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体会

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 姿势异常, 同时智力、语言、视觉、听觉等出现各种障碍。近年来, 脑瘫发生率逐年上升, 对患儿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对家属及家庭都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就分析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体会, 增加患儿康复率,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55例本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脑瘫患儿, 经诊断, 均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男36例, 女19例, 年龄2个月~10岁。24例痉挛型, 18例弛缓型, 8例手足徐动型, 5例混合型。

1. 2 方法 ①康复教育。首先患儿在入院后, 护士要做好患儿和家属的康复宣传教育, 使患儿和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进行治疗和护理工作。因此, 护士要了解患儿的病情, 并要分析家庭情况, 讲解治疗和康复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做好相应准备。其次要做好卫生教育。护士要指导家属做好患儿的卫生工作, 注意保暖, 适当添加衣物, 尽量选择舒适柔软衣物, 餐具要定期进行煮沸和消毒, 避免细菌感染。适当进行锻炼运动, 避免出现湿疹。最后加强用药指导。患儿药物大都是冲剂, 或者将药片捣碎加水送服[1]。患儿喂药时, 需将患儿抱起, 头部抬高, 避免出现呛咳。对于自行服用药物的患儿, 要将服药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指导他们正确服药。②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 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患儿病房可以摆放儿童喜欢的玩具和图片, 让患儿保持着轻松愉悦心情进行康复治疗。同时在治疗室走廊及家长休息地方张贴脑瘫发生原因, 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 使患儿家属可以更加全面认识脑瘫疾病, 提高他们治疗, 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护士在和家属交流时, 态度亲切, 要有足够耐心, 不可存在不良情绪与患儿和家属交流。③运动康复护理。首先是不自主运动康复护理。在康复护理工作中, 要避免患儿受到不良刺激。此时护士要先和患儿建立良好关系, 使患儿可以信任护士, 无不良情绪, 确保康复护理顺利实施。在康复护理中, 先将患儿下肢控制不自主运动进行康复运动, 让患儿适宜进行爬行、行走、平衡等训练。患儿下肢在获得一些自主控制后, 然后进行自主运动控制, 如头控制、双手支撑等运动。其次是共济失调康复护理。脑瘫患儿在坐立和卧床时, 无法保持有效平衡。因此, 在平衡康复护理时, 先从患儿眼手及口手的配合, 然后从坐立、跪立的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同时还可以使用平衡器材, 比如平衡板等让患儿训练, 患儿在训练时, 避免发生摔伤和跌伤。④语言障碍康复护理。脑瘫患儿会出现视觉、听觉及语言障碍。在康复护理中, 患儿头部保持中立, 身体放松, 利于倾听;为了容易患儿理解, 需采用简单言语, 同时配合手势与患儿交流, 便于理解。在交流过程中要面对患儿, 使他们能够清楚和明白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语。另外, 家长要和患儿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 使患儿可以时刻在语言环境中成长、锻炼。⑤心理护理。脑瘫患儿由于肢体及行动障碍, 会出现自卑、悲观、暴躁等负面情绪, 而护士和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力、宽容性去关爱他们。当患儿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哭闹、自卑、孤独等行为时, 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训练, 产生逃避、恐惧等行为时, 护士和家长要给予患儿更多关爱。在训练时, 将心理康复和生活康复护理结合在一起, 患儿在训练过程中, 护士和家长要和他们交流, 注意患儿表情, 多鼓励和表扬, 增强患儿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根据患儿兴趣爱好, 进行积极有效诱导和引发, 缓解负面情绪。加强患儿之间交流, 使他们能够跨出自己的圈子, 融入别人圈子, 去交流, 去交朋友。另外, 家长在患儿护理期间也存在着抑郁、焦躁、激动等不良反应, 护士要向家长解释脑瘫康复的案例, 缓解家长担心、抑郁心情, 并要让家长积极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2], 使患儿坚持治疗。⑥出院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对提高患儿康复率有着促进作用。因此, 患儿出院后, 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提高患儿兴趣。同时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要指导儿童独自穿衣、刷牙、吃饭等, 突破他们的行动障碍, 使他们可以逐渐生活自理。

2 结果

55例脑瘫患儿经综合康复护理, 25例治愈, 29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7.8%。

3 讨论

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 姿势异常, 同时智力、语言、视觉、听觉等出现各种障碍。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 为了提高患儿的康复率, 必须要采取综合康复护理。

