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康复护理专业

老年康复护理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老年康复护理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年康复护理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解剖学;养老护理员;关系;应用

养老护理是当前的紧缺专业,我院护理专业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及学生将来就业的实际需要,在三年制护理专业高职生中开展了中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中级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都与解剖学知识关系密切,而学生理解和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本文把培训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和较易出现混淆的解剖学内容进行了归纳,希望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一、养老护理员培训的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急慢性病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均寿命增长,我国2011年居民平均寿命为71岁,是解放前平均寿命的两倍。《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公报数据均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我国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区县、街道、社区三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网络,即三级养老网络。旨在保证我国老年人能安度晚年,保持愉快、健康的生活。但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是: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差、护理人员文化素质低、护理人员年龄偏大、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流失严重,人才严重不足,全国养老护理员约有2万余人,但需求量约为1000万人,缺口很大。因此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数量和专业技能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解剖学知识与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的关系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也是护理专业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和相关器官的位置毗邻。对于养老护理员来说,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和器官功能上与青壮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距,这就要求在老年人的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动作轻柔、速度减慢、减少环境刺激等。中级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主要包括:1.生活照料;2.技术护理;3.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生活照料主要包括清洁卫生、睡眠照料与疼痛护理、饮食照料。护理技术主要包括给药、观察、消毒、冷热应用、护理记录、急救技术等。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主要包括肢体康复、老年人闲暇活动等。养老护理员主要工作技能中各部分内容都与解剖学知识密切相关。

三、解剖学知识在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中的应用

1.生活照料

①清洁卫生:压疮护理要注意不同受压部位不同。仰卧位:跟骨、尾骨、骶骨、尺骨鹰嘴、肩胛冈、枕外隆凸;俯卧位:髌骨、髂前上棘、肋骨、胸骨、下颌骨颏部、额骨;侧卧位:内踝、外踝、股骨内侧髁和外侧髁、股骨大转子、髂结节、肱骨外上髁、肩峰、耳廓软骨。

②疼痛护理:内脏疼痛定位不准确的是因为内脏神经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一个脏器的感觉纤维可以经几条脊神经出入中枢,而一条脊神经又包含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故内脏疼痛往往是弥散的,定位不准确,而且疼痛的传导较慢。牵涉性痛产生的机理被认为是内脏病变器官与相关体表部位感觉神经元在脊髓同一节段,内脏病变的神经冲动可扩散或影响邻近的感觉神经元而产生牵涉性疼痛。

③饮食照料:对于不能由口进食者,要采用鼻饲法提供营养。鼻饲法的基本操作就是插胃管术,具体方法是将胃管由口腔或鼻腔入路,经咽、食管插入胃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第一狭窄位于咽与食管的交界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位于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处,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在胃管到达咽部第一狭窄时,嘱病人作吞咽动作,吞咽时会厌封闭喉口,使食管上口张开,有利于胃管进入食管。成人一般插入胃管45-50cm,不宜超过60cm。

2.技术护理

①给药:在眼部滴眼药水时,将下眼睑向下方牵拉,药液滴入下眼睑内,后用干棉球按住泪囊区,以防药液流入泪囊。在眼部,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其中,鼻泪管上接泪囊,下通下鼻道,长约17mm。因此,药液如果进入泪囊,就会流向鼻腔下鼻道和咽部,经粘膜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②观察:观察操作技能包括体温、脉搏、血压的测量。其中脉搏测量常选动脉包括桡动脉(位于桡骨茎突稍内侧,肱桡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颞浅动脉(位于耳屏前方颧弓根部)、颈动脉(胸锁关节向上至下颌角与乳突尖中点的连线,甲状软骨上缘以上为颈外动脉,以下为颈总动脉的体表投影)、足背动脉(位于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中点)。测量血压常选用肱动脉(位于肘窝稍上方,肱二头肌肌腱内侧)。

③急救技术:A.出血种类:动脉出血(动脉管壁较厚,弹性大,含氧量高,表现为出血呈喷射状,色鲜红,出血量大);静脉出血(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含氧量低,表现为出血缓慢,色暗红);毛细血管出血(毛细血管管腔很细,管壁薄,分布广泛,表现为出血量小,呈血滴状,常找不到出血点)。

