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管理系统在信用管理标准体系和“1831”标准规范与安全体系支撑下,包括8大建设内容: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系统软硬件基础设施,环保信用系统数据平台,企业环保信用系统基础应用平台,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环保诚信门户,移动信用系统。环保信息信用数据核心库部署在省级节点,各地市环保局在交换前置库上建立环保信用交换前置库。地市环保局的环保信用数据通过biztalk中间件实现地市和省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地市已经建立的信用系统通过服务接口与省级系统进行系统对接。省级企业环保信用信息通过内外网交换服务实现与与省信用办数据交换。使用备份服务器,对数据和应用平台进行实时系统备份。外网应用服务器部署企业环保信用综合应用平台,同时配置隔离网闸,与内网环保信用系统与数据进行信息传输。
2功能模块设计
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结合江苏省对污染源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省省情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包括企信用评价管理标准、信用评价建设标准、信用评价运维标准规范体系;根据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相关的信用评价信息的数据标准、信用等级评定管理标准、信用信息的传输标准、信用系统建设的能力评估标准、信用系统安全标准、信用系统的运维管理标准等;通过相关信用体系标准,建立相关的企业信用评价流程模型、环保信用信用评价模型、信用系统建设能力评价模型、信用评价运维评价模型等标准评估模型,支持信用系统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国家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相关安全保障的要求,本项目不仅需借助于环保专网和“1831”项目现有的安全体系,对于系统的访问需要经过CA认证,在Internet网访问需要配置隔离网闸以保证应用数据的安全性;另外需要从管理角度制定适合本项目的数据交换等安全管理规定,以保证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安全和保密。系统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省厅“1831”工程建成的网络,以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服务器虚拟化项目为基础,搭建本项目服务器及数据库,以满足本系统运行基础支撑环境;环保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根据相关的信用系统的数据标准,利用信用数据平台对企业在环境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防治数据、环境监管数据、社会影响数据3大方面中数据的产生,储存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包括信用归集数据、信用评价数据、信用修复数据、信用标准数据、信用管理数据;数据平台充分利用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中产生的对监控企业产生的水、气、声、渣、固废等实时监控数据做信用评价的环境数据支撑,将总量控制、环境监察、等工作过程产生的数据作管理数据支撑,共同为环保信用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环保信用平台产生的各类信用数据,通过“1831”的数据共享接口,将环保企业信用评价的结果,回馈到“1831”中心数据库,支持江苏省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企业环保信用系统基础应用平台建设:根据相关的信用标准体系,开发建设企业环保信用基础应用平台,平台包括信用企业管理、环保信用评价系统、信用数据归集系统、环保信用修复系统、信用标准管理系统、信用能力评价系统、移动环保信用系统等子系统构成;通过环保信用评价工作流程的建设,建立企业环保信用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省市县各级环保职能部门根据流程对相关的信用情况对企业的环保信用进行评价,最终到省级部门进行汇总、终审。
基础应用平台需要利用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1831”)已经建成的GIS服务组件、资源服务组件、应用服务组件、单点登录组件等相关基础资源服务来支撑信用平台的建设;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是对污染企业的相关环境信息数据进行归集,根据信用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管理,并将评价结果报送省公共信息平台,实行联动监督监管,放大环保监督效应,提高环保服务效率;环保诚信门户建设:建立外网门户系统,实现污染源企业与环保部门的及时信息沟通,提供门户方式进行企业评价的相关数据收集及信息等;移动信用系统建设:建立移动信用系统,实现领导在外的移动办公功能,实现移动评价、企业信用查询、权力阳光对接、办公自动化对接、企业信用修复的移动审批。
3结语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贸易融资 政策性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来看,在我国,中小企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相当之大,占其90%以上,这些企业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创造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60%。入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数量及范围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的主体向多层次扩展,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多样化且新业务不断推出,与之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亦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复杂性和专业化,其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增长和变化,需要政策性银行来进行引导和示范。推动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发展。
1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在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外贸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贸易融资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来说,更加适合资金流动小的中小企业,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外贸行业中来,中小企业对贸易融资的期待也逐年升高。