在本组患儿康复护理中, 55例脑瘫患儿经综合康复护理, 总有效率为97.8%。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康复教育, 使他们能够掌握脑瘫康复治疗知识;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和语言障碍康复护理, 提高脑瘫患儿康复率;加强患儿的心理护理, 缓解患儿负面情绪, 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要缓解家长负面情绪, 使家长可以护士一起配合患儿康复治疗, 促进患儿康复速度[3]。患儿在出院后, 加强患儿出院指导, 进行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使患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康复训练, 突破他们的行动障碍, 使他们可以逐渐生活自理, 并逐渐康复。另外, 患儿在康复护理中, 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根据患儿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年龄, 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在康复训练场地, 安装防滑地板, 做好防护栏, 避免患儿在康复护理中, 出现危险事故。

综上所述, 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中, 需要采取综合康复治疗, 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和家庭护理, 对提高患儿康复率有着促进作用,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小莉. 脑瘫患儿家庭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护理学报, 2013, 10(05):456-459.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2篇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脑卒中 失语症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03-04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正趋向年轻化,虽然当今医疗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致残率却逐年上升,在脑卒中患者中有一部分存在着言语障碍的残疾,失语症是言语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由于脑出血或缺血使语言形成中枢受损引起后天性言语能力丧失或受损,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与理解出现故障,如果在疾病的早期,患者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没有进行早期治疗与护理,将错过最佳的语言恢复期,因此,对失语症患者早期有效的康复护理和言语训练,恢复其基本的言语能力和日常生活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科从2004~2007年6月对28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基本交流需要。

1 临床资料

28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在35~60岁以上,其中运动性失语8例,经皮层运动性失语6例,感觉性失语3例,经皮层感觉性失语2例,传导性失语5例,命题性失语2例,完全性失语和皮层下失语各2例,平均住院天数(54士9.2)天。

2 护理

2.1 早期康复护理的依据

失语症的严重程度与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脑卒中急性期过后,症状相对稳定,失语症越严重,预后越差,言语缺陷的功能恢复是在脑卒中后最初三个月恢复最明显,在随后三个月的恢复有限,根据大多数调查表明,六个月后言语几乎没有什么改善。因此,对失语症的康复护理应遵循“早期康复,应势利导,全方位治疗”的原则,康复护理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上。通过简单再学习和促进机制及语言功能重组,功能替代等训练使患者语言形成中枢的功能在早期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并根据患者的病因和病变性质,脑损伤部位的大小和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体质、文化程度、心理特点等进行多方位综合评价,制定出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方案,安排合理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最大限度的恢复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2.2 早期康复护理的对策

2.2.1明确训练与护理的目的

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听理解力、阅读理解力、文字表达力、言语表达力和手势表达力以及其他交往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对患者和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恢复患者的语言交往能力,特别是日常生活交往能力,其训练与护理的内容和形式应反应患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的语言运用内容和形式。另一目的是维持在连续训练与护理中获得的疗效,使改善的交往能力得以维持。最后一个目的促进患者对言语交流障碍的心理和情感的调整,使患者对言语功能的恢复和康复护理效果有正确的认识。

2.2.2训练的时间

当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病情允许时,在患者愿意配合的情况下,就可以接受言语训练,护士到床边与患者进行交谈,使他认识到有人帮助他处理言语障碍,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安慰,护士可用一组简单的对话,问患者一些简单的问题,只需要患者用是否来回答,以此了解患者的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言语训练应及早进行,每次训练时间,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为每次30~60分钟,每周3~5次。

2.2.3训练的主动性与正确反应率

训练项目的难易,必须以患者完成的正确反应率为前提,正确反应率达到90%以上时,可增加项目的难度。错误反应可以降低随后执行项目的成绩,增加了患者的受挫感,并且降低对训练的注意力,使患者丧失了建立正确反应的欲望,那么无论怎么训练,都不会有什么效果。因此训练项目的难度应为中等水平,同时护士应帮助患者向正确的反应努力,给予提示,寻找线索,积极帮助,使患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充满信心,乐而为之,主动训练。

2.2.4训练的输入―反应方式

明确需要训练哪一语言功能,如果要训练听理解力,刺激必须是言语输入、非言语输出,即给予听觉言语刺激,指图、手势、绘画、动作等可作为反应方式。输入的过程是训练受损功能的过程,反应方式是护士以明确患者对刺激的反应正确与否的手段。当把言语作为理解训练的反应时,言语应在患者的能力范围内,使它不成为正确完成训练活动的影响因素。如果要训练的是言语表达能力,刺激方式可以是非言语输入,也可以是言语输入,刺激应在患者的能力范围内,才能使训练集中在表达过程。

