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人康复护理

病人康复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病人康复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门诊;家庭;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1349(2007)06―0487―02

我国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约75%的生存者大多在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时就出院了,加之社区和家庭的康复护理服务水平不高,甚至许多地区尚无康复服务,以至于到处可见脑卒中后病人严重的“废用”“误用”“过用”状态。所以将康复护理推向家庭是既经济又有效的康复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4月-2006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未进行过康复治疗)的发病1个月内的意识清楚的脑卒中病人80例,均能理解家人说话,年龄(29~80)岁。均为初次发病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除外溶栓及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42例,其中脑梗死33例,脑出血9例;对照组38例,其中脑梗死31例,脑出血7例。两组各有鼻饲4例,留置尿管2例。两组性别、年龄、偏瘫侧、病情、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康复评定 采用Brunnstrom分级评定法、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分表(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

1.3方法 康复组病人进行每日1次的门诊护理与康复训练,陪护家属给予每周1次的护理与康复知识培训;对照组病人仅给予常规体检。

1.3.1护理方法 包括安全护理、大小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进食护理,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发挥病人主动参与意识,树立信心,及时反馈病人的心理感受和训练心得。

1.3.2训练方法 具体方法是以Bobarth为指导,给予病人正确、翻身训练、双手交叉上举、摆动训练、搭桥训练、仰卧位到坐位到站位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并注重安全防范。门诊训练每日45min,其余时间由陪护家属帮助训练。

1.3.3随访 每两周派我科曾从事过多年护理工作并具有中国康复中心结业证书的治疗师到观察者家中进行随访,同时带2名或3名实习护士。随访工作包括基础护理技术的指导,如膀胱冲洗、鼻饲护理、合理的饮食搭配、家庭设施的改造、合并症的控制,帮助病人树立坚强的信念及战胜疾病的主动意识,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减少“再中风”风险;同时纠正病人康复训练中的错误,督促训练的完成。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

采用t检验与x2检验。

2结果

经过康复指导和家人的帮助,3个月后康复组病人的运动功能经Brunnstrom分级评分及FMA评分运动功能明显提高(P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脑卒中 早期 康复护理 效果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1]据统计,我国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 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 为重度残疾,脑卒中复发率达40% 。[2]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 三高”特点。早期康复护理,可帮助患者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脑细胞的供血,最大限度恢复脑细胞的正常功能,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本文对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分组对比、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我院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00 例,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龄63.6岁。入选病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指标,[3]并经头颅CT 或MRI证实,确诊的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初次发病,存在肢体功能性障碍且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病程小于1年,排除了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及痴呆、精神病史。

1.2 方法

1.2.1 分组:将10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男32例,女l8例,平均年龄64.9岁,脑出血35例,脑梗死15例;对照组50例,男33例,女l7例,平均年龄62.3岁,脑出血33例,脑梗死17例。患者早期均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按照一般常规进行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即给予正规的康复护理。两组病人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治疗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评价方法:两组病人在入院时,8周后,均采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测病人运动功能情况 。

1.3  护理

1.3.1 心理干预:给病人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关心和尊重病人,多与病人交谈,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导克服焦躁、悲观情绪,适应病人角色的转变;避免任何不良刺激和伤害病人自尊的言行,尤其在协助病人进食、洗漱和入厕时不要流露出厌烦情绪;正确对待康复训练过程中病人所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畏难情绪、悲观情绪、急于求成心理等现象,鼓励病人克服困难,摆脱对照顾者的依赖心理,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自信心,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氛围和舒适的休养环境。

1.3.2 重视患侧刺激:偏瘫患者患侧的体表感觉、视觉和听觉减少,加强患侧刺激可以对抗其感觉丧失。避免忽略患侧身体和患侧空间。房间的布置尽可能地使患侧在白天自然地接受更多的刺激,如床头柜、电视机应安置于患侧,所有忽略工作都在患侧进行,家属与病人交谈时握住患侧手,引导偏瘫病人头转向患侧,避免手的损伤,尽量不在患肢静脉输液,慎用热水袋热敷。

1.3.3 良肢位摆放: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4]床上良好的是早期康复训练中极其重要的措施。

1.3.3.1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健侧肢体自然放置。患者头部垫枕,胸前放一枕头,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

1.3.3.2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支撑。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以避免受压和后缩,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患腿髋关节稍后伸,膝关节稍屈曲,放置舒适。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避免放在身前,以免因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患侧肩胛骨后缩。健腿屈髋,屈膝向前,退下放一枕头支撑。患侧卧位可增加对患侧的知觉刺激,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

