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学修养的概念

美学修养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美学修养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学修养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学精神;学科建设;教师队伍;校园文化

大学是社会进步的灯塔,从产生以来就引领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当今世界的发展与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而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前所未有的与社会发生着紧密联系,前所未有的受到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关注,前所未有的寄托着千百万家庭的美好希冀。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推动大学实现卓越,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美学与人类幸福关系密切,人必须在审美中才能得到净化、从而成为理性的人、走向文明。美学精神是指蕴涵于人类对美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中的人文精神,美学精神并不仅仅限于美学的理论研究领域,而应具有更广泛的人文价值。人类活动受着美的理想的导引,教育要培养人就不能不关注美、不能不关注审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__2020年)》明确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这就要求大学在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主线。而在此过程中,美学精神则不可或缺。现代高等教育在传道、授业之外,还必须要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自我价值和具有美学追求的人生理想。因为人的审美解放可以激发其创造性精神和生命活力,所以,将人文精神和美学精神整合,就是大学在追求卓越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

一、美学精神与学科建设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是科学研究的源泉,是服务社会的根本依托,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支柱。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发端于十九世纪末叶。从产生的根本条件上讲,与其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还不如说是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催生的结果。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学相比,中国大学从骨子里就注定要深受国外因素的影响,而且先天不足。由于多种原因,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滞后于世界高等教育。近年来,随着科教强国战略的实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实现了飞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面对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大学整体办学质量提升,成为大学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而在大学内部学科建设方面,往往存在从自身利益出发,急功近利的确定学科建设的目标,出台一些偏激的举措,导致的结果是学科特色日益削弱、学科生态环境得到破坏、学科结构被日益扭曲、学科体系在社会需求面前“亦步亦趋”,但总是更不上节拍、踩不到点上。

生态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其主要的理论来源和哲学基础,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美学理论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有一些观念有着明显的生态性,它们分别是自然哲学观,其主要特点是自然为中心:道德哲学观,其主要特点是以人为中心;政治哲学观,其主要特点是人与自然均衡;宗教哲学观,其主要特点是人向自然回归。从这四个不同的哲学观,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就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凝练学科方向。从自然哲学观出发,我们认为,一般而言的学科生长,其开端总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为此,就要采取合理确定建设目标、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形成特色鲜明地学科特色等三种途径。二是遵循学生建设规律。从道德哲学观出发,我们认为,一般需要重视处理好交叉与渗透、开放与优化、均衡与适应等之间的关系。三是重视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从政治哲学观出发,我们认为,一般需要高度重视学科平台的建设。通过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吸纳资源、凝聚力量、形成高地。四是协调“顶天”与“立地”。从宗教哲学观出发,我们不仅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将学科建设的终极追求与满足社会需要有机结合,更要从学科演进和发展的角度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学科水平始终保持在潮头和前沿。并且这二者要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境界。

二、美学精神与教师队伍

“以人为本”在大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还必须要有较高的美学修养。

首先,大学教师加强美学修养是由面对大学生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大学生由于思想深度、人生阅历、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往往很难对真善美形成正确科学的判断。所以,大学教师就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才能在与大学生的接触中带给他们美得启示。其次,大学教师加强美学修养,可以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中,学生不仅仅在接受教学内容中蕴藏的美,更重要的还在于体会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美。一方面,教学内容的美,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和深度理解教学内容。无论是自然科学中的定理、原理、公式、模型,还是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关系,其中都无不体现美的规律。另一方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等,也都离不开美学修养。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如果具备了较高的美学修养,并自然地从美学角度进行讲授,必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再次,大学教师提高美学修养,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美是促使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例如,许多天体物理学家的研究,正是源于感受到天体运动之美。追求美的审美意识,往往成为构建科学理论的原则或依据。所以,大学教师加强美学修养,必将有利于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三、美学精神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等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大学品牌的集中体现,更是大学追求卓越的软实力。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认识。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内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所有文化因素。狭义上的校园文化,一类是校园硬环境,包括、校园建筑、图书仪器乃至花草树木。一类是校园软环境,包括以校训为集中体现的校风学风,以各种行为准则和运行机制为集中体现的制度文化,以校园文化活动为集中体现的精神文化。所以,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就有了不可替代性。

一是熏陶。其实质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无处不在的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发挥其熏陶内化效应。二是导向。校园文化必然对生活自其中的师生从言谈举止、举手投足,甚至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等多方面产生导向功能。三是愉悦。也就是寓教于乐,使师生在生动活泼的审美体验中产生心理认同和共鸣,达到愉悦身心、陶冶升华的目的。四是激发。通过校园文化,使师生在探索中发现美、在实践中感受美、在进取中体会美,从而投入忘我的、自由的求索之中,从而创新科技、探索新知、传承文明。由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需要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校园师生关系,来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首先是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对学生要有真正的关心和关注。学生不能被动的接受教育,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师生要实现良性互动。最后,师生之间还要相互理解和信任。许多学校通过学生自主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师生共同参与学科竞赛、师生联谊性质的文体活动等,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一是校园文化的美化应坚持实用与审美、时代性与民族性、办学特色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各个大学要根据不同的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对校园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并持之以恒,不能朝令夕改。二是校园建设要加强管理,杜绝重建设、轻维护,重美化、轻净化,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的审美享受。三是校园环境建设要软硬并重。四是发挥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校园绿化美化中倡导师生一起动手。比如号召毕业生种植“纪念树”等。