2.2.5训练活动的认知过程

制定训练活动,要考虑需要训练的言语功能的认知过程。例如,要训练的听理解,则要求患者对言语刺激的意义作出决定,刺激难度应选择60%-70%成功的水平。根据患者的能力水平刺激可以是词、短语或语句。训练若为扩大听理解记忆的保持广度时,言语刺激水平的选择应是100%的正确理解。刺激可以是一系列的词、词组组成。每个语言单位都在患者的听理解范围内,但刺激长度需要患者80%的准确记忆。对表达能力的训练活动是激发词提取或句法构成,当刺激反应是词语或词组时,重点是词提取。当患者表现为语法缺失时,正确的词提取是前提,它可以促进句子构成,如要求患者说出有结构的多词语句,则每个词都应在患者提取的能力范围内。训练活动的内容一般以患者熟悉的、经常接触到的言语内容为基础,并要注意兴趣、爱好、职业等。要以解决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能力为主。

2.2.6护士与患者的相互作用

在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护士与患者的相互作用是由护士的刺激、患者对刺激的反应以及护士对患者反应的反馈组成。反馈应根据患者的可接受性反应而有所改变。语言训练过程的关键在于护士应用的刺激是否引起了80%的可接受性反应和偶尔出现不可接受性反应时护士谨慎使用的反馈。护士的作用不是教,而是选择恰当的刺激,以及对不恰当的反应给予患者什么的提示,激发患者作出恰当的反应。

2.2.7训练的起点与目标

护士第一次接触患者时,患者所能进行言语交流的水平是训练的起点。患者经过一定阶段训练所要达到的语言功能某一水平,是训练的短期目标。短期目标达到时,该目标又是新的训练起点。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能够应用他们的残存功能进行交往,使他们能够回归社会。

2.2.8训练的逐步推进性

训练的推进是由与目标有关的,向目标逐步接近的反应体现的,这种逐次接近是一系列小的,逐级增加的步骤。其特点为:从对护士最大的依赖取得的成功到独自取得的成功;从临床组织好的刺激到日常生活言语;从言语的非随意控制到言语的随意控制。取得进展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进行刺激的掌握。逐步减少提示是指护士发出的刺激,从给予最多的提示逐渐减少到最少的提示的过程。这一方法可用来调整刺激和反应。当刺激不能激发恰当的反应时护士可提供一系列的提示激发患者产生可接受性反应。当患者对上一步骤的活动已经非常熟练了,才能开始下一个步骤的训练,每个活动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下一步骤常类似上一步骤,掌握了上一步骤,可促进下一步骤的成功。

2.3 早期康复护理的措施

2.3.1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士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心理康复过程中应尽快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解除悲观情绪,清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进行积极主动的早期言语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告之具体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目的,从生理、心理、功能锻炼多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的照顾。与此同时,要学会看懂患者的手势来代替的表达,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采取与之吻合的康复护理措施。与患者家庭成员相联系,对患者的配偶及其他家属提供有关失语症的性质、恢复过程、预后等知识,取得配偶和家属的支持与配合,以利于康复训练更有效、更全面的进行。

2.3.2言语肌的运动训练

作言语肌的放松练习3分钟,降低言语肌的紧张性,接着作呼吸功能的训练,用鼻吸气,逐渐增加呼气时间,在呼气时发摩擦音、元音,同时又可控制喉咽部的肌张力,然后作发声的动作练习,如鼓腮、舌的上举和下压、左右伸舌、卷舌、腭和声带的发音练习等,训练时护士和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操作,也可以让患者自己对着镜子独立完成,难易度可以由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训练中要注意利用视觉和听觉反馈来代偿丧失的动觉反馈,促使患者重建功能,重新掌握对语言肌的运动控制。

2.3.3各种刺激疗法的训练

2.3.3.1应用加强听觉刺激法的训练: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有意义的方式,以调整其言语的速度、响度以及每次表达内容的多少来进行刺激。例如,患者原来的工作对数字比较熟悉,即可用各种数字规律如1、2、3、4、5……,或1、3、5、7、9,……和2、4、6、8、10……等进行训练,声音由大到小,由慢到快,男声女声等反复刺激,逐步唤醒其认知觉,诱导其正确发音并逐渐增强其难度,达到治疗目的。