1.3.3.3 仰卧位:仰卧时,患者头部垫枕,患侧肩胛下放一枕头,使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患侧髋下放一枕头,使髋向内旋位,患侧臀部、大腿外侧下放一枕头,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以防下肢外旋。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足底不放任何东西。该尽量少用,以防引起压疮及增强异常反射活动。

1.3.4 被动活动:活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切忌粗暴。

1.3.4.1 上肢运动:患者仰卧,护士站在患者患侧,帮助患者上肢肩关节前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向不同方向运动;肘关节屈伸;腕关节屈伸及尺桡侧偏屈运动;掌指关节屈伸对指;指间关节的屈伸运动。

1.3.4.2 下肢运动:护士托住患者的患腿及足踝,用前臂抵住足掌,帮助患者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外旋;膝关节屈伸;足趾关节屈伸、踝关节屈伸;各部位每次训练活动5次。

1.3.5 主动活动:软瘫期所有主动训练都在床上进行,利用躯干肌的活动以及各种手段,促使肩胛带和骨盆带的功能恢复。

1.3.5.1 翻身训练:向健侧翻身 患者仰卧位,双手交叉,患侧拇指置于健侧拇指之上屈膝,健腿插入患腿下方。交叉的双手伸直举向上方,做左右侧方摆动,借助摆动的惯性,让双上肢和躯干一起翻向健侧。康复护理人员协助转动骨盆或肩胛。向患侧翻身 患者仰卧位,双手呈Bobath式握手,向上伸展上肢,健侧下肢屈曲。双上肢左右侧方摆动,当摆向患侧时,顺势将身体翻向患侧。

1.3.5.2 桥式运动:双桥式运动 帮助患者将两腿屈曲,双足在臀下平踏床面,让患者伸髋将臀抬离床面。如患髋外旋外展不能支持时,则帮助将患膝稳定。单侧桥式运动 当患者能完成双侧桥式动作后,让患者伸展健腿,患腿完成屈膝、伸髋、抬臀动作。动态桥式运动 患者仰卧屈膝,双足踏住床面,双膝平行并拢,健腿保持不动,患腿做交替的幅度较小的内收和外展动作,然后患腿保持中立位,健腿做内收、外展练习。

1.3.6 按摩: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不使用强刺激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的推摩,对肌张力低的肌群给予擦摩和揉捏。感觉训练包括在运动训练中,应建立感觉-运动训练一体化的概念。可进行肢体的拍打、按摩、理疗、针灸、被动运动和各种冷、热刺激。

1.3.7 抗痉挛训练

1.3.7.1 卧位抗痉挛训练:采用Bobath式握手上举上肢,使患侧肩胛骨向前,患肘伸直。仰卧位时双腿屈曲,Bobath式抱住双膝,将头抬起,前后摆动使下肢更加屈曲。

1.3.7.2 被动活动肩关节和肩胛带:患者仰卧位,以Bobath式握手用健手带动患手上举,伸直和加压患臂。

1.3.7.3 下肢控制能力训练:髋、膝屈曲训练,患者仰卧位,护士握住患足,使之背屈旋外,腿屈曲,保持髋关节不外展、外旋。待此动作阻力消失后指导患者缓慢伸展下肢,防止内收、内旋,患足不离开床面,保持屈膝而髋关节适度微屈。控制能力改善后,指导患者将患肢从健侧膝旁移开,保持稳定。踝背屈训练,护士握住患者踝部,自足跟向后、向下加压,另一只手抬起脚趾使之背屈且保持足外翻位。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发展。下肢内收、外展控制训练,指导患者做动态桥式运动。

1.3.8 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尽早让患者坐起可防止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1.3.8.1 坐位耐力训练:先从半卧位30°开始,患者能坚持30分钟无明显性低血压,就增加角度45°、60°、90°,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患者能在90°坐30分钟就进行床边坐起训练。

1.3.8.2 卧位到从床边坐起训练:侧移到床边,将健腿插入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于床边外,患膝自然屈曲,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同时摆动健腿下床。必要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者健侧肩部,另一手放其臀部帮助坐起。

1.3.9 步行训练:学习平行杠内患腿向前迈步,躯干伸直,用健手扶栏杆,重心移至健腿,膝关节轻度屈曲。护士扶住骨盆,帮助患侧骨盆向前下方运动,防止患腿迈步时外旋。健腿向前迈步时,躯干伸直,健手扶栏杆,重心前移,护士站在患侧后方,一手放置于患腿膝部,防止健腿迈步时膝关节突然屈曲以及发生膝反张,另一手放置于患侧骨盆部,以防其后缩。健腿开始只迈至于患腿平齐位,患腿负重能力提高,健腿可适当超过患腿。

