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康复护理;认知得分;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03-02

脑梗塞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死于脑梗塞的患者约有150万人,老年患者占据了70%以上,脑梗塞认知功能障碍者中老年占据了50%~70%[1],脑梗塞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有效提高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我院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结合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其认知能力,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88例老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41例,平均年龄为(69.3±4.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塞标准[2];由颅脑CT、MRI证实均为首次脑梗者;生命体征平稳,48h内病情无明显进展,Glasgo评分>8分;病程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护理及康复训练:心理健康护理是帮助患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及抑郁心理,重拾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能够自我放松,配合治疗,保证治疗的完整性及连续性;康复训练是患者在床上时变换及肢位,被动、主动回复其四肢关节功能,循序渐进进行练习坐位平衡、起立、起立平衡、步行等,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45分钟,与心理护理共同3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定其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基本认知能力,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BI指数评分、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及基本认知能力测验。

1.4 统计学处理: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完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以P

3 讨论

脑梗塞致死致残率非常高,更会造成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研究发现,在脑梗塞过程中大脑皮层及其相关神经元的变性坏死阻断了相对应脑功能区神经信号传递[3],或者相应功能区的缺血坏死造成认知功能缺失,而早期进行康复锻炼通过肢体被动、主动的活动,释放出电信号刺激脑神经,增强脑神经的可塑性、代偿性,逐步改善认知功能[4]。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护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态、减少因为疾病出现的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增强可以康复生活的自信心,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本组实验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基本认知能力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上所述,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可改善其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为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更毅,史岩.急性脑梗塞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痰病杂志,2008,11(2):81―82.

[2]蒋海华,时恒平,徐艳,等.脑梗塞患者康复期心理障碍的分类研究[J].中国康复,2008,23(3):177-178.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1]。脑梗死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变化快,部分危重患者意识不清、昏迷甚至死亡,对护理工作要求较高,既要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还要配合医生用药,进行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给护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对2013年3月~ 2014年3月收治的20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200例患者中,男127例,女73例;年龄42~77岁,平均60.9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

1.2护理 (1)密切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出入量的变化,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患者,并做好应急措施。如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脑疝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250ml+速尿20mg,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分钟内输完。(2)用药护理:溶栓前让患者平卧,耐心讲解有关溶栓的注意事项,头部抬高15~30°,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配合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头颅CT检查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及血压的变化,保证血压控制在适宜范围;溶栓时,药物必须溶解后立即使用,以免失效,注意所用药物的滴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同时遵医嘱应用改善循环、脑细胞活化剂等药物。(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激励病人配合治疗。脑梗死病人发生偏瘫等功能障碍、心理难以接受,加上生活不能自理,往往陷入绝望、抑郁状态中。通过言语疏导、爱心看护与照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并发症护理: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需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或静脉注射氨溴索化痰注射液。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对于有意识障碍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偏瘫患者长时间卧床易发生褥疮,护理人员要加强皮肤护理,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交接班时要严格细致地交接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要进行膀胱冲洗,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在用药过程中、用药后要加强巡视,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注意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每15~30min观察1次,当病人发生头痛、呕吐、脉搏慢,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提示并发脑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5)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复行走和语言清晰,使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肌力恢复Ⅴ级;显效:肌力达Ⅲ~Ⅳ级;有效:肌力达Ⅰ~Ⅱ;无效:级数无变化,肌力仍为0级。

2.结果本组200例患者,115例患者治愈,62例患者显效,20例无效,3例死亡,有效率88.5%。

3.讨论

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3]。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4]。如何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完成用药及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艰难的工作。我们总结,严格掌握溶栓指征,缩短脑梗塞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护士在溶栓前后应做好护理配合,进行严密观察是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和条件,在溶栓用药期间积极配合医生,遵医嘱用药,注意不同药物的用量及滴速,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强化心理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依从性,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减少合并症,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综上所述,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完善心理护理,严格执行用药护理,进行预防并发症护理等措施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护理人员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

[2]李秋萍,范秀珍,高丽红.内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护理

【中国分类号】 R74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86-0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1]。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2]。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3]。我科2011年1月~ 2012年1月共收治58例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8例患者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46~78岁,平均62.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

1.2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肌力恢复Ⅴ级;显效:肌力达Ⅲ~Ⅳ级;有效:肌力达Ⅰ~Ⅱ;无效:级数无变化,肌力仍为0级。