由于各种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但由于贸易融资的出现,中小企业出现了一种新的融资途径。很多企业利用银行提供的低成本贸易金融服务,通过开具商业承兑票据融资解决了资金难题,支持了企业的发展。然而我国贸易融资的起步相对较晚,发展仍然不够完善,中小企业想要获得贸易融资的援助仍然十分困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贸易融资在我国起步较晚,人们对贸易融资的认识仍然不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流动资金较少,很多开展这一项目的银行并不愿意给予中小企业贸易融资而更愿意同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进行贸易融资。使得很多中小企业虽然需要资金,但是却没法选择这一种融资方式。
其次,我国国家对资本管理相对较严,融资合法渠道相对较少,因此,更多企业选择较大的银行进行贸易融资这种业务,这就使大部分小银行不开展这种业务,也使得企业的选择性较小。提供融资的银行较为单一。并且,提供贸易融资的方式也较为传统,很多像国际保利、福费廷等方式并不被采用。
第三,中小企业大多缺少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贸易欺诈而带来较大风险,其实只要在交易之前对交易对方的历史交易,信用评价等进行调查,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风险。但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调查则会花费较大的时间与成本,容易错过交易机会。
最后,由于中小企业没有公开的信息来支持其信用程度,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的过程相对复杂,花费的时间也相对较长,这是企业与银行都不希望的。并且银行有很多新的融资方式也不被中小企业了解,使得双方的信息并不对称,妨碍了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
2政策性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作用分析
2.1政策性银行作用的规范分析
政策性银行作为由政府创立、参股、保证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门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理应在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中发挥作用。
首先,政策性银行应当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例如政策性银行应当建立严谨的信用评价管理机构,设计一套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使得中小企业在申请贸易融资过程中的信用评价可以减少时间与费用成本。并且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信用评价。这样,就不会出现由于信用评价成本太高而导致中小企业失去贸易融资的机会,从而导致不能良好的发展国际贸易。
其次,政策性银行应当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政策性银行应当一定范围内进行主动宣传与推广,政策性银行可以自行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扶植项目,也可以与商业银行联手,共同推动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这样既避免了商业银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缺陷而存在的担忧,也可以使中小企业从中获益。
最后,政策性银行应当起到与国际接轨的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贸易融资业务主要有出口信贷,信用证,托收,T/T项下的各项融资授信业务,而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保理业务与福费廷业务等仍然在我国少有开展,政策性银行银行应当更多关注这些业务的发展,为国内开展这些业务创造必要的优惠条件,并且在资金等方面予以帮助。
2.2由政策性银行进行贸易融资支持的益处
政策性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项目,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目前中国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然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市场,政府资本的效用仍然无法被民间与外来资本代替,而且,政策性银行受政策管控,并且在国家政策的执行上能够起到带领作用。较商业银行来说,能够更好地执行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植政策。在我国目前经济转轨,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遇到瓶颈的时期,政策性银行理应在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其次,政策性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贸易融资上的扶持可以突出规模经济的优势。政策性银行有条件聘请优秀的风险投资家,以此获得更专业的投资知识和银行信贷知识,并且比通过财政拨款的风险投资方式更有效率。这些优势是商业银行与民营风险投资不能比拟的。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尚未消除,各类金融机构在新兴经济体的风险投资中变得慎重,因此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变得异常艰难,中国的各类中小企业依靠政策性银行的地方便随之增多。政策性银行推行贸易融资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更有助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成果给国人分享。
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开展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较,具有政府背景的贸易融资项目可以给予中小企业更良好的的投资回报,并且该项目的提供机构是否具有政府背景与接受该项目的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呈现正相关。
3总结