1.3.10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先评估患者ADL的能力和潜能,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施行行走、更衣、个人卫生、进餐等训练,由帮助到独立,使患者能生活自理,把生活依赖降到最低限度,使其能独立或借助最少帮助来完成日常生活动作。有意识指导患者进行刷牙、进食、穿脱衣服、拨算珠、捡豆子等自理活动,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分析,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两组差异比较的统计学分析,详细结果见表1、2: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定及Fugl—Meyer评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价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Barthel及Fugl—Meyer评分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为康复护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5]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通过改变脑部受损区域某些蛋白的基因表达而促进新生突触连接侧支发芽,激发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潜伏状态的突触,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以重建轴突联系,并增强健侧大脑半球相应皮质的代偿作用,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通过患侧肌肉和关节被动运动,健侧协助患侧运动,以及患侧的主动运动,可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并使运动神经兴奋,从而促进患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有研究表明脑卒中的治愈效果与康复训练有密切关系,康复训练越早、越充分,受损大脑功能恢复得越明显。[6]大多数专家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即开展早期康复。因此,脑卒中发病3天内开展康复定义为早期康复。[7]

本研究表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科学、合理的进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明显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能降低致残率,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早日做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07.

[2]南登昆.康复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8.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李娜,早期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转归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13(8):119.

[5]石凤英,康复护理学(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第3篇

【摘要】 介绍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重视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评估,加强吞咽障碍的基础训练,配合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的理疗,加强病人进食训练是促进病人吞咽障碍尽早康复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有文献报道急性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发生率约为29%—60%,因此,尽早为病人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就非常重要,我院神经内科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针对此类病人实施了早期的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病人40例,经头颅CT或MR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病人,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0—87岁,平均(66.5±12.4)岁;其中脑出血8例,脑梗死32例,全部病人均为发病3天以内者。

2 护理

全部病人均在入院后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功能缺损无进行性加重、病人有一定的配合能力时即实施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采用吞咽功能肌肉训练、进食训练、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理疗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

2.1吞咽障碍的评估 在为病人进行吞咽障碍训练时,必须对病人进行充分的评估,并将评估贯穿于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的整个训练过程。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意识状态;智能;合作能力;下颌、口唇、舌、软腭及颊肌运动情况;咽反射及流涎情况;观察病人进食时喉结的上下移动情况;有无营养不良及肺部感染;家庭的照顾能力。同时以洼田饮水试验对吞咽功能进行评级:让病人按习惯喝下30ml温水,根据饮水结果进行分级:Ⅰ级:能不呛咳地一次饮下30ml温水;Ⅱ级:分两次不呛咳饮下;Ⅲ级:一次饮下,但有呛咳;Ⅳ级:分两次以上饮下且有呛咳;Ⅴ级:屡屡呛咳,难以全部咽下。

2.2吞咽障碍的基础训练 包括颈部活动度训练、咳嗽训练、口腔吞咽肌训练。训练时如病人病情许可则取坐位或半坐卧位,辅助者在健侧,按以下顺序指导病人进行训练。① 颈部活动度训练:活动颈部,指导病人做抬头、低头、转左、转右训练10—20次(有头晕头痛者暂停此训练)。② 咳嗽训练:张口深吸气(腹式)呼气时做咳嗽动作5—10次。③ 口腔吞咽肌训练:口腔操:鼓腮10—20次;咀嚼10—20次;舌运动:张大嘴,做舌的外伸、后缩运动10—20次;将舌头尽量伸出口外,舔上、下嘴唇及左右口角10—20次;做舌绕口唇的环绕运动10—20次;舌舔上腭运动(卷舌)10—20次。

2.3 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理疗 在完成基础训练之后即将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的第一电极放于舌骨上方,第二电极置于甲状上切迹上方,第三、四电极按前两电极之间的等距离放置,采用双通道,调整输出电流(以病人不感疼痛为宜),刺激时间为1小时,一天1次,刺激的同时对病人进行冷刺激训练:用棉签或毛笔沾少许冰水,轻轻刺激病人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病人做空吞咽动作,重复10—20次。

2.4吞咽障碍的进食训练 在使用吞咽障碍理疗仪理疗的同时指导病人进食训练。训练方法:⑴ 选择糊状食物,温度要适宜。⑵ 病人头部前屈,转向健侧,辅助者位于病人健侧。在病人健侧滴入1—2滴温开水,嘱病人吞咽,然后用小汤匙把1—2ml的糊状食物放于口腔健侧,嘱病人低头,仰头,慢慢吞下,转头到患侧,做侧方吞咽,免食物积于梨状隐窝。⑶ 嘱病人反复做几次空吞咽。再重复上述步骤,无不适时逐渐增加喂食量。