2.护理

2.1监护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神志、血氧饱和度变化,如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脑疝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250ml+速尿20mg,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分钟内输完。护士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患者,并做好应急措施。

2.2心理护理 脑梗死病人发生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心理难以接受,往往陷入绝望、抑郁状态中。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4],激励病人配合治疗。

2.3溶栓护理:(1)溶栓前准备 患者平卧,头部抬高15~30°,耐心讲解有关溶栓的注意事项,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配合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头颅CT检查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及血压的变化,脑梗死患者血压适当升高可保持脑灌注量,但如收缩压>200mmHg,必须迅速将血压降至适宜范围。(2)用药护理 静脉滴注尿激酶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滴速60滴/min,连用3天,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药物必须溶解后立即使用,不宜存放。其他药物治疗 生理盐水250ml,脉络宁30ml,每日1次静滴及使用脑细胞活化剂等。(3) 出血倾向观察及护理 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在用药过程中、用药后要加强巡视,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皮肤、粘膜、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注意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每15~30min观察1次,当病人发生以下情况:"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即头痛、呕吐、视神经水肿,"二慢一高"即脉搏幔洪大,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提示并发脑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4预防肺部感染 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需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或静脉注射氨溴索化痰注射液。对于有意识障碍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

2.5预防泌尿系感染 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进行膀胱冲洗2次,每日2次。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2.6预防褥疮的发生 偏瘫患者,长时间卧床,易发生褥疮,所以,护理人员要及时加强皮肤护理,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交接班时要严格细致地交接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

2.5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复行走和语言清晰,使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3.结果

27例患者治愈,24例患者显效,总有效率为87.9%,5例无效,2例死亡。

4.讨论

脑栓塞病人发病急、病情重,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病情观察,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严格掌握溶栓指征,缩短脑梗塞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护士在溶栓治疗前后做好护理配合,进行严密观察是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和条件,护士应在溶栓用药期间积极配合医生。心理护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依从性,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减少合并症,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技术,精心、科学的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

[2] 张悦怡,庄一渝,程丽君,等.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79-181.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第4篇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手术治疗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早下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可早期活动等优点。我科研项目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76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经精心治疗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6例,其中男34例,女42例,年龄60岁至100岁之间,平均78岁,骨折原因为不慎滑倒或跌倒所致,左侧30例,右侧46例,均为闭合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至6天,所有均手术复位固定。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患者为突发外伤所致,没有心理准备,焦虑,恐惧,担心此后无法站立,此时应时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目的,手术方法,术后注意事项和可以出现的并发症,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经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和术后坚持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优势,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1.2呼吸护理 预防坠积性肺炎,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吹气球练习,以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提高高对手术的耐受力。以有痰不宜咳出者给予起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

2.1.3饮食护理 积极控制血糖和充分的营养支持。饮食上多进富含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钙食物,适当粗纤维,以增加患者抗手术能力。本组中有糖尿病患者9例,除配合医生参与调控血糖在合理范围外,指导患者合理搭配饮食,养成定时,定量良好的饮食习惯。

2.1.4牵引护理 骨牵引是术前患者常用的牵引方法,患肢是外展中立位,足尖向上。保持牵重物的悬空。中跟部放置小垫圈防止中跟受压。骨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7。骨牵引时钢针外滴75%酒精,2次/天。需要注意的是,老人骨质疏松,每日必须检查牵引绳与滑车是否在同一直线上,要随时注意钢针牵引时有无左右滑动,牵引力是否正常。老人感受力下降,观察肢体末端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感觉动情况,观察患肢有无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征象。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2术后护理

2.2.1常规护理 术后根据医嘱使用监护仪。观察切口有无渗出,切口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术后2至3天量少于50ML由医生拔管。保持各管道通畅,妥善固定。观察患肢血运及肿胀情况。

2.2.2护理 患肢正,髋关节屈曲15度,外展30度,膝关节屈曲15度,踝关节背伸90度,足尖向上,注意勿外旋,内收。翻身时向健侧15度,注意患肢摆放。双下肢之间垫以高度适宜的枕头,使患肢末端高于髋部呈倒三角形,这样能保持患肢终处于外展位,股外侧肌能长时间处于公弛状态,因而减轻了疼痛。