美学修养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筑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建筑学专业被称为工科中的艺术专业,艺术的变化与发展我们不能用“流行”来描写,但也不能说十几年不变,尤其是今天电脑业的极速发展已改变了建筑业的许多内容,不变的大纲,不变的教学方式,必然给教与学带来许多障碍,教学质量很难提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此对建筑学专业低年级教学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不妥之处还望再共同探讨。

一、一年级的专业课教学,是学生接触专业课的第一步,这一步引导得好与坏,关系到学生后期的发展。随着绘图方式的巨大改变和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初步课的教学内容及作业安排,应作较大的调整。

1.教学主导思想

多年来,我们在初步教学中的主导思想是绘图基本功训练,尤以工具线条图为主,同时训练基本的色彩渲染图。现今施工图以电脑绘制为主,方案构思以徒手草图见长,建筑设计的艺术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已成为后期发展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学的主导思想应变为培养综合艺术修养为主旨,帮助学生尽快树立建筑美学及设计心理学的基础,同时掌握良好的徒手绘画技能,这样才能适应建筑师业务要求的主导方向。

2.教学环节与内容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可粗略分为七个环节,贯彻两大部分内容。一是为学生建立建筑美学及设计的基本概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加强;二是掌握良好的绘图技巧。七个环节可通过以下几部分来实现。

(1)专业知识讲课

专业知识讲课内容应包括中外建筑发展简史,美学发展史等,尤其应为学生以欣赏的方式介绍建筑史上的部分著名作品,以激发学生对此专业的兴趣与自豪感。设计思维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欣赏和分析能力是这一过程的第一步。专业知识讲课的另一大内容,是对人体工程学的讲解,这是学生后期设计工作的基础,是分析一切空间的‘尺’子;同时专业训练起步的示范与讲解,是这一环节最主要的内容,拆解性示范是学生初步学习时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2)美学修养讲课

美学修养是原有大纲中没有明确的部分。现在建筑设计已超越了表象美学的阶段,内部空间组织的优越与否,越来越成为建筑设计的重心,我们必须在建筑教育的初级阶段,就为学生建立起建筑空间艺术的氛围,使学生在其熏陶和探索中成长为优秀的建筑师。这部分教学应占初步教学的1/3课时左右,但不适宜集中讲述。应结合多次的建筑欣赏、绘画欣赏、音乐欣赏、服装欣赏及文学名著、名片欣赏等逐步灌输给学生,而采取讨论或学生自我分析(名作分析)、教师指导的方式更易取得效果。

(3)工具铅笔、钢笔线条图训练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绘图工具的应用方法和制图的技巧。现在设计施工图以电脑绘制为主,所以这部分的课时量应进行调整。但此阶段的训练,是学生建立良好的“尺度感”的必要过程。原大纲此部分的课时安排几乎占据一个学期,现单纯训练应各安排一周为妥,而其余训练应结合构图、图面设计等内容来进行。教师在这一环节讲课时,应注重要点与技巧,并应以示范教学为主。在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每个题目都有这部分的加强训练。良好的实例挂图,亦能为学生尽快掌握这一环节起到很大的作用。

(4)徒手线条及字体训练

这部分的训练在原有大纲中课时很少。在方案初期阶段和构思均需要良好的徒手功夫的今天,应大力加强这部分的教学课时。讲解这一课应安排在入学第二周,但训练过程贯穿整个学年。要求学生每周课外完成铅笔、钢笔徒手图及字体各一张,每周完成的作品可不计入成绩,教师亦可不改,但应安排展示空间,让学生自我评价,使同学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每学期课上应安排四张左右徒手作品及至少一张字体作品,计入总成绩。

(5)构图知识讲课

构图知识讲授,这几年被我们许多教师忽视了,而这部分恰恰是培养学生建筑美学思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构图知识应是在一年级基本解决,在二年级进行加强和成熟化训练。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可以结合美术课、美学修养课同时进行,初步课每一个作业都应从构图原理讲起,使学生养成一种构图设计的自然习惯,每一张完成的图纸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艺术品。

(6)色彩训练

色彩训练分两部分进行,一是图面关系部分的训练,二是色彩本身的训练。初步教学的第一学期后期及第二学期整个过程,教师应以讲解分析优秀图纸、工业设计广告、设计作品等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应用图面关系的基本手段来达到表现自我设计意图的目的,为以后的图纸制作和竞赛奠定基础。具有良好的色彩感觉和搭配能力,才能使一个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趋于完整。色彩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作几张色彩变化的作业,应是通过对色彩学的讲解,结合大量的优秀作品分析,使学生能够有自我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能创造性地应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7)制图和设计阶段

制图和设计阶段是分步进行的,首先完成的是制图训练。制图训练目的是为检验前期基础训练的效果,同时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这部分一般采用抄图或模型测绘来完成。要求学生在正确使用绘图工具的基础上,用前期掌握的绘图知识,完成简单的建筑表现图。设计课题是第一学年的最后一个课题,它的目的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题目的设置应为学生接触面广易于理解的建筑,这样益于学生用最基本的方式表现最简单的构思。