在笔者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关于政策性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改革方向的讨论,其中很多人的意见为建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银行,无论是国内融资,还是针对国际贸易的贸易融资,都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有很多,我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改革方向,可以看到,美国和日本都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银行与机构,而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却渗透在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政策中,并没有一个集中的表现。这也使得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快速找到相适合本企业的政策。
目前我国正在筹备亚洲开发银行,这不仅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也预示着我国将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就中小企业来说,也会存在相当多的机会,随之而来的对贸易融资的要求也随之增高,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十分主动积极,但是商业银行毕竟存在局限性,需要政策性银行发挥作用,我认为,我国在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的改革方向应当为建立针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果目前没有合适的资源并且准备时间需要很多,我们可以逐步完善,先从法律体系开始,改变目前贸易融资困难的现状,真正帮助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利益,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彩霞.银行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得困境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两个现象。在建筑行业,一是大量的建筑企业长期着力于企业管理的改进与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完善;二是大量的企业长期着力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用。企业因此而花费的人力及物力非常巨大。虽然如此,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个显著的事实就是国内建筑企业还少有真正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两个挑战。国内建筑企业奋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虽不懈努力,但差距始终存在。一是成熟的、代表行业管理水平的、自主研发的、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几乎没有形成;二是通用的、实用性较强的、国产化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也没有形成。建筑行业是国内各行业中成长较快的一个行业,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不能及时建立适用性强、与时代同步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无疑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不利。
二、三个方面的定位与偏向
企业的宗旨有意无意倾向虚拟经济指标。企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一个基本组织,赢利是企业的基本性质,但赢利并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赢利的前提是企业合法经营,企业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服务能够被市场所认可。随着虚拟经济体系的发展与泛滥,不少迷惑性的说法或提法往往影响企业的决策者,过多地强调企业的宗旨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及股东价值最大化。其实,经济价值或其它所谓的利息、红利、股票价格、指数、期权等,都不过是虚拟经济的表现符号而已,只是特定时刻以特定的不太准确的经济评价标准对企业的一种表面评价而已。企业如果过分关心虚拟经济符号,甚至花大代价粉饰或美化企业的虚拟经济数据,而忽视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关注,不能及时开发市场适用的产品与服务,不能有效增强产品性能,不能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产品成本,必将影响企业市场影响力及竞争能力的可持续性。而建筑企业的工程产品与服务的单件性,往往导致企业不自主地就偏向于虚拟的经济指标的管理,而忽视了企业产品与服务经营的本质。市场经营自主或不自主地偏向于表面的市场覆盖。建筑企业的市场经营与普通的工业企业的市场经营有较大差别。产品的单件性、生产管理的分散性、企业整体是分散经营,这是建筑企业的经营特点。但在产品集约化、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当代,批量生产、流水线精益化生产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最基本方式。建筑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管理亦不例外。但建筑工程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有四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在广大的区域市场或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某个建筑工程的业主花大力气在众多的建筑企业中寻找合适的企业,而在此经营的众多建筑企业也往往花大力气互相竞争,以争取到某个建筑工程业主的认可。这直接导致需求方及制造者在实际的工程与服务正式生产前,就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成本。二是特定的建筑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规模,在特定的目标市场不能规模化的情况下,只有花更大成本与精力来扩大自己表面的市场覆盖范围。通常小一点的企业力求跨省,大一点的企业则求跨国,再大一点的企业则经营范围遍布全球。虽然在整体上可称规模,而各目标市场上本质还是粗放的单件经营。三是建筑企业难以定型的、现实的建筑工程产品去投放目标市场,而且建筑工程的购买者及工程的业主,往往并不必连续或短期内购买一定规模的建筑工程。因此,寻求订单成为建筑企业最重要的任务。当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建筑工程的订单相对容易获得。而经济低迷时,订单的获得则相当不易。四是国内建筑企业的市场准入采用的是资质分类管理,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引导建筑企业深化自身的产品建造能力,也能为需要建筑工程的业主提供选择合适的建筑企业的指导。但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大量的企业采用很高的成本用于资质的拓展与维护,寄希望于以广泛的高资质对接更广大的市场,以便充分开发市场资源。但对于实际的产品生产与管理,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及工艺的现代化改造。