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教学课程案例

线上教学课程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线上教学课程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线上教学课程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课,大学计算机;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空间技术等新技术驱动产业、业态进行变革,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2017年以来教育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显著,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1]。2018年以来教育部提出高校应加强“金课”建设,“金课”成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了“金课”的评价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并提出要大力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建设[2]。“金课”建设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大学计算机作为通识必修课之一,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的掌握、计算机科学思维与职业素养的养成三方面进行培养,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信息化适应的基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学院例,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参照“两性一度”金课标准进行建设与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方面体现课程“高阶性”;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方面,加强课程“创新性”;从教学评价方面,提升课程“挑战度”[3]。

1通过学生学习产出确定课程目标,精准定位课程

“金课”的建设首先应对照课程的高阶性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的高阶性要求设计具有适当深度的课程,要求课堂学习具有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对信息的应用整合、关注知识的重构与实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四个基本特征[4]。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主旨,通过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学习产出制定课程目标,大学计算机课程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充分考量学校各专业对课程在知识、技能、素养的需求,课程目标按理工科和文科需求进行划分。课程总体课程目标为掌握计算机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和算法与程序设计技能,形成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和社会主义思政素养。理科加强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数学建模的有机结合,以通过计算机的建模高效准确运算实现并分析专业问题;工科加强以迭代为核心的计算思维与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以解决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学科专业有机融合适应新工科的学习产出问题;文科加强与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在遵循课程总体目标指导下,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层次和专业定位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需求,做到同一专业针对卓越班和普通班、师范班和非师班两套具体目标,如卓越班加强理论深度、课外拓展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要求,师范班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工具、信息化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做到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的精准对接。

2结合社会专业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创新优化课程

“金课”建设要结合社会专业需求充实完善课程内容,大学计算机课程在保证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融合新知识与基础知识,实现课程知识储备的实时更新;充分衔接社会专业需求与计算机应用技能,实现课程技能的按需应用;充分融合服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思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服务社会主义的根本;充分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需要,实现课程素质目标。“金课”的课程内容不仅要设计合理,更要组织有效。大学计算机课程对课程内容主要以教学案例为线进行组织,实现课程内容的条理与连贯,创新优化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应充分进行知识与素养的整合、技能与素养的整合。好的教学“案例”可以将知识点连接为知识面,形成知识体系,将案例知识认知通过实验设计验证实现实践认知,并通过课程思政案例扩充到情感认知,加强知识体系的实践应用和社会主义思政教育。课程案例包括知识案例、技术案例、实践案例和课程思政案例,更多是将三类案例进行综合,如指定某主题,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信息检索或爬取进行各类信息的收集,其次要求学生通过相关软件进行编辑、统计汇总或编程计算进行信息的分析,最后要其学生通相关软件或工具生成结果分析报告,并说明每项结果计算或分析的知识原理和过程,最后产生综合社会、技术、情怀的评价,如此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综合了知识点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实践验证、归纳分析、工具使用和价值评价,实现了对知识、技能、素养的融合。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确定教学方法,高效实施课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灵活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大学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大学计算机课程“金课”建设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效实施课堂。线上教学依托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学习通、虚拟实验平台等线上教育学习平台和钉钉、腾讯会议等交互应用软件,进行以现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为主和符合本校学情的课程资源的结合,线上优质资源作为主要知识体系学习,自建课程资源主要是对知识体系的补充、实践实验的强化和课程思政的讨论等文档上传平台或通过交互应用软件进行线上直播,便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回看复习以及完成实验和线上学习数据的统计。线下教学主要依托课堂和基于移动端的线下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授课讲解、答疑互动、实验实践指导,并借助慕课堂、蓝墨云等移动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检测、全员互动讨论等教学环节和课堂学习数据的统计。

4参照科学评价体系确定考核方案,明晰考核规范

科学的课程考核方案是判断课程建设效果的有效工具,同时科学的有效的考核结果可以反向促使课程建设有的放矢的建设。以学生为核心的考核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评价,以教师为核心的考核是对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态度是否促进教学效果的评价,以课程为核心的考核是对课程目标与内容定位是否满足课程立德树人要求的评价。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案是“金课”建设的检验标准,“金课”建设与实施也应参考科学评价体系确定考核方案,明晰考核规范。大学计算机“金课”建设实“三位一体”的考核方案,即同时对学生、教师、课程进行考核。学生考核将体现线上线下学习动态的讨论、问题回答等过程评价与体现知识技能综合应用的期末考试、设计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考核将体现教学能力的课堂组织、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案例设计等过程性评价与体现教学效果的学生平均成绩、实验设计、课外调研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核将体现素养培养的思维、思政等过程性评价和体现课程建设成果的项目、竞赛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5结束语

“金课”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金课”建设与实践,探索“金课”在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产出质量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分专业分层次的精准定位课程目标、融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数据分析的教学评价四方面进行“金课”的建设与实践,探索“金课”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董琴,张秋,王慧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调查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05):13-16.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刘慧,王成武,蔡江东.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J].大学教育,2020(7):73-55.