美学修养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文化

一、中国艺术歌曲发展面临的困境

困境一:市场经济的浪潮,大众文化、草根文化来势凶猛,精英文化日渐式微,无论是诗歌文学还是音乐的创作原动力严重缺失。困境二:迫切想改变当今中国艺术歌曲“雅”而受众小的局面,将“艺术歌曲”等同于“艺术性的歌曲”,仿佛只要对“艺术性”的标准足够主观,足够大胆,便能够在音乐市场、音乐比赛的推广中突破甚至规避一些限制而“为我所用”,中国艺术歌曲之名俨然成为了一张廉价的商用标签。此种做法在国内来讲,可谓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甚至在国内学界,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的认知与界定,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困境三:过于自信的民族文化心态,强调中国艺术歌曲的个性,忽视其文化属性、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导致一部分人忘却对中国艺术歌曲“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困境四:主张采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艺术歌曲,其概念和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时展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导致以“当代艺术歌曲”回避中国艺术歌曲本质文化属性和艺术特征。困境五:长期形成的政治思维定势,中国艺术歌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失衡,导致中国艺术歌曲缺乏能真正引起听众情感共鸣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二、中国艺术歌曲发展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1.艺术歌曲的文化属性

艺术歌曲因其意趣深邃、格调典雅,集人文性、思想性和音乐性于一身而闻名于世,并且有其特定的受众阶层。文化属性应当是艺术歌曲的根本属性,也是遵循艺术歌曲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想要清楚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还需从艺术歌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入手。第一,艺术歌曲的歌词通常选自著名诗人的诗歌,诗歌的文学意义先天就赋予了艺术歌曲高层次的文化品质。因此,与民歌及其他创作类歌曲相比,艺术歌曲的歌词在美学要求上,需要有更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更独特的诗情画意,更能激发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第二,艺术歌曲的音乐包括声乐旋律与器乐伴奏两部分,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往往会运用音乐的整体性思维对二者同时进行构思。通常情况下,器乐伴奏以钢琴为主或者少量乐器的组合,它与声乐旋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富有歌唱性,常常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而存在;第三,艺术歌曲的演绎往往活跃于音乐会和某些沙龙性的小型室内场合,一方面它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与演唱技巧,包括演唱者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力、声乐技巧的控制力,以及与钢琴伴奏的融合力。(国际声乐比赛中,通常设置艺术歌曲的演唱环节,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另一方面,它要求伴奏者与演唱者同样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与演奏水平,二者能够“心意相通”,共同演绎音乐。因此,艺术歌曲理想的表演境界,是诗人、作曲家、演唱者与伴奏者之间的“心灵合一”。通过上述艺术歌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可以看出,艺术歌曲在文化属性层面属于精英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面对精英群体的小众艺术,它是诗人、作曲家富有强烈个性的、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抒发,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以及社会责任。因此,个体感性美与诗化意境美就构成了艺术歌曲的基本美学特征。艺术歌曲这种美的由来其实就是其历史和文化属性的由来。各国艺术歌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本都沿袭了这一基本美学特征。对于受众而言,他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底蕴、音乐修养和音乐鉴赏水平,才能够真正走近艺术歌曲。

2.“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中国艺术歌曲与艺术歌曲关系之追问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始于“五•四”之后,它是伴随着西方音乐理论、作曲技法以及浪漫派音乐的传入和“西体中用”思潮的兴起而产生。初期代表人物是青主和萧友梅,二人均在德国有过长期的音乐学习经历,而且青主的夫人华丽丝就是一位德国音乐家。因此,二人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深受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包括20年代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创作也是如此。也正是在此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先行者们开始走上了一条“借鉴、运用西方和声并使之中国化,尝试旋律音调与汉语言特点的结合”的道路。从中国艺术歌曲的整个发展进程来看,20至40年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歌唱。因此,从本质上讲,中国艺术歌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是欧洲艺术歌曲的“舶来品”,更是东西方文化融合所产生的体裁形式。中国艺术歌曲与艺术歌曲的关系其实类似于中国歌剧与歌剧的关系。一方面,中国艺术歌曲符合前文艺术歌曲的文化属性特点及三个基本艺术特征,这是二者的共性,必须遵循。正如陆在易先生所讲“艺术创作的规律之一就是限制。如果没有限制,也就没有体裁之分了……”1另一方面,因为我国自身文化特性的缘故,艺术歌曲自传入中国之日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走上了一条与我国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融合的道路,进而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的中国艺术歌曲。这是中国艺术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之处,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个性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于三个方面:就歌词而言,“中国诗歌一字一音的汉语言文字,天然地具有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排列整齐的形式之美,使中国诗歌富有声色双绘、意境深远的美学风范。”2以音乐来看,中国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们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运用民族传统音乐元素,探索创作符合富有民族风格的、中国人审美情趣的音乐作品的最终结果。具体来讲,声乐旋律上注重与我国汉字语言特点的结合,展现五声性民族旋律的线性美;结构上多采用较为传统的二段式、三段式等结构,歌曲段落的划分常以诗歌作为依据;器乐伴奏的和声配置上多采用较为传统的大二度、小三度和声音程以突出民族五声性风格。中国艺术歌曲“中国化”的风格特征也正是由于它的个性之处才予以显现。因此,追求中国艺术歌曲的个性和特色,乃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3.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的界定