这就导致一种现象的产生,就是资质愈全、等级愈高的企业,其空心化的趋向反而更明显一些。正是因为以上种种的原因,形成一种必然的矛盾,就是广种薄收式的市场开拓,导致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降低,而单个的业主又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在特定的建筑工程上实行精细管理。最终的结果就是建筑企业整体管理成本的加大,以及单个建筑工程的管理成本也加大。建筑企业究竟能不能实现工程产品与服务的规模化及精益化管理呢?问题的关键就在区域市场与目标市场的定位上。所谓的目标市场就是明确范围的大中型城市,而区域市场则包括交通、文化、地域、风俗等相关关系的多个城市、多个省市或几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是某一类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或潜在所有需求领域。所以说,目标市场的经营是建筑企业的重点,目标市场上实现规模化的精耕细作,在此基础上实现建筑企业区域市场的规模化生产管理,从而实现建筑企业整体的现代化生产与服务的管理。企业自主不自主地偏向于产品加工者的角色。建筑工程可能是现实中最复杂的产品与服务系列。建筑工程与其它工业产品一样,在形成过程中有制造企业及分供方及分包商。但与其它工业产品不同的是,建筑工程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工程的使用者即业主始终参与工程的建造管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占主导地位。既使采用EPC、BT或BOT等方式获得的建筑工程的业主,也往往在工程建造过程中对工程提出或粗或细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国内的建筑企业大多只专注于工程施工方面的经验积累,并且也往往只以工程施工为主要目的搭建企业的组织机构,以提供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与服务表现企业的生产能力。当建筑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关于提供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产品与服务时,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这与国际先进建筑企业所具备的提供完整的建筑工程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形成鲜明的差别。建筑企业究竟应不应该形成完整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管理体系,或者仍然只是专注于简单的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能力的保持,这是许多建筑企业当前情况下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国内市场仍以工程施工服务的市场需求为主,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上大多是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生产与服务的需求。再一方面国内关于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生产与服务的需求正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从企业的本质上看,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产品的开发、定型、制造的主动权,而仅仅只关注某几个加工环节,那么这个企业在本质上只是产品的分供方,不能不具备工程产品的完整知识。这就很难提高企业的专业发展能力,也就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
三、建筑企业管理体系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摘要:石油企业的物资采购,,多年来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建立在操作层面上的合作关系,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战略联盟关系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新手段,石油企业也需要这种新的手段。与供应商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关系,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方法与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实施战略联盟合作。
各位读者:请您在阅读本文前,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原油价格回落到1999年的11美元1桶,中国油田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通过对各油田物资供应现将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油企业与物资供应企业之间的合作,没有走向战略联盟式的合作,仅仅是建立在物资采购层面上的基于操作性的合作,这种合作关系已不能有效地满足石油企业的物资供应保障工作,不能适应中国油田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无法应对国际原油价格风险。与供应商建立战友略联盟合作关系,已成为我们必须面临的重要任务,必须采取的管理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管理,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共同应对国际市场风险,共同应对国际石油价格的起伏。
一、战略联盟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1、目前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油田物资现在的采购方式,以寻比价采购和招标采购为主,同一家企业的产品,也常常要选择两三家经销商进行谈判比价。同一标准的产品,不同的采购批次,生产厂商不同。以阀门为例,与油田进行阀门交易的厂商多达四五十家,同一种阀门的采购分布到十几家企业中。结果是有实力的阀门厂家,每年在油田的供货业绩并不高,取得的市场份额少,不足以保证其为油田提供高品质服务所需的费用,何谈优质服务?我们的利益与供应商没有任何关系,凭什么与你共担市场风险?发生抢险求急时,为什么不要高价?怎么能不讲条件?
由于同一个产品可以任意选择同类供货商,其结果是,采购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各级领导整天都要面临供应商无孔不入的围追堵截,供应商经常在油田各部门四处游荡,目的就是希望有机会与有关决策人攀谈,争取机会式合作。结果是销售人员的公关素质显得比企业实力重要,为油田带来的后果是供应商赚走了所有的钱,油田承受了所有的风险。