线上教学课程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1234混合式教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金课;教学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本科教育应合理对大学生有效“增负”,打造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1]。在遵循“二性一度”标准下,各高校加快课程改革步伐,特别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文化管理、市场营销的专业基础性课程,目前仍存在教师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实践能力弱,被动学习等“水课”痕迹。近年来信息技术驱动智慧教学的兴起,教育全域实现线上教学,在线开放免费课程和教学管理平台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面对这一现状,传统人力资源课程应如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效果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探索的新课题。

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存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已超越“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学情境,而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外输式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知识的浅层学习,课堂内容吸引力不足,教学氛围沉闷,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使课程建设常常陷于填鸭式教学、应付式教学。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痛点”,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资源匮乏与封闭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效果而运用的要素。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教学资源一般为教师选定教材,配套课件和案例等教学辅助材料。一方面,学生在单线教学中获取课程资源十分有限。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开展面授教学和期终考核,对教材使用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在教学计划下,教师教学任务紧凑,不会过多介入其他课程资源;同时,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影响课程资源配置深度与广度,能否引入优质的拓展性教学资源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资源信息具有延迟性。教材的发行需要文字、印刷到出版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错综变化势必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和实践应用技术的过时。虽然教材等教学资源涵盖了优质的教学成果,但缺乏合理的开发与利用,终究陷入浅层学习的困局,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弱,知识面单一和专业知识更新延迟等。06

(二)线下课堂教学空间吸引力不高目前主流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空间是以教室为中心开展师生对话或者教师演讲授课的物理空间。在这种教学场景下,单线教学空间割裂师生的有机关联。为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全力讲授新知,学生被动听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师生互动时间有限,教师下课即失联。每次课堂教学机械化运作,造成师生教学倦怠,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些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在知识付费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提前享受了虚拟线上空间带来的教学红利,传统教学课堂的封闭教学环境吸引力不强,线上学习、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新潮流。

(三)课程内容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务实性、实用性和实操性。而实际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模块教学难以平衡,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教师理论教学的课时布局偏重,而忽视技能的实训实践环节,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注重教材内容过多讲解理论知识,在实践实训环节课时留存时间较少。其次,大部分高校教师在企业工作履历短,校企合作机会少,无法真正传授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同时,高校由于资金问题缺少实践实训的平台,学生根据教师主导的情景模拟教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程考核方式仍为期末闭卷,对知识点记忆力考核权重大,忽略对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考查。

二、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重构

(一)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平台和线下课堂的优势有机结合,引领学习者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双线混合式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和方式,颠覆传统教学教师主导的统领地位,将教学主动权转让给学生,凸显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教学范式。通过整合全网络平台优质课程资源,搭建双线教学管理平台和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打破线下单一的教学空间,有效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质量,弥补课程实践教学不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被动学习向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学习转变。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234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未来教学的新范式,应明确信息与教学的关系,不在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技术论”,而是要发挥应用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提升教学质量。虽然合理运用混合式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但是混合式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应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立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困境,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打造1234的人力资源课程新教学模式(见上图)。具体表现为一个培养目标,两个主线,三种工具,四个环节。一个目标即“传授知识、注重实践、提升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两个主线是线上线下双重教学主线,三种工具为大规模免费开放线上课程、混合教学管理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四个教学环节包括在课前、课中、课后和课终教学闭环。1234人力资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与学,学与用,主体与主导、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生差异化的关系,促进“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变,减少教学成本,优化课程供给,满足个性需求[2]。

三、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与课前翻转一方面,在课程资源准备上,教师应肩负双线教学空间建构者的角色。比如,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新建课程门户,设置好章节布局,提前把PPT,案例资料,电子书等课程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积极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录播或者搜索优质线上课程资源,配套相关在线学习课程视频资源,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线上课程资源选择上,可以参考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和超星学习通名师教学示范课等资源。经过前期的活动设计,教师完善线上资源的配置,搭建好多元化便捷性的教学资源平台后,便可邀请学生进入线上班级,放开资源权限,学生可以碎片化,自主化学习。同时,教师针对性提前指令,公布线上教学空间的使用指南。另一方面,在课前教学活动上,通过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以自主学习和社会交互为驱动的学习活动[3]。第一,教师在搭建好线上平台后,在超星学习通上视频预习通知,课前打卡,章节内容测试和课前讨论群,督促学生完成课程预习。由于线上视频成功地复制还原了教师授课的教学场景,对理论知识讲解于线下课堂有等质的效果,学生观看视频后,实现线下课堂与线上平台的翻转,完成课程内容的初步认知。第二,学生预习后自主完成课前测试,线上平台系统实时自动改分,师生即时收到反馈,调整线下课堂的教学重点。第三,课前打卡和讨论群发挥教学空间的交互功能,提高用户使用黏性。在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中,交互作用直接影响认知的形成[4]。线上打卡和讨论群有利于促进生生和师生的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线上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中应用教学课中阶段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线上线下有效联结的教学枢纽,课中阶段应该尽量设计有趣生动和符合岗位实际需求的实践实训活动,积极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想学、乐学和好学。一方面,在线下课程导入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针对课前测评结果开展难点重点精讲,帮学生理清课程内容思路,提升知识内化。另一方面,在课程实践实训环节上,首先综合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职业生涯管理和培训与开发六大模块,创设机构仿真,环境仿真和业务及工作流程仿真,还原真实工作场景;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设计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商业游戏等体验式项目实践训练活动。比如在职业生涯管理模块上,教师可以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真实案例视频,引发学生讨论,现场分组开展辩论赛;通过直播和线上投票的功能,吸引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设身处地参与到案例场景中;通过学生评论区弹幕说出自己的想法,辩论实时投票,教师收获教学反馈;教师还可以对职业生涯管理涉及的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进行延伸,启发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思考。再如,在战略规划模块,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无领导小组协作,在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上情景模拟完成组建公司、市场分析、战略制定等一系列指令,最后形成角色分工合作,履行职位职责,推选出“公司总经理”上台述职,接受师生的提问,在此实训模块中,不仅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且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际等实践能力。

