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信专业技能

通信专业技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通信专业技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 通信专业 实践教学

0 前言

校企合作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培育适应新时代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科技人才具有显著的效果。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进人才培养,提高市场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重要环节。基于校企合作,完善和改革实践教学系统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通信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1. 构建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的平台就是校企合作,主线为实训项目,原则是先易后难,管理体系的运行和实施也是以实践教学的创新为基础的,从而符合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最终构建基于实践教学的,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构建目标体制

构建实践教学系统的主要依据就是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建立的基准是实际的企业岗位需求,目的就是学生就业,主要培养内容有:职业能力、资格证书、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等。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职业能力。提高职业能力的途径是分段提高单项、模块、综合以及拓展能力;第二,职业素质;第三,创业就业能力。利用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择业能力,这是推动高职院校就业的首要途径;第四,资格证书。建设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时刻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建立合适的教学模式。

(2)构建教学内容

构建教学内容要基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重点围绕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就是职业岗位群,分解职业能力来构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具有渐进式、组合型、模块化的特点,是一个多维交叉、多层次的内容体系。

(3)构建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统一管理实践教学的设施、教学、教师以及学生,在学校各个领域之间构建一种互相推进互相制约的关系,从而保障各个领域的有效运作,进而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确保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样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需求[1]。

2. 高职通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高职通信专业的培养人才模式是“课、证、岗融通,共育校企”,实现教学目标,满足校企合作需求。针对实践教学不同环节的不同层次,可以将通信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系统的化为五个层次:实习认知、实训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顶岗实习。

(1)实习认知

认知实习是通信专业实践课的基础,学生经过认知实习可以全面了解专业基础。主要包括认知电子元件、了解实际电路、了解生产电子产品过程、参观通信设备以及通信仪表的使用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生产、加深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信念等的机会,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实习认知教学的开展时间是学期中间为期两周,地点是校外实训基地。

(2)实训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实训主要有:校内实训、实训实用电工、实训通信设备等。

课内实训指的是在校内实训场所完成的训练过程。还部分辅以参观企业生产现场。课程的选择要以实际的岗位需求为基础,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实训的各个环节,按照任务要求,学习知识,实施任务,检查成果,评价交流。

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熟悉常用通信设备的原理和使用,为今后的专业工作储备技能基础。

(3)实训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实训与课程设计相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C语言设计使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分析、通信设备应用以及网络系统分析等。专业技能实训主要目的是在课程结束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本专业的专项技能。实训专业技能的人员通常是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

(4)实训综合技能

实训综合技能的过程是学生在顶岗实习前,课程学习后进行的实践教学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使学生全面掌握通信专业的工作特点,为今后的实习毕业等工作奠定基础。

(5)实习顶岗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毕业答辩之前所要进行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最后环节,主要是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也是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顶岗实习的地点是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来自企业的教师进行教学,校内教师协助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就业。

3. 小结

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的平台就是校企合作,主线为实训项目,原则是先易后难,最终构建基于实践教学的,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通信专业的培养人才模式是“课、证、岗融通,共育校企”,实现教学目标,满足校企合作需求。本文介绍的五个方面经实践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第2篇

在专业正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调查之后,明确苏职大通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能力,具备较好的通信系统的规划、安装、调试维护,以及通信设备生产、技术支持的能力,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技术人才,使苏州市职业大学通信专业成为苏州地区及周边通信产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3-4].因此,根据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置核心课程,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学生通过企业认证课程的学习自主选择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提出了以项目任务为导向,构建“工程化”实践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中“学”,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并以电子竞赛、通信技能竞赛等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2],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以及建成怎样的实训基地是重点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满足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保证专业技术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必须依托校企双方的资源[5],因此,苏州市职业大学结合通信技术国家重点专业的建设与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联合建设了“苏州市职业大学—上海大唐移动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在合作共建的过程中,大唐移动将企业的人才培养核心体系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共同建设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符合通信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通信网络人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为课程教学服务,既能满足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又能承担职业培训,还能满足教师实践锻炼的需求.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实训课程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而且也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搭建了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建设: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通信技术实训基地主要完成学生三个阶段的能力开发,第一阶段是认知实训,初步掌握通信技术专业技能,此阶段的实训主要以“课堂讲授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利用现场演示、上机操作等方式实现教学和实训互动,有效地落实学生单一技能的掌握,采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使初学者快速入门并激发其兴趣,如“电子实验基础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高频电子线路实训”、“单片机实训”、“传感器技术实训”等;第二阶段是综合技能实训,该阶段的实训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一些系统化通信工程的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进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技能的能力,为校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打下基础,如进行“3G移动通信设备与维护实训”、“3G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微波技术应用实训”、“物联网实训”等;第三阶段是创造性的实训,学生通过参与学校或企业合作的一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的应用性课题,锻炼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并能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2校外实训基地