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用户的需求变化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快,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短。再加上现在主要是以买方市场为主,供应商的竞争激烈,这两种因素把油田的物资采购推向一个复杂的市场资源环境中;由无约束的需求驱动计划,由项目的规划设计支配采购又把物资采购业务拉向被动采购的现实中,从而使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的合作是基于短期利益而建立在操作层面上的合作,与供应商的合作是一种短期行为,一种以机会主义合作方式为主的合作。为油田带来的不利因素(危害)有:产品质量不稳定,采购价格波动大,服务体系不稳定,后期护维成本高,无法对抗市场风险,人际关系复杂,公正难以保证。
2、战略联盟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在目前的市场资源环境中,油田同其生产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的关系,不应该是基于短期利益而建立在操作层面上的合作关系,应该是结成了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的物资供应保障链,构成的是一体化的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使油田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强调直接的、长期的合作,强调共有的计划和共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在物资采购中减少交易费用,增加油田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进一步增加相互间的信任,降低各类供应商在交易过程中产生机会主义的可能性,减少交易风险,降低履约风险,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实施采购与物流管理;供应商能为油田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可与油田共同应对应急抢险事故的处理,共同应对风云变换的市场风险。
以下是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与目前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比较
对比内容
目前的合作关系
战略联盟合作关系
合作的主体
物资
物资、服务、共担市场风险。
供应商选择标准
强调价格
多标准并行考虑(交货的质量和可靠性等,长远合作利益)
供应商稳定性
变化频繁
长期、稳定、紧密合作
合同性质
发生一次业务订一次合同
开放合同(或长期合作协议)
物资供应批量
小
大
供应商数量
大量
较少(少而精,可以长期紧密的合作)
供应商生产规模
小
大
信息交流
信息为供应商专有
信息共享(生产信息,原材料信息,质量信息)
技术支持
简单提供
长期专业提供
质量控制
无保障
质量有保证(供应商对产品质量负全部责任)
对油田成本的影响
产品多,型号杂,维护成本高,质量风险高
产品标准统一,可替换性强,维护成本低,质量风险低
各级领导
时常应付各种关系,公正难以有效保障,心理没底,担惊受怕。
身正气足,至力于管理推进与生产组织。
采购人员
应付供应商无孔不入的围追堵截,不能系统掌握产品性能与专业知识
可至力于产品的专业知识了解和商务运作能力的提高
紧俏物资
(含抢险物资)
供应无保障,价格无法控制,服务得不到保障
优先保障供应,价格合理,长期提供服务
二、建立战略联盟需要做的几项重要工作。
1、组织机构的保障:应该由油田组织成立供应商评价管理专业委员会。由该专业委员会负责长期战略联盟关系的建立与拆消。该专业委员会应有一部分相应物资的生产,加工,采购、使用、质量方面的专家。该专业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应当是油田公司高层领导,专业处理室与职能管理部门相关领导以及油田负责项目设计规划的部门。
同时,随着战略合作的深入,合作领域的拓宽,会触动越来越多部门、个人的利益,战略合作的阻力也就越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对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不仅要加大对各部门员工的战略合作理念的培训,还要对油田内部的规划设计单位、项目建设单位,物资使用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权利与责任进行重新界定。
2、确定需要建立战略联盟的产品范围:
产品范围应当按以下标准确定:
⑴选择那些采购资金占相对较大,又需要多次采购的产品,例如石油专用管等。
⑵油田的使用量较大,相对供应商来说能形成一定使用规模的产品;例如重晶石等部分化工材料
⑶关系油田生产安全和生产保障的重要产品;
3、建立一套供应商选择和评价体系。在充分考虑影响战略合作伙伴选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供应商进行资源配置了解、外部评价分析、业绩评价等一系列的评价,为选择战略联盟提供依据。评价体系应包括供应商综合实力评价,财务能力评价,生产,供应保障能力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评价,客户服务评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员工素质、合约执行能力的评价,产品的hse评价,产品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性能的评价等。各项评价指标必须全部采用可计算的量化评价标准,避免使用任何非量化评价标准。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4、确立一套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合作就必然有风险,有供应商给油田造成的风险,也有油田给供应商带来的风险,或第三方原因产生成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应对策略与解决办法将关系到合作的顺利性,关系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必须有一套双方认可的风险应对措施与分担机制,明确各自对抗风险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使物资供应保障链提高效率,取得超越相关各部门界限的合作利益,相反,一味把风险转嫁给供应商,只会增加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甚至导致战略联盟关系的破产。
5、建立有效的动态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客观评价合作伙伴对油田物资供应保障整体绩效所作贡献的基础上,把战略合作优化所产生的效益和成本在供应保障体系与油田之间及油田内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设计部门,使用部门等)。只有使战略合作中各部门都从中受益,它们才能自觉维护战略合作的整体利益,并且要对那些在战略合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部门进行重点激励,整个供应商战略合作体系才能充满活力。在供应商中倡导"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信用理念,并辅之以建立信用记录,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等措施,增加对绩效评价好的供应商的激励措施,逐步建立起适应于油田与供应商之间有效合作的信用评价体系与动态考核体系。动态考核体系应对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供货业绩,产品质量,现场服务等进行长年跟踪实时评价。