2.3.3.2应用具有高度复述能力的词句刺激法的训练:此种训练多用与已能发音或说简单语句的患者。最常用的是绕口令。例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等。

2.3.3.3诱导应答的训练:对每一个刺激的应答主要用诱导而不是用强迫的方法。例如,出示一个杯子,要求患者说出是什么,若不能说出,护士做喝水的动作来诱导,或由护士用言语提示说“我要用……杯子喝水”,并嘱患者重复,患者一般经过几次训练后常能顺利说出杯子这一物品名称。

2.3.3.4多途径刺激法的训练:采用多种图片、实物、电视片、幻灯片以及各种动作、表情来刺激患者应答。例如,看一小段电视录像后,提示患者感兴趣的问题,鼓励患者回答问题,即使回答不出来或回答不正确都不要急于纠正,利用反复观看或出示图片和其他有关实物,反复提示来刺激。

2.3.3.5应用各种不同语言形式的训练:严格讲“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概念,语言包括听、说、读、写以及其他语言形式,言语主要指口语表达。应用书写、手势、动作等来形成语言内容,促进言语能力恢复的方法很常用,如用大声朗读来帮助书写,用书写来帮助听理解和表达等。

2.3.3.6相关刺激的训练:是用一组声音相近的语言或语义相近的语言来诱发相关词的方法。例如,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提示患者“这是手指,这是手背,这是手掌”,要求患者能说出“手”这个关键词。

2.3.4渐进训练法:

2.3.4.1发音前准备训练:进行发音器官运动的基本训练,可以用咳嗽或用嘴吹泡泡和火柴等来刺激发唇音。为了训练发音器官的功能,有一些患者还需要进行最简单的进食训练或咀嚼训练等。

2.3.4.2发音训练:当患者能发出声音后,即可进行发音训练。一般先发唇齿音(如b、p、f)和舌前音(如d、t、n、l、j、q、x、z、c、s等)。进一步可发单音节音(如pa、pa、pa,da、da、da,ka、ka、ka等),由快到慢反复练习。然后可进行3个相似音节的发音(如pa、da、ka,bu、pu、fu等)。

2.3.4.3词训练与句子训练:当完成发单音节音后就可以进行词训练和简单句子训练。要充分利用视觉效应,在镜子前或与护士面对面,以使患者能充分观察发音器官的发音位置和口型变化,并模仿发音。

2.3.4.4言语刺激或动作刺激训练:复诵并出示与其内容相一致的图片,让患者指出并发音。也可以语言和动作相结合,做某一动作,要求发出相应的声音或语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当误指率〈30%时,可增加图片、动作或词汇语。

2.3.4.5复述训练:复述训练包括单词、句子和短语。每次复述3~5次,采用轮回出示法,以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对原来文学基础较好者也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复述。

3 小结

早期康复护理使患者在发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得到正规康复,以及病人出院后到家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减少和改善言语缺失,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康复护士在落实基础护理和掌握康复护理操作技术的同时,参与各种功能评定,了解康复训练的方法,及时对患者进行提醒或矫正,督促每一位患者的生活方式24小时均在特定训练要求中渡过,同时,把临床第一线的资料及时反馈给康复医生和治疗师,在疾病的治疗和恢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康复训练中应以口语交际为主,全方位指导并存,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原则,使患者尽可能早的恢复基本的语言能力和日常生活交往能力,有利用患者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和家属对康复训练的信心,调动患者和家属对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使患者以最基佳的生理、心理状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第一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40.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冠心病 康复治疗与护理

[Key Words] Elder patient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药物治疗固然重要。康复治疗与护理也是治疗冠心病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我院内科2008年1月~2010年10月, 收入90例CHD患者,为他们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心功能处于1~3级的老年住院CHD患者90例,其中男65例、女25例,年龄≥68岁。同时伴有高血压者46例,伴有脑梗塞者15例,伴有糖尿病者12例,伴有COPD者3例。

1.2 康复护理方案

根据相关资料[1]选择2、3期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包括(1)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作业训练、医疗体操、气功等。(2)运动强度:运动训练所规定达到的强度称之为靶强度,可用心率、心率储备、METs、主观劳累计分等方式表达。靶强度与最大强度的差值是训练的安全系数。(3)运动时间:靶强度运动一般持续15~60分钟。(4)训练频率:多数采用每周3~5天的频率。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残疾情况设定的运动训练方案,见表1。

表1 根据病人一般情况设定的运动计划 病人特点训练方法强度运动类型训练频率(次/周)每次训练持续时间(分)

