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环保产业调查报告

节能环保产业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节能环保产业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节能环保产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保节能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环保

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是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多方措施,进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环境被污染和破坏、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节能

节能是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有效地利用能源。即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可以实行、经济投入产出比合适、满足不超过环境污染限制指标及不影响正常生产与生活水平提高的社会要求的同时,有效地降低能源的损失与浪费。

(三)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是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及沼气等可以再生的能源总称。

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环保节能措施

(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蔓延向农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沙漠扩大、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公众的健康,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严重的大气污染,表现在全国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年日均值达320微克/立方米,污染严重的城市超过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近10倍;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9%。突出的水污染问题,使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监测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一些河段甚至完全丧失了使用价值。各地由于水污染导致的停工、停产及纠纷事件频频发生。 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0亿吨,仍以每年六、七吨的速度增加;随意堆放的未处置的危险废物成为环境污染的重大隐患。

盲目发展污染重的企业和不合理资源开发,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甚至陷于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境地。

(二)环保节能的措施

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量,增加投入与产出比收益。从开发能源资源、电力、蒸汽、煤气输送及各种成品油、副产煤气等二次能源的配转换或加工,直到用户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节能行动。

1、节能排减

国家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提出了“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在实施中,针对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污染、资源的耗费等严重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术创新,节约煤、电、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等节能减排工作入手,通过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以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调整控制和优化结构增量、全面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科技开发和推广、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要求高耗能企业采取节能措施、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政策等措施,坚持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水处理

自然生态被破坏和水污染造成的水资源匮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和生物的生存。采用物理、化学手段,根据特定用途,通过对水的沉降、过滤、混凝、絮凝、缓蚀、阻垢等水质调理过程,进行污水和饮用水处理,去除水中不需要的或有害生产、生活的物质,使之达到相关要求的水质标准,以用于需要的领域;尝试正向渗透法,进行海水淡化、脱盐的水纯化。这些举措使人类水资源紧张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

3、日常生活中的节能环保

包括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环保节能理念的渗透,种种环保节能行为,如节约用电、用水、使用节能家电和应用环保节能材料、物质回收再生利用等。

4、以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节能

从2007年开始,环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政府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对策,特别是要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运用各种投入少、见效快的经济手段,促进清洁生产型和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及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国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环保设备和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规模在逐步扩大;废气、废渣、废液(水)等废弃资源的处理再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再生产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境服务等环保节能产业体系日趋形成,在有效地减轻了我国环境生态压力的同时,也促使我国环保产业走向蓬勃发展。

三、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紧张与能源消耗需求大的矛盾问题,严重影响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把新能源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发展,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一)我国现有可再生能源资源量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可开发利用潜力大,能部分替代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能源,满足发电、供气、供热、制取液体燃料等多种用途。1、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占国土面积96%以上,每年地表吸收太阳能相当于17000亿吨标煤能量。

2、全国风能资源总量理论估计为16亿千瓦,现有条件可开发利用量达2.53亿千瓦。

3、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约6亿千瓦左右,现有技术可开发量达5亿千瓦以上,年可供电量2.5万亿千瓦时,折合8.6 亿吨标煤。

4、现有生物质能资源的农作物秸秆年产出量近7亿吨,可直接用作生活燃料的约2.5 亿吨,薪材实际采伐量可达2.3亿吨。畜禽粪便及工业有机废水等资源也极具开发潜力。

5、可开发利用海洋能资源的潮汐能资源约2200万千瓦,波浪能与潮流能的理论资源量分别为1300万千瓦和1400万千瓦。

6、地热可采储量相当于4626亿吨标煤,资源潜力占全球总量的7.9%。目前已探明的高温地热资源潜力为582 万千瓦,发电潜力在300~400亿千瓦时/年;中低温地热资源可利用量相当864亿千瓦时/年发电量,总计折合约5000万吨标煤的年产能量。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1、成本问题