(三)课后探索阶段课后是学生巩固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成效,满足学生高阶性认知发展需求的阶段,虽然在课中阶段学生对课程理论的实践运用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单次的实训实操尚未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如果课前课中是自我理解和分享理解,那么课后则是对课前和课中知识的反思与升华,针对课前课中的内容提出新的挑战。具体操作方面:教师针对性地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布置兼顾个性化和拓展性的课后作业,促进学生浅层学习向高阶学习的转变,例如模块化课程论文、专题讲座心得、文献阅读笔记和专题调研报告等课后作业。由于此类课后作业注重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权衡自身情况选择相应任务,系统会根据学生选择的任务推送学习资源,例如名师在线讲座链接、知网文献和专题调研资料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探究学习。

(四)课终提升与考核混合式教学应该注重全程观,而课终是课程教学的最终一环。在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中,课终意味着闭卷考试,这种结课考核偏重理论知识,形式呆板,考核结果基本通过,大部分优良,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要改变传统单线教学学业质量“低水平均衡陷阱”的现象,应废除统一答案的闭卷模式,回归到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终环节凸显知识、实践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需求。在混合式双线教学中,课终考查了前三阶段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即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双线教学出勤率,任务完成度和互动积极度等。为保障双线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序进行,过程性考核应占据较大的分值,决定课程的通过率;另一方面从“产学研”相结合出发,创新课程结果性考核方法,例如课终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双百工程”或“挑战杯”创业大赛,要求学生规定时间以个人或团队方式线上提交与本课程相关的申报书,通过线上生生互评,师评和校评获得项目评分;或者,参加校企合作的人力资源实习项目,企业线上评分获得实习考核评价。最后把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合理分析各部分内容的权重,得出课程分值。

线上教学课程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在线教育O2O;面向对象;课程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15-02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theory of object 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abstraction, difficulty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points, proposed to online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s O2O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Using the advantage of online education online teaching to promo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dvantage to complete the student practice offline offline.Through the two aspects of teaching mode and course construction to build the new curriculum model.

Key words: online education O2O;Object oriented;Course mode reform

1 引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为“以面向对象技术为核心思想”的后继专业课程奠定一个扎实的专业基础[1]。目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改革主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通过在课程中引入案例或项目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编程能力。随着最近几年在线教育在全球的风靡,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新的思想和启发。本文利用在线教育O2O的特点,将传统课堂进行延伸。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学生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上得到连续系统有效的学习,从而掌握必备的面向对象编程技能,同时结合课程项目强化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面向对象编程能力。

2 在线教育O2O的背景

在线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了。从2000年开始的公开课,到2008年诞生的MOOC。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 、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这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它是由很多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愿意增强知识传播的个人或组织所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的、大规模的课程,具有大规模的学习资源、大规模分布式学习伙伴、多样化的分布式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开放性、自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2]。

2008年诞生的MOOC开启了在线教育的新时代, Udacity, Coursera, 以及 edX三大在线课程网站相继上线,有超过十几个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MOOC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但MOOC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人们的热情的减退和在线教育的诸多问题,使得在线教育发展落入了瓶颈。比如观看视频的人数很多,但真正上完一门课程的人却很少。MOOC学习者不能坚持完成课程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关实践、必要的课程背景知识和能力、足够的学习动力等等。其中,学习的主动性被认为是影响 MOOC课程完成率的关键要素[3]。

2013年在线教育出现了O2O(线上线下结合)式新课程教学方法,采取线上看视频,线下实践的新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加强。学生在上完课程后也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但目前主要是企业和相关的培训机构在使用此方法。

3课程教学模式

在线教育O2O的教学模式是将传统课堂与上机实验分成线上网络部分和线下课堂两部分进行。线上网络部分主要完成知识点的讲解,而线下实践教学主要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1 线上网络

线上网络教学包含知识点讲解和练习两部分。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课而言,传统的上课方式受到时间限制不可能将一次课程时间全部花在重点、难点上讲解,这部分知识的吸收就考验学生的理解力。

在线教育的优势在于不受课堂时间限制,对于教学内容可以精心准备。课程知识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可以进行深入详细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暂停或者回放视频,也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而在传统高校的课堂上,很难兼顾那么全面。

任课老师还可以将练习搬到网上来进行,利用学校的教学系统可以组建课程题库。针对课程章节建立相应的题目,帮助学生对理论部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做的习题情况进行收集分析,找出学生容易出错的部分,在线下的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有针对的进行讲解。

3.2 线下实践教学

线下课堂将课堂与上机实验合并在一起,将课堂搬到机房,既可以进行主题讨论,又可以马上开始项目实践。

主题讨论的目的就是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目前,在教学模式上,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的差异就是这种互动性。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才能使学生处于高度兴奋之中,这样学生抓住知识、思考知识的效率才最高[4]。

老师还可以在线下课程上组建小组,布置课程主题讨论案例,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解决案例,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主题讨论可以由基础到复杂的一个个课程案例组成,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利用身边的电脑进行应用实践。对讨论的内容可以通过编写程序来进行一一验证,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容易理解的部分,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建立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如何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对答案进行总结和优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开展项目案例,利用小组方式共同协作解决项目。每位学生分工完成项目案例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 课程建设

4.1 教学平台建立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老师通过此教学平台课程相关教学视频资料,组建习题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学号登录观看视频或者做题,平台收集学生的做题情况提供给老师进行分析。网络教学平台还可以提供网络讨论区,学生可以问题,回答他人的问题或者对某部分知识点进行讨论等。

4.2建立新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反映学习质量、检验效果的主要手段,这有利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人才质量检测。

采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后,考核评价体系也应从3个方面进行: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是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

(2)主题讨论和项目案例占总成绩的40%,每个主题讨论和项目案例结束后可以请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总结和感想。老师根据这位同学在主题谈论和项目案例中的表现综合给分。

(3)期末上机考试,占总成绩50%。

4.3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加强企业合作是关键。课程设置上应参考企业计算机及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重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平台,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相关课程设计。

4.4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在线教育O2O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承担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教师既要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熟练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要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承担新教学方式的课程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吸收企业的新技术并将其融合到项目任务教学中,为适应这种教学要求,提教学质量,学校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专业教师培养。利用校企合作可以将教师送到企业去锻炼学习,也可以引入企业优秀人才参与到课程中。

5 结论

将在线教育O2O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应用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从新的模式出发,既能从网络高效的吸收理论知识,也能从实践教学中获得较强的动手能力。还在主题讨论、项目实践等教学环境中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成为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修丰,黄海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探索[J]. 大家,2010:77-78.