年龄≥70岁低强度耗氧训练和抗阻力训练65%-75%最大心率散步、做操、慢跑、骑自行车3或630(可间断)

超重耗氧训练一高热卡消耗65%-80%最大心率走步、做操、慢跑4或530~60(可间断)

年龄≥70岁并有残疾,从事体力劳动或超重抗阻力训练单次抬举最大重量的50%-75%举重机或哑铃,重点在大腿、肩和上肢2或310~20(练习5~7次,每次10下)

1.3 康复护理的注意事项

1.3.1 对自行运动锻炼的患者,在无医护人员监护时,运动强度以最大心率的70%~75%为好。

1.3.2 避免在大量进餐、喝浓茶、咖啡等后1小时内锻炼,也不应在运动后1小时内进餐。

1.3.3 运动前不喝酒、不吸烟。应避免穿得太厚,影响散热,增加心率。

1.3.4 不宜在寒冷或炎热的环境中锻炼。

1.3.5 精神状态欠佳、郁闷、不安等时,护理人员应予适当的心理护理。

1.3.6 康复运动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兴趣性原则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1.4 评价方法

参照Spetus等设计的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问卷调查法进行评分比较,利用SPSS 15.0版软件进行配对分析比较,见表2。在病人入院、出院时分别发放SAQ调查表,在患者充分理解条目意义后由自己自评[3]。

SAQ含19个项目,可分为5个因子, 分别为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情况,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识程度。总评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机体功能状态与生活质量越好。SAQ是一种有效性、重复性及应答性均较好的量表,是一种估测CHD患者机体功能状态、生活质量、治疗前后效果比较、估计预后等切实可行的简便易行方法[2]。

表2 康复护理前后SAQ的评分比较 康复护理后(n=45)康复护理前(n=45)tP

躯体活动受限程度22.33±0.5515.51±0.5171.06

心绞痛稳定状态9.17±0.176.13±0.1981.61

心绞痛发作情况4.67±0.382.59±0.2431.28

治疗满意程度26.99±0.8520.86±1.2326.24

疾病认知程度18.37±0.9614.73±0.5521.39

总分81.51±1.4459.82±1.3867.18

根据评分比较,康复护理后与护理前存在高度显著差异性(P

3 护理体会

CHD的康复治疗与护理主要是通过有氧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工作能力,回归社会。与此同时,通过干预各种危险因素,阻止和逆转病变的发展,减轻冠心病的残疾程度和复发几率。对于CHD患者除了依靠传统的心绞痛和心电图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外,生活质量也已经成为评价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4]。另外,由于住院老年CHD患者的客观支持显著高于健康老年人群,但社会支持总量及主观支持却显著低于健康老年人[5] ,所以我们在康复治疗与护理的同时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研究显示[3]综合性治疗能显著降低CHD患者伴发的负理性情绪,缩短住院日,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显示:康复护理后的SAQ评分明显高于康复护理前,提示患者通过康复治疗与护理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康复治疗与护理效果明显,以定量分析的方式,肯定了康复治疗与护理在老年CHD治疗中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姜贵云.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69-173

[2] 李福民,张瑞岭.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3(8):139-142.

[3] 饶中和,袁志敏.一种新的估测冠心病患者机体功能状态的调查表[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6,17(1):14.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5篇

        1  观察要点  

        首先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如抑郁、焦虑、狂躁行为、外表淡漠等,以便对症处理,对言语障碍的患者要注意体态语言、手势、眼神的理解,满足其需要,注意饮食护理,以及药物的副作用。注意观察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思维、注意力、理解力、复杂操作能力,以便制定正确的训练计划,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功能评定,并注意其有无癫痫的发作及时作好防范。

        2  一般护理

        2.1心理护理  对有情绪、行为障碍的患者,应多与患者交谈,并应用行为矫正疗法对患者进行系统脱敏治疗,使患者学会放松自己,逐步的消除焦虑、恐惧与抑郁,应鼓励患者多与病友接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树立对生活的兴趣和增强其战胜残疾的信心。

        2.2皮肤护理  对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每2h翻身一次;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垫一软枕或海绵垫等;应经常保持病人床铺平整、干燥、无皱褶;经常用温水擦洗皮肤,经常给病人按摩受压部位皮肤,大小便浸湿后随时更换,供给病人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食物,改善病人全身营养状况,以维持正氮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如果出现局部瘀血、红肿等早期褥疮的症状,首先寻找受压因素,解除压迫,防止进一步恶化。 