现阶段的生产制造技术滞后、规模小、项目开发不合理、行业恶性竞争等原因致使我国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如江苏生物质发电项目的重复建设,造成多家生物质直燃发电厂争夺当地燃料资源,稻草价格由140 元/ 吨攀升到250 元/吨,成本大幅增加。

2、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仍处于大多数技术水平低、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研发能力缺乏、技术与设备生产依赖进口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初期阶段。且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开发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及认证等体系尚需完善,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也急需培养更多的相关技术人才以满足需要。

3、市场问题

受限于再生能源的季节性与不稳定性,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不稳定,影响了可再生能源市场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4、政策及法律问题

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法》过于原则化,执行效果不理想。在具体实施一些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贴息政策、研究开发政策时,由于所制定政策缺少相应机制、发展政策体系不完整、相关政策间缺乏协调性和稳定性,加之各级管理部门协调不利,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分散,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力度。

(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策

1、鼓励可再生能源创新科技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技术列入“863”、“973”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并取得了一些重大技术突破;各级政府扶植和鼓励企业同相关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促进了我国基于科技创新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2、以经济手段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投资补贴及产出补贴政策,对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有效降低成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直补或贴息贷款补贴。可有效促进再生能源产业规模扩大及生产能力增强,使之尽快发展。

3、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发展的有效机制

建立政府推动下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与竞争机制及可再生能源产业服务体系,采取政府鼓励与市场引导结合的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化发展。

通过设立可再生能源研究的综合性开发机构,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完善技术与产业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服务水平;通过建立质量认证体系、风险预警机制、优化特许权招标制度等,对可再生能源及相关产业科技进行规范和调控。

4、提高全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认识

国家各有关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发展可再生能源纳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考核指标;通过加强全社会科普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的能源消费新观念;通过授予自愿认购高价格可再生能源的单位及个人绿色能源标识、节能标识及对企业环保评级等方式,提高广大公众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积极性。5、完善、执行可再生能源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对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法》细则逐步完善,适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及相应的发展规划,用法律形式确定鼓励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政策。如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开发与商业化过程中资金投入与价格优惠、税收减免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以制定各类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与产品标准,规范市场运行;以相应的惩罚措施,惩治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保障立法的有效性。

结论:

总之,通过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法律、政策体系和社会机制,能有效地促进我国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之湄 刘耿.历史坐标看世博[J].瞭望东方周刊.2010(18)

[2]王宇.发展绿色经济:各国各有高招儿[J].世界知识.2009(21)

[3]周权 王旭飞.可再生能源调查报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09(11)

[4]蔡璐 闫笑非.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与问题研究[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9)

节能环保产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税收税收制度完善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其中绿色税收的概念最早主要是基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即对导致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征收特别税种,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以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拓展和深化后,绿色税收概念被赋予更新、更广阔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绿色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从狭义上看它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在其他税收上提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世界银行与环境经济专家在《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的恢复,并且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管理体制、政策法律息息相关。如何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遏止人类发展的“瓶颈”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欧美一些国家通过改革调整现行税制,开征环境税(包括废气税、水污染税、固液体废物税、噪音税),实行环境改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税收对改善环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我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更好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也始终将保护环境作为税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此外,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也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应当肯定,上述税收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述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

1.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2.现有涉及环保的税种中,有关环保的规定不健全,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比如就资源税而言,税率过低,税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征税范围狭窄,基本上只属于矿藏资源占用税。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极不相称。

3.现行税制中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显得力度不足,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均可应用于环保税收政策中,以增加税收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我国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4.现行税制未形成绿色税收制度,没有就环境污染行为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特定的污染税。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环保成果难以巩固和扩大。另外,在征收方式上不规范,排污费的收费方式由环保部门征收,不仅征收阻力很大,而且排污资金的使用效果也不理想。

二、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

根据我国资源现状和特点,应促进企业按物耗少、占地少、能耗小、运输少和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原则发展,加强对能耗大、用水多、占地多、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的管理。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绿色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扩大并建立完善的环境税种体系,明确征收范围。开征新的环境税,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开发生产行为及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列为环境污染税的征收范围。借鉴国际经验,分期分批开征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新税种。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增加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鉴于土地课征的税种属于资源性质,为了使资源税制更加完善,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共同调控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应扩大对土地征税的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严格减免措施,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耕地意识。