B.止血部位:头部出血(压迫耳屏前方颧弓根部的颞浅动脉);面部止血(压迫咬肌前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的面动脉);头颈部出血(压迫甲状软骨下缘,胸锁关节向上至下颌角与乳突尖中点的连线的颈总动脉);肩部、腋窝、上肢出血(在锁骨中点上方的锁骨上窝处向后下方压迫锁骨下动脉至第一肋);前臂、手外伤出血(可在臂中部将肱动脉压向肱骨);手指出血(压迫在手指根部两侧分布的指掌侧固有动脉);下肢出血(压迫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足部出血(压迫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中点的足背动脉)。

C.吸痰法:对于危重、昏迷及神志不清的老人,在进行吸痰时会因病人的牙关紧闭,出现吸痰管插入口腔、进入咽部困难。由于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之间可以经过第三磨牙后方的固有间隙相通,因此可以经过此间隙把吸痰管插入固有口腔而到达咽部完成吸痰。]

3.康复护理与心理护理

①肢体康复:A.上肢被动活动:侧伸手臂与肩拉平(锻炼冈上肌、三角肌、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喙肱肌、肱三头肌);手臂由体侧上举呈90°(锻炼三角肌、胸大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背阔肌、大圆肌、肱三头肌);屈臂(锻炼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伸臂(锻炼肱三头肌)。

B.下肢被动运动:抬起小腿,托住足跟,呈水平线慢慢屈伸(锻炼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腓肠肌、股四头肌);腿伸直,一手按住膝关节,另一手扳住足跟向旁扳动(锻炼臀中肌、臀小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耻骨肌、股薄肌)。

②老年人的闲暇活动:医疗体操指导方法,与各关节运动密切相关。

A.起落呼吸运动(肩关节屈和伸);B.左右画圈运动(肩关节外展和内收,髋关节、膝关节屈和伸);C.展椿运动(髋关节外展和内收,肘关节屈和伸)。

综上所述,解剖学知识与养老护理员培训过程中的工作技能密切相关,掌握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及其在养老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养老护理员技能操作的准确性和目的性都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婧,郭秋月,蒋运.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情况及建议[J].中外健康文摘,2011,11.

老年康复护理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骨关节患者;常规护理;效果分析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解除髋关节疾患患者病痛、恢复关节功能[1]。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能够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是患者顺利实现功能康复的关键[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4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康复护理在临床骨关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4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26~76岁,平均(47.93±7.28)岁,其中增生性髋关节炎1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7例,新鲜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例;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4~81岁,平均(49.42±10.85)岁,其中增生性髋关节炎2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3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6例,新鲜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例。两组患者在基本临床资料、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单独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干预内容具体如下。

1.2.1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医护人员应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康复环境,包括以下方面:合适的湿度(50%~60%)和室温(18℃~20℃)、充足的光线、良好的通风、消除噪音、健康和快乐的气氛、适当的睡眠和充分的营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解除生理紧张,愉快地接受医院提供的康复治疗及护理。

1.2.2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并深入了解患者各方面情况,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及时开导、鼓励和安慰患者,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的痛苦得到减轻或者消除。同时医护人员应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指导家属陪伴和鼓励患者,增加患者康复信心,解除其后顾之忧。发放系统康复手册,指导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1.2.3预防挛缩和畸形 根据伤残者情况,医护人员应预先采取护理措施,防止废用性萎缩与畸形的发生。医护人员根据人体组合原理对伤残者姿势进行矫正,防止压疮和肢体挛缩的发生;使关节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用力学辅助物摆出适当位置,防止畸形。

1.2.4术后康复训练 医护针对患者情况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术后康复训练指导。告知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并纠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的不良动作和习惯。鼓励患者及时完成锻炼计划,并对康复成果进行定期评价,更换新目标。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设检验标准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22/2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2%(15/23)(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患者关节脱落7例(30.4%),观察组患者关节脱落1例(4.3%),观察组患者脱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骨关节患者康复护理是通过预防功能障碍的同时促进功能恢复,并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进而恢复运动系统功能。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和人们对健康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康复医疗体系逐渐形成。由于一般护理已不能满足康复医学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与康复治疗相适应的康复护理[3]。