在校内实训课程的基础上,校外实训注重实训内容的针对性和连贯性,尤其是要把实训与就业结合起来.高职教育的学制一般是三年,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因此,校外实训主要以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展开.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校内单一技能的实训,所以在第一个暑假安排学生的校外实训主要以认知参观及企业文化的熏陶为主;学生第二学年在校实训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及综合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接轨校内学习内容,第二个暑假的校外实训主要安排生产性的实践,运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工作,理实一体化,通过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职业环境和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学生在校第三学年的实训主要是专业综合课程的学习以及基础技术应用及开发,因此,第三个暑假的校外实训以毕业综合实践的形式进行,通过“顶岗实习”能够真正胜任工作岗位,为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配备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培养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重点专业建设小组提出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涵.

1在校专职教师的“双师结构”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既需具备一般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又需具备生产第一线工程师素质的双重素质,所以在职教师要以“培养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双师结构”.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的方式,教师应结合课程类型及教学目标形成针对就业需求的“项目化教学”方法,主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及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其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构建“双师结构”的关键,对于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师尤为重要,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让教师能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就必须要让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和实习.比如,通过让教师到其他示范院校的通信专业去进修学习,委派年轻教师到能引领通信行业发展的企业去参加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科研实践项目,使得教师的专业认知及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2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

校企合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各有优势,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不同的单元,比如,一些通识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由在校专任教师担任,而实践技能课程可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大唐移动通信的兼职教师完成,从而形成一门课程的双师教学,实现校企师资共享;另外,合作企业大唐移动也派专业工程师参与校内典型课程的授课工作,现场指导在校教师的课程实训活动,使得在校专职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实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改进.在苏州市职业大学重点专业的建设中,评价体系中要求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并确定考核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坚持以学生评教为主,构建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同行互评、校外专家考评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组织学生、骨干教师、教学督导组、校外技术专家四方面的人员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估,能够更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整改的方向.

2实训课程质量的评估

对于每门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都应具备完整的评价标准[6],如生产规程、工艺、参数指标等,实训课程的考核以课程小组答辩的方式进行,实施“教考分离”,答辩小组由在校教师及企业技术能手共同组成,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考核的同时也要对指导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相应的评估,以促进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3专业就业质量的评估

专业建设与学生的就业质量密切相关,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就业质量能够反映出专业建设的成效[4].评估不仅仅是以就业率来衡量,因为高的就业率并不等同于高的就业质量,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就业岗位特点、学生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等进行评估分析,即:工资收入的高低、工作时间的长短、工作环境的和谐性,工作的稳定性、专业的对口性、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保障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就业质量的调查对象应锁定为已毕业1~2年的毕业生,调查单位应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用人单位,通过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反馈情况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学校最大限度地培养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高满意度的、不可替代性的通信高职类技能型人才.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岗位群;课程组;工学结合

移动通信是目前最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工具,它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通信的愿望,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近年来移动通信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3G技术的巨大市场及3G网络的巨额投资给移动通信相关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量也随之剧增,作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本专业学生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技术工人、移动通信行业中的低端工程师、移动通信相关第三产业员工。

本专业应始终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走校企深度合作的开放式办学道路,充分利用行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与合作企业对专业进行共建共管,实现学生入学、培养、就业全过程一体化的深度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双方及时沟通,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应基本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行业岗位认证资格标准,围绕校企双方联合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

本专业应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学生的就业岗位,根据岗位群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规网优、光传输技术、GSM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技术、CDMA2000技术这6门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岗位的需求,实现工学结合。具体的核心课程与对应的岗位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核心课程及对应岗位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向职业化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被纳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学生可以在校期间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以目前较为流行的中兴NC认证作为出发点,中兴NC认证与目前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也较为吻合,可以确保学生的通过率。