6、建立战略联盟合作监测和控制系统。在与供应商合作时,随时可能有市场因素,运输条件,双方内部环境变革等影响合作和变革的不确定因素产生,由油田公司与战略合作伙伴就需要同共建立合作监测和控制系统,跟踪合作与变革的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合作与变革的顺利进行。
油田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必须从长远的观点、战略的观点来考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需要油田的物资采购部门大力探索与实践,依靠一个长远的有计划的实施步骤来保障其顺利有效地实施。
如果油田与供应商之间能有效实施战略联盟合作,在国际石油价格崩盘时,与我们并肩作战的将不会只是石油人孤独的身影。
参考文献:
一、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从而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是国内需求仍不旺,国家虽调低存贷款利率,但仍未有效刺激国内消费市场,尤其是与施工企业有关的房地产市场,造成房地产的大量积压。房地产开发商由于成品房卖不出去,占用大量资金,又要负担银行贷款利息,因此不堪重负。这种负担必然部分转嫁到施工企业,造成大量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
(二)建筑市场的不规范竞争。我国的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施工企业不断增加,其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施工企业在承揽工程过程中,竞相压低标价,导致垫资数额、资金实力是其能否承揽到工程的重要因素。许多工程承接的前提就是垫资,而且数额越来越大。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发包方苛刻的垫资条件。
(三)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1.目前,我国在会计上实行权责发生制,工程在验收计价并经发包方签认后,无论款项是否收回,均形成施工企业当期的工程结算收入。
2.一些施工企业领导重生产、重市场经营、重产值而轻资金管理,造成应收账款越来越多。当生产需要资金时,只是去外部筹措资金或赊欠,而不采取有效办法去素要工程款,造成了一边清欠前账,一边又使新的应收账款增加。
3.由于施工企业领导更换较频繁,个别在任领导不愿意去清讨前任领导留下的账。因为如果去清理,不但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而且要花费一定的物力(清欠是要花费一定的差旅费和招待费的),一旦形成呆坏账,还要进行处理,会影响到当期损益,影响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会计核算方面的影响。对于报表实行汇总制的施工企业而言,其内部分工较细,各专业化公司独立核算.而这些专业公司承揽的工程大部分是施工企业内部分包的。这样在核算时,一方面是总包企业因建设方拖欠工程款而增加应收账款,另一方面是这些专业公司因收不到工程款而增加应收账款,实际上这部分应收账款已包括在总包企业向建设方的结算中,而在汇总报表时,没有将此应收、应付账款抵消,造成债权、债务不实。
二、应收账歙对企业的影响
以上各种原因造成的应收账款,严重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和风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了施工企业的成本
应收账款的成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筹资成本。如企业为垫资而贷款所形成的贷款利息。二是管理成本。如调查建设单位信用状况的费用,收集各种有关信息的费用、应收账款的核算费用、应收账款的收账费用等:三是坏帐损失成本。由于各种原因,在应收账款中总有一部分不能收回,形成呆账、坏账,这些坏账损失往往与应收账款的多少成正比,也就是说,应收账款越多,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大。
(二)增加了施工企业财务的风险
施工企业发生应收账款,其所有权属于企业,但主动权往往受控于债务单位。应收账款数额越大、期限越长,坏账越多,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大量资金被拖欠,资金周转困难,为维持正常生产,只能靠增加贷款,因此背负沉重的贷款利息,潜伏着严重的财务风险,同时也是企业当前最大潜亏风险,对利润的影响尤为深远。
(三)增加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资金严重紧缺。企业长期不能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医药费、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下岗、待岗职工的基木生活费和失业保险金没有保证,增加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三、强化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一)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加速垒球化的同时,及时做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像抓工程质量那样充分发挥执法监督体系的作用,促进严格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建立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二)尽快建立社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正是存在个别不讲诚信的伪君子为了达到短期实现暴富的目的,不顾数千年形成的社会公平等道德规范,抛弃个人信用.甚至铤而走险触犯法律偷逃巨额负债,与大家普遍认同的社会游戏规则背道而驰,对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时代呼唤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早日建立。
(三)建立建设方的信用等级档案,慎重承揽工程,防止应收账款的形成
施工企业应对建设方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来评定其信用等级,并建立信用等级档案。优为建设资金到位,企业规模大,以往业务往来中信誉较好的企业(单位),合格为建设资金有保证,但不是全部到位,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一般,财务制度比较规范,有一定的资产作抵押,在以往业务往来中经催交后能结清工程的企业
(单位),差为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不佳,财务制度混乱,没有资产抵押,以往没有业务往来或有业务往来但信誉不佳的单位。对建设方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应定期进行。
(四)强化施工企业合同和现场经济资料管理,及时结算工程款
1.强化合同管理,积极做好维权工作