学界目前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界定尚未取得较为明确的共识,可谓是众说纷纭。国内各类研究著作、论文、中国艺术歌曲集,各级有关艺术歌曲比赛和研讨会,分别存在将中国古代歌曲中的文人自度曲与琴歌、近现代创作歌曲、群众歌曲、合唱歌曲、电影歌曲、流行歌曲、民歌改编曲等纳入中国艺术歌曲范畴的现象。仿佛只要对“艺术性”的标准足够主观,足够大胆,便能够在音乐市场、音乐比赛的推广中突破甚至规避一些门槛和限制,许多歌曲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地收入艺术歌曲之囊中,中国艺术歌曲之名俨然成为了一张廉价的商用标签。为此,学界也有学者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界定主张采用审慎的态度。例如,对中国艺术歌曲有突出贡献的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先生,在学界普遍将他创作的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归属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情形下,陆先生却表示:《祖国,慈祥的母亲》是否属于艺术歌曲,他自己还不敢确定。上述情况,充分说明了关联问题的复杂性,显然不利于中国艺术歌曲自身的发展与与创新,这也正是笔者继续对此问题作一阐述的必要之所在。窃以为,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界定,需要遵守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对艺术歌曲的文化属性,中国艺术歌曲与艺术歌曲关系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知。否则的话,艺术歌曲最基本的艺术特征、美学规范和创作规律终将被打破。无论是将某些流行歌曲、抒情歌曲等划归到艺术歌曲,还是将“艺术歌曲”等同于“艺术性的歌曲”,其实质都是在泛化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是以牺牲艺术歌曲独有的美学范式为代价来迎合文化娱乐市场的需要。它最终的结果是淡化甚至抹杀中国艺术歌曲的精英文化本质属性,进而导致中国艺术歌曲这种精英文化的异化。根据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的“文化的异化理论”,异化后的精英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朝着通俗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追求感性娱乐,不论在内容、目的等方面均已经具有了大众文化的特征,反过来侵蚀着精英文化,同时吸引着更多的精英知识分子转变为“明星”。异化后的精英文化与它本身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正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进程曲折、缓慢的症结之所在。因此,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的界定及创作发展,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降低标准迎合大众,那样做,不仅不会有助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相反,只会带来伤害。事实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所言:“艺术最根本的责任是去不断地去提升人们欣赏的水平和欣赏的趣味。”在现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艺术不是要去迎合大众口味,仿佛只要迎合了大众口味,什么都可以去做,其实是忘掉了艺术最根本的责任。艺术家要做的恰恰不是去迎合,而是去培养和提高欣赏者的水平。综上,笔者以为,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界定及创作发展等问题,离不开也不应该离开四个条件之语境。第一、文化属性方面,中国艺术歌曲作为艺术歌曲的一个分支,符合前文艺术歌曲的文化属性及三个基本艺术特征;第二,出现的时间上,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始于“五•四”之后;第三,体裁的界定上,中国艺术歌曲由专业作曲家创作并且与民歌和流行歌曲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3第四,情感表达上,中国艺术歌曲系个人情感的抒发。即使是表现集体意志,也是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来完成的。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当下中国艺术歌曲需要发展,但路在何方?怎样发展?这是每一个中国艺术歌曲人所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绝不是仅仅加了“当代”二字就可以掩盖其本质文化属性和艺术特征的。我们需要为中国艺术歌曲这种精英文化做些什么?首先,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应该也必须正视其精英文化的属性,而不应回避它作为小众艺术的存在。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是为人民服务,但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发展却应该是多元的,它既要有大众文艺的繁荣,也应有精英艺术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割裂对立。正如强调:“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从民族文化心态来看,要如先生所讲,处理与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世界的大同。5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中国艺术歌曲无论是对于诗词作者、曲作者还是演唱者和伴奏者,都需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对诗词较高的鉴赏水平。国家层面应该积极培育有利于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土壤。其次,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核心是创作,即诗歌文学的创作和音乐的创作。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原创力不足的原因,与作曲家的文学修养不足,当代优秀文学诗作的匮乏也是重要原因。恰如杨燕迪所说,“‘艺术歌曲’的理想境地──起点是文学的优秀诗作,终点则是音乐的独特诠释。”6实现诗歌与音乐两大元素在其艺术本体形态中的彼此依存、相互渗透和高度融合,需要文学界和音乐界的联手合作,目前来看,依靠文学界和音乐界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和促成,要在年轻人中扩大艺术歌曲的创作队伍与欣赏群体。一方面加强音乐院校作曲系人才培养中艺术歌曲创作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注重各级各类学校中欣赏群体的培养。文学家和作曲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艺术歌曲的创作元素,使中国艺术歌曲在艺术歌曲共性化的创作规律之下,文学内涵更加深刻,音乐更加优美、色彩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风格也更加多样。从而使中国艺术歌曲在走向世界、与国际艺术歌曲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真正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和魅力,并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做出不懈的努力,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注入持久的文化支撑力。再次,普通听众对一门艺术形式的接受和喜爱程度,不完全取决于该艺术品质的高低,它与时代的审美趣味,审美者的水平、习惯、流行元素以及趋同心理等诸多方面有关。因此,勇于抛弃不屑大众文化的偏见,既不要高高在上,“高处不胜寒”,也不要急于降低标准,迎合大众,丧失其艺术本质特征,进而导致艺术歌曲体裁的最终消失。我们应当俯下身子,积极积极培养听众,不断提升听众欣赏的水平,提供有益于中国艺术歌曲成长的土壤。大众的文化艺术修养上来了,中国艺术歌曲自然就可以接受了。金湘先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要让观众跳起来摘桃子。首先至少要让观众知道这是桃子而不是其他,至少不要对他产生误读与偏见,这就需要艺术的引导人,让他们知道这是一只甜润可口的桃子,才能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因为观众群体就是艺术所赖以生存之根。没有观众的艺术是失败的艺术,这种艺术充其量仅仅只能作为孤芳自赏的一种形式。”7精英文化的现代使命,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加强现代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培育和辐射,培养和提高欣赏者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审美情趣。

美学修养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Photoshop;信息素养;艺术素养

高中Photoshop教学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概念的认知、方法的体验、能力的培养,这三个方面彼此自成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又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概念是基础,方法是延伸,能力则是对概念与方法的升华。在对这三方面的综合讲授和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取课堂、课本所给予的图形图像的设计营养,同时也充分调动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流、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新课改所赋予的主旨思想。

