影视作品是转移注意力的良好方式,大量的高职院校学生反映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舒缓一些难以排解的压力。并且国外的心理治疗手段中就有音乐干预疗法,已经形成了专业的治疗体系。
二、艺术教育在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既然大量艺术作品的欣赏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舒缓作用,那么将艺术作品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够使处在心理问题边缘的学生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下面展开分析: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情绪的调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与人类精神层面的情感产生共鸣,良好的艺术追求也能够帮助人类排解心理压力。可以帮助人们转化心中的“负能量”,将正面的情感进行升华与调节。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开展相应的艺术教育,旨在将艺术的情感表达形式化、物态化。通过开展选修课的形式,邀请学生进行体验,设计优秀的课程安排,使首批上课的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心理指导,从而形成口碑效应,这样第二年开设类似选修课将会获得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通过接受科学的艺术教育获得更多对于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理性的思考与判断,从而能够积极的调节自身的心理问题。而对于部分通过自我调节难以舒缓压力的学生应该予以更高的重视,任课老师应该对其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防止心理压力的进一步增加。
(二)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健康的人格是任何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并被其他社会成员认可。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的学生在任何阶段都能够展现出较为高雅的气质,这样也会在学习工作中不自觉的散发更多的魅力,例如:较高的文学素养,掌握更多的艺术形式,在文化娱乐生活中能够得到同学、同事的认可,这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也大有裨益。获得良好艺术教育的学生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也能够体现出更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样的人自然更容易受到欢迎,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情商”。最后国外心理学家的有关研究曾经指出长期受艺术作品熏陶的人,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更为完善,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思维更加敏捷,记忆力也通常能够优于普通人。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专门的艺术教育十分有必要,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又能够提高学僧的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艺术教育在心理健康干预方面治疗心理疾病。在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艺术教育质量已经广泛应用与临床实践,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艺术教育都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例如:精神分裂、抑郁症、厌食症等。甚至在国外已经有部分专家开始研究以艺术教育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通过引导病患扮演艺术作品中的角色来缓解其心理疾病,调动人类心理防御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早日患者早日恢复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虽然高职院校阶段的学生通常很少有重度心理疾病患者,但对于极个别学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仍有较大可能形成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在校内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依然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部分学生难以舒缓与排解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艺术教育的形式贴近学生生活,又简单可行、易操作。既能够自己调节,也可以由学校方面组织开展,是现代教育中未来心理辅导方面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外高校 数字游戏 专业建设 现状 启示
游戏行业产生于上世纪中期,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游戏的可玩性和一系列附加特性也开始吸引大量的人员进入游戏研发和制作中,而社会的巨大需求也催生了产业对专业制作人才的需求。早期游戏制作人才主要是由其他电子行业转行进入的,并没有专业的培养体系,其游戏作品制作瑕疵较为明显,如美工、剧情、画面亲和力等。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游戏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巨大输出,世界各国开始认真对待,使游戏专业制作逐渐形成一定的社会体系,尤其在教育体系中得到了较大发展。国外游戏教育主要存在于职业教育和高校教育之中,它属于高校动画制作的一个分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高校开始与较为知名的社会游戏制作公司合作创建游戏人才培养基地,使得高校游戏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而随着高校游戏人才培养的成功以及社会的巨大需求,世界各大高校也相继开展游戏教育,并逐步细分游戏教育的各大专业,使得游戏制作逐渐标准化、体系化和专业化。我国游戏教育起步较晚,国内高校几乎是在21世纪初期才开设相关游戏专业,对于游戏制作人才的培养体系也不够完善,许多游戏制作人员往往专业能力较强,但综合能力却较差,需进入社会行业以后才能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了我国游戏制作技术落后于国外先进游戏企业,使得国外的游戏在国内市场大行其道。进入新世纪,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游戏移动平台开始出现,玩家对游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游戏制作开始进入数字化阶段,生物信号技术、全息模拟技术以及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数字化游戏成为了未来游戏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游戏行业要想在世界游戏产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依赖于高校数字化游戏制作和策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数字游戏专业建设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具有行业的必然性。