康复护理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护理专业提出的新型护理方式[4]。它源于常规护理,又区别于常规护理。康复护理不仅通过各种护理手段,使患者减轻痛苦、加速恢复,而且康复护理通过各种康复护理技术,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回归家庭[5]。作为康复护理人员,在掌握普通的护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不然将严重影响临床护理质量[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22/2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2%(15/23)(P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肖雪芬,李云,李慧敏,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6:16-17.

[2]赵建梅.康复护理在骨关节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4):165-165.

[3]赵会霞.康复护理用于骨关节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4:266.

[4]侯晓明.骨关节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9,15(13):109-110.

老年康复护理专业范文第3篇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1)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①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②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③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④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老年康复护理专业范文第4篇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本文由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 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老年康复护理专业范文第5篇

1.1对象

以山东省老年公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家政有限公司等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基本情况、接受专业教育情况、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情况、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4个方面。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为0.86和0.76。

1.2.2资料收集方法

解释调查目的,统一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当场收回。调查者检查问卷是否存在错填或漏填现象,现场征询意见并正确补填。共发放问卷62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9%。

1.2.3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各主要指标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

2结果

2.1从业人员一般资料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女性39名(68.4%),男性18名(31.6%)。30~39岁和40~49岁两个年龄段的人员占63.1%。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23人(40.4%),满5年及以上的34人(59.6%)。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41人(71.9%),满5年及以上的16人(28.1%)。初级职称22名(38.6%),中级职称23名(40.4%),高级职称5名(8.8%),无职称7名(12.2%)。养老机构工作人员52名(91.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4名(7.0%),三级综合医院工作人员1名(1.8%)

2.2接受专业教育情况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57.9%在接受学历教育期间接受过老年护理课程学习;50.9%在老年护理课程学习中坚持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为1∶1;43.9%已经参加过老年护理岗位培训,31.6%正在参加老年护理岗位培训;73.7%认为培训场所应选择在养老机构;认为培训对目前工作非常有帮助者占61.4%;认为目前现有知识能够胜任工作者占73.7%,不太能胜任工作者占10.5%;培训方式多以全脱产培训为主(52.6%);培训时最主要的方式是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

2.3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情况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87.7%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老年护理专业;针对三年制专科学生,63.2%认为应该在第二年开办该专业;42.1%认为最合适的学习期限为6个月;98.2%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老年护理从业人员;78.9%认为非常有必要让老年护理从业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被调查者认为老年护理工作内容和需要掌握和强化的知识及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统计见表2~4。

2.4老年护理课程设置需求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85.9%认为有必要设置老年护理课程。课程的设置主要通过借鉴相关资料,并根据我院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修订而成,力求体现老年护理人才服务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意识性。主要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人文基础课和实训课。按照必要性等级排序,专业基础课程得分前3位的分别为病理学基础(75.4%)、药物应用护理(75.4%)、生理学(73.6%)。专业核心课程得分前7位的分别为护理学基础(100.0%)、急救护理学(100.0%)、老年护理学(98.3%)、精神护理学(98.2%)、老年居家护理(94.8%)、营养与膳食(94.8%)、老年保健学(94.7%)。人文基础课程得分前3位的分别为人际沟通学(94.8%)、护理伦理与法规(91.3%)、中国养老传统(91.2%)。实训课程领域最必要的为老年人疾病护理指导(98.3%)。按照重要性等级综合排序,专业基础课程得分前3位的分别为生理学(73.7%)、药物应用护理(70.1%)、病理学基础(68.4%)。专业核心课程得分前8位的分别为护理学基础(100.0%)、老年护理学(100.0%)、急救护理学(100.0%)、精神护理学(98.2%)、临终护理学(96.5%)、康复护理学(94.8%)、老年居家护理(94.7%)、健康教育学(94.7%)。人文基础课程得分前2位的分别为人际沟通学(94.8%)、中国养老传统(91.2%)。实训课程最重要的为老年人疾病护理指导(98.3%)。