2.2.3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是组织损伤的一种不愉受的情绪混乱合表,必要时要遵照医嘱给予止痛药,使患者有良好的睡眠质量,才能使患者更快恢复体力。

2.2.4 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可以巩固手术的治疗效果,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肢体功能,也是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2.2.4 1早期(手术后1―3天)患者术后麻醉消失后就可以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活动及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等长训练。初期患者会害怕活动引起切口疼痛,训练不敢做或无效训练,质量不高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在旁指导督促,踝关节训练时手放于患肢足底,感受活动力度。

2.2.4 2中期(术后3―5天)摇高床头30度―50度,行患肢小腿抬高训练和屈髋,屈膝训练。1抬高训练具体方法:患者平卧或坐位,中尖朝上绷紧下肢腿部肌肉,缓慢直腿抬高,保持悬空5―10秒,然后放下,每日3―4组,每组15―20次,初次5―10次,以后逐渐增加次数。2屈髂,屈膝训练具体方法:缓慢移动患肢足向近心端回收,稍感疼痛时停止5―10秒,再缓慢移回床尾,屈髂不可大于90度。

2.2.4 3晚期(术后5天至出院)根据患者 病情,手术情况及患者配合程度,协助医师制定下床练习步行时间,提高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准备合适的鞋太及衣服。帮助患者下床: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肢离床。患者下床后先扶助行器站起行。将助行器向前推,先迈健肢,患肢可不负重小迈上步跟上,如此反复。

2.2.5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2.5.1深静脉血栓 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肢体的颜色,皮温及肿胀,疼痛程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肢体的感觉,与术后感染区别,如患者窗框然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情况况应考虑急性肺栓塞,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吸氧,止痛,抗凝和溶栓。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下肢主动和被动运动,视病情尽早下床活动,对预防并发症有重要作用。给予防治血栓药物,配合气压式下肢循环促进仪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2.5.2压疮 股骨粗隆是骨折的老年患者,由于术前多有骨牵引或皮牵引,卧床时间长,全身血液循环差,局部皮肤抵抗力低下,又因疼痛不愿配合抬臀,翻身等动作使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踝关节,足跟等骨突处容易发生压疮。特别消瘦或体力差不配合者可给予卧气垫床,保持床单位整洁,协助翻身,视病情允许尽早下床。

2.2.5.3 其他并发症 老年患者多有基础疾患,因创伤和手术及卧床,易并发发梗,心衰,脑梗,庆激性溃疡,还可因食欲并有引起营养不良,叫解质紊乱,便秘并发症。高龄患者系统疾病多,局部情况差,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让患者早期下床,可大减少全身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多和患者沟通,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本组无并发症发生,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溶栓;护理

2009年8月-2012年5月,我们采用经股动脉插管溶栓,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动脉动溶栓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9年8月-2012年5月,我们采用经股动脉插管溶栓,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动脉动溶栓治疗,其中,6例患者为女性,12例患者为男性,患者年龄为48-78(56.45±3)岁。发病时间1-3h10例,8例患者大于3-6h。6例患者有言语不清伴偏瘫的表现,18例患者有肢体偏瘫表现,13例患者有意识障碍表现。

1.2治疗方法常规准备,局部麻醉,行脑血管造影,确定病变部位。再将微导管、微导丝送到病变部位,将尿激酶30-90万U稀释于0.9%氯化钠注50ml中,经微导管局部缓慢注射30min后造影。溶栓后再次进行脑血管造影,保留导管鞘至病房。4d后拔除导管鞘,局部加压包扎24h。

1.3转归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进行DSA检查,结果显示5例患者显示部分再通,13例患者为完全再通表现。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也比治疗之前有明显的好转,无感染等并发症。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急性脑梗发病急,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言语不清或一侧肢体偏瘫,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情绪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的、方法及疗效,消除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2.1.2术前准备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了解,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各神经发射等。并进行相关辅助检查以了解患者是否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2.2术中配合

2.2.1患者的手术情况辅助患者进行手术的摆放,给予患者吸氧进行治疗,可对患者采用一定的制动方式,避免因为其出现躁动而引起手术无法正常操作。

2.2.2建立静脉通道在左侧上下肢体分别建立静脉通道,连接输液三通,为术中用药和抢救提供方便和机会。

2.2.3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治疗期间应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密切地观察,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给予处理。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应准确记录在案,以便掌握动态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告并配合抢救。