一、国内外高校数字游戏专业建设现状
数字化游戏的制作需要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注重游戏的画面、音乐、剧情等的合理搭配,同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包装和测试、运营等程序,由此,在高校开设数字游戏专业时也需按照此产业链来进行设置。目前,国内外高校对于数字化游戏专业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国外高校的专业建设
1.利用平台优势打造专业特色
欧美高校对于数字化游戏专业建设起步较早,高校也充分利用本国本地区或者校内的优势学科来构建一个灵活的平台,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数字游戏专业的特色。以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为例,学校以艺术专业为特长,主要打造游戏艺术设计领域特色,该校在美术和动画平面设计等学科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因而充分利用学校对艺术美学的研究和教育优势,在游戏教学中融入平面设计和视觉传达、美术、音画渲染等,强调游戏的艺术性和视觉性。在美国游戏教育界,旧金山艺术大学游戏设计学院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原型设计、角色和场景设计、特效动画、视觉传达、游戏策划等。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游戏设计专业则相对来说技术性较强,对编程方面研究较深,它也是美国第一所开设游戏设计专业的常青藤高校,它依托本校计算机学院和智能信息系统研究的优势创建了游戏设计创意实验室,在数字游戏设计专业中开设了人工智能基础、网络编程、人机交互、传媒心理学等专业,同时与本校其他优质专业如音乐学院、传播学院等进行合作开发游戏项目,以实践来检验学生的理论学习,并且由学校负责将学生的游戏设计作品向业界展示,以促进学生的游戏开发动力。另外,还有许多高校与知名游戏制作企业合作培养优质的游戏专业人才,如日本大多数学校几乎都与游戏公司达成人才培养协议,包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都与任天堂、CAPCOM、SEGA等知名游戏制作企业合作。由于社会行业或者高校内部的平台优势,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数字化游戏基本上都依托这个平台来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游戏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向。
2.重视能力的教学模式与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
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在数字化游戏专业建设方面具有多梯次、重能力的特点。其高校数字化游戏专业建设时间并不长,但是已经逐步形成了职业培训、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学位层次梯级,并且在横向方面也培养了艺术创意、技术、管理、执行、宣传等方面的人才。在欧美较为知名的高校中,开设了数字化游戏专业的高校几乎都加强了对专业本、硕、博学位的建设,并将学生投入到游戏行业的生产链中,根据学生所擅长的专业内容进行专业培养,形成产学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3.重视对专业学生的文学知识素养与学术价值观的培养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游戏界,游戏审美是每一个制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和游戏心理学等必须有一定的了解。游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实力的具体表现,游戏的出口相当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欧美国家对游戏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培养是基于游戏综合制作能力、游戏向深层次方向发展以及国家整体文化输出的考虑。现代数字化游戏制作不仅对制作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还对游戏中的哲学、美学、文学、历史意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高校在建设数字游戏专业时通常都会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文学理论、戏剧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历史学、哲学、美术欣赏等专业课程,使学生具备民族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的鉴别价值观,从而制作出更好的、更具内涵的游戏。
(二)国内高校的数字游戏专业建设
在我国高校中,数字游戏专业的创立时间更短暂,并且数量十分有限,仅中国传媒大学等几所大学开设数字游戏设计以及理论专业,其他一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数字游戏专业,但是其模仿的意味十分浓厚,国内高校缺少具有突出特征或者较强能力的专业学科,不能对数字游戏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太大的作用,这就使得我国高校所开设的数字游戏专业建设困难重重。
二、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
鉴于当前国内外高校数字游戏专业建设的巨大差异,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的经验来丰富和壮大国内高校数字游戏专业,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要尽量聘请具有实际操作经验以及教学经验的教师。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数字游戏专业教师大多是具备丰富的游戏理论研究背景的专业教师,以及在游戏制作行业中承担过一线操作的工作者,或者是企业在职人员,高校以外聘等方式聘请其在高校授课。而国内相关专业的教师往往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不过对于实践制作和市场需求了解不多,因而,我们应该尽量聘请企业中具有深厚理论制作知识及教授能力的人员,让从业者把经验带入课堂,使游戏教育贴近市场需求。
(二)加快学科学位建设。我国高校数字游戏专业现阶段多为本科教育,并未开设硕士和博士的深层次教育,从国外高校来看,其硕博阶段的人才对于游戏理论和实战的研究更强于本科。同时,要对国内相关专业加开文化、艺术、心理、哲学等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国内高校也要加快更深层次学位的建设,以满足不断加深的游戏理论知识教育。
(三)加强与社会行业的接触,提高实践的比例。我国高校数字游戏专业主要是在校内进行一些专题制作,但并未参与社会游戏的流水线制作,对于行业要求不清,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而国外高校则早已开始进行校企合作或者订单培养的模式,其学生实践能力远远强于国内学生。因此,国内高校要引入社会参与机制,让学生提前接触行业、了解行业,如此才能尽快适应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生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3).
[2]刘瑞涵,吴春霞,桂琳.浅谈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与专业建设[C].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2007.