[2]吴淑苹.MOOC课程模式下云学习环境研究[J]. 软件导刊,2013:191-193.

线上教学课程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创新;“O&O”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08-02

一、传统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9世纪70年代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提出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媒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总结规律的教学方法,以及鼓励学生参与提高评论分析推理能力、扩大社会认知、训练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等优点,在法学、管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强调实践的学科领域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运用。然而,在许多学校仍然以大班化教学为主的条件下,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通常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参与面小和受益面窄。在不同类型的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总是呈现出“少数积极参与―部分偶尔掺和―大量游离在外”的现象。积极参与的少数,通常思维比较灵活,表达能力强,在各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都表现突出,其余同学仅在教师的要求下,偶尔参与讨论。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实际上无法得到有效训练导致了挫败或不公平感。

2.参与的阶段性和浅层次特征。现有的案例教学,主要由教师主导,由“准备和挑选案例―准备案例阅读材料―布置任务―组织课堂讨论―总结和提炼”五个环节来实现。学生主要参与的是第四和第五个环节,主要完成的是材料阅读和分析讨论两个任务。由于时间有限,因而思考、讨论和分析在很大情况下仅限于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学生参与程度较浅,思考不够深入,不利于实现创新学习的目的。

3.效果和评估的单维性。在现有的案例教学中,较多情况是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比较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和生动性,并有预设的知识点和原理,主要用于知识补充或者原理归纳。故而在学生评价时,通常注重的是学生分析的结果与原设知识点的吻合程度,对于学生的定位问题、把握问题的本质、创新问题解决方法等创新学习的能力考察和评估是不足的,具有评估的单维性特征。

二、线上学习给案例教学的机会和挑战

21世纪网络的普及、网络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出和远程教育软件的开发,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线上学习机会。在线学习方式的出现给经典的案例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革新机会。

1.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改变了教师的信息主导地位。网络中的信息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不同的方式分散地存在于各类网页、网站、虚拟社区、数据资源库中。“90后”大学生,对于网络这种信息渠道有着天然的熟悉和亲近,通过多元化的网络渠道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作为信息守门人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运用上的地位是平等的。

2.信息的立体多面性,改变了案例教学的单一目标。网络环境的开放型特征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和认知方式来选择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组织学习。围绕同一个企业案例,信息的存在形式、陈述问题的角度、观点等都存在着多面性,更容易构成一个立体的案例形态。学生在主动搜集和分类信息时,运用各个角度的原理去融合,案例教学目标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3.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改变了学生的介入方式和程度。由于占据了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学生由原来地被动等待资源和信息的提供且仅在课堂里阶段性地参与,转化为可以多阶段甚至全程地参与案例教学;由有导向的有限信息的处理,转向大量的多角度信息处理;由原理或工具聚焦型的案例分析过程,转向更加发散性的案例分析和碰撞。学生的介入方式更加多样,参与的深度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基于线上线下联动的“O&O”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流程解构与重组。依赖课堂开展的案例教学的传统流程如图1所示,以教师和学生“分段式”参与为主要特征。依靠网络与课堂的双重路径来开展“O&O”(即online and offline)案例教学需要对上述流程进行解构和重组。“O&O”案例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整个过程以案例为起点,线上线下穿插,教师发挥牵引作用,学生“阶段式”参与转变为交互式全程参与。

在“O&O”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概要型案例”替代了案例选择和材料的准备,作为案例教学的起点,概要型案例,主要是确定案例主体、主题和主要任务,教师只案例的基础信息,如企业名称、案例相关的企业活动领域以及案例任务,并不提供具体和详细的背景资料。原本由教师包办的素材收集任务,交由学生线上完成。

学生在资料搜集和整理这个环节有自。他们根据对案例主题和任务的理解,在线上能动地开展资料搜索,并按照相关性进行分类选择和整理,形成案例资料集。在课堂内,通过同学讨论和教师点评,资料集得到汇集、评估和分享,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案例主体的全貌,避免教师主观性资料陈述方式可能带来的案例分析的偏向性。

在“O&O”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虽以在课堂完成为主,却保持向“网络”开放,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形成观点、判断时可以借助网络的支持,或者与网络中的相关观点进行融合,与类似的案例或情境进行横向比较,以修正或者强化自己的观点。

最后,“O&O”案例教学过程不以教师对于案例讨论的点评和总结为终结,而是继续向线上延伸。学生根据课堂内的讨论,结合自己对资料的独特掌握,形成个性化的案例,在网络上进行分享,接受他人点评,展开延伸性讨论。

2.学生角色和任务的更新。在“O&O”案例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要求完成的系列任务包括:(1)“案例要求解读”,即对案例的主题进行理解和把握。学生不是从一个明确的、确定的问题开始,而是学会明确问题和提出问题。(2)资料收集、筛选和条理化,即根据自己对案例的解读,搜集网络中存在的理论文献、网络数据资料、观点评析等不同类型的资料,并按案例要求进行阅读、理解、筛选和转化。在此任务环节,学生不仅要运用资料搜索的能力,也将相关知识与问题建立了联系。(3)“资料分享与归并”。@是学生相互之间共享信息的过程,是建立学生相互讨论基础的一个重要步骤。(4)讨论和观点呈现。在信息资料系统化的基础上,学生紧扣案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分析依据,得出结论,设计解决方案。(5)延伸思考和案例写作。学生在比较多个不同的方案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调整,或者提出资料补充搜集的需求,在线下继续开展延伸的案例研究。

四、Y语

网络运用已经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习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顺应“互联网+”的趋势发展教育和教学,并不仅局限于开放型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利用,也同样应该与课堂教学融合。“O&O”案例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向互联网开放,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种方式,能够对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改善案例教学效果发挥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焕贵,段云青.中美案例教学的比较[J].教育探索,2010,(6):150-152.