2.2.4准确配制溶栓药物,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给予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给予患者手术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其中有16例患者感觉运动有一定的恢复表现,患者各项情况都有明显改善。发生脑出血的患者1例,无明显改善的患者1例。

2.2.5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的呼吸系统会因为呕吐等原因出现堵塞,而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故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理,保障患者呼吸道的通畅,避免患者出现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2.3术后护理

2.3.1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包括患者的语言、肌力、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呼吸、瞳孔、意识等。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密切的观察,包括皮肤色泽、足背动脉搏动、压迫有无移位、血肿、有无出血等各项情况。如患者有躁动的表现时应给其应用镇静药物,也可进行制动处理。应避免压迫导致患者出现血肿、淤斑等情况发生,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穿刺点出血或皮下血肿。

2.3.2补液及出血观察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应多饮用水,并给予其进行大量的补液治疗,这样可顺利排出造影剂,避免出现副作用发生。并应对患者有无出血情况进行检查。

2.3.3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术后24-72h后指导病人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适当增加运动量,同时避免情绪激动,进低脂饮食,以利康复。

2.3.4并发症的预防

2.3.4.1出血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中最为凶险的一种出血性[1]并发症,亦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脑出血,通常出现在治疗最初12h。如出现头痛突然加重或意识加深,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而慢,血压升高,肢体活动障碍,首先考虑颅内出血。有研究报道:在发病6h以内中、重度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病人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发现,溶栓10h病死率为34.0%,死于并发脑出血者占27.0%,溶栓24h后脑出血发生率为9.3%-32.5%。因此护士应警惕颅内和其他部位出血,严密观察并控制血压变化。

2.3.4.2再灌注损伤和血管再闭塞的观察再灌注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偏瘫、剧烈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临床上应用尿激酶溶栓后观察其肌力已恢复,但数小时后肌力又减退下来,可能主要是与再灌注自由基损害或血管再闭塞有关,术后24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2]。

2.3.5健康指导导患者了解康复程序,强调早期训练患肢的重要性。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3]避免情绪激动。术后第1天做患侧肢体被动运动,术后2-4天,开始训练坐姿,床上运动。无瘫痪者可酌情下床活动。并密切观察瘫痪肢体的活动情况,指导进行功能锻炼,防止肌肉痉挛,关节强直等,逐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3讨论

此疾病为比较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伤害也很大,故应进行积极的治疗,尽量降低对患者的影响。急性期应重点恢复患者的脑部血流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的脑部缺血的表现,有利于神经恢复。目前认为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在颈动脉系统为起病后6h内,国际上大规模研究中心对溶栓治疗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早期(3h-6h)动脉溶栓治疗效果是肯定的。通过对18例脑梗患者超早期溶栓的护理,我们明确认识到时间窗的选择对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的重要性,(前循环3h,后循环6h)是决定溶栓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认为并发脑出血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溶栓引发纤溶亢进和凝血障碍;②缺血引起血管壁受损;③再通血管恢复血供后由于通透性增高而血液渗出;④血流再灌注后可能因神经反射而使灌注压增高。医护密切配合,牢记时间就是生命并以最快的速度甄选出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同时熟悉掌握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要点和技巧是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障。溶栓前减少患者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反应,正确评估溶栓后可发生脑出血转化、再灌注损伤及血管再闭塞等风险发生。因此,护士在时间窗内密切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溶栓手术,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病情变化和术中用药情况,医护配合准确到位,及时确定病灶,尽早给药,争取达到最好的疗效。术后严密观察症状有无加重,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时与患者沟通,减少不良刺激,有效地将治疗、护理、健康指导融为一体,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同时配合良好的早期康复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黄允.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0,31(1):130-131.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样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行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21例,年龄43~79岁,平均(62.7±4.3)岁。合并高血压71例,糖尿病35例,慢性支气管炎14例,术前心肌梗死史29例,术前心功能Ⅱ级48例、Ⅲ级34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正中开胸,桥血管取自左侧乳内动脉及左侧下肢大隐静脉,冠脉搭桥2~4根;平均术中心脏停跳时间(46±5)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77±9)min。按手术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45)。对照组平均年龄(61.4±5.5)岁,男28例,女9例,合并高血压32例,糖尿病16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术前心肌梗死史13例,平均术中心脏停跳时间(45±4)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76±10)min。观察组平均年龄(63.2±4.0)岁,男33例,女12例,合并高血压39例,糖尿病19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术前心肌梗死史16例,平均术中心脏停跳时间(47±7)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78±8)min。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症、心脏停跳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从ICU转入病房后做好各类微泵、管道宣教工作;术后早期抬高患肢;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定期给予拍背、排痰;做好口腔、会阴、预防压疮等术后常规护理工作。