3讨论

3.1构建老年护理课程体系是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

本次调查中,87.7%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老年护理专业,98.2%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老年护理从业人员,78.9%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让老年护理从业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由此说明,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并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势在必行。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培养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并不能满足老年人服务的需求。虽然目前已有不少院校意识到调整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要性,应增添老年护理学及相关人文课程,但真正开办老年护理专业课程的院校依然不多。《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到2015年,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人、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所以,我们理应顺应社会发展,逐步调整老年护理教育布局,努力提高人员学历层次,以促进学科发展。

3.2完善老年护理课程设置是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关键

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突出老年人群的特点,反映老年医学、老年护理领域的新成就、新技术、新动向,体现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调查显示,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生理学、药物应用护理、病理学基础被认为是最有必要设置的3门课程,体现了这3门课程和老年护理专业间重要的关系。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护理学基础、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被认为是最有必要设置的3门课程,老年人患病后的特点决定从业人员必须掌握老年人特色护理,必须具备扎实的急救技能和护理实践操作技能。而健康评估排名比较靠后,与齐玉梅等调查不一致,这可能与本研究中被调查者大多在养老机构工作,本身比较偏重护理有关。在人文基础课程中,人际沟通学被认为是最有必要设置的课程,说明一线人员已经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并没有体现其特殊性。老年护理是新兴的专业,也是特别的专业,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应具备特殊性。所以在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中,要加强该专业的课程改革,重点提高学生的核心工作能力,而核心工作能力的培养或提高离不开反复的实践练习。因此,应加大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在仿真情境下的练习强度,同时适当提高人文基础课程比例,努力将其培养成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3.3加强核心工作能力培养是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重要标准

老年康复护理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82-0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要的,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护理专业。

1专科学校护理专业高职特色定位

大专层次可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两种不同类型。专科更注重理论培养;而高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特色具体体现在:职业性与学科性结合,高职专业的划分,实行“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1]高等专科教育这个层次区别于其它教育层次的、定型的、稳定发挥作用的特殊优势,就是专科特色,体现在专业服务范围上的针对性,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实用性和人才素质培养上的应用性。[2]专科教学要体现专科特,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大学专科层次的高职,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教育训练,毕业生属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是专科层次的教育, 许多专业与本科的同专业类似,属学科专业教育性质的,其中有些专业本来就是职业教育性质的,如:护士、财会、文秘、旅游等专业。护理专业的改革实质上应从学科专业教育转向职业教育。中国的护理教育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不足,如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科研都是按照医学模式进行的,而非护理科学教育模式造成了一种误区,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并受的影响,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识――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知识。护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应是本科教育的“浓缩”版,而是高职教育。

2与护理高职特色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2.1强化护理操作技能,突出高职特色:按照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士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本着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提高护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整合,为护理操作训练提供时间保障。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重组医学基础课。《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学》,《人体寄生虫》《免疫学》《微生物》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实验实训课整合为《临床护理技能学》。改变学时分配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多的弊端,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技能操作、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专业操作技术、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2淡化专科教学,培养通科护士:改革传统的以医学课程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拓宽基础,淡化学科,建立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观。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按“生命周期”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把内、外、妇、儿、五官科护理等课程,以孕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为阶段,整合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淡化学科,形成整体护理观,突出护理的专业内容和特色,培养知识能力型的护理人才。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范畴日趋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在职护士都将面临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的问题[3]。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各种新仪器、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三年制护理专业教学时间短,不可能面面俱到,毕业生只是一个通用护士,淡化专科教学,有利于培养通科护士。