一、夯实基础,强化对概念的认知

对于刚刚接触到Photoshop这一新鲜事物的高中学生来说,充分理解和掌握Photoshop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概念是基础,是掌握后续知识的根本,如果对概念掌握得一知半解,即使能做出一些作品,也只是模仿而已,不会有所创新,也无法在作品上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思想,学习更深入的内容也将无从谈起。针对高中学生课时紧、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和《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的局限性,我首先对Photoshop要讲授的内容范围、深度和广度做一个适度调整,明确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点。

二、体验探索新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在高中来说是一个新型科目,与传统的板书讲授、纸笔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积极体验和探索创新出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以满足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新课改的要求,要在不断思考和摸索中达到知识传授的最大化,要在变化中寻找突破,寻求创新,使学生不仅具有融会贯通的知识,还具有灵活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高中阶段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信息技术Photoshop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

在Photoshop的学习初期,老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快速掌握Photoshop的基础知识,同时传授学习Photoshop的很多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满足自我需求。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Photoshop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后,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Photoshop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要有对事物个性的、独特的、具有创意的思维见解。要想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耳目一新,能切实表达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内涵,手段之一就是“创新”。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案例创设情境,激励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各种思维能力,提出自己的创意思路,并将之体现在对Photoshop技术技能的应用中,从而既实现了创新与Photoshop技能的联系,又强调了创意设计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的Photoshop教学理念。

图形图像处理的高层次要求是与审美艺术、美学基础、美术技艺密不可分的。高水平的Photoshop作品能让读者感到赏心悦目,也能让读者的思绪、情感完全随着作品所隐含的内在思想波动飞扬。然而,当我们学习Photoshop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发现,学习Photoshop似乎进入了瓶颈期。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没有足够的艺术美学修养和美术基础。因此,在Photoshop教学中,我们在教会学生熟练运用Photoshop技术技能之外,还要教会学生运用美学知识处理问题。在课堂上,应举一些美的事例,引导培养学生发现美、分析美,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方法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而行,知识体系也由过去的单一转向今天的多元。然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体系最终要走向融合,多少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在信息化的今天都产生了联系,并且已无法分割。

参考文献:

美学修养的概念范文第5篇

数学美审美教育数学审美教学美育功能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美和美感。数学也不例外,蕴藏着大量美的因素,从概念到结论、从定义到公式、从外表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无一不体现出美的特征,展示着美的风貌。正如有些人所说:“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数学美。”数学的美是真实存在的,但它没有动听的旋律,斑斓的色彩,雄伟的造型。数学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必须透过特有的符号,严谨的推理,高度的归纳,去理解其中的奥妙,触发美的灵感。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审美教育融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数学审美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数学美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具体丰富的内容。美是数学教材中固有的,数学教师应当善于用美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去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寓美学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综合起来,数学审美教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获得审美能力;(2)感受数学中“火热的思考’,理解数学的美丽;(3)理解数学美的内容和本质;(4)欣赏数学美,体验美好,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5)培养审美的一代新人;(6)实现人的和谐、完美发展。

实施数学审美教学要遵循如下要求:(1)创造美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情境,促进美感的产生;(2)贯彻美学原则,精心进行教学设计;(3)言传身教,在课堂中渗透数学美。

二、数学审美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为进行数学审美教学,本文以“轴对称”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教学实施。《轴对称》是七年级第一学期11章第5节的内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对本节内容进行审美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的美及应用价值,发展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精神,从对称的角度认识一些特殊图形,为日后学习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及几何变换奠定基础。

1.欣赏图片,引入概念。向学生展示图片(如蜻蜓图形),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轴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翻折过来,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2.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线段就是一种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将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中点对折,对折后一定重合。折痕即对称轴,就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也是另一种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折痕,即对称轴,就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3.走进生活,寻找和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镶边、剪纸、生物体、建筑中都存在轴对称图形。学生欣赏对称图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体验了对称之美,感受到了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

4.布置作业。利用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学习的知识,结合搜集到的生活中的轴对称素材,上网查阅资料或收集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数学海报进行展示。

5.课后总结。笔者从欣赏对称美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审美――立美”交替进行的方式,让学生欣赏对称图形,体验直观图形的对称美,掌握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是美的也是有意义的,体会数学的美学价值。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强烈的兴趣,激发了审美意识,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数学审美教学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和欣赏数学美。数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发者,加强教师自身对数学美的认识和关注是十分必要的。数学教师可以妥善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审美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将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变成一个感受和欣赏数学美的过程,不断拓展、丰富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对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认识、提高数学审美情趣的过程。

美学修养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美育;途径

一、概述

语文美育最早是由先生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提出的。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在学科美育思想提出伊始,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人们对其少有响应。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一股“美学热”也从西方吹到了我国。在这种大背景下,加之语文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先生的学科美育思想又被大家想起,从幕后走向了台前。但囿于升学的压力和人们对语文美育的片面理解,语文美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语文美育能否得以发展关键在于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否跨过应试这道坎,还语文教育的真谛。因此,如何让充满功利性的语文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真,这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语文美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美育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的语文美育理论研究相对较晚,凭着一批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边实践边总结才有了今天的发展。然而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作为支撑,实践也会变得盲目和缺乏效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生硬地将语文中优美词句与美学著作中的概念相联系。这样生拉硬拽地进行美育,其结果不仅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甚至连语文内容的教学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此,加强语文美育的理论研究,构建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刻不容缓。