2.5做好心理护理 在整个吞咽训练过程中,要多鼓励病人,吸引病人的注意力,告知病人在吞咽障碍理疗仪的刺激下一般较少发生呛咳,以克服病人对呛咳的恐惧心理,同时引导家属多关心病人,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严重认知障碍的病人应暂停进食。

3 结果

40例病人经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后吞咽功能有较大的改善,总有效率为90%,无低蛋白血症发生,只有1例病人合并有吸入性肺炎。

4 讨论

脑卒中病人的吞咽障碍主要在口腔期和吞咽期,因口唇、颊肌、舌、软腭等肌肉瘫痪,以及食管入口部收缩肌不能松弛,软腭和喉头上抬不良而导致病人吞咽障碍,从而导致病人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的发生。我们采用吞咽功能肌肉训练、进食训练、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理疗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吞咽障碍训练,效果较理想。在为病人行吞咽功能评级时应先询问病人进食有否呛咳,假如病人已诉有呛咳时在评估时应慎重。进行进食训练时应注意喂食的“一口量”:对病人进行摄食训练时,一般先以少量试之(1—4ml),然后酌情增加。训练开始时以薄而小的匙子为宜。在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嘱病人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下肢截肢;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81-02

下肢截肢是指对于一些下肢严重创伤、肿瘤、感染及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以手术方式切除部份或全部下肢肢体。截肢造成的永久性肢体缺失,从形体上、生理功能和心理上都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其术后护理及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1]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截肢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幻觉痛护理,残端包扎塑形护理,残端皮肤护理,残肢护理,残肢功能护理等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为使护理同行进一步了解掌握截肢术后病人的康复护理,提高和改善截肢病人术后生活质素,促进护理专科发展,本文对其护理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 截肢术后病人心理护理

1.1 心理分析: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言语表达,情绪变化,对治疗护理的配合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病人存在自我概念的改变,不确定感,社会适应力改变。

1.1.1 自我概念的改变包括自我形象紊乱和自尊下降,患者截肢后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影响形象,术后恢复期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2]

1.1.2 不确定感主要表现在几乎所有患者都担心失去肢体对今后的生活影响。尤其是下肢截肢后,更担心以后的生活而出现患病性焦虑。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以及病情的认识产生焦虑、恐惧及强迫的敏感性增高。

1.1.3 社会适应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害怕与人交往和无助感。 截肢术后的日子里生活习惯会有所改变。截肢后往往感到前途一片漆黑,整天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内心感到无助,这种无助来自于个人、家庭和社会。

1.2 心理护理

1.2.1 大部分患者因躯体缺陷而导致自我概念降低。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热情与患者交流,帮助正确认识疾病,接受现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认识到虽然失去了肢体但同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患者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身体需要重新认识,对别人的反应也要重新评价,而且必须适应与接受这些改变,以符合其形象,才能重新适应自我概念。

1.2.2 不同程度的截肢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截肢平面越高,心理问题越重,有必要选择性向病人通报病情,介绍治疗的必要性及预后,促使病人心理转变,对截肢有充分的准备和认识,并帮助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说明截肢治疗的必要性和目的,介绍手术的具体方案和日后假肢的安装及功能重建。

1.2.3 引导病人注视残端,加强对肢体截除事实的心理感受。要针对性地疏导和帮助病人,具体分析每一个病人的性格、气质、心理特点,鼓励积极对待人生,与他们密切接触,亲切交谈、聊天,谈家庭、孩子、家乡、事业等,鼓励其振作精神,克服截肢后人格缺失,面对现实,重新选择生活目标。讨论术后假肢的选择、装配、训练等康复计划;充分发挥家庭、亲友、单位等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保护其自尊心,克服自卑心理,使之既要面对现实承认残疾,又要树立勇气战胜伤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2 截肢术后幻觉痛护理

截肢术后仍有已截肢的手或脚的幻觉即幻肢,发生在该幻肢的疼痛即为幻肢痛。幻肢痛多为持续性疼痛,表现为针刺痛、挤压痛、烧灼痛、痒、冰冷感,以夜间明显。幻肢痛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其可能机制为:(1)截肢后,感觉伤害的神经纤维、背根神经节细胞受到损害,从而对机械、热、化学刺激异常敏感,而致异常性疼痛。(2)截肢后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突然失去外周向心性传入冲动,背角发生一瀑布性形态、生理和神经化学变化,导致背角神经元去抑制,兴奋性增高,对非伤害刺激也出现反应,从而引发幻肢痛。(3)截肢后的大脑皮层功能重组尤其是大脑皮层躯体感觉区的功能重组与幻肢痛有直接的关系。[3]