2.完善税制要素。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应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从税收的公平性考虑,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应具有普遍性,即凡属此类行为和产品均应纳入课征范围。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这一税种的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经验,在开征此税的初期,课征范围不宜太宽。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人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为促进经济主体珍惜和节约资源,宜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从量课征。在税基选择上,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课税,一方面刺激企业改进治污技术,另一方面也不会妨碍企业自由选择防治污染方法。采用弹性税率,根据环境整治的边际成本变化,合理调整税率,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在征收管理方面宜作地方税,地方政府应将征收上来的税款进行专门保管,专门用于环保建设事业。

3.完善税收优惠措施。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首先,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入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4.改革消费税制度。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应对课征制度进行改进。(1)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程。(2)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户“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节能环保产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引言

自1978年党的以来,我国外资政策开始步入初创与修订时期,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许多跨国公司逐渐将投资的触角伸向我国,但这一时期国有企业仍然占据国内市场的中流砥柱地位。1997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扩大,外资政策进入完善与发展时期,跨国公司掀起了对中国投资的狂热浪潮。同时,外商独资化在这一时期开始崭露头角。自2001年以来,我国外商投资保持了连续13年持续增长的可观记录,投资数量的连年增长,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成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然而,近年来关于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声音此消彼长,少数大型跨国企业关停在华工厂现象被浓墨重彩的渲染为“外资撤离潮”,不免引发了很多对于中国投资环境的质疑。因此,当前真实的中国投资环境如何,其如何影响外商投资效率与决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目前国内的国际投资环境分析

1.国际投资环境的特征

投资环境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能够决定投资主体投资决策并影响其投资运行及收益的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国际投资环境包括被投资国对外商投资具有影响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等综合条件。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依照其表现的形态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投资者在被投资国之外,投资风险相对较大,所以要求投资者对被投资国投资环境有相对深入的了解,较为精准的分析?u估,从而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率。

2.目前国内的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为大力促使中国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我国对外商投资者给予了许多“超国民待遇”,使得外商投资的门槛一度降低,并成功吸引了外商投资者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外商投资结构的一些问题:外商在华投资力度在第二产业过大,第一、三产业呈现明显缺陷;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就较为突出,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存在尤为明显的行业非均衡;外商投资的地区性歧视致使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愈演愈烈;我国略见倚重于外商投资。现如今,伴随着经济的日趋增长与持续稳健的发展,我国已经不再有对外商投资的急切需求,更加公平、自由的投资环境使外商投资者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投资与竞争压力。一些品牌的在华投资阔度正在逐渐紧缩,如2011年12月,达能乳业关闭了其在上海奉贤县的制造厂,这些变化更明显地表现在IT行业、家电产品以及化妆品等领域。由此也引发了关于中国投资环境丧失优势的激烈讨论。中美商会的《2015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被大于60%的会员企业列为全球优先投资目的地前三名或第一名。中国欧盟商会的《2015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显示,中国在全球经济战略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其重要性比例较上年增长2%。由此可见,中国吸收外商投资态势平稳,投资环境优劣也不再仅仅由外商投资数量进行衡量,少数企业撤资实属正常,而这种走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3.目前国内的国际投资环境变化的原因分析

(1)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上升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大批本土企业逐渐成长起来,无论国有企业或是民营企业,其竞争力的现实表现与潜在能力都不容小觑。中国企业在美国财富榜世界500强排名中上榜数量持续飙升,至2015年已高达106家。本土企业竞争力的上升对外商投资具有一定的压力效应和挤出效应,一些由于经营不善竞争力下降的企业会退出或紧缩对中国市场的占有。