[2]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62-64.

Innovative Design of "O&O" Case Teaching

LIN Qiao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Ningbo,Zhejiang 315100,China)

线上教学课程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字: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方式、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共计1267项,其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专项103项。辽宁何氏医学院主持的《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在项目负责人市场营销教研室孙茹云老师的主持下,本学期已经进入到第二轮教学。

1 授课对象

第一轮教学的授课对象是市场营销专业大二的学生。考虑到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章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已经学习过的课程,比如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为避免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产生学习逆反心理,本轮教学我们更换了授课对象,选择了对企业管理相对陌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2 教学方式

上一轮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建课方教师在网上讲授理论知识,提供学生所需各种课程相关资料,包括课件和习题,参考资料等。线下由使用方教师带领学生巩固、运用理论知识和考察知识掌握情况来进行,具体做法是:以使用方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学习计划,在线上监控学生学习进度。线下由使用方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题,进行案例分析,答疑,用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审核,对问题进行新一轮汇总,再课上进行总结讲解,以此形成两性循环。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它的缺陷确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无论是线上线下的教学都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线上学习由于网络速度以及平台问题有时延缓了正常的学习进度,有时学生为了追赶学习计划,需要长时间连续学习,加之对着冰冷的屏幕,毫无生气,难免导致学习比较枯燥。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教学,虽然重点突出了教学效果,但学生却不是主动接受知识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立项初衷相悖。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本轮教学过程中,从让学生乐学、活学的目的为出发点,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氛围,重新更改了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2.1 项目导向型

针对于营销管理这一章节的具体知识点,结合双十一的时间背景,设计了一个项目,要求学生策划天猫双十一的促销活动。以完整的策划方案为作品,要求学生完成主题、创意、文案的全部设计。辽宁何氏医学院地处相对偏僻,学生日常购物多来自于网络,天猫是学生们特备喜欢的电商,以此作为学生研究对象,深受学生喜爱。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历届双十一天猫活动资料,以及其竞争对手京东的相应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历届活动优缺点的研讨。在此基础上,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设计出具有创新的促销主题以及活动方案。当学生完成全部策划案的时候看着自己的作品,小有成就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任务驱动型

在生产管理线上理论知识完成之后,带领学生参观蒙牛企业沈阳分公司的工厂。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真正了解线上章节的具体理论知识点。在参观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在参观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现场提问,了解企业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回来之后,结合我们所学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更加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以论文形式进行上交。

2.3 角色扮演教学法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线上理论知识主要围绕企业人才选育用留四大部分展开进行讲解。线下,使用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模拟,主要对面试这个环节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两两一组,一个扮演面试官,一个扮演面试者,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感受所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对于这种方法,学生非常乐于参与,一个方面让学生非常生动的感受了所学理论知识点,而另一个方面使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社会情境,富于感情,使学生真正热爱人力资源工作,有意向投入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当中。

2.4 案例分析法

全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自主搜集自己相对感兴趣的企业案例。线下课堂上让大家进行分享,并且进行问题诊断。大家就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最具可行性的方案。大家在共同探讨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其中案例研究对象有外资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主要供我们学习其成功经验。而针对一些中小企业的运营,主要是进行诊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活学活用。

上一轮的教学,因为保持着相对陈旧的教学方法,线下教学时间,利用率不够紧凑,每堂课都会有所剩余,让学生自己总结或者提问。本轮教学,学生都是在相对比较快乐的氛围中度过的,我们不再是“忍耐”着前行,而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所提升,这些教学方法的利用,大大提高了本轮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升利用率。

3 教学效果

本轮教学最大的进步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任务、案例、项目等的驱动下,学生会非常主动的登录平台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学习效果非常好。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也都有所展现。

参考文献

[1] 王鹏,中小企业管理有效性研究, 2012

线上教学课程案例范文第6篇

汇报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上午好!

工程项目管理是从事现场工作和室内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现在我们将共同走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解读。下面我将从课程概况、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剖析。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定位

《工程项目管理》是专业拓展课程,这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设立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协调,为学生建立管理项目的知识体系和培养应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程项目管理》开设在第四学期,前导课程有《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材料》,是《工程项目管理》等后续课程的基础,也是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预备知识;同期开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法规》《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等课程。

2、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将本课程整合成4个模块,模块一,工程项目管理概论,分三个子任务,共22课时,模块二,工程网络计划技术、项目计划、目标控制,分三个子任务,共计38课时,模块三,风险管理,分三个子任务,共计10课时,模块四,信息管理,1个子任务,2课时。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素质目标: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知识目标:了解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四控、两管、一协调”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步骤及处理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胜任装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4、重点、难点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教学内容及学情,确定本课程的重难点。

重点:工程网络计划技术、项目计划、目标控制。

难点:1、工程项目进度优化2、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的计算

5、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知识考核40%+过程性考核30%+实训考核30%

其中过程性考核是追踪线上学习行为的智能考核,将视频观看、测试、讨论、等线上学习行为以及企业导师评分纳入课程考核,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过程考核体系。