2.1 幻觉痛原因分析:主要原因包括术前疼痛控制不好,多次手术,伤口愈合不好及焦虑等因素。

2.2 幻觉痛诱因分析:主要诱因包括接触残端,排尿排便,感染,刺激,冷暴露及等因素。

2.3 幻觉痛的护理

2.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患者,理解其痛苦,使患者充分表达真实想法,通过平等交谈,使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医护人员热情耐心的态度,可使患者具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减轻不良情绪影响。

2.3.2 评估疼痛: 通过与患者交谈,对患者的表情、活动、睡眠及饮食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采用数字分级法(NRS),方法是将疼痛分为0~10分,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并将计分粗略分为三级,即轻度(3分以下)、中度(4~6分)和重度(7~10分)。[4]

2.3.3 评估病人引起疼痛的因素,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避免诱发因素,同时重视心理护理,转移注意力,调节患者的情绪。

2.3.4 给予充分止痛治疗,客观评估,认同病人感受。指导按摩残肢,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或肌松剂,必要时给予理疗针灸辅助治疗。

3 残端包扎护理

截肢术后早期残端包扎塑形对病人康复后假肢安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残端妥善包扎,包扎前要评估病人皮肤情况,骨突处要用软棉垫保护,弹力绷带裹扎,直至安假肢为止。弹力绷带包扎不可过紧,斜形环绕,直至关节近侧。注意不能在残端近端加压,以免远端缺血引起疼痛水肿。包扎绷带的力度应有远侧到近侧渐渐减轻,尽可能把残端塑成圆锥形利于配戴假肢。[5]

4 残端皮肤护理

保持残端皮肤完好,提高皮肤耐磨耐压很重要,避免往后病人皮肤与假肢摩擦出现破损甚至溃疡。伤口愈合后,指导病人每日用中性肥皂清洗残肢,不能浸泡或在残肢上涂冷霜或油,以免软化残肢的皮肤,也不可擦酒精,酒精会使皮肤干裂。早期加强残端护理,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注意残端皮肤的摩擦,拍打,提高皮肤的耐摩、耐压。

5 残肢护理

为了预防关节屈曲、变形而延迟义肢装置时间,应随时维持正确姿势。站立骨盆应保持水平位置,患肢应尽量保持向收及自然伸直姿势。同一坐姿或坐轮椅每次勿连续超过一小。

5.1 为防止残肢屈曲畸形,应尽量保持肢体残端于伸直位。术后固定或包扎患肢时,维持残肢残端于伸展位,必要时用支具、石膏托,避免挛缩畸形。应禁忌的姿势有,不要放枕头在膝关节之下;坐轮椅时不要长时间

弯曲残肢;躺着时不要长时间弯曲残肢;不要将残肢垂放在床沿;半坐卧时不要在臀部垫枕头,以免残肢翘起。

5.2 预防残端水肿,截肢术后肢体残端可适当垫高,但应注意截肢后因肌肉力量的均平衡导致下肢截断部位以上的关节常易发生屈曲、外展、畸形,可严重影响以后安装假肢。故应维持截肢残端位于伸展位,保持残端固定于功能位,即使为了防止出血或血肿而垫高残端也不能采用膝下垫枕的方法,而应该整体抬高床尾。[6]

6 残肢功能锻炼

残肢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畸形及日后病人更好操纵假肢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卧床休息一周即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残肢功能锻炼在于改善截肢患者全身状态,促进残肢定型,增强肌力,提高关节活动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存留肢及假肢的功能。

6.1 残肢功能锻炼时间:术后指导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尽早床上坐起或下床进行残肢主动活动,上肢残肢1~2天可以锻炼,肢2~3天以后练习坐起。患者情况良好,术后1周开始扶拐走路。截肢的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

6.2 不同卧位残肢功能锻炼方法:分别是仰卧将身体向内旋转仰卧将患肢尽可能下压仰卧将患肢尽可能由外往内移动俯卧将患肢尽可能上举卧向患侧将患肢尽可能往内移动。[7]

6.3 残肢肌肉加强锻炼:包括有6病人双大腿夹枕锻炼大腿肌肉股四头肌舒缩锻炼直腿抬高运动患肢髋外展运动。

6.4 其它康复训练:可评估病人不同阶段具体情况指导病人站立平衡训练迈步训练步行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及上下斜坡训练。

近年来,国际上采用术后即装假肢即在手术台上,截肢手术结束后,麻醉尚未清醒,给截肢者装上临时假肢,术后一、两天可下床练习走路或作其他功能训练,这种方法不仅对截肢者心理上有很大的鼓舞,对加速残肢定型,减少幻肢痛和其他痛苦,也有采取环境控制治疗法CET在手术后将没有任何敷料覆盖的残肢置入一个空气调节器相连的透明气囊中练习走路。容器内压力可以调整变化使残肢收缩定型,达到残肢早日定型。[8]