(2)劳动力成本增加

我国普通劳动力工资呈持续上涨态势,2005年以来,大部分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增长加快,这对于外商投资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劳动力成本的普遍性、趋势性攀升一方面有助于引导企业依靠改进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以及节能减耗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挤占了外商投资的利润空间,外商投资多数致力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多年廉价劳动成本的适应性导致企业重新寻找利润突破点也不尽如人意。

(3)引资政策调整

我国自2006年调整引资政策,开始了由数量竞逐向质量竞逐的引资转型。2008年分别颁布实施了《企业所得税法》和《反垄断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标准,实现了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中的公平、自由竞争;2010年《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和《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同时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标志着外资企业一路绿灯的“超国民待遇”时期正式迈向过去式;2014年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了知识产权法院,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技术创新等领域。引资政策与法律环境的重塑使我国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者利弊各半,这就要求外商投资者要重新认识和评断中国投资环境以发掘更好的投资机遇。

(4)能源、生态环境的约束强化

2010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据有关规定,我国将严格限制重污染、高耗能及产能过剩的产业投资。2012年起实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强调引资“三认同”原则,其中产业认同明确指出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同时对于高消耗、低效率产业将严令限制。如今我们已挥别了那个以牺牲能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追利逐益的“摩登时代”,因此一些资源密集型外商投资逐渐撤离中国也实属正常。

二、国际投资环境与投资效率的关系

1.国际投资环境对投资效率的引导作用

投资是投资者凭借主观判断为了将来能够获得一定经济利益流入而付出一定物质或非物质成本代价的行为。效率是指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有效利用的程度水平。从企业财务目标的角度,投资效率可以说是通过管理者的投资行为使企业能够动用的资金得到最合理的分配,获取最大程度的增值。所以,有效的投资行为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或超预期的价值增值,提高企业竞争力。

国际投资环境作为外部制约条件对企业的有效投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国际投资硬环境对于投资效率的引导作用毋庸置疑,完善、开放的国际市场,稳定的?济发展水平能够大幅减轻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度,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当被投资国拥有良好的国际投资软环境时,企业会受到被投资国的社会公众监督以及相对健全政法体系制约的强度较大。此时,企业为了在公正、透明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长久地获得一席之地,会尽其所能展现企业诚信度,以便获得更加畅通的金融服务,改善企业的投资状况。而且企业会从提高经营管理保证其投资行为准确高效,从而保障投资效率。换言之,企业投资效率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和竞争力,企业会顺应被投资国投资环境的引导,加强管理者的动态投资战略意识,综合考虑内、外部资源的整合问题,保持投资策略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匹配,保证对有效投资机会的及时把握,实现企业的投资目标,提高投资效率。

2.国际投资环境对投资效率的选择作用

投资者在接受与适应被投资国投资环境的同时反映了国际投资环境对投资效率的选择作用。以我国为例,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严令禁止外商投资涉猎重污染、高能耗及产能过剩的产业投资。通过高能耗行业与全国工业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高能耗行业在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缺乏优势。所以,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变实际上是帮助外商投资者进行了投资范围的选择,有利于投资者将眼光投向更有价值和战略意义的投资领域,规避由行业特性与政策变更造成的对投资效率的损害。此外,劳动力成本呈现攀升趋势导致外商利润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竞争力较弱的外资企业被迫退出中国市场。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恰好是一个对企业生存价值能否实现的选择过程,是一个择优竞逐的过程,优化了竞争市场,保存了那些有战略投资眼光、竞争实力雄厚、投资效率高并且善于从多方面规避风险的投资企业。

3.投资效率对国际投资环境的逆向作用

外商投资的管理者作为投资效率与国际投资环境相互联系的承接载体,其主观意识的投资决策对投资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其资金投放的方向也间接反映了被投资国投资环境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投资环境的长期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由我国外商投资流向不难看出我国产业投放不均衡,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缺陷,应当引起反思。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产业、行业给予不同的政策照顾,促进有效投资的均衡投放。同时,改善由于我国投资硬环境造成的亚健康投资局面,促进我国投资环境的优化,助力投资环境的成功转型,营造双赢共进的局面。