        3  功能恢复

        3.1肢体瘫痪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注意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置,维持合理,以利于颅内静脉血回流,预防关节挛缩和足下垂。对于肢体瘫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耐心和自立自强的信心,让病人了解锻炼会使肢体肌肉不萎缩,关节韧带不强直有希望恢复生理功能,坚持运动,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范围由近到远,由被动到自主运动,直到完全恢复。只有依靠自身长期不懈的锻炼,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1]。

       3.2语言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可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口语的训练是从提高听理解力开始,如准备一些图片,说出单词名称,让病人指出相应的图片。随着病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可适当增加图片量,这样通过反复刺激可激发大脑语言功能代偿,使病人做出反应,然后从单音字训练开始,逐步向简单句子过渡,可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恢复,经常收听广播、音乐对训练听力、语言发音有一定帮助,逐渐恢复日常用语的表达能力。

        4  其他康复治疗方法  

        作为整体康复的综合考虑,病情稳定后,可对脑部及瘫痪肢体进行物理治疗。对脑部病灶的理疗,有利于脑部病灶的吸收,消散及侧支循环形成,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常采用碘离子直流电导人法和超声波疗法,对瘫痪肢体的理疗可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促进功能恢复延缓和防止肌肉萎缩,常用超短波治疗痉挛肌,电刺激疗法中频电疗法、水疗等均有一定作用。针灸对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有一定疗效。除体针外还可应用头针、电疗等,按摩、气功等对瘫痪肢体也有一定效果[2]。

        目前,对肢体瘫痪的治疗还未找到更理想的方法,颅脑损伤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病人的康复是一个缓慢而艰巨的过程,康复护理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肢体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对康复护理的正确认识问题。同时还需要人为资源、经济资源、设备条件和家庭、社会的广泛支持以及病人、家庭、医师、护士的相互配合,才能使病人在身体状况、个体活动水平和社会参与水平上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

参 考 文 献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护理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血管引发的自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疾病,预后比较差,常见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2]。因此,在恢复期采用合理的身心护理方法对促进其康复有重要意义。虽然当前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治疗后患者也多伴随有一定的功能障碍,对于恢复期的康复护理要求比较高。当前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康复运动可以改善脑出血所造成的功能障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具体探讨了脑出血恢复期康复护理的方法与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3月来我院诊治的脑出血恢复期患者50例。入选标准:脑出血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1周内;有肢体功能障碍;GCS评分>8分;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一般资料对比

1.2 康复方法 对照组:进行内科常规简单康复,只遵照医嘱进行自行锻炼,让家属依据自身能力帮助患者进行康复。实验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即给予早期床边康复治疗,主要以物理疗法为主;出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功能障碍情况,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继续康复治疗。干预2个月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家中进行康复,由治疗师指导或上门指导,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康复的内容主要是言语理解、记忆训练、表达练习、社会交往和解决问题等。两组的康复周期都为4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两组在康复前后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FMA)进行总体功能情况评价,所有评定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康复医师完成,实行盲法评测。

1.4 统计方法 对所有数据采用SAS13.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FMA评分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康复,FMA评分在两组患者康复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均有提高,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康复前后FMA评分对比(x±s)

3 讨 论

在恢复期,脑出血患者常伴随有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依赖他人,给个人、家庭及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巨大负担。目前,针对恢复期认知功能障碍的专门治疗师还较少,使得康复发展相对滞后于运动疗法,影响患者恢复。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高血压病患者,多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血压上升而发病。常有头昏、头痛、呕吐或偏瘫,预后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部位及有无并发症。轻型可恢复工作、生活,重症致残率高,CT检查可显示出血量、出血部位。病情稳定后应积极进行康复训练,防止废用和病理性姿势形成。发病半年内是脑出血疾病的最佳康复时间,两年内仍然是疾病的恢复期,所以应抓紧时间,克服治疗训练过程中的疼痛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能有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近年来,我国康复医学不断发展,使得康复治疗在提高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效果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只要患者的意识状态不再恶化或血肿未破入脑室,积极的康复能够减少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对综合功能预后有利。基本的认知功能训练也具有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康复方法要有针对性,并且尽量早期进行,要配合按摩疗法。比如双掌挟按于肢体两侧,来回做方向相反的推擦活动,有利于改善患肢血液循环。要积极采用不同的自我护理方法,比如指导患者练习握笔、整理床铺、刷牙洗脸等,使他们达到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3]。