为了让课程组能够更好地体现岗位的需求,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学校的专业课程老师要送到企业进行定制化培养,保持学校教师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不断学习,由校方专业教师、企业讲师混编师资来构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确保教学的优质实施。核心课程由混编师资共同教授,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到教材的使用情况均由双方共同讨论完成,整个课程的开发,既符合本专业高职高专的学生特点,又与企业进行紧密对接,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对课程的教授,专职教师以基本理论与文化修养以大学教育为主,企业的兼职教师以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基础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生活习惯与学习方法,教授专业基础理论;企业主体的职业素质与技能训练包括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实习、就业等均以企业方为主导,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接受的教育贴近行业、社会的需要。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应积极加大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要涵盖现代通信全部主流和热点技术,完全模拟真实的现网运行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充实以及企业专家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办学条件,实践教学课时大幅度提高,突出了专业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本专业还应开设了岗前综合技能培训课程,本课程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来担任,采用工学交替的培训方式来完成,有利于企业灵活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在用工淡季,本课程在校内完成,由企业兼职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和仿真软件进行综合项目的培训,让学生能够把零碎、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在用工旺季,本课程在校外完成,由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从三门实训课程中任选其一来完成,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敏,廖海洲.浅析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职成教育研究,2010(11).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岗学对接”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47-02

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面向电信机务员岗位,培养通信传输设备的维护、值机、调测、检修、障碍处理及工程施工等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职业素质。根据“岗学对接”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电信机务员”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内容为指导,参照真实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标准,科学设计教学项目、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实现学习过程与岗位工作无缝对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四真”、“三化”、“两同步”的“432”课程特色。

一、课程定位

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作为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从纵向来看,以通信系统基础、电子线路等课程为基础,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和训练专业基本技能;为后续的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提供必要的支撑,建立起传输系统的基本理论,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和提升传输系统维护的专业技能。从横向来看,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与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维护、接入网技术与设备维护等课程配合起来,构建成整个通信网络,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起到重要作用。课程定位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岗学对接”的课程设计理念。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以“岗学对接”为课程设计理念。以电信机务员(传输)岗位标准为指导,以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与当地电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确保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步提升,培养学生强劲的职业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建立通信网络的整体概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岗学对接”。课程设计理念如图2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进行课程设计。根据电信机务员的职业标准和岗位工作内容,深入电信企业进行调研,从分析传输机务员岗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知识着手,重新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分析和归纳总结,从电信机务员岗位标准和要求中提炼出8个典型工作项目,归纳出基于工作过程的4个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做”一体的8个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组建传输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传输系统维护的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内容的“848”设计

(一)提炼8个项目。通过对传输设备管理、传输网络建设与维护、通信工程的工程设计、施工及现场调试等岗位的调研,根据电信机务员从事传输设备的维护、值机、调测、检修、故障处理等具体工作内容,提炼出传输网络组成与作用、搭建传输系统、网管系统的安装、不同的业务配置、日常维护项目及维护规程项目、用户业务开通、故障处理、配置轨道交通传输系统等8个典型的工作项目。

(二)归纳4个学习情境。通过对工作现场传输机房的考察与分析,建立与现场零距离对接的实训平台,仿真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归纳出认识传输系统、组建传输系统、传输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轨道交通传输系统配置等4个学习情境,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实现“岗学对接”。学习情境之间的技能要求、相关知识层层涵盖、逐步提升,最终完成传输网络的组建与维护。

(三)设计8个工作任务。从每个学习情境提取工作任务并进行序化,分析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设计多个对应的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设计了认识传输系统、搭建传输系统、安装网管系统、配置系统单板、制作日常报表、处理故障、开通用户业务、轨道交通传输系统配置等8个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完全仿真实际工作规范与工作流程,从任务工单下发、执行,到完成情况的检查完全与实际工作一致。

四、教学实践形成课程特色

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四真”、“三化”、“两同步”的“432”课程特色。

(一)“四真”。与通信企业共建校企联盟确定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基于真实岗位要求、基地建设仿真真实职业环境、课程实施执行真实工作任务、课程考核对接真实业务规范,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与企业要求对接(如图3所示)。

(二)“三化”。开发出内容职业化、表现形式立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源自于企业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工作项目,还融入企业文化、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的要求;表现形式上除主教材外,另配备学习指南、职业技能题库、网络课堂,为学生学习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支撑;教材设计、组织、编排与岗位要求对接(如图4所示)。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通信服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53-02

中职通信服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通信服务业的初中级服务人才,即培养掌握通信服务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具有较高通信行业综合职业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能够在各大通信运营公司或相关行业从事业务受理、终端产品和业务营销、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岗位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中等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的主要岗位群有三种,即电信业务员、电信营业员以及客户座席代表。如何达到上述能力要求呢?