对合同实行归口管理,合同签订之前须经法律管理部门或法律顾问严格审核。对工程承包合同中资金收取等关键条款要认真斟酌,对分包或供货商等付款要贯{彻付款与收入“同比例”原则,落实履约责任,降低资金压力。对超出合同规定的垫资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盲目垫资、垫料。在认真履行合同义务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合同中所享有的各项权利积极维护施工企业利益。
2.加强现场的经济资料管理,严格过程控制
项目经理既要抓好施工管理又要及时抓好算账工作。要积极围绕防止和减少工程款的拖欠这条工作主线完善施工过程的各项控制制度。首先按相关要求科学合理地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对变更设计、增减工程量等有关事项,要及时办理有效签认,计入相关阶段工程结算并及时报送监理及业主签批,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隐形拖欠。
(五)加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辅助应收账款的回收
1.做好应收账款的计划管理
在每一年的年度计划中应该明确应收账款的年末余额,并设定一个相对积极的平均收款期,允许每年的平均收款期在该指标上下浮动,作为考核业绩的依据。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利益相关者理论;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39-02
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随着商品房价格的不断攀升,高房价给低收入人群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实行新型城镇化使住房供不应求。为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利益,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总理指出:扩大有效投资,设立专项基金,加强城镇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在财力紧张情况下,保障民生力度继续加大。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772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601万套,农村危房改造432万户,一大批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监管乏力,设计滞后,法律不完善,质量安全隐患和融资问题。因此,为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顺利实施,加强保障性住房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治理势在必行。基于此,从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即政府、保障对象、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提出治理对策。
一、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限定标准、价格、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房构成。这种住房与完全由市场控制价格的商品房是有区别的,保障性住房主要是由政府宏观调控的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近些年,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然而其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资金问题
当前,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主要靠中央财政补助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净收益。自2010年以来,各地普遍存在资金缺口。2015年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实际建设资金支出为126.1亿元,计划完成6.1万户改造任务,按每户建设成本为25万计算,前期投入(不包括环境治理及配套设施建设等费用)就需要152.5亿元。可见,融资难是制约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原因。
(二)布局问题
2014年陕西省新投入使用的91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入住率仅为88%。2015年11月审计署通报,五省份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有5.75万套长期闲置。布局相对不合理、配套设施相对不完善、选址较偏僻是保障性住房空置的主要原因。
(三)覆盖面问题
保障性住房还是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较小,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够。2006年《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通报》显示,2006年全国仍有145座城市尚未建立廉租房制度。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2009年8月底完成率仅为23.6%。由于经济适用住房投资在住宅投资的比重偏低,2002―2006年,经济适用住房投资连续出现低增长或负增长,而且从1999年的16.6%降到了2007年4.6%,导致供求严重失衡[1]。
(四)质量问题
多地保住房出现了“楼脆脆”现象。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工后并不能实现安居的目的,对开工数量的硬性要求导致保障性住房建设“”,并且质量令人担忧,如北京旗胜家园“墙脆脆”现象、明悦湾被责令拆除重建、翠城馨园墙面开裂脱落等被公开曝光的保障性住房质量个案[2]。
(五)分配机制问题
保障对象目标偏离,保障性住房本应该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但也存在一些单位和个人套取骗取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和安置住房,部分家庭违规享受住房保障待遇的情况,造成保障性住房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二、保障性住房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美国学者切尔认为,利益相关者界定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问题,利益相关者认定是指都有谁是该事件或项目的利益相关者。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开发商、保障对象。
(一)政府
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由于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决策者们在政策执行中具有不同的出发点。中央政府作为“社会人”,主要考虑公共(集体)利益最大化。中央政府代表着广大群众的利益,是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主要目标是实现居有定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公共管理网络中,政府虽不具有最高的绝对权威,但却承担着把握社会组织行为大方向的责任[3]。对保障性住房这一“准公共产品”来说,只靠市场无形的手进行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进行调节。