本文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康复,FMA评分在两组患者康复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均有提高,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4 体 会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及限制,在紧急情况下,护士可在无医嘱情况下给予医疗处理,但应及时报备医生,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此外,良好的医护和医患沟通可有效预防医疗纠纷发生。虽然脑出血引发的死亡率要高于脑梗死,但当脑出血患者由急性期抢救成功后,其后期的运动和认知等能力的恢复在医务人员合理的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指导下恢复效果要好于脑梗死。患者出院时要叮嘱其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防止过度劳累;戒烟并忌食肥甘厚味,以预防脑出血的发生和复发。出院后要定期检测血压。总之,在脑出血患者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欢,程坤,王荧,等.综合护理干预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疗效评价[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16-217.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风患者; 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0.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31-01

中风病是以猝然昏厥、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语言蹇涩、口舌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患者经急救治疗,病情基本稳定后,就进入了康复训练期,但由于运动功能恢复缓慢,时间久,患者极易产生烦躁、焦虑、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不配合甚至放弃康复训练,从而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我科2011―2012 年收治中风患者68 例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在这些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我们把心理护理放在首位,作为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一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2012 年共收治有功能障碍的中风患者68 例,其中,男40例,女28例; 年龄 30~ 78 岁。痊愈 35例,好转 27 例,效果不明显 6 例。总有效率为 91. 2%。

2.护理措施

2. 1 心理康复是全面康复的基础

中风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特点是由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加之有些患者还伴有言语表达障碍,情绪低落,产生无用感。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最大限度地争取亲友的支持。要耐心聆听患者倾诉,使其得到宣泄。护理人员要以真挚的感情与他们交往,多关心,多帮助,多鼓励,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并通过自身良好的语言、表情、风格和行为去影响患者,慢慢让他们接受自己的现状,使其认识到只有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体现生命的价值。避免一切不良情绪对康复的影响,首先达到心理康复,这是康复成功的重要基础。

2. 2 多措并举,促进康复

中风康复期患者病程长,见效慢,导致患者出现角色退化和习惯化,自信心不足,对运动训练有不同程度的厌烦和抵触情绪,表现出像孩子似的任性、依赖、脆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指导、鼓励和督促相结合的方法,克服患者的依赖和厌烦心理,促进康复。比如有一患者,偏瘫3 年多,整日卧床,安于接受亲友和护理人员的生活护理,体重渐增至 95kg,血脂增高,肌肉萎缩。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 1)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起床活动的重要性,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之积极配合; ( 2) 适当减少饮食量和调整饮食结构; ( 3) 制定一定强度的康复训练计划,每天由一名护士陪伴做各项功能训练,循序渐进,从室内到室外,并认真指导,把每天的计划完成情况绘制成表,贴在患者床头,使其对自己的进步一目了然,每 10d 总结 1 次,进步明显时就奖励患者看一场台球赛 ( 因患者酷爱台球运动) 。经过不断鼓励和强化,患者克服了依赖和厌烦心理,积极参加运动训练,两个月后,体重减至 82kg,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2. 3 掌握正确方法,纠正错误观念,确保康复效果

在康复过程中,我们经常向患者讲解医学知识,教给正确的锻炼方法,纠正自身的错误观念,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从而保证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如有一位患者在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时,由于方法不正确,用力过度,导致患侧肩关节脱位、疼痛。我们及时给予手法复位、热敷等处理,并再次给予示范训练,在病人及家属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还有一位患者,由于害怕活动早了引起再次脑出血而一直拒绝康复训练。我们耐心向患者解释康复训练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最新的康复理念,即康复治疗介入越早、效果越好,并列举了本科室几位康复训练早、效果好的病例,让患者消除顾虑,配合训练。经过反复讲解,患者终于消除了对康复治疗的错误认识,开始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很快好转出院。

3. 4 加强健康教育,纠正不良习惯

烟酒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也是影响中风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对有烟酒嗜好的患者,从入院开始,我们就利用治疗、护理的一切机会,大力宣讲烟酒的危害,反复同患者沟通,提高认识,促使其戒烟、戒酒和其他不良习惯。通过对这些患者的康复护理,我们体会到,作为一名中风科护理人员,除做好基础护理和专业护理外,更要重视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才能达到尽快康复和全面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家属护理干预心理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38-02