课程设置与教材选取

(一)专业现状

国家暂未出台相关的专业课程指导意见。成都市虽有本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方案》,但是属于试行方案,具有参考意义却不能完全照搬。各学校在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均在根据行业需求的变化灵活设置。在核心专业课《通信网络基础》、《通信服务基础》上,各兄弟学校有共识,但其他专业课和技能课的开设仍处于研讨阶段。课程教材没有合适的教育部规划教材,开设该专业的各学校基本都在用课本教材。

(二)专业课教材选取的建议

服务营销和产品营销是通信服务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而学好《通信服务基础》只是进入通信行业的基本技能要求,要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有进一步的提升,应该开设专业的营销理论及技能实训课。我们曾用过《市场营销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电信营销与管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电信服务营销技巧》(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电信服务与服务营销》(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这几种书作为通信服务管理专业补充教材,但它们不是理论性太强,就是普适性太强,所以,需要针对本专业特点编写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营销服务教材。开设本专业的学校大都采用了校本教材,但其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提高。《通信营销服务实训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可以选为本专业的营销服务实训教材,但这种书对营销理论知识介绍太概括,主要侧重于营销服务的方法、技巧实训,对培养学生营销服务理念方面稍显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用这种教材的教师多补充和穿插一些通信行业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营销理论,形成营销服务理念。

(三)宽基础活模块的技能课设置及教学建议

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一直是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与要求。不但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所以,我们需要以培养学生的通信服务行业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优化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围绕综合职业能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开设通信运营服务专业的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以下几个宽基础的通用技能课:《计算机文化基础》,《普通话》,《礼仪》。通过对通信行业的调查,通信企业除了在这三方面的高技能要求以外,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有较高要求。职业教育要让学生能够毕业即胜任通信行业相关服务岗位及拥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就需要增加具有通信行业特色的通用技能课。比如,通信行业服务人员主要是和客户打交道的,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服务的效果,建议开设训练客户沟通技巧的通用技能课;在营业厅前台收费的电信营业人员收费压力很大,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收费,就容易出现差错,建议补充财经方面的记账规则和报表计算填写知识,加强学生点钞、验钞的通用技能,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使学生通过提高工作能力,减少工作失误。

选修技能课,相当于活模块技能课,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或职业能力发展目标自行选择。

由于通信服务从业人员在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有可能接触到态度不好的客户,客户激动的情绪、提出过高的要求和不理解,都会打击营业员的自信心,造成工作压力更大。再加之从业人员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客户期望不断提高,营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接受监督考核,同时还必须不断接受各类培训,这些都给营业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过大的压力会造成营业员情绪不良,负面情绪不仅会带来低劣的客户体验,同时还会影响周边同事乃至整个团队的业绩,导致跳槽现象频繁出现,令学校和企业都头痛不已。事实上,各个行业都有压力,让学生学会压力情绪管理及心态调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所以,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配合通信行业各工种特点教一些缓解身体压力的瑜伽课,以及压力、情绪管理及心态调节技能课,让学生学会更快地适应岗位,调整身心状态,干好工作。

根据行业调查的初步分析,通信行业服务人员的人均年龄是比较低的,呼叫中心客户座席员对员工的年龄没有什么限制,只要求普通话标准、音色好、具有亲和力。但是相对而言,营业员、营销员属于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人员,职业寿命较短。宽基础活模块的技能课设置,会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关于“双证”要求下的通信行业职业资格证培训课,目前,通信各大运营公司的一线服务人员上岗,除了需要相关专业毕业证外,还需要有通信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如电信业务员(初级、中级、高级)、电信业务营业员(初级、中级、高级)、电信话务员(初级、中级、高级)。各校应结合通信行业职业技能指导中心的相关资格认定要求,开设相应的资格证培训课,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兴趣选择相应的资格培训课,由本专业课教师结合考证要求进行教学,亦可聘请通信认证专业人员进行短期的考前集中培训。