1.2.2观察组

建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规范化护理措施。包括术后管道、心理、压疮、康复护理及术后常见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并发症的护理工作。护理小组依据国内外医学护理文献资料,作为施行规范化护理的理论依据,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理论、实践培训,使其熟练掌握规范化护理方法。(1)管道的护理:术后患者从ICU回病房时身上管道可能较多,如颈静脉置管、胸骨后、胸腔或心包引流管,尿管等。测量管道外露长度,做好管道固定工作;检查三通及延长管接头处有无松动;血管活性药物与常规补液通路尽可能分开,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术后每6小时挤压胸骨后、心包引流管一次,确保引流管通畅;若发现引流液不多,但管道固定处周围有明显渗血需考虑引流管血块堵塞可能,可汇报医生处理。(2)压疮的护理:冠心病患者多数有高龄,肥胖,体外循环损伤及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等均可能导致患者术后皮肤压疮风险增大。护理措施:术后常规放置气垫床;骶尾部等容易受压处可加垫棉垫或贴康惠尔防压疮贴;叮嘱患者不要长时间维持同一;术后并发脑血管意外患者需协助经常翻身。(3)心律失常:有研究表明,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有心房颤动发生率可高达20%~40%[3]。主要发生于术后1~3天。房颤发作前常有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早搏或短阵房性心动过速表现。术中心脏停跳心肌缺血损伤,术后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疼痛应激等均是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4]。持续或频繁发作快速房颤不利于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且增加了栓塞并发症。护理措施:监测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适当补钾补镁,血钾尽可能维持在4.0mmol/L以上。密切监测心律变化,若出现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早搏等表现,尽早告知医生,积极药物处理,减少房颤发生率。术后发生房颤患者,做好患者沟通解释工作,多使用胺碘酮微泵转复律;对于房颤难以转复患者需加强抗凝治疗。极少数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需床边备好除颤仪及抢救设备、药物。(4)心力衰竭:需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多为冠脉严重多支病变、术前急性心梗,基础心功能差等。多数患者需心脏停跳下完成远端冠状动脉吻合,心脏停跳及体外循环损伤可导致患者术后心力衰竭甚至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律增快、汗多、胸闷气促加重、不能平卧,咳出泡沫样痰等。护理措施:术后早期积极应用多巴胺、硝酸甘油、重组人脑利钠肽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心功能稳定;适当限制饮水;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积极处理心力衰竭。(5)脑血管意外:极少数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可并发神经系统并发症,多数为脑栓塞[5]。严重时可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护理措施:若患者突发脑血管意外,需立即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变化,定时评估神经系统功能。根据医嘱给于脱水、降颅压、降温、脑神经保护等药物。(6)呼吸系统护理:与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相比,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可导致心、肺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介质大量释放,术后更易发生肺水肿、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同时术前长期吸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术后伤口疼痛、咳嗽无力等也可导致术后并发肺不张及肺部感染。护理措施:术后加强镇痛镇静,鼓励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咳痰。术后常规使用氨溴索化痰,加强雾化吸入。若患者低氧血症不改善,可改用高流量鼻导管或无创呼吸机吸氧。对于术后呼吸功能良好患者待停用心电监护后鼓励尽早下床活动。(7)心理护理: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有研究表明,冠脉旁路移植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将近50%[6],术后ICU停留时间长者更易发生谵妄、失眠等。严重的焦虑及认知障碍等均不利于心脏术后早期恢复。护理措施:术后患者常感伤口疼痛,不敢深呼吸及咳嗽。医护人员认真做好解释、沟通工作,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鼓励患者主动咳嗽,使其认识到咳嗽咳痰重要性。对于患者的疑虑及困惑做到耐心讲解,建立患者“信任感”。术后出现谵妄,抑郁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需积极给予药物治疗,同时加强监护,夜间每小时巡查1~2次,预防坠床、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8)康复护理:术后康复护理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重要组成部分。术后早期抬高手术侧患肢,鼓励床上适当活动,如屈膝、踢腿、翻身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若患者已停用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稳定,尽早安排患者床边坐位,下床站立及活动。科内常规配备“助行器”,患者可在护工或家属的陪护下逐渐增加下床活动次数及活动量,活动时控制患者心率在100次/min内。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重组人脑利钠肽、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术后肺部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房颤发生率,观察压疮、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患者满意度情况。满意度评分采用打分制,内容包括专业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沟通能力等。90~100分为满意,70~90为较满意,60~70为一般,小于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压疮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房颤、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而患者综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第7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50-03中图分类号:R 743.330.47文献标识码:B