目前,我国大部分脑卒中病人的康复阶段是在社区和家庭中度过,脑卒中在影响患者本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会影响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由于部分地区社区护理网络建设尚未成熟,而脑卒中病人及家属缺乏相关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致使很多脑卒中病人错失了最佳的康复时机[1]。家属作为患者的主要支持力量,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给予患者更多、更好的社会支持。因此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展社区护理干预工作,提高脑卒中患者家属的心理社会适应效应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本研究通过对122例社区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评估干预前后脑卒中病人家属的心理社会适应效应,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肢体恢复功能的影响,以便提高脑卒中病人出院后家属的支持力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城市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属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1)被调查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2)无精神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史。共发放问卷126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回收率98.4%。入组的124名家属中,男58名,女66名;患者配偶69名,子女61名,大专及以上53名,高中及以下73名;农村39名,城市87名。并将入组家属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1.2 方法 干预组:干预组除有效治疗和常规护理外,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康复训练等护理干预;对照组:对照组只进行有效治疗和常规护理。

1.3调查方法

1.3.1问卷调查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调查家属的心理卫生健康状况,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共90个项目。附加自拟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与患者的关系(配偶或子女)等。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匿名选择,一次性完成。

1.3.2心理问题评分标准 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共90个项目。SCL-90总分〉160,或阳性项目数〉43,或任一因子分〉2分,可考虑筛查阳性,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1.3.3资料分析 对不同角色、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等资料的脑卒中患者家属护理干预前后的SCL-90测评结果与国内成人常模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因子分异常数采用描述性资料百分率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 P

2结果

2.1脑卒中患者家属的自身特质与其心理异常各因子间相关性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患者性别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患者配偶的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患者子女;同时女性家属的躯体不适、抑郁分显著高于男性家属;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家属人际关系、焦虑分显著高于大专以上家属;农村家属的躯体不适、人际关系、抑郁分显著高于城市患者家属。

2.2脑卒中患者家属SCL-90评分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见表2。脑卒中患者家属SCL-90各因子分在护理干预前后均高于国内常模,但干预组各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脑卒中患者家属心理状况与自身特质的相关分析

因子性别文化程度收入病程

躯体化0.783-0.056-0.0492.765

强迫症状0.062-2.091-0.0512.316

人际关系0.279-2.164-2.5872.304

抑郁2.2412.237-2.7932.363

焦虑2.1873.009-2.6312.783

敌对1.746-1.814-0.0460.059

偏执0.0330.065-0.0920.055

精神症状0.0520.055-0.0610.094

表2 脑卒中患者家属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因子护理干预前患者

家属(n=62)护理干预后患者

家属(n=62)中国常模

(n=1388)

总分145.59±73.16136.59±52.17129.96±38.76

躯体化1.53±0.64*1.44±0.58*1.37±0.48

强迫症状1.84±0.75*1.69±0.75*1.62±0.58

人际关系1.67±0.771.66±0.531.65±0.51

抑郁1.84±0.98*1.62±1.08*1.50±0.59

焦虑1.63±0.77*1.54±0.47*1.39±0.43

敌对1.61±0.741.58±0.611.48±0.56

恐怖1.39±0.731.37±0.591.30±1.02

偏执1.54±0.721.48±0.471.43±0.57

精神症状1.62±0.751.46±0.561.29±0.42

与国内常模比较,*P〈0.01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家属在对脑卒中患者长期护理照顾过程中,其生理、心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会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以至于处在亚健康状态。本研究显示,在护理干预前脑卒中患者家属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表明脑卒中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正常人。以SCL-90个因子分作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表明家属的心理状况因子与多项社会因素包括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患者病情等均和患者的病症相关。患者的家属在照顾患者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他们不仅可以给予患者精神方面的安慰,而且可以对其他非主要照顾者进行组织和协调[3]。针对患者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社区护理干预能够详细地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家属的积极性,取得配合多体贴、理解和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不良情绪,多与患者交流思想,鼓励其重新认识自我价值,一起为患者营造充满关爱,温馨放松的康复环境,从而战胜疾病[4-5]。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保持良好的形象以及和蔼可亲的态度,用亲切美好的语言以及熟练的沟通技巧来消除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以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探讨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护理干预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6]。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和负担[7-8]。

参考文献

[1] 袁玮,张瑞丽,刘丽华,等,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压力与护理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37

[2] 王宇,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2):237―238

[3] 李秀娟,封锡玲,郭志明,尚静敏,何清,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3):2981

[4] 苏媚菊,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现代护理,2010,7(13):130

[5] 张燕萍,赵建华,陈雁斌,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1B):97

[6] 尹保琴,脑卒中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2010,7(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