7 小结

截肢术是临床医生对严重外伤、感染、恶性肿瘤等治疗的重要手段,是一种严重的破坏性手术,为保全生命不得已的选择。随着肢体的缺如,体形外观不同程度破坏,造成躯体相应的生理功能障碍,自理能力下降,导致病人出现严重心理失衡反应。截肢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缺乏系统的长期的追踪调查,因此,本人认为对截肢病人实行全人护理,早期介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幻觉痛护理,残端包扎塑形护理,残端皮肤护理,残肢护理,残肢功能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及重新回归社会,促进护理专科发展有举足轻重作用。

参考文献

[1] 檀智, 丁桂丽, 魏红 16例下肢截肢患者术后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4年11期

[2] 洪敏玉,郑万芳: 截肢病人术后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7):840-841

[3] 侯晓玲, 聂忠惠, 李晓玲.截肢患者幻肢与幻肢痛的护理, 华西医学,2001年02期

[4] 唐晓春, 林峰, 蔡讯, 姚阳.骨肉瘤截肢术后幻肢痛的临床观察, 中国医学工程,2006年04期

[5] 吴梅祥, 严广斌, 吴景明, 伍有棠, 黎文.现代截肢术的新观点,广东医学,2001年03期

[6] Amputation,省略,Revised November7.20073.香港医管局骨科专科指引,Revised July 1.2007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膝关节镜;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14-0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节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因其具有切口小,对患者关节腔损伤小,操作简单,患者术后康复快等优点,被广大医师和患者家属认可。膝关节镜手术的成功不仅需要临床医师有熟练地操作,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探讨康复护理对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临床效果,我院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7月-2013年11月期间接受诊治的25例膝关节镜手术病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11月期间接受诊治的25例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的差异,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3-61岁,平均(45.5±4.6)岁。其中6例为骨性关节炎,4例半月板损伤,2例结核性关节炎。干预组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31-59岁,平均(43.2±3.3)岁。其中7例为骨性关节炎,5例半月板损伤,1例交叉韧带损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即在术后告知患者手术成功,让患者安心接收后续康复治疗,必要时可对患者注射抗生素,避免伤口感染。

1.2.2 干预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

①术前护理: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身体检查。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有差别的向患者讲解膝关节镜手术的优点和手术具体操作,让患者消除对手术的恐惧,配合治疗。此外,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掌握患肢训练的正确方法。由于术前患者肢体疼痛剧烈,腿部活动受限,容易导致膝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因此必要的肢体锻炼可以预防功能退化,促进术后康复。

②术后护理:a由于膝关节损伤在组织学上会较早的出现纤维化,如果在术后4天不及时进行活动,关节活动会出现障碍。而损伤的关节在2周左右会出现结缔组织纤维融合,导致患者丧失关节功能[1]。为此,术后尽早实施功能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b肌力锻炼:在麻醉效果过后,可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踝关节锻炼,防止足部水肿。通常情况下,术后3天左右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强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c膝关节锻炼:手术结束当天,可采用CPM持续被动训练器对患者的患肢进行锻炼,为了防止患者疼痛,可在患者的关节面均匀涂布透明质酸钠,发挥镇痛的效果。术后4天左右可对患者进行压腿训练,在肿胀消退后协助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d对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可在手术后一星期,在患肢不负重的前提下指导其每天进行学步车行走25m左右,40d后进行负重锻炼。e出院指导:患者在出院时需嘱咐其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膝关节,避免受冷受凉,手术前期夜间将下肢抬高。另外,按照在院内的康复训练要求在家继续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当患肢恢复到可以负重时,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下蹲,膝关节内、外旋训练,提高膝关节的活动能力,直至关节疼痛消失,患者可以自由行走为止。另外,为了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可嘱咐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保证营养的摄入量,提高身体机能。让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康复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t检验, P

2 结果

调查发现,两组患者均康复出院,但干预组住院时间明显短语对照组,且并发症较少,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3 讨论

关节镜技术由于具有切口小,对患者关节腔损伤小,操作简单,患者术后康复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疾病的治疗。但是,除了需要精确地手术操作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术前准备,术后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也是关节镜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此外,我院发现,康复护理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可以让患者更好地掌握专业护理的常识,降低关节粘连以及肌肉萎缩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行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功能恢复,对于病人的术后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第6篇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共70例,男性3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按照手术时间长短分为两组,每组35例。第一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57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5例,结直肠手术8例,胃切除5例,肠粘连分解术3例,肠套叠松解术2例,脾切除术2例。第二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为61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3例,结直肠手术10例,胃切除8例,胰脏手术2例,门高压手术2例。