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人”,主要考虑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主要起协调器和服务器的作用。主要目标:一是贯彻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目的在于对所管辖区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投资、管理、控制及监督,为中央政府职能服务。二是为自身利益考虑,利用土地出让金提高当地税收,就形成了普通住宅建设用地供给量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量之间的内在博弈。
(二)开发商
开发商除可借助保障性住房项目从政府获得信贷、土地、税收等多种优惠,为企业做宣传外,还可从中获得商品房项目的机会。同时,保障性住房很有可能为房地产开发商打开融资渠道,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这是各大房地产开发商介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目的。利润低、资金缺口大,是阻碍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的主要原因。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开发商偷工减料,多地曝出质量问题:渗水、漏水严重;室内“纸”门;屋顶裂缝;墙皮脱落;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被迫签订“霸王条款”,保障性住房商业化。
(三)保障对象
保障对象是通过法律形式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委托给政府的最初委托人。保障对象必须通过政府的资格审核,才能获得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优惠。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受益者,理应实现利益最大化,但实际却是最无话语权的。住房保障对象界定范围过窄,收入难以准确计量,隐报、漏报经济收入。以户籍为核心,未能有效覆盖外来人口,“夹心层”群体受普遍性忽视,这意味着城市中大部分贫困弱势群体得不到住房保障。对于退出机制不完善,当保障对象的收入水平超过政府规定的最低收入标准时,对自身财产积极上报难,躲避保障性住房的资格复查,造成保障性住房“保不应保”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法律仍然比较空白,政府控制保障性住房市场没有准绳。因此,需要制定保障性住房的基本相关法律。由于保障性住房利益群体较多,还应该制定一些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监管、分配等工作进行管理,使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
2.加大奖惩力度。当个人利益大于违规成本时,违规者就会倾向于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相关部门应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质量问题高度重视,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严惩相关责任人,建立相应监管体系,建设违规行为纳入建设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对于保障性住房违规分配的部门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理。加大开发商的奖惩收益是政府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平稳有序进行的一项有效措施,增加开发商在建设保障性住房过程中的奖惩收益,可以适度增加激励性收益,同时也带来住房改善、居民幸福指数提升的社会长期收益。鼓励保障对象积极配合财产审核并给予奖励,隐报、漏报者将被纳入诚信名单并处罚金。赏罚分明,为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完善分配、退出机制。掌握申请人的信息,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数据库,这一电子档案需要个人工作单位、公安机关、税务金融等多个部门进行无缝对接。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采取奖惩的办法。对于规定时间内退房的保障对象,进行经济奖励;对于限期内未退出的保障对象实行经济处罚外,还将通过行政或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干预。
4.资金支持。政府应给予保障性住房有力的资金支持,鼓励商业贷款,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同时,也应该鼓励开发商投资,扩展融资渠道是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提升开发商自身品牌价值
开发商应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提升自身品牌价值,积极响应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号召,既可享受政策优惠,又得到社会认可,减少缺乏政策支持下企业自身的损失。提高自身品牌价值和声誉,扩大品牌优势,可以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自身品牌价值,在房地产市场竞争中突出优势。
(三)保障对象的确定
由于我国各地保障性住房标准不统一,各地区自行划定保障范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根据住房支付能力划定住房保障的收入标准线,主要有“住房消费收入比”和“房价收入比”等。如美国规定住房消费收入比为30%为保障线,而世界银行任务房价收入比下4~6倍之间较为适当。对于这些指标,有一套通用的口径和计算方法。可以实现相对公平。可将保障范围扩大,包括农民工及非户籍务工人员也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同时,建立住房保障档案,档案包括住房保障对象的档案及住房保障性住房源的档案,建立纸质档案的同时也建立电子档案,确保房户对接,住房保障档案包括利用档案信息进行分配、复核、退出的管理,是保证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的一项重大举措。
四、小结
保障性住房项目是一个牵涉到多方利益消长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该做到信息及目标的统一。政府、开发商及保障对象三方进行利益博弈,最终做出利于自己目标实现的行为选择。完善法律,建立有关的数据库及加大奖惩力度,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昊.城市居民住房质量满意度评价――以上海市为例[J].北方经贸,2011,(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