2.教育理念落后

传统语文落后的教育理念束缚着语文美育的发展。更新教育理念是推行语文美育的新动力。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认识肤浅,我们应该重视对教育理念的研究,不断丰富语文美育的教学研究。

三、语文美育的方法

1.阅读中的美育

在语文美育中,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方法。中国五千多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可谓数不胜数,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不一样的美。尤其是诗歌的韵律美,它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情感。例如,李白送别诗《赠汪伦》中的质朴、清新;苏轼《卜算子》中的幽愤寂苦;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恬静闲适。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所以在进行美育时首选是阅读意境高远的诗歌及抒情散文等优美篇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我是小诗人”等活动让学生把语言形象化,在原有作品形象的基础上加以拓展,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其达到一种新的审美境界。

2.写作中的美育

通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写作是多种能力综合运用进行创造的精神活动。文艺作品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外,还要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将其中的美外化于作品中。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从生活中观察到的细节处挖掘材料,经过学生形象思维的加工实现以小见大,引起其心灵的震动,从而培养其写作激情。

3.识字中的美育

汉字本身具有的形象性特征,便于在识记教学中体现审美功能。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对字形结构进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枯燥的识字任务充满情趣,提高学生的识记效率。

我国汉字以甲骨文为基础,又演变出篆、隶、楷、草、燕、行等字体,虽然经过多年的演变,但仍能从我国的汉字中找到字形与词义的联系。例如,书法教学就是一项美育活动,书法与绘画相似,都是线的艺术。由线条组成复杂的形体结构具有特殊的形式美,线条经组合形成的间架结构和墨的浓淡干湿相配合被誉为“纸上的舞蹈”。在书法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书体笔力结构等知识的掌握,遵循量变引起质变的客观规律,刻苦练习。

四、总结

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曾说:“美育与德育是亲姐妹。”可见两者密切相关。语文内容丰富、教法灵活,所以其实施途径也多种多样。上面所述只是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做个参考,更多的语文美育内容需要大家共同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美育理论,用美学思想来指导教学日常的教学活动。此外,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需要长期地培养,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这样语文美育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范冬岩.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小学语文,2004(17).

美学修养的概念范文第7篇

其人性格内敛,曾潜隐于西山数载,“不为名利所羁,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为人所知。其绘画工写皆擅,山水、花鸟、舟楫、鞍马、佛像、仕女无不涉及并风格独具。绘画风格高古渺远,笔墨精微,作品多被国内外修养较高人士收藏。

绘画上提出“明心一笔,胜于妄作千笔”,以心为师、以道为法,现独居京郊清末老宅,专研绘事。

记者:残沙老师,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听说您深居简出、生活朴素,很不像个年青画家。

残沙:这跟年龄没关系。我觉得心境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至于生活方式跟个人修养有关系吧。有很多年龄高的画家仍旧很活跃,这也很好,只是应当对世界和国家更多些人文关怀。画家,我觉得不仅仅是会很好的绘画技术,更多的是通过绘画修心,提升心灵境界反过来促进绘画,德行功业对绘画境界的助益甚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不俯就、不盲从,同时要具有哲学、美学、文学、音乐等多方面的修养,还要具有深邃博广的思想和一颗真善美的赤子之心。

记者:按您的标准,我看恐怕大多画家都只能算作画界的票友了。

残沙: 是啊,我标的格太高了。

记者:残沙老师,您的名字很特别,听起来很凄美,其中有什么意蕴吗?您俗名叫什么能透露一下吗?

残沙:我本名叫韩冬,刚生下来不久父母离异,就和母亲住在一个古式大宅院的花轿棚里,改名叫王成,长到18岁后,我变更过很多名字,王光耀、王馨石,清宗士,后来到了29岁,又改回韩姓,名溯。但是有个名字是一经出现就念念不忘的,来之奇异,不能丢弃,这名字就是“残沙”。起初我很讨厌这名字,后来书读多了,才明白:残即是缺,大成若缺;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残沙”原来是“大成世界”的意思。后来我对此名极为珍视。我现在只有一个名字,叫残沙。

记者:没想到光这一个名字还有这么多内涵。残沙老师,您怎样理解和看待学院画派和文人画派呢?

残沙:我本人是很不愿意把艺术家归为哪一门哪一派的,真正的艺术家必定是卓尔不群,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我们大家都知道:艺术作品只是艺术家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那么,其内在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在独立完整的精神体上才能发挥最大能效。但是为了便于阐发观点、说明问题,我暂且勉强概念为“文人画”、“学院画”、“僧道画”,来谈一下我的管窥之见。

实际上,当今画坛是学院画占主流的,在势力和市场上学院画占主导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艺术品的评判权威在学院,也不意味着伟大作品会出于学院。学院更多提供的是研究和承继历史上绘画的经验和技术,是一个承继衔接的桥梁。它的职能及形态恰当一些的形容应当是类似“研究所”,不时提供研究报告和记录,以便社会上的艺术创作者借鉴和分析,也就是说,是数据的提供者。千万不能将这些数据作为艺术品,若还要奉为圭臬,我觉得中国绘画艺术的流毒实际上源于一种错误的社会认同。

但要特别指出的是,并不否定学院画也存在很好的艺术品,我并不同意学院里培养的都是匠师的说法,任何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学院技术无可厚非,但却容易走入极端。大家都知道临摹是学习传统绘画技术、领略前辈艺术家笔墨意趣的有效途径,但是往往过犹不及。如果过分的强调临摹的作用,强调绘画外在形式和追摹画中笔墨之趣,其实就违背了艺术的本质。画家是要在心灵上受到多方面养料的滋养,姊妹艺术的、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等诸多方面,更重要的是独立的人格和深湛的思想以及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等等。性灵之美之丰之深刻才是伟大艺术品诞生的关键所在。一个整日埋头于酒肉名利色的腐朽心灵,即使技法纯熟,可以暂时欺世盗名,但终将不能长久;一个没有在生活上经受过各种境遇的磨砺,没有艺术的天赋及真善美的心灵,又怎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呢?