关键词:产学研;动漫教育;人才需求
近年来国内对动画产业的扶持力度是逐年加大,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动漫专业。近10年来中国动画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发展,动漫产业人才基地也纷纷入驻高校,许多高校的动漫专业也采用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实作教育模式,与企业相结合做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动漫作品,培养了大量的动漫专业人才。高校本身在动漫产业发展上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政策、人才等诸多优势以外,在发展途径上,高校动画专业比动画公司进行动漫作品创作的途径更为多样。
一、国内外动漫产学研研究趋势
产学研,即产学研合作教育。它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
国外很早就对这个教研模式进行研究。
1、美国,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积极鼓励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研究课题由双方或其中一方提出,共同承担,成果被企业直接用于产品开发。这些研究的选题直接针对某行业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美国的大学广泛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高校与企业结成紧密的联合体,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美国4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范例。
2、日本大学对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非常重视,开展也较早。早在1933年,日本就成立了全国性的按重要课题划分的“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1956年,日本产业合理化审议会向通产省提交了《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60年底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强调“要特别重视产学合作”,“加强教育、研究、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视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本国策。大学的教育、学术研究必须和产业界的生产密切结合。为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事业,日本不断采取新举措,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1996年7月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把产学研合作当作一项基本国策,要求高校与企业认真加以实施。1997年1月,提出了《教育改革计划》,其中包含了日本政府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而国内开展这项研究活动的时间就相对稍晚。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国务院生产办(国家经贸委前身)、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3家发起推出“产学研联合工程”,并组建临时办公机构,即“产学研工程”办公室,行使其产学研联合的功能。十多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积极运作、实施,通过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共办高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科技与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二、产学研教育结构对动漫人才新需求
很多人把动画归纳为一门幻想艺术,从艺术的表达上来看,确实如此。但是与其他一些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相比,动画艺术又有十分明显的不同。究竟何种人才才是“复合实用型人才”,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动画人才。
动漫在设计艺术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这体现在它的跨学科性上。动漫首先是以绘画功底作为基础,同时又借助电影艺术的语言和技法。在制作过程中,日新月异的各种制作技术方法与软件更新会迫使动画人需要不停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既然动漫专业的综合性要求如此之高,高校动漫专业在创作动漫产品品牌和人才培养的时候就更不能将各研究方向的学生明确分离开进行培养,而应该给予他们一个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共同实践实作的平台。在实践课上让不同研究方向的动漫专业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实践实作,会有利于他们互相学习,集各学科之所长,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修养,为成为复合性动画人才打下基础。所以还需要这几种复合型人才的缺口需要补充,即动漫项目前期策划、制片以及营销人才。
1、动漫项目前期策划
该专业目前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与2011年首次招生,仅一家院校的动漫专业根本无法满足目前动漫市场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针对此问题高校动漫专业可以开设前期策划的研究方向,或者组织学生利用课题或者产业实作实践机会授予前期策划的知识和提供练习机会。
2、动画制片
在国外是开设有动画制片专业,但在国内只有影视制片专业,动画制片目前还没有学校开设。许多公司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人才空缺,便聘请动画专业的学生进行管理知识的培训或者聘请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动画流程相关的培训,而且还是后者居多。但动画制片相比影视制片却有着它的特殊性,大到制片人需要全面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创作,小到选择哪种等级的原画师画某一段分镜的这些任务,所以让本身有动画实践经验的动画人来担当制片会显得更为适合,效率也会更高。所以,目前高校动漫专业可以开设制片方向,以适应动漫市场对制片人才的迫切需求。
3、动漫营销
在国外动漫营销归在了动漫制片专业中,笔者认为这点可以采纳。因为参照上述动漫产品品牌的发展方案,笔者提倡分别从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营销,而不仅局限于某个环节。所以让动漫制片人同时担任营销的任务,本身可以利用制片人的身份进行各环节的控制,同时制片人也会更能理解该动画项目的内涵与优势所在,营销侧重点会更准确,效果也会更好。
三、小结:
我们能够从目前对“产学研”教研模式的现状调查中看到,要想把他更顺利,更广泛的推广开来,更全面,深入的去实行,研究这个课题,还是有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至少整个西部地区,能够把这种教研模式做得稍微成气候,稍微稳定有序的学院也并不多见。而在全国范围内去考察,也能发现问题相当。只是根据地区的不同,经济支柱,精神面貌,文化素质等等的差异而有所差异。相对来说,经济比较繁荣发达,精神文化思想比较开放的地区,譬如沿海地区等,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行会相对较好。反之则不太理想。所以,虽然“产学研”的教研模式提出很多年,但是到今天来看,仍旧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市场在发展,需求的变化,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的,时刻更新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08(8).
[2]马兆峰.动画产业人才需求与动画教育现状的反思[J].新闻界,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