二、教学资源

1、使用教材

本课程选自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知道系列教材,由孙剑、佘健俊主编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教学资源

本课程具有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学生登录学习通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校内实训室已满足识图实训、工程管理实训、VR实训。其中VR实训室已满足多工种仿真,学生能更直观的掌握现场施工的管理要素。

三、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本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第五学期授课。他们有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的基础知识,但无法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动手操作能力强;信息化运用手段强度高。

2、学习策略

以“以生为本”、“学生主体”为主线,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贯穿教学全过程。

3、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进步与发展,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坚持可测性和量化的教学理念,基于“学习通”软件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开展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采用智慧职教网络资源库以及超星学习通APP辅助教学。

案例式教学,结合工程实际案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知行合一;讨论式教学,教师下发任务,学生分组协作,小组汇报成果;探讨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境式教学,创设情境,联系岗位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设计

本设计选取课程模块二目标控制中的项目一,进度控制,下面我将以子任务二2课时为例进行阐述。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三维目标。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知识目标:掌握掌握进度计划比较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进行具体项目的进度比较;

根据三维目标确定本课重难点。

重点:掌握横道图比较法和前锋线比较法的进度比较方法

难点:S型曲线比较法

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教师任务单,学生自学自悟,课中以“明”、“探”、“训”、“评”、“思”贯穿实施,导入问题,明确目标;问题显现,探究方法;多点训练,突破重点;专业评析,化解难点;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课后软件实操,成果展示,拓展延伸。

1、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习通下发分组任务、课前预测题,学生登录学习通查看任务,进行在线学习,并完成测试。

2、课中实施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采用情境式教学,提问学生,本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有无误差,具体是多少?该采取何种措施纠偏进度。明确本节课目标,导入本节课内容-进度管理

(2)分组讨论、任务决策

采用案例式教学,播放工程实际案例视频-施工进度的检查,分小组探究进度检查的方法,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组间互评。

教师总结并融入思政,进度偏差的发生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教师讲解进度检查的方法和内容,针对检查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纠偏措施。

(3)循环练习、强化技能

采用讨论式教学,教师提供案例,并结合进度检查的方法和要点;布置分组任务,学生分小组完成进度控制的内容,完成进度检查结果和制定纠偏措施,教师巡视指导,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评价。

教师习题,学生线上完成测试,通过习题测试,掌握本节课重点进度检查的方法和内容。

(4)案例分析、双元评价

采用探究式教学,学生登录学习通查看进度控制的检查方法和内容,分小组探究并回答问题,教师查看探究结果并总结评价。

学生提出识读难点,现场连线企业导师,导师根据课前学习情况,结合工程应用给出专业解答,并在线上对讨论结果给出评分,达到双元评价,化解本节课难点-识读预制装配式楼板平面布置图、节点详图。

(5)自我反思、巩固提升

教师主题讨论,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利用学习通词云,显示本节课频率最高知识点;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反复练习,巩固提升。

3、课后延伸

(1)拓展学习

学生课后完成线上测试,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和学生线上实时互动、答疑。

(2)总结评价

为了多元化、全过程考核评价学生,课后和学生分析近阶段学习情况,通过评价报告、学习月报表以及积分排序表准确呈现学习趋势,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程设计思路合理、学生参与度高、信息化手段运用灵活、评价体系多元化。

线上教学课程案例范文第7篇

运营是个包罗万象的工作,除了内容运营,还有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等多个分支。孙丽君不想只在一个圈子内打转,但对于新工作,她想要突破却无从下手。

无论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还是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老手,都可能遇到类似困惑:刚进入一个行业,我该如何建立起较为体系化的认知和方法论?工作陷入瓶颈期时,又该怎么突破?

互联网的渗透,对公司人的自我更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岗位不断涌现,诸如传统经理、程序设计等老岗位几乎每天都发生着迭代。这种情况下,如何快速适应职位需求的变化、在职场中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成为除升职、加薪外职场人的新课题。

O丽君报名参加了“三节课”的线上课程。她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学完了高阶的《互联网运营》一课。在缴纳了约2000元的学费后,她被分入一个“班级”,也就是微信群中。根据班主任和助教安排的学习进度,孙丽君每周都要花几个小时在“三节课”的网站上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完成课后作业。每周,她还要参加“班主任”组织的作业评讲,听取助教对每位同学的反馈和指 导。

从2016年夏天起,原本只是分享互联网运营干货的公众号“三节课”,开办了有关产品设计和互联网运营的线上课程。分别成立于2014年和2015年的“馒头商学院”和“插坐学院”更是早就开设了产品设计、新媒体运营、文案写作等线上课程。这些内容与互联网的发展前沿相关,无法从大学学习中获得,但在职场中似乎又大有市场。

不同于“得到”等知识付费项目,以及“网易云课堂”等在线学习平台,这些新式“线上学院”多以社群的方式运营,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和课时的不同,用户在缴纳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的学费后,会被编入不同的“班级”,在班主任和助教的带领下,通过“线上学院”的官网或App,完成听课、作业提交等任务。也就是说,“线上学院”更像一所真正的学校,而不是知识分享平台―一旦订阅了得到、喜马拉雅FM等平台上的付费内容,看不看、听不听的选择权,完全在订阅者手里,学校可不允许你这样。班级的存在和课程有效时间的限制,让报了“线上学院”的人想懒散也不那么容易了。

体系化的课程设计、高管导师、班主任和助教制度,这些因素让线上商学院开始成为部分公司人的新充电方式。我们采访了这个领域的几家公司,帮你了解这些公司可以提供怎样的学习机会,以及你可以如何使用它们。