我们现在再谈“文人画”。实际上,这个概念在现代画坛很少被提及,在古代的文人画家中,文征明、唐寅、钱选、苏轼等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却不知道,古代几乎所有绘画大家都同时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诗词曲赋、诸子百家,更甚至有丝竹管弦、天文历算,他们的修养岂是现代“摇尾”画家可与之项背?

记者:真是这样,现代画家能写诗看沙翁的都很少,美术学院里的学生看房产轿车杂志日韩肥皂剧的比较多。我看大都很忙碌,忙着挂头衔,胡吹胡擂。

残沙:文学修养高,就意味着具有深刻的人生知见,敏感的神经和博广的胸怀,古代文人大都具有“士”的精神,是儒释道思想的聚集体。因此兼有文学修养的前辈画家的作品,更多的体现了性灵之底蕴美,又流露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感悟,所以优于意境而疏于技法。

古代文人是饱读诗书,文章可以彪炳千秋。那现在的文人概念是什么?

是不是出几本畅销书,名气越大越就算做文人?实际上,这完全是两码事。现在文人一定在气格上和古代文人相似,这在精神本质上是不变的。文人一定是幽观冷寂者,即使一般文人也要具有“士”的精神和尊严,要具有博广的学识和文学创作的天赋,独立思考见解深刻,这才是文人。有人说一个深刻的知见,就足够一个平庸艺术家努力一辈子的,足见意念的伟大远远超于物象的外在描摹。

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无为”,实际上都是确立了心的力量无以伦比,我们看一看历史上的艺术大家,很少不是同时具有僧道身份或对其具有心灵归属的,这也是中国绘画与世界上其它画种的不同之处。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绘画的薪火精神是在心灵上探寻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实际上,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绘画自诞生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横向的框架,后世的人只需在纵向上努力,可惜的是,几百年来,太多艺术家迷头认影,甚至追随西方艺术观念,把外在的形与相应的因素如光、影,以及眼睛所见的物象作为中国绘画的创作实践方向,我觉得这才是“大声不入里耳”。因为一个群体,如果出现上层知见,却没有上根利器者,也是枉然。人的一生,不过百八十年,即使终其一生游历,所见所行也是相当有限,哪怕飞跃太空登月球,与浩瀚湛寂的心海相比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中国绘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奠定了至高无上的境界。现在“聪明人”试验出各种风格形式,恕不知仅是证明自己无知罢了。古人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常被后世人挂在嘴边,然而真正能够洞彻其旨趣并知行合一者太少了。其实这也不奇怪,高处不胜寒啊。

记者:残沙老师,我今天真是受益匪浅。实事求是的说,我觉得正像某些媒体称赞您的,“当今画坛难得一见的全能型画家”。像您这年纪,本该是忙着升官发财的,听说您至今独身,而且在很多年前,在很多同龄人忙着出国考文凭的时候,您却独自一人到山上隐居了?那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想法,怎样生活的,可以透露一下吗?

残沙:其实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流程,我只是按照我的想法生活,即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趋同于一种生活方式,我仍旧会按照我的想法生活。我住在面朝一片坟茔的简陋小屋里生活,思考、读书、绘画、禅坐、独自散步,仅此而已。我的心灵在那时得到了宝藏,一辈子受用不尽,这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记者:对对对,我又变话题了。请问您对时下的五花八门的绘画风格怎样看,谈一谈您对此的指导性思想?

残沙:指导性谈不上,我觉得真知灼见一定来自宁静的心灵,就如同平静的水面可以照见岸边的树木和天空的飞云。我觉得时下的绘画风格的确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很多画家包括一些上了年纪的前辈不注重修养的提升、思想和人格的完善,而刻意在绘画面貌和风格上下功夫,结果虽然可以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形态,但大多数都是无根之作,惑人眼目,没有持久的生命力。我觉得风格是自然形成的,要具备深厚的积淀才可以逐渐形成。否则,“负大舟也无力也”。

记者:残沙老师,历史上您比较欣赏哪几位画家?

残沙:很多,贯休、梁楷、宋徽宗、、钱选、顾恺之、张大千等等。

记者:您能不能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林风眠、吴冠中、黄永玉、齐白石、徐悲鸿?

残沙:齐白石,空前绝后的自然之子;吴冠中,倔强独立的艺术天才;林风眠,暗合道妙的神仙中人;黄永玉,性情真率的时尚先生;徐悲鸿,苦心孤诣的年轻人。

记者:您对自己的作品怎样看?