3厚重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护理教育应当摆脱医疗模式,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并受的影响。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知。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知识,医学与护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人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环境中的其他事物发生联系,使得人的身心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护理知识范畴包括人、社会、环境、健康和疾病。现代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我国护理教育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致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各医学院校护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6]专业设置过于专业化、专门化和就业压力增大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根本原因。现在专科学校实行学分制,增设选修课。我校护理专业任选课设置的课程为康复护理学、中医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普通话、创业教育、护理毕业设计指导、高等数学等,这些课程只是对学科专业教育时间不够的一种补充形式,没有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必须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大幅度增加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尤其是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强制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办法,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既体现出专业特色,又渗透着人文教育,培养出多学科、跨领域、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护士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建议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150301 9787040150308

老年康复护理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军队离退休干部;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离退休干部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心理和生理变化很大,是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发期。通过健康教育可提高疗养康复效果和各种慢性病的预防,增加自我保健能力,因此健康教育是我们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健康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我们对离退休干部在疗养期间的健康教育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5月~2007年9月在我院疗养的离退休干472名,年龄56~81岁,平均年龄67.5岁,男349名,女126名,高中以下学历164名,大专以上学历308名,离退休时间最短一个月,最长21年,平均13.6年。其中康复疗养315名,健康保健疗养157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于疗养员后入院3d内进行逐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72份,收回有效问卷472,回收有效率为100%。

2 结果

2.1 接受健康教育情况 在472份问卷调查中,100%回答了解及接受过健康教育,接受的途径主要来自疗养期间、干休所、报刊杂志等媒体、找专家咨询及其他疗养院等。

2.2 对自身疾病防治知识和护理知识 在283名明确诊断的康复 疗养员中,对自身所患疾病的防治知识和护理很了解的占40.2% (114名),比较了解的占59.8%(169名),完全不了解的为0。

2.3 对亚健康知识的认识 在189份保健疗养者问卷中,很了解的占11.2%(21名),比较了解的占21.7%(41名),不了解的占(127名)。

2.4 疗养期间最关注的健康知识 472份调查表中有89.1%(421份)表示对疗养知识感兴趣,如如何适应疗养环境及疗养安全问题、疗养如何获得最好效果等;37.8%(178份)想了解最新的保健养生知识;8.4%(40份)关心所患疾病的研究进展。

3 讨论

3.1 关注接受教育人群的需求 军队离退休干部其经济、社会地位有保障,总体生活质量较高,自我保健意识较强,对健康保健知识关注程度较高,且在疗养期间较愿意参与健康教育工作,这对疗养院开展健康教育十分有利。但由于他们的知识面较广,大部分都已了解掌握了一定的健康保健及疾病预防和护理知识,对健康教育内容要求程度高[1],所以在制定计划和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针对不同的需求,突出重点。这样才能提高疗养院的兴趣和疗养效果。

3.2 关注实施教育者的专业培训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疗养知识、最新保健养生知识、亚健康问题和老年病研究进展 ”是军队离退休干部在疗养期间最希望了解的问题,而疗养院医护人员基本上都毕业于普通医疗、护理专业,康复保健养生等相关学科知识却相对缺乏[2]。因此,对疗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提出了较高要求。

3.3 关注教育的方式 军队离退休干部由于离开了工作岗位,大部分不与女子同住,独处时间长了害怕孤独的心理比较明显,所以,老年人喜欢集体活动,大家在一起不仅是学习,还是非常好的相互沟通[3]。因此,邀请专家进行集中授课指导,组织疗养员在一起相互讨论交流,已成为疗养院健康教育实施的好方法。对我院来说也解决了目前医护人员少,一对一展开指导难以落实的难题。

3.4 关注教育的材料 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67.5岁,生理功能衰退,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明显下降,如记忆力下降,同一内容重复数遍可能记不住,但他们总体文化程度较高,因此,可以保留和反复阅读的书面指导资料就非常受欢迎,疗养院应多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宣传指导材料发放给疗养员。

3.5 关注教育的反馈 集中授课为主并不等于对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健康教育只满足于“知识灌输”,在实施过程中责任护士还应注重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进行指导,建立“评估――计划――实施――评价”体系,这样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玲,吴渭虹,赵铁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新观念[J].护理杂志,2005,22(7):33-34.

老年康复护理专业范文第8篇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2.1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2.1.1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2.1.3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2.1.4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