教学素材的选择与教学建设

(一)教学素材选择

在教学素材选择上,可以更加灵活。选取图片、视频等素材辅助教学,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和感性认识。建议录制本专业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技能应用视频,通过大量包含营销技巧的视频,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视频制作难度较大,《通信服务基础》的VCD教学视频录制工作现在还没有出版社做。

(二)对主干专业课《通信服务基础》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客户座席员、营业员、终端产品营销员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在本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的服务规范和沟通规范,要让学生形成迎来送往、解决常见实际问题的岗位能力。但是,这部分教材内容多是以条款式描述为主,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会感觉非常抽象,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教学设计能力、服务示范能力、有效模拟营销能力。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我一般采用以下模式进行教学:感性材料示例教学规范化的视频示例教学分组模拟实训教学讨论总结。

实训案例:通信营业员用户接待规范和服务用语规范实作和讨论。(1)感性材料示例教学:展示性图片加条款式接待规范和服务用语规范。(2)规范化的视频示例教学:教师示范或通信行业优秀员工录制视频示范。(3)将一个班学生分成两个班组,每个班组安排以下实训岗位:值班经理、营业员、导购员、迎导员、观察员等,根据不同岗位训练学生用户接待服务规范,合理使用文明服务用语。(4)讨论:各岗位人员谈得失和建议,同时评出礼仪明星和服务明星。

关于职业生涯教育。通信部门工作岗位的优点是工作环境好,竞争相对公平,缺点是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所以,就业初期很多学生干不久就自己走了,没有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建议在通信服务基础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对本行业岗位的正确分析和工作指导。

(三)对主干专业课《通信网络基础》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在接受移动行业专家和电信行业专家培训的时候,我和她们进行详细沟通得知,在岗位上学生用到的通信网络专业知识非常少,但对服务素质的要求较高。专业知识真的没有用吗?通过和一线的毕业生交流后,很多学生都说,通信网络知识非常重要,比如知道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就会理解手机没有信号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在给顾客进行解释时就会胸有成竹,而没有学过的在这方面就没那么自信。所以,《通信网络基础》是通信运营服务专业学生入行的最基本的专业技术支持。

建议《通信网络基础》课的教学采用“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理论铺垫和部分通信原理实验,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基本的通信原理。其中,通信技术原理的理论教学是让很多教师头痛的,建议将信息传递中如何控制及工作原理、模型作为黑箱处理,以掌握网络功能和实现方式为重点。亦可对通信原理中比较难理解的内容,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使内容变得形象、直观、通俗且简单易懂。这样既适应了职高生的实际,又满足了职业活动的需要。

比如,笔者在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教学中给学生这样类比:大家想象我们的教室被均分成很多的小隔间,每一个隔间里都有两名学生正在交谈。这样由于隔间的分离,谈话都不会听到其他人交谈。这就像一个“FDMA”多址接入系统。同样,想象我们的教室被均分成隔间,我们可以把教室的隔间做得大些,这样一隔间可以容纳几对同学交谈。但是大家的交谈有一个原则,只能同时有2名学生在讲话。如果再把交谈的时间按照交谈者的数目分成若干等分,就类似一个“TDMA”多址接入系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宽敞的空间,在这里正在进行着一个聚会,其中的宾客正在两两一对进行着交谈。假设每一对人使用一种语言,有说汉语的、英语的、法语的等等,所有交谈的人都只懂得这一种语言,所以,可以正常交流。对于正在谈话中的任何一对来说,他们可以交谈,而别人的交谈只是一种背景噪音。这就像一个“CDMA”多址接入系统。比如,在讲解交换技术中,在讲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时笔者给学生这样类比:交换机相当于单位或小区的书信收发员,是能把用户线路、电信电路和(或)其他要互连的功能设备根据单个用户的请求连接起来的设备,负责将发信人的书信收集起来送与邮局部门,或将邮局部门送来的书信送到每一位收信人的手中。交换机是负责将主叫方的电话线路和被叫方的电话线路连接起来的设备。教师对通信原理进行黑箱处理,然后再通过交换机工作原理的教学实验,让学生理解并且掌握电话用户是如何通过交换机进行接续的以及交换机在电话通信网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昕莉.以实践为导向,改革专业课教学[J].职教论坛,2003(24).