A

在这些平台你能学到更体系化的课程

为了与运营模式相匹配,“线上学院”在课程结构上也做了调整。很多知识付费平台都是为了满足公司人“碎片化学习”的需求而诞生的,其最大的功能在于扩大订阅者的知识面。“线上学院”可能恰好相反,它要体系化很多。

以孙丽君所学的《互联网运营P3系列课程》为例,它被分为重新构建思考方式、重新理解运营、流程化思维训练与运营玩法、重新理解你所面临的运营问题等4个模块,第一节课是拆解具体的运营案例,之后的课程讲解就围绕这些案例的用户分析、需求挖掘、产品设计、流程管理等环节展开,整个课程是一个较为完整的闭环。

上什么课不是课程讲师一个人决定的。许多线上商学院都设置了课程产品团队,团队会与导师一起商讨课程案例的选取和作业安排。一门课程的上线,有时候要花费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些课程多数不是封闭的,而是根据某一行业最新的发展,在短时间内做出改进。课程团队也会在课后收集学员的反馈,不断优化课程。

面向公司人的定位决定了这些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而不只是理论知识。除了课程本身以案例为主,课后作业也多采用案例形式。

马婉欣是三节课运营团队的成员之一,也是“产品经理”课的一位班主任。她曾布置过这样一项作业:分析公众号“新世相”策划的丢书大作战的活动步骤,在策划、传播、二次转化等阶段,活动团队都做了哪些事情。批改作业时,马婉欣会检查学员是否使用甘特图标明流程、文档里各个项目的排期是否完整,还会注重方案的可执行性等。总之,一切围绕“实践”展开。

张玉峰体验过馒头商学院课程的实践性。他是河南通用传媒的新媒体电商运营总监,最初参加馒头商学院,就是奔着“干货”去的,“自己学习,肯定得找一些成体系的、有导师的课程,效果更好。”在产品经理体系培训课程上,他听到了小米、网易的运营“大牛”结合具体案例讲述产品如何设计和推广,“非常接地气,而且平时工作接触不到这些人。”张玉峰说。

张玉峰提到的“导师”,是线上商学院的核心资源。很大程度上,导师也是这些线上商学院的招牌。不过,插坐学院的创始人何川挑选导师,名气不是唯一的标准。除了实践经验,他还看重导师的表达能力和授课热情。

一些在线学习平台以嘉宾为核心,来自于不同公司的嘉宾,使用的案例各不相同。有时候,嘉宾与嘉宾之间的观点也互相冲突,案例和逻辑的不连贯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三节课偏向聘请“有自己方法的方法论导师”,“导师不仅会告诉你用户体验很重要,还会告诉你怎么提升用户体验。”三节课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后显慧说。

但是,对实践性的看重并不意味着线上商学院的课程只输出技巧,不提供视野和思考。孙丽君认为,上课的过程也是改变认知的过程。上完课未必就能升职加薪,但与导师、同辈的交流,会拓宽原先想问题的思路,每个人身上的优点,也会“激发人变得更好”。在三节课上完课后,孙丽君跳槽到了科技媒体“硅谷密探”,负责付费产品“硅谷Live”的全线产品运营。

B

还可以有班级和同学

与知识付费平台不同,这些线上商学院都会把学员编入不同班级。和听音频、看视频等单向学习方式相比,有互动的学习更容易让人坚持下去。一些线上商学院的作业还会专门要求由5至6名学员共同完成,以降低中途放弃课程的比率。在馒头商学院的创始人王欣看来:“学习是挺枯燥的过程,同学间的互动能促进你坚持下来,高手过招也能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班主任和助教的存在,是学员顺利完成学习的另一重设计。他们往往由线上商学院的内部工作人员或者往期课程的优秀学员担任。除了安排学习计划、布置作业、组织讨论,他们还承担着“监督”职责,如果学员迟交了作业,就要及时督促他们尽快完成。

马婉欣曾遇到一位想转行做产品经理的设计师。经验的缺失让他学得很吃力,两三节课后就跟不上进度了。马婉欣发现后,主动去找这位学员了解情况,缓解他的压力,并定期查看他的学习进度,引导他完成作业。结课时,这名原本想要放弃的学员,还被评为了“优秀学员”。

C

线上商学院学习法则

报名参加一个线上商学院只是个开始。要想做到有效学习,顺利度过职场新手期或瓶颈期,你还得注意这些问题。

选择能解决自己需求的课程

只要在这些线上商学院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官网上,找到课程页面,就可完成缴费。但在报名前,先得找准自己职场上的痛点,想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根据需求寻找合适的课程。比如,对于想转行做产品经理的人来说,自然要选择产品经理相关的课程。

有些线上商学院会设置不同阶段的同类型课程,比如三节课的《互联网运营》系列课程,就分为P1、P2、P3 3个等级,它们分别适用于新手、工作1到2年和工作3年以上的运营人员。初阶课程侧重于基本概念和方法传授,而高阶课程则偏重于以分析实际案例的方法,解决运营老手的工作瓶颈。所以,在选择好课程后,你还需要评估自己的实际情况,看自己适合选择哪个阶段的学习任务。

无目的的学习会让你越学越焦虑

系统性地学习某一门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岗位需求高速迭代下公司人的焦虑。但孙丽君认为,如果只是为了缓解焦虑,而不是真正想从某方面提升自己,就不要轻易报名上课,因为无目的的学习只会让人“越学越焦虑”。

据担任过班主任的马婉欣观察,学员们学习的目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即时满足型,为了当前的工作需求“现学现用”。另一种是回报后置型,他们当前并没有很迫切地学习某项工作技能的需求,更多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而学。“抱着第二种目的来学习,心态会更放松,不那么焦虑,能更扎实地吸收知识。”马婉欣说,她建议公司人放平心态,不要急于求成。