残沙:伟大的作品,一定流露着永恒之美以及性灵的高贵,我的画期待知音。我的画就不多说了,还是留给别人去说吧。

美学修养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修养;综合素质;学习

音乐,是艺术中最敏感的门类,因为它同人的心灵和情感最近,能够表现出神气的力量和奇妙的魅力,能够影响人、陶冶人的情操。而歌唱作为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更能通过音乐来表达和影响人的精神面貌,这就要求歌唱者为达到歌唱的完善而须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提升各方面的素养,从而提升自身的歌唱修养。

一、何谓“修养”

①修养的涵义

修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从字面上看,“修”为修炼之意,指整治、锻炼、学习、提高;“养”为培养之意,指培养、涵养和熏陶。概括地说,修养主要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品质。

②修养的意义

一个人的修养与其自身品质、成长经历、修炼时间、领悟力有关。良好的修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与价值,一个有很高个人修养的人,才最具有个性和人格魅力。而学习是加深修养的基础,是不断进步的阶梯,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如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能力,还能修身养性,提升人的品位。

二、何谓“歌唱者修养”

作为一名歌唱者,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上的修养,也要加深文化底蕴的修养,就应不断通过学习相关的学科来达到修养的提升和认识的升华。

歌唱者修养应具备很多方面,包括政治思想修养、文化修养、专业修养、艺术修养等,并与其演绎作品的效果有着密切联系。著名蒙族歌手腾格尔曾说道:“修养是一种后天功夫,是可以学的。专业修养是花,重在“修”,精益求精;人格、文化修养是“水”,重在养,广益求广。二者都需要扎实的基础,需要定力,需要两眼向内,持之以恒。”

①专业修养

专业修养,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歌唱者的专业性和技巧性的锻炼。专业修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科目:

a)歌唱理论知识的学习;

b)发声训练、发声方法、练声曲运用、声乐作品练唱;

c)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试唱练耳、和声、曲式等的学习;

d)学习键盘乐器,主要以钢琴为主;

e)学习舞台形象与演技,掌握表演的基本原理;

f)学习音乐史以及其他艺术的各种体裁。

②文化修养

对于一名歌唱者来说,除了有基本的音乐方面的训练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深厚全面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也是同等重要的。歌唱者可以通过多读古文诗词、文学作品和美学、哲学书籍,发掘音乐与文学、史学、哲学的共同之处,加深对歌词内容的理解领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不断提高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有了理解才有感受,才能把内心的感受赋予音乐表现之中。为什么同一首作品,有的人能演绎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而有的人却无法引起共鸣?这就是因为他没有全面了解歌词内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其真正的内涵。因此,歌唱者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加深文学修养,提高文化素质,来生动地表现歌曲,深入细致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和韵味,更好地揭示音乐作品的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更好地表情达意,进而自己激发内心的歌唱热情,艺术地表现出完整的音乐形象。

良好的文化修养的依托,也是一个演唱者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越是追求文化修养的人,个人素质相对也就越高,则眼光也会更加长远,不会固步自封,那么他的追求和成就也就会更大。当一个演唱者凭借不俗的文化修养达到“美”的境界,那他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魅力,能够撞击人的心灵,使人为之动容。

三、歌唱者修养的学习

①学师的风范

我们常见的许多声乐大师中就有很多德艺双馨的典范。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生于西班牙,长于墨西哥,他不仅能唱意大利语、法语歌剧,而且可以用西班牙语、德语和英语演唱;他不仅可以唱抒情性男高音,而且可以演奥赛罗这样戏剧性男高音角色,演技全面,才华横溢。他的一生不断在追求着新的知识,迎接着新的挑战,无时无刻不在提升着自己的修养素质,在影响和陶醉着一代又一代的爱音乐的人。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他出身贫寒,家境低迷,却一直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在他身上充分验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古训。在经历艰难而获得辉煌成就之后的他,并没有在学习的道路上止步。他对艺术有独到见解:“声乐表演是一种文化体验,是一个人文化感应及知识底蕴的外射,是审美能力、健康心灵、深厚情感及博大心胸的告白。”他除了修习音乐,还开始学习国画,他表示“艺术原本相通,学习书画既可以增强文化底蕴,融会贯通后还能帮我创作更多好的音乐。”正是这样谦虚好学的态度,造就了这样伟大的歌唱家,世人给他的拥戴和赞赏指示着他的音乐生涯就是不断地提升修养和艺术水准、审美能力的过程。

上述这些歌唱家们的个人艺术水平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们之所以能登上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除了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更重要的是他们摄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他们凭借自身浓厚的文化修养在对作品进行完美的诠释。

②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习

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曾在他的传记中写到:“空闲时,我用来读书……音乐学院里得到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读书的意义于他来说并不是为了成为一名渊博的学问家,而是想在书中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也正是由于他年轻时的这种攻读,为他后来成为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师奠定了基础。

在近几届的青歌赛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暴露出的文化素养欠缺的问题。选手们在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音乐素质上,要么是眼界狭窄,要么是知识不足。特别是有些原生态唱法的歌手竟不认识中国的国旗。难道原生态唱法的选手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做“文盲”吗?即使是一些基础性的常识题,很多选手也会被难住。有人以为“焚书坑儒”是铁木真的“暴行”,甚至有人答到“伦敦”是“法国”的首都等等。因而有评论家说:“文化底蕴的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制约歌唱艺术高深发展的严峻问题。”一个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歌手,唱出的歌曲也只是淡然无味,更别说拥有更高的声乐艺术的造诣。

所以,歌唱者的修养的学习,应在注重专业上和技巧上的提升和突破的同时,更注重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学习。聪明的歌唱者应学会在对音乐形象的感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对音乐韵律的表达和对优秀音乐作品的积累中增强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美感,领悟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丰富自身文化底蕴,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操,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美)塞激厄斯•卡吉著.论学习歌唱.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声乐译丛.1980.8

[2]王次昭.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孙焕英.歌唱不是唱歌.《人民日报》.2000年08月05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