[2]化希鹏,欧阳洁.宽基础、活模块——中职计算机专业多方向设置的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09(24).

[3]贾新征.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8).

[4]Jerrydeng.FDMA/TDMA/CDMA 3G基础知识讲堂[OL].(2010-10-18).[2011-11-04]..

[5]杨波,周亚宁.大话通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3,129.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实动手践能力

1.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更需要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等[1]。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成为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工程性较强的专业。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该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给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对于通信工程本科教育来说,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工程技术型人才[2]。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能满足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体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功能;(2)有序性原则,把课堂内外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连接成一个层次分明的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目标实现;(3)效率性原则,避免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约时间和经费[3]。因此,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可采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形式,其中实验教学是基础,通过实验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技能;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设计是重点,通过这些方面的锻炼,学生具备工程设计、设备调测与维护的初步能力;生产实习是辅助,通过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必须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规律[4]。

3.实践教学主要环节

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开设实践教学体系内容逐步完成的,在实践教学内容选取上注意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1课程实验

实验是学科的基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平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着巨大的作用[5]。通信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工程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必须强化课程实验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同时在实验内容上,应将传统单一化的课程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三个层次。学生从做简单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逐渐过渡到做设计性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自由组合申请学校的开放性实验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新思路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实践表明,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改善其工程素养。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生学完某门课程后集中安排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工科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专题独立开展设计与实验。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言,必须对传统课程设计内容及设计方法进行大幅度调整与创新,在保证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同时,更多引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

3.3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一种新的实践教学形式,与传统毕业实习不同,主要是在学生完成一定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到相应企业进行短期实习。核心是提供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或经营的机会,体验项目开发或经营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校学习之时就能切身体会到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提供目标。

3.4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就是专业技能训练,通过该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职业技术能力,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实训既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又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训可到中国移动、联通进行参观学习,也可以通过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且可以让学生参加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专题实训等。通过专业实训让学生了解通信行业工程设计、设备调试及维护相关知识,为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5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实践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它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也是衡量学生大学四年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至关重要。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毕业设计题目选取应尽可能覆盖本专业主要课程,同时与实践工程紧密结合,这样既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又为学生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才能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玉叶,李高建,朱秀斌.适应技能型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131-132.

[2]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袁夏炜,李娜.浅谈构建高校工科实践教学新体系[J].科教文汇,2007(5):65-67.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全程职业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引言

教育部[2006]16号文明确规定,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时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通信技术专业通过与中兴、华为、讯方、海讯、嘉环、邮建等企业深度合作,校企共同构建和实践了“全程职业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实际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的对接,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运行过程的对接。

“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华为技术为主构建的课程体系平台,建立校内虚拟公司为载体的学生实践锻炼平台,辅以校外实训基地全程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即一脚踏进学校,一脚踏进企业,培养学生成为准职业人,其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首先将学生在校期间分成职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岗前技能培训、顶岗实习5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以校企共同指导、模块化教学(职场体验)、项目化教学、情境化教学、现场实习为主要教学形式,相应培养学生规划能力、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实现学生能力的不断锻炼和提升,最终形成学生职业规划、夯实基础、技能提升、岗前模拟、实战演练5个不同成长阶段。

三、“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人才的培养是通过课程来体现的,我们借助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构建通信技术专业全程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一)大学生活从职业生涯规划开始。第1学期,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介绍行业发展动态、岗位及要求,请优秀毕业生讲述自身成长经历,给学生提出好的建议;让学生到通信施工类企业、运营商、客服企业参观,了解通信企业情况;熟悉校内现网实训环境,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职业规划能力,为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做良好的规划。

(二)课程学习项目化、情境化,使学生初步形成职业理念。第2学期通过《数字通信技术与应用》等模块化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第3学期通过《程控交》等项目化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行业工作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第4、第5学期,利用现网环境,采用校内、校外两种形式,按照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光传输、路由交换》等课程培训,强化岗位能力。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邀请企业一线工程师、专家参与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将教学内容和通信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项目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行业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将现网运行环境项目嵌入专业核心课程,并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实用通信技能和职业观。