追求完美的心态,有时也会影响课程效果。马婉欣认为,学员没必要一开始就给自己设置过高目标。就像互联网行业常说的“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一样,好作品也要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很多学员想一步到位提交一份完美的作业,但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心理压力大,往往在作业快要截止时,都没写出两个字。”对此,马婉欣认为,“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不要错过向助教和同伴请教的机会

既然线上商学院设置了班主任、助教等职位,就要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完成课程学习后,孙丽君申请成为了一名助教。她曾遇到过一位来自福建的学员,分析产品杂乱无章。但这位学员特别认真,每次提交完作业,都会提醒孙丽君去查看,并且主动向她询问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久而久之,他就可以写出完整、清晰的产品反馈了。

线上教学课程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形态教材;立体化;电工电子;信息技术;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作为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的最新发展形式,自2008 年被提出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商业资本、互联网公司的极大兴趣,在2012 年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为全球开放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曙光[1 ~2 ]。而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最早运用于美国,研究学者认为,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课堂上课程知识讲授的过程移到课外,充分利用课上时间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3 ]。教育部在2003 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 号文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意图建设一批示范课程[4 ]。2011 年,教育部在多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基础上颁发《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 ]8 号文件),启动了第二轮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的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普及和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5 ]。由此,MOOC的出现,为我国未来开放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利的资源和平台,也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铺垫。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工学”是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基础上规划建设的,于2017 年6 月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是为该校三个非电类学科下的20 多个专业在校生以及全国非电类专业学生而开设,是这些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同年“电工学”课程被中国大学MOOC评为奖学金课程,并获得2017 年度中国大学MOOC“新锐奖”。2018 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在“电工学”教学和实验改革方面与时俱进大胆尝试,提高了教学效果,深受教师和学生好评,并于2014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背景和意义

翻转课堂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渠道单一的状况;有助于实现自主式、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方式;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学时少、内容多、问题难于理解、讨论互动少等系列问题。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使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有助于教师建立多元化教学,使学生们可以自由学、重复学、互学、群学。图1 为新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示意图。图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示意图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电工电子课程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有实战技能的培养,教师和学生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验相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有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线下交流、实验等多种形式,如图2 所示。

2 立体化新形态教材的建设

课程教学是高校大学生电工电子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理工科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伴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的展开,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的教学成果之一―――教材的编写不再拘泥于传统纸质书,而是与时俱进,紧跟国家精品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伴随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编写出多本新型态教材,不仅让本校学生获益,更为全国高校电工电子教学作出积极贡献,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获得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好的学习效果,更高的学习效率。主要成果列举如下:(1)2005 年国家精品课“电工学”。(2)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面向全校电气、电子、控制、信息等电类与机械、材料、能源等非电类共计43 个相关专业,3000 多名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该本课程既包括基础型验证实验、设计型实验,又包括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大学MOOC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工学”于2017 年6 月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累计开课5 次,学习人数达7 万人,是非电类学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2017 年被中国大学MOOC评为奖学金课程,2018 年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iCourse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成果―――电工电子实验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电子技术实验教程廉玉欣主编电路实验教程刘东梅主编电工学实验教程王宇红主编电工电子EDA实践教程李琰主编高级电子学创新实验教程王猛主编下面以《电路与电子技术(第二版)》新形态教材为例介绍新形态教材的特点[6 ]。在这本变“鲜活”的书中,可以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课程如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验式授课。线上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大量关联视频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线上学习资源包括视频、PPT课件、重点难点、测试题、作业题、讨论题。首先打开这本第一页就有“与本书配套的数字课程资源使用说明页”,从中可以看到本书配套数字资源网站,用户注册后输入封底的密码,方可登录如图3 所示,学生可以到网站下载、观看与本书相关的教学资源,也可直接扫描书中二维码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如图4 所示。扫描二维码后读者会发现:书中的视频不是简单的把传统50 分钟课堂的内容,划分成几个6-15 钟的短视频内容,更多的是对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优化设计,既保证了每个知识点的独立性,又兼顾到前后内容的关联性和整体内容的系统性和风格的一致性。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们线下自学能力,同时吴建强教授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还可以让学生们一睹名师讲课风采和魅力。

3 立体化新形态教材的特点

新形态教材是一本变“鲜活”的书,承载了更多教学内容,基于以上对它的介绍和特色分析,可以看出新形态教材的编写对教师要求更高。为此,构建高校体验式电工电子立体化教材体系定位需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强化前沿性与先进性;(2)注重应用性与实践性;(3)立足立体化与系列化;(4)基于线上线下开展混合式教学。基于新型态教材的特点,本套电工电子立体化新形态教材建构的主要特色是:(1)在内容编排和体系设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重构,大量增加了前沿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既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又大量涉及了电工电子教学的实务与经验。(2)对教材的展现形式进行设计。根据教师备课教学需求出发,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逻辑地将相关教学备课资源进行系统编排,帮助授课老师快速找到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方法实务和间接经验信息,提供教师对各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课堂引入、课堂案例、课堂测试、课堂讨论、课堂演练、实验实践、课堂视频、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等资料,以互联网为依托,图文声像全方位对学生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书中设置边栏,用于编排二维码,为体验式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为授课教师方便、快捷、灵活地备课教学提供最直接的帮助,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授课效果。(3)纸质教材与数字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依托高教社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集课内外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案例集、阅读材料、网络资源链接指引、实训指导以及学生实践成果平台等。将传统教材与辅助数字化资源集成于一体,在拓展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训练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动静结合,纸质教材变得生动有趣。纸质教材中将教师讲课视频、动画、彩色图片制作成二维码供学生扫描观看,让原本静态的书变得“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