大面积脑梗死是因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分支主干急性阻塞引起的广泛性脑梗死。临床多起病急,进展快,合并症多,预后差,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是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的主要脑血管类型[1]。我科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0例。现将临床护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0~80岁;伴有高血压病16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0例。

2.临床表现 活动中发病22例;静态下发病8例。全部患者均有意识状态改变,其中昏迷20例,意识模糊或嗜睡10例,呕吐10例,抽搐3例,癫痫持续状态2例,语言障碍12例,肢体功能障碍30例,双眼向一侧凝视20例。

3.治疗结果 好转16例,无效与恶化4例,死亡10例,7例患者吞咽障碍出院时仍带有胃管,需鼻饲进食。治疗过程中肺部感染16例,消化道出血10例,肾功能衰竭6例,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12例。

急性期护理

1.协助医师尽早诊断 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表现酷似脑出血,起病较急,可在活动时发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症状:不同部位的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言语及肢体运动障碍;双眼同向凝视等体征。因其病情危重易被误诊为“脑出血”,而缺血性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是不同的,头颅CT或MRI检查能早期明确诊断。患者做CT或MRI检查时应有医生或护士陪同并备好抢救物品,防止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突发意外。

2.观察颅内高压 本组病人因脑疝死亡5例。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特别是发病的最初3天[2]。当发现病人出现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意识发生改变,由清醒变嗜睡、甚至昏迷,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者,则提示有脑疝前驱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建立静脉通道,以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滴,确保药物于15~30分钟内滴完。由于发现及时,本组有10例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3.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 癫痫持续状态若出现于意识障碍之后示病情恶化,因癫痫持续状态可加重脑卒中[3],应迅速控制抽搐。立刻报告医生,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立即解开衣领和腰带、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予安定静脉注射10~20 mg。若症状未缓解者,可遵医嘱给予安定4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滴速视病情而定。静脉注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及瞳孔大小,以免引起呼吸抑制。经积极抢救,本组2例病人抽搐得到及时控制。

4.观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大面积脑梗死是主干大动脉附壁血栓脱落使供应侧分区血供应突然中断,侧枝循环不能及时建立,使早期的脑组织发生广泛性坏死,脑水肿发生早而重,常形成脑疝乃至危及患者生命。在治疗中控制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至关重要[4]。脱水降颅压是抢救病人的首要措施。必须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以作补充液体量的依据。如摄入量24小时不足2500 ml,尿量每小时少于25 ml或多于500 ml,皮肤无弹性,口腔黏膜干燥、唾液少,浅表静脉(如手背静脉)充盈不佳时,均属异常情况,需及时分析原因,通知医生迅速给予处理,并测量尿比重,检测血二氧化碳结合率。适当补充电解质溶液,促进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迅速防止平衡失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本组有3例病人出现低血钾、低血钠,病人病情恶化,由于及时发现,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应引起注意。

5.保护脑细胞 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尽量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给予低流量吸氧,保持氧饱和度>97%。高热病人给予头部冰枕、冰帽,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表浅处置冰袋等降温处理,可有效控制中枢性高热,降低脑组织代谢和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一般使温度维持在33℃~35℃。

6.观察血糖 脑梗死组织缺血缺氧,无氧代谢增加,而高糖状态又增加底物的供给,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加重了神经细胞的缺血、水肿坏死。当组织中乳酸水平高于25 mmol/L时,即产生不可逆的神经损害[5],血糖控制在6~9 mmol/L。护士每天为患者测MBS 4次,时间为8 am、11 am、4 Pm、8 Pm,如血糖过高应通知医生及时给予处理。