(三)职场体验。从第一个暑期起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工学交替,本专业已经在省内与江苏邮电、江苏海讯、南京嘉环等企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通过工学交替获得职场体验机会,熟悉岗位素质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四)编写职业评估报告。在学生学完专业核心课程后,根据通信行业、企业人才标准为每个学生编写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功能的职业评估报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并提出建议和指导意见。

(五)岗前培训。通过“订单班”等形式在校内外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行业规范、专业岗位技能训练等,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成功转变。

在整个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将行业的电工证或企业的华为、中兴助理工程师证认证项目嵌入专业课程中,将通信工程施工国家标准嵌入到课程标准中,将3G接入网运行维护的业务配置、设备维护等企业工程案例嵌入课程内(下转第140页)(上接第138页)容中,将华为、中兴等优秀企业文化嵌入校内实训环境中,同时利用江苏邮电、南京嘉环、江苏海讯等企业的实习基地,大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好地实现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第8篇

【关键字】实践平台 内训师 技术人才

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往往会走入理论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怪圈,重理论轻实践,培训结果在实践中反映出较大的差距,这是由于没有检验培训效果的实践平台存在,造成理论培训与实际工作的严重脱节。要在企业中培养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都非常过硬技术型人才,就需要通过打造强大的专业化实践平台,挖掘企业内训师队伍潜力,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出适合行业的技术型人才,实现教学与企业应用的无缝对接。现以铁通新疆分公司自建通信企业的内训师平台为模式进行阐述。

一、通信实践基地建设的功能

1.使基地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基地。

根据现在企业培训的特点,企业职工要在短期内完成就职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训练,而通信设备多为高端计算机产品,为保证工作安全,不能在运行的通信设备上进行实做演练,没有实践演练平台,不动手实做就无法上岗的技能要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成为员工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场所,还可以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提供一个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贴近的技能训练空间,让学员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前提下,通过一些设计性、探索性、开发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等的模拟训练,使学员到达就职岗位后,不会对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技术、设备、生产组织管理等问题感到陌生,从而实现教学与通信企业应用的无缝对接。同时培养并逐步使学员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良好的工作品质和职业道德的个人能力以及与人协作、交往的社会能力,使之具备实践性强和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

2.使基地成为行业技术、信息资源和培训的中心。

加强与设备应用部门和相关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加强与通信行业管理部门的沟通,及时把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反馈到实践基地,使实践教育能及时体现出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同时充分发挥基地高新设备的功能,开拓为其它运营商及通信行业相关单位提供技能鉴定、技能等级考核、劳务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功能,使之具备开放性特点。

3.使基地成为教学、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基地。

充分发挥人、财、物优势,通过面向社会开放、与行业相关单位合作、与高校高职等院校联办、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探讨和解决等途径,使基地逐步形成在通信行业中具有教学、生产的条件,使之具备产、学、研为一体的特点。

二、通信实践基地建设的作用

1.与其它运营商和通信行业其它单位协作,推动教学创新。

以实践基地为桥梁纽带。加强与其它运营商的协作,发挥设备优势、环境优势,优先为亟需在通信行业进行实习学习的高职、高校做好服务。将企业在现场应用中所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及故障案例,作为专题,由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实践,以此来带动教学,使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逐渐形成实践基地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的氛围,提升学员学习积极性。

2、建设面向社会的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中心。

实践基地除了本单位在职人员和新入职人员开展实践性教学外,还应着眼于社会,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社会化功能,把实践基地社会化作为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目标。

(1)向社会开展对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之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通过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使之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

(2)开展对企业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由于企业发展或行业技术发展决定了在人才需求上有着不同的要求,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基地应为企业和行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服务。

(3)开展对企业因技术软件更新、先进设备引进而进行的知识更新和岗位培训,为企业在岗人员及时掌握行业最新技术、掌握高新设备的操作积极提供服务。

因此,在建设实践基地时,无论在实训设备、教学计划及师资配置上,都将考虑实践基地社会化的因素。

将完善的内训机制做为企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软件,构建与企业运用相同的实践操作平台做为硬件,“软硬结合”、内外兼修,再利用数字多媒体、视频通信等先进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为学员和内训师提供更便捷的教、学机会,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今天,完全能够保证通信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