1.2 方法

对两组手术患者在术后第一天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根据症状自评量表[1]进行打分。并在术后几天跟踪观察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依次根据恢复时间段制定五级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然后将两组数据用WILCOXON检验处理。

2结果

两组在咳嗽、咳痰、胸闷、腹胀、、咽喉疼痛、腰背酸痛方面,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肠蠕动、起床、进食恢复时间的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性。说明手术时间的延长,对术后机体的呼吸、消化、生理反应和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改变是很大的,影响了术后康复的时间和质量。

3讨论和护理

3.1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的排泄速度[2],致使术后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3.1.1 加强保暖工作。由于腹腔内脏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3.1.2 高流量吸氧。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3.1.3 维持循环功能。腹腔内的手术操作使下腔静脉受压,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都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牵拉内脏、刺激腹肌均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征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3.2 手术后护理

手术后护理是指病人从手术结束回到病房,直到出院这一阶段的护理。

3.2.1 护理评估:(1)评估手术对病人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程度。详细了解麻醉种类、手术方式、手术过程以及术中输液、输血和用药情况,以及术后医嘱处理。(2)评估术后病人的营养状态。(3)评估术后病人舒适状态的改变和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病人可能会出现疼痛、腹胀、恶心、呕吐、排尿异常等各种不适。也可能会出现伤口内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部感染,肺不张,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3.2.2 主要护理诊断:(1)疼痛:与手术创伤、特殊等因素有关。(2)体液不足:与手术创伤、失血、失液、禁饮食等因素有关。(3)排尿异常:尿潴留与麻醉、盆腔及会手术刺激有关。(4)知识缺乏:缺乏术后饮食、活动、术后康复等有关知识。(5)潜在并发症内出血或休克、切口感染或裂开、肺部感染。其他常见护理诊断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确定:(1)病人自诉伤口疼痛减轻或消除。(2)体液及营养维持正常,生命体征平稳。(3)排尿功能恢复正常。(4)病人能叙述康复知识。(5)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减小。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外伤病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手发展,各种灾祸、工程意外,交通意外日益增多,脑外伤患者也随之逐年增多。脑外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很多患者抢救治疗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障碍遗留,给病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变。根据颅脑损伤后,康复治疗脑组织修复和功能重组的特点,早期康复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以100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外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脑外伤患者100例,其中女性患者58例,男性患者42例,年龄8岁-75岁,平均年龄38.7岁。受伤部位:头皮血肿24例,颅骨骨折40例,硬膜外伤肿11例,颅底骨折10例,其他15例。受伤原因:坠落伤27例,交通车祸意外伤38例,击伤砸伤共25例。昏迷时间最长者52天,最短者11h。将100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前期护理胸腹部多部位、多器官的骨折和损伤常见于并发脑外伤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操作,特别对于伤情较重或意识不清醒的患者,要保持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避免窒息的发生。同时留置导尿管,随时观察尿的色泽和尿量。

1.2.2基础护理①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对患者的T、P、R、BP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以便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②保证有效呼吸: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和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为患者叩背翻身,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达到辅助呼吸的作用。保持床单的干燥清洁平整,意识较清醒者,鼓励其有效咳嗽,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③高热病人:每隔4h测量一次体温。一般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可使用降温剂。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1.2.3康复护理①训练认知能力。首先,通过语言和声音的刺激来提高病人的辨别能力和觉醒能力。其次,对病人的思维,记忆力,注意力等进行训练。最后,对病人进行心理康复指导,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②训练运动能力。采用Brunnsrtom和Bobath疗法对处于急性期的病人进行适当的肢体康复护理。为防止病人发生关节水肿或挛缩,需将肢体置于功能位。进入稳定期后可在床上进行被动的四肢训练,如翻身,坐卧交替变换,躯干运动等,可用于避免关节僵硬、肩手综合征的一系列继发改变的发生。对于进入恢复期的病人,主要对其瘫痪的肢体进行训练,除去一系列的简单活动,如正确变换坐卧位、床和轮椅之间的移动等,同时要训练病人的平衡能力和保持立位的能力。最后,合理进行步行训练和上下阶梯的训练。③训练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首先要正确评估病人的潜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为早日实现病人独立完成日常动作的能力,对于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譬如进食、穿衣、行走、梳洗等,主张循序渐进的训练病人,最终达到病人可在脱离帮助的状态下完成某些活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力。

1.2.4饮食护理首先应选择营养成分丰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腹泻病人尽量减少管饲流质量和脂肪摄入量,便秘病人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对于昏迷的患者可行鼻饲流食,保持管饲食物的清洁消毒,一般间隔2h进行一次,夜间除外。长期昏迷患者要及时定期更换鼻饲管。