7.并发症的预防和观察 本组病人因并发症死亡5例,其中多脏器衰竭1例,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各2例。因此,应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以减少病死率。

(1)肺部感染的预防和观察 肺炎是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应严格呼吸道管理,确保呼吸道通畅。昏迷或球病人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每2小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给予糜蛋白酶射流雾化,以利痰液吸出,神志清醒者定时进行深呼吸。吸氧病人,每天更换湿化瓶内液体及吸氧管,防止上行感染。当病人出现肺部感染时,应根据药敏选足量药物,以控制炎症发展。

(2) 预防和观察肾功能损害 本组病人老年患者居多,多数病人出现尿失禁或尿潴留现象,因而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加上急性期用大量甘露醇降颅压,很容易造成肾功能损害。应给病人多饮水,保持会阴清洁,严格掌握导尿及留置尿管的适应证,对于需要导尿及留置尿管的病人要严格按照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病人的尿量、颜色、性质,如发现病人出现少尿、血尿或尿液浑浊时,应引起警惕,要立即留尿送检。同时,应根据病情定时抽血检查肾功能,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3)预防和观察消化道出血 病人应进食易消化半流或流质,忌吃酸、硬、辣等对胃有刺激的食物。观察病人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昏迷病人发病后24小时留置胃管,定时观察胃液,如病人胃液或呕吐物出现咖啡样,或病人出现腹胀、柏油样便,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本组有10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消化道出血,全部安全度过出血期。

恢复期护理

1.加强营养支持,做好饮食护理 对于意识障碍者,应避免经口进食,以防止呛咳引起吸入性肺炎。采用置胃管鼻饲的20例患者,予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饮食。每日3~4次,每次200~300 ml。每次灌注营养液前必须证实胃管在胃内并抬高床头30°~45°[6]或半坐卧位,进食30 min~60 min后再放下,以防食物返流,吸尽气道内痰液,如需翻身、拍背者也应在此前进行。有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经治疗出血停止后再恢复鼻饲。对尚有一定进食功能者,采用头部抬高30°仰卧,颈部前倾的姿势进食,并给予柔软、易嚼、易吞咽的食物,给予患者充分进餐的时间,喂饭速度要慢,量要适当。进食后注意去除咽部残留食物,教患者采用空吞咽、重复吞咽、交替吞咽及点头式吞咽等方法去除[7],防止因护理不当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进食过快梗噎等并发症。

2.早期康复锻炼 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康复锻炼。①肢体功能康复,每2~4 h为患者按摩活动肌肉关节。锻炼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上后下,秩序渐进原则[8],平卧时宜将肢体放于功能位。②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以上饮食护理可同时进行,对功能障碍者,进行空吞咽训练或给予冷刺激(冰冻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可诱发吞咽反射)。在功能有所恢复后,可从糊状食物到半流质,再过渡到流质。本组12例吞咽困难患者,除7例患者吞咽障碍出院时仍留有胃管,需鼻饲外,余已基本恢复正常。③语言康复训练,训练由听到看、到说,由字到词,先易到难的语言训练程序,循序渐进。

3.做好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常伴有四肢瘫痪、语言障碍,缺少与外界交流,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心理,表现为情感失控、丧失信心、不愿活动等。因此针对每一患者的具体心理问题加以疏导,介绍康复锻炼的意义,增加信心,鼓励主动参与,以保证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指导培训患者家属做好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和正确的功能训练方法,以便回家继续进行有效的练习,并嘱患者定期来院接受康复评估及康复指导。这样既满足了患者的需要,又减轻了患者的家庭负担。经出院后回访的结果表明,做好家庭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

[1]黄如训,郭玉璞.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草案[J].中华神经病学,2001,14:60-62.

[2]梁建珠.脑梗塞病情观察要点[J].实用护理杂志,1994,10(9):5.

[3]许 飞,孙红斌,杨艳萍.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6):474.

[4]曹传伟.45例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05,33(6):645.

[5]迟玉英,齐 敏,王家宏.脑卒中并重症糖尿病死亡10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1996,16:34.

[6]董春兰,马兰军,张建华.卧床高龄鼻饲患者进餐与吸入性肺炎关系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2.

[7]周维金.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基本方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0):58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