1.2.5心理护理脑外伤的病人由于病情危重,通常会产生恐慌、焦虑、紧张、悲观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首先要提供患者安静舒适的环境,其次要经常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以便进行及时的疏导。通过向患者介绍疾病和手术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的消除患者的恐慌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取得家属和患者的双重信任,积极主动地配合疾病的治疗。

1.2.6并发症护理①预防压疮:保持床单位的干净、干燥、平整,无碎屑杂物,无褶皱。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一般每2h翻身一次。同时做好皮肤护理。②气管切开患者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清洁干燥,定时消毒,通畅,严格记录引流的量,色泽,性质。定期换药,预防感染的发生。及时处理引流液。若引流管内出现鲜红色凝血块,应及时检查并处理。③预防肺部感染:保持病房空气清新,通风良好,定时做好紫外线消毒工作。④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时更换导尿袋、导尿管,一般每周更换一次。同时做好导尿口的消毒工作。

1.2.7出院指导嘱患者保持身心愉悦,家属应营造舒适轻松的家庭氛围,多和患者交谈,护理人员应尽积极安慰患者,多做患者思想工作,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术后的康复工作。饮食应以清淡,高蛋白,高纤维为主,忌烟酒、浓茶。坚持功能锻炼,且次数幅度逐渐增加,鼓励患者自行锻炼,早日恢复其自主能力。

1.3疗效评定依据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的自主生活能力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验,P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5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93-01

脑血管意外也可称为是脑卒中(Stroke,也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诱发患者引发脑血管意外的因素有多种,多为外部刺激或是心理刺激,从而引起患者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是破裂。脑血管意外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或是出血性脑卒中。在工作和社会压力如此大的现今,我国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可以说是呈直线上升,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每年在每10万人中,就有150人引发脑血管意外,且在紧急抢救后致残率也是高达75%。为了能够尽量的降低致残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学者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在康复护理时,早日介入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本文将选取本院在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对这100例患者采用早期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在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年龄在55-80岁,平均年龄在60岁。男性68例,女性32例,100例患者经过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过颅脑CT再次进行确诊,100例患者均为处罚者,且都存在着肢体功能障碍。100例患者中有85例是在发病后的3天内入院,15例患者是在发病后的2天内入院。在入院的检查后发现,100例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在发病后经过紧急治疗后度过了危险期,且全部出现了肢体偏瘫,有20例患者还伴有失语症。

1.2护理方法对这100例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护理方法,其进行护理的前提条件是不影响医生进行临床抢救。当患者度过危险期后,意识清晰,生命各项体征都处于平稳的状态,且病情并没有任何的进展。观察2d后就可以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

早起康复护理主要可分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康复训练。

心理护理:脑血管意外的疾病给与患者带来的痛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有些患者担心患上疾病后,引发的瘫痪长久都难以痊愈,使患者心生恐惧、悲伤以及绝望。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鼓励患者重新的树立起治疗的信心,因为心理也是促进身体早日康复的一大因素。

饮食护理:脑血管患者在护理期间,要尽量的食用低盐。低脂的失误,最好是新鲜的时蔬水果以及一些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护理人员还应当建议患者少食多餐,帮助消化。

康复训练:在10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伴有失语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不仅需要对患者的肢体,还要对肘部、膝盖部、手指、脚趾、脚踝、肩部、髋部等部位进行训练。还需要对患者语言功能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语言功能。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100例患者在病发后入院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并在入院后的5周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在5周内观察10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肌力提高Ⅰ级的患者有30例;肌力提高Ⅱ级的患者有65例,肌力无提高或是无改善的患者有5例。在脑血管疾病引发后引发失语症的20例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已经有18例患者恢复了语言功能,有2例恢复较为缓慢。

3讨论

脑血管意外在病后所引起的并发症是属于脑性偏瘫,但是在本质上还是属于运动功能障碍,其原因是属于控制运动功能的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是患者的神经中枢无法控制运动功能,从而引起运动模式异常。

康复护理是建立在脑侧支循环的情况下,并不断的促进患者病灶周围组织的重组和康复,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患者的脑部的可塑性,并达到提高患者运动的能力。

早期康复护理可在最大程度上创造患者遭到损伤神经修复的条件,使得患者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具有良好的条件下重新建立起来,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肌肉萎缩以及关节脱位和关节挛缩畸形的状态。

在上述100例患者中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使得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在临床护理中,治愈率是95%,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继荣,吴霜,黄宇,等.规范三级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临床疗效研究[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08.

[2]李其富,何俐.次仁桑珠等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治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A].第三届中日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报